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_钟泓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_钟泓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_钟泓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_钟泓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钟 泓1,黄 海2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6;2.广西工学院,广西桂林545006)

摘要:在分析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使用集聚与扩散理论、引力模型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环境和区位特性是影响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因子;经济因素、旅游资源价值因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区位特征是驱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驱动力;政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其演变的驱动力;互利共生驱动力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差异化的动力,竞争促使空间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关键词:漓江流域;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0)10-0944-04

Analysis of Driving Mechanism of Tourism Resources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n Lijiang River Basin

ZHONG Hong 1,HUANG Hai 2

(1.Guilin Insti tute of Tourism,Guilin 541006,China;2.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5006,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tourist resources spatial structure successi on variati on process in the foundation,usi ng gathers and proliferation theory,attraction model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 and the actuation mechanism which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tourism re -sources developing the spatial s tructure evolved.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ouris t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osi tion characteristics affected the essential factor which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ved;economic agent,the tourism resources value factor,the touris t resources spatial distribu tion cond-i ti on,the position characteristic were actuate the tourist resources spatial structure to gather with the proliferation driving influence;p olicy development,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optimization were i mpel its evolution driving influence;mutualism driving was promotion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 ment type variation power ,the competi tion to urge the spatial structure had the radical change.

Key words:Lijiang River Basin;spatial structure;driving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0-08-26;修订日期:2010-09-21基金项目:广西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有效调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0(桂科青-0832088);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漓江流域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有效调控研究0(编号:200702MS037)。第一作者简介:钟泓(1971-)女,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通讯作者:黄海(1971-)男,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人,副教授,研究

方向为户外游憩活动开发。1 研究区域现状

空间结构作为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是指社会经济客体

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和聚集形态[1]。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随着区域旅游业发展过程不断

变化,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是旅游凝聚力促使其创新活动向旅

游开发地以外区域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空

间结构演变趋势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2]。漓江流域是国际上著名的旅游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伴随着我国旅游业起步、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漓江流域上中下游开展了大范围的旅游开发活动,各旅游区不但在内部结构上扩展空间,而且出现向区域外围延伸发展的趋势。从1973年至今,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以自然景观为主。近年来,桂林市区旅游用地量明显增大,主要分布在沿漓江、桃花江两岸开发新建、扩建旅游景点上。2006年,根据桂林旅游土地利用情况测算,漓江流域旅游用地占桂林旅游用地总面积的76.13%[3]。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上,在继续巩固点)轴开发格局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桂林城区和阳朔县城为主的两个发展中心,向边缘区域呈圈层扩散的局面[4]。旅游用地量的增加一方面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的演变原因和演变驱动机制就成为

了研究漓江流域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重新审视漓江流域旅

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结构,研究其空间结构演变的原因、

驱动机制,将有助于全面理解掌握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

构演变特征与规律,对全国其他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的

演变机制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2 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空间扩散理论研究资源的集聚与扩散对漓江流

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演变的推动作用,研究政策环境、产

业结构调整对其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力,使用引力模型对漓江流

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互利共生与竞争

度。在自然资源条件相似的前提下:

T ij =G @P i A i D ij

(1),,,,,,,,,,,,,,,,,式中,T ij 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旅行次数的量度;P i 为客源地i 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度;A i 为目的地j 的吸#

944##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1026(10)

引力或游客量的某种量度,D ij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距离;G,b为经验参数。从式(1)比较,假如两个吸引力基本一致的旅游资源点A和B,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大小为:

T A T B =

D A

D B

b

(2)

,,,,,,,,,,,,,,,,,

式中,b为经验参数。式(2)表明,同类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竞争力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距离成反比。因此,如果在相邻的地域上出现两个以上的同类型旅游资源,若面对共同的客源市场,与客源地较近的旅游资源点的竞争力要大于距离远的,开发顺序宜先开发距离近的[5]。距离近的A容量未饱和时,不要开发距离较远的B旅游资源点。如距离较近的A容量已经饱和,这时开发距离较远的旅游资源点B,可起到分流作用,B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不能。

3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3.1集聚与扩散驱动力分析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集聚作用之所以产生与区位指向性、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要求有关。因此,集聚过程一旦开始,极易形成循环因果正反馈关系,加速集聚过程。而当集聚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出现集聚不经济。为了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将会导致一些产业出现从集聚地迁移出去的现象[6]。所谓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分散。从发展阶段看,在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初期,集聚机制的作用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在空间结构发展时期,集聚机制的作用也会逐渐减弱,扩散机制的作用会逐步增强;在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往往处于一种均衡状态,也有扩散作用超过集聚作用的,那将意味着该区域原空间布局结构的衰落和新结构的诞生[7]。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旅游资源为对象,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目的,以现代旅游景区开发技术为手段的一种旅游经济行为。旅游资源开发必需要建立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因此,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往往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上较强、距离客源市场较近、交通较方便和财力较充足的地区,表现出旅游资源开发的聚集效应,但是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这些地区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不断减少,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会不断下降,而此时在远郊开发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时旅游资源开发会向城区周边扩散,表现出旅游资源开发的扩散效应。

