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5第四章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05第四章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05第四章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05第四章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第四章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原标题为“张维迎教授关于大学及大学改革系列谈话录(之三)”,载《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0月23日。

对于一个大学或者任何一个以创造知识为目的的组织来说,学术自由都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思想无不来源于自由的探索。学术自由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跟宏观制度环境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是,对学术自由的限制也可能来自教授队伍自身。在我们现有的制度下,即使没有政府的限制、没有学校当局的限制,也还有“家长”的限制。在“近亲繁殖”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也与学者队伍的水平有关。古人言“艺高人胆大”,就是只有武艺高的人胆子才会大;武艺不高,胆子就大不起来。学术水平不高的人不仅自己胆子小,而且往往喜欢给别人扣政治帽子,用不正当的手段与人竞争。所以,有利于提高教授学术水平的制度客观上都有利于学术自由。

学校的官本位,除了激励制度的扭曲外,还与学术规范和学者的水平有关。如果没有好的学科规范,学术成就不能有效比较,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能寻求学术之外的标准。毕竟,官本位还有一个序列。一般来说,学术水平越低的人,官本位思想越严重。

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学术标准建立的过程,因为学术标准是内生的。学术评价只能是同行评价,学术标准一定是高水平的学者建立起来的,从学术的行政管理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尽量做到程序公正。

4.1 终身教职的设计:选拔优秀人才还是保障学术自由?

赵晓:终身教职看来是不能随便给的。实际上,它更多地应被理解为是激励机制,即形成一种竞争的压力。也就是说,你只有表现得特别优秀,才能获得这个终身教职。

张维迎:事实上,这个制度非常重要。终身教职并不仅仅是有些人所理解的为了“保障学术自由”的问题。终身教职加上“末位淘汰制度”,更重要是可使在位的人有可能去选最优秀的人,否则人人都搞“武大郎开店”,没有人愿费心去选优秀的人来。特别是当他招来的人可能威胁到他的位置时,他就更不会有积极性去选比他更优秀的人。

事实上,有权在招聘和晋升中有发言权的一定是终身教授,不可能是没有拿到终身教职的人。这是法律上的“回避原则”的一个应用。这个话反过来说,一定要有一部分人是终身教授,他才有积极性和有压力招来优秀的人,才能保证学校不断地新陈代谢。但能否做到这一点,完全取决于合理的大学制度安排。

赵晓:也就是说,大学必须设计一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使得在位者选人的激励和学校的目标一致起来,才能保证达到大学的目标。但你已经提到了“学术自由”,也就是终身教职可避免教师不受政治影响的角度。学术自由的考虑也很重要吧。选优秀人才与保障优秀人才的学术自由这两个在终身教职的制度设计中哪一个更重要?

张维迎:选人更重要。保证选上优秀的人才,保证选人的人不“武大郎开店”,这是最重要的。

赵晓:那保证学术自由呢?

张维迎:学术自由很重要。但是学术自由并非一般人理解的那么简单。中国大学过去都是铁饭碗,甚至全社会特别是国有企业都是铁饭碗,有学术自由吗?很显然没有,甚至谈不上有个人自由和言论自由。很显然的一点,并非位置终身了就会有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但不要把现在讲的“终身教职”与“铁饭碗”等同,前者是给合格者的特权(privilege),后者是每个人的权利(rights)]。

对于一个大学或者任何一个创造知识的地方来说,学术自由都是非常重要的,伟大的思想无不来源于自由的探索。这个道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大家就都明白。大家这么强调学术自由,无非是感到学术不自由,或者学术自由事实上受到了威胁。那么我们就该想想,中国人的学术自由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跟宏观制度环境肯定是有关系的,就是说学术自由可能来自政府对于学术自由的限制,可能来自学校行政当局的限制,以及目前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限制等,但是一般人可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术自由的限制也可能来自教授队伍自身。

很多人会很惊讶,怎么会来自自身限制呢?但事实如此。洪堡曾说过这样的话:“学术自由不仅会受到政府的威胁,还会受到学术组织本身的威胁,这些组织一开始有一种特定的观点,然后就倾向于压制其他观点的兴起。”对科学创造最大的阻碍常常来自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学者,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框架,容不得新的思想出现,任何新的思想都被看成是对他的挑战。这在全国许多科研机构都是这样,在“家族制”普遍的高校尤其如此。

你们能够想像吗?在我们现有的制度下,即使没有政府的限制、没有学校当局的限制,也还有“家长”的限制。你想想,在婆婆面前,你老是个小媳妇,你能自由地思想和进行学术研究吗?自由创造的前提是自由思想。当你在你的老师面前,想提出一个跟老师不一样的观点的时候,你预期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十有八九会不喜欢你,极端的时候甚至可能限制你,或跟你闹翻了。中国高校目前对学术自由的限制很大部分是来自这个。这也是我们必须破除“近亲繁殖”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近亲繁殖”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有些人很热衷于谈学术自由,但又反对不留自己的毕业生的改革,这是自相矛盾的。

如果有些人把学术自由理解成喊政治口号,那是另一个问题。但我的经历以及我这些年的观察表明,我相信目前外界对学术自由的限制可能小于学校体制内部本身对你的限制。尽管存在一些禁区,但仍然有太多非禁区,是我们自己束缚自己拿不出研究成果来。经济学领域就是这样。

那么从学校来讲,我们怎样来创造一个制度保证学术自由呢?“Tenure track”的制度是一个方面。当你拿到Tenure,如果你没有明显过错,任何学校当局都不能因为不同意你的观点而解雇你,从行政方面讲,校长没有权利开除一个因为观点跟他相左或者是他不喜欢的人,这样你才有学术自由。但这个制度的目的,首先在于选择最优秀的老师队伍。

龙希成:大学不能留本校毕业生,原来还有学术自由的考虑。

张维迎:对。就是说学术思想只有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才会有自由。

所以有出息的孩子都是离开父母之后,才变得有出息的。父母在的时候孩子始终是长不大的。

看看中国人文历史,都是人才出现流动以后,学术思想创造才会出现。好比说我现在坐在这儿,我很自由,但如果在我父母身边,情况会完全不同。我再举一个例子。我过去跟一位老师在一起,这位老师很好心,经常提醒我:“维迎啊,你说话注意点,你会吃亏的。”为什么?他说你这样说话会得罪上边,因为跟主流意识形态不一样。我现在感到自由,是因为这样的老师在我身边很少了。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说过这样一段话:“除非大多数年轻教师在试用期内就离开学校到其他地方去谋职,允许学校每年都不断地聘用新的年轻教师,这些人把他们的新思想和他们受到的最新培训带到学校来,否则学校就会很快变得停滞不前。理想的状况是学校各级人员不断更新,在许多领域知识变化迅速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4.2 学术水平与学术自由

赵晓:学术自由还与什么有关?

