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生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漳州八校联考)“方块儿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王蒙曾经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②③ C .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年来,由一些电视台推出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灯谜大会”等电视节目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掀起一场学汉字、用成语、猜灯谜的热潮。有关专家指出,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往往催生文化变革②汉语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汉语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文化实践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但各地喝茶方式有所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一脉相承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2016德州模拟)中国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简单的笔墨在方寸之间融入天地万物,蕴含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齐白石时期的中国画,已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更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材料反映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 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7.(2015荆门模拟)北方人请客吃饭,总是整一桌子菜,量也很实在。南方人请客吃饭盘子小得多,菜的分量也少得多,但花色品种则比较丰富。他们都认为对方虚伪,北方人说,弄那么一点点菜,让人不敢下筷子,这请的哪门子客?虚情假意吧?南方人说,明明吃不完,还要不停的上菜,这是让人吃还是让人看?虚张声势吗?这说明

①各地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②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③请客吃饭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④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9.(2015河南陕州中学模拟)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饽饽”“萨其马”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音的谐音。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④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东临滨海的齐国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齐文化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重伦理、尊重传统。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形成从侧面反映了

A.中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征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色

11.(2016晋州模拟)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2. 两岸客家一脉情,宁化石壁是台湾客家寻根问祖的地方。当前,应通过发挥客家文化独特的吸引力和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弘扬客家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交流与发展。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利用客家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依据有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恒不变的③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3.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①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这句源自童话《马兰花》的经典童谣,曾经伴随着许多中国孩子的童年,成为他们那一代人儿时最经典的美好回忆。下列成语或名句中与此在精神上一致的有

①俭以养德②任人唯贤③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④实干兴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6.(2016湛江四校联考)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我们应该

①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②弘扬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③坚持爱国主义精神④树立忧患意识,主导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2015西宁模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2015焦作联考)在2015年世乒赛中,中国军团包揽了男女单打四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怀着为国争光的坚强信念,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书写了中国乒乓球运动不断发展的新篇章。上述事实说明

①爱国主义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②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③我国体育健儿有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用自己的科研之路告诉我们,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这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②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0.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人类社会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的彰显。我们相信,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定能让“中国梦”在神州大地上绚烂绽放!民族精神助力“中国梦”绽放的原因是

①能直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②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③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④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21.“爷爷的偶像是江姐,爸爸的偶像是雷锋,我的偶像是杨利伟。”年代不同,一家三代的精神偶像也不同,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②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③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④随着时代变迁其基本内涵不断更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16沈阳模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说,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这主要警示我们

①要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②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③要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腐朽、落后思想④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可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

A.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B.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D.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24.从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到“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得到一个相同的回答,那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建立在民族精神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与创新。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于社会实践中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答案填

二、非选择题(28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公元前2 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黄帝的乐官就到新疆“取竹”,创造出12根律管。夏代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到夏王朝来表演乐舞。周朝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官吏。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音乐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诗歌,如《敕勒歌》等都是音乐史上的优秀作品。

材料二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体系上,有的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如藏族、壮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有的同时采用两个或三个音乐体系,如哈萨克族和塔塔尔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欧洲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

(1)材料一、二是如何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2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到我国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占据了部分人的头脑。

请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为了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测试卷答案

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72分)

二、非选择题(28分)

25、答案:(1)①中华音乐文化,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发展而延续不断,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音乐文化有着优秀的音乐作品,并呈现着多民族的丰富色彩,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我国,各民族音乐兼收并蓄,不同音乐体系交流融合,使中华音乐得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6、答案:(1)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之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5)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为了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

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3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含答案).