3.2经济因素推动旅游区集聚

漓江流域涉及到兴安、灵川、桂林城区、阳朔及临桂东北面小部分地区,除桂林市(城区)外,各郊县的经济实力相对明显较差。1998年以前,桂林市政府大规模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1998年投入超过1亿元,桂林(城区)旅游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而这样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各郊县是无法比拟的,因此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较慢。这也是1990年以前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上表现为以桂林城区为中心的聚集效应的重要原因。1998年以后,阳朔县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进程的推动下,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吸引到大量的内外资注入到旅游业开发中,如世外桃源旅游景区、刘三姐歌墟的开发,使阳朔县近年来的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数量化发展,成为了漓江流域新兴的旅游资源聚集区和漓江流域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在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

资源的开发能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区域经济效益的提升将会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开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容量的有限性和级差地租的效应存在,在追求更多利润的驱动下,使开发商对资源的选择上出现围绕原开发地向周边拓展的趋势,导致资金开始向外流动。当新的旅游资源出现时,中心地的辐射效应凸显。在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正是由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推动了区域旅游资源向上、下游经济欠发达区域扩散。另一方面,中心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在/羊群效应0驱动下,其他具有同样或类似资源基础的地区加速了对本区域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广度,又进一步拓展了区域旅游资源点的开发范围,出现了新的扩散形态。事实上,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90初期以聚集效应为主,90年代中期开始扩散开发,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旅游资源价值影响其空间集聚与扩散:优越的资源禀赋将促使旅游资源开发集中于资源价值较高的地区。漓江流域旅游资源资源价值较高。从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可知,资源价值高的地区往往是较早开发区。如漓江风景区、象山、独秀山、七星岩和芦笛岩等。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商往往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区域进行开发投资,以获得更好的开发效益,如2002年开发的超然派度假区。另一方面,旅游景区开发密度的加大,游客量的不断增多,桂林市区环境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环境质量降低最终会影响游客的游兴和感受,进而影响到旅游开发经济效益。因此,一些环境意识强的旅游投资者,便将旅游开发投资转向市郊环境更加优越的地区,从而推动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在开发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

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紧密度促进集聚:旅游资源单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紧密度,影响其在空间上集聚。如阳朔下游,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较丰富。因此,在区域旅游资源点开发的力度与广度也较大,形成具有规模的旅游区数量也较多。从研究中可知,在阳朔县域境内呈强集聚状态。由于开发后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使区域内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剧,集聚效应也更强,甚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出现对资源非优区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屏蔽效应。从桂林城区起步期资源的空间集聚可知,桂林城区/三山两洞一条江0的发展对桂林周边县的开发也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作用。从漓江流域上游猫儿山和灵渠空间位置对比分析可知,两个景点相距仅55k m。但是猫儿山及其周边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和集中度比灵渠周边的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多,集中度大。猫儿山自然保护区附近利用有峡谷景观、水域景观、植物景观和民居建筑景观,开发建设了4个旅游资源点,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沿交通道路沿线开发龙潭生态旅游景区等。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成为桂林北部地带一个发展节点,逐渐沿交通路线向周边辐射扩散,促进周边开发价值较高的生态资源开发。比较而

#

945

#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 ource Devel opment&M arket201026(10)#旅游资源#

言,灵渠周边开发的类型和数量均较少,可开发利用的单体较少,无法通过灵渠的开发扩散到周边地区的开发。因此,旅游资源价值空间分布状况成为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又一重要驱动力。

