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疫情期间报道当天体温异常学生登记表.doc

疫情期间报道当天体温异常学生登记表.doc

疫情期间报道当天体温异常学生登记表.doc

疫情期间报道当天体温异常学生登记表

姓名二级学院年级班级体温检测时间

检测人员班主任本人电话性别服药史学生

基本

家庭居

信息

住地

旅居史

二次是否有

体温咳嗽等

检测症状

处置

情况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常见疾病与护理诊断

常见疾病与护理诊断

内科护理学 呼吸系统 1、肺炎:体温过高、清理呼吸道无效、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2、支气管扩张症:清理呼吸道无效、潜在并发症:大咯血窒息、营养失调、焦虑、有感染的危险 3、肺结核:知识缺乏、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体温过高、疲乏、有孤独的危险 4、支气管哮喘: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知识缺乏、活动无耐力、焦虑、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纵隔气肿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焦虑、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活动无耐力、体液过多、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 循环系统 1、心源性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

2、慢性心力衰竭: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衰竭致肺淤血有关)、体液过多(与右心衰竭致提静脉淤血、水钠储留、低蛋白血症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心排出量下降有关)、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 3、心律失常: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或心排出量减少有关)、潜在并发症:猝死、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脑栓塞 4、心瓣膜病:体温过高(与风湿活动、并发感染有关)、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潜在并发症:栓塞、有感染的危险(有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猝死 5、心绞痛: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知识缺乏(缺乏控制诱发因素及预防心绞痛发作的知识) 6、心肌梗死: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

牛的体温与疾病(优.选)

在养牛的生产过程中,从牛的体温一般能判断出病牛还是健康牛。所以经常测量牛的体温非常重要。要测量牛的体温,必须把体温计插入直肠内。 其步骤是:测温前,先把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涂上润滑剂或水。检查人站在牛正后方,左手提尾,右手将体温计斜向前上方徐徐捻转插入肛门内,用体温计夹子夹在尾根部尾毛上,3~5分钟后取出查看。测温后应将体温计擦干净,并将水银柱甩下,以备再用。牛经过剧烈活动、日晒、大量饮水后,应休息半小时后再测温。健康牛的体温一昼夜内略有变化,一般上午高,下午低,上下相差1℃以内。一般应在每天上午8时~9时和下午4时~5时2次测量,观察体温日差变化。 正常犊牛体温为38.5℃~39.5℃,青年牛为38.0℃~39.5℃,成年牛为38.0℃~39.0℃。 体温低于正常的病牛,通常是患了大失血、内脏破裂、中毒性疾病,或者将要死亡。体温高于正常范围并伴有其他发热症状的,则可判断牛已发热。病牛体温升高1℃内的为微热,升高2℃以内的为中热,升高2℃以上的为高热。发热的病牛每天上、下午测定的体温有差别。对诊断病牛意义较大的热型有以下3种: 1.稽留热,如高热连续3天以上,而且每日温差在1度以内,病牛则可能患有传染性胸膜肺炎、犊牛副伤寒等病。 2.弛张热,病牛体温每日温差在1℃以上,而且又降不到正常体温,病牛则可能患有化脓性疾病、败血症或者支气管肺炎等病。

3.间歇热,如果病牛发热与不发热交替出现,病牛就可能患有慢性结核、焦虫病或者锥虫病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温度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温度和健康的关系整理: 魏风把温度和健康的关系科学、明确、准确的量化是从日本的健康专家石原结实的《病从寒中来》一书中得来的。 石原结实说: 50年前,孩子的平均体温都在37度左右,成人的平均体温在 36.5- 36.8度之间。 而现在,可能令你想不到的是,你的正常体温已经不是 36.5度了。 现代化的生活,不合理的饮食及错误的生活习惯已经使我们的体温降低了近一度。 研究表明,体温降低一度,免疫力会降低30%以上,相反,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体温提高一度,免疫力会增加5-6倍。 人体的理想体温是 36.5- 36.8度。 特别是 36.5度,可以说是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的不适将伴随你的一生,高于这个温度,你的一生将丝毫不用担心健康问题,必将能生龙活虎的活下去。 你若想随心所欲的活着,一定要保持 36.5度的基本体温。 想要谱写出一个绚丽多彩的人生的你,请把

