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墨家主要思想内核的“兼相爱”、“尚同”、“尚贤”论述以及与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爱”观的比较,探索墨家学说的思想内涵及当代意义。墨家学说作为先秦显学之一,其提出的很多政治和伦理道德学说在当时及现今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兼相爱仁爱尚贤尚同儒墨之辨

墨学作为与儒学并立的先秦两大显学,与儒学有着一样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有难能可贵的现实意义。

“墨家者流,盖出清庙之守。”由此可见,墨家一派的起源和儒家一样与礼仪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之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因此我们儒墨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的。下面主要从墨家的“尚同”“尚贤”“兼爱”核心内容来简单阐述墨家的思想概况、儒墨之分、及墨家学说的当代意义。

一、以“尚同”“尚贤”“兼爱”为核心的公共功利主义思想

我在论述墨家思想之时之所以要在定义功利主义之时

前面加一个“公共”限定,其实是为了我们把墨家的功利主义思想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功利主义混淆起来。墨家功利主义不是西方所谓那种以个人的最大幸福为出发点的功

利主义而是一种始终把集体公共利益最为最高出发点的功利主义。它实现利益的道路与西方所说的功利主义是完全相反的两条道路,前者实现利益是有个人到集体而墨家是由集体到个人。它的提出完全是由于墨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动荡民众疾苦。墨子认为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社会成员之间“不相爱”,人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因此,只要人们“兼相爱”,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而达到人人“交相利”的社会。

墨家的最终理想是要达到“君臣父子皆能慈孝”的“天下之至道”,现实操作层面有两条路可以走,就是“尚贤”和“尚同”之路。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要使国家富足安定就要使国之贤良之士富足、显贵,尊重他们,这样国家贤良之士就会多起来。而“尚同”更多地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教化方面来说,《尚同》三篇的核心就是国家要有一个统一的道德十分评判标准,这样人民思想才能统一,天下得到治理。这里墨家的“尚贤”虽然讲的人才选拔,选用贤能之士,但其侧重和思想内涵是跟儒家不同的。“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上》)及“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这里体现了墨子选择贤士跟儒家不同侧重于个人品德和个人出身,墨家在乎的是“能”,即“事能”,墨家更看重贤能之士的才能而非品德,当然墨家也重视品德修

养。这也决定了儒墨对于自然科学及怀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的态度,儒家视那些技术为“奇技淫巧”,可见其贬低之意。在儒家那里关乎技术的学说连“小学”都算不上,而墨家恰恰是非常重视这些技术的。这里还体现了儒墨的一个不同就是刚刚提到的墨家选官不在出生的兼爱思想,这与儒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的重视宗法血统出身是极其不同的,体现出了墨家平等的平民思想。墨家的思想最体现平等的是就连最高统治者的天子也“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墨子?尚同中》)这些平等思想在当今社会来看,是墨家思想超越儒家思想之处,是儒家思想远远不能比拟的。

二、墨家公德与儒家私德之区分

我在这里讨论的公德与私德只是一个中立名词,,并无任何褒贬之义。儒墨两学派最大的不同源于各自学说核心的“仁爱”与“兼爱”之不同。儒家的“仁爱”是推己至人的一种实践过程,而墨家的“兼爱”则是“爱己”与“爱人”同时展开的一种活动。儒家“仁爱”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以及孟子主张的“仁、义、礼、智”(《孟子?公孙丑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孟子?离娄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仁爱”思想就是一种建立在以“我”为中心的私德伦理道德规范之上。个人私德于社会公德具有先天优先性。“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就是“修身、齐家”。服务公共利益是在个人私德完善的前提下展开的。

