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上应用的几点体会

主讲教师:鲍世芳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组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从教20余年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经常采用,在实践中,感觉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我所从教的班级的学习成绩的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1、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小学的孩子比较小,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比较弱,因此要分好小组,每组以4人为宜,分好组后,要给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其次,按照学生各自的特点,有意识的引导他们进行分工,定好记录人,发言人等。

2、要根据所授课程的不同,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把握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度。

3、要把握好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和学生小组合作质疑之间的度。

4、要把握好给学生讲授知识和讲授方法之间的度,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5、一定要引导好学生养成做标准讨论记录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小组合作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针对以上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交流的前提。交流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和课堂参与合作的伙伴,它视交流为课堂师生生存的方式和获得生命的手段。交流不只是语言和外在行为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发生在交流双方自主的探索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交流双方思想上的火花,发生在交流双方认识视野的真正融合之中。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交流”,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教师,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选择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是同桌和前后桌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中,经常设置同桌合作或交流的教学环节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知道合作的意义,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完整、清楚),在同桌交流时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能力(做到谦虚、尊敬别人),在遇到和自己有不同的想法时敢于大胆质疑。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孩子观图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和解答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在引导观图时,让孩子们“同桌小声的说一说,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如果你的同桌没说完整,请你帮他补充出来”

这样极大的激励孩子们完整的观图和完整清楚的语言表达,同时也提醒同桌的孩子认真倾听的重要性。在解决问题时,让孩子们“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解决的”“或者你打算怎么解决”“你有和他不一的解决方法吗?”这样极大的激发孩子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并获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喜悦。三、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技能。

交流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容,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必须用心将交流方法技能渗透在每一节课中,使学生具备以下交流能力:

1、独立思考。要使合作交流更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种独立的习惯,其次交流前应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2、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当听别人发言时,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容、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在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予以配合,不独占交流时间,最后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这样才能使交流有序有效地进行。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每个成员学会在合作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是数学交流顺利开展的保证。

4、要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一些有创建的解题方法。

四、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机把握的好坏,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在学生的内心需求下应用,而不应该在教师的指令下合作。只有当学生萌生了需要帮助的内部动机时,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习的要求与学生的内心需要汇聚在同一点上。

五、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注重全体学生参与。

富有挑战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

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选择具有思考价值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趣,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充满情趣而且热烈的氛围中进行。

总之,合作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以集体的思维促进个体的思维,对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交往技能都有积极的影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总结

一、合作学习形式化

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把它当成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为合作而合作,过一会儿用一次,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或者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不依据学生的情况去调整合作时间,往往使合作学习蜻蜓点水,浅尝辙止。这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低效、无效学习。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西方协作小组专家罗伯特·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助于促成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意见,让他们做出选择,能够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种走马观花似的合作学习完全是为了迎合新课标,搞形式,走过场,不但不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还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合作指导不到位

常在课堂上针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没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趋于简单化、浅显化。没有探究价值,自然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激活他们的求异思维。合作任务学生一蹴而就,课堂就必然气氛沉闷,索然无味。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集中集体的智慧,培养探究的精神。可是在很多课堂上我们都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课堂中高声宣布:“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于是,孩子们前后桌围成一团,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热闹。这基本是所有的课堂合作学习的固定模版。合作学习是不是就等同于四人五人一小组讨论?当然不是。可是这却是最容易操作的形式,也是最懒的办法。它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会思考有想法的自然说的多,没思考没想法的还是没进步,热闹过后,一切如初。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走下讲台,不俯下身子去聆听和指导学生,不进行必要

的分工与要求,不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学生往往随心所欲,应付了事。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限制,许多合作小组长期不改变形式,加之班额过大,教师在指导上如不特别用心,则部分学生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低效甚至无效化。

