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读后感

协和妇产科主任林巧稚在众多妇产科医生心中是一座丰碑,于我也不例外。从协和妇产科现任主任郎景和教授的诸多纪念文章中,我了解到林大夫一生朴实睿智,谦和善良,热忱负责,始终用一颗母亲般悲悯的心灵接纳救助向她求诊的病人。每每看到这些纪念文章,我就感觉自己的灵魂也一次次得到了洗礼。但这只是林大夫一生的少数碎片,我想走近她,我想了解她的全部。于是,有幸拜读了张清平撰写的《林巧稚传》。

我怀着虔诚的心灵游弋在林大夫曾经生活的年代,跟随她一起走过若干的春夏秋冬,我体味着她的“医者父母心”,感受着她对病人的怜惜和悲悯,她像一个救赎女性病痛的天使,始终怀着诚挚的信念,在现世人生中与病人共度苦难,承担责任。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5岁那年,母亲死于宫颈癌。母亲去世时,年幼的巧稚在风雨中哀哀地哭泣,没有人会想到,日后,母亲的这个女儿会成为专门为女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14岁那年,巧稚在岛上受礼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在英国教师玛丽卡琳小姐的言传身教下,巧稚不但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而且玛丽老师端庄文雅、认真严谨、谦和热情的品质也影响了巧稚。那时,每到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女生们都去教堂做义工,为教友们提供帮助,这种热心公益、愿意为公众做事的习惯,林巧稚保持了一生。

20岁那年,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生。之前,巧稚读了许多使徒列传,他们平生的业绩,就是四处行医治病、传播福音。在解救人们肉体的痛苦时,又拯救了人们的灵魂,她觉得,再没有比当医生更符合她的心愿了。

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投资中国的慈善事业。从选址、建校、招生都有极高的标准。美国著名的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负责主要设计,许多修缮过故宫的老工匠参与了修建,主要的建筑材料和设施都是从美国运来。协和就是要培养高精尖人才。

那一年,协和医学院招生,全国报名500多人,只录取25人。巧稚考试时一路过关斩将,可是在她最有把握的英语笔试考场内,她为了救护突然晕倒的女学生中断了考试,她以为自己必定落选无疑,但监考老师专门为协和写了一份报告,赞美她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得当,表现出优美的品行。而且其他课程成绩都不错,学院决定录取她。

1921年9月,林巧稚进入协和医学院学习。之后的8年,她凭着满腔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顺利通过了各门考试。“男同学考100分,我要考110分!”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学风让林巧稚在校表现特别突出。1929年6月,巧稚毕业了。获得了协和医学院毕业证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且,林巧稚还获得了“文海奖”。而这个奖项每届毕业生只授予一人。

那一年,她被聘任为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书明确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今天看来,这样的聘约是如此的违悖人伦,但在当时,国外的教会医院,也有相同的契约。选择这样的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了放弃婚姻和家庭。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所以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而林大夫就是她们之中最优秀的代表。

基于扎实的医学知识功底和勤于动手能力,以及她对“治病救人”使命的理解,巧稚在工作中开始独当一面。看看她的生活轨迹吧。

1931年,升任总住院医师,她是该职位的第一位女性,也是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医生。而当时协和的高职位几乎清一色是美国人或英国人。

1937年,被聘为妇产科副教授。无数紧张忙碌的日子,她都是陪伴病人度过的,诸多的疑难杂症病人在她手里重又获得新生。

1939年,被派往美国学习。1年后结束学习,即将回国。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胶着状态,许多欧洲人都奔向美国,以林巧稚的资历和能力,可以在美国任何一家医院得到很好的工作,但她却义无反顾回到了千疮百孔的祖国。

1941年12月8日,日本占领封锁协和。拘押了院长及美籍高层管理者,门诊被关闭,住院患者被迫出院,学校停课,教职员和学生被迫离校。

协和,北京城里的“国中国”,成了苍茫世界中的孤岛。

林巧稚离不开她的病人,她选择了留在北京挂牌行医。

东城东堂子胡同10号的四合院是林巧稚和亲人们租住并且行医的地方,妇产科门诊的开业,让林巧稚接触到了北平城区的下层妇女,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在这里,她见到了众多的患有反复妇科炎症、经久不愈的性病、各种占位病变的妇女,这些女人健康被蚕食,尊严被摧毁,幸福被磨蚀,她们平时有病能拖就拖,能扛就扛,扛不住就去药店抓几幅药,大医院从没进过,协和更是连想也不敢想。如今协和的医生成了她们的街坊,说话和气、医术高明,还总是想着替她们省钱,林巧稚处方用药,不但倾注了她的经验和智慧,还倾注了怜惜和悲悯。

