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教程知识点复习

教育学教程知识点复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广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

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2、狭义: 狭义的教育是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具有四个性质:永恒性、生存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心里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源于原始社会

1.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

A.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

B.教育对象的平等性、普及性

C.教育实践的原始性

(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是错的,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就没有)

2.古代教育的特点

A.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

......

..(奴隶社会)

a.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b.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

分子

c.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

传递

d.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B.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C.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践

D.教育的形式单一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3 . 现代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普及教育)

A.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的发展所制约

B.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C.教育具有普及性

D.教育形式多样化

E.教育具有科学性

F.教育具有发展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入阶段

1、《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

2、夸美纽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大教学论》,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3、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4、传统教育学派代表:赫尔巴特(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

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

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

作者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

教育信念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

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学习和研究心理学使我们做一个老师的起点高,也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最终追求,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增强教育能力,有助于提高我们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他各门教育学科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理论联系实践(这是马克思的学风,也是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原则

(4)与心理学等学科和各科教学方法相结合

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一)直接研究的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体验法、文献法

(三)间接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

(四)借助研究的方法:

行政法学的方法、管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数学的方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

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

质(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2...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3.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

4.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4.育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

1、保存功能: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

2、改造功能: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

3、更新功能: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

a)教育与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b)教育与政治、经济法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c)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第二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第一节个体发展概述

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生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多方面在质量上不断地积极变化和提高的过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机体的自然性与动物不同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孟子、威尔逊、弗洛伊德

(二)外铄论荀子、洛克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主观能动性(核心)、教育(主导作用)

一、遗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发展过程及阶段

成熟: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心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二、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引导和培养、塑造的作用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实践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今后学习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因材施教教育不是万能的,其特殊功能的发挥要求按教育规律办事,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

活动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5)教育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第三节

(为适应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

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要求教育因材施教

③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有针对性

第四节学生的发展和教育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6、7—11、12童年期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11、12—14、15少年期(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1、少年期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性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

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

A 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的青春期生理变化

的必然性和意义,消除心理上的不安情绪

B 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C 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D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教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

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避免自负或自卑性格

三、高中生的身心发展14、15—16、17青春初期

3

A要注意提高高中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B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C使学生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四、学生教育

答: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走过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第四章教育方针

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方针的本质、特点及其构成

(一)教育方针的本质

(二)教育方针的特点: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

(三)教育方针的构成

二、教育方针的核心——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问题)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一)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其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依据、人的依据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

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卢梭、洛克等人。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

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

3.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4.中小学的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后

备力量。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广泛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一)基础教育的本质:其根本规定性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节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

一、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师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

5、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1、主体性与成功性

2、基础性与发展性

3、全面性与个别性

全体性与个体性

二、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

内在意义:1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3它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

外在意义:1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深化教育改革

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2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3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4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

5提高校长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五章教师

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

第一节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一、

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

质的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注: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具体任务包括教书育人、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教师劳

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的学生

二、教师劳动的意义

(一)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

2、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

3、教师是美的感受者、体现者和创造者

4、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的地位

1、专业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地位的成功策略

2、经济地位

3、政治地位

4、职业声望

三、

①独特的创造性②很强的示范性③时间上的长期性

④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注: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表现在:

①因材施教;②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处理上。

③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④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的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第二节师德、文化知识、能力、心理品质)

一、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一)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二)教师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二、教师的能力素养

(一)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操作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

(四)组织、管理的能力

1、制定计划的能力

2、教学组织的能力

3、对班级集体的管理能力

(五)教育机智

(六)社交能力

(七)教育科研能力

1、学科性科研能力

2、教学性科研能力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

1、良好的注意持久力和分配力

2、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

3、良好的记忆力

4、敏捷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思维能力

5、创造性的想象力

6、广泛的兴趣

7、坚定的意志力

8、丰富而又恰当的情绪、情感

第三节教师的职业道德

一、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规范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不断提高素质,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

