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

“城市生态”、“城市遥感”、“城市信息”、“城市意象”等,本论文何以选择研究“城市风貌”为主旨?回顾改革开放至今的城市建设,时至今日人们惊呼“特色危机”、“生态危机”等等,究其因,不能说我们过多的注重物质的空间设计而相对忽视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的”、“精神的”、“传统的”、“情感的”内涵塑造。这种局面一方面与开放后西方文化的冲击有关,面对纷至踏来的西方各式设计思潮。变得有些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不规范的情况下,设计市场秩序不严谨且竞争欠公平,规划师与建筑师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经意地有演变为“绘图匠”、“墙头草”的倾向。

关于“城市风貌”的解析与研究,试图在于提醒人们,在建设城市的物质实体与空间实体时,尚需培育和重视城市之“风格”,城市之“精神”,城市之“意境”,有了城市的风格和精神,城市建设就可以取人之长,孙已之短,纳四海精华而强健自我风骨,一句话:扬长避短,而不至于迷途。

以上是就单个城市个体而言论述的城市风貌的重要性,而从整个国家而言,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城市里往往孕育并保藏有一个国家最主要的物质与文化财富。而城市群及其风貌本身就是国家最重要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单个城市的风貌缺失或许不足惧,但是如果整个国家的城市都在失去传统、失去文化特色的话,那将是民族的灾难,是涉及民族存亡意义的大事。因为失去民族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无疑是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重要的资本。古今中外的许多传说中的文明与文化,例如我国古代的西夏王朝,在被灭亡后,城市被毁灭,最后连文字也消逝了。还有埃及等国家,传统的建筑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也大为逊色。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一直得以延续,城市的风貌也独具特色。近几十年的城市建设的剧烈变化中,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继承与弘扬民族历史文化特色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

五、相关概念辨析

(一)城市风貌的概念

研究城市风貌不妨首先从其定义着眼,首先看看前辈与同仁是如何理解与定义“城市风貌”的。有关城市风貌的说法很多,如:

1.1996年重庆建筑大学编写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风貌与景观傲了以下定义:城市风貌与景观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意向性结构中所产生的审美意象-。

2.郝慎钧所译的《城市风貌设计》一书对城市风貌如此解释:“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态,表现了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文明、礼貌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总之,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23.张继刚先生在《二十一世纪城市风貌探》一文中,对城市风貌做了如下定义:“城市风貌,简单地讲就是城市抽象的、形丽上的风格和具象的、形而下的面貌。34.彭远翔先生在《山地风貌及其保护规划》一文中,对城市风貌如此解释:“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格和面貌,是自然园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4

关于城市风貌的定义,还有其他的表述,总结以上的说法,本文认为,城市风貌是通过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年审批通过,P34

2(日)池泽宪著,郝慎钧译,羌苑校‘城市风貌设计》,建筑工业出版社,P76

3张继刚,《二十一世纪城市风貌探》.《华中建筑》2000,第2期,P35

4彭远翔,载于《97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7

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体现出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环境特征。风貌中的“风”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软件系统概括,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貌”则是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闻.是“风”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t两者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糟神取向的城市风貌。

(二)相关联概念

在明确了城市风貌的概念之后,我们还应明确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城市景观、城市形象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便更好的理解城市风貌的内容与内涵。

1.城市景观与城市风貌

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种物质形体环境通过人的感知后获得的视觉形象,它是城市生活的表象特征,是社会组织机构的表现。城市景观的内容包括城市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建筑群体以及城市的各项功能设施物象给人的一种视觉感受。而城市风貌主要是指城市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文化特性以及城市物质环境风格等所反映的城市历史文化及其精神特征。城市风貌的概念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城市意义整体感受与体验.而城市景观则是审美主体、对城市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知觉。

2.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

城市特色就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独具的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因而它是城市最具有象征性与代表性的特征和精华所在。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城市形象的内涵,含有人对城市感知感觉的印象;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特色侧重于碱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城市风貌则倾向于城市的文化、传统习俗与内在精神。城市特色是城市不同于共性的个性特征显现,是城市风貌的一个方面,城市风貌包含了城市特色。

3.城市规划与城市风貌规划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有关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条件,确定城市的性质、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设施,并对各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城市风貌规划是城市规划系统中的~个组成部分。城市风貌规划侧重于对于城市精神文化层面的资源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中的规划整合,它偏重于艺术、心理感知、心灵感受层面,较少直接涉及国家政策、经济方针、政治制度。而城市规划则更多地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决策机构结合,规划的重点己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问题。

4.城市设计与城市风貌规划

城市设计是关于城市空间和环境品质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从城市的整体环境出发的城市形态设计,侧重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最优化。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形态研究来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相对于城市风貌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偏重于形体艺术设计,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建筑物形态。城市风貌规划侧重于对城市的文化、历史传统、文态文脉、风土习俗的研究,并通过将城市特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与城市物质环境相结合同时在城市物质空间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布,从而更好的塑造并展示一个城市特有的物质环境特征和精神文化特色。城市风貌规划偏重于在城市宏观层面把握城市的整体环境面貌.而城市设计则侧重于对微观具体的形体环境进行刻画与规定。城市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是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借鉴。

六、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绪论

(一)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

许多研究城市空间理论都是从城市的空问结构着手,大致上把城市的公共空问归纳为点、线、面的形式去研究,常用的结构元素如焦点、轴线、节点、地标、开放、空间、视觉走廊等,而探讨及设计这些元素的品质则通常又可包括空间的封闭度、比例、结点的张力、历史的连续、空间的连续、空间的节奏等,但这些方式除了考虑视觉的体验效果之外,缺乏考虑这些空间对居民的意义以及能否发生社会的交互作用,海德格(}玷jdde蹈er)指出,不能将空间同入割裂开来,空间既非外部对象,也非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空间是从场所——处所、地方来领会其存在的,是有人活动的,并有安全感的所有地方。

场所体验的中心是使活动其中的人感到在内(mside)的程度——安全而非暴露,舒适而非紧张.归属感而非漂泊感等,把个人连接在更大的环境与社会整体的建成结构中,常更容易产生一种在内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作为场所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认同Oderlli丘cation)和指认(ofi“觚011)的作用来实践的,并作为人感知场所的过程,认同意味着通过把生存与自然人类尺度的复杂性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一种个人存在的含义,这种认同是使人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条件之一,指认则意味着任何含义都可以体验成广泛时空秩序中的组成部分,通过场所的认同和指认,人和场所产生互动,这便是场所精神的实质。