区位特性影响其空间的集聚与扩散: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不仅依赖于其资源价值因素,还与其区位因素密切相关。区位特性影响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的集聚与扩散。从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可知,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交通线路的出现和改善紧密相关。交通线路的延伸,一方面促使旅游资源单体的被发现,被开发成景区;另一方,将旅游资源单体开发成景区,推向游客,必须依赖于可进入性的提高,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又促使交通设施建设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根据研究可知,阳朔县已成为漓江流域重要的旅游发展极,这与其拥有较好的旅游资源有关,也与其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密切相关。阳朔县交通条件的改善,使阳朔在开发中获得较好的区位优势,为形成漓江流域较早开发区奠定基础。20世纪50年代的阳朔交通线路少,没有高等级公路,尤其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区域交通线路等级低,可进入性较差,区域的旅游资源都处于未开发状态(图1,见封四)。1972年修建桂林至荔浦公路、阳朔至桂林改建二级公路、荔浦至阳朔段修建沥青公路。伴随着交通线路的扩展,阳朔县境内旅游资源逐渐展开,出现阳朔古榕公园、阳朔公园、碧莲峰公园等旅游资源景区。交通道路的改善使杨堤景区、阳朔西街、遇龙河、鉴山寺、聚龙潭、蝴蝶泉、月亮山等地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进入新的局面。从20世纪50年代漓江流域交通线路与2007年漓江流域交通线路对比分析可知,近年来桂林区位条件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交通线仅有两条公路,其他都是乡村公路或简易公路(图1,见封四)。而到了2007年,漓江流域已经形成了两纵(322、321)一环(环桂林城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县级公路互为交织的交通网络(图2,见封四)。桂林市空中航线、高速公路、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与国内大中城市都开通直航航线,开通了桂林到福冈、汉城、曼谷、等五条国际航线,3条区际航线,将桂林与国内外连成一个整体。近年来,广西境内外高速公路建设的跨域式发展,更使主要客源地广东省到阳朔的汽车时间距离缩短到了10h。正是由于交通线路的修建,使漓江流域拥有了便捷的交通,促进了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根据实地调查可知,漓江流域交通线路沿线旅游资源尤其密集,旅游资源开发的集聚与扩散与区位条件的变化有直接作用。

4政策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力

4.1营造发展环境,制定发展政策

政策环境对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影响。2009年,桂林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800万人次,这与桂林市历届政府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政策和所采取的旅游发展措施紧密相关。政策出台加强了对全市旅游业的宏观指导和具体指导,推动了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的演变。

桂林市先后投入上百亿元资金用于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漓江资源,各级政府的政策都推动了旅游资源开发。目前,如青狮潭水库已建成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两江四湖0通过环境整治,已建设成水上休闲游览景区。

4.2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发展

1978年以前桂林市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产业产值占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3.4%。1980年桂林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8]。2000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图3),2008年的产业结构为19.4B45.2B35.4(图4)。

图3桂林市历年生产总值按产业分布图

图4近30年来桂林市三产比例变化对比

桂林市历届政府均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推动旅游资源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2009年共接待游客1860.0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3%;实现旅游收入126.92亿元,同比增长26.59%[9]。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桂林产业发展的重心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推动资金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的大规模投入,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驱动力。

4.3互利共生与竞争驱动力

互利共生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类型的差异化:互利共生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如若分开,双方或其中一方就无法生存的生物生存现象[10]。在旅游资源开发

#

946

#

#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201026(10)

中的互利共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生态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互利共生,另一方面表现在旅游资源地在产品开发类型和目标市场方面的差异性互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思想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有利于提高旅游开发经济效益。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为了避免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各景区依托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出了差异性较大、具有互补性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吸引不同的游客,满足不同的旅游客源市场。阳朔以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为特长,而兴安则以原始古朴的森林旅游资源为特色。通过设计不同的产品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实现互利共生。阳朔/刘三姐歌墟0正是充分利用广西壮族民间歌舞的元素,结合漓江山水开发设计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印象刘三姐0。该产品推出后成为到桂林旅游的游客必游的一个项目,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印象刘三姐0的存在,延长了游客在阳朔的停留时间,也给予了阳朔其他旅游景区更多的生存空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良好局面。

竞争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的变化:竞争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绝大多数生物的本能和行为。漓江流域上游有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游地区有发育典型的溶洞景观,下游地区是山水田园风光。虽然漓江风景区、桂林市区、阳朔和兴安等旅游景区资源开发各有特色,但由于处于喀斯特地貌区,故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难免存在着竞争,而这种竞争的结果也会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的变化,尤其以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竞争最典型。1990年以前,中游开发利用洞穴有芦笛岩、七星岩等。1990年以后,中下游开发了冠岩、丰鱼岩、银子岩等。根据调查,目前在漓江流域范围内已开发且正在用于接待游客的岩洞有12个,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区域。由于资源类型相同,开发特点相似,形成了相互竞争同一客源地的态势。为了较好地掌握漓江流域洞穴类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竞争态势,使用公式(1)和公式(2)开展研究,主要客源地选择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计算各岩洞的空间竞争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的可达性上,芦笛岩、七星岩和冠岩之间相差不明显,与龙门水岩、银子岩和莲花岩之间相差稍大(表1)。但总体而言,由于几个溶洞在区域内属于密集分布,距离因素并未成为影响其空间竞争形态的主要因素。