张维迎:学术自由也与学者本人的水平有关。追求学术自由是智者的天性,而“政治上正确”是庸才最好的保护伞。中国有句古话“艺高人胆大”,就是只有武艺高的人胆子才会大;武艺不高,胆子就大不起来。我们都知道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是一个非常敢讲真话的学者,为什么?因为他水平高。如果我们有一半的教授能达到类似钱理群这样的水平,你要让他不自由也不可能。水平不高的人不仅自己胆子小,而且往往喜欢给别人扣政治帽子,用不正当的手段与人竞争。所以,有利于提高教授学术水平的制度客观上都有利于学术自由。

当然,我们不能把“学术自由”理解成学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何行业都有行规,学术自由不是说老师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全世界没有一个大学说老师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美国的大学的许多课程编号甚至几十年不变。你要开新的课得要有一个程序,这个课要经过一个委员会(faculty)的讨论,系主任的批准,你才能开。因为你必须对得起学生,而不是自我欣赏,自己爱怎么讲就怎么讲。

学术自由也不能违反学术的基本规范。好比说,人家都讲1+1=2,你说我要自由,非要

1+1=3。这不能叫自由。

赵晓:总结起来就是,光讲学术自由,不讲学术规范有偏颇,实际上是对自由的滥用。

张维迎:就是说我有挥拳头的自由,但我不能打着你的鼻子。学术规范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学者不承认大家认可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规范,这样的“学术自由”便是伪学术自由,是对学术自由的滥用。

赵晓:学术自由的目的不是因“自由”的名词好听,而是为了更好的思想与学术创造。

张维迎:这个很重要。学术自由与大学的逻辑是相一致的,是为了创造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为自由而自由,学校也不能追求自由最大化,而应该追求创造知识、为社会贡献最大化。

赵晓:归根结底,自由氛围能使学者更好地创造,与此同时还要辅之以学术规范。

张维迎:我们为什么强调教授要有更多的自由,这个自由比我们一般的行政机关要大得多?教授一般上下班都比较自由,行政官员、国家干部上下班能自由吗?那不行。给教授自由,不是因为教授学历高、知识水平高,就可以搞特殊,而是考虑到知识生产的特殊性,教授自由上下班更有助于他的学术成就,也就是说,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的逻辑,完成大学的理想。

赵晓:这头让教授比行政官员更有自由,但是那头严格要求你出知识产品。这里,自由仍然是相对的,因为权利须与义务相对应。教授的自由越大,其学术规范必然越严格。

张维迎:没有无约束的自由,也没有无自由的约束。

4.3 学术水平与“官本位”

赵晓:我想关于学术自由,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官本位与学术自由也很有关系。现在大家都在谈这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维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中国,行政本位、官本位相当严重。中国历史上长期只有一个官僚(hierarchy)的激励制度,官位成了惟一度量个人成就的标准。分房子、发工资,什么待遇都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的。

但我想强调的是,学校的官本位,除了激励制度的扭曲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内生的,与学术规范有关,与学者水平有关。

在中国,因为缺乏好的学科规范,学术成就不能有效比较,学者之间就不可能相互欣赏。这样一来,做学术的人常常会感到很无聊。到头来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能寻求学术之外的标准。毕竟,人家官本位还有一个序列,还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可比较,而学术却没有标准,那就只能套用官本位来比较了。

在高校,什么样的人最重视当官?什么样的人官本位的观念最强?一般来说是学术水平越低的人,官本位思想越严重。反过来,高水平的学者通常很自信,很欣赏自己创造的成就,对当官反而不太容易看得上,更喜欢以自己的创造,自己的学术成就来衡量自己的地位。在一个系或一个学院中,真正高水平的教授,他还会在乎当什么系主任、院长吗?像我们北大的季羡林教授,他才不在乎当什么官呢!在美国的优秀大学,院系行政职务常常要靠轮流,因为谁都不想干那个活,那是服务别人的事,伺候别人的事,还影响学术研究,没人愿意干。而低水平的学者则不同,他在学术上竞争不过别人,就拼命找一些其他的关系来压制别人,如靠行政级别来提高知名度。如果大家水平都低,社会上就只能根据职位来推定学术水平,大家就会拼命去争当“官”,这样一来更没有人热心搞学问了。

中国大学的好多教授喜欢“占摊儿”,所以大学里各种研究中心、研究所林立,但很少有取得出类拔萃的研究成就的。其实这部分也反映出教师队伍学术水平低的状况,没有研究成就奉献社会,就只能用头衔闯江湖。

我做过一些研究,发现几乎任何组织都是这样:一个组织越是水平低的人多,就越是着迷于内部权力斗争。水平越高的人忙着去创造价值,水平越低的人忙着去分配。官本位会伤害学术研究。高校的官本位只能把大家的精力引向分配,而不是创造价值。

因此,破除中国大学的官本位逻辑,必须回归到大学的逻辑,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授的水准,而这正是我们改革的目的。相信北大的这次改革对冲破官本位是非常有益的。

比如说,不直接从本院系招聘应届毕业生当教员,就会对官本位产生很大的冲击。在现在的体制下,导师的官越大,学生留校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最容易招到学生的一定是有官位的人,而不是学术水平最高的普通教授。这样,就激励教授当官。在新的体制下,比如说,当有10个外校的博士竞争一个本校职位的时候,学术标准,而不是导师的行政职务,就会成为学校聘任的主要标准,一个人要找到好学校,就要有真才实学,就要跟真正有水平的教授,而不是当官的教授。这就会大大降低教授当官的积极性。

4.4 内生的学术标准:扭曲与归正

赵晓:也就是说,要提高专业水平,并且建立起学术自由风气,首先要建立学术界自己的专业标准,提高学者自身水平。

张维迎: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学术标准的建立过程,因为学术标准是内生的。

学者的学术水平不高,就不会有什么像样的专业标准。学术标准一定是高水平的伟大的学者建立起来的,在街上随便找个人来建立学术标准是不可能的。但要是大学中低水平的人多了,那大家就没有办法在学术上比高低,只有靠行政序列来分胜负,因为那毕竟还是一个序列。

我们中国的人文科学可以说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社会科学也很严重,没有办法进行比较,自己拿不出学术规范,所以只能挂靠行政评比。什么国家级科技奖,省部级科技奖,其实都是官本位的变态表现,也是学术水平不足的反映。