虽然儒家耻于言利,但在实际生活之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之时儒家的行动选择与其耻于言利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儒家往往会在行动中选择前者。儒家仁爱是有先后等差的,其先后顺序就是“亲亲”而后“仁民”最后“爱物”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儒家面临现实选择时的指导原则。下面这则孔子关于“父攘羊而让子证之”的例子中更能看出儒家重视私德。当父亲攘了羊儿子该作何选择时,孔子给出了他的回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由此观之,儒家所提的道德伦理规范没有客观性和普适性,完全依行动主体的“我”所处的环境而变化。从这里又引出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即是“孝”,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儒家伦理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私德伦理规范,就像前面论述过的儒家的“仁爱”是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之分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着,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所讲的仁爱先从“爱己”和亲人开始,然后退而广之。即“先爱己”而后才能“泛爱众”。这些并不是说儒家并不注重公德,只不过他们的公德是在私德建立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私德推广,最后使关于

自身修养的私德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社会公德,简而言之是使私德公德化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

与出身于士族的儒家弟子不同,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平民而且一身处于劳动之中,他主张的仁义道德在本质上与儒家所讲的“仁义”相去甚远。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出身于士族的儒家更多地是利益既得者。虽然两家的目的是要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但儒家更侧重于维护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宗法礼治社会,而墨家大部分出身于社会底层,有很大一部分是手工业者,他们有不同于儒家的经济基础,他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公德伦理,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公德社会是有启示意义的。实现墨子所言的“交相利”的理想。我们可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入手。在国家交往中我们应以“非攻”为交往原则,在人与人交往中我们该以“兼相爱”为处事原则,其实两点可以合为一点即“兼相爱”,“非攻”不过是“兼相爱”在国家交往层面的具体体现而已。“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墨子?兼爱上》)墨子观察动乱所起的原因认为就是人们只知“自爱”所以“亏人自利”而别相恶,就像儒家主张的“爱有等差”人们优先“自爱”。因为我们只有“兼相爱”才能消除动乱,人民幸福。那么“兼相爱”该如何具体做呢?墨子给

出了他的回答:“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王道荡荡,不?滩坏?;王道平平,不?滩坏场敝挥姓庋?才能达到墨子所言的惠君、慈父、孝子、友兄、悌弟“交相利”的社会。由此可见墨子先通过建立集体公德才培育个体之私德。即可以看成一个由两条线交叉形成的“十”,“爱己”与“爱人”由互相交叉的点同时开始向四周扩散,形成无高低等差的“爱”的平面,在一个平面上所有的“爱”的点都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这与儒家使私德公德化的道德截然相反,儒家的爱就像一条射线,“爱己”就是那个端点,所有的爱都有这个端点发出,在一条射线上的各个点是有先后次序之分的,所有的点都源始于“爱己”之端点。在墨子那里注重公德表现在所有人都是平等,平等的义务与权利,这与儒家的私德理念是不相容的。在任用官吏上墨子主张“尊赏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谈还螅?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虽然儒家也提倡任用贤士但在实际执行中有时是与自己所言相悖的。儒家有时把私德实现建立在损坏公德之上。当舜当上天子时,封屡次想致他于死地的弟弟象为诸侯,面对万章的质问,孟子为此辩解道:“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孟子?万章上》)

可见在私人亲情面前,公共利益完全让步于私利的实现,因为要成为一个圣人首先就要是一个私德完满之人,公德退而其次。

三、结语

儒墨共同发端于大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并立的两大显学,但秦之后两大学派却形成截然不同的命运。儒学成为成为显学一直影响中国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期间有汉、宋两朝把儒家定为官方学说,后来的所谓明清心学也不过是儒学的发展。而墨学在秦之后就没落以致最后成为绝学,直到近代才被重新重视。我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中国社会从汉至清一直是一种伦理亲情的封建家长制社会,其特点是重视私德,重视慈孝等伦理亲情,而孟子非墨及墨子“兼相爱”的公德思想是不能为当时人们思想所能接纳的;(2)国家主要经济基础决定了儒墨的命运,儒家学说的思想特点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伦理,而墨家成员大多来自手工业者其经济基础是类似于西方所

谓的市民阶层,这一阶层在传统的中国这会中不是主要的社会阶层,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其经济基础及阶层限制了其传播;(3)墨家思想跟中国人传统的思维特点不同,中国人从来不重视具有实际功效的学说,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及在此之上的天人关系的考虑,中国古代有大小学之分,关于技术的学说连小学都算不上,完全被排挤在知识殿

堂之外。而立足于手工业者的墨家其《经上》、《备水》等众多篇幅都是讲实际技术的,所以在科举制的社会中很少有人去接触这些无用之学,大家重视的是治国、平天下之学。

参考文献:

[1]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夏传才.孟子讲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燕婴译著.论语[M].中华书局,2006.