表1流域主要溶洞竞争力指数分析

地理位置洞穴主要客源地距离(km)竞争力指数中游芦笛岩392 1.0000

中游七星岩386.50.9859

中下游冠岩410 1.0459

下游莲花岩477.5 1.2181

下游龙门水岩460.5 1.1743

下游银子岩470 1.1989

从芦笛岩和七星岩近年接待游客量的比较可知,20世纪90年代末,芦笛岩和七星岩的游客量已经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新开发的冠岩则成为90年代末期游客的新兴选择地。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芦笛岩和七星岩洞穴内环境,历年接待游客量较大,开发时未注意保护,观赏价值急剧降低,使洞穴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溶洞景观在同一范围内出现较多,使游客在进行溶洞景观选择中更多地考虑选择新开发的或具有独特游览方式的洞穴景观,从而导致芦笛岩和七星岩等早期开发的溶洞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就面临失去市场的局面。这样的竞争形态,使投资商加快了对新溶洞的开发力度和广度,以争夺客源地,达到实现分流游客的目的。

不同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存在竞争,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比同类资源开发之间的竞争小。这类竞争的胜负主要处决于各自资源的特色和品位、所处地区位、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和经营理念等。如处于漓江上游地区的华江超然派生态旅游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特色,虽然距离桂林市区较远,但在其资源独特、环境优良、自然野趣、与遇龙河田园旅游区竞争相对不大而取得了竞争优势。一般而言,在同一地域同类型旅游资源开发竞争中会使景区间的空间距离尽量延伸。如银子岩、冠岩、丰鱼岩与桂林市区的七星岩和芦笛岩都相隔较远,而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则不存在上述规律。但是,无论是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竞争,还是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竞争,其结果均会使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5小结

漓江流域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推动旅游区集聚,旅游资源价值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集聚与扩散,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促进集聚,区位特性影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政策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互利共生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出现差异,竞争驱动着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参考文献B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B137-

186.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B30-35.

[3]桂林市旅游局.桂林旅游发展规划[Z].2008.

[4]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

业大学.

[5]保继刚,侯灵梅.非市场竞争条件下喀斯特洞穴旅游竞争研究[J].旅

游科学,2007,(6)B52-58.

[6]樊信友.论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机制以九寨沟为例

[J].特区经济,2008,(11)B168-169.

[7]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B1.

[8]王艳梅.桂林市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B50-63.

[9]广西区统计局.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桂林地市合并10周年经济

社会发展回顾[EB/OL].广西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8152057.html,.c n/news/ showne ws.asp?newsid=5774.2008-11-26.

[10]孙儒泳,李搏,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1]桂林交通志编撰委员会.桂林市交通志[M].桂林:桂林人民出版

社,2004B6.

[12]桂林旅游局.桂林旅游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B11.

[13]桂林市政府.桂林市志[M].桂林:桂林人民出版社,1999B1.

[14]桂林市旅游局.桂林旅游志[M].桂林:桂林人民出版社,1999B12.

#

947

#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 ource Devel opment&M arket201026(10)#旅游资源#

