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来果禅师语录

来果禅师语录

來果禪師語錄(2)

一發心學道。二願住業林。三立決定行。四棒喝難挨。五規矩難學。六身心不安。七委屈難受。八習氣難除。九跏跌難坐。十六根難收。十一請示用功。十二厭住叢林。十三樂處深山。十四不喜培福。十五不真修慧。十六不願常住。十七易犯規矩。十八喜捨一切。十九奮勇發心。二十身心純熟。二十一不信參禪。二十二疑法。二十三疑人。二十四擬退。二十五追悔。二十六慚愧。二十七起信。二七八聽可領會。二十九覺有相應。三十自願用工。三十一忘疲。三十二疑情不得力。三十三身心悶燥。三十四退心陡起。三十五受人勸服。三十六妄心暫歇。三十七身外暫忘。三七八覺身輕安。三十九住枯靜處。四十妄自穿鑿。四十一專好詩偈。四十二不願深進。四十三提起用。四十四功能除妄。四十五功能除睡。四十六落堂自在。四十七妄自承當。四十八戒道時非。四十九心法俱寂。五十得少為足。五十一生心用。五十二有心用。五十三散心用。五十四把持用。五十五得力用。五十六放心用。五十七親切用。五十八間斷用。五十九粗心用。六十綿密用。六十一不間斷用。六十二細心用。六十三離法用。六十四無心用。六十五真心用。六十六轉身用。六十七同體大悲。六十八代眾生苦。六十九慈心與樂。七十憨念眾苦。七十一學菩薩行。七十二布施。七十三持戒。七十

四忍辱。七十五精進。七十六禪定。七十七智慧。七十八喜捨。七十九愛語。八十利行。八十一同事。八十二立向上志。八十三除懈。八十四恭敬。八十五供養。八十六讚嘆。八十七隱惡揚善。八十八除謗。八十九息諍。九十三常不足。九十一勸住業林。九十二發心作事。九十三喜作清眾。九七四願當行單。九十五知因識果。九十六發大誓願。九十七事理用。九十八化導用。九十九他受用。一百自受用。第一發心學道者。舉世僧倫。受戒可以。朝山可以。於修行學道一事獨不可以。何其怪耶。自出生以來。受家庭習慣。深加纏縛。不思捨離。加之順逆之事交逼。苦樂之境相侵。宿因感動。善根稍熟。係有出俗之心。寬作披緇之舉。將入師門。授以應赴之經懺。加以趕快之佛事。午夜熟讀。寢食俱忘。欲精其事。擬過其人。喜有終身之業。而終其身也。哀哉痛哉。孰知錯入門牆。隨流打混。終日空忙。竟不知有康莊大路。坦蕩叢林。甘染小廟習慣。竟作經懺僧人。弄得一身灰頭土面。常思一日之佛事。難買一盒香煙。趕了一夜之苦辛。不夠一斤葷菜。奮然立志。脫去樊籠。訪道求師。心難終日。世塵之心將盡。為道之念始萌。一遇行僧。即行苦拜。或授念佛。或指持戒。或勸學教。或教參禪。直使一日求師。千日學道斯僅為出家。一生終了之苦行。於庵堂。於小廟。或會館。或祠宇。供有之。此輩行人。世具多數。

第二願住業林者。業林為十二頭陀中第一頭陀。梵語阿蘭若。

此云寂靜處。或云無女人處。又云僧伽藍。復為十界聖賢聚集處。受戒之人。首由堂師多方開導。次聞前輩讚住禪堂。如是發心。修整衣單。購備鞋履。思維打聽。百計難成。欲學經教。字墨缺如。擬去朝山。又少路費。才聽天甯之好。又想天目之奇。常聞金山之腿子難熬。久知高晏之長香難坐。大好蘭若。欲住式微。進退為難。傍惶終日。忽遇憐僧。百般指示。授以正路。教以方針。(月+旦)敢前行。一切不顧。將到山門。心慌腳抖。客堂一進。面赤身呆。執事見者。一吼之曰初參。再吼之曰半吊。其不聞乎。規矩之嚴。殿堂之緊。往返不聞其聲。坐臥必遵其教。有志於道者。漸定其心。次舒其見。規模次第。逐漸了知。(月+旦)既大而心寬。事將熟而志固。無心於道者。如雀進籠。身難安住。所見盡不稱意。所聞悉是駭人。胡竄亂撞。黑地昏天。百計私逃。竟難如願。其盤膝也。寬如鍋腔。高如茶桌。其跑香也。行如跳舞。居若防賊。隨眾打混。忍苦過活。暗地流涕。瞞人哭泣。一聽執事吼聲。全身肅靜。將有道朋勸誡。滿面生歡。宿有道因者。今遇斯緣。果將成熟。三五十年。居如一日。般若之種。成佛之根。益加深厚。宿無道因者。助遇勝緣。因隨果熟。熏修(火+暇-日)煉。大器堪成。今修勝因。未來勝果。生死之道修也。涅槃之道明也。如是非住業林。不能培其佛因。非住業林。不能成其佛果。否則因地不真。果遭紆曲。要知叢林為三寶主體。亦為辦道礎基。叢林衰。正法無從久

