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进起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亮点,而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个主要环节。实验设计能否在具体的教学中得以实施,对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实验设计问题很多,要么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设计不出来;要么教师指导过分,失去了实验设计的作用。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急待研究的问题之一。

笔者认为,学生实验设计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指导不能过分。教师给学生实验设计提供的是设计思路,而不是具体的实验方法。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验设计的思路,一要了解设计实验设计意义和原则,二要掌握几种常见的实验设计的方法。

那么实验设计的意义、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呢?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模型,实验方法、步骤,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案。

实验设计是一种智力技能。它没有明显的外显动作,主要是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方式。科学实验设计技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技能。它是指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确立研究目标,应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模型,选择实验材料的过程。

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地讲实验设计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科学课程理念强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因此,实验设计是课程理念的具体化;第二,实验设计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有旧知识的运用,而且有对新知识的探索;第三,实验设计能够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实验设计一般要围绕着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这样通过实验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的理解;第四,实验设计可以较好的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

实验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的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对实验原理、材料、装置、步骤、方法等各方面的设计过程中,都应围绕实验的目的要求进行。

2.科学性原则该原则是指设计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实验操作等必须与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方法相一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对照性原则该原则主要包括三种对照:第一是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第二是自身对照,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第三是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活动中要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采取某种对照进行实验设计。

4.控制变量原则该原则包括单一变量性和等量性两种情况。一般来说对比实验自变量是单一的,除了自变量其他变量都应该是等变量。

5.简便可行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在实验设计时,尽量选择材料易得、装置简单、药品便宜、步骤较少、时间较短的实验方案。

6.安全性原则该原则是指设计实验时必须要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材料和进行具有危险性的操作。

7.创新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学生的实验设计是一个“发散---集中”的过程。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设计,想出的方法越多越好,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上述原则为标准进行相互评价,找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

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指导。

1.经验法。

小学科学课中很多实验设计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或

对问题的假设,给学生提供实验设计的思路,进行实验设计。如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1

课《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设计“用什么方法让小球动起来”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复习各种各

样的力,再让学生思考,用某种力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具体的施力方法,设计出多

种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案。又如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流动的水》一课,在学生对“小水轮转得

快慢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进行猜想、假设之后,根据假设就可以设计出实验方案。

2.分析法。

就是从实验目的出发进行分析设计。实验目的是设计实验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实验目的,从实验目的出发界定实验中的要素,才能理清实验的基本思Array路为进一步设计实验奠定基础。比如,冀教版《科学》五年级

上册,第14课《传热》中的活动1“勺柄冷热的变化”,是

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是该活动的重点。学生根

据实验目的“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经过分析可以得出:

要研究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一要有热源,二要有传热的

物体,三要设法观察到热传递的现象,这就是该实验的三要

素。实验要素确定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以“三要素”为原

点进行思维发散,学生想怎样设计就怎样设计。比如学生可以

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热源设计为:用酒精灯产生热,利

用炉火产生热、利用热水产生热,利用太阳能产生热等;传热

的物体设计为一种金属,但这种金属的形状可以是多样的,可

以是直的金属丝,可以是弯曲的金属丝,可以是金属片,也可

以是金属容器;热是一种用肉眼看不到的物质,要观察到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学生会想到用手摸,

用温度计观测,这些方法科学但不可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替代法”进行观察。先回忆在“声

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借助绿豆等轻小物体来观察物体振动发声音时的情景,告诉学生像黄油、

凡士林等材料,遇热粘度会降低,学生会想到把某一轻小的物体用凡士林粘在金属上,热传到哪儿,

那里的轻小物体就会掉下来。在设计实验变量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变量的组合,来建

立一系列的抽象的实验模型。

学生的抽象实验模型,很多是科学的,但不一定是可行的,因为它受着材料和仪器的制约。在学

生自由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材料和仪器,对设计的实验模型进行筛选,选择那

些能利用身边材料组装完成的模型,这就是具体的、可行的实验模型,当然选择的模型并非一种,同

学之间也并非相同。

3.综合法。

该方法与分析法正好相反,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一个实验模型,

再分析实验模型中的变量,设计具体的方法和过程。比如,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研究植物向

光性实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就是向

光性,并且学习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要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学生就可以直接构建一

个对比实验的模型:找两课大、小长势相同的植物,一棵放在阳光下,另一棵放在控制阳光的环境中;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该模型中的自变量是自然光和可控光,控制变量是植株的大小、长势、