163203 旅游资源与开发 试题【专升本】

《旅游资源与开发》作业 一、单选题 1、旅游资源的核心是()。 A、可重复使用性 B、旅游吸引力 C、旅游资源的普遍性 D、文化内涵 2、无锡太湖属于()。 A、泻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河迹湖 3、下列关于地带性气候与旅游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带气候除3、9月前后对旅游者不利外,其余时间都适合旅游 B、干燥气候带景观主要为干燥草原和干燥沙漠 C、温暖多雨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亚热带、温带,大部分季节均可开展普通旅游 D、湿润寒冷气候带夏季有利开展普通旅游及避暑专项旅游,冬季可开展冰雪体育运动等特殊旅游 4、下列不属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是()。 A、洛阳 B、开封 C、杭州 D、武汉 5、下列关于旅游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只存在于旅游目的地,一般不包括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其他因素 B、劳务服务不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 C、旅游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也包括未开发的 D、旅游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6、下列哪项不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A、地质营力 B、地表岩性和地质构造差异 C、人类对地表的改造和利用 D、动植物的繁衍 7、大理洱海太湖属于()。 A、泻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8、下列属于泰山四大奇观之一的是()。 A、狮洞烟云 B、平安云海 C、旭日东升 D、平安夕照 9、下列哪种植物不属于“岁寒三友”()。 A、松 B、竹 C、梅 D、菊 10、黑龙江省的扎龙、吉林省的向海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均以保护()为主。 A、丹顶鹤 B、大熊猫 C、金丝猴 D、白唇鹿 11、下列哪项不是我国古代绘画的画法类型()。 A、白描 B、彩绘 C、没骨 D、工笔 1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13、下列不属于我国八大菜系范围的是()。 A、湘菜 B、粤菜 C、鲁菜 D、京菜 14、我国七大古都中最早的古都是()。 A、南京 B、开封 C、西安 D、安阳 15、海南的“天涯海角”、“南天一柱”属于岩石类型中的()。 A、花岗岩 B、岩浆岩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赵国锋1,段禄峰2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 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 (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 收稿日期:2011-5-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第22卷第8期 2013年8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22No.8 Aug.2013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牟宇峰1,2,孙 伟1,袁 丰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 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 区域,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依据,采用行政区划法、圈层方向法、空间插值法和热点分析法,从 四大区域、区县、乡镇街道和网格等不同层次分析了南京近30a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人口格局演变的六 大特征;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产业优化升级与布局调整、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程度、公共 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工作选择、居住空间选择、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阐释了南京人口格局演变的 机理,并通过回归模型加以实证。 关键词:南京;人口格局;演变,机制 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8-0979-10 收稿日期:2012-08-06;修回日期:2012-12-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3) 作者简介:牟宇峰(1983~ ),男,辽宁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yfmou@niglas.ac.cn 作为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人口分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受到市场机制[2]、政策调控[3]、产业发展[4]、科技创新[5]等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6]、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7]、优化城市发展空间[8]、提升产业结构[9];另外,还可能引发资源能源紧张[10]、生境破坏[11]等问题。因此,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学者们对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比较丰富。高向东等[12]分别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识法、圈层距离法和方向距离法分析上海市1990~2000年人口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0a间城市中心人口骤减,郊区人口猛增,人口郊区化显著;黄荣清[13]和周尚意等[14]分别利用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及沃尔克人口中心和洛伦兹曲线来刻画1980年以来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分布变化情况,指出北京人口正在由向心集聚向离心分散转变;姚华松等[15]运用区位熵方法系统分析了近30a广州流动人口分布的规律,认为流动人口具有近郊指向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主要分布于新区,以户籍为代表的集聚区已经显现;冯永玖等[16]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人口分布的盒子维值、相关维值及其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上海区县人口分布分形状况明显,不同圈层的人口分布分维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演化规律。 在机理研究方面,张善余[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了上海人口的郊区化;U.S Department ofCommerce[17]和蒋达强[18]通过对人口与住宅的时空分析,得出了两者密切相关的结论;高向东等[19]的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改造加速了人口格局的改变;谢守红[20]把限制广州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结为自然条件、行政区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齐晓娟[21]将影响人口分布变动的机制归因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杨芸等[22]的研究表明,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有偿使用改变上海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文献梳理,作者认为目前对城市人口布局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首先,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如北京[14]、上海[12]、广州[23],对南京等大中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在基本研究单元划分和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如区、县[24]或街道、镇[25],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缺少在栅格层面对人口分布的系统空间分析,难以表现行政区内部人口分布和变动状况;第三,在研究时间段选择上,选取的时间跨度短[26]或只研究某一时间节点上的人口格局[27],

《旅游资源与开发(专升本)》题库及答案

《旅游资源与开发(专升本)》作业 一、单选题 1.旅游资源的核心是【】A.可重复使用性 B.旅游吸引力C.旅游资源的普遍性D.文化内涵 2. 旅游资源分类中,两分法系统共包括()个大类,()个基本类型、()个类型【】 、14、63 、7、24 C.2、13、53 、14、123 3.无锡太湖属于【】 A.泻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河迹湖 4.下列关于地带性气候与旅游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带气候除3、9月前后对旅游者不利外,其余时间都适合旅游 B.干燥气候带景观主要为干燥草原和干燥沙漠 C.温暖多雨气候带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亚热带、温带,大部分季节均可开展普通旅游 D.湿润寒冷气候带夏季有利开展普通旅游及避暑专项旅游,冬季可开展冰雪体育运动等特殊旅游 5.下列哪项不属于观赏花卉的四大美学特征之一【】 A.花色 B.花香 C. 花韵 D.花味 6.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 A. 黄石公园 B.凡尔赛宫 C.张家界森林公园 D.吊罗山森林公园 7.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中,等级最高的是【】 A.歇山顶 B.硬山顶 C.悬山顶 D.庑殿顶 8.世界最大的宗教势力是【】 A. 伊斯兰教 B. 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9.清代北方园林建设的主流是【】 A.皇家园林 B.山水园林 C.私家园林 D.公共园林 10.下列不属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是【】 A.洛阳 B.开封 C.杭州 D.武汉 11.下列关于旅游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只存在于旅游目的地,一般不包括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其他因素。 B劳务服务不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 C.旅游资源包括已经开发的,也包括未开发的。 D.旅游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12.下列哪项不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A.地质营力 B.地表岩性和地质构造差异 C.人类对地表的改造和利用 D.动植物的繁衍 13.大理洱海太湖属于【】 A.泻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河迹湖 14.下列属于泰山四大奇观之一的是【】 A.狮洞烟云 B.平安云海 C.旭日东升 D.平安夕照 15.下列哪种植物不属于“岁寒三友”【】 A.松 B.竹 C.梅 D.菊