遇到产妇行动困难,她就到产妇家里出诊。面对贫穷无助的病人,她不但不收诊疗费,还拿自己的钱给产妇买营养品。

无论是达官贵族家的娇小姐、阔太太,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劳动妇女,亦或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暗娼或妓女,林大夫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精心为她们治疗。日复一日面对永无尽头的疾病,她总是和悦地接纳、善待每个人。在这里的工作持续了6年,患者一共8887名。

1948年5月,协和医院复院。林巧稚担任了协和妇产科系主任、教授,再次回到忙碌紧张有序的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谙政治的林巧稚拒绝了多项社会活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工作中。她是妇产科大夫,见多了各种身患性病的女人,她痛惜那些先天梅毒儿,痛恨污秽的娼妓制度,对新政权清除社会丑恶的气魄和力量感到了强烈的震动。她开始关注共产党。并且开始相信共产党是能够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政党。

她依旧在门诊看着永远也看不完的病人。这其中也有邓颖超和张洁清,高级领导人的夫人们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要不到自己的孩子,林巧稚被深深打动了,而这些夫人们也被林大夫的认真负责、谦和近人,对待病人一视同仁的品质所吸引。

在我的脑海中常常闪回这样的场景:一身素色修身旗袍的林大夫,看上去高贵脱俗、干练洒脱。她穿行在病房和门诊,她给病人送去慰藉,她为病人掖被角,给那些贫穷的妇女支付医疗费用,给流产的病人买营养品……她自己没有孩子,但她亲手接生了5万孩子,每一个她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 Qiao zhi’s Baby”她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她做了一辈子的住院医生,她说过床头的电话是她惟一的伴侣。多少白天黑夜,多少雨雪交加,多少风雷闪电……只要是电话一响,林大夫必然会出现在病人身边。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已经把自己融进了医疗事业,即便在弥留之际,嘴里喊的还是“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而在她百年之后,毕生积蓄的3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她最爱的孩子们——医院托儿所。

她所有的特点和魅力都集中在对人的关爱上。她倾其一生付出自己,只为了众多女人的幸福。高山仰止,林大夫以她传奇而不凡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医。

她的精神时时激励着后来者,去践行那句箴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课文原文素材语文S版

10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她当医生五十多年,接生了无数的婴(yīng)儿,救治了无数的母亲。她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在妇产科学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每当林巧稚回忆起她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时,总要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比如上地理课时,老师就把他们带到海边,在海滩上做地形沙盘。大家边玩儿边做,兴味盎(àng)然,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并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经久不忘。 林巧稚从小对生物课就有很大的兴趣。有一次,老师上生物课时,问道: “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 不少同学答道:“是椭(tuǒ)圆的。” 生物老师当时没有马上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上山去,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树叶原来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掌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儿的都有。 一堂生物课结束了,林巧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zhé)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简单,你要认识它,就要亲自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yì)云。 林巧稚小时候从生物课上悟到的这一道理,对她一生的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大学毕(bì)业做了协(xié)和医院妇产科医生以后,非常重视医疗实践(jiàn),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不折不扣地实现了她的诺(nuò)言:“我要做一辈子值班医生。”无数次的医疗实践,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cái)料,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她在中小学时期形成的思维方法,使她在医学上一再创造出奇迹(jì)。

入殓师观后感1000字

入殓师观后感1000字 《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角色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 长”的语言非常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后来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

长知道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 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 “做”, 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面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一—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后来,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

最新必修四林巧稚英文简介

林巧稚简介 Lin Qiaozhi (December 23, 1901 - April 22, 1983), medical scientist. She is in the fetal palace breathing, female pelvic disease, gynecological tumors, neonatal hemolytic diseas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tudy made a contribution to China'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s a major pioneer, one of the founders. She is the first Chinese maternity and obstetrics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nd the first female academ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cademician), although the life did not get married, but personally delivered more than 50,000 babies, was known as "million baby mother" , "Life angel", "Chinese medicine", and Liang Yiwen is collectively known as "Nan Liang North Forest". 林巧稚人物生平 growing up December 23, 1901 (Guangxu twenty-seven years), Lin Qiaozhi was born in Sim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Gulangyu a teacher family. In 1908, Lin Qiaozhao Shang Meng school (women's primary school), then, studying at Gulangyu Huairen School (Gulangyu Women's High School). In 1913, he joined Gulangyu Higher Women's Normal School. In 1919 graduated from Xiamen Women's Normal College and stayed at school. In 1921,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now Union Medical College) completed, Lin Qiaozhi admitted to the school. In 1929, graduated from the Union Medical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a doctorate in medicine, was appointed to the Union Hospit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octor, for the hospital's first graduate of the Chinese female doctor, is the first "Wenhai" scholarship only winner. jobs As a result of outstanding work in the Concord Hospital, she was promoted to a resident in advance, and in 1932, was sent to the British Londo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and Manchester Medical School. In 1933, med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Vienna, Austria. In 1939,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chool of Medicine as a graduate student.