住。業林興。三寶為世福田。古云。能發心住叢林。三五十年不犯一毫苗稼者。此人具大福報。有大正因。又云。若在深山辦道。不如叢林睡覺。誠哉斯言也。大凡住過林下之人。出外行腳。城市鄉村。人若見此威儀細行。舉動語默。非常可比。直令世人信而敬愛。使一切善男言女。培福德無量。種善根無量。仰願當世聞人。信佛長者。必盡力護持。不稍歧視。功德之大。世無可喻。人能生住叢林。死入塔院。不但過去父毋超昇淨土。現存父母增福延生。及自已深入堂奧。其願足也。

第三立決定行者。既為道來。必先立行。行立。其道雖行。其心必亂。何以故。要知無始以來。染習深厚。今生所作。加倍純熟。終日隨世遷流。順心樂受。了無阻礙。稱意樂從。今既出家。習慣之熟。已受刺激。再加立行。行與習違。違逆者何。類如心向喜葷。今逼吃素。不是飯吃不飽。就是菜裹無油。種種違意之事。迂迂逼積於心。一覺行立。心自紛亂。勢所必然。行一切事。以此類推。凡立行之人。知向所行鉅細各事。緲無標幟。亦無體制。今於立行念中。鑒其各事。無端倪者。檢而理之。有條理者。新而合之。作事似較前有方。動念似較前有主。至爾動靜閑忙。皆從行得。果能得其行之受用者。其心自不混亂。其身自不妄行。其事自不錯謬。如是行能制事。一也再加定行者。既定之行。任死不移。任生不改。天地能動。我行不動。虛空能空。我行不空。

是名定行。凡所行事。及所立行。各不相礙。心愈亂而行愈堅。身愈危而行愈切。事愈敗而行愈高。行能改惡心向善念。行能轉病質成肥身。行能化兇險為安寧。斯名定行能制身。二也。決定行者。雖云行能制事不亂。行能制身清安。行能制心一處。何若無事可亂。無身可安。無心可制。三也。從這裏一決既定。放手直行。忽到水窮山盡。人法雙忘。轉過身來。方知決定行三。了身心世。要知決定行之妙者。在林下三五十年。苦心於道。敢保立見也。

第四棒喝難挨者。大凡有志行人。必先徵究其去向。次研其住止。再審其家風。然後直從其道。當思世間之學。不出孔子遺教。諸子百家。咸皆包括。出世間學。先離情識。再掃聖凡者。必首明離情之法。絕識之方。要知情因愛有。識由妄生。情識二字。聖凡所關。實因情不能空。六凡展轉。識不能了。四聖歷然。不妨將此二字。舉令世知。直使畢世之才。高明之士。能將情識二字。作一解釋。設一除法。為一嘗試。可以另立了除之奧。除之了之。我可樂從其學。仿傚其法也。舉世既無掃情之能。亦無空識之妙。定依古人棒喝

求去情識之學。先求吃棒喝之道。須知情關嗔愛。識鎖悟迷。盡世間人。易愛易嗔者。皆為情所覆。能迷能悟者。亦由誠所(西/革+奇)。如是痛棒一巡。情飛空外。嗔愛何存。猛喝一聲。識影全消。悟迷何有。每有初學之人。不了助道之法。