2012-城市问题-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02-05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孙久文焦张义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焦张义(1982—),男,汉族,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收稿日期〕2012-02-12〔修回日期〕2012-03-2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建国初, 1949年中国拥有城镇人口5765万人,农村人口48402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量 的一成。经过60年的发展, 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人,农村人口71288万人,城镇化水 平由10.64%提升到46.59%,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5.5亿。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背景最复杂、受益人群最多、不确定性也最大的城市化历程。 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改革开发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三个阶段 [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 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之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一系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二是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加,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出现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动。 一建国初期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国初期,出于政治、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均衡发 总第204期 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10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4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4 Land-Use Spatial Pattern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the North Branch of Yangtze River Estuary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当前LUCC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动态过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驱动力,从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本章分别使用参数构造法和景观指数法,分析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过程,并进行了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1区域概况(General Situation) (1)积沙成陆史 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这里还是江口海域;清代中叶前,长江口崇明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因成陆参差,因而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北部吕四地区,宋、元、明、清时属海门,1912-1942年间属南通县;中部原属海门县;南部原属崇明,称祟明外沙。1928年3月,北部、中部、南部三地合并分设启县,1989年11月启东撤县建市。因在江北大陆最东端,且沙洲还在向东接涨,乃有“启吾东疆”之意。(启东土地管理志,1999) 长江河口向海推进的模式与速度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候变化及其长江来水来沙量的变化、河口两侧淤积侵蚀强度的变化,以及沿江人类活动功效的变化,海平面及潮位与涨落潮流作用强度的变化等(杨达源,2006)。启东土地资源坍涨不定,沧桑变迁,除通吕水脊区成陆千年以上外,大部分是几百年间坍而复涨之地。但总的趋势是,长江以年平均32400立方米/秒流量入海,含沙量达4.5亿吨以上。到了江口,江面开阔,流速缓慢,泥沙易于沉积。遇上含有电解质的海水,生成大量胶态浮悬物质,又加速了凝结沉淀,海底逐渐升高。江口两侧经水力推动回旋形成沙嘴。沙嘴接涨沙洲,不断延伸,由此形成了江海平原。按成陆先后大体分为3块:倒岸河以北(通吕水脊区),为一千多年前的东布洲范围,14-18世纪,长江主泓道北移,经三次大规模坍削,江岸线退至倒岸河一线,这一块属长江古沙洲;倒岸河以南大片土地,是近二三百年坍而复涨之地。18世纪初,长江主泓道南迁,北岸涨出许多沙洲,逐渐成陆。沿海的东元(东部)、近海、向阳、东海镇等地,均属近海湾海积,是近百年来淤积成陆的。 (2)地理位置

旅游市场资源信息整合

论文题目:旅游信息资源整合 电子商务0402班 关旋 学号:0409040137 2007年6月20日

旅游信息资源整合 摘要:在信息化的浪潮下,人类的应用需求正朝着高性能、多样化、多功能方向发展,互联网上各种资源繁多,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有效保护和利用信息资源,并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成为关键,本文就旅游业提出信息整合思想,使旅游资源更实时化,完整化. 关键词:旅游,信息资源整合,资源共享.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长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在大多数地方还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旅游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整体投资环境,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拉动内需、增加创汇、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7656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029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10.3%和12.4%。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旅游业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主并不意味着所有旅游企业都能从中受惠,只有能够提高更人性化、个性化的旅游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提出的旅游信息整合,使旅游业提供更有个性化服务,有利于旅游业发展.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的含义 1.1整合概念的理解 “整合”其字面意思是整理、汇合、聚合、融合的意思,一般理解为将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东西整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结果,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由此看来,整合的结果是形成规模更大的事物的集合,这个集合形成的整体效益、效率大于单个事物单独状态发挥的效益、效率,更要大于各单独状态之简单叠加的效益、效率。整合的实质就是各个单独事物共同遵循统一的原则、标准、规定,打破原有的界限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其内涵充分验证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系统论观点。简言之,整合后发挥的是整体效率,体现的是整体效益。 1.2“信息资源整合”的含义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的、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从而全方位地为科学研究、决策提供信息保障。这里的信息资源指的是经过一定程度加工整序过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数字资源系统,不包括网上无序的和自身没有控制的数字信息资源。这个概念逻辑性强,组织严密,目标明确。全面、完整、准确地揭示了信息资源整合的丰富内涵。 “电子信息资源整合”即将多种来源的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收集、评价、排序、过滤、分类、标引、建库等加工,使读者能够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查找和浏览相关信息资源的一种服务方式。这一概念把“整合”具体化为收集、评价、排序、过滤、分类、标引、建库等加工过程,表述直观、通俗易懂,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关于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开发条件评估