(二)城市空间的形象性

城市空间的形象虽然是人的体验,但它以形态为基础,其形象是人文性的,是被人感知到的现实部分,它取决于观察者在三维形态性的城市空间中的位置及其自身的感知能力,因此,城市空间的形象是对一个观察者可感知的、并依赖于其知觉可能性的城市物质部分。城市空间的形象具有作为所有社会科学研究基础的主体通性,对观察者的行为和反应来说,只有城市形象是自我的,它已成为一个直接被感知的质量,这个质量取决于通过空间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引起的刺激总和,而这种蒯激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引起的,它取决于观察者的感知能力和感知时刻的感知条件和感知准备,特别是当众多观察者处于相同的位置,相同的感知条件,具备相同的感知能力及相同的感知准备时,客观环境的一部分以同样的方式被感知,就在城市空间的形象层上产生了主体通性。

人的知觉过程和城市空间形象产生的过程如下:

人的知觉过程:

文化上的印象个人的印象

过滤器l过滤器2

城市空间形象产生的过程

真实世界

的选择其他可雒的过滤器认识世界加入了选择标准在空间中表达

的选择理想形象等的过滤器出最后的选择

b业:幽鼬盟£QB鱼£i丛12QQQ:姐B血丛当id妇埘g£Y锄丝:b业,《盘垫揸::叠直::捶垒垫塑》

由图示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形象不只停留在视角的层面上,而涉及所有感觉,尤其受到文化背景、个人选择条件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城市空间的形象是与感知者的行为意图、感知能力和感知时刻等感知条件有若的、有效的环境因素的结构体。城市空间要素的内容——城市空间的物质层次上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类型及排列,及观察者在此空问结构体中可能的位置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形象,城市空闾形象的产生与感知准备和感知能力密切相关,而形象质量对城市空间的形象来说是决定性的。

(三)城市空间的意象性

城市空间的意象是人对一个城市及其组成部分建立的概念和想象,它是一个包含了记忆、关系和经验的总和。城市意象一方面由三维空间信息的被感知部分形成,另一方面则依赖于记忆、关系经验、希望和期待作为人与城市空间的环境互动过程的产物。城市意象通过城市形态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来确定,还通过观察者个体生理的、心理的及知识的特征来确定,但不同的观察者对于相同的客观环境意象的主要部分是一致的,可以说,在特定的共同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的结构背景之下意象性表现出一致性,因此,对城市区域公共的意象可以通过相关者有代表性的群体抽样的询问而获得。

城市空间的意象可以由意象质量来表达.意象质量是指城市空间意象要素产生的环境特征,城市空间的意象性最终的表示是认同和归属。意象是作为主体的“意”与作为客体的“象”相契合的产物。意象的形成有三个来源,形成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的知觉本能与自然物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可称之为知觉意象。

第二层次:人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事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可称之为生活意象。

第三层次:人的精神情盛与符号幻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可称之为文化意象。

这里的文化意象是狭义的,广义的文化意象应当包括第二层次的生活意象。知觉意象体现了人的生物性。生活意象更为丰富,由人在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引起,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生活意象可以由商业活动引起,如风味一条街、家电城、连锁商业网点等等。

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意象是人对人类的文化活动所创造的符号的领悟。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意象的主要来源,文化意象不仅是其自身,而是包容了低层次的知觉意象和生活意象而形成的整体。诺伯?舒尔茨的场所理论、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原型理论可以认为是对城市文化意象的研究。

与上述的理论研究相比,城市风貌更注重城市的有形物质实体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文化的紧密指代关系以及二者在互为因果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物质实体环境。但是无论是城市空间场所精神、形象性和意象性的理论研究,都是城市风貌作为一个依赖于有形物质载体的物质范畴被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基石。空间场所精神的理论证明了城市风貌中关于城市物质空间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城市空间的形象性是对城市风貌的外在物质载体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城市空间的意象性对于认识城市风貌外在物质构成与内在文化构成的结合并非简单而机械的加提供了认识基础。它对于城市风貌在两方面的相加后升华为城市大系统中一个高层次的并且能承担城市重要城市功能的子系统提供了依据。

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阃题上篇城市风貌解析的基础性理论研究篇

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

城市的风貌主要由历史风貌和现代风貌两大部分组成,但在过去的研究和实践中,主要侧重于对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发展。虽然对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是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发展二者的问题与矛盾依然有增无减,城市特有的历史风貌仍在逐渐消失,城市趋同化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国内外城市保护的背景情况、城市风貌保护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及内在原因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和探究,才有可能迸一步找到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国外城市风貌保护的发展历程回顾

人类对于城市的保护、文物保护的认识,有一个很长的认识过程。虽然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历史文化遗物的价值而将其珍藏和保护起来,但对于城市、历史建筑物以及建筑群,却不当一回事,甚至往往是把它们视为一种过去统治的象征和代表,而加以破坏和摧毁。在古代中国和欧洲罗马帝国都曾经出现过把前朝建设的建筑和城市加以毁灭性破坏的现象。在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把一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作为重要的财产保护起来,但是人们对保护一个城市,保护一个建筑群或者一个完整历史街区的认识,那就非常晚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才全面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而在这之前,产业革命后相当一段时期,人们忙于发展生产,对于古建筑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既缺乏认识也无力顾及,因此一批古建筑及其环境在工业化浪潮中遭到毁灭。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崛起,对历史建筑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建筑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经过了许多教训和挫折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了历史建筑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于18世纪末开始受到重视。法国1840年成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1900年公布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1943年立法规定在历史性建筑周围500米内改变环境面貌要得到专门批准。英国1882

年颁布了古迹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文物保

护法。在亚洲,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

法》,1919年利定了《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

护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于在战争中惨遭

破坏的历史城镇是重建旧城、还是清除废墟另造

新城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争

论。其中波兰的华沙古城(图l—1)重建,这种恢复

城市历史风貌的做法,在欧洲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之后欧洲许多城市仿效华沙的做法,许多被战争