评价学术成就和评价普通产品是不一样的。一个市场上产品的评价最终是消费者来评价。你不能让几个电视机厂家凑到一起评谁的电视机最好,这没有意义。但是学术的标准、学者的标准要学者自己评价,即同行评议。

为什么是同行评议?是因为知识产品的特殊性。教授们在大学里产生的知识和思想尽管对人类长期发展很重要,但在短期不一定看出效果来。许多学术研究当初并没有看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后来发现价值很大。类似这样的研究在市场上是没有办法显示出价值的,只有同行才有可能作出评判。我们也不能指望让学生去评价老师是不是优秀的教授,学生最多只能评价老师是不是一个讲课优秀的老师,没有办法评价优秀的研究型教授,因为学生的知识也有限,他本身还在学习,所以由同行来评价才是最优的选择。如果整个这个专业有100个教授,就由这100个教授说谁是最好的,才有意义。

那么这时候问题就在于如何设计一个制度,让这100个教授有积极性说真话,真正评出大家都认同的最好的学术研究来?由此就引出学者的学术规范、学术训练问题来,这些问题对于学术评价非常重要,当然刚才讲的学术自由也很重要。

从学术的行政管理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尽量做到程序公正,以此保证最终评价的公正,但没有办法提出具体的要求,好比规定发表几篇文章就够教授等等,这只能由教授们自己去评价。

程序公正,是为了防止内部人操纵,因为难免存在裙带关系或情面的问题。所以全世界学术评价还有一个重要规范就是引入外部人评价。说你是一个优秀的教授,不能由系里的几个教授说了算。因为学术的标准是统一的,我们要看外部的教授是怎么说你,所以引入外部评价机制非常重要。这也是北大改革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改革到位后,今后谁能当北大教授,不是北大教授说了算,还要听外部同行怎么说。

龙希成:这个“外部”包括北大校外甚至国外,是不是?

张维迎:都包括。在我看来,有条件的院系应该扩大范围,多邀请一些国外的教授来评价。我再三强调,学术标准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跟做企业还不一样,做企业就是我这企业有自己的文化,而学术一定是有共性的。你自认为是一个好的教授,结果国内外同行都不认你,那肯定不行。但是在中国,由于这么多年破坏了学术规范,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几乎完全谈不上学术规范。有人建议说中国要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院士,我看实在是不好选,因为没有一个规范、没有一个标准,你怎么选?不是说大家吵吵嚷嚷,提出一个口号就能建立的,只能是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准,不断引进外部评价机制才有可能建立。

有人可能不相信,认为选择好某些“科学”的指标就可以了,其实任何硬性指标规定都会导致扭曲。试想,作为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他本身的学术水平就不高,他怎么来评高水平?还有人经常自称某某研究填补了国家空白,有什么重大创造等等。他自己能评价这个吗?不能!所以学术标准是内生的,我们只能保证程序上做到公开、透明,引入外部竞争,来保证尽量做到一个好的学术标准的树立。但不要期待一天就做到建立硬性的学术标准。

另外,每个学科的学术标准都不一样。比如说,有的理工科教授发表的文章特别多,他任何一个小实验都可以写一个文章去发表。在美国,一个高产教授一年在SCI上的文章可能有几十篇,他带领一大帮人去做这个研究。但是,文科显然不可能。那么,到底几篇文章够教授,什么样的杂志为够水平的杂志,你肯定不能硬性规定,只能靠本学科自己来定。

北大的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希望以后按照学术贡献和学术水平来评教授而不是按照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所规定的标准只是抽象的,如你必须在本领域达到最优秀的层次,并没有规定你发表几篇论文。但接下来各个院系肯定会增加一些数量方面的要求。为什么还要增加具体的规定?这就又回到前面讲的,如果你没有定下具体的标准的话,操作起来会造成困难,容易产生学术腐败。

我常想,一流的大学是看质量,三流的大学是看数量。北大现在还不是世界一流,但北大想成为一流,所以我们既看数量又看质量。当我们已经达到一个程度,使得我们不看数量就可以选出最好的教授的时候,我们绝对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张五常写文章说,他曾问在芝加哥大学当经济学教授要发表几篇文章?回答是“没要求”!不写文章行不行?也可以!但你要说话,让人家服气,知道你有思想。达到了那个境界了,那就是真正的一流大学。北大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因此还必须从建立硬的标准,保证优秀教授的筛选入手,也算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吧。

4.5教授治校还是校长治校

赵晓:有人说,改革的方向是教授治校,是这样吗?究竟如何理解教授在学校的权力问题

张维迎:首先,我们要看到,大学是创造知识、教书育人的地方,因此它和企业在好多地方都是不一样的。企业有一个所有者(owner)的问题,但是大学不能有所有者,最优秀的大

学一定是非赢利性的,而不能是赢利性的。大学的理念决定它追求的是一种更长远的对全社会的价值,而不是短期的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变现的价值。当然大学里有不同的学科,有些学科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商学院,我叫它为垂直一体化的组织,上面有博士,那你就要给他大量的奖学金养活他搞研究,而下面则有短期的培训、MBA,你可以收费。但是总体来讲,大学是非赢利的组织。那么大学,究竟该由谁说了算?是教授还是行政人员,是学生,是校友,还是政府?

我觉得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可能有问题。理想的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理论上可以叫做“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治理结构”。在这个团体当中,教授应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它作为一个组织,又不应该是我们简单讲的“教授治校”。“教授治校”是什么概念?现在并没有很清楚的定义。在国外,大学有了已经叫做multi versity而不是叫university了,即它是一个多学科的组成。你说“教授治校”,可是不同学科的教授的想法大不一样,你听哪个教授的?

大学是一个社会组织,大学怎么治理?不可能是教授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你要听听社会对你的需求,你要听听你的校友和学生对你的要求,当然也得听教授的意见。但是大学最终作为一个组织,有自己的逻辑,它要有效率,又要实现自己的理念,就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强的校长来领导。校长对大学的成功很重要。欧洲的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但效果并不好。

赵晓:大学要有一个比较强的校长,但是这个校长应该如何产生呢?