课时作业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A 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据此回答2~3题。 2.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 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 解析: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可知,应选B。 答案:B 3.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 ) ①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 (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即规模大、存留丰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三、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以及再创新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外因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②③P55 四、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①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4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4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思考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问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涵养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批判基础上的吸收借鉴超越,具有鲜明的建设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与意义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

2020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2020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 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6、 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 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讲授新课: 活动一:看谁说的多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 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 7、 8、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讲故事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书武牧羊 徙木为信 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训练】 当堂完成巩固练习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2020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精练(含解析)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2018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从汉字到文学:中国文化的魅力”,旨在向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外交使节和数万名联合国雇员介绍中国文化。此活动主题()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 ④表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4、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 良好的 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2018版 专题9 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

专题九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 ■核心知识·巧整合·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①文字的重要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文学艺术 a.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②科学技术 a.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b.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 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②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 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重要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 特有的包容性。 (2)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指向如何处理好与其他民族文化的 关系。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4.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作为文化的一种,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 炬和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注意:结合名言或俗语、典型事例等区别和理解各自的具体内涵。 6.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人教版】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答案

单元检测(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甲骨、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等,无不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华夏文化。2017年5月13日,中国汉字艺术节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开幕,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墨舞演绎的汉字艺术魅力。本届汉字艺术节的举办盛况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汉字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选D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④说法正确;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深刻影响,②说法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 2.近年来,由一些电视台推出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灯谜大会”等电视节目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掀起一场学汉字、用成语、猜灯谜的热潮。有关专家指出,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往往催生文化变革 ②汉语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汉语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文化实践活动 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材料的行为主体是电视台,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并没有强调教育的作用,①与材料不符;汉字不同于汉语,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③④分别从内容和手段角度对材料作出了正确解读。 3.我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115423.html,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 作者:谢卫国杨群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7期 摘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要振兴中华,弘扬华夏文明,就必 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结合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具体实际,重新认识、批判、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24-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命题,正是基于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模式西方化的同时,在文化领域,在伦理道德层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在全球化大潮中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把未来的挑战和传统的重新解释结合起来,中国文化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才能够被当代人发挥出来,挖掘出来。最终,我们才能依托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穿越西方,回到中国”,才能最终建成文化强国。 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变的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西方文化的阐释下,现代化被理解为“大同”加“多元”,理解为汽车降价、看好莱坞大片或到世界各地旅游,理解为消费,甚至与个人主义等同。在此情形下,中国社会近几年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被动西方化了。 每一种文化,在其原初的自我认识上,都是普遍性文化,是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人与时间等基本生存维度所作的思考和安排。因此,全球化的出发点是承认每一种文化“内在”的普遍性,而不是将其特殊化。黑格尔认为,思考的途径不是由具体上升为抽象,而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未经批判的普遍性和未经批判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样,往往就是一种黑格尔意义上的抽象,是一种天真幼稚的自我中心主义,一种想当然的空洞,一个没有生产性的“一”或自我统一性。所以,也可以说,每一种文化和文化意义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关系中,将自己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再一次表述出来。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来自西方强势的文化面前处于无语状态。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正是这种强势文化不断地刻意重新制定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新秩序、新法则。政治上,在近代,我们引进了马克思主义,以西方政治理论为蓝本,创造了具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无论海外华裔学者和港台学者,还是大陆学者,虽然在具体价值评判上有所不同,但仍一致认为,中国文化具有超越宗教的情感和功能。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格调。一、重人生轻鬼神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非宗教倾向。自周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不像欧洲历史那样,有“神文”占统治地位的“黑暗的中世纪”。中国人的入世主义和人生态度的非宗教化,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表证。孔子之后,儒家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者无一例外地强调人事。董仲舒有天神论思想,但他的神是为了约束君王的权力而由他自己设计出来的,即所谓“屈君而申天”,他决不是要人去为来世生活而皈依上帝鬼神。宋明理学虽然援佛道入儒,却并不是汲取佛道的出世思想,相反,他们一个个都责斥佛道的出世思想。儒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巨大,几乎是中国人的“圣书”,但根本不讲超脱现世、皈依上帝之类的东西。道家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流派。道家也是非宗教性的,它与道教不同。在老子那里,根本就没有上帝鬼神的地位。老子讲“道”,而“道”是效法自然的,他用“道”架空了他那个时代还较为盛行的“上帝”观念。庄子有泛神论倾向,但宗教观念很淡薄。他主张的是人的绝对的自由,对于他,皈依上帝也是不可想象的。诗人陶渊明是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的人,但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调,所表现的只是“结庐在人境”却能“心远地自偏”的人生境界,并不表现出宗教式的人生态度,他有超脱尘世的思想,可断无贬斥人生的意思,只是与世无争而已。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无神论思想家,他们极力论证宗教迷信的虚幻性,肯定人只有今生断无来世,强调勉力自力必要性。无疑,古代中国人也有较浓厚的宗教迷信思想。中国人迷信“天”、“命”,天命现有些神秘主义成分。但是,这种天命之论密切地与人世相连接。在儒家那里,它更多地属于一种道德观念,天、命都指向社会生活。《苟子》、《周易》中都