水肥、温度等;最后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4.分析-综合法。

该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比如,指导学生设计“雨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一般先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什么是雨,并运用已有的知识(水蒸气的凝结)分析、比较水蒸气的凝结与雨的形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建立原型与模型之间的联系)。学生会认识到雨的形成与水蒸气的凝结实验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雨的形成的实验,要有水珠不断地从上面掉下来。很多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目的可能就是将设计实验的“面”缩为设计实验的“点”,从而减小设计实验的难度。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构建一个雨的形成的实验模型,再进一步分析实验中的变量,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这一个过程是一个“分析---综合---分析”的过程。

5.模型诱导法。

该方法是从实验目的出发,先寻找与实验设计相似的实验模型,构建一个新的预设的实验模型,然后分析、比较原实验模型与预设模型之间的异同,找出设计的关键点,最后设计出新的具体的实验模型。比如,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中的活动3“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1)从“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实验目的入手,分析具体的实验要素有气体、受冷、受热、体积膨胀、体积缩小。

(2)以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模型为基础,构建一个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模型,再分析两个实验模型有什么不同点。经过分析学生会认识到有两个模型的不同点有二:一个是容器中的物质不同,一个是液体,一个是气体;二是物质体积变化的可见度不同,液体体积的变化可以直接观察到,而气体的体积变化不能直接观察到。这样实验设计就归结为一点,用什么方法能够观察到气体体积的变化。

(3)要看到气体体积的变化,就要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气室。建立封闭的气室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容器口上箍一层橡胶膜,可以把一个瘪气球绑在瓶口上,可以把一个带玻璃管的胶塞固定在瓶口上,在玻璃管中滴一滴水或将玻璃管口插入水中等等。

(4)指导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6.分析、归纳法。

分析、归纳法是设计多变量实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根据实验目的或实验假设分析实验变量;第二,将实验变量进行归纳概括,得出实验条件,构建具体的实验模型。

比如,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6课《生活中的真菌》活动二“设计食物发霉的实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指导:

(1)假设食物发霉可能与温度和湿度有关。从这一假设入手分析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怎样影响食物的发霉,并用图示表示出来:

实验条件:

(2)从上图入手,可以构建四组实验条件模型:①高温、干燥;②高温、潮湿;③低温、干燥;④低温、潮湿。

(3)将上面实验条件相同的进行合并,归纳出两个具体的实验模型:一是在高温环境下,一个干的食物,一个湿的食物;二是在低温环境下,一个干的食物,一个湿的食物。

(4)设计具体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各种实验设计的方法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实验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设计。只要从发实验目的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就一定会给学生提供具出具体的设计思路,最大限度的提高实验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一: 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 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浅谈如何设计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浅谈如何设计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小学科学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来实现。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学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学好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谈谈个人的想法以及本人收集到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内容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特点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大自然。 如“种子的萌发——由种子到芽、由芽到植株”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教学牵涉到的实验过程长,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形成对种子萌发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 活动目标: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 活动过程:(1)设置三组实验,对比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第一组是透气与不透气;第二组是在合适温度与不合适的温度下;第三组是在合适的湿度与不合适的湿度下;(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和材料。(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吸胀、生根、发芽。种子的哪部分形成根,哪一部分形成叶。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发芽时有何不同。比较三组实验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总结篇一: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实验报告 (来自: 小龙文档网: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总结)说明:本实验报告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全册分组实验,共10个实验,需要完成表格形式的实验报告。第二部分包含全册演示实验(共2个)和其他一些科学制作。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实验名称; 自己动手做酸奶实验准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容器实验过程: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实验结论: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实验名称: 探究霉菌适宜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实验准备: 新鲜馒头、干馒头、塑料袋、冰箱、暖气实验过程和现象: 实验结论: 篇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单 篇三: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象。 实验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象。 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五: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过程: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 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去掉底的饮料瓶、

火柴 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实验过程: 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晃后观察现象。饮料瓶,拧紧瓶塞。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石灰水变浑浊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实验二: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内,观察现象 热胀冷缩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灯、火柴、水槽、冷水支持燃烧 实验过程:(1)铜球穿过铁圈实验六:实验名称:探究声音产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生的原因。(答案不唯一,还可以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采用其它方法实验)过铁圈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槌、豆缩的性质子 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实验室布置方案