36.5度的体温作为你的努力目标。 石原说,你的身体有了问题,不要担心体重、血液和血压检查的结果,请先量一量你的体温。 看看你的体温是否降低了。 可能你的体温只有35度左右吧。 低体温是诸多疾病的根源。 石原说: 想要知道怎样才能改善身体状况,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下去吗?方法极其简单: 那就是提高体温。 石原推荐的提高体温的方法很简单: 早餐吃胡萝卜苹果汁、喝姜红茶阳性食物,平时不吃寒性食物,坚持泡脚,多运动等,1-3周体温就可以升上来。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都有所不同,你是否想过体温和运动的关系?你的正常体温和免疫力高低有关?是非常神奇的,它不仅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跟免疫力、自律神经息息相关。 要健康、要减肥,都得先调整体温。 一、体温对身体的影响*高体温对身体的影响所谓高体温,是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不是让你发烧!较高的体温对身体产生如下影响: 内脏机能活跃体温较高,能让体内消化酵素,以及让对内脏有益的其它酵素更有活力。 可预防便秘、胃胀气、尿频等症状。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doc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 体温在24 小时内波动达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 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 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 体温曲线在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 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 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腋温 ~~ 口温 ~~ 肛温 ~~ (二)体温过高即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 中度热: ~~ 高热: ~~ 超高热: 41度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阙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不超过1度,但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体温超过39度可冷敷头部;体温超过度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已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及出汗,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2500~~3000ml (4)补充营养:及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休息:发热病人由于消耗多,进食少,应减少活动,适当休息。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

问题学生的教育记录表

问题学生的教育记录表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于大兴区安定中学,安定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校,我担任学校德育副校长。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学校转化问题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问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且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文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年与问题学生接触,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更需要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转化的方法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力求实效。下面我谈一下,工作中的两个做法,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 三方联席会,会诊问题生 问题学生的教育,确实令人头疼。有的家长直截了当地说:“学校老师的话,他还能听点,家长的话,他是一句也听不进去,孩子大了,家长实在管不了。”一些教师认为:“当父母的都管不了,老师本事再大,又能怎样呢?”学生则说:“家里、学校没有人对我好态度,没有人真正理解我,在你们眼中,我是一点儿好都没有,怎看怎不顺眼。” 教育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教育工作如何开展?面对这种状况,必须家、校、生三方携手合作,摒弃偏见,多方努力,综合治理,教育才能见实效。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学校工作要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庭教育要得到学校的指导与配合,家、校教育方法得当,形成合力,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教育才会产生效果。“三方联席会,会诊问题生”,就是基于以上的前提而采取的措施。 参加会诊的人员有问题学生本人,家长,班主任,所有任课教师,政教干部。问题学生和众人平起平坐,气氛和谐。会上,学生是患者,家长与教师是治疗专家组,专家组所有成员对患者望闻问切,会诊开方。所用之方,考虑学生禁忌,悉心征求意见,力求对症,有效。在座谈会上,家长与教师个个发言,先讲优点,再提出不足,既明确要求,又指明方向。大家说罢,学生发言,不搞一言堂。整个过程充满爱心,充满真诚,民主和谐,长幼平等,师生平等,平心静气,和风细雨,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初三8班的晓宁(化名),性格倔强,好打报不平。住在喧嚣的镇头,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旷课、打架时有发生,扰乱课堂秩序,不接受老师的教育,经常与老师顶嘴,。班主任多次请家长来校,解决问题,旧问题解决没两天,新问题又出现,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家长说,孩子太不争气,由他去吧,实在没脸再来学校了。情况反映到政教处,了解情况之后,政教处与班主任筹备了晓宁同学三方联席会。会诊之前,电话联系家长,讲明会议的目的意义,要求做好发言准备。与每位任课教师也讲清会议的目的、形式,注意谈话技巧,切不可批评训斥铺天盖地全来。会场设在招待室,气氛要比办公室缓和得多。晓宁对这种形式还是有点儿紧张,十二三个人给一个人开会。一人告自己一状,就够自己受的。但让晓宁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 文章目录*一、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1.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2. 体温低的危害3. 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二、体温低怎么办*三、体温低应该吃什么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 1、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激素分泌失调,激素分泌失调会引起血管收缩和扩张出现异常,血液循环功能的下降,当血液循环 不能正常进行体温调节的时候,身体就开始发冷,其实这也被看 作是气血不和的表现。 缺铁,铁元素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材料,而血红蛋白又担 负着运送体内氧份的任务,特别是女性朋友,因为月经会导致铁 的流失,比较容易引起体温下降,严重的还将引起缺铁性贫血。 身体的免疫力不足,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健康的 朋友身体各项功能运转正常,都需要充足的免疫力,免疫力异常 的话,身体状态就会低下。所以免疫力不足的人,体温会偏低一点,并且特别容易生病。 2、体温低的危害体温低于36℃时,身体就会颤抖以产生热能,且伴随黑眼圈,鼻头、面色、手掌发红,嘴唇发紫等症状。现代女性中,由于压力增加、不爱锻炼、睡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 畏寒症患者增多。体温下降造成血液循环不良,白细胞不能正常