破坏的古城,如德国的波恩、慕尼黑、匈牙利的图l—l华沙古城卫星图片

来源;“‘2p://tel8“6。1spo?be/-岫布达佩斯等等都得到很好的维修和恢复。这个在

7”““/“’s8””一g“’““

欧洲作为古城复兴豹运动,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

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

为一个独立的特定领域进行专项研究,容易造成城市外部形式与内部发展机制相脱节:单独以环境景观作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也常常会导致忽视规划实施与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关系,降低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其后的城市规划者的实践中,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还是主要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体现在各阶段的规划之中而很少独立出现。在当今全国范围内日益广泛进行的城市设计活动中,虽然其理论体系及成果规范体系尚不成熟,但对城市风貌特色的关注己越来越融合与其理念与方法之中。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间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城市开始意识到城市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编制城市风貌规划。这些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对于城市特色主题的确定、城市景观特质的提炼、城市形象的树立在客观上起到了较强的指导性意义。

但是,就整体区域而言,在辽中南、京津塘、长江三角洲i珠江三角洲四大城市群中,除了长江三角洲城市风貌规划有所开展之外,其他城市群真正开展城市风貌规划相对较少。虽然绝大多数城市都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部分区域还进行了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虽然包括了城市景观系统规划。但就其对城市风貌特色方面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与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相比,其受重视的程度也远远不够。从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设计缺乏导向而引起的城市建设问题愈演愈烈,急需一种能反映各种理论和内在联系的、系统化方法,对城市整体的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指导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实践,城市风貌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待探索的领域,因此,建立一种系统化的城市风貌理论框架和编制体系,成为当今形势下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城市风貌建设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在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过程中最忌急功近利,因为急功近利的后果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可以丢掉城市的历史,可以牺牲城市的长远利益,会给城市造成永久的遗憾和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在这种大规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改造中.许多人头脑发热、心浮气燥,把城市更新改造当成金矿,谁都想从中淘一桶。官员通过城市更新追求政绩,开发商追求利润,建筑师曲意迎合,公众参与意识差,形成了一个不利于城市有机更新和保护的环境。因而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之中,破坏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拆大建

正像《北京宪章》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

是一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人类对

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

“建设性破坏”1始料未及,屡见不鲜。对老城

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倒重建,这是一种最原

始、最简单、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

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

等随之灰飞烟灭,永远的消失了。难怪有人说我

国城市建设正在经历一场砸烂一个旧世界,开创图1.2中国城市百拆图

一个新世界的“文革”。这种更新方式会给城市来源:时代建筑2002一03期

留下永久的遗憾和刨伤。

转引自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及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上精彩的发言

h却:,,wamp,如2000.corIl,删afc№000,l/耐iclc.a印

苎二童里查竺整立垦塑里塞塑坚丝皇坚要

2.保护区域和古建筑遭到破坏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利益,往往首先开发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老城,急功近利式的开发无法顾及到原有的历史文脉肌理,在追求高利益回报的驱使下,旧城改造中很多地段呈现野蛮开发的现象:肆意毁坏历史文物或其存在环境、大规模拆除原有建筑和设旋,推平重来,情况相当严重,且屡禁不止,把城市的历史风貌破坏殆尽。如福州发生拆毁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历史街区事件;定海古城被毁事件就是较典型的例子(图1—2)。

3.原有城市空间格局被打乱

城市中心的空间形态由于原有聚落中心的居民大量拆迁,城市产业结构的变迁及功能结构的调整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i原有的人文情趣和场所的亲切感、凝聚力丧失了。城市生态格局受到威胁,城市绿地率减少,原有的自然环境与人工构筑物相融合的城市意向逐渐模糊,人们在城市中很难得以喘息和拥有~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4.城市景观建设缺乏导向

自然景观方面,许多城市的自然景观保护和控

制不力,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及多样性难以维系;人

工景观方面,缺乏城市设计导向,许多城市建设项

目盲目决策上马,不顾国情、地域差别、经济能力,

历史文化特色,时而“火柴盒”,时而“欧陆风”

(图l一3),时而又兴起广场热,其结果是建设整

体效果差,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人文景观方面,

建设不从实际出发,脱离了本土的经济基础和文化

基础,盲目冒进抄袭,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更被压抑

和埋没,从而导致部分城市的传统和文化丧失,造图l一3广州某欧式风格居住区

成形象单一、个性缺乏、千城一面的现象。来源:作者自拍

5.城市的文脉被切断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开发和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使城市的文脉受到破坏和人为的割裂。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曾讲过,建筑是本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它的意韵。把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如果旧建筑、老建筑都拆光了,那我们就读不懂了,就觉得没有读头。这座城市也就索然无味了。

6.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在爆炸式的发展中,正在丧失它的形态、地标、识别性、特征。

在信息时代的初始,信息共享扩展了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快速拆除以及同样快速建造的能力,促使数百公顷的城市或尚未城市化的土地形态突然变异。缺乏调控的城市开发对城市风貌具有干预作用:首先,引起城市风貌的变异。一是城市风貌在形态内容上的变异:城市新景观不断涌现和旧景观不断消亡;二是城市风貌在空间关系上的变异:城市尺度、轮廓和标志的变化。其次,促进城市风貌的多样共生。一是城市开发的多元化与城市风貌的多元共生;二是城市开发的时代性与城市风貌的新旧共生。

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

众所周知,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文化的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随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这两个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使今天的世界建筑景观变得日益错综复杂,令许多建筑师和批评家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Parkinson说:“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的城市正在趋于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许多情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1

其实,“全球化”并不是一个突发性的现代事件,更不是一个纯粹的世界性经济事件。它确实是一种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运动。随着网络信息化和世界知识经济体系一起突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形成了今天全球化概念的扩张性力量。它不单具有知识社会学的意义,而且也显示出一种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而盛行当今的全球化更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如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所说2,由于全球化“话语”的影响淡化了中

国城市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因而引发了城市空间与形态的趋同。无论是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或是香港、台北、曼谷、汉城,还是芝加哥、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的趋同性与无个性化,传统城市和历史建筑的大量灭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

全球化对于西方世界而言是一个垄断的概念,而对于非西方社会则具有更多的被动接受的色彩和意味。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似乎来得有些突然和急速。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突然面对巨大的文明落差而又急于追赶先进文明,融入宏大的世界现代化扩展进程,且这种追赶因为各种复杂的内外条件而不得不采取某种跳跃式的方式时,她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也许不只是技术和物质方面的,而且还有甚至更主要更艰难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当今世界文化表现出一种趋向: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大有席卷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之势,呈现出文化的趋同现象,各个国家、各个地域的文化在各个层面上都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腐蚀。