云有道可學。有心可用。一生大事畢也。何用香板打之若孩童。大聲吼之如赤子。規矩之難。為用心之障。開示之多。為行坐之煩。試問有此見解。莫若居山或住小廟。如斯錯會。諸佛聞之流淚。祖師聽之傷心。龍天知之蹬足。神鬼知之捶胸。不思我佛世尊雪山修道。六年寒苦。一麻一麥。如此精勤。勝過棒喝之惡。規矩之難。開示之多。不止千萬倍也。二祖求法。白雪齊腰。尚呵之曰輕心慢心。何聞其道。遂至紅血齊腰。方為說法。能不勝禪堂之委屈千倍乎。臨濟受黃檗之痛棒三頓。尚且劈破面門。恐超今時萬萬倍之委屈也。不然。直使禪堂之弊。循情應對。禮節歡呼。情也。問答語言。神會見解。識也。許有破空之能。不若禪堂一棒。一棒能破此情。任有沉地之力。不如禪堂一喝。一喝能離此識。故云。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竭下歇狂心。又云。香板頭上出祖師。大聲喝內出菩薩。能有佛法知識者。求善知識打。請善知識喝。一棒打除多生情垢。一喝震了歷劫識昏。欲住禪堂。若畏棒喝。其住者難久。若有禪堂。暫離棒喝。其禪堂莫存。禪堂。為世出世之舟航。棒喝。為了生死之利器。欲成佛道。當住禪堂。欲了生死。必受棒喝。禪堂棒喝。其為母也。見性成佛。其為子也。故諸佛指歸於禪室。歷祖盡出於斯宗。誠不信乎。

第五規矩難學者。規矩為世出世之最大法綱。規者。為之繩墨。矩者。為之角尺。長直非繩墨無標準。方圓非角尺無的

範。故古云。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是也。又如伐樹欲取其直。先用繩墨。其礙線者。大斧砍之。小刀劈之。其料自直。任何材料。悉皆就用。斯盡繩墨之功也。又如箍桶。擬取其圓。先用角尺。四角方之。八方角之。其料自圓。任何圓器。隨取用之。此盡角尺之力也。要知虛空何其高。繩墨掛之直也。大地何其廣。角尺量之圓也。一虛空一大地。未出規矩一步。又如直則豎窮三際。圓則橫徧十方。其規矩之範圍。大無倫比。欲住叢林。不依規矩者。不知來為何事。要知我人身心。乃業障成之。習氣薰之。散於六道。處於四生。向不聞規矩之名。何有其實。隨心放擴。任意欲為。前無擋絆。後無遮攔。躭慾橫行。隨業受報。頭出頭沒。不知幾時。今幸出家。再遇規矩。其規矩者。為叢林基礎。為海眾依歸。為學道之初步。為入聖之階梯。為出世之良師。為成佛之導者。為苦海之寶筏。為黑夜之明燈。為窮者之大寶。為病者之良醫。為人道之救星。為學者之宏範。任佛口宣。讚莫能盡。禪堂學道。大規矩。小法則。必依而行。有犯者皆隨業轉。無犯者不隨業遷。如是規矩之多。法則之細。任再難學。必耐煩學。學熱之後。一日學之。千日用之。此處他方。皆稱上座。當知規矩與業障。冰炭不同爐。法則與習氣。水火不同器。業障現。規矩離。習氣放。法則隱。業障現。依舊輪迴。習氣放。哀哉六道。試問學道人。守規矩是。隨業障是。故和尚班首。維那各執。必盡心力。嚴守規矩。使學者日新又新。

不遭塵網。悲心之大。婆心之切。舉世莫過此也。幸已哉。第六身心不安者。身心不安。正為入道階漸。何以故。身若安閑。現業易造。心若自在。惡習頓生。試問。心依身住。心再不安。何能離身一刻。身依地住。身再不安。何能離地一步。能如是會。何不安之有。假使身心。安於向所貪染之處。此處即是苦因。此雖能安。終屬須臾之安。轉過身來。直使身心安於火輪刀山之所。此所即是惡果。此雖難安。堪為永久之安。悲乎。能在禪堂久住。身心不安自安。要知身心。受世縈纏。纏久自安。今將身心。禪堂久住。住久亦安。類如居家。終日長安。忽犯王刑。處於囚獄。片刻難安。願將囚事。詳細施為。作為日用。久之或安。不但無在獄之難。至爾不願出獄。不但身安。心亦安也。身心之弊。吾論居於何處。初實不安。漸可稍安。次則能安。久自長安。斯蓋六道通同之病也。嗟哉。禪者身心。住一切處。不能相安。理正當然。因一切處皆塵勞處。不安可也。今住禪堂。為佛子正行。為道者正居。若不能安。萬不可以。何以故。禪者受辦道之身。住不辦道之處。道何能辦。至爾十分道心之人。在辦道之場。道尚難辦。在非道之場。豈能辦道耶。類如十字街頭。鄉村田野。欲離塵擾。屏絕暄鬧。可乎。切將身心。久住禪堂。不安而死。不願身心。暫離禪堂。苟安而生。其為道者。不亦樂乎。