小学科学专用教室的设计与布局小学科学专用教室既是实验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了以“营造教室文化,共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教室文化布置设计活动。现将实验室布置如下: 一、科学家的故事:2个(北墙柱子与窗户之间) 1、第一个称量地球的卡文迪许(90cm宽,100cm长) 英国人卡文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一百多年前,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推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为5.517),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常数。后人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在研究电学的时候,卡文迪许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试验仪器,根据身体各部位的麻木感觉,来估计电流的强弱。凭着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他发现了电荷的平方反比定律等重大电学规律。 卡文迪许还善于将科学应用于社会。他曾为火药仓库研究避雷装置,为国家造币厂研究减少金币磨损消耗的办法。 卡文迪许在科学上有那么多的贡献,可在生活上却被称作怪人。他腰缠万贯,但没有一件不掉扣子的衣服;他有一处宽大漂亮的住宅,却没有妻子儿女;他不善交际,见人会脸红,甚至连女仆也回避,因此还得罪过不少人。 他死后留下大量资料和手稿,麦克斯韦整理了五年,最后出版了《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 一生俭朴的卡文迪许留下大笔遗产,其中一部分由他的家族在1871年捐赠给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用这笔钱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对一百多年来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后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6人。 2、轮椅上的世界 ──史蒂芬·霍金剪影(90cm宽,100cm长)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二、正文 (一)、实验设计意图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撩排开的水量”。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所需器材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量筒(量杯)、圆柱体、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盛水容器、接水桶、红墨水。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原教材中是以物体放入烧杯前后两次液面之差来理解物体“排开的水量”(见教材上一节),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太差,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果物体太小,或浸入水中太少,那么物体排开的水量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烧杯底面较大,导致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就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这样实验的直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有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有难处。 2、制作的简易溢水杯,对于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以及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首先,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准备。其次是通过量筒(量杯)测出每次实验排

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力秘“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 (1)溢水杯装满水; (2)接水桶放在溢水管口下方; 2、测出圆柱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填入记录表格中。 3、将圆柱体分别以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全部(分两次,只是深度不同)浸入溢水杯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并用量筒测出每次排开的水量,填入记录表中。 4、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 (1)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是什么原因?怎样计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吗? (3)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物体排开的水量与物体深入水中的深度到底是什么关系? 5、先测出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的重力,填入表格中;再将三个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再用量筒测出每个铁块排开的水量,填入表中。 6、求出三个铁块在水中各自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讨论: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 ) 实验内容1使用工具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实验步骤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 2、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 3、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 实验现象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实验结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备注 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7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 ) 实验内容2杠杆的科学 实验目的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实验步骤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 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论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备注 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2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实验内容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实验目的杠杆是否省力

实验器材长竹筷、螺丝帽、棉线、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剪刀、小刀 实验步骤1、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2、小杆秤的研究。 实验现象 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实验结论 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备注 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4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内容4轮轴的秘密 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1个,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现象1、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论1、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 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9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5滑轮的研究 实验目的 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实验器材 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四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上册一、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 制作过程: 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小吊车能(吊起)或(放下)钩码 实验结论: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二、、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 实验过程: 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 2.找好起点(必要时确定好终点); 3.秒表做好归零; 4.在相同时间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5. .在相同距离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 1: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 三、实验目的: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材料: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 实验过程: 1.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怎样连接的。 2. 将细线与铁锁连接在一起,检验是否接牢。 3.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是否与地面垂直。 实验现象: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 实验结论: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五、、实验目的:模拟昼夜的成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小纸人遮光窗帘 实验过程:(1)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2)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3)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手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明确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4) 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慢慢旋转(逆时针方向),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接着转动地球仪使小纸人再次转到白天部分; (5)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实验现象:小纸人一会在(白天)的一面,一会在(黑夜)的一面. 实验结论: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下册一、化冰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灯烧杯冰渣天平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记录表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30克的冰渣,放入烧杯。 2.烧杯和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 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温度及质量的变化。 的。如冰、水、(水蒸气)。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乐山市县街小学安琥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 一、实验名称: 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本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当物体的接触面的状态不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因此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也可以以改变物体接触面的不同状态开始。使物体接触面变光滑和变粗糙,通过测量小车的运动(平行拉动和下降运动)形成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当接触面不同的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也会不同,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改变接触面的状态,可以增大或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三、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状况,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四、实验器具 小车,木板,测力计,砂纸,尺子,书 五、实验操作: 小组活动一: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 材料:小车、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木板(在木板一面粘上粗砂纸)

操作指南:把小车翻过来,连接上测力计,在木板的中间画上一条线,固定小车和测力计,拖动木板,让翻过来的小车分别在光滑板表面上,粗糙的表面上拖动,匀速拖到白线时读测力计的数字,并记录,再把小车放正(轮子朝下)再做一做。 相同的条件:小车测力计 不同的条件:光滑的表面粗糙的表面小车的正反面 实验结论: 1、接触面越粗糙,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越光滑,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小,(摩擦力越小) 3、接触面能滚动时,所用的拉力更小(滚动摩擦时摩擦力更小) 小组活动二:改变小车的状况探究摩擦力。 (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 材料:小车、斜面。 操作指南:搭一个斜面,第一次让小车轮子朝上沿着斜面滑下去,第二次让小车轮子朝下沿着斜面滚下去,比较两次小车行驶的速度,说明什么道理?

