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克的认识

克的认识

克的认识
克的认识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页,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质量单位,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的实际概念.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难点: 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估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花生米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给每个小组准备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天平。

学生准备:一个2分硬币及一些到商场里购买的标有重量的物品或食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我们的世界很奇妙,有关动物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仔细阅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发现:这些动物的重量是以克、千克、吨为单位的。

3.激发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克、千克、吨是什么?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

………………

师:这节课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介绍质量单位

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有多少,像克、千克、吨这样的表示物品有多重的单位叫做质量单位,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g”表示。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质量单位——克。

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2.猜一猜1克有多重?

师:结合自己身边常见的物品来猜一猜1克有多重?

学生汇报:

生1:一粒花生米差不多。

生2:和一颗大豆差不多。

师:怎样才能知道到底谁的估计更加准确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称一称的方法。)

师板书:称一称

师: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3.体验1克有多重?

(1)“1克有多重”?

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2)掂一掂。

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1克的体验。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等物品。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哪些物品是1克?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5角硬币和一元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2)小组合作称一称

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分别有多重。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1)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感受20克有多重。

(学生小组合作掂量并感受)

(2)游戏左手右手小天平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 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 2克内),算估对。

(3)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

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 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3.感知几十克、几百克的质量。

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包装袋上的标识,再掂一掂感觉有多重。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4. 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10克、20克、50克、100克、200克等。

(学生自己说说以上砝码的质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过程,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知道了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新课堂第1题,说一说它们的质量。

①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小组内进行练习。

②集体订正。

2.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袋面包250克。()

(2)一根火腿肠重100克。()

(3)一个西瓜重30克。()

(4)一包话梅重80克。()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质量单位?这个质量单位怎样运用?(指名回答)

①学生独立判断。②集体订正,说出填写单位的原因。

3.资料拓展——你知道吗?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身体健康。小学生一天这样搭配食物比较好:米饭、馒头等谷类食物375克,肉75克,鱼虾25克、鸡蛋50克、牛奶200克、、豆制品200克、水果75克、蔬菜250克、食用油15克、食糖10克。(学生自己读一读)

4.总结

同学们,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那么,较重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它们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1克有多重?

一粒花生米大约重1克。

一枚2分硬币重1克。

使用说明: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有很大难度。本课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感受1克有多重,让学生课前拿来2分钱的硬币,在课堂上用手掂一掂、称一称,并找一找身边1克重的物品,让学生感知物品的质量。关于质量的知识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案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电子秤,并引导克用字母g表示。 (2)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得知电子秤屏幕上显示还是“0”设疑激发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得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称两枚硬币,称出“2克”由此得出2分硬币重1克。 3、掂一掂 闭眼感受一枚2分硬币(1克)的轻重,交流感受。 4、找一找 把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学生在物品盘中找一找并汇报。(如:一个钮扣、6个黄豆、2个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让学生介绍找到1克物品的方法,老师适时进行小结。为什么1克的黄豆个数多?而1克的花生米个数少呢?

5、小结 (二)感知比1克重的物品质量 1、盘子里除了有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呢?让学生估三种物品的质量,根据自己估计的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电子秤分别称,验证估的结果,若有误修正排列情况,直到正确。(一个果冻、一个面包、一包茶叶) 2、掂一掂 从三种物品中,找到最重的物品(1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三)发现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1、算一算 一个物品100克。再逐个递增,计算出10个100克的总质量是1000克。(一起数到1000克) 2、称一称 指名学生拎一拎,再放在台秤上称,问:怎么台秤上显示的是数字“1”呢?启发学生发现台秤上的1指的是1千克。(简单介绍台秤)顺势介绍千克可用字母kg表示。 3、设疑激思 同样的10个物品数出来是1000克,而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是1千克,想一想: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读一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感知1千克物品的质量 1、小组活动 找大约1千克的物品:把找到的物品放到台秤上称;再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代表汇报 介绍并展示本组找到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说说自己拎1千克的感受。(例:2袋盐、5个苹果、一袋洗衣粉、一桶面条等) 3、拓展思维 1千克面条和装1千克的食品相比,哪个重些? 通过议一议,称一称得出结论:它们质量一样。由此说明: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

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kilogra m and gram

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认识千克和克(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6)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

克和千克的认识(1)