[4]方勇译著.墨子[M].中华书局,2011.

[5]刘清平.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2010

[6]杨义墨子还原[M].中华书局,2011.

[7]任继愈.大家小书?墨子与墨家[M].北京出版社,2012.

[7]萧成勇.公理?规则?公德-儒家私德与墨家公德伦理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儒家思想之精要 (2) (一)儒家思想的及其主要内容 (2)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4) 二、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显现及当代评价 (10)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生:甘鑫指导老师:彭伟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文化教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一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流派,儒家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重视。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或仍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国内外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从而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为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 一、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 (一)儒家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提起儒家,不得不先说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奉为”圣人”。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危害与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危害与影响 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儒家思想之精华——仁、义、礼、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疗现今人伦道德衰微,人情 疏离,社会冲突的一剂良药.,所以儒家文化受到中国多数人的认可和尊重. 但综观历史,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凡是儒家文化被削弱的时候,国家必 定强盛;凡是儒家文化发展到最强大的时候,国家必定蠃弱. 所以儒家文化在为中国带来利的同时也带了对中国的危害.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危害: 一,从历史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行儒学制国,结果国家不但没有强盛,反而很快被灭.西汉武帝以前,没有实行儒学,实行了黄老学说,国家逐渐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为了对付匈奴,采用了加强集权,这个时候儒学站了出来,他们 的投机获得了君主的欣赏,从此以后,儒学更是时时刻刻的鼓吹君主,一直持 续到毛泽东的批孔。西汉的灭亡可以看做是儒家同法家斗争的结果,在整个西汉,法家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西汉时期,国家很强大…………… 明朝,儒家学派再次加强,明朝被灭是必然的; 清朝,前期,儒家学派并不完全被满族统治者所接受,所以政治比较清明。后期统治者也把儒家当成了制国之宝,结果不用说了,灭亡。 民国,乱世,儒家自然被削弱。 新中国,儒家被毛泽东强力打压,被削弱。 二、从儒家文化的本质分析 儒家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君主文化,他们推行“君权神授”,皇帝为上 天之子。皇帝自然喜欢的不得了,儒家自然获得地位。可以这么说,儒家文化 一直试图通过拍君主(统治阶级)的马屁,获得君主的欣赏并接纳,同时获得 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再者可以宣扬自己的儒家道义。 儒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文化,他们是在维护自己文化的同时,宣扬和 其它文化共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儒家文化是一种懦弱文化,儒家学派大大的培养了背叛者,从历史来看, 往往会发现更换朝代时,新的朝代很快的被儒家文化所认同,它需要获得新的 君主的支持。 儒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的文化,这是这种文化最大的 弊端,他们总是可以在失败中寻找到胜利的果实,至少是在精神上。 三、为什么儒家文化会获得如此的地位? 儒家文化是通过加强君主的权利,以及统治阶级的地位等等一系列道义来 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推广,并由此来获得大量的信徒---儒生,并提高这些信徒的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保山市龙陵县国家税务局陈永晓 2010年12月10日 摘要 本文从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从个人到整个人类的五个层面上对儒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诠释,并从儒学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制衡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其价值。本文第三部分指出儒学的当代使命是“发展全球价值伦理”,首先分析了当前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然后对儒学的使命提出具体要求,回归儒学的核心价值,从“仁”、“义”、“礼”三个方面构建“全球价值伦理”体系。 关键字:“仁”、“义”、“礼”,天人合一,全球价值伦理 一、儒学概述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如果从孔子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 仁:儒学中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仁”是儒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儒学中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学中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儒学中的“礼治”主义,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行为规范。儒学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价值 我认为儒学的当代价值既不在它的王道政治,也不在它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学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儒家与墨家相通关系