第七委屈難受者。此語。乃無知者言之。稍有程度者。斷不

掛齒。何以故。下至眾生。上齊諸佛。委屈二字。竟不能免。所以者何。釋迦世尊乞食既畢。敷座說法。百萬大眾。巍巍端坐。靜肅莊嚴。忽一僧尼捧腹而至。對佛面立即云。汝今說法。我身難安。不久欲生。何不顧及等語。是時大眾。凝然罔措。可憐我佛受此重大委屈。梵天諸王。着一天人。化一雄鷹。飛僧尼邊。將繩啄斷。瓢隨墮地。眾釋狐疑。委屈之大。何能及此。又我佛一日。領眾入城。循例乞食。時有阿闍世與調達二人。欲謀我佛。及諸大眾。屬令滿城。禁止留食。如是者七日。未得粒米。後因二人改悔。依舊留食。如前供養此之餓飯委屈。世何能受。又一日諸大羅漢。他處安居。留數百人。同佛結夏。崖內安居。調達竟着力士多人。暗將鉅石。推崩下山。擊傷佛足。可憐佛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受此辱佛﹑餓佛﹑擊佛之最大委屈。佛尚如是。我何人也。又如慈明請法汾陽。寒冬之際。設法往(勤-力+見)。汾陽即以冷水澆之。欲令他去。慈明私立殿角一夜。汾陽次日。晨早見之。後又澆水。如是再三。可憐慈明。當順受之。後開大悟。號西河師子。又如徑山老人。為四句偈。未避國刑。充放楚粵。後大宏化。遐爾欽崇。此委屈之大。大無能比。從上諸佛諸祖尚然。既隱林下。安住禪堂。任何委屈。逆來順受。嗔來喜受。要知受得一分委曲。消得一分業障。開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頭去。截我飯碗。更不能顧。只要有禪堂可住。有規矩可守。有道可行足矣。其他身內身外。

皆屬餘事。一任委屈之事。堆如高山。竟能消受。方稱大人知識。

第八習氣難除者。習氣一事。唯佛一人淨了。其餘皆次之。我等薄地凡夫。豈容稍緩。習氣之主體者。身心世三。貪染捨離皆習氣。穿衣吃飯。屙屎放尿皆習氣。語默動靜。出入往返皆習氣。舉心動念。執迷開悟皆習氣。了生脫死。成佛作祖皆習氣。參禪學道。明心見性皆習氣。如此習氣之深。難除之苦。非達道人。恐難除之。或問我等日用中。所行規矩。所參工夫。諒必不為習氣。答曰。此雖不是習氣。只許是除習氣之法。但在除習氣法中。竟添習氣。如早時還債一百。晚時借債一千。除之者少。添之者多。嗚呼痛哉。習氣之大。將何以去。思之。必假禪堂之清規。日行之細即。棒喝之加持。知識之開導。三五十年不了。盡此一生。如未除清。付諸來世。任是習氣之大。唯怕立志之堅。終必了了也。類如一無鼻孔漢。天地之大。虛空之高。佛祖之尊。眾生之廣。此漢置若罔聞。其他一切。毫不沾染。能學到此漢。教你成佛去亦不為難。此漢雖妙。當離迷悟看始得。果能許你見得。方知虛空有此漢。大地有此漢。有情無情皆有此漢。動腳遇着此漢。開口咬着此漢。此漢之妙。竟無能喻。

第九跏趺難坐者。咖趺。即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名單腿子。結咖趺。即左腳在內。右腳在外。兩腳底向上。名雙腿子。當知佛為眾生標榜。佛為我等教師。佛口宣言。令我行之。