张维迎:美国的大学校长是通过它的校董会(board of trustees)来聘任的,但是校董会在聘任过程中有吸收一些教授和校友甚至学生参加遴选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遴选,但是最终的决策权还是校董会。校董会决定校长,校长一旦任命以后,他就有足够的行政权。相比之下,中国大学校长的权力要比美国的小得多。其实,一个优秀的大学,很重要的是要选好一个校长,校长一定要有足够大的权力,再让校长选好的院长、系主任,然后他们建立一些规则,院系根据规则负责教授的招聘等等。我们现在离这个要求还太远。我想,以后校长的任免体制应该改革。在中国,像北大、清华的校长,我觉得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来遴选。

大学校长在国外已经形成一个职业市场(the professional market)。一些适合当校长的人选有他的价码,有专门为大学找校长的猎头公司。大学管理必须职业化,不能业余化。对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大学校长常常是“双肩挑”,就是你作为一个教授,要继续搞你的研究,同时又要来管这个大学,管行政。这是管不好大学的。大学校长必须职业化。你原来可能是个优秀的学者,但一旦当了校长以后,衡量你的惟一标准,其实不应该是学术,而应该是你这个学校管得好不好。这个标准的关键不是说你当了校长以后还发了几篇文章,而是说你的学校一年发了多少篇文章,作为校长的你可能一篇文章都没有发,但没有关系,只要全校发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上去了就是你的贡献。甚至你根本就不应该再去发论文,你全身心地工作就是为了管好这个学校,你应该是职业化的校长。所以强调校长“双肩挑”是不符合主流趋势的。最近我们见了香港科技大学创办校长吴家炜,他原来是个很优秀的学者,但他当校长以后,十年中惟一的工作就是怎么把这个学校管好,我认为这样的校长是值得钦佩的。

赵晓: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评价教授是学术标准,评价校长是管理者的标准。

张维迎:对,对校长的评价标准和对教授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

作为大学职业管理者的校长非常重要,他的选拔也就非常重要。当然一般大学的校长都是从各个学科选上来的,但也有从外部聘任的。这里面还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学科背景的人当校长更合适。应该说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多的应该看本人的素质。但中国目前大学校长可能太多来自理工科,来自社科人文方面的不足。

赵晓:有一种意见认为,大学改革先改教师而行政人员不改是错的。第二个意见就是校长凭什么他有权力赶人走。

张维迎: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钻牛角尖的说法。任何一个变革,总得有人去推动。邓小平推动改革,有人要怀疑邓小平,你怎么上去的,这就没有办法说了。欧洲好多国家的民主化过程,都是国王推动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怀疑国王的权力基础,这个社会就没有办法往前走。

赵晓:但是,像国有企业的改革,一般都是先改厂长,先选一个好的厂长,选一个能人来当厂长,然后由他来进行改革。

张维迎:这个问题很尖锐。但谁有权利选厂长呢?而且事实上国有企业也不是先改厂长,国有企业先开始是让职工流动,进行奖金制度改革等等。现在的国有大企业的厂长,也还不是竞争来的,仍然是组织部门任命的。我还想说,教授对大学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企业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我这里不评价国有企业改革对不对,只指出对校长改革合法性的指责是不负责任的。

蔡元培被公认为是“北大精神之父”。他是谁任命的?是民国政府任命的。你能不能因为蔡元培是民国政府任命的,就说蔡元培的改革都没有意义?说大学的校长任免制度需要改革,不等于说现在已经在校长位置上的人推进的改革就没有合法性。

有人举蔡元培“教授治校”的例子,但可能误解了蔡元培。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蔡元培首先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换教员!试想,不换教员,蔡元培请来的那些优秀的教员能有学术自由吗?要知道,原来的教员都是老爷,学生也是老爷,毕业后是要去当官的,教授们哪里有什么学术水准,哪里谈得上学术自由?让他去治校,那不是开玩笑!

我们的校长制度不是没有问题。美国一个校长再加一两个副校长,管学术的和管行政的就够了,下面大量的事情让行政人员去做,让院长、系主任去做。牛津大学是一个校长加五个院长,重大决策全都做出来了。我们现在这种大学的体制,管理是非职业化的,运行起来太难。

谈到职业校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职业校长不应该以升官为目标。我知道有一些地方,有人当校长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理学校,而是为了下一步再提副省长。这其实是毁灭大学。我想,有关部门应该有一个明确规定,政府不从大学校长里面提拔行政官员,要断他们的后路。大学校长绝对不应该是一个政府官员,当校长的惟一的目标就是把你的学校办好。

另外就是大学校长的任期,也是个问题,中国大学校长的任期太短。哈佛三百几十年的历史,现在第27任校长,北大105年的历史,已经是第30任校长了。一个大学校长没有十年的任期是不行的。校长要从熟悉情况到制定和实施战略,没有十年很难。

从校长的遴选制度到任命的期限,还有校长的职业化,我想这些将来在中国都应该形成一种文化,特别是在教授当中应该形成一种文化,谁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什么样的标准是做一个好校长的标准,这些应该在教授们之间形成共识。

谈“教授治校”在这个层次理解,我觉得是可以的。学校有关教员晋升的标准,学科的设置,教授要有相当大的决策权;学校重要制度的变革,教授应该有发言权。但即使这样,最后谁说了算?还应该是校长说得算,至少校长要保留否决权。

教授如果过多地参与行政性的管理,不一定是好事。有一项在美国几百所大学资料基础上做的研究。这项研究把这个学校教授参与的程度划分等级,做了一个序列,然后根据科学发表的论文,还有美国报纸对大学的评比,再做一个序列,对两个序列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总体而言,教授参与程度越高的大学,其业绩(performance)越糟。后来又有人改进了这个研究,我觉得结果可能更加可信,就是把教授的参与分成两类,一个是学术性(academic)的参与,包括课程设置、专业设置、评定教授的标准的参与等等,另外是资金分配等行政性的事务的参与,结果发现:教授如果只是参与学术性的管理,那么参与度越高,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好,而教授对于行政性管理的参与则相反,参与越多,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差。这是在2001年发表在《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inzation)上的文章,非常值得重视。

校长治校和教授治校应该有一个平衡。欧洲大学教授的权力比美国大的多,但欧洲的大学竞争不过美国。这值得我们深思。

赵晓:看来,大学校长像职业经理人,而教授的参与最好局限于学术管理的参与,尤其不能像工会。

张维迎:大学这个组织比较特殊,跟企业不一样,企业有一个所有者,所有者承担剩余责任,其他人都承担过失责任、有限责任。但是,大学不是这样,剩余责任是所有人(包括学生和校友)都要分担的,如学校走下坡路,校友也有损失,但没有人承担完全责任,所以大学的权力分配要有制衡。大学校长应该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一样,对一些重大制度的变化进行决策,而学科建设、学术性事务的参与等方面教授应该基本说话算数,校长保留否决权。对于其他的事情,我觉得教授不宜参与。教授治校如果意味着什么事都是教授说得算,一定是没有效率的。有人提到什么一个财务处长权力比教授大多了,其实那是当然。试想,如果每个教授都可以批准财务支出,那学校还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我就说到这里。刚才所说是以后的理想状态。在过渡时期,对于一个有作为的校长,应该给他更大的权力。国外是这样,像哈佛大学校长劳伦·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他要改革,就要求有足够大的权力,那他才能去改革。我们的情况更是这样。