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这是一部以死写生的电影。死者的尊严最终通过入殓得到成全,那么,生者的尊严,又该从何处寻找?我们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信仰和支柱。世间耳语沸腾,很难听到温暖人心的声音。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足以成为放弃的理由以下是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

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

高中英语必修4课文逐句翻译(人教版)

1.必修四Unit1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非洲野生动物研究者 It is 5:45 am and the sun is just rising over Gombe National Park in East Africa. 清晨5点45分,太阳刚从东非的贡贝国家公园的上空升起,Following Jane's way of studying chimps, our group are all going to visit them in the forest. 我们一行人准备按照简研究黑猩猩的方法去森林里拜访它们。Jane has studied these families of chimps for many years and helped people understand how much they behave like humans. 简研究这些黑猩猩家族已经很多年了,她帮助人们了解黑猩猩跟人类的行为是多么的相似。Watching a family of chimps wake up is our first activity of the day. 我们当天的首项任务就是观察黑猩猩一家是如何醒来的。This means going back to the place where we left the family sleeping in a tree the night before. 这意味着我们要返回前一天晚上我们离开黑猩猩一家睡觉的大

树旁。Everybody sits and waits in the shade of the trees while the family begins to wake up and move off. 大家坐在树荫下等待着,这时候猩猩们睡醒了,准备离开。Then we follow as they wander into the forest. 然后这群黑猩猩向森林深处漫步而去,我们尾随其后。Most of the time, chimps either feed or clean each other as a way of showing love in their family. 在大部分时间里,黑猩猩或相互喂食,或彼此擦身,这在它们的家庭里是表示爱的方式。Jane warns us that our group is going to be very tired and dirty by the afternoon and she is right. 简预先提醒我们,到下午的时候我们就会又脏又累。她说对了。However, the evening makes it all worthwhile. 不过到傍晚时分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We watch the mother chimp and her babies play in the tree. Then we see them go to sleep together in their nest for the night. 我们看到黑猩猩妈妈跟她的幼子们在树上玩耍,后来看见它们晚上一起回窝里睡觉了。We realize that the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1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

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2 其实,刚听到《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是不太想看的,因为这个名字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

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

医生简介

李彩娟北京协和妇科教授 介绍 国内微创妇科首席专家,师从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世纪协和医院微创学科专家组成员之一,国内腹腔镜、宫腔镜微创治疗妇科疾病首席专家。擅长女性宫颈疾病、性传播疾病、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特殊炎症、宫外孕,各种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科研成果及腹腔镜教学片曾多次获卫生部嘉奖。 工作已有30多年,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经验,无论是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特殊炎症,宫外孕还是各种良性及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都能做到准确、及时,对那些肉眼看不见,或是仅靠普通检查无法诊断的疾病,就利用内窥镜或影像学、B超声等其他高科技技术进行诊断治疗,目的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技术方法,帮助每一位病人战胜病魔。 经历 1974年9月—1977年12月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生 1977年12月—1987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 1987年1月—1997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其中:1995年5月赴香港参加短期腹腔镜技术轮训 1995年8月—10月赴西藏行专项腹腔镜技术援藏) 1997年—至今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 获奖: 1992年--1994年共获中华妇产科杂志优秀论文奖三篇 1992年两部腹腔镜教学片获卫生部及北京市优秀教学片奖 1992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分别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协和医院医疗成就二等奖. 1992年获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就三等奖. 1996年获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的新药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2年全国卫生援藏工作先进个人 发表论著: 1、宫腔镜下取异物成功治疗不育一例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1, 13:6 2、宫颈双取器临床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 30:5 3、腹腔镜下微波治疗妇科疾病生殖医学杂志1 9 9 6,5:4 4、宫腔镜检在不育及习惯性流产诊治中的价值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 9 9 2,1 4:2 5、腹腔镜下微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初步报告中国光电医学1 9 9 2,1:2 0 5 6、腹腔镜检在妇科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北京医学1 9 9 4,1:2 9 7、腹腔镜下应用N d:YAG激光及微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华妇产科杂志1 9 9 5:3 患者评价: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主角原是大提琴师,因乐队解散,被破回到故乡,巧合见看到报纸中“旅行助理”的广告误导,成为送走人们最后一程旅途的入殓师,男主角起初自觉工作低贱,对亲友们遮掩事实,首次工作便不断呕吐,(已经死去两周的老婆婆能不呕吐么)后面更有朋友歧视、妻子离家,(原来不止中国这样)他的诸多不如意,亦为剧情如何发展,设出悬念。 诚实的说,很久没有看过如此干净而感人的电影。一开始我因着名字的恐怖固执的不敢涉足,看完以后才发现全片并没有一个惊悚的镜头。 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除了片头短短的入殓过程,整部影片完全采用顺序式叙述方式,却深刻的体现着生、死、爱、恨诸多主题。 影片一开头,是小林大