关于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开发条件评估 在总面积15.6万km2的三晋大地上,高山谷、山地森林、飞瀑流泉祠堂庙宇、宫观楼台、人遗址、古风古貌、珍禽稀、名院名城、奇观洞,几乎能想得到的景观类资源,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寻的到。山西的游资源用博大精深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地上地下,开的未开发的诸多旅游资,常常令身在其中的三人都瞠目结舌。 1源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山西的旅游源虽囊括万千,总量繁,种类齐全,但是随今年来对三晋旅游资源的发利用,加之政策的引导,山旅游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由于山西的南北文化差和地文景观的分布状况,以及西的地形地貌特色,近年来在旅规划开发中形成以下六大主要特旅游区。晋北宗教古建游;晋中晋文化古城游;晋南寻觅祖游;黄河文明;晋东南太行风情;红色经典游。 2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景奇异 在山西旅游,不仅是次身心的休憩,更是次精神的沐浴。山西囊了远古先民到近现代不同期的历史名人遗迹遗址历史重大事件的遗址、著名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产也是从北到南遍布全省,民间戏、音乐、舞蹈、美术、曲艺,别具三晋风格。因此在三晋旅也是学习祖国历史文化的过。煤炭化工业在山西对第一的产业地位让人觉得山西就是一被烟煤熏黑四壁封闭的古院落殊不知,山西其实有多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很难寻到的奇观美景。宁武天池在海1771m的高地上波涟漪,犹

如天上瑶台太行大峡谷原生态自然景观犹如始峡谷林地,北武当集泰山雄、恒山奇、华山险、庐秀、黄山幽的特点于身。 3独特的地理分界 山西行政区划北部为万里长城的一,西部及南部一段为亲河黄河,东不及南部东段为太山。这样独特的地理分不仅将山西包的严严实实,而且这大地理界线本身也知名度极高的旅游资源。长城山西境内的多处古关隘如娘子、雁门关、平型关、偏关是古代及近现代军事重的关口。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估 4.1有利因素析 山西旅游资源量大、类型多。除了海洋、沙漠、屿等元素外,一般认为的游景观在山西均有发现。各种旅游源遍布全省,山西是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的游资源从人文和自两个角度看主要包括如下资源型。自然风景类型历史名山、峡谷陉道森林、高山草甸、溶洞、湖泊泉水、瀑布、温泉、河流、暑型气温、珍惜自然观;人文景观类型有寺观祠庙、石、长城、古代民居、古代陵墓、史名城、古人类遗址、化纪念地、名人故居或遗迹、今战场遗址、博物、现代建设工程及重大成就景、名特产市场及其作坊、地方戏曲艺及其形成演出原地、珍稀人文观。 资源的年代远,更具参观科研价值。山有一大批旅游资源是历史上形成的,能直观的反映当时的政、经济、文化风貌,不仅有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更能满足广游客追求原滋原味的理需求。大同的云冈石是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演变与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与成因分析 (以石河子玛纳斯县和乌鲁木齐昌吉为主)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章锋 1.1植被群落的演变 根据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类群:1、在未开垦以前冲积平原上灰漠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和梭梭群落2、山前带灰漠土(成土母质为黄土)的原生植被为博乐塔绢蒿---盐生草群落3、潮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芨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依据地形部位确定其具体的群落类型4、、草甸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为芨芨草5、群落风沙土农田原生植被是梭梭群落6、沼泽土农田原生植被是芦苇沼泽7、盐土农田的原生植被是盐生灌木群落8、绿洲边缘沙漠的原生植被为梭梭群落和白梭梭群落。 在荒漠地区,气候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土壤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荒漠植被景观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由于大规模的开垦,荒漠地区植被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但是土壤状况相对于开垦前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可以利用未开垦地方保存下来的残遗植被,分析土壤和植被之间的指示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复原开垦前的原生植被。 首先,土壤类型和格局在近50年以来变化较小,在玛纳斯地区广泛分布的是灰漠土,这说明在开垦前研究区植被主要是荒漠植被,其他的沼泽土和草甸土也能反映原生植被,潮土作为一种人工土壤,是由沼泽土、草甸土以及灰漠土发育而成的;其次,研究区土壤类型的边界比较明确E,成土母质由黄土、风成土和冲积物质组成;最后,研究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十分简单,据优势种可以很好地确定其植被类型。 1.2植被格局变化原因 玛纳斯绿洲在时空分布变化上表现为: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岸、河谷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扇型天然绿洲广布,主要有湖泊、草地、胡杨林、河谷林等类型;(2)50年代以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石河子垦区进行“屯垦戍边”,致使区内耕地、园地、城镇居民点、水库等人工绿洲的面积扩大,草地、林地、湖泊、河流等天然绿洲面积缩小;(3)在水、土资源开发中,利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平沙地,草灌丛沙堆、沙丘间洼地发展耕地、果园,在冲洪积扇上部戈壁沙滩上建设城镇、工矿,修筑安集海、蘑菇湖、大海子等平原水库引起库周地下水位升高,致使荒漠草地沼泽草地演替,从而使荒漠变为绿洲;(4)平原水库坝后和西岸大渠沿线的耕地,因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沼泽盐渍化,而弃耕沦为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19, 7(3), 87-9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8152057.html,/journal/ulu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8152057.html,/10.12677/ulu.2019.73010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Road and Spatial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Yang Sun1,2,3, Manping Xie1,2,3, Famei Shang1,2,3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2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Lake Ecology & Global Change, Kunming Yunnan 3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Plateau,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Aug. 16th, 2019; accepted: Sep. 5th, 2019; published: Sep. 12th, 2019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mutu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road network structure and urban spa- tial pattern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traffic problems and rational layou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road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1996, 2006 and 2016.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impact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is mutually synergistic. Road construction affects the change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also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road construction; 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Xi'an is developed in the form of “checkerboard” and “radi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is also distributed along with the pattern of spatial pattern, forming a “three-horizontal, three-vertical, three-ring and eight-radiation” pattern; 3) Due to the disorderly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oad construction cannot fully cover this area, showing a scattered spatial pattern. Keywords Development of Urban Road,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Xi’an City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孙杨1,2,3,谢曼平1,2,3,尚发美1,2,3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2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旅游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精选文档