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尚处在由前现代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如何在缺乏充分现代化社会条件的情况下,参与全球化进程?今天的全球化实际上是源自西方世界的现代化扩张的继续,它曾经是并且现在依然是包含着现代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的重大的“现代性”事件。那么这里又引出了一个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关系问题。

图1—4苏州某现代风格居住区来源:作者自拍如吴良铺院士所讲,“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不能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之中”。而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也正演绎了这一文化论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冲击。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50至6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体现了工业化时代的精神,一度作为“国际式”(图l一4)而风靡世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解决了建筑与城市

1邦东军于莉,《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中外建筑》,2005年第4期,P19

2郑时龄: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转引自http://c鲫pus.cer.net/20040914/3115730.shtml

的功能问题,但它却摒弃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忽视与城市历史、文化信息相关的城市风貌特色,在城市中造就了许多千篇一律、缺乏生活气息、冷冰冰的现代建筑及其环境。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加之国人对“国际式”的向往与追求,使得西方现代建筑很快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建设,正在疯狂拷贝、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建筑风格,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塑造和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的影响,现代建筑随着各地的竞相模仿、抄袭而迅速蔓延。而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由于缺乏经济的有力支撑,往往难以抵御西方现代主义运动的冲击,一时间,中国大地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旧城改造到新区规划、建设,无不向“国际式”靠拢,满地皆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过去浓郁的城市特色风貌日趋单调,黯然失色。

可见,全球化在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城市文化的新殖民主义,而中国许多城市在模仿西方风尚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地域的、文化的、多样化的特色和个性而一步步走向了雷同。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城市正在逐渐失去它的个性,失去它的灵魂。

二、快速城市化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化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直到最近,城市化几乎是唯一一个被看作是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Stiglitse)在世界银行的一次讨论会上宣称;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1。并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有三大挑战,居首位的是城市化。如果中国能在21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其经济实力、科技影响力肯定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促进城市大发展,城市建设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展开。近十多年来,不但城市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而且各类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为33%,如果按照西方15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即城市化水平每20一25年翻一番的标准预计,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接近65%一70%,中国城市将会从2002年的近700座城市发展到1500座城市,这将是中国重大而空前绝后的社会与地域变迁,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过程。

图1—5中国快速城市建设的代表~深圳来源:《时代建筑》2005一04期

80年代以来,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现代化亦在迅速改变着历史城市的空间结构。大片大片代表了城市历史的建筑倒在推土机的履带下,。传统城市连续的籀谴窒=l鄹越∞圈罔小区围墙肢解,变成一块块城市庄园,急剧的城市化缺乏理想的城市模式,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城市建设的短期行为将传统的城市改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的空间,表现出一种形式

转引自: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韵若干挑战》http:/~帆p1柚skyn柏owBrticle.phP州d280&d解g=3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城市景观风貌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 作者: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发表:《城市规划》2008(03):87-92 [评论] 摘要: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城市的景观与风貌规划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途径。并以威海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山东省威海市风貌基础设施生态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和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 04、2005;阮仪三,2004;蔡晓丰,2005)。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2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2.1城市风貌、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特色 城市风貌被学者们理解为城市的风采容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Cornelsn aned Franz,1995),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充满于城市空气中的“氛围”(Norberg-Shulz, 1979);“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池泽宪, 1989;朱旭辉,1993;Cornelsen and Franz,1995;Taylor,1999;蔡晓丰,2005;陈艳、洪再生等,2006)。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分析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 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 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 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 详细规划。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要求内容

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 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将经历: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阶段、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阶段、城市风貌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这样四个阶段,规划周期长,且花费巨大,很多城市并不会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他们大多希望直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目前,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是实行低,还得进一步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费时费钱。那么对于想一步到位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呢?结合遂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的一些感受,我来谈谈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问题。 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具体涉及如下内容: 一、规划文本 规划说明书及相关专题研究。 规划文本要求能够规范、准确、肯定、清晰的表达规划意图和目标,而对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1、前言 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背景。 2、城市概况 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所处地理文化圈层特征和中心城区概况。 3、风貌规划项目说明 包括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和要求。 4、城市风貌现状分析 (1)城市风貌地理文化圈层分析。 (2)市域风貌整体格局和重点旅游景区风貌特色分析。 (3)城市总体风貌分析,含城市总体风貌特征、城市风貌格局、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滨水风貌的分析。 (4)土地利用和主要交通道路分析。 (5)城市历史人文景观风貌分析,包含历史人文特征分析,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分析。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关于如何打造城市风貌和风格 ------城市印象(特色) 城市风貌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性格、底蕴、格局的外在展现和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环境特征。而城市风格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它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与城市形象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城市风格侧重于城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特色表现。城市风貌特色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和学术流派问题,而且是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问题。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文脉传承的历史意义。 我县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到处盖新楼、修马路,互助县城变样了、变大了、变绿了,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空前发展。同时暴露出很多美中不足的缺憾,如互助的味道没有了,即特色不再明显,除了它自身的地理环境有特色外,大多数新建的建筑可以放到省内任何一个县城都合适,而我们城市的新定位是“具有地域民族特色,高原田园风光的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所以说,一个城市的风格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塑造城市的特

色是城建工作的生命。下面,我就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县城市风貌和风格作一研讨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我县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 城市特色的产生、发展是由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所决定,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塑造城市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处理好多样与协调、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创新、发掘与借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塑造城市特色。(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城市都是依据自然环境形成鲜明而永恒的城市特色。我县有着“三山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要充分尊重、顺应、利用所处地理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城在山中、市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围绕三河形成主要XX生态景观轴和围绕地块片区特色形成历史老城、山水新城、城南休闲度假、城西民俗旅游、三河交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风貌区及城市多点景观节点的“六轴、六区、多点”的城市风貌系统。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我县是以土族为主的15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积淀,是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基础。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土族文化所