佛之儀容。令我學之。我當如教而行。可稱佛行。我當如相而學。可稱佛學。每大殿內。或各寮中。供有本師釋迦之佛相。雖不全學雙搭膝。而單腿子。應當要學。方可不違佛教。不背佛儀。上古傳言。有一比丘。初出家時。欲住禪堂。腿已熬熟。即擔衣單。行之將夜。置孤塚邊。靜坐一夜。結伽趺坐。名盤雙腿子。約有三時許。眾鬼見之。敬如活佛。尊如金塔。禮拜不止。雙腿將疼。放下隻腳。坐單腿子。眾鬼見之。忽驚駭異。才見金塔。忽成銀塔。其鬼有畏而欲逃者。有近前細看者。有誠心禱拜者。至時夜深。日又辛苦。單腿又疼。即用兩腳向下。近時稱為支鍋腔子。鬼復見之。驚然嘆曰。先拜者是金寶塔。後拜者是銀寶塔。現見者是鐵寶塔。眾鬼見之。紛紛欲回。不願再拜。傍惶塔前。言三語四。這位比丘。盤的支鍋腔又疼起來了。忽然伸腳一睡。駭得眾鬼星散。有膽大的鬼。來看者即罵云。辛辛苦苦拜了一夜。原來是個爛木頭。你一腳。他一腳。踢醒比丘。至天將明。起身跑到坐香門庭。說昨夜事。此話徧傳海內。迄至今時。各著述家未見此段。因是故錄之。足可為人警覺。古人云。心以動為用。身以腳為用。心不動。則身自靜。腳不動。則事自息。心動。則念愈多。根愈擾腳動。則身愈煩。心愈亂。故辦道之人。先收其心。次收其腳。盤膝者。斯之謂也。

第十六根難收者。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六根之範圍。不過一身攝之。何其太小耶。汝云難收。我曰要放。

何以故。收而藏之。寶而密之。終為大害。不如知有眼者。先放其見。聞有聲者。先去其聽。其他四根。以此類推。行道之人。先忘視聽。次靜身心。不但六根捨。六塵放。六識亦止也。每見住林下之人。頭身手腳。硬如枯樁。行如木人。坐如土地。此雖不善。比放蕩者較好萬倍。不過眼未亂翻。閉目內動。珠忽一(目+魯)。相統收之。耳雖未聞。面無掉舉。頭忽一動。音統收之。如斯行處。何收之有。正收之道者。類如一室。周有五窗。中明一燈。五窗照時。光透於外。若去一窗。必用布遮。一窗自暗。布遮者。即留心眼根。不許外望也。若去二窗。亦用木閉。木閉者。即不掉頭外聽也。三窗亦然。如此行法。漸收可以。未為頓行。宗門之法。欲閉五窗。先去中燈。次撤其室。不但六根空。六識忘。六塵遠離也。直是中燈與室。並皆瓦解。試問這野狐精。藏身何處。禪宗之道。先制其心。心忘而內外俱忘。不閉自閉。不收自收。誠不然乎。雖然。當頭還欠一棒在。

第十一請示用工者。請示一法。佛世有之。事機重大。世難比擬。類如一日。外道持華供佛。請佛開示。佛云花放着。外道放花。佛云手放着。外道放手。佛云身放着。外道躊躇間。佛呵曰。既不能放。(扛-工+旦)起去。外道豁然大悟。請示之利。曷可言喻。佛在因中。為一仙人。遠住深山。終日為道。最真且切。天人擬試之。化一羅剎。至洞側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仙人聞之。即下禪床。出外顧視。見一

惡相。頭髮紅蓬。面如(青+定)色。牙漏於外。黑似鐵釘。身形之大。饑腹之小。見而畏之。仙人問曰。此二句偈。是汝說麼。羅剎即言。正是我說。仙人啟曰。請將下句。再為我說。深當感謝。罗剎即云。我腹饑餓。無力再說。汝能捨身。於我為食。當許說之。仙人自思。若身捨食。法將誰聽。即請仙人。法書石上。視即捨身。如是書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八字。仙人跳下。羅剎捧身。現本帝釋。讚言善哉。汝即當成阿耨菩提。仰望仙人。不忘度我。思之。古人捨身求法。為八個字。命送鬼食。視身之輕。敬法之重。恐今時人。難一做到。禪堂道者。用心真切。工夫深入。定要博問先知。請求開示。必誠惶誠恐。五體投地。說誠實言。陳當前見。是善知識。當機一撥。回頭轉腦有之。地轉天旋有之。立地成佛有之。類如路行千里。相差一步。可以到家。在此一步。妄為家住者。大有其人。既不願後退。又不敢前進。盤桓終日。莫知所自。果是智人。當處請問。如是博學之。審問之。善思之。明辨之。直下承當。深入堂奧。信請開示者。動步歸家。何便宜之甚。有道學者。切宜傚顰。