浅谈儒家与墨家相通关系 摘要:儒墨两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两大流派,学界对两家学术观点的相通相用之处已有很多的论证,本文在前辈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儒家的“仁爱”与“礼”的关系,以及墨家的“义”与“兼爱”关系,分析儒墨的治国宗旨、人治主义思想、以及对群体利益的重视,再次验证儒墨的相近相用,就墨学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来讲,这也是对学界的主流思想的一个汇总和补充。 关键词:仁爱;礼;兼爱;义;人治主义; 1、概述春秋战国两家崛起及两家的关系 春秋末年,列国混战,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九流十家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因而以老子、孔子、墨子为起端的诸子思潮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天下失官,学在四夷。《淮南子.要略》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可以得知,儒学的分化正是墨学产生的起点,儒墨也就必有相通之处。墨家也承认孔子思想有“当而不可易”之处,所以孔墨思想关系十分的紧密。 2、论述儒家“礼”与“仁爱”之关系 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仁”和“礼”。在《论语》中“礼”字出现74次,其中不见孔子对“礼”下任何概括性的定义。孔子之

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而孔子本人对礼也下过大功夫,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可见孔子不但将礼授予弟子,而且身体力行,足见他对“礼”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的探究,孔子重视“礼”的原因。孔子曾经说过“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有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犹终夜以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这正如《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不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说明礼仪教化能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 孔子的“礼”实际上是以国家伦理为中心,以君臣关系为总纲,以等级区别为手段而开展的社会体系。而君子可以借助“礼”,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达到人格自我完善,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周代等级制度是森严的,甚至对于君王、诸侯的妻子的称呼都要有地位区分的,孔子一直很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要求君安于君位,臣安于臣位,最终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作为儒家的第二代集大成者的孟子,他仍然推崇孔子的“仁”“礼”思想,如《孟子.离娄上》记载:“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君之礼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同时孟子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班级:1008班学号:10413852 姓名:顾海洋 文章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对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①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儒家思想价值局限孝道伦理教育和谐 中国文明史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②因此,儒家思想内容之广、之深,使得我们全面研究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比较困难。所以,我从孝道、伦理教育、和谐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利与弊。 一.儒家思想中孝道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 .赡养父母。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尊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局限: 1.“无违”之孝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在封建等级制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二.儒家思想中伦理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儒家对伦理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值得我们重视。忽视道德教育,只会使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受到减损,使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和水平,同时也会使社会的道德状况日趋恶化,最终给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造成严重危害。科学地发掘儒家关于 ①百度百科之儒家思想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 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有很大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与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明君能带来太平盛世;明君不多,就去信清官,清官率先垂范,弥补君王过失,杀陈世美,救秦香莲;清官不多,就去信侠客,侠客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大的侠客就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老百姓实在没办法,才去求神拜佛,而且求的神,也多是希望能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神,这些神和人还有血缘关系,人们缺水了就信龙王爷,缺钱了就信财神爷等,信神是无可奈何,也是权且手段,达到虔诚、迷信程度的人是少数。 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的“贵”就是作用重大,即“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义。重视老百姓的作用,首先要重视老百姓的生计。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把个人安身立命与百姓福祉联系起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安民、养民、利民、惠民、富民,同时还要“教民”;要“解民于倒悬”,“厝天下于衽席之上”。为此,就要修身,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做事本领,目的是为了经世致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 爱思想的异同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因为人一出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文/郜良 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儒家思想之“以仁为本”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本”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围绕着一个“仁”字,那就是怎样使人趋向“仁”。什么叫做仁?实际上是什么叫人的问题,因为“仁者人也”。把仁当做一种思想理念的最深准则其实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把仁作为实践中的引导理念并且让仁融入于各种道德中。孔子的仁说是将自尧舜以来继承下来的先王之道归属为仁之道。如果从《论语》为核心来分析仁的意义的话,就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克己,对外爱人。儒家文化觉得民是国家之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民字作为首要。孟子指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孟子?告子下》)因此,儒家思想把用贤作为是企业管理盛衰成败的关键。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仁为本”的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儒家文化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应用在企业管理,将“以仁为本”作为企业迈向成功的管理准则。“以仁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以人本理念为前提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准则,它要求的是管理行为的人性化。这样的话,现代企业管理中怎样去应用“以仁为本”的思想,融入“以仁为本”的准则呢?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行的: 第一,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在企业管理中采取“仁治”以稳住民心。第二,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还需要设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为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孟子主张教化而治,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第三,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更加要积极开展对人才的挖掘、人才的运用、人才的培育。儒家文化认为,为政之本在于兴贤。企业应该发挥员工的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主动性、事业心、创造性与成就欲,使员工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光只能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者也应该通过多和员工进行思想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来让员工自觉的与管理者共同把工作做好,共同1 发展企业。 二、儒家思想之“以义统利”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义统利”的理念 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正当的利益该取而不取,也是不义。孟子就说过:“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好其道,则舜受其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 不合道义的即使一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道义的即使像舜继承尧的天下也不过分。这话准确地表述了儒家“以义统利”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中的“以义统利”引领着管理者处理好盈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原料、资本和人力资源,使得企业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同时企业的盈 利必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污染环境,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在这里“义”和“利”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