为什么说校长的权力在过渡时期应该大一点?这是因为,在过渡期间,一些院系班子还不行,教授水平也参差不齐,你给他权力大了,他就会“武大郎开店”,拉帮结派。所以你这个权力不能马上给他,而要有一个过程。但是随着教授质量的提高,各个院系、教授自治的权力就应该越来越大。这涉及到我们通常讲的信任问题。我对你没有信任,当然给你权力小一点,我对你越信任,给你的授权就越大。我信不信任你,完全看你的表现,包括你的水准。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我们一开始招人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我去谈话,现在有几个系建的很强,我基本上也就不管了,全交给他们。

当然,行政系统也是要改的。行政系统改革的方向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市场化、职业化(professional),整个大学的行政管理都必须朝这一方向走。

论文学术规范与体例

课程论文学术规范与写作体例 必读一:学术规范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三个规范 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格式规范 格式规范要求认识到学术论文的特征,每一个部分要齐全,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介绍、引言、正文一二三四、结语、注解或参考文献、作者联系方式(电子邮箱、电话、邮编)等等。如果刊物收到的论文缺这少那,那就表明不懂学术规范。 这是由学术论文的本质所决定的:前面的几项是集中表现作者学术创新的一些信息。最主要的内容、最重要的观点以及作者的前期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审查与发表论文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这些方面。论文如果没有这几个部分,就很难表明作者的思路,论文就没有层次感,结构是否完整,引文是否都注明了出处就不清楚。 (二)引用规范 引用规范最为重要,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所要求的,即论文中的每一条前人的论述,都要用引号引起来,并注明其详细来源。凡是前人的东西,不论是一个观点还是一段话,不论是一句话还是一个关键词,都要注明来自何处,而不能与自己的论述相混淆。特别是不能将前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不能将别人的当成自己的,那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一旦被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一篇七八千字的论文,没有五条以上的引用文献,是不可理解的。如果不是

这样的话,不是说明你的阅读与调查面较小,就是说明你在论文中应当注明的还是没有注明。学术研究总是在传承中才有创新,引用文献是学术探讨的本质需要,也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 (三)创新规范 所谓创新规范,是指学术探讨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当然,创新有不同的角度,表现为材料的新发现、论点的新提出、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如果作者自己都没有觉得有新意,的确就没有必要写论文。一般而言硕士论文要求最少有30%的创新,博士论文要求最少有70%的创新。 学术论文是指在各高校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其实也包括学术专著,它是学术论文的扩大与集中。如果是普及性的文章,报纸上介绍性文章,流行刊物上的文摘,那是以大众文化和科学普及为目标的,另当别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动力,因此,学术论文讲究规范是首要的,无可争辩的。 二、学术论文写作的四个关键环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到整理书目、编制索引,从实地的调查访谈到对于某些现象的具体分析,从论文提纲的编制、论文初稿的草拟到论文的修订和发表,是一个系统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学术探讨过程。这个过程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一)论文选题的“四性” 并非什么样的题目都有研究的价值,也并非什么样的题目都适合自己来做。论文的选题特别重要,重要到可以决定你的论文有没有价值。题目太旧,做了没有意义;题目太大,你也做不了;题目太小,花了很多时间都不到应有的评价;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介绍.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课程时间:从2006年秋季开始,每学期滚动开设,每次限100人 主持教师: 朱庆之教授 主讲: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导师组 助教:吴兴宁wxn-ahl@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6921148.html,, 62767732 邓德华dengdehua@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6921148.html,, 62754099 汤康tangkon@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6921148.html,, 62754099 对象:D类通选课,元培计划文科生必修,欢迎元培理科生和其他院系学生选修课程说明: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是元培计划文科平台课之一,由来自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导师共同开设。目的是通过对不同专业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术规范以及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 每位授课教师将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某个研究,在此过程中着重展示包括诸如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论证的方法和步骤、文献索引等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每位教师还将向同学推荐一部阅读书供课前或课后自学,提出若干思考题,并指导同学们的自学和课程论文写作。 全课共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四小时,包括讲授两小时和自学两小时。 课程要求及成绩构成: 1、完成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 2、按时参加课程。请假必须证明有特殊情况,例如疾病或家有急事,需书面说明具体人、事、时、地,于课前交于班长或助教,考勤占最终成绩的15%。 3、课程除了课内讲座之外将举行由助教带领的课外讨论班。每位同学至少选择参加两次课外讨论,在讨论前将读书报告电子版发至助教邮箱,并在参与讨论时提交读书报告的纸版(每篇不少于1500字)。讨论班上的表现和读书报告的质量占最终成绩的40%。 4、期末,所有参与课程的同学须完成一篇与某一讲座内容相关的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论文提交的最后时间是1月18日,论文质量占最终成绩的

同济大学博士生奖学金、助学金资助体系

同济大学文件 同济研…2015?44号 关于印发《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及其管理办法(2014版)》的通知 各单位: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及其管理办法(2014版)》经主管校领导批准,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同济大学 2015年7月17日 —1 —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及其管理办法 (2014版) 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统筹资源,加强研究生资助力度,规范奖助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助原则 (一)符合教育部研究生奖助的文件精神; (二)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优化培养体系,加强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 二、奖助对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下学历教育博士研究生: (一)非定向就业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高计划)非在职博士研究生。 三、奖助基本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三)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 —2 —