策划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城市设计与

城 城风策划/编本刊编辑韦林

卷首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民群众“吾身”和“吾心”得以安放之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一个又一个现代化都市在日益崛起,但随之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地标建筑、摩登的CBD,这些“现代化”城市标配带来“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更甚者,为博人眼球的各种“先锋”建筑、“山寨”洋建筑不断涌现,让我们的城市陷入了文化与特色双迷失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文化自信、一些地方管理者眼光短视、开发商唯利至上等,主要还有城市设计滞后和管理制度缺失。不少城市没有开展城市设计,有的即使开展了城市设计,也存在片面追求国际化、现代化、大尺度和大拆大建的倾向,缺乏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的多维考量,忽略了地域性多元化,城市失去了民族特色。一些城市设计脱离实际,尤其是忽略其非法定性的属性且没有与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而导致难以落实;重文本成果的呈现、轻政策配套及体制机制保障的支撑。 历史文化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一座有自我涵养和品格、有独特景观和记忆的城市,才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心生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广西也相继出台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文件,为新时期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业界深入探索城市特色风貌的理论与实践赋予了时代命题。 通过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找回城市空间的文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是一道常答常新的命题。城市设计观念可能会不断变化,城市设计手段可能会不断推陈出新,但城市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和传承历史文脉的宗旨不会改变。我们要在继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呼唤更为诗意的栖居设计,注重特色风貌发掘与功能布局并重,注重提升城市空间精细化管理,不断将中国气派、民族特色的城市发展推向全新的历史阶段。(韦林枚/文)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规划尤显突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规划中较为有特色的一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内涵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urban planning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lanning as a planning one of the more distinctive ring,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planning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explain and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城市特色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与科教文明。城市风貌规划就是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风貌要素的景观设计要求和空间组合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生态和谐、尺度宜人、协调统一、视觉优美的风貌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或者说城市风貌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风貌特色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形态和状态所体现出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本质特征。城市风貌特色侧重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的个性化本质特征。 1.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形成也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炼,大浪淘沙,最终得以流传。 以杭州为例。杭州的城市特色可以概括为“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像一面明镜镶嵌在三面青山组成的镜框之中。西湖山不高而逶迤清秀、水不广而风格多姿,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西湖自唐宋时期不断经营,明清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西湖周边的山体控制了城市在区域的横向发展和竖向高度,独特的山体构造、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在一个空间中有机融合,既

城市风貌简介

临港新城主城区城市风貌设计简介 (仅供参考) 一、临港新城主城区(以下简称港城)城市风貌设计的理念和城市 的性质: 1、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由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出:主城区诞生于从天而降的一滴水,泛起的层层涟漪形成功能各异的城市环带,成为主城区的主导结构框架。 以滴水湖为核心的典型的“田园城市”布局模式,城区的道路和功能环带同时以环状和放射状的形式向外扩展,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一个中心、四个城市环带。 2、城市性质 港城是一座二十一世纪世界一流的最具有个性的海港城市。 港城是一座在世界城市规划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城市,因为它实行了几千年来众多规划师和建筑师“理想化城市”的梦想。 港城是体现上海文化底韵的城市,是向世界开放的城市。城市的风格充分借鉴了欧洲现代建筑的精华,并借此体现了包容异国文化的开放精神。 港城是绿色的城市,滴水湖,环状绿带,沿湖堤岸以及绿色广场均赋予了整个城市绿色的旋律。 港城是人性化的城市,无论是建筑还是空间的尺度比例均考虑到了人的感受的人类的尺度,使得城市更亲切更自然。

港城是生态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时均充分考虑到了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降低能耗,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港城是国际化的旅游城市。通过滴水湖,游艇俱乐部,湖心岛等,并结合海港的优势,使得旅游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二、城市风貌 主城区强调景观建设,将形成一条层次丰富、优美和谐的景观线。 1、滴水湖及岛屿 从天而降的一滴水,降落到地面,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的、有灵气的滴水湖,圆形的水面犹如“海洋的眼睛”;湖中布置北、西、南三个人工岛屿,形态及功能各异。 2、环湖 宽度约为80米的环湖景观带,采用擅长景观设计的EDAW公司的设计方案。景观带以绿化建设为主,不仅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也可以开展各种亲水、娱乐休闲活动,如沙滩排球、享受日光浴、垂钓等,是主城区的重要景观带,将为优美的滴水湖更添色彩。 3、公园环带 城市公园带是主城区最核心的绿化区。公园内有宽阔的绿地和郁郁葱葱的树群。它在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创造了一条绿色的自然空间。 4、水系 主城区内的水资源源于与黄浦江相通的大治河,水系格局以城区的空间布局为基础,形成以滴水湖为中心、“三链、七射”为骨干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特色的挖掘与塑造

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特色的挖掘与塑造 摘要:本文对河浦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方法,并从重点路段控制、重要景观廊道、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重要景观节点四方面对 河浦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风貌特色河浦片区规划1、 引言风貌特色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它使城市得以延续、发展并发挥 其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建设理念作为指导,很多城市在发 展中逐渐丧失自身的特性,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制约着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做好河浦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保护片区原有的风貌特色,进一 步挖掘有个性化的城市风貌特质,成为片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2、河浦片区风貌特色概况2.1 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规划区位于汕头市濠江区 河浦街道辖区范围内,由河北、河南、河东、楼下和肚桥五个居委的大部分用地 共同组成,四至范围为:东至河浦大道,西临汕湛高速汕揭段,北与河浦入口片相 衔接,南至玉岗路。 2.2 自然条件特色河浦片区由于西北多山,东南濒临江海,全乡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带,把整乡分成三级阶梯:第一阶梯是山峦起伏、宜于造林 种果的山峦地带。大脚虾、石音坑、铁鸟坑三个水库便镶嵌在这群山之中。第二 阶梯是半丘陵地带,水田、旱园交错期间,现在的住宅区也位于该地带内。第三 阶梯是建国后由鱼塭围垦而成的几千亩塭田的冲击地带。这些塭田地质肥沃、渠 道纵横、灌溉便利,是现在全乡的主要谷仓。规划区位于第二阶梯上,东邻河浦 都市生态园,西靠东山风景区,西北面紧依丹樱生态园,西南接近国家AAAA 级 旅游景区中信高尔夫俱乐部,形成良好的山、水、田生态格局。 2.3 文化特色河浦有陈憺墓、钟英墓葬、陈家祠、叠石山、宝峰岩寺、龙头厝、陈星阁故居和新宫寨门等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遗迹,也有陈憺、陈英猷、陈 泰年、陈作舟等卓越的历史文化名人。河浦当地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河浦 人以跳河浦英歌舞的形式游神赛会,庆祝节日;河浦剪纸是当地民间美术的珍品,是“民间艺术之魂”,河浦剪纸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当地拥有不少剪纸艺人;当地 文化组织如河浦纱帽池潮乐社等活动丰富,深受群众喜爱。这些都是城市历史积 累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饱含滨海乡土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纷呈的文化特色。 3 河浦片区风貌特色规划3.1 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方法(1)对现有物质环境 要素进行全面整理,创造生态环境优美的高质量的实体环境;(2)突出自然空 间特色,引入城市空间带的概念,使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交融发展,提高整 体环境质量;(3)延续历史片区和地段的文脉肌理;利用土地区位价值,突出 现代城市建筑景观,发掘城市的场所个性和特点。 (4)形成合理的建筑高度控制和引导分区,使规划区建设满足城市干道、 城市景观视线要求。 3.2 片区城市风貌特色规划3.2.1 重点路段控制要求(1)总体设计意向利用 各种自然和人工要素,体现所经风貌区的景观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 特色。 (2)特殊控制要求a、河浦大道从北往南景观风貌变化:自然生态风貌—— 特色安居风貌——都市田园居住风貌——人文风光居住风貌——综合配套服务风貌。 城市设计要求:打造层次丰富的,集自然生态景观、都市田园居住、人文风 光居住和综合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景观带,营造起伏有致的建筑轮廓线。