【拔高教育】2017_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我国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及作用

二、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①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 明时代。 ②汉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①地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古代史官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特点: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衰微的原因 (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领导指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继承发扬: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判断 (1)秦汉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

提示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 提示错误。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只要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提示错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同时,也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思考: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衰微体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说到底是由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状态决定的。 探究点一掌握汉字和史书典籍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探究导引 材料一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专家考证: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材料二相传我国在夏商时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1)结合材料一,说说汉字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2)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核心归纳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关知识有哪些?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例题:(2010安徽-38)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答案: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 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包容性相关知识) ①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 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 解,也有利于文化多样性。 例题:(013年北京卷)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7分) 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是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 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特性、地位、关系、意义) ①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 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关系: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意义: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例题: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答案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 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指定用“中华文化”相关知识答题常用观点有哪些? 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 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 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用中华文化力量的相关知识作答时,可用这个观 点答) 5、文字、汉字的重要性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 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例题:(2013 全国卷39)(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 有关只是阐明理由。(10分)

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任志侬 说文化,道传统。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东亚大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成为世界六大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和中东北非文化、非洲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大的东亚文化的主导文化。中华文化以儒学、道教为始祖,后改良印度佛教,形成了儒释道相互交融,以人文、自然为核 心的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质就是探讨人和人生的问题。儒家理论的核心是为人之学,它提倡仁爱,讲“仁、义、礼、智、信”,探讨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与人之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人生价值和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道家讲自然,讲“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就是要求合乎自然规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讲人的生命哲学问题;佛教讲因果轮回,讲人生解脱,讲思想觉悟,讲道德约束,同样带有很浓厚的人文色彩。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尤其儒家的为人之学,更是提倡通过为人,进而为家、为国做贡献,从本质上说,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 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智慧、理想、才能的体现与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以至为人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人生的价值观就是在人生的一些基本矛盾(如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些观点、观念与看法。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下面,我们看一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这几大矛盾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的。 1、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是如何正确地处理我们自身的现实状况与理想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命价值与生存(道德、人格等)价值的矛盾,说到底,也就是人格与人品的塑造问题。在这方面,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道家从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出发,也提倡崇高的人格,庄子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所说的匹夫之志、丈夫行为与至人神举,都是古人人格价值的追求,都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与环境下,人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人格,这是人类超越自我、天人合一的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当中,古人不仅要求塑造一个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生命。在先人看来,当人的生命与道德、人格发生矛盾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人的生命价值应服从于道德价值与人格价值,就应该“杀身成仁”(孔子语)、“舍生取义”(孟子语),这样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语)。这样的人,立德、立功,死而不朽,精神不灭,与自然同化,为后人所景仰。 2、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简言之就是人际关系,包括人伦关系(父子、父母、夫妻、兄弟、姐妹)、亲缘关系(亲翁、叔伯、姑舅、妯娌、娌姨、表亲)、工作关系(领导、同事、顾客)、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等。在这方面,古人认为人是讲情感、重礼义的一种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孟子认为,人有“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应遵守“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的十种道德规范),董仲舒提出用“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规范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儒家思想进一步发扬广大,提出了“仁、义、礼、和、信” 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提倡“仁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