(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五)除特别说明外,奖助都在规定的学制内有效; (六)按学校规定报到或注册。 四、博士研究生奖助方案 博士研究生奖助方案简况见附件1和附件2。详细情况如下:(一)学业奖学金 设置学业奖学金,用于资助博士研究生学制内的学费。学业奖学金标准为1万元/学年,来源为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纳入本奖助体系的博士研究生入学时,都可获得学业奖学金。在学制内,学业奖学金将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其它综合表现调整。 (二)助学金 1.学制内的助学金 纳入本奖助体系的博士研究生学制内可享受助学金,助学金由学校出资和导师出资两部分组成,其中学校出资部分为1.4万/人/年(以每年十个月计),导师出资部分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具体金额见附件3。 专项研究生中少高计划博士研究生按国家标准发放助学金。 2.超学制第一和第二年的助学金 超学制第一和第二年的优秀博士生,如研究成果突出,并愿意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后,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院。由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申请人的学习、科研和其它综合表现进行遴选,获选者可获得 —3 —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一、总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二、基本规范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 三、学术引文规范 (七)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八)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 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四、学术成果规范 (九)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十)应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避免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 (十一)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讲究科学方法。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 (十二)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十三)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 (十四)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五)凡接受合法资助的研究项目,其最终成果应与资助申请和立项通知相一致;若需修改,应事先与资助方协商,并征得其同意。 (十六)研究成果发表时,应以适当方式向提供过指导、建议、帮助或资助的 个人或机构致谢。 五、学术评价规范 (十七)学术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十八)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十九)学术评价机构应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建立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 评审意见应措辞严谨、准确,慎用“原创”、“首创”、“首次”、“国内领先”、“国际领先”、“世界水平”、“填补重大空白”、“重大突破”等词语。

学术规范与实验室安全 第六章答案

学术规范与实验室安全第六章答案 1.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1.病原体从实验室泄露; 2.杀伤性生物武器的威胁; 3.基因技术的后果; 4.实验动物传播人畜共患病(自然医源性疾病); 5.与医学实验室关系密切。 2.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性分级包括那些内容? 第一级:对于人及动物的危害较轻且对于环境的危害为轻微的; 第二级:对于人及动物的危害为中等的,对于环境的危害为轻微的; 第三级:对于人及动物的危害为高度的,对于环境的危害为轻度的; 第四级:对于人及动物的危害为最高的,对于环境的危害为最高的。 3.分级防护设备的运行规范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1.一级屏障: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个体防护装备; 2.二级屏障:实验室的设计改造; 3.三级屏障: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4.离心机内感染性物质破裂时如何处置? 一.非封闭离心机内带有感染性物质离心管破裂具体如下(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分钟)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分钟)。 (2) 所有操作都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 (3) 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二.可封闭的离心桶内离心管发生爆炸:若怀疑封闭的离心桶内有管子破裂,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桶盖子查看。确有破裂时,松开离心桶盖子,但不要打开,放入黄色垃圾袋,直接高压灭菌。或者采用化学消毒法,将离心桶和内容物放在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60分钟以上)。离心杯在消毒以后应再用清水洗净后干燥。向实验室安全员报告,进行事故记录。 5.运输途中感染性物质泄漏如何处置? 1.先将污染区域隔离,无关人员撤离; 2.穿好防护装备; 3.用吸收材料覆盖泄露物质,从外围向中心倾倒适当量的消毒剂,使消毒剂与溢洒物质混合并作用30-60分钟; 4.将污染材料置于防漏、防穿透的废弃物容器中密封; 5.对溢出区域再次清洁或消毒,并消毒手套和防护衣; 6.所有处理材料和防护服都放入废弃物容器中密封; 7.向主管部门报告泄漏情况。 8.出现严重情况时要向当地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报告。 6.各类污染物的消毒处置原则包括那些方面? 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减量化;无公害;分散于集中处理结合。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继续教育答案及作业(整理版)

3. 知情同意包括过程和文件两部分。 (填空 ) 142 一、填空题 1、1975年,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撰写的《动物解放》一书,用大量残酷的动物实验案例展示了受试动物所遭受的巨大痛苦。 228 2、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大学教授一年必须有9个月时间为学校效力。 176 3、对研究参与者的风险评估包括伤害、隐私、保密和研究方法的设计。 4、工程师作为一种专业角色有其角色—责任,它又可分为义务—责任和过失—责任。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12月10日。 310 6、科技的专业目标大致分为知识性目标和应用性目标。 87 7、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开放性的累积活动,新的科学发展是对旧有知识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49 8、科学精神气质中的公有性原则要求科学家公开科研成果,即科学家只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 57 9、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预防的基本伦理原则和倡导的基本伦理原则。 104 10、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可分为尊重与无害基本伦理原则和客观性与公共福祉优先基本伦理原则。 11、科学哲学家库恩将科学发展划分为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 49 12、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包括调查方式、调查机构和调查程序。 13、科研不端行为与科学道德学风问题处理的责任主体有申请者、评议评审者、研究者、项目依托单位、项目推荐者。 14、美国的实验动物立法有《动物福利法》、《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指南》、《人道主义饲养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公共卫生服务方针》等。 235 1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中,尊重个人包含的道德信条有:一是个人享有自治权,二是保护丧失自治力的人。141 16、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伦理原则包括尊重原则、风险(伤害)最小化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212 17、现代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18、选题的内涵不只包括一个简单的范围和一般性的问题,还应包括立意和主题。 19、学术评价的标准,包括分类评价、注重质量与合理量化、保护学术自由。 20、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包括时间空间双重制约、程序正义原则和匿名与公开相结合的原则。 283 21、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中,单向匿名式评价,有利于专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维护学术评价的独立性。 22、学术研究是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 13 23、研究中的错误大致分为故意的错误和无意的错误两类。88 25、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包括口头演讲、课堂教学实录和采访记录。244 26、有些机构界定了科研不端行为的三项主罪是伪造、捏造和剽窃。 111 27、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科学从“小科学”和“学院科学”嬗变为(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 117 28、在数据的收集中,应该做到保证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180 29、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道德”一词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 124 31、只有符合作者或成果完成人身份要求者才享有署名权。 254 二、单选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2、“引用”是在自己本身有著作的前提下,基于参证、注释和(评论)的目的,在自己著作中适当使用他人著作的某一部分。248 3、《法哲学》一书的作者是(黑格尔)。 13 4、爱因斯坦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上帝是微妙的,但不故意捉弄人。”他所说的上帝指(自然规律)。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一、篇名 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篇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 二、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短文,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示例: 熊易群1,贾改莲2,钟小锋1,刘建君1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陕西西安710062;2陕西省教育学院教育系,陕西西安710061) 三、摘要 公开发行的学报,其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200字,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排在作者署名与关键词之间。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文摘要前以“摘要:”或“[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以"Abstract:”作为标识。 四、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示例: 关键词:《左传》;语言艺术;修辞;交际语言 五、正文 (一)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二)用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简化字应执行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2年7月7日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 (三)标点符号使用,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其余都应紧接文字后面,不能排在行首。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句末尾不用句号。著作、文章、文件、刊物、报纸等均用书名号。用数字简称的会议或事件,只在数字上加引号;用地名简称的,不加引号。外文的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 (四)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夏历和清代以前(包括清代)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感言