城市风貌设计导引

第一章城市风貌设计导引 1.1 基本原则 城市风貌设计是对本次规划的进一步诠释,旨在通过保护、创造和发展优美的物质空间形态,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城市内涵,凸显城市特色和个性。 规划以建设具有适宜居住的产业区为总体目标。突出“北山南水,水绕城流”的地域风貌特色,强调对区内空间的总体要求,并为下层次的规划提供依据。 从城市总体形象、空间景观格局、公共空间系统、景观环境、空间尺度及色彩设计等方面,将城市景观中心与滨水岸线以及各功能组团,共同构建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城市景观环境,并遵循以下原则: ?整体性和独创性相结合的原则,创造生态与现代城市新区风貌特色 相结合的产业新城景观环境; ?充分重视开放空间和道路作为空间构图骨架的作用,注重道路和开 放空间的界面设计; ?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注重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 街区; ?构筑现代化城市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组织城市开放空 间,强化街道空间的特色,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 ?强化细节,注重城市天际线的设计以及城市色彩控制。 1.2 总体形象控制 总体形象控制是对形成城市总体意向的重要场所的控制。总体意向的形成是通过常规的视点观察城市及城市活动,因此,城市的观景点和形成景观的城市区域是城市设计总体形象控制的具体内容。 总体形象控制的要点在于: 依托秀才山以及秀才山水库良好的环境背景形成借景和对景,并通过加强与自然生态用地、河渠等绿地的沟通与联系,精心营造自然生态休闲景观区。

通过严格限制其开发强度和高度,保护山及河渠等自然景观的视觉通达性。 通过加强绿化和活动设施,与公园、街头绿地、商业和旅游休闲绿地等绿化开敞空间共同构筑现代化生态型城区的景观基准面。 依托景观基准面,通过武广高铁、广乐高速、昆汕高速等横贯规划区的道路防护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主体构架,衬托合作区总体城市形象;以秀才山核心区形成主要自然生态休闲中心;以中央服务区城市中心地段展示城市界面;最终逐步形成脉络清晰的城市风貌区和城市轮廓。 本次规划根据城市功能分区而形成不同特征的景观区域,共以下8个风貌片区: ①秀才山自然生态休闲组团:自然生态休闲风貌区 以秀才山水库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整体采取保护的策略,营造北部自然生态休闲风貌。 ②中央服务区:活力中心特色风貌区 “山水相连、城景互融”的自然环境与精心规划、疏密有致的建筑形式相辅相成,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多功能物质要素在城市滨水中心区合理组织,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③启动区:丰富多彩城市新区 作为合作区的启动区,合理组织高新技术产业、商业、配套服务等各种功能,体现丰富多彩的城市新区的景观特质。 ④西部生态居住组团:“生态、亲和、便利宜人”的现代住区 以自然山体为景观核心、高速公路绿化带为纽带,契形绿地向社区渗透的景观格局,使居住融入到城市景观系统中去。 ⑤南部滨水居住组团:特色水景风貌区 结合中间景观水系,合理组织配套服务功能,体现丰富多彩的滨水城市新区景观特质。 ⑥南部现代产业新城特色风貌区 以大规模现代工业厂房形成规整、明快的城市风貌,体现追求速度、科学高效的精神。结合中间景观水系积极创造开敞空间,打破传统工业区呆板枯燥的格

城市风貌设计初探

63 小城镇建设 Ur ba n La nd d s c ap p e a n d Ar c h it ectural Design 摘要:本文以昆山城市风貌研究为例,初步剖析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设计主体、昆山城市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并且从物质空间与自然要素组合、物质空间五要素和风貌容量三个角度进行设计方法论述,以期为苏南地区城市风貌设计营造提供方法参考。 一、引言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级市渐渐意识到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盲目建设、拿来主义、疏于管理而导致的形象危机,加大力度进行城镇风貌塑造与建设,力求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但是,当前风貌的营造设计落实管理职责往往集中于一个部门,因此,对风貌地域特殊性缺乏认识,设计方法单一,导致风貌特色不明显。 二、城市风貌涵义 关于“风貌”一词的概念界定,业内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它是城市抽象的、形而上的风格和具象的、形而下的面貌;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人们在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审美意象。 本文的研究认为城市风貌包括“风”和“貌”两个构成要素,即隐性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显性的具体环境要素,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要素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是现象学者所描绘的那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氛围”;“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 三、“风”、“貌”的构成要素及设计主体 (一)“人本”要素 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理论非常注重“人本设计”,即精神理念方面的设计,包括人的物质、精神、心理、生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综合性艺术设计。落实到物质实体上就是:本土居民形象、地方性大众服饰、 城市风貌设计初探 刘 慧 杨新海 居民语言交往及行为规范艺术、地方特色影视艺术景观、民风民俗景观、地方土风文化与现代文明升华的艺术还有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营选,尤其要营造承载这些文化的相应承载场所。 (二)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无形”环境 “人本”要素是立足人的角度去影响“风”的建设,而“无形”环境主要指社会诸多其他因素。在城市风貌建设上,社会形态构成中归属于“风”的“无形”环境有文化环境、民族环境、宗教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 而所提到的几种“无形”环境中无论是哪种环境占有绝对优势,都能影响到城市的“貌”。但遗憾的是,这种无形环境往往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无法将它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或是将人的意志强加于有形物质,唯有去挖掘引导,才能塑造出合理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镇风貌。 (三)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有形”环境 社会形态构成中归属于“貌”的环境有地方环境、城市环境、历史环境等,这些环境类型都是以物质形态去影响整体“貌”的建设的。 地方环境包括山、水、气候等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环境,这里的历史环境主要指一些历史遗迹、文物;而城市环境就落实到了人工创造的城市空间总和。城市环境的营造,多数依托于城市设计。它是以城市为背景,以城市空间形态为对象,以建筑形态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空间环境设计,其中主要包含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建筑形象是影响风貌的重要因素,其构成要素有建筑的造型、形态、色彩、肌理、质感、量感和空间感等;景观设计是针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其构成要素包括构筑物、水体、地形、种植设计等。这些要素影响的是风貌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空间构成,是属于微观层面被人感知的具体要素。 四、昆山城市风貌设计营造的特殊性 城市风貌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殊性,就昆山而言,