三、学生参与不均衡

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着时间分配不合理或是合作的问题不恰当等

因素,所以也就出现了在课堂上进行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面不均衡,合作交流往往成为优等生“表演”的舞台,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却总是失去机会,或默默地坐着,或“袖手旁观”,“坐享其成”。授课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虽说是分小组合作学习,但并没有很好地分工合作,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承认个体差异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对于种种不平衡的现象,我们都要作具体研究,想出解决的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等。

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共同体验,淡化教师的身份,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在新课引入教学中、巩固练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游戏形式,特别是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经常开展师生对口令、猜一猜、计算接龙、夺花、夺红旗、小猫钓鱼、摘苹果、找朋友、小小邮递员等游戏,对学生更好的参与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些游戏只是当作游戏,因为在游戏里面有许多数学方法的存在,这其中不乏趣味性、情感化,价值观。

改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处理好“需要”与“合作”的关系,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时一定要记住一点,我们探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是为了做秀,而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环节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清楚“需要”与“合作”的关系,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因为有需要,所以合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宗宪老师曾在她的讲座中讲起这样一节数学课:老师教授的内容是“统计”。上课初始,教师给学生放映一段录像片:在一个车流观测站,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科研人员要对过往的车辆进行数字统计。接着,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看录像,记一下一分钟里这个观测站走了多少种车分别有多少辆。学生兴致很高,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是得出的结果各种各样。然后学生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是画面里公路上的车太多,车速又快。怎么办?分工合作。这是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自己产生的合作需要。教师顺势安排合作小组,并进行分工,有的只查小汽车,有的查摩托车,有的查货车等。很快,一分钟的统计结果出来了,正确无误。孩子们在合作中解决了问题,收获了快乐。

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其处于一种合作的冲动之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关键是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只有在学生个体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才会有交流和帮助的需要,这时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教师除了更新教学理念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提高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水平。

1.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筛选出具有一定难度、探讨价值、开放性的合作学习的问题。问题空间大,合作的空间相对就大。而且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是最具探讨价值的。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让每个小组通过动作操作,将50根小棒分给组里每个成员(6人),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确定活动角色,就开始进行分工合作。从学生小组活动中,可以发现孩子数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如分小棒时,有的是一根一根地分,有的是二根二根地分……而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引导学生该如何分,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充分地体验,并在探索思考中得出该如何分会更节省时间,更方便。此外,分到最后,“还剩下二个小棒,这时又该怎么办呢?”学生这时就开始畅所欲言了。有的说:“我们组有六个人,而只剩两根,所以这两根就不再分了。”这时,教师就说:“那么可以分给其中的两个同学呀。”同学们就齐说了:“不行,这是不公平的。”这时,什么是“平均分”,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根本不需要教师再多加说明。而且学生在自我亲身体验过程中,也受到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可见,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而这,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的。

2.教学时间

对课堂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特别是合作学习的用时要合理把握,时间不足和过度耗时都是不可取的。这需要根据教师执教的不同内容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就是:合

作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需要掌握的问题。以此为原则可以较好的把握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3.监督指导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尽量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点拨,排除障碍。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的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要及时加以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4.评价问题

合作讨论的结果运用应体现民主性、广泛性、检查反馈性。如果教师只安排讨论而不重视讨论结果,或者不把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科学的小结,学生就会觉得这种学习形式索然无味,因而降低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以保证对学情的最基本了解,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三)明确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辨证关系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认识和学生同伴交流互助并共同获取认知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新课改强调合作与独立并重,明确指出个别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解决某个问题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让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

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没有独立思考,就无法

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听众和观众。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充分地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之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就给了有思维惰性或学困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效果,多数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组织合作学习。宜独宜合,应从实际教学出发。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是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四)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在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很重要,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重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般我们都会采取任务驱动式来进行组织,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更好地组织实施,从而掌握方法或者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使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产生最大值。

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对全班进行分组,提出任务,明确责任;然后,教师要走下讲台俯下身子聆听,去做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在组内,组间进行交流,相互质疑,在互助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对有困难的小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合作探究中产生的难以解决的新问题,若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教师则要补充讲解,进一步明确合作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究。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小组长收集、整理合作信息,准备在全班交流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此外,对学生通过合