工作,免疫力降低,哮喘、肺炎、风湿病等疾病自然会找上门来。低于35℃:对老人最致命。体温降到35℃时,被称为低体温症, 患者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走路困难,当老年人的体温低于35℃超过24小时,容易出现心跳骤停。体温降至28℃时会出现室颤,最终可致心脏停搏;降至25℃时,患 者呈昏迷,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微弱;降至20℃时,心脏将停止跳动。 3、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36℃~37℃:免疫力最强。石原结实认为,正常的体温意味着基础代谢率正常,血液中充满新鲜氧气 和养分,能提升白细胞的功能,有助于抵抗病毒、细菌的入侵,增强免疫力。有资料显示,体温下降1℃,基础代谢下降12%左右, 免疫力会下降30%左右。一天中,体温最低的凌晨时段,往往也是死亡高峰期,哮喘、失眠、抑郁症患者的早醒,也容易发生在这个时段。下午体温较高,也是身心状况最佳的时候。 体温低怎么办1、洗个热水澡。澳大利亚研究发现,在35℃~40℃热水的浴缸中泡澡,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毛孔张开、神经放松,有助清洁皮肤,增强新陈代谢,消除疲劳。 2、经常快步走。人体的“产热大户”是肌肉,而下肢的肌肉很丰富,经常快走能锻炼下肢肌肉,让基础体温升高使身体充满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腋温~~ 口温~~ 肛温~~ 体温过高即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中度热:~~ 高热:~~ 超高热:41度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阙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不超过1度,但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体温超过39度可冷敷头部;体温超过度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已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及出汗,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2500~~3000ml (4)补充营养:及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休息:发热病人由于消耗多,进食少,应减少活动,适当休息。 (6)预防并发症:发热病人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之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

预防疾病及体温测试制度

预防疾病及体温测试制度 为了预防传染病在我校发生,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此制度。 一、学校领导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预防传染病工作纳入工作目标,做到物力财力投入,责任落实,检查逗硬。 二、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德育处平时组织各班打扫好教室/寝室/公共区的清洁,总务处组织产业服务中心所辖各部门承包人打扫好本部门的清洁卫生,做到全校无卫生死角。 三、学校医务室定期给学生进行体温测试 四、德育处、保卫科坚持定时不定时对师生食堂/小卖部/豆奶房等饮食部门和学生寝室、教室、公共场所进行食品卫生和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隐患。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进行销毁处理。 五、班主任平时坚持对学生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在传染病易发期,学校统一主持预防传染病专题广播讲座,提高师生防范意识。 六、总务处坚持在传染病易发期给师生熬预防药,并定期对师生食堂、小卖部周围、教室、寝室、楼道、厕所、阴沟等处进行药液喷洒杀菌消毒,并做好除“四害”工作。 七、饮食从业人员必须坚持健康检查,持证上岗,服装规范,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坚持餐饮具按时用无害消毒

