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

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吸附沉淀):试剂:明矾

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③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

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A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

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见书P57,图3-21和3-22

各种静化方法除去的杂质的种类

难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降低水的硬度

沉淀√

过滤√

吸附√√

蒸馏√√√

二、硬水与软水1、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开水2.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课题4 水资源的保护

一、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

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

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

监测。

拓展性课题氢气(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当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应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

(2)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 + 氧化铜△

铜 + 水

化学方程式:H2 + CuO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2、C、CO)

3、氢能源三大优点:产物无污染、放热量高、以水制取氢气来源广

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

蛋白质(多种元素)氧化

物 H2O CuO CO2

酸 HCl H2SO4 HNO3

无机化合物碱 NaOH Ca(OH)2 KOH

点燃

盐 NaCl

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二课时) 教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充分发 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 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 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 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 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 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 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2--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 2 )五 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2O5 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点燃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 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 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 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 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放出热量。 B 、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在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低于1/5其原因可能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有固定组成和化学符号。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 性质。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 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用途: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点燃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整理

整理与归纳 一、内容提要 二、专题讨论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仅是微粒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而微粒本身没有改变;但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时,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即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 3.关于原子结构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

子数之和; (3)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4.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上:(1)表示某物质;(2)表示该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1)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5.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我们知道,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如Fe3O4中,铁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3∶4,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以Fe3O4为例,可知其中铁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4,可设铁原子个数为3k,氧原子个数为4k;可以通过查表得到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铁元素的质量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Fe∶O=3k×56∶4k×16=21∶8。故在某一种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比值。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思维启迪 多少克碳酸氢铵(NH4HCO3)与400 g硝酸铵(NH4NO3)含氮元素质量相同?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分别算出NH4HCO3和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算出400 g 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先设质量为x的NH4HCO3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与400 g NH4NO3中含有的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经计算可得NH4NO3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35%,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7%。400 g NH4NO3中氮元素质量为400 g×35%=140 g 则设含有140g氮元素的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 则x×17.7%=140 g;x=790 g 该题另外还有一种解法是:根据化学式列出两种物质含氮原子数相等的关系式,再根据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 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诀: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 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 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点燃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例:二氧化硫、水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九年级科学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点整理汇总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转化的普遍性 (1)雪山上疾驰的汽车被快速滑落下来的积雪推翻并吞没,积雪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2)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的电能靠太阳能转化而来。 (3)火山地带的热泉水向外喷出的能量多由地热能转化而来。(4)青蛙从地上跃起,捕捉害虫的能量是由生物质能转化的。 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所谓“消耗能量”“应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质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过程。能量转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各种能量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同种能量在不同的物体上可以发生转移。 (1)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激光切割金属——光能转化为内能; (3)特技跳伞——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水电站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生物化学能)(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7)后面的球将前面的球装走——后面球的动能转移到前面的球上;(8)热传递——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3.识别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法 (1)从能的形式变化上辨别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如果某物体有能量增减,并且在增减过程中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如果某物体的能量有增减,且在增减过程中能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2)识别物体的能量转化成了什么能量时,首先要确定物体原来具有什么能量,后来哪些能量有增减,再依据现象分析减少的能量到哪儿去了,增加的能量从哪儿来。 4.能量广泛地联系着各种自然现象 (1)摩擦生热:摩擦属于机械运动,生热与热现象有关,这是机械运动和热现象之间的练习。 (2)电灯发光:电灯与点现象有关,发光与光、热现象有关,这是电现象与光、热现象之间的联系。 (3)电池供电:电池供电是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化学现象与电现象之间的联系。电动机是利用电来使物体运动,这充分体现了电现象与机械运动之间的联系。 各种自然现象都存在着相互联系,这些联系都依存着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5.功:能量转化多少的量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1分)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A、液态空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锰 D、水 2、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 、氢原子 B 、氧原子 C 、水分子 D 、水原子 3、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从现代观点看,这三点不正确的是 A、②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再发生改变 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5、一个离子转变为原子,发生的变化是 A、失去一定数目的电子 B、得到一定数目的电子 C、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 D、可能得到电子也可能失去电子 6、一种微粒的原子核内含有n个质子,核外共有n+1个电子,则该粒子一定属于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7、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场上投下了至少10吨的贫铀弹,不少当地人因此患上了“巴尔干综合症”。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这种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则中子数应为 A、146 B、92 C、136 D、23

88、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则实际质量为2a克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克 B、24 C、2a D、 29、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⑵所有氢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⑶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⑶ B、只有⑴⑶ C、只有⑵⑶ D、有⑴⑵⑶ 10、人们常用形象的图式来描述物质世界( ) 例如:水的电解可表示为:可见,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可能有变化的是 A、原子的数目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种类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 SO 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 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 Fe 3O 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3、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 2O 2MnO22H 2O +O 2↑ 2KMnO 4K 2MnO 4 + MnO 2 +O 2↑ 2KClO 32KCl+3O 2↑ 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3)催化剂 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4、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 5、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 △ MnO 2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 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 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 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新版粤教版

第二单元《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 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一、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二、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植树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概述 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B、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二、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的质量很小。 三、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3-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 个小题) 1、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 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B. 分子的体积大、有间隔,原子的体积小、无间隔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物质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发生改变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氧气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4、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不停地运动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 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6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 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而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 ①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7 、已知铯-137的质子数为55,中子数为82,下列有关铯-137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铯-137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2 B.铯-137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7 g C.铯-137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5 D.铯-137属于非金属元素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因为硫、木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抵消了消耗的氧气,集气瓶内的的压强基本不变,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1)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2)装置漏气;(3)红磷的量不足;(4)有部分水留在管中未进入集气瓶(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红磷不能继续燃烧。(6)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大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后,向瓶口塞入胶塞过慢,导致瓶内气体溢出弹簧夹没有夹紧或没有夹弹簧夹导致红磷燃烧时瓶内部气体溢出 4、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 答:防止燃着的红磷溅在集气瓶上,将集气瓶炸裂。让P2O5溶于水中。 5、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点燃

(完整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中和热);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2=2CO 是吸热反应);⑤铝热反应 注: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mol 液态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 热.ⅰ. 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ⅱ. 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 H+(aq)+OH-(aq)====H2O(l)中和热均为 57.3 kJ·m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反应热小于57.3 kJ·mol- 1;ⅲ.以生成 1 mol 水为基准. (2)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 C、H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 ② 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③ 多数分解反应如 KClO3、KMnO4、CaCO3 的分解等。(但过氧化氢的分解是放热反应)

④ 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类 型 比较 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定义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 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与化学键变化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 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 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注: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 硫酸锌ZnSO4(显著特征:含有SO4CO3NO3OH NH 4 PO 4 Cl 等原子团)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 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不同物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 、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 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 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点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