作学习获得的成果,教师也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几项要求和训练。

一是小组长的培训。督促小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指导小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活动时,要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指导小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肯定,出现意见分歧时,小组长请组员说明理由。出现冷场时,组长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时对同一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并及时准确的向全班汇报。从而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归纳等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友好相处。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小组竞赛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人人参与,团结协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使学生感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别人都是不可取的。

三是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与训练学生能听、会说、善辩的能力。对教师提问、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不随意打断,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一定要等其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意见时不盲从,作到有选择地接受。

四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五是训练学生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合作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健康的心理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逐渐充盈着智慧、灵性,并由此萌发着勃勃生机。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合作交流学习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而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主讲:韩俊花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

教师如此热衷于改编教材,一方面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教材认识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真正落实“用教材教”呢?在我看来,“用教材教”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

用好——尊重教材

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图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用活——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教材对竖式如何引出没给出具体的方法,从而留下了教学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妨在此动动脑筋,考虑如何增减教学素材更便于学生感悟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必要。教师要善于在教材的“留白”处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使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开发习题资源。习题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开发习题的育人价值是“用教材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学生一旦开始解题,他就接受着一种

思想的训练,从技能、思维、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新教材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习题资源的意识,将教材中的习题拓展为一个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让习题增值。

活用——创生教材

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成为一部书,一部非常生动、丰富和深刻的教科书。这种专业自觉不仅是外界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教师如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目标的关系,并重视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运用策略;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在全班形成开放的、快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针对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文章结合实践,提出了如何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是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过程。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数学程课标准》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

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 一、小组合作状况的分析 合作能力如此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小加强培养、努力形成,以适应时代需要。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却处于被我们忽视的境地,家长、学校、社会都没能给合作能力以应有的重视。学生方面,现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排他性强,从小就不愿意、不善于合作,很多人长大了就明显地表现出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直奔成绩、分数,一切都围绕分数转,学生间的交往多表现为敌对,只顾自己好,怕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心理严重,在学习生活中,过分认知自己而忽视认知他人,过分强调竞争而夸大脱离团体和社会责任的个人成功,过分重视自己及自己所属团体的个性而忽视了共同协作的精神,这种缺少广泛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看重竞争忽视合作的现象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只见三尺讲台上惟我独尊,难见黑板面前人人平等,尽管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旧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教学不民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教学方法多以灌输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不到培养,以“教师为中心”与我们今天“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情绪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是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他组织维持并指导工作,”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

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务川第三小学五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汇编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汇编) 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 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高度,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国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点已不下数十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杭州大学教育系“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山东省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以及北京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等。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初步的阐释,而且将“合作”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对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要素、特征研究多,对其理论基础作系统、深入研究得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关系、要素、功能及教学基础环节缺乏明晰的认识;②对各国小组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国内外教育教学条件差异以及实施条件研究不足;③对小组合作学习本身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特质研究不够,不能深入揭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联系,因而带来实践中的盲目性。 1.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与概念表述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自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尽管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条件以及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不同,各地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概念、具体实施策略、方法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相区别的以下特征:(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2)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发展。 (4)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基于以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如下表述: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冬季和个人责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香花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将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会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今年我教的是一年级数学,这些刚入学的小孩子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但他们学习兴趣很高。我将班上的32位同学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做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程淑芬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程淑芬 发表时间:2016-02-01T16:19:36.9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8期作者:程淑芬[导读] 吉林省双辽市永加乡中心小学校新课程改革就像一股清新的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时地带给我们新鲜与活力。 吉林省双辽市永加乡中心小学校136412 摘要:新课程改革就像一股清新的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时地带给我们新鲜与活力。新课改以来,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对于智慧发展来说,儿童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兴趣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同,创设教学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二、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三、重视小组合作情况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又要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四、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采用“二次评价”或者叫“延时”评价的方法,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而是适当延长时间,待信息二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看到学生知道了结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评价,而要看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是操作了学具,还是画了图形;是通过独立思考的,还是参与了合作交流得出的等等,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积极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13-07-08T10:57:16.9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5月总第119期供稿作者:王国兰[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王国兰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小学730900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二册的《整十数加减法》时,创设了“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情境等。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一量”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花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摘红果》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4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4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用竖式计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孩子们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学习“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在小组找到规律时有的用表演,有的唱歌,有的画画……找到了许多教师都没想到的规律,使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 2.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者:项皓斌发布日期:2010-11-02 15:14:39.0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2、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缺乏充足性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 师: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 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 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