城市风貌规划的技术解读与思考

城市风貌规划的技术解读与思考——以黑河市为例 李明朱子瑜 摘要:本文基于对城市风貌概念和特性的解读和对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编制的演变分析,认为城市风貌规划已经由早期的城市“危机论”产物转变为城市“竞争论”工具,并在传播倾向性、视觉主导性与技术灵活性等方面有别于总体城市设计。本文认为在广泛吸纳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城市风貌规划可在其实践过程中发展认知平台、控制框架、管理依据以及行动规划等四种重视沟通与实效的技术倾向,并从城市营销视角、设计审查机制与长效运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落实城市风貌规划的相应制度建设建议。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 技术倾向 黑河 城市风貌概念最早源自文化人类学,人类生活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社会观念和交往方式的差异性,对从城市形态、建筑风格与结构选型等形式表征,到民族意识、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等文化现象,无不影响深远,并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差异。 1风貌的解读 从字面上来看,城市风貌可以理解为城市的面貌、格调,“风”指风格、格调、品格、精神,一般理解为对城市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现象的概括、“貌”指面貌、外观、景观、形态,是对城市物质形态形式表征的统称。”风“与”貌“互为依托,向城市的受众——市民、游客、投资者等等——传达城市的包括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在内的城市文化内涵的个性与特征信息。 正如《雅典宪章》所言,“城市的个性和特征取决于城市的形体结构和社会特征”,本文认为城市风貌应具有以下三点特性: 1)可感知:首先,无论是“风”还是“貌”,城市风貌首先需能够为受众所清晰感知,理解城市风貌所要传达的信息,由外而内得达成对城市内涵的某种理解; 2)可辨识:其次,出于感知强化的需要,风貌特色应该具有基于唯一性与独特性的相对辨识性。作为一种比较的产物,城市风貌通过形象、行为、理念等方面风貌信息的辨别来强化城市个性识别,突出城市认知形象; 3)可延续:最后,文化的生长性决定了城市风貌的可塑性。基于对现有城市文化与风

浅谈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

浅谈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 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将经历: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阶段、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阶段、城市风貌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这样四个阶段,规划周期长,且花费巨大,很多城市并不会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他们大多希望直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目前,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是实行低,还得进一步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费时费钱。那么对于想一步到位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呢?结合遂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的一些感受,我来谈谈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问题。 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具体涉及如下内容: 一、规划文本 规划说明书及相关专题研究。 规划文本要求能够规范、准确、肯定、清晰的表达规划意图和目标,而对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1、前言 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背景。 2、城市概况 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所处地理文化圈层特征和中心城区概况。 3、风貌规划项目说明 包括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和要求。 4、城市风貌现状分析 (1)城市风貌地理文化圈层分析。 (2)市域风貌整体格局和重点旅游景区风貌特色分析。 (3)城市总体风貌分析,含城市总体风貌特征、城市风貌格局、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滨水风貌的分析。 (4)土地利用和主要交通道路分析。 (5)城市历史人文景观风貌分析,包含历史人文特征分析,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分析。

[atkins]上海松江新城城市风貌规划设计(66页)

上海市松江新城城市风貌规划设计SONGJIANG NEW TOWN CITY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PROPOSALS

上海市松江新城城市风貌规划设计 引言 Introduction z 一个特别为松江而设计的方案 A scheme which is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the Songjiang New Town. z 一个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环境的方案 A scheme which makes maximum use of existing natural environment. z 一个使松江成为具有英国花园城市特征的中等城市 A scheme which makes Songjiang a medium size garden city with English character.

上海市松江新城城市风貌规划设计 规划目标 Aims of Planning z 制定一套城市发展指导原则 To provide a set of development principles z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physical environment z 提供合理的用地分区和配套设施 To provide a full range of land uses and facilities to support the new population

上海市松江新城城市风貌规划设计 英国式风格 The English Style z 市镇和乡村的风俗传统 The traditions of the market town and the village z 有机生长的规划结构 Organic planning forms z 大都市的花园卫星城 Garden towns as satellites to large cities z 基本的城镇规划手法 Fundamental town planning approach

资中县城市街道风貌规划设计(对比后)

资中县城市街道风貌规划设计 标书 一、规划设计公司介绍 (红色代表和原来标书一致的文字) 团队介绍(空缺) 二、本项目规划设计分析及工作流程安排 (一)资中县街道的现状和问题 资中县位于成都东南部,沱江中段。东靠内江市东兴区、市中区,南邻威远县,西接眉山市仁寿县,北接资阳市雁江区和安岳县。资中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因此有着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同时资中作为孔子的老师苌弘的故乡、唐朝经济学家李鼎祚、国画大师张大千受教之地,其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更是资中县先天优越的旅游资源。依托成渝经济圈的建设,资中经济指标迅猛增长,区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因此在城市改建、城市形象的提升和打造已经迫在眉睫。城市街道是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发展水平最直接的展示平台,所以城市街道风貌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迫在眉睫。 近年来,资中县委对城市形象发展的重视,积极的带动了资中城市建设的发展。在资中县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的作用下,市区面貌正逐步改善,资中县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街道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 资中县城市街道风貌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很多问题: 1.城市街道缺乏统一的文化形象规划。 2.城市街道广告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大量的店招和广告位的位置安放不当,店招和广告的色彩、尺寸、样式没有统一的规划。 3.城市街道的建筑风貌缺乏统一的形象规划和控制。 4.城市街道店面的尺度缺乏统一管理,存在侵占城市街道和破坏城市街道视线的问题。 5.城市街道上存在随意安放空调、遮阳伞、店面装饰物等问题。 6.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7.城市街道绿化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二)规划设计工作实施架构 1.规划原则 根据资中县城市街道风貌政治工作会的指示,开展城区城市街道风貌整治是保障市民安全、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城区城市街道风貌应当建立统一风貌管理的长期标准,对城市街道风貌改造应该统一规划部署建立科学的设计流程细则,城市街道风貌规划设计原则应当包括: (1)城市街道风貌规划设计的布局与区域划分应与资中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应起到促进资中县社会经济发展与景观美化。同时尊重和弘扬资中县地域文化特色,全面提升资中县综合竞争力。 (2)城市街道风貌规划设计应作为政府相关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顺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为资中县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的大背景下,主动寻求提升城市软实力发展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式。 2.城市街道风貌改造通用标准 (1)城市街道风貌改造的建筑风格、色彩、尺度、材质、照明方式等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城市街道风貌改造的店招设置应统一风格、尺寸、色彩、高度和照明方式。