小学1-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全精编版

会“爬”的水 实验课题:会“爬”的水 实验目的:初步掌握毛细现象 实验器材:烧杯(100ML)、红墨水、薄纸巾 实验原理: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 实验步骤: 1.往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再往水中滴入适量的红墨水。 2.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烧杯中。 实验现象:发现红色的水会慢慢的爬上薄纸巾。 实验结果: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会“托举”的水 实验课题:会“托举”的水 实验目的:感受水是有浮力的。 实验器材:烧杯(100ML、500ML)各一个、橡皮泥、砝码(50克、200克) 实验原理:水的浮力将烧杯托举起来。 实验步骤: 1.在一只小烧杯的底部粘一块橡皮泥。 2.将小烧杯放进装有半杯水的大烧杯中,同时几下大烧 杯中的水位刻度。 3.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地放入小烧杯中。 4.观察大烧杯中的水位的变化。 5.如果再加入一个50克重的砝码,水位有何变化。 实验现象:第一次放入小砝码的时候,水位上升到450ML.第二次放入小砝码时候,水位上升到500ML. 实验结果:当重物越重的时候,水位上升越多。

水的溶解性 实验课题:水的溶解性 实验目的:了解水可以将某些物质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00ML)、高锰酸钾、镊子、玻璃棒 实验原理:水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 2.用镊子夹一小块高锰酸钾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轻轻 的搅拌,直至高锰酸钾溶化位置。 实验现象:高锰酸钾刚刚放入烧杯的时候,水开始变成水红色,经过搅拌后,高锰酸钾溶解,水变成水红色。实验结果:水具有一定的溶解性。

小学科学中的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中的实验设计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科学》教材的教案过程中,实验教案几乎贯穿于整个教案过程,因此说,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就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师多渠道地准备实验材料、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案的关键。多年的教案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案的成功与失败,教案效果的好与坏,那么如何搞好小学科学中的实验设计呢?我在此谈谈自己在科学教案中的的几点做法与点滴体会。 一、设计适合已有材料的实验: “巧妇难为无M之炊。”目前,很多学校实验室里的材料陈旧而且不齐全,作为科学老师,要想上好科学课,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但所有的实验材料让科学老师来准备,工作量实在太大了。因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带或自制一些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会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案“溶解”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自带了一些糖果。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课上可以含

在嘴里,唆着、嚼着……这样的课堂,学生们经历着准备时的好奇、课堂上的诧异与轻松、课后的反复回味,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实验: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案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案,由于教案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案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三、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 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和他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 案李悦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 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 授课教师姓名:李悦 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 一、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 《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第一个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种材质的物体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该实验原来的设计是给定实器材料。修改后,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且由学生搜集把他们所猜测的磁铁可以吸引的物体带到学校来验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通过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所需仪器材料: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1清点器材清点实验所需器材。 2在烧杯中倒入冷热水取两只相同的烧杯。 在烧杯中分别倒入冷水和热水。(杯中倒入水量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3正确测量水温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时,用手拿上部,温度计液泡不可接触杯壁或杯底,同时温度计液泡要完全浸入水中) 待温度计液柱静止后,眼睛平视温度计读数位置读出数值。 4记录测量数据记录所测的温度。(保留一位小数例:20.3℃) 5整理器材仪器洗刷干净,器材摆放整齐。

实验2物体的浮沉 所需仪器材料:水槽、橡皮、木块、泡沫塑料块、铁钉、气球、测力计、钩码。 实验步骤: 1清点器材清点实验所需器材。 2检验物体的沉浮种类将水槽倒入水。注入水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向水中放入物体。橡皮、木块、泡沫塑料块、铁钉、气球。 3检验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用食指拉住指环,检测测力计指针是否指0。 将钩码挂在测力计上,平视测力计读出读数。 将钩码全部浸入水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底,平视测力计读出读数。 4记录实验结果沉的物体(能、不能)受到浮力。 5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摆放整齐。