二、对待教育对象的道德规范

(一)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

(二)严格要求学生

三、对待教师个体和集体的道德规范

(一)互相尊重

(二)互相支持,互相协作

(三)尊重和依靠教师集体

四、教师的自我修养

(一)以身作则,堪为师表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总得来说,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现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四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二、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

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配合密切

2、民主平等,联系密切

3、教学相长,关系透明

4、双向反馈,互补互助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道德观

2、提高自我修养

3、善于与学生沟通

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教育内容

第一节德育

一、德育概述

学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科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最基本途径

(一)德育的概念: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

品德心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

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

要保证

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四个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得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结合起来

3、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1、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2、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

3、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4、要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三)知行统一原则

1、联系实际,讲清道理

2、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预计要进行集体教育,又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教育每个成员;既进行个别教育,又通过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1、努力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要正确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

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要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

(六)发挥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则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3、要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

(七)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德育既要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

1、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2、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监督

3、严格要求学生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学校各方面教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4、把平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

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二)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讲解(报告)、谈话、参观(访问、调查)、讨论、阅读指导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陶冶教育法

5、指导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第二节智育

一、智育概述

(一)智育的意义

1、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2、奠定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智育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学生的智能

二、智育的过程

(一)掌握知识的过程

1、感知

2、理解

3、巩固

4、应用

(二)形成技能的过程

1、智力技能的形成

2、操作技能的形成

(三)发展智能的过程

1、智能在掌握知识、技能中形成与发展

2、智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

3、智能在个性品质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体育

一、体育概述

(一)体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正常发育,不断增强学生体质

2、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丰富环境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二)体育的任务

1、促进心理健康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二、体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体育课

(二)早锻课

(三)课间活动和课间操

(四)课外体育活动

(五)各种运动队

(六)体育运动竞赛

第四节美育

一、美育概述

(一)美育的意义

1、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美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育的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曰常生活实施美育。

(一)学习艺术

(二)欣赏自然

(三)热爱生活第五节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概述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2、改革教育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3、学会生存,改善教学条件(二)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2、掌握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自然学科的教学

(二)劳动技术教育课

(三)各种形式的劳动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一、课程的概念

狭义: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的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广义: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

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

二、

(一)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

1、课程理念—以知识为核心

2、课程设计—以学科为中心

3、教学论—以教师为中心

(二)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

1、课程理念—以经验为基础

2、课程设计—以儿童为中心

3、教学论—以实践活动为中心

(三)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1、课程理念—知识建构

2、课程设计—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

3、教学论—以主动学习为核心

三、课程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节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设置的亮点。(P143——144)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社会的责任感。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第三节课程形式

一、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含义

(二)课程计划的内容

1、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高中)

1)课程安排、

2)课程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3)课程实施、

4)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科里文),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

5)课程管理

二、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什么是课程标准?(了解)(判断题)

(二)课程标准的作用

1、指导教材编写

2、指导教学

3、指导课程评价

1、前言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

三、教材

5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5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平时考查和考试

57.考试一般有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

5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

第八章教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应确立的教学观: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

(3)“四因素”过程论。

(4)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5)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6)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7)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的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的;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

三、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生产

(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2、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3、教学环境的潜隐性

4、教学发展的高效性

5、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二)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三)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四)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是一种限制性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创造活动?(分析)

首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其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性反映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①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

②上课是一种亦陈亦现的艺术表现活动。③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其次,教学活动受到一些限制性的因素的影响,这些限制性因素使教师在教学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不得不成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家”。

注:教学过程的规律:双边性规律、认识性规律、教育性规律、发展性规律

第二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遵循教学规律,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行为要求和准则。

二、教学原则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含义:要求向学生传授反映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知识和实际有用的知识技能,使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并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融入科学教育中,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求:

1.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2.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人文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含义:是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把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际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

1.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2.根据教学的要求,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3.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校本课程

含义: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表象。

种类: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

模象直观---图片、图表、模型、电影、电视等

要求:

1.进行直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要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把语言讲授与演示教学结合起来

3.不要为直观而直观

4.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四)启发性原则

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改革创新和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

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动机,重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学会到会学,养成自学的本领和习惯

4.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5.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五)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是指教学要按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规律来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