桂林市风貌设计导则

桂林市城市风貌设计导则 前言 桂林市是举世闻名的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又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貌形态以散布的孤峰为主要特征,形成群峰环抱,绿水穿城,山、水、城互为依托的格局,这种城景交融的特点使桂林独具一格。加上其自身源远流长、层次分明的古代文化,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山水文化和名家辈出、绚丽多姿的乡土文化以及波澜壮阔、彪炳史册的抗战文化,共同构成了桂林独具的城市特色。 如今,桂林的城市性质,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已完全不同于以往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延续千年的古城风貌正受到巨大冲击。在不可避免的城市更新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山水城市的格局,延续历史形成的地方传统和城市肌理,探索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展现城市时代风采的新形式、新方法成为历史赋予桂林建设者的光荣责任。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需要将多年来在开发建设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共识,作一个阶段性的归纳和总结,帮助设计师深化对桂林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规范城市风貌控制的具体范围和内容,明确设计引导的方向。通过导则的实施,繁荣设计创作,促进设计界对地方传统的发掘和研究,推动城市建设文化的发展。从而将桂林建设成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充满魅力的、令人难忘的城市。 本次编写的导则侧重于与城市风貌有关的设计方面的控制和引导,是对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相关内容的深化和落实。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1.总则;2.规划;3.建筑;4.市政;5.园林;6.照明:7.色彩;8.标识。 通过本导则的强制推行,进一步统一全市规划设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守法创新的规划设计意识,提升规划设计的理念。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桂林市的规划设计水平,使桂林市的规划设计工作上档次、上品位,探索出桂林独有的地方特色,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 本导则由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写,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名誉主任:邓纯东、刘明昱、袁绪祥 顾问:齐军、周益平、张瑞清、熊声祥 李长杰、董永忠、王敬峰、鲁愚力 编写委员会: 主任:黄家城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张克俭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 副主任:王代连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总工程师 成员:韦伟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覃建民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贺强桂林市综合设计院院长 岳福武中化桂林分公司华夏建筑设计院院长 罗社高桂林市市政综合设计院院长 高建林桂林市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黄东林桂林市工业设计院院长 唐忠享桂林市水电设计院院长 熊宇桂林工学院高级建筑师 编委会办公室:

城市风貌设计导引(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一章城市风貌设计导引 1.1 基本原则 城市风貌设计是对本次规划的进一步诠释,旨在通过保护、创造和发展优美的物质空间形态,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城市内涵,凸显城市特色和个性。 规划以建设具有适宜居住的产业区为总体目标。突出“北山南水,水绕城流”的地域风貌特色,强调对区内空间的总体要求,并为下层次的规划提供依据。 从城市总体形象、空间景观格局、公共空间系统、景观环境、空间尺度及色彩设计等方面,将城市景观中心与滨水岸线以及各功能组团,共同构建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城市景观环境,并遵循以下原则: ?整体性和独创性相结合的原则,创造生态与现代城市新区 风貌特色相结合的产业新城景观环境; ?充分重视开放空间和道路作为空间构图骨架的作用,注重 道路和开放空间的界面设计; ?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注重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和 历史文化街区; ?构筑现代化城市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组织城 市开放空间,强化街道空间的特色,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

强化细节,注重城市天际线的设计以及城市色彩控制。1.2 总体形象控制 总体形象控制是对形成城市总体意向的重要场所的控制。总体意向的形成是通过常规的视点观察城市及城市活动,因此,城市的观景点和形成景观的城市区域是城市设计总体形象控制的具体内容。 总体形象控制的要点在于: 依托秀才山以及秀才山水库良好的环境背景形成借景和对景,并通过加强与自然生态用地、河渠等绿地的沟通与联系,精心营造自然生态休闲景观区。 通过严格限制其开发强度和高度,保护山及河渠等自然景观的视觉通达性。 通过加强绿化和活动设施,与公园、街头绿地、商业和旅游休闲绿地等绿化开敞空间共同构筑现代化生态型城区的景观基准面。 依托景观基准面,通过武广高铁、广乐高速、昆汕高速等横贯规划区的道路防护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主体构架,衬托合作区总体城市形象;以秀才山核心区形成主要自然生态休闲中心;以中央服务区城市中心地段展示城市界面;最终逐步形成脉络清晰的城市风貌区和城市轮廓。 本次规划根据城市功能分区而形成不同特征的景观区域,共以下8个风貌片区: ①秀才山自然生态休闲组团:自然生态休闲风貌区 以秀才山水库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整体采取保护的策略,营造

城市风貌特色规划浅析

城市风貌特色规划浅析 马素娜朱烈建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重点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城市风貌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作为一种较新的尝试,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的往往理解不同。本文从城市规划视角解读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内涵、明确其主要规划内容,并提出城市风貌控制管理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城市风貌;风貌特色规划 1.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 风貌特色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形态和状态所体现出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本质特征。城市风貌特色侧重体现的是城市整体的个性化本质特征。 2.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形 成也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在 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炼,大浪 淘沙,最终得以流传。 以杭州为例。杭州的城市 特色可以概括为“三面云山一 面城”,西湖像一面明镜镶嵌 在三面青山组成的镜框之中。 西湖山不高而逶迤清秀、水不广而风格多姿,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 西湖自唐宋时期不断经营,明清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西湖周边的山体控制了城市在区域的横向发展和竖向高度,独特的山体构造、城市景观与自然风景在一个空间中有机融合,既各展风采又相得益彰。 青岛市拥有旖旎壮美的海滨风景线、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崂山,山、海、城相融相拥,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亦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之一。散布的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