克和千克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千克。 2.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知道怎样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了解质量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质量的意识。 四、教具准备 盘秤、天平、电子称、500克的盐、1千克的面条、2分硬币,教科书一本、100克大米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去超市购物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盐和面条)大家猜猜哪个更重?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说看标签,用称称。 师:看来物品是有轻重的,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理解称,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常见的盘秤 师:刚才说用称称,那你理解哪几种称呢?在哪见过? 2.介绍生活一些中常见的称。重点介绍上天平和盘秤。 师:它们都能够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理解克,感受1克和几克的质量 1.(1个2分硬币)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师:知道1克有多重吗? 学生再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很轻) 2.说一说,你知道奈尔物品大约是1克。(乒乓球、药片、一片树叶.......) 3.掂一掂,载比较一下。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盐、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4.掂一掂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师演示)(1本数学书大约重150克) 5.简单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成——天平。(拿给学生可观察) 6.我们现在超市最常见的事电子称,方便快捷。 (四)理解千克 1.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物体有轻有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 1扎面条重就是1千克,也能够用1kg表示。 师:请同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1千克有多重。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

克的认识教案

校本课《克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课题 克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 (一)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二)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三0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四、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五:教学准备 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克的认识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对1克实际重量的感知。 教学准备: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 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 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 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 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 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

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教案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

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宁市五四小学薛刚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 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认识千克和克》练习题

《认识千克和克》练习题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 1. 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 2. 1根跳绳长5千克。( ) 3. 一棵大树高17dm. ( ) 4. 一个小学生体重约35千克。( ) 5. 一个排球重400千克。( ) 6. 妈妈身高是162厘米,体重53克。( ) 二、在○里填上、=。 9000克○9千克6870克○7千克800克○4千克 三、填空题。 1. 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 )、( );其中,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 )作单位,如:一个苹果重约150( );而一般的物品的重量常用( )作单位,如:一袋大米重25( )。 2. 1千克=_______克 3. 5个100克是________克 4. 400克比1千克少_______克. 5. 1枚2分硬币约重1( ),1个鸡蛋大约重55( ),一箱苹果大约重5( )。 四、解决问题。 1.一台榨油机每小时榨油8千克,这台榨油机已经工作了7小时,还要榨多少千克才能完成100千克的榨油任务? 2. 一瓶花生油重6千克,饭堂阿姨买了8瓶,一共重多少千克?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3.一枚5分硬币重2克,小方有4角钱5分硬币,共重多少克?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 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

《克的认识》教案

《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是什么感觉?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吗? 出示各种硬币。 谈话:请看老师收集的这些硬币,1枚硬币有1千克吗?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大家有什么想法? 引入: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二、引导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谈话: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感受1克的轻重。 (1)学生掂一掂2分的硬币,感受2分硬币的轻重。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枚2分的硬币,右边放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2分的硬币重多少? 提问:怎样才能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 讲解用标尺上的游码称低于10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教师示范操作,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3)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轻重。 3.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谈话:其他的硬币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其他的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并组织反馈。 (2)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出三种1角硬币的质量:1克(2000~2003年发行的1角硬币)、2克(大的1角硬币)、3克(2005年发行的1角硬币)。(3)掂一掂,估一估。

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测量工具。 2.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计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 (选好后,拿到秤上称再付钱。) 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100页主题图。) (一瓶洗衣液,是用千克作单位的;一包饼干,是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 (板书课题:认识克和千克)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1)认识、感知1克。 师:1克有多重呢?(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师: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

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开始吧。 (3)展示交流。 A.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B.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找一找,掂一掂,你找到了什么? (药包、茶包) 2.完成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先说是什么物品,再判断比1克轻还是重。 3.教学例2。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理解“净含量”。(出示课件:教材第102页例2) 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 1袋盐重500克。 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 (3)克与千克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A.秤是一个大家族,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出示图片。) (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 B.会认读秤。 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 三、能力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 第1题,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找一找,并掂一掂。 第2题,分组活动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龙安区北彰武小学刘彦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昨天在超市里买了两包糖,你猜猜哪个重一些呢? 学生畅所欲言。 谁来掂一掂。感觉一下哪个重一些。 2、学生交流意见。 除了掂一掂,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看上面的重量也可以知道。 (教师揭示课题)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板书课题) 3、质疑:物品上都有重量的标致,你能说说你留意过哪些物品的重量了?也可以把你准备的商标袋拿出来看一看,找找看哪里写着重量呢? 学生汇报 刚才我们所说的每种物品的重量多少克多少千克都是表示这个物品的质量是多少。那么克和千克就是我国的质量单位。就是表示物体的重量。 二、认识称。 同学们你们知道测量物体重量用什么工具吗? 生:用称可以称出物体的重量。

对,要想知道物体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称来测量,你们见过什么称。(课件出示天平、电子称……) 我们通常测量较轻的物体的重量时选用天平。 (拿出盘秤)这种称可能大家见到的最多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那这种称怎么用呢?有知道的吗? 学生简单的描述。 分组观察(每组都有一个盘秤) 观察这个称上都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有指针、有小格, 小格都表示多重呢? 知道了每个格所表示的重量,谁会称量物体的重量呢? 老师给大家介绍,拿出一个苹果为例讲解称量的方法。 三、建立克和千克概念。 下面我们就利用称在小组内称出1千克的食盐。 我们在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究竟有多重。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的呢? …… 想不想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呢? 请同学们拿出1枚1角硬币这个重量大约就有1克那么重了。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的呢? …… 测量比较重的物体你会选择哪个做单位呢?(千克)测量比较轻的物