旅游管理系统数据库设 计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旅游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1.概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在物质方面提高生活水平,而且在精神方面希望有一个质的飞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末或是假期外出,换换环境,享受在另外一种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扩展视野。各种各样的旅行社就由此孕育而生,丰富多彩的旅游景点则需要一个合适的旅行代理来规范并提供各种旅行服务,使得各项工作都有条有理地进行,所以进行旅行代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将计算机这一信息处理利器应用于旅行大力的日常管理已是势必所然,而且这也将为旅行代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它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同时也会为企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无限潜力。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旅行代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给企业管理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系统目标和建设原则 系统目标 旅行代理数据库是为旅行代理服务中各个用户提供数据的记录查询修改备份服务而进行设计的。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信息的输入、查询、修改和维护等管理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旅行大力数据库对消费者和旅行代理机构的个项数据进行查询、校正并进行修改。旅行代理数据库还可以对消费者进行合法性认证以接受各项旅行代理提供的各项消费服务。 建设原则 本次旅行代理数据库设计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2.2.1能真实充分地反映旅行代理服务流程。在消费者通过合法性认证后,旅行代理机构向消费者购提供旅行代理服务,安排旅行代理保险服务,航班、提供食宿等功能,旅行代理机构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航班班次、航线和时间及航班座位的查询、安排和调整;并提供相应的食宿安排,如食宿的地点、时间、费用等。在消费者进行登记完成后,旅行代理机构对消费者的登记信息进行数据库化并校对正确后,向消费者发放帐单。消费者和旅行代理机构可以根据已经建立的登记信息数据库对帐单与数据库内容进行查询校对和修改。 2.2.2容易理解,有利于管理人员使用。旅行代理是非广大消费者服务的,消费者要对登记信息进行查询,查询的登记信息要通俗易懂。同时建立的登记数据库信息要方便旅行代理机构对其进行矫正修改和备份。 2.2.3 易于用关系数据库实现。描述概念模型的有力工具E-R图来对问题进行描述。 3.支撑环境规划 网络逻辑结构 此次设计的网络逻辑结构采用三层C/S体系结构。它包含了表示层、功能层、数据层。在C/S结构中表示层负责处理拥护的输入和向可户的输入。功能层负责建立数据库的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访问数据库的SQL语句,并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数据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库存储和检索,响应功能层的数据处理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功能层。浏览器/服务器(B/S)风格就是上述三层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研究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除了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外,还要结合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有利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将包括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等内容,本文从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在经典的“推一拉”模式中,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独特。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础和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上关于吉林旅游的相关论文、以及《吉林导游》先关资料统计。 1.2方法 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 ,其 公式为: 式中:R 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 < 1 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 = 0 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o 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一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 的值;a 为研究区域的面积; n 为点状事物的数量。 旅游资源品位指标计算公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