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荷花小学李平菊小组合作学习在荷花小学已经实施两年的时间,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共同体,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求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自然编班的情况下,按学生的个体差别分组,进行教学,各组学习的内容是相同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具有组织、合作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的超越。传统的语文教学出现过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一刀切”的“课堂中心”,注意本语文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扩展与思维的发散。新课程改革,倡导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利于课堂中师生、生生问的教学交往。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人为本”的学习活动。学习方面的合作: 由于不同的层次和差异,自主学习和辅导都会带来不便。组合 成为小组,成员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达到优势互补。小组有很 好的分工与合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促进,可以促进语文 学习水平的共同提高。 人力的合作: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只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

作,然后资源共享。 二、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常会出现这样的 问题: 【现象1】教师宣布开始分组讨论, 同学马上围在一起, 整个教室一片嗡嗡声。片刻,教师说“停” ,学生马上安静下来。 【现象2】讨论开始, 优等生忙个不停,中等生尤其是学困生, 成了旁 观者…… 【现象3】整个教室乱作一团, 学生漫无边际地争论, 一发而不可收 【现象4】蜻蜓点水型:教师布置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两三分钟便匆匆收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现象5】形式单一型: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但是,讨论时,一些优秀生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其他学生便失去了独立思考、以表意见的机会。 【现象6】无果而终型: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有些老师便匆匆进入新的教学环节,既没有让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也没有对学习活动及时总结反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脑海中仍然在想着合作结果和争辩的有关问题,陷在自己的思维中,弱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现形式 一)小组合作的条件 1.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必要的心理条件保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安全。 其次,鼓励各成员尽可能多地发言,增强自信心。 2.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各成员间正相互依赖关系的建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五一小学佘烁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这有待于我们教师认真思考。 案例:《10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片段 小组合作中,很多时候是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没有等其他学生发言,就很快把自己的想法、意见喊出来、说出来。这样一来,很多比较懒散的中等生、后进生就一想:是这样的。然后,基本上不太思考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些没有认真思考的学生相当与走了个形式,问题没有很好的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安排分工,讲清合作规则、流程、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在教学《100以内退位减法》时,小组分析讨论45-7的计算方法,我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组长:大家先想一想,然后一个一个发言。 (其他的三个组员点点头示意赞同组长的意见。) 过了一小会儿,组长问:谁想好了?

“我,我”有两个同学举手直喊,很显然,他们两个看懂了、学会了。其中一个不等组长点名,直接说出来自己的想法,另一名同学也是如此。而剩下的小林同学一言不发,看他的表情似乎没有什么想法。 组长问:小林,你是怎么想的? 小林伸出了手指,进行手指算,说:我用手指算,在幼儿园就是这样学的。 (组长和其他两位成员点头表示肯定。) 讨论结束,大家七嘴八舌又将三种算法说了一遍,算是整理了。 在全班汇报时,组长很流利地说出了他们组的算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主动思考,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课堂交流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及时指导,避免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合理给他们"分工",制定明确的合作学习流程,给每个同学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学会在倾听中吸纳、修正、反思。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使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学习有助于形成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 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定义 尽管合作学习在三十年前就开始了,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合作学习的确切定义,国内外却有着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我国教育家王坦将其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个定义国内运用较多。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

