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B卷)- 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上册)(原卷版)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B卷)- 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上册)(原卷版)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B卷)- 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上册)(原卷版)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B卷)- 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上册)(原卷版)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

B.种植水稻

C.穿着麻布衣服

D.烧烤食物

2.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张强同学展开了自己的想象,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使用打制石器

B.用火烤烧食物

C.过采集和狩猎生活

D.会使用骨针

4. 下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

A.知道定居生活

B.注意防寒

C.开始种植

D.懂得爱美

5.这是根据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完成的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如下图),据此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北京人的面貌和现代人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了

B.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C.北京人的双手由于劳动,发展较快,比较灵活

D.北京人的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

6.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8.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9、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饮食习惯

B.劳动工具

C.自然条件

D.劳动技术

10.下图是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出土的船形彩陶壶,壶两侧有鱼网状的图案,下列表述中正确是()

A.当时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文字

B.当时人们已有造船网鱼技术

C.说明黄帝造船确有其事

D.说明当时船是主要交通工具

11、下边系列文物出土于同一原始文化遗址。生活在该遗址的原始居民已经()

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会纺线织布③烧制陶器④拥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各图所示文物为研究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直接证据的是()

13、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14.“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所谓“中”就天下之中,所谓“华”就是指有文化的民族。可见“中华”二字集中概括了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自信,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形成这样民族自觉共识( )

A.汉族是中国最主要的民族

B.中华民族是用以称呼中国的主体民族

C.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D.中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5、“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5年4月5日,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

七年级历史题论述题专项 历史题论述题(小论文)解答一般步骤 历史论述题(小论文)一般回答模式为“三段式”,即: 1、是什么(观点明确、准确、正确) 观点(主题)要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阅读材料,明确观点(提炼观点) 2、为什么(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列举史实) 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迁移(熟能生巧) 如果涉及原因类,就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7要素寻找: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若需要分析条件,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个人等角度分析。 3、怎么样(结尾进行总结) 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总结语言也切记简明扼要,避免口水话语言。一般以“综上所述…”、“由此可见…”、“所以说…”、“因此…”结尾。 注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使中国的东南沿海,从钱塘江到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五大水系,连成一片。大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通了五大水

系,实际上就是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及华北大平原,也就是整个中国最为富饶的中心地区,都串联起来,使中国大地形成一个自然整体,也就自然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及江、浙等经济物产繁富地区和广阔的中原地带,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组成中华国家的经济重心;而由这一经济重心地带,向中华大地的东南和西北各地域辐射,遂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除了宋、金有过短暂的对峙之外,中华大地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的局面。 (1)南北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2)观点: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中国南北之间的联系/南北大运河是联系中国南北的纽带 论述:南北大运河的开凿,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国的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文化整体(材料摘抄),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

新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专题复习

新版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部分 一、远古时代 (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是,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 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3、火使用的意义:增强了人们征服大自然地能力。 4、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体形特征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已 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5、山顶洞人的生活是集体氏族组织,他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果实。 (二)原始农耕生活 1 *造成半地穴式与干栏式房屋不同的原因是气候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所以住半地穴式,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所以住干栏式。 *大汶口氏族村落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距今约5000——4000年,属于父系氏族,已经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从随葬品可以知道)。能制作黑陶和白陶。 (三)远古传说 1、炎黄联盟 (1)炎帝与黄帝在阪泉进行战争,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 (2)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与蚩尤进行大战,蚩尤失败。 (3)“炎黄子孙”的由来:炎帝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后,并入了黄帝部落,两大部落不断繁衍发展,成为华夏族的主干部分,黄帝与炎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距今约5000——4000年。他的发明主要有:教民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 (2)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轩辕氏,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距今约5000

班主任工作100招(61-70)

班主任工作100招(61-70) (61)迎考鼓劲招 一学期一度的期末考试仅有半个月的时间了,可是不少同学还是慢条斯理、四平八稳,不能投入紧张的备考准备中;有的同学慌里慌张、手足无措,不知怎样熬过这半个月......看到全班情绪不稳,做为班主任,我很是着急,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二天晨会时间,我走进教室后,一反常规,一声不吭,提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战”字。同学们纳罕地看着黑板。我又在“战”字前画了六个箭头。在第一个箭头前写了个“避”字,在第二个箭头前写了个“厌”字,然后依次写下“轻”、“敢”、“乐”、“善”四个字。放下粉笔,转过身来,我注视着全班同学说:“…避战?,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我们都躲到五台山上去当和尚,待考试结束再还俗,行吗?”幽默的几句话说得同学们都笑了。我接着说:“考试是一种检测,是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老师检查自己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避是避不开的。…厌战?,即避不开,那么烦躁不安地复习,硬着头皮进考场,能成功吗?当然,…轻战?也是不妥当的。轻视考试,士气不振,必导致失败。我们要重视这次考试,认真总结学习情况,给这学期的学习划个圆满的句号。我讲了这么多,应该…下岗?了。下面请班长分析分析…敢战?这两个字的含义。”班长站起来,思考了一会儿,分析道:“顾名思义,…敢战?就是无所畏惧,敢于战斗。依我看,

