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1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1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1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1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

命题规律及解题思维

一、原因与结果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一条规律就是:

题干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而要求我们回答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是题干给出的是具体原因,而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这类试题的“问”与“答”之间其实就是“因”与“果”之间的相互转换

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以确定我们解答的方向和具体内容

二、抽象与具体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设置上的另一条规律是:试题题干的“问”和需要我们作出的“答”之间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转换关系。或是题干具体、答案要求抽象概括,或是题干抽象概括、答案要求具体明确。

解答时我们只要认真对照题干,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述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就能形成答案

三、总说与分说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第三条规律:

是题干和解答之间存在着一种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有可能题干是总说,解答时需要我们分举;也有可能题干是具体的,而要我们加以概括说明

解题时同样要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转换关系

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这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例一(05年,浙江《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第20 题)

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

参考答案: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2、理解“某词”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步骤

步骤一:先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步骤二: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例二(06年,全国I《阳光的香味》第14题)

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步骤一)

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步骤二)

3、能否删除“某词”:答题基本同上种题型

解题步骤

步骤一:先回答“不能删去”或“可以删除”,步骤二: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步骤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删去有什么好处。

二、理解句子。一般有三种题型。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义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句子的方法:①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②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③ 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④ 从修辞手法中去理解;⑤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例三(06年,全国I《阳光的香味》第16题)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①夜来香和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句子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或与下文形成对照。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解题步骤

步骤一:说明这句话的在文中的意思;步骤二:说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例四(06年,全国I《阳光的香味》第15题)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步骤一)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步骤二)

3.句段作用(好处)类题目。

该类题目一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句段的表层含意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深层蕴涵是什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提问方式:文中第几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规范回答:该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衬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结构(思路)类题目。

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

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

结构技巧:

①文首:开篇点题;引起下文;总领全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标题的作用:

1.设置了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选材技巧: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术语: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应,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深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四.鉴赏形象类题目。

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具体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同时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多重性。人物形象常用的评价方法:首先总体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㈠分析文学形象题。

提问方式: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步骤

步骤一:揭示人物形象的本质;步骤二: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例九(01年,北京安徽春招《黄土》第22题)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步骤一)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吝啬,舍不得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步骤二)㈡评价人物形象题。

提问方式:

1、分析XXX人物的作用。

2、试评价XXX人物形象。

解题步骤

步骤一:是揭示人物形象的本质;步骤二:是揭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例十(04年,辽宁《“认识自我”》第21题)

请扼要评价塞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塞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

(步骤一)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步骤二)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鉴赏文学形象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其他种种描述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三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

五.信息筛选类题目。

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提问方式:文章写了描述对象的哪些特点?请概括。

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六.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

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提问方式: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例:(06年,全国I《阳光的香味》第17题)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

②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③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七.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

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例:(00年,全国《长城》第22题)

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②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前面说到“于是人们发现”,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使头绪清楚,照应得)。

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描写: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烘托人物性格。

②表现手法角度。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联想和想象:可以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对比与衬托: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对比,不分主次,彼此并重.衬托,主次分明,被衬托的事物是主体,是作者主要描述的人或事.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以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文章主旨是景与人的相通处

借物抒情:借物抒情的方法,使外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外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托物言志: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夹叙夹议

动静结合:是一种“动”与“静”之间的衬托,用“动”衬“静”,或用“静”衬“动”。

3.修辞手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其特点。

⑩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⑾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⑿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⒀通感——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⒁双关——使表达含蓄曲折,生活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提问方式:文章第几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来写描述对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规范回答:确认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十结合句子语境说出好处、效果。

4.小说的语言: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常见术语:

⑴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⑵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⑶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⑷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⑸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⑹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⑺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⑻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⑼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

八.开放式的探究性题目。

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常见题型:

其一:唯一型

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作答。

如:一般来说,“阳光”的运行和“猫步”并没有相似处,依你看,本文的标题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其二:选一型

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

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其三:融合型

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如: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其四:自创型

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如: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题技巧:

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

其一,文本+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如: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阮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其二,事例+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如,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其三,理论+观点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中,被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吗?有的学者指出易中天的散文往往脱离了史实而用小说的方法来任意虚构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的?谈谈你的理由。

其四,文本+现实+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此类题目,要求同学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如,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性”试题的答题要求

1.有明确的观点。(1分)

2.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3.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范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