学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总结,感想 署名: 摘要: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学习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之后的收获与感想。 关键词: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监察制度与道德约束;检索数据库。 一:引言 就个人理解分别对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阐述了自己的感想与理解,并写了一些收获。 二: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感想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间《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学习完了。在这几周的学习中,虽然我不能说我将学术规范了解得多深,毕竟我还是个大一的学生,但是通过学习,我还是受益良多。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论文写作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我以前的理解当中,从没有以为论文写作需要一种非常规范化的模式,我想,学校在大一就安排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转变大家过去对论文写作的错误认识,点燃大家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其次是为了鞭策大家再接再厉,指引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觉地研究和探索,提早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我觉得,这门课的关键就在于“规范”二字,一篇论文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了它的质量。我想论文写作的成败,关键还在于选题。课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大家讲了选题的问题。我倒是有一些自己的切身体会。选题就是要发现值得做课题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问题意识。确定论文的题目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必须要放在平时。另外,题目的好坏决定了它是否容易被检索到,所以题目一定要简单明了得表达出论文的主要话题。 当下社会抄袭之风似乎盛行得很。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谓的“学术抄袭”好像四处都可以寻找到适合它滋生的环境。而我们呢,对这类现象自然是会嗤之以鼻,然而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不过,当我们自己进行论文写作时,却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以“犯规”,要靠自己的真本事。

同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2017年版)

同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 (2017年版) 一、本细则依据学校奖学金评审工作整体要求和研究生奖学金管理的有关规 定制定,适用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级研究生奖学金(包括社会捐资设立的校级研究生奖学金和学校出资设立的奖励性质的研究生奖学金)以及在学校相关部门备案并与校级研究生奖学金统一评审的院系级研究生奖学金。二、奖励对象和评审条件,参照国家与学校相应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办法及 通知。 三、研究生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为: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积极参加校内外科研和各种有益活动; 5、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绩明显,发展潜力突出; 6、申请社会活动奖学金者,要求积极参与组织各种有益活动或积极参加公 益活动且表现突出。 7、申请面向新生的奖学金者,要求入学考试成绩或考核评价结果名列前茅, 并在入学前一阶段取得突出成绩。 四、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与评选; 1、评奖学年内出现过课程不及格 2、被认定违反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者 3、无正当事由未按规定注册者 4、处于休学期间者 5、受学校记过以下处分者,一年内不得参评;受记过及记过以上处分者, 在校期间不得参评。 6、未经导师同意自行在校外兼职者; 7、每学年听讲座不满五次者; 8、对在评审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的研究生,一经查实,除追回所得外,在 校期间不得再次申请,并将依据校纪校规给予严肃处理。 五、评审原则: 1、学院成立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书及相关支撑材料,结合其综合表现等进行评审。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继续教育答案(5分)

1. (填空 ) 2. (填空 ) 3. (填空 ) 4.强调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应该保障学术思想自由和探索自由是科学的()。 (单选 ) A.公有性 B.普遍性 C.无偏见性 D.怀疑主义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责任中,最常用以确定知情同意的方式为()。 (单选 ) A.非书面同意书 B.非口头同意大纲 C.同意书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引用应伴以明显的标识,以避免读者误会。引用多人观点时,应()。 (单选 ) A.避免笼统 B.不区分不同作者之间的异同 C.不清晰地加以显示 D.以上都不对 7.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单选 ) A.指导院属机构和院部机关科研道德工作 B.制定并修订科学不端行为处理规定

C.受理投诉

D.制定科研规划 8.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之一,下列属于运用质点模型解决的问题是()。 (多选 ) A.自由落体 B.相对论 C.热力学定理 D.万有引力 9.高新科技的伦理影响有()。 (多选 ) A.对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影响 B.对权利和利益的影响 C.对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影响 D.对人类尊严与基本权利的影响 10.科研伦理决策过程的步骤包括()。 (多选 ) A.界定科研伦理问题的表现 B.提炼论点 C.独立提炼观点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从改变和操控自然的角度来看,现代科技活动具有相当的有效性,但其同时也具有包括内在不确定性在内的局限性。 (判断 ) 正确错误 12.学术交流(包括互通信息和资源共享)中的同行相尊,要求科研人员向学术界全面、公开和及时地报告其研究发现。 (判断 ) 正确错误 13.研究中使用的课题经费,一般都由财政部门直接拨给。 (判断 )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荣新江学术规范与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荣新江学术 规范与 作者: 云梦学刊 xx年01期 一、总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二、基本规范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 __”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 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 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 __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 __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 三、学术引文规范 (七)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 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八)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

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四、学术成果规范 (九)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十)应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避免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 (十一)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讲究科学方法。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 (十二)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十三)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 (十四)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心得体会

关于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心得体会 2009-2010学年上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秦宏老师“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罗福凯老师“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梁铄博士“经管类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几次讲座与报告,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记录如下: 一、硕士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二、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论文发表、辅导写作请联系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 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