第十二厭住叢林者。久住叢林。諸不如法。身心疲厭。勢所必然。試問。欲得身心如法。喜住叢林。深得法益者何。皆未見到。共住之人。日行其事。內中大利。人不易見。故特指出。禪堂。日行殿堂。行坐規則。日日如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所行之法。不增不減。一日行之。萬日同之。此

是以搖動身。熏不動習。久之其身必靜。其心自清。際此深修之處。多不易見。盡人只喜今天上殿。明日過堂。後日唱念。再日出外。一天有二三樣掉換。可為合意。如是每日冷冰冰。終日煩悶悶。直令人無意味。無興趣者。厭住叢林。第一大病。果能立志為人。將叢林法。鉅細各事。深知底蘊。所見者無不是利。所聞有無不是益。所學者無不是道。所行者無不是法。如此深入。以禪堂為身。以規矩為行。以禪悅為食。以參禪為念。如此埋頭苦幹。三二十年去。不但閻王老子不奈你何。任是釋迦老子亦不奈你何。自得大益。轉教他人。亦得其益。得深益已。明了今後所受因果。拈一草。焚一香。皆培性德。聞一聲。見一色。盡是禪機。叢林為十方聚會之所。聖賢安居之地。同居大眾。互相瞻依。一言一行。皆有稽考。一文一米。不落虛空。古云。歷代諸祖出自叢林。古今聖賢從叢林出。自當敬常住如佛剎。愛寺物如金珠。自恨遲來。何不早住。寧願生生世世。以叢林為家。以規矩為住。其他小廟菴堂。深山窮谷。關房靜室。決不暫住。請住叢林之人。謹將此段熟讀記取。以作未來防範可也。再者。佛為娑婆教主。為佛子者。當設殿宇以供之。法為濁世明燈。必用華堂以貯之。僧為世界福田。當其永供而養之。敬信三寶之念雖誠。不如護叢林之功大。三寶非叢林莫住。叢林非三寶莫存。若得正法久住。必使叢林久住。叢林不在。正法何住。故先有叢林。而後有三寶也。尚望厭住業林者。

改喜住叢林。厭者必離。喜者必住。其前程之大。非言喻所能及。

第十三樂處深山者。喜住山之人。皆從道念不堅中有。愛山之心不歇。厭住之念愈堅。亦有日用中規矩雜事。優劣見聞。時擾於心。或坐香短。工不夠用。或行香長。色力難拖。有因開示不稱意者。有因調眾不遂心者。有因鄰單打叉者。有因坡事太多者。有因殿堂太苦者。厭處太多。阻礙紛紜。實難辦道。竟作溜單之人。係有住山之念。一到山中。有屋無床。有碗無米。有柴無火。勝如家庭。倍加煩瑣。至時方知也。再有與道稍次者。勉住叢林。盡是敷衍。一切時間。掛板敲鐘。倒茶打水。香板竹篦。轟轟驚人。班首開示。聞之冒火。維那規矩。聽則心煩。百計思維。莫中一是。欲回小廟。惹笑鄰庵。住他叢林。身難如意。自思小廟之煩。叢林之苦。不若遠遁深山。世罕聞見。此住山人。非真為道。貪安偷閑。以山為快。要知。能否住山。必有稽考。向在叢林。久住用工。得到懸崖撒手極處。轉身過來。根大者。開叢林。建道場。廣宏法化。利己利人。終身利他。不圖自適。根小者。一得大悟。上忘佛德。下背眾生。樂處深林。清悠泉水。置四恩於度外。忍三有於泉鄉。利人之功大。利己之功小。培二乘因。播焦芽種。全不顧及。住山數弊。人盡不知。任是透過重關。難免搶劫之患。竟無解救之人。樹前因執事煩勞。避山靜養。將到山洞。初居數日。忽聞上庵哭聲喊叫。