实验3水的表面力 所需仪器材料:水槽、烧杯、滴管、曲别针、硬币 实验步骤: 1清点器材清点实验所需器材。 2用硬币装水将硬币平放在桌面(为防止水渍流到桌面,可以放到平坦的盛水容器,如水槽)。用滴管向硬币上滴水,直到水溢出为止。硬币能装水滴。 3向水杯中放曲别针将水杯放入空水槽中,往水杯中注满水。 向水杯中放入曲别针,直到水溢出为止。注满水的水杯能放入枚曲别针。 4实验结果:这两个实验说明水(有、没有)表面力。 5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摆放整齐。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1)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孔成像演示装置仪 卢龙县燕河营镇燕窝庄小学秦香云 一.实验设计意图 1.《小孔成像》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中的教学活动。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材料: 蜡烛、磨砂玻璃、白色屏板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 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 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 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 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1、白天上课时,一般阳光比较强烈,不易观察到烛焰的像; 2、由于空罐前后距离较短,很难观察到烛焰的各种成像情况;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金点子案例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方案——大气压的存在 昌邑市育秀学校王鲁英指导教师:王鲁英 一、实验名称:小孔成像二、实验目的:小孔成像的特点 三、实验所需器材:八宝粥空瓶一只、薄膜、纸杯四、实验装置及说明: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将八宝粥空瓶有口的一端割掉,扎上薄膜;将纸杯去底,套在有薄膜的一端;八宝粥空瓶的另一端扎上小孔; 2.点燃蜡烛,将有空的一端对准烛焰,调节距离,直到在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3.调节孔与烛焰的位置,再观察像的变化。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小孔成像的实验在课本上是学生的动手实验,但总是薄膜上的像在教室展示时,非常不清晰,我发现用套上纸杯却非常清晰,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二)有魔法的空瓶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 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 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 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 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 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 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科学小实验设计方案

科学小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一 实验名称:喷水比赛 器材物品:1个空可乐罐、1枚铁钉、胶带、铁锤 实验过程: 1、用铁钉在可乐罐的中部和靠近底部的地方各钻一个大小一样的小孔。 2、贴上胶带,把小孔堵上,然后把可乐罐罐满水。 3、同时扯掉胶纸,你会发现,下面的孔喷出的水比中间孔喷出的水远些。 实验原理: 水的压力与深度有关,而与水量的多少、水域的形状无多大关系。无论是辽阔的大海,还是普通的游泳池、浴缸,在1米深的水下,压力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水越深,压力越大。 实验观赏性及科技含量说明: 扯掉胶纸,下面的孔喷出的水比中间孔喷出的水远些。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有关水的压力的知识。 实验二 实验名称:水下火山 器材物品:1个小玻璃瓶、1个广口瓶、1根长线、热水、少许红墨水 实验过程: 1、在小玻璃瓶里灌满热水,滴进些红墨水将它染红。 2、用线系着小玻璃瓶,把它沉入装有冷水的广口瓶底部。 3、于是,一朵“红云”就会从瓶底升起,伸展到水面上,好像火山喷发一样。 实验原理: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变得比冷水轻。于是,红色的热水上升,冷水下沉,直到掺和均匀为止。 实验观赏性及科技含量说明: 一朵“红云”从瓶底升起,伸展到水面上,好像火山喷发一样。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了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的道理。 实验三 实验名称:瓶吞鸡蛋