其实,人生就是考场。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不会取得真经;一个学生不经过九九八十一考,就难以学到真知识。与其胆战心惊、哆哆嗦嗦,不如昂首挺胸、阔步向前。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听了班长不着边际却又紧扣中心的话,大家都笑了。素有“学究”之称的张宜宾接着说:“我毛遂自荐讲讲…乐战?二字。孔夫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战,乐于战斗,主动迎战,笑对战场,那么我们就会有高一级的精神享受。马克思、恩格斯讲,在科学的入口处就如同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如果乐战,科学地狱也就如同天堂。如果苦于考试,身置科学的神圣殿堂也如同下地狱。”听着这很有哲学意味的分析,全班同学都有所感悟地点头。我接着说:“张宜宾同学不愧是…学究?!”听到班主任亲昵地喊同学的绰号,不少同学笑了。我又接着说:“…敢战?、…乐战?还不够,还要…善战?。善于战斗,合理利用时间,充分做好准备,开始时讲求策略,掌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完,我又请几位同学介绍了复习方法、应试技巧。看到全班有了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劲头,我最后满怀深情地说:“学习有苦,也有乐。我们全班同学有理想、有抱负。祝你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向母亲交上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此时教室里开始弥漫起考前的紧张气氛。 迎考动员必须做,而且要巧妙生动地或啊!考试前学生产生了厌倦、松懈的情绪,这不是正常现象,必须纠正,否则对人才成长极为不利,恐怕还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此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怎样对待学习,怎样迎接考试,怎样鼓舞士气,激励学生勇敢地攀上高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期末专题复习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民族交融)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二世而亡、“昙花一现”、统一的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 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 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 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 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今天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来源于元朝。 五、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六、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 1.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 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目的、影响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统治者认为…… 2.当时西方殖民者…… 实施只开放广州,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期末专题:科举制试题与答案七年级历史-下

七下历史《期末专题:科举制》 夯实基础 一、隋朝: 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 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三、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四、明朝:

1.八股取士: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三句承题,两句破题,称为“八股文”。 2.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针对性练习 一、综合题 1.北宋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了新的政策,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采取该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宋初大将曹翰的《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朝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姓名班级分数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 B.氏族聚落居民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半坡聚落居民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 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半坡原始人类 D.河姆渡原始人类半坡原始人类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 A.用火烧烤食物 B.使用打制石器 C.过群居生活 D.工具凿孔捆绑木柄 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聚落遗址 D.半坡聚落遗址 6.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7.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只靠个人力量难以生存 B.智力低下 C.喜欢过群居生活 D.为了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 8.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9.下列选项中,与河姆渡原始居民无关的是() A.使用磨制石器 B.种植水稻 C.种植粟 D.使用陶器 10.“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 11..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时代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知识板块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大约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生活的古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定居的生活。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推动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又推动商业的繁荣。 原始农耕生活(半坡人、河姆渡人)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战国时期(都江堰、商鞅变法) 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1、 原始农耕生活(定居生活):(代表) 2、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3、 商鞅变法(时间、人物、措施、作用) 4、 都江堰(时间、人物、功能、作用) 5、 秦朝统一的经济措施 6、 文景之治 7、 汉武帝大一统的经济措施 8、 光武中兴 9、 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突破——中国古代史经济史专题复习 1、原始居民能够定居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答: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2、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的比较: ①半地穴式房屋保暖、抵御风雨;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 ②分别这样建造的原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干栏式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①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确立县制 ②有利于国富兵强——鼓励耕织,生产布帛、粮食多的人可免除徭 役;奖励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③触犯旧贵族利益——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并要勇于创新。 4、总结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经济政策上的共同点: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5、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②统治者注意 调整统治政策 6、江南地区的开发:①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带去中 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 比较安定;人民的共同努力。 ②表现:农业:耕地增加水利修,生产技术得改进。 手工业、商业(建康成为当时商业活跃的大都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题及答案 1.1127年,赵构称帝的地点是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赵构称帝的地点是南京,即今天的河南商丘,后来由于金军的南侵,将都城迁到临安。建康是今天的南京,江都是今天的扬州,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变迁,防止混淆。 答案:南京 2.阿骨打的活动不包括 A.统一女真各部 B.举兵抗辽 C.称帝建金 D.迁都 思路解析:阿骨打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他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金政权,领导了抗辽斗争,并最终灭掉了辽。迁都发生在宋金议和之后,阿骨打早已去世。 答案:D 3.下列战役由岳飞指挥的是 A.东京保卫战 B.收复建康 C.黄天荡战役 D.郾城大捷 思路解析: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郾城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是著名的一场战役。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12世纪强大起来的金政权先后灭掉的两个政权是 A.北魏、西夏 B.辽、北宋 C.辽、西夏 D.西夏、北宋