余即奔往。見之慘狀。目不忍覩。急將彼身繩索解開。口內黃土拔清。耳內棉花夾出。急燒開水灌之。始有氣聲呼出。又將身手扶起。四肢活動。(身+卑)放床睡。不半日知識醒來。問其所以。云先用衣服裹頭。橫身重打。再用繩索捆綁睡地。已二晝夜。往內視知。盡其所有。一掠乾淨。雖受痛苦。幸未斃命。其弊一也。每有山下窮苦婦女上山求食。聖戒難保。二也。食不敷吃。必下山苦化。有道者大袋(身+卑)之。無道者小袋空之。一餓十天八天。有因餓下山者。三也。有與鄰山不和。打架吵死。無人救者。四也。有病無藥。有藥無人看病。死之臭而惹鄰庵之厭。五也。請住山者深思之。第十四不喜培福者。每有久住叢林之人。未開佛法知識。未閱佛祖經典。一向執迷枯坐。靜此一生可以。稍動一刻不可以。如此行處。大為法門害。大為前途障。何以故。佛於三大阿僧祇劫。廣行六度。精修萬行。皆是培福。佛在因中。當一圊頭。歷九十刧。盡為培福。我等能當三年飯頭。萬不得了。此是最大道心。悲乎。佛在世時。有病目比丘。日唯補衲。覓人穿針。大聲喊曰。有作福者。與我穿針。功德無量哦。一眾笑曰。不知慚愧。瞽目不見。請人穿針。言有福求。真恥之甚。佛聞嘆曰。汝輕視彼。不與穿針。我與他穿。眾羅漢曰。世尊為三界大師。豈能與這瞎子穿針。佛言我為培福。歷三僧祇。捨頭目髓。身肉手足。心肝五臟。悉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既已成佛。更不能捨穿針之福。眾羅漢

聞之。(赤+頁)顏冷色。生大慚愧。後知福為佛本。見義勇為。林下人身躭慣懶。心著孤閑。一動不安。何能再動。培福之道。了無修處。有福之人。安住叢林。心是寬的。身是健的。力是壯的。量是大的。一住再住。出坡作事。吃苦出力。在所不辭。無福之人。安居林下。心窄身瘦。力弱量小。心窄者。紛亂之事。見而生畏。身瘦者。稍重之物。見而生退。力弱者。多勞之事。見即麻煩。量小者。重棒逆言。不堪納受。聽到執事講規矩。疑曰又是講我的。心如火起。犯則罰一二香板。嗔曰又放我不下。惡念陡生。此皆無福之過者。何以故。行人向所造罪。至深且厚故也。心窄者。雜念煩惱塞滿心中。無插針處。不容別念。故心窄。身瘦者。淫慾消耗。惡事纏擾。氣倦神疲。故身瘦。力弱者。病苦糾纏。忙山忙海。諸不遂心。身難負重。故力弱。量小者。世知未忘。佛見未開。專愛體面。深躭人我。讚則生歡。毀則生怒。故量小。再不培福。久之將成流俗也。當知福能空罪。慧能破愚。假如二人同行化飯。無福者。米未入唇。餓難行路。有福者。飽飱足食。化導多人。故古人云。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是也。第十五不真修慧者。修慧一事。極為重大。滿世間人。只說聰明。不說智慧者。何以故。當知慧從心修。聰從境得。從心了心則慧明。從境研境則聰發。不但世人未嘗研心。即我等住禪堂。負研心責任之人。尚未研心。不其難乎。要知神通。不如智慧。一日佛往仞利。為毋說法。目

