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样本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样本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样本
东营的文化内涵研究样本

东营文化内涵研究

摘要:东营市在央视有一种形象广告:“黄河从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营”。这样简短一种形象片,其实包括了东营市重要文化元素: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东营文化既包括老式意义上黄河文化、古齐文化、兵家文化、移民文化,当代理念下石油文化、海洋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又包括区域特色内吕剧文化、地方风俗、民间传说以及历史人物。

核心词:东营老式文化先进文化

一、源远流长老式文化

1. 黄河文化

黄河在东营入海,贯穿东营全境,东营是因黄河而生,有着最浓厚黄河情结,黄河文化自然就成为东营文化渊源。黄河对东营市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黄河东营段是黄河最为活跃河段,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黄河不断地迁徙决溢。仅见于史料记载,近几千年来黄河大小决徙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黄河决徙和淤积孕育造就了黄河三角洲,造就了东营人赖以生存“共和国最年轻土地”。黄河也为东营市提供了尤为贵重淡水资源,配套引黄水利设施为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东营地区文化艺术也深深打上了黄河烙印。许多作家、诗人作品与黄河关于,具备明显黄河特色;东营画家和照相家多以画或拍黄河口而成名,以黄河为题材东营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更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黄河对于东营影响是巨大、复杂,黄河文化已经浸透到东营

市历史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东营市自然、经济、社会。

2. 古齐文化

大概公元前1056年,周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了周王朝,把分布在临淄、广饶、博兴一带蒲姑氏国地封给东夷人姜太公,由此建立了齐国。今东营地区成为齐国领地一某些。春秋时期,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大力发展渔盐经济,为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坚实基本。今广饶境内柏寝台,曾是齐桓公会盟诸侯场合,是齐国强盛见证。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内古代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繁华时期,诸子百家,风起云涌。这一时期浮现国内古代第一种形成战略思想伟大人物——孙武。孙武故里在齐国乐安(今广饶县境内),她是齐文化集大成者,史称“武圣”。齐国“强兵尚武”、“富民兴邦”老式文化,虽说是始于姜太公,中经管仲、晏婴、孙书、司马穰苴等人们,而至孙武及所著《孙子兵法》问世,则是齐文化发展顶峰。《孙子兵法》十三篇是齐文化结晶,它兼收并蓄其她关于状况而成,是孙武在齐国40年成长和研究最高成果,已成为当今山东历史文化重要构成某些。

“强兵尚武”、“富民兴邦”是古齐文化精髓。东营地区是古齐文化发祥地,继管仲、孙武之后,这里曾涌现出过许许多多军事家和儒学家。世居乐安孙武第21~23代裔孙在魏晋时期都曾是举国闻名武将军。宋代曾浮现武节将军朱现,元代浮现了战功卓著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浮现平蛮将军蒋贵,清代浮现兵部侍郎司马成其范。到民国时期,在号称“山东三李”民国名将中,除李仙洲外,有两李即李

延年和李玉堂都是广饶县人,是黄埔系将领中相称有代表人物。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中东营籍高档将领有丁莱夫、刘子久、张太恒等。

东营市是齐国故地,古齐文化“尚武”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东营历史上将才辈出这一特点,是与古齐文化“尚武”精神一脉相承,可以说古齐文化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3. 兵家文化

因武圣孙子祖居齐国乐安(今广饶) ,著《孙子》十三篇,使兵家文化成为东营文化又一源脉。从广饶县人们生活起居习惯以及老式礼节中,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尚武之风、兵事之语,这是深受兵家文化影响突出体现。以古代兵学圣典《孙子》为标志兵家文化,提炼其思想精髓可以归纳为四句话:一是谨慎而后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孙子·计篇》 )二是积极而顺势。“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三是多谋而善断。“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子·地形篇》)四是总揽而重道。“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 《孙子·计篇》 )

4.移民文化

东营人来自祖国四周八方,重要有地方、胜利油田、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大学(华东)、济南军区生产基地等某些构成,184万人口中

有36个少数民族成分。移民带来不同地区背景和特色文化在这里互相碰撞、汇聚、融合,形成东营地区丰富多彩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给黄河口文化注入了新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地区文化内涵,使黄河口文化有了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特点,具备了极大包容性。移民文化是黄河口文化重要补充。

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几次较大移民:一是元末明初大移民。元朝末期朝廷实行了“请住户”政策,从内地往沿海一带垦利、利津迁移民众。到了明朝时期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往黄河入海口一带移民。当前垦利县西部乡镇有许多村庄就是那时形成。这期间,近有淄川、滨州、博兴、章丘,远有浙江、湖南等地盐民、盐商、逃荒户到这里定居形成村落。二是民国时期大移民。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在黄河入海口处实行军事屯垦,多次从鲁西南移民,招来大批垦户;三是建国后军垦、农垦形成大移民。上世纪50~60年代,国家为了开发黄河三角洲,在入海口一带建起了“五一”、广北、黄河、渤海等大型国营农场、济南军区军马场和共青团孤岛林场,从全国各地迁徙来知识青年、退役军人纷纷来入海口安家落户。四是石油开发以来形成人员移民。20世纪60年代,在黄河入海口一带发现了石油矿藏,国家调集全国各地石油大军,在黄河三角洲开展了石油大会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

不同步代、不同地区移民,带着自己文化理念和老式习惯,从祖国四周八方汇聚到黄河三角洲上。每一次新移民,都会带来新、更高层次新文化,为东营地区文化注入新内容、新活力。通过近千年发展,

互相融合,互相增进,形成了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文化特质。

二、当代意义上先进文化

1. 石油文化

20世纪60年代石油开发前,东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属于鲁北经济落后地区。1961年4月,石油勘探队伍在东营村附近打成华八井,找到工业油流。1964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大会战正式开始,揭开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新篇章。40近年来,胜利油田几十万石油大军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艰难创业,建成了全国第二大油田。究竟,胜利油田先后找到76个不同类型油气田,合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9.3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299.95亿立方米。已投入开发70个油田,合计生产原油9.64亿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在胜利油田40近年开发建设过程中,也积淀形成了石油文化。胜利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公司,哺育形成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新时期胜利精神,更形成了“创业、创新、竞争、发展”新时期胜利文化。这是石油文化灵魂,呈现了胜利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精神风貌和创造新业绩、实现更大发展雄心壮志。胜利人以强烈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社会责任感,锻造出以国为重、以苦为荣、团结奋斗、求实创新先进品格,也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市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无不融注着胜利油田支持和带动,无不融注着石油文化浸润,全市人员用共同愿景目的凝聚力量,用共同价值追求鼓舞斗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