思路解析:西夏是在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政权的进攻下才最终灭亡的。金强大起来后,首先面对的是辽对其的压迫,所以在1125年先灭掉了辽,在1127年,接着灭掉了其南部的北宋。 答案:B 2.标志着北宋灭亡的事件称为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思路解析: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答案:B 3.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 A.作战英勇,收复失地 B.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 C.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D.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思路解析:岳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过去的 __ 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对岳飞的历史地位有着不正确的评价,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但是岳飞抗金在当时来说,由于金政权与南宋政权对比处在相对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特别是金对于南宋的战争主要是掠夺,造成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文明的破坏,所以,岳飞抗金之所以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二 经济篇

专题二经济篇 一、选择题 1.唐朝时,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它可随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这种灌溉工具是() A.曲辕犁B.筒车C.翻车D.水排 [答案] B 2.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朝的() A.经济繁荣B.政治清明C.对外开放D.文化昌盛 [答案] A 3.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唐朝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艺珍品是() A B C D [答案] B 4.“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出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A.三国时期B.隋唐时期C.南宋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 C 5.《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这反映了宋代() A.农业迅速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繁荣D.手工业兴旺 [答案] C 6.据记载,宋朝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朝() A.农业繁荣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D.文化昌盛 [答案] C 7.在某一鉴宝栏目中,一位收藏家向观众展示了他收藏的一套古代货币。请你帮他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②③

A.③①②B.①③②C.②①③D.①②③ [答案] A 8.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相比,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 [答案] C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市 B.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C.棉纺织业在清代从南方推向北方 D.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 C 10.下列有关广州十三行的说法,错误的是() A.设置于清代 B.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C.是对外开放政策的表现 D.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盛世景象? 材料二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历史专题片《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B.使用骨耜等工具耕种水稻 C.饲养了猪狗等家畜 D.用木头制成简陋的小船 2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是孙中山对哪位传说中人物的评价() A.盘古 B.女娲 C.黄帝 D.炎帝 3.西周时期形成金字塔似的森严等级: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都属于统治阶级,压迫着广大平民和奴隶。这种等级制度的形成是因为()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4. 司母戊大方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重832.84千克,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铸 造如此巨大的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当时( ) A.原始农耕文明的出现B.畜牧业发达 C.青铜工艺水平高超D.陶器制造业兴盛 5.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A.战争频繁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6.“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A.都江堰B.长城C.大运河D.赵州桥 7.小明喜欢看连环画,他刚从一位爱好者那里看到了一本《三家分晋》的连环画。根据我们所学知识,这里的“三家”指的是() A.赵、魏、韩B.楚、燕、齐C.韩、齐、魏D.赵、魏、燕 8.“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午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9.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卧薪尝胆” 与下列历史人物有关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10.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 什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七年级上历史政治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测试板块 一、选择题 1、尧王台坐落在永济市城西街道介谷口和东姚温村南一山巅。这里是尧舜禹三位远古传说时代帝王实行()的见证地,也是中华之魂,“公天下”的见证地。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推选制 2、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A、舜传位于禹B、禹传子,家天下C、秦始皇统一天下D、汉武帝大一统 3、《全球通史》中描述:“新皇帝废除此前的王国和诸侯,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由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世袭制 4、《大汉天子》中的“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大一统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他采取了大臣()的建议,实施一项()重要措施: A、主父偃“推恩令” 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张骞设司隶校尉D主父偃北击匈奴 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

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周武王起义准备去打倒暴君纣王,就在出兵那天,天忽然下大雨,许多人都觉得不吉利,建议武王改期。这时候,管占卜的人出来,他说这不是坏事是天洗兵。 材料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宜候夨内壁铭文记载,大意为:在四月丁末这一天。周康王查看武王、成王伐商图,又看了东方地图。康王对宜地进行了占卜之后,面向南,命令虞候夨说“把你签到宜地,赐你美酒一卤、前商美玉一块,红色弓一张、红色箭矢一百、黑色弓十张,黑色箭矢一千。赐你徒弟,有山谷肥田三百,有地一百二十、有城邑五座,乡村一百个。赐给你人,包括居住在宜地的前商王族十七族姓、赐甸民七族姓、卢民二百五十族姓、赐已在宜地的庶人六百十六族姓。”宜候夨受封后,称颂纣王的美德,并为其先人虞公父丁作此祭器。‘ (1)、材料一中武王伐纣的基础是什么?纣王是哪个朝代的暴君?应如何评价纣王? (2)材料一中“两千多年前”大约指哪一年?在这次军事行动中,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