連舍利諸有神通者隨同佛往。天王設宴。諸大尊者出外遊覽。同回見佛。佛與天王。共飱餚膳。諸羅漢等不識世尊。佛用神力。自與天王等同一相。目連近不能見。復至梵天。亦不能見。再至他方世界觀之。復不能見。諸大羅漢徬惶座側。渺無所自。舍利弗向稱智慧第一。商諸羅漢曰。目連神通。竟不能見。我有一法。定可能覩云。佛與天王。身相不別。唯眼睛不同。諸人直向席上觀看。佛眼瞬目藏睛。雍容和藹。天王眼珠亂翻。腳忙手亂。如是一觀。才敢近佛。受佛呵斥曰。任你神通廣大。不如智慧光明。不真修慧之人。可不愧歟。磋哉。背覺合塵。迷真逐妄。認非為是。趨惡離善。種種苦惱。皆由愚痴所致。要知智慧為破愚之利器。愚則從明入暗。慧則從暗入明。從明入暗者。六道循環。三途遞償。從暗入明者。從凡至聖。證大涅槃。近時住禪堂者。本無了生死之志。亦無修智慧之心。能不痛乎。果真有志於道者。限定今生。盡此形壽。不作別事。不修二法。專辦參禪。以悟為期。今生不悟。付諸來世可也。至日用中。自無二心。更無他事。再要緊者二。一今生三五十年行去。不悟不可另行別法。否則半途自廢。二參禪至老。老而病。病而死。不可忘參禪一念。轉身再來。定是一聞千悟。類如行路以到家為止。作飯以熟為止。吃飯以飽為止。妄想以打了為止。沖盹以睡醒為止。人生以死為止。眾生以成佛為止。用工以開悟為止。了生死以證涅槃為止。試問歷世迄今。究竟是暗中

為人。還是在明中為人。嗚呼痛哉。又問從生以來。究是以身為人。還是以心為人。可憐可愍過去為人。不知其處。現在為人。亦不知其處。未來之人。大須仔細。只要苦到前無期限。後無時間。一旦徹悟。本來面目其人也。風光本地其處也。自此大哭三天。喊冤數日。苦哉何迷之甚。世世生生。除辦慧業外。其餘盡是辦痴業。故修福不修慧。白象掛瓔珞是也。第十六不願常住者。常住一事。實是難能。類如戲場。最極好玩。十天二十天可以留戀。再多時日自不願住。何以故。無適意處。難住當然。再稱心處。何以不住。其中另有凡不能解聖不能會之奇特事在。奇特者何。我人最初一念。依無住本。而生幻住。如不能常住者。非今時不常住也。世界有成﹑住﹑壞﹑空相。人有生﹑老﹑病﹑死相。心有生﹑住﹑異﹑滅相。皆非常住相。盡人隨此相生。隨此相滅。終不能逃出此相一步。故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也。能悟此相。一切諸相悉皆常住。參禪人先立三行。至死不移。自可發明。至真常住。三行者何。一。住此一處。處要常住。二。持此一法。法要常住。三。專此一心。心要常住。有此三常。住不改易。誠轉生滅成寂滅。轉難住成常住也。今時禪堂。久住不安。擬私他往者。其病在未得長安之道。自不願常住。理所當然。首由難處太多。是故不如自意。再則規矩法則。紊亂紛紜。身心勞苦。昏睡不時。語言難懂。暗疾時發。日無暇及。夜不夠眠。又云那個與我無緣。那個與我

有礙。種種逼迫。自不願住。果能回頭。忍住三十年五十載。身心清安。日得法益。人緣熟悉。事態安祥。外念息清。內心不動。復恨從前。因何動念要走。幸喜未隨妄想轉去。如是加倍精進。重立死行。任死再不妄動。總之念外好者。久之心必向外。常住之念自忘。能將向外之事。作一醜想。作毒蛇想。作糞坑想。作地獄想。作造罪想。作破戒想。作害我想。種種對治。向外之心自息。常住之念復萌。請妄動者。務將禪堂一切佛事。想出許多好處出來。云打我是去我業障。吼我是剪我習氣。再受困難。盡是助我道念。能將好的也會在好上。不好的也會在好上。心自安然。不願再動。最要緊者。對治之法。極關重要。

第十七易犯規矩者。類如古人畫地為牢。即人犯法。官家捉去。立於地上。用一木器。離身不遠畫一圓圈。不能妄動一步。斯古人之道也。叢林以規矩為圈。三五十年不出圓圈一步。亦學古人之道。若亂犯規矩者。當犯破法之過。何以故。順治皇帝云。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鐘嗚上殿。板響過堂。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般般現成。種種如意。又云。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誠哉斯言也。如是身居離塵之地。心攀大法之緣。世人忙死。只為今生。我等閑暇。盡為來世。他人一生忙人。我等一生忙己。何不快哉。如斯受用。再犯規矩。故云有過。初住禪堂。身心不熱。規矩不會。犯則可能教誨。若住年久。或是飽參。或在他方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