液浸泡或高温消毒处理。 七、师生必须坚持饮水的自来水,不得擅自食用不卫生的河水、井水等。 八、师生寝室必须坚持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被絮衣物勤洗勤晒,如遇长期停水,必须报告学校处理。 九、师生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自觉遵守个人卫生制度,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勤洗、勤浴、勤漱,不共用毛巾、餐具等,不乱窜传染病房和触摸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不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点乱吃乱饮,防止传染病菌侵入。 十、师生要坚持室外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免疫力。若有异常症状,立即到医院就诊。 十一、校内若发现传染病例和疑肆病例,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启动我校《处置传染病预情应急预案》发病期内,实行零报告制度。 十二、各班主任要组织好学生接受县防疫部门关于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所发生的费用由被接种人承担。 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总务处 2013年10月25日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腋温 36.0~~37.0 口温 36.3~~37.2 肛温 36.5~~37.7 (二)体温过高即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5~~37.9 中度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度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

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阙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不超过1度,但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体温超过39度可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度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已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及出汗,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 2500~~3000ml

常见症状与疾病

常见症状与疾病 第一讲发热 一、体温的概念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在理论上可以由深部的血液温度代表。正常的体温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内的各种理化过程,特别是酶参与的各种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体温范围内才能顺利进行,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导致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的障碍,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烧),将引起一系列变化和症状,高热达42℃就会危及生命。 若若体温降低,将使人体酶的活性降低,体温下降到30℃以下就可出现脑功能障碍而致意识丧失,降到27℃以下就有生命危险。 二、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而略有波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一般波动在36.3~37.2℃之间。 正常情况下在一天之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三、体温的调节在产热和散热之间进行 ●产热和散热是影响体温变化的两个基本要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能量物质代谢中通过氧化反应的化学作用而产生热量。通过体表血 管舒张,循环增速,皮肤蒸发增加的物理作用而散发热量。 ●如果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则体温相对恒定。 ●如果产热和散热功能失去平衡,产热占优势则体温升高,散热占优势则体温降低。 ●实际上,影响体温调节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 腺中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心功能和血容量,皮肤的汗腺等等。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和表示 1、测量方法 由于人体深部的体温不易测试,故临床上常常通过测定口腔舌下、腋窝顶部和直肠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1.口测法:先用75%酒精消毒体温表,放在舌下,紧闭口唇,放置3-5分钟后拿出来读数。 2.腋测法: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将体温表放于腋窝顶部,夹紧上臂,5-10分钟后读数。 3.肛测法:多用于昏迷病人或小儿.肛表头部用油类润滑后,慢慢旋转插入肛门,插入深度:婴儿1.25cm,儿童2.5cm,成3.5cm,2-3分钟后读数。 2、体温的表示 ●肛门温度较口腔温度稍高,而腋下温度则较口腔温度稍低(相差约0.3~0.5℃)。 ●如果不加说明,体温一般指口腔内舌下的温度,所以腋温或肛温应在测量数值后加上括 号进行标注。 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0-08-31T15:09:45.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马慧琴 [导读]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马慧琴(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市南湖乡卫生院新疆哈密 839122)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203-01 体温是身体内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体温的产生是人体不断进行着糖、脂肪、蛋白质的物质代谢,这三大营养物质通过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50%左右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其余的能量共给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体外。