器材物品:1个口径适中的玻璃瓶、几个去壳的熟鸡蛋、火柴、纸片 实验过程: 1、把纸片点着后放入瓶中。 2、把剥好的鸡蛋放在瓶口上,看,鸡蛋“忽”的一下进入瓶口了。 实验原理: 玻璃瓶口比鸡蛋小,把纸片点着后放入瓶中,由于瓶子受热,空气往外排出,这时把鸡蛋放在瓶口上,过一会儿,由于瓶里空气收缩压力减少,这时在瓶外的鸡蛋由于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便被推进瓶里。 实验观赏性及科技含量说明: 鸡蛋“忽”的一下进入瓶口了。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感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 实验四 实验名称:小航船 器材物品:几个樟脑丸、1个乒乓球、1把剪刀、1盆水 实验过程: 1、把乒乓球剪成3份,修剪成小船模样,在船尾剪去一小块,再剪出一条缝。 2、敲碎一粒樟脑丸,在每个小船上放一小块樟脑,让它接触到水而不会掉下去。 3、把小船轻轻放入盛有水的盆中,让樟脑浸在水里。这时,你的船就会自动航行起来了,直到樟脑溶尽,小船才会停下来。 实验原理: 当樟脑溶入水中后,这部分的表面张力就减少了,于是,小船表面张力较大的一端拉过去,樟脑不断溶入水中,小船也就不断取得“动力”,直到樟脑溶尽,小船才静止不动。 实验观赏性及科技含量说明: 小船轻轻放入盛有水的盆中,这时,船就会自动航行起来。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了水的表面张力。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试验 试验器材:橡皮、萝卜、木块、水等。 实验过程:1、将橡皮放入水中,观察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2、再将它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3、用同样的方法将萝卜、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实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实验二:研究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用小瓶子研究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 实验器材:一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一组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立方体、小瓶子、红色水等实验过程:1、将这些球按轻重顺序编号,依次由轻到重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2、将这些立方体按体积大小顺序编号,依次由大到小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3、把空瓶子盖上盖放入水中,漂浮2、往空瓶中加红色水,观察记录直至小瓶子能沉入水中。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五: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橡皮泥、量杯、水等 实验过程:1、在一个量杯中倒入200ml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记录它的排水量2、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记录它每次的排水量。

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取决于它排开的水量,排水量越大越容易上浮。 实验六: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器材:泡沫塑料块、弹簧测力计、细线、小滑轮、橡皮泥、水槽等 实验过程: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力,记录2、用橡皮泥将小滑轮固定在水箱底部,用细线拴住泡沫塑料块,从滑轮中穿过,另一头连接弹簧测力计3、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记录三次的拉力大小及排水量。 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七: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器材:泡沫塑料块、弹簧测力计、细线、小滑轮、橡皮泥、水槽等 实验过程: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力,记录2、用橡皮泥将小滑轮固定在水箱底部,用细线拴住泡沫塑料块,从滑轮中穿过,另一头连接弹簧测力计3、拉动弹簧测力计,分别使小块泡沫塑料块、中块泡沫塑料块、大块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记录三次的拉力大小及排水量。 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八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实验器材: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过程: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石块的重力并记录2、将石块沉入水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示数变小 实验结论:下沉的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水量有关,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61967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学XXX 一、实验名称: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比较纸桥的承受力》。 二、教材名称:本实验设计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3课《建桥梁》。 三、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本次实验的意图就是通过动手制作和比较,是学生掌握一些浅显易懂的桥梁知识,激发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材料实验,用学生所用的厚书作为桥墩,纸板作为桥面,用重物来论证比较纸桥的承受力,操作中纸板比较结实,不易坍塌,而其重物不好选择,也难以对比。 教材纯粹的随意性实验,没有与课题《比较纸桥的承受力》巧妙的结合,实验数据不够准确。 五、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导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围绕课题《比较纸桥的承受力》进一步创新:

(3)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用两方盒子做桥墩,两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5厘米,桥面的纸质相同(打印A4纸),这样有助于实验数据的科学、规范。 (4)实验过程。 实验一:制作平板桥,在平板桥的正中央放置小纸杯,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置在纸杯的正中央,观察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二:制作拱桥,在拱桥的正中央放置小纸杯,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置在纸杯的正中央,观察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三:制作斜拉桥,在斜拉桥的正中央放置小纸杯,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置在纸杯的正中央,观察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总结: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三种桥当中,斜拉桥的承受力最大,平面桥的承受力最小。 (5)实验效果。 具有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可比性、能力性和创造性。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桑枣一小:周健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三课时。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传播知识,同时也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本课的实验有助于对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大小约为一枚硬币的小孔,然后把这三张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 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 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学生就可以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这时,如果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学生就不能在纸屏上观察到光斑。实验旨在让学生明白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实验的不足之处 A. 不直观。白天光线强烈,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B. 难操作。实验道具难做精确,三孔难以对齐。 C. 不全面。该实验只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没有证明其在液体、固体俩种物质形态中的传播路径。 D. 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学生对这些天天见到的物体提不起兴趣,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 让学生分别探究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路线,经过反复实验,学生能在这三种物态中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B. 变单一的器材为学生感兴趣的多样性器材,吸引他们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 C. 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他们解释影子的形成以及玩做手影的游戏,让他们感到科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 4、实验器材 装水的烧杯、黑墨水、吸管、小棒、垫棉纸的空烧杯、蚊香、打火机、果冻、玻璃砖、激光笔 5、实验原理 让激光笔照射液体、气体、固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路径,得出光在三种物质形态中都沿直线传播。 6、实验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