论儒家思想弊端-作文

论儒家思想弊端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春秋时百家争鸣,汉朝时百家中分出了胜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随后中国数千年的王朝都沿用了儒家学派的教义用以教化民众。 数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固然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也使中国多次遭到灭顶之灾。 儒家学派讲究忍让和妥协。 不到最后关头不会反抗,导致中国多次被外族侵扰,凌辱,践踏。 外国占领后民众始终无法拧成一股绳反抗侵略。 这点在五胡乱华,靖康之难,崖山之役,满清灭明等多次王朝更替中体现。 泱泱中华,汉族人所有数量是这些外族的千倍,万倍,十万倍。 但敢于反抗的却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都安于现状。 这与儒家提倡反对战争以德服人是分不开的。 可你打着和平友好,以德服人的旗子去和别人讲道理,没人会理你。 战争中一切的道德都得靠边站。 在这点上俄国人宁可火烧家园也不留给敌人的精神相比之下更加值得推崇。 除了上述的仁以外儒家的教义中还有大量想法是反人权及带有歧

视色彩的。 儒家着作《论语·阳货》中写到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把儒家学派歧视妇女的本性暴露无遗。 这大大增生了中国百姓心中更多的男权主义色彩。 儒家学说同时又极度蔑视法律的存在。 认为法与孝中,孝更为重要。 比如说要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儿子应当在父亲违法后依旧包庇父亲,这一想法完全是无视了法律的存在。 儒家思想一味排斥法律规章自以为人们都可以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是白日做梦!就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下,当今的中国大陆有一大批的人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罪行开脱。 儒家在被当时各朝各代推广时大量传播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理念并同时告诉人们,他们学习不是为了报销国家而是为了当官,指挥别人学而优则仕。 。 最后,儒家思想过分注重等级观念,让人们认为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得反抗或提出异议。 这个做法过分压抑了个性,把所有人教育的循规蹈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院系:师范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13级小学教育专升本(1)班学号:133160139 姓名:牛若南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作为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更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继承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1、在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政治、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等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化并存的世纪,不同文明之间会出现新的繁荣。但是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局部地区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并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做出贡献,也将成为世界各国认同的思想观念,还将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准则。儒家文化提倡的这些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世界各国调整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2、在国内方面,儒家思想的“民为邦本”培养了当代社会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正是儒家思想中重视人民的作用,才促使我们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中之重。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孔子时的春秋战国起它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在中国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有人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国民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教人以知书达理之道,有人说儒家思想毒害中国国民,使得知识分子沉迷于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 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