在异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人体的产热与散热的速度就不一致,所以就产生了异常体温。 1 体温过高 1.1定义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根据发热的程度可分为:(1)低热,口腔温度:37.2℃~37.9℃,常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2)中度发热:38℃~38.9℃常见于感染性疾病。(3)高热:39℃~41℃见于急性感染。(4)过高热:超过41℃,见于中暑。 1.2常见热型引起发热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感染性发热,二是非感染性发热(如肿瘤、结核组织疾病、血液病)。传染病是因病原体感染人体而引起,故发热是许多急性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的症状。 每一种传染病的热型、热程及发热程度不尽相同,常见的热型有: (1)稽留热:多为高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伤寒、肺炎球菌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一下,再经过一个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而反复发作.见于疟疾等。(3)弛张热:体温高低不一,日差大于1℃,甚至可达2~3℃,但最低温度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等。 (4)不规则热:体温在一日内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5)回归热:缓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热等。 1.3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对机体的影响发热对机体代谢及重要系统功能可产生影响,如可使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当发热时间过长,可使患者体重下降,免疫功能降低。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口干或恶心、甚至呕吐。高热患者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语和意识障碍,小儿高热易伴有惊厥昏迷。退热期,由于出汗增加,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也增多,易导致机体脱水。因此对高热患者要加强护理。 2 体温过低 2.1定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当体温低于35℃时,称为体温不升。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产热不足,加上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多而导致体温不升;全身衰竭的患者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导致体温不升,常是临终前的表现,某些休克、极度衰弱、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在应用退热药后发生急剧降温反应,可导致体温过低。 2.2体温过低的临床表现及机体的影响体温降低可以降低细胞和组织的代谢,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口唇耳垂呈紫色、轻度颤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3 护理措施 3.1体温过高的护理 3.1.1注意观察,我们应该每四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逐渐减至每日两次,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3.1.2降温如果体温高达或超过40℃,且用药后持续不退时,应采取降温措施,超过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40°,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做大动脉冷敷,注意心前区、足底、腹部等部位,禁做冷敷或擦洗,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对于昏迷、感觉异常和年老体弱的要慎用. 3.1.3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高热使分解代谢增强,蛋白质、糖、脂肪和维生素大量消耗,导致身体消瘦和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进食,不能进食者给鼻饲补充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高热时患者呼吸加快,皮肤出汗增多,导致体内水分丧失,因此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通过静脉滴注来补充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溶液。 3.1.4做好口腔护理,高热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易发酵,有利于细菌生长及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缺乏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溃疡,我们应该在晨起、睡前、饭后协助患者漱口,或用棉球擦洗,口唇干裂者因涂油保护。 3.1.5做好高热患者的皮肤护理,高热患者发热过程中,往往会大量出汗,我们应该及时给患者擦干,更换衣服,以防着凉。 3.1.6注意让患者卧床休息,高热患者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质虚弱,因此应让患者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3.1.7降温后处理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必须在30分钟后测量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通知医生。 3.2体温过低的护理 3.2.1注意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一次体温,直到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如是治疗性体温过低,要防止冻伤。 3.2.2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产生体温过低的原因。 3.2.3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以24℃左右为宜;新生儿置温箱中。给予毛毯、棉被、热水袋、电热毯等。给予温热饮料,摩擦身体表面可以增加皮肤内的热量。 3.2.4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接触,及时发现其情绪的变化,做心理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猪体温与疾病的关系