序:包含着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进:学习的速度

要求

1.按照学科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

2.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含义: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需要时能及时地再现和运用,为学习新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要求:

1.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为牢固地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2.组织好复习工作,减少遗忘的发生

3.组织哈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到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巩固

含义: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加强调查研究

2.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适当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长善救失

(八)发展性原则

含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而且要保持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等整体素质的提高。

要求:

1.注重全面发展

2.强调方法的训练

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案例:运用教育机智,创设教育情景。余老师以自己特有的教育机智,在上班会课前抓住机遇,创设了可资利用的教育情景;教育情景的创设综合运用了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在具体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和陶冶教育法。

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局限:①不利于因材施教②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创性和内在潜力

③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④妨碍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由谁提出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其加以论证和阐述

2、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等划分等级并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一)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到与课题有关的能够直接提供学习材料和条件的现场进行教学的形式。

优势:①增强教学直观性②激发学习积极性③加强知识实用性④提高师生互动性(二)小组教学

(三)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个别辅导注意:

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现实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变化,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整合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应用于同一课堂或同一学科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真正结合。

第二节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一、备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上好课的关键是备课

意义:1、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2、积累教学经验,形成教学能力

(一)、备课的内容

1、备教材:认真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注意:1、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明确“双基”内容和教材重点、难点。

3、钻研教材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

4、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2、备学生

文化背景差异----确定学习环境营造的落脚点

知识结构差异----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

学习方式差异----设计适应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情感需求差异----把握学习的鼓动点

学习需要差异----架好学习的桥梁

3、备教法:解决怎样上好课的问题。包括组织教法和确定教法。

4、备学法

了解学生学习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细致的课前和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学法研究和指导。

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教学计划(课题计划)

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的教学目的、课题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前后知识的联系,重点、难点,课时划分,上课类型和教学方法、教具等。

3、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1)教案的含义

(2)好教案的特征:

要体现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要有针对性,要有创新性,要有深刻性

(3)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

上课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目的(或目标),教学要求,课的类型,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备注等。

教案设计要注意:脉络要“准”,目的要“明”,立意要“深”,构思要“巧”,形式要“活”,练习设计要“精”

(三)说课

1.说课的含义: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教学观点,表述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组织的理论依据等,供有大家评说。

2.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学法(5)说教学程序

3.说课的要求

(1)抓住一个“课”字,突出一个“说”字(2)遵循“课”路,选准“说”法(3)变换“说”法,找准“说”点(4)把握“说”度,把课“说”活

二、上课(核心)

教学方法三种类型:语言传递、感知感觉感受、实际训练

(一)课的类型和结构

1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包括:综合课和单一课(授新课、练习课、复习课、考试课)

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中心),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组织严密

5.语言清晰

6.积极性高

三、作业的检查和批改

(一)布置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2.要引发学生的作业动机

3.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允许学生自选作业

4.作业分量要适当,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5.通过开放性作业,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批改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

1.批改作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

2.批改作业时,重点放在“改”上

3.注意批改作业的效果四、课外辅导

(1)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2)辅导时目的要明确,并着重启发学生思维(3)辅导可组织学生相互帮助(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四、课外辅导

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2、辅导的目的要明确,并着重启发学生思维

3、辅导可组织学生相互帮助

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五、学业成绩的测量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的考核

1.考核的依据和要求

考核的主要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即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教学要求进行。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各学科标准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数量和程度。2.考核的种类(日常性检查、阶段性检查、总结性检查)和方法(考查、考试)(二)学业成绩的评定

1.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

①评语②评分:绝对评分、相对评分

2.评定成绩的要求

(1)明确评定的目的

(2)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成绩结果,也要关注学生获取学业成绩的过程

(3)既要关注教学性目标,更要关注表现性目标

(4)既要重视量的平价,更要重视质的评价

(5)成绩评定可以是教师评定和学生平等相结合,学生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

第三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2)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

(3)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方法

(4)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

(5)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二)教学策略的特点

①指向性②操作性③整体综合性④灵活性⑤层次性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