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前言 为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维护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营造优良学风,研究生院针对研究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研究过程和学术成果可能出现的不端行为,组织编写了《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旨在从研究程序、学术成果、个人履历撰写等诸方面,阐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遵守的学术行为规范,纠正学术不端行为,提倡严谨、科学、自律的治学态度,净化学术氛围。 希望本规范能给研究生在学期间及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研究生院 一、总则 学术行为规范是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研究生教育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为了加强研究生学术行为教育,倡导良好的学术研究职业道德,本规范从研究程序执行、学术成果获取、个人履历撰写、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等方面,阐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遵守的学术规范,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提倡客观、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净化学术氛围。 本规范针对的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研究过程和学术成果,主要涉及到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其它成果类型(包括著作或教材、专利、奖励申报等)可参阅本规范。如涉及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行为,按照《同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执行。 二、研究程序规范 1、开题 开题是提出和凝练科学问题、梳理研究思路的过程。 开题者应在认真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应阐述该研究方向的经典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并给予必要评价和分析,包括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开题报告中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阅读过的。 为能提出准确、可行的研究方案,除阅读文献外,开题者一般还需做预实验或调查研究。 开题者应精心制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问题及目标、研究内容、解决的关键技术或难点、预期创新点、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研究计划等),避免研究目标或题目过大和空泛、缺少实质性的研究内容和提出不可行的研究方法。 开题必须通过公开的报告会论证,不应以各种方式回避或代替开题报告会。涉密课题按国家相关规定处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与流程 一.目的: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一般要求,防火、用电、化学危险物品、微生物的安全要求,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工作程序: l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吸烟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食物、饮料及其它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1.3化妆品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但允许面罩或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一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盛放被污染的实验服和工作服,应用合适的、有标识并能防渗的包装。清洗时应用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良好的去污效果。 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1.6鞋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 1.7头发和饰物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佩戴帽子。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人工作区,不得佩戴有可能被卷入机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概论视频答案(武汉大学)+专业论文写作答案(清华大学)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概论(林嘉) 1.2从基本概念谈起(上) 是一种特殊的(B)。1.学术道德是学术团体或个人从事学术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A、研究规范 B、职业道德 C、个人修养 D、职业习惯 1.3从基本概念谈起(下) 1.( D)是指以法的形式,调整学术活动中的学术行业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A、道德规范 B、技术规范 C、政策规范 D、法律规范 2.《 GB/正确 7714— 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是属于(B)。 A、强制性标准 B、推荐性标准 C、规定性标准 D、基本型标准 3.《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高等学校预防 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属于(A)。 A、政策规范 4.计量单位标注有误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错误) 5.我国参考文献的规范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 号的一般规则》。(错误) 1.4 自然科学研究流程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 A)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工具与规则对社会领域和人类经验进行研究,通过对客观物质 世界的观察与测量,寻求对现存事物的解释,对未来事物进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实证研究方法 2.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概念同一性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错误) 1.5 社会科学研究流程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都是思辨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正确) 2.费孝通于20 世纪 30 年代在江苏吴江县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主要运用的是解释研究方法。 (错误) 1.6 学术研究相关法律问题 1.6 学术研究相关法律问题已完成本次成绩:100 1【判断题】 研究生学术活动过程的“学习性” 决定了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借用他人的成果,发表时

2016同济大学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

学术行为规范考试 考试有效时间:2014-06-13 09:46:24 ~ 2016-07-31 14:24:07 1、以下属于科学实验过程中不端行为的有()。√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E A、未曾做过某个实验、试验或调查,但捏造实验(调查)结果 B、篡改、捏造实验或调查中的原始记录或数据 C、蓄意回避或篡改实验(调查)分析的精度或准确度 D、夸大实验或观测的重复次数,夸大实验动物或试验患者的的样本量或数量 E、以上都是 2、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是指()。√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D A、捏造 B、篡改 C、剽窃 D、以上答案均正确 3、对与自己学术观点或研究预期相左或相分离的数据,应分析其缘由。你认为这种观点()。√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B A、错误 B、正确 C、不确定 4、如果论文被发现存在造假、剽窃等问题,责任由通讯作者负责,其他作者不用负责任。你认为这种观点()。√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A A、错误 B、正确 C、不确定 5、读博士期间,迫于论文发表压力,可以考虑将完整的实验数据拆分,写成多篇研究论文发表;或将相同的数据以中英文形式在不同刊物上发表。你认为这种观点()。√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A A、错误 B、正确 C、不确定

6、学术成果的署名应该完全由导师来决定,研究生有署名权但没有责任。你认为这种观点()。√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A A、错误 B、正确 C、不确定 7、个人履历中所涉及的学术成果,所有者不止一人的,应列出排名顺序。你认为这种观点()。√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B A、错误 B、正确 C、不确定 8、为了科学严谨性,不应在公开场合和课堂上宣讲正在进行中、尚不成熟的,不宜公开的学术观点。你认为这种观点()。√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B A、错误 B、正确 C、不确定 9、引用他人论文观点及内容时只要注明了是引用,引用的内容数量是不受任何限制。你认为这种观点()。√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A A、错误 B、正确 C、不确定 10、在论文送审过程中,必须完全听从审稿人意见。你认为这种观点()。√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A A、错误 B、正确 C、不确定 11、以下关于论文发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您选择的答案:C A、为了提高论文成功发表的可能性,可同时投稿多家刊物,最后确定在某一家发表即可 B、论文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注明原出处即可 C、发表学术成果时,应注明研究期间的所在单位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1 基本概念 2 学术伦理 3 选题与资料规范 4 引用与注释规范 5 成果呈现规范 6 学术批评规范 7 学术评价规范 8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 1 基本概念 1.1 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研究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更概括地说,它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也就是学术共同体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它来源于实践,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它的成果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以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领域。社会科学是以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的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由于“人”与“社会”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尽管在理论上可以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而在实际中,不可能对它们作出本质上的分别。所谓的社会现象,主要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而脱离社会的人是没有的,人文学科必然具有社会性,因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

人文学科,例如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学科不仅要寻求普遍的、共同的规律,也要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有些学科还要特别关注个性;它们既是事实科学又是价值科学,是客观和主观、真理和价值、事实和规律相汇通、相统一的科学。 1.2 学术共同体 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通常以学科与领域来划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学科领域会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从而延伸出新学科。 学术共同体是有共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学术研究群体,是一个以民主的、合作的方式探索真理、自我纠错的群体,也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自律与他律为保障的科学活动群体。 学术共同体包含不同学科的学者群体。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作者,通常被称为某一或某些学科的学者、专家或专业人员。 1.3 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自觉遵守。 学术规范是为了防范学术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为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持续、文明、健康的发展,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保障学术共同体的和谐。 1.4 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 1.5 学风 学风是学术风气的简称,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风气。 学风不正指以下现象: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作风和理论脱离实际的作风;在学术批评中互相吹捧或互相攻汗的庸俗作风。这些风气

同济大学章程-TongjiUniversity

同济大学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与规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适用本章程。学校章程是学校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的依据。 第三条学校名称为同济大学,英文译名为Tongji University,德文译名为Tongji-Universit?t。学校简称为同济,英文和德文译名为Tongji。 第四条学校注册地址为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学校根据需要,经举办者及主管部门同意,可以设立或调整校区及校址。 第五条学校由国家举办,是国务院确定由教育部管理,并由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大学。 第六条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第七条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在招生、学科与专业设置、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

交流与合作、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财产管理与使用等方面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本章程以及学校相应规章制度的规定,基于程序透明、信息公开、民主决策、多方监督的原则制定严格和明确的权利行使制度,接受举办者、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校内民主监督及社会监督。 第八条学校的使命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交往世界与贡献智慧。 第九条学校的愿景是: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第十条学校的校训是:同舟共济;校风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第十一条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十二条学校实施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适当开展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学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之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第十三条学校学科与专业主要涵盖工学、理学、医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门类或领域。 第十四条学校依法颁发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学校依据相关规定向为促进社会进步或为推动学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