猪体温与疾病的关系 时间:2011-04-13来源:作者: 体温是猪体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体温反常是猪生理机能被扰乱的一种重要症状之一。在许多疾病中,尤其是患某些传染病时,体温升高往往比其他症状的出现更早。因此,体温是诊断猪体疾病不可缺少的依据之一。猪的正常体温为38℃~39.5℃(直肠温度)。不同年龄的猪体温略有差别,如刚初生的猪体温为39.0℃;哺乳仔猪39.3℃;中猪39.0℃;肥猪38.8℃;妊娠母猪38.7℃;公猪38.4℃。一般傍晚猪的正常体温比上午猪的正常体温高0.5℃。猪体温的测量方法:临床上通常是采用测量猪直肠内的温度来确定。测体温前应在兽用体温计的未端系一条长10~15厘米的细绳,在细绳的另一端系一个小铁夹。测体温时应先将水银柱甩至35℃刻度线以下(在甩体温计时应保持在身体前方,高不可超过胸部,低不过超出身体,以防碰到其它物体损坏体温计),并对体温计用酒精棉球、碘酊进行消毒,并涂少许润滑剂;一只手拉住猪的尾巴,另一手持体温计沿稍微偏向背侧的方向插入其肛门内,再用小铁夹夹住猪尾根上方的毛以固定体温计。2~5分钟后取出体温计,用酒精棉球将其擦净后读出测出的体温数。猪的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范围即称为高温或发烧(体温升高);猪的体温低于体温最低温度称为低温(体温降低)。一般低温发生于大出血、产后瘫痪、循环衰弱、某些中毒或临死期;高温多见于传染性疾病和某些炎症过程中,如猪流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肺疫等病均引起体温升高。 发热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是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同时肌肉收缩增强,肝、肌糖元分解加速,使产热增多。这时病猪有精神沉郁,食欲下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腋温 36.0~~37.0 口温 36.3~~37.2 肛温 36.5~~37.7 (二)体温过高即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5~~37.9 中度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度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阙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不超过1度,但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体温超过39度可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度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已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及出汗,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2500~~3000ml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一.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腋温 36.0~~37.0 口温 36.3~~37.2 肛温 36.5~~37.7 (二)体温过高即发热 1.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5~~37.9 中度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度以上 2.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皮肤温度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如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升至高峰称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疟疾;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病人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3)退热期: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骤退时由于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项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阙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应严密观察并及时给予处理。 3.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度,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不超过1度,但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体温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体温超过39度可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度可用温水或乙醇擦浴已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剂量,防止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休克。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病人出现寒战时应该注意保暖。 (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病人因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及出汗,体液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2500~~3000ml

常见疾病和护理诊断

内科护理学 呼吸系统 1、肺炎:体温过高、清理呼吸道无效、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2、支气管扩张症:清理呼吸道无效、潜在并发症:大咯血窒息、营养失调、焦虑、 有感染的危险 3、肺结核:知识缺乏、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体温过高、疲乏、有孤独的 危险 4、支气管哮喘: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知识缺乏、活动无耐力、焦虑、 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纵隔气肿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焦虑、活动无 耐力、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活动无耐力、体液过多、 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 循环系统 1、心源性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 2、慢性心力衰竭:气体交换受损(与左心衰竭致肺淤血有关)、体液过多(与右心衰竭 致提静脉淤血、水钠储留、低蛋白血症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心排出量下降有关)、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 3、心律失常:活动无耐力(与心律失常导致心悸或心排出量减少有关)、潜在并发症: 猝死、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引起的头晕、晕厥有关)、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疗效欠佳有关)、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脑栓塞 4、心瓣膜病:体温过高(与风湿活动、并发感染有关)、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潜 在并发症:栓塞、有感染的危险(有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猝死 5、心绞痛: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 有关)、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知识缺乏(缺乏控制诱发因素及预防心绞痛发作的知识) 6、心肌梗死: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 有关)、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 7、原发性高血压:疼痛:头痛(与血压升高有关)、有受伤的危险(与头晕、视力模糊、 意识改变或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关)、潜在并发症:高血压急症、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过多,缺乏运动有关)、焦虑(与血压控制不满意、已发生并发症有关)、知识缺乏(缺乏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和高血压用药知识) 8、病毒性心肌炎:活动无耐力(与心肌受损、并发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有关)、潜在并 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焦虑(与担心预后、学习和前途有关)、知识缺乏(缺乏配合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消化系统 1、慢性胃炎:疼痛:腹痛(与胃黏膜炎性病变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 畏食、消化吸收不良等有关)、焦虑(与病情反复、病程迁延有关)、知识缺乏(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