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与合作竞争,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二)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

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表现在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兴趣低。(2)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迹象。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3)目前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解题技巧、书面测验,轻口头表达、实践活动;重教学结论与学生的学会,轻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会学;重个体学习与竞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去甚远。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3、合作学习的科学指导和有效规程。4、小组合作的资源共享与能力提高。5、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 二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 三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合作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省级课题就有多项,公开发表的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就逾百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合作学习的实验已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当代教学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合作学习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他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将成为教学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2、本课题与上述成果联系是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题将借鉴、参考上述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对于这些成果的钻研深度将影响本研究的深度。 与其区别之一,本课题是在各学科范围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丰富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区别之二,本课题着重于实践操作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

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 有用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纯正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严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一种严重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 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心中时刻要有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知识现状,体会他们真实情感,建立深远的师生之情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后得到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便是当今教学中一种严重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阻抑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 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用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纯正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严重方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例外角度,用例外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严重的作用。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不当的分组会导致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许多研究合作学习的专家都建议异质分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性别等将学生分组,这样有助于打破例外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合作学习大凡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

浅谈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特点 1.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小组合作能

够增进生生合作,提高合作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为了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每个小组的人数以4到6人为宜。以我们班为例,我班共有62人,按各自学习接受能力,合作探索精神语言表达能力为标准,争取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也都有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这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优等生锻炼了能力,稍差的学生也有近距离学习的榜样,而且也有大胆展示的小范围平台。让一些生性腼腆不爱表达的孩子也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以优带差还可以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 2.小组内分工 每个大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拔尖、具有专长、反思灵敏、口齿清楚、说话流利,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做为固定的组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小组发言时,可以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当汇报员,书写工整的当书写员,思维缜密的为小组补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学习组长外,我还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了除了学习组长之外的负责其他事物的组长。比如有专门管理小组成员卫生情况的卫生组长,还有管理标志佩戴情况的标志组长,另外还有负责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监督规范小组行为的纪律组长。这样可以让班级中的每个人,小组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做。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样不仅孩子们能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作者:苟强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第8期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 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 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17)4-0062-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 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实施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前提是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小学数学课 程教学中,教师需从因材施教理念出发,依据教学对象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知 识水平,以及各项能力差异将他们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每组各个层次的学 生有两个,组成六人学习小组。同时,小学数学教师需坚持“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观念, 将学生分成竞争、协作等能力均衡的小组,并明确合作学习目标,由纯粹的师生交流转变为生生、师生之间立体式、全方位交流,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特征”时, 教师在正式开学不久之后就应将班内学生组建成多个科学合理的层次性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 本章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可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并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诸如学 困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比较,能够初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 含义,且学会画高;中等生:以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为基础,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 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优等生则不仅需要掌握以上知识,还应感悟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 练习,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部分实际问题。如此,通过学习目标的制定,各个层次学生在小 组内具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而且更易找到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 二、合理设置竞争机制,学生互补互助学习 为提升小学生在小组内形成强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需根据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全方位设置合理的竞争机制。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使用同层竞争法,不同层次学生之 间对比是不公平的,在同层竞争模式下优等生和优等生、中等生与中等生、学困生同学困生竞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的。当然,教师需借助分层学习任务来辅助,小组内各个层次学生 的学习任务不同、难度系数不同,引领他们自主构建互补互助的学习模式,当低层次学生遇到 学习困难时可向高层次同学寻求帮助,使其均可体验到成功。比如,在学习“2、5、3的倍数 的特征”时,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2、5、3倍数的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 理解且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 倍数的基本特征,初步能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或3的倍数,以及对奇数和偶数概念的 学习,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之后,教师可先让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比较学习、相互 竞争,优等生可能对知识的理解更快,中等生次之,学困生最慢。在同层次下他们的竞争将会 比较激烈,争先恐后地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内优等生帮助其他成员一起学习和探究, 在互补互助学习活动中,让整体学生均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和学习乐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