克、千克的认识

克、千克得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二年级下册)》76~78 页。[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重量得概念有了感性得认识,建立了初步得重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得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与1克得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得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与1千克得观念。 [学情分析] 二年级得学生正就是好奇心强得时候,学习得能力正强。但生活当中得主动观察学习得意识不强,对克与千克得直接接触很少,故而要在情境得创设与直接得感受上下功夫。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得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与1克得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得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得意识。 4、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增强学习数学得兴趣,从而获得积极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与千克得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与千克得质量概念,并理解克与千克得关系。 [教学准备] 两包500克得盐、袋装10克感冒颗粒、2分硬币、小正方体、2粒花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您最喜欢那种小动物?能与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交流汇报。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动物世界,一起探索其中得数学知识。仔细观察画面,您了解到动物得哪些知识? 课件出示情景图: 图1 生交流信息。 师:这几位同学汇报得真不错,大家都就是善于观察得同学!其实啊,平时生活中我们提到得重量,在数学上更准确得应该称为质量,描述一个物体得质量就要用到质量单位。刚才大家提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汇报。 师:对,克与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得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得质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与千克。请大家拿出笔与练习本一起随老师书写一下。请先在本上写一个“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请再写一个“千克”,那千克可以用哪个字母表示呢? 预设:kg,因为千米就是km。 师:说得真棒,真就是一个会学习得孩子,能用以前得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就是知识得迁移。在数学得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那快点在旁边写出来吧。 【设计意图】克与千克本身就就是现实生活中得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再现生活中带有“克与千克”得素材,去发现数学问题,学生会倍感亲切,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就在我们得身边。 二、探究体验 (一)认识感知1克 1、交流。

三年级数学千克与克的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千克与克的练习题 姓名成绩: 1、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雪梨约重150();一个南瓜重4(); 一个排球重450();一包方便面重100 ); 小明体重约30();一头大象重3000() 一辆货车载重5000();书包约重8() 2、填空。 1千克=()克;5kg=()g; 6000克=()千克;()千克=2000克; ~ 10000克=()千克;半千克=()克; 620克+380克=()千克;300克+260克= ()克 5千克+3千克=()克。500千克+4千克=()千克。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700克+200 1千克 999克○1千克3千克○3克15千克-68000克4、把下列各数按排列 6千克5600克5500千克7克 (从小到大) & (从大到小) 5、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一桶油重15克。() (2)1千克的沙子比1千克棉花重。() (3)1个苹果约重150千克。() (4)汽车的载重量是10千克。() 6、解决问题: (1)商店卖出面粉200千克,卖出去的大米是面粉的4倍,面粉和大米一共卖出多少千克 ' (2)妈妈买来一袋大米。每天吃2千克,8天吃完。这袋大米一共有多少千克 (3)小红一家去采摘苹果,妈妈摘了24千克苹果,妈妈摘的比爸爸少6千克。爸爸摘了多少千克小红的爸爸和妈妈一共摘多少千克苹果 (4)哥哥买4千克的西瓜用24元,每千克的西瓜多少钱 ?

(5)、一只鹅重6千克,一只鹅的重量等于2只鸭的重量,一只鸭的重量等于3只鸡的重量。一只鸡的重多少千克

最新《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最新《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性目标:经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重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根竹乡江口小学黄美霞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 --页“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设计本课时,重点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 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或1角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①你在大家发购物(注:学校傍边的小卖部)或者在超市购物时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③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 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48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有40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③有1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8人说很轻,有19人说不知道。④48人都会认大家发小卖部的电子秤,其中有28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

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 (第2课时:克的认识) 设计思想: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小学二年级数学1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详细介绍: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三、建立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四、建立克的概念。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六、课堂练习。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2.我会判断。3.找错误。七、游戏: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教师简介郝淑芳,女,现年33岁,大专学历,1989年参加教育工作。现任陕西洛南县东街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课改实验教师。所代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多次获奖,2001年集体荣获商洛市第二名,本人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2年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曾三次为洛南县集镇小学教学联谊会作数学示范课。在新课程教学实验之初,为洛南县新教材教法联谊会作示范课。随后又承担七次县送教下乡活动,辐射效应好,深受基层领导和教师好评。撰写论文三十余篇,分别荣获国家、省、地、县一、二等奖。2004年12月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全国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荣获二等奖,获课程教材研究所颁发的荣誉证书。

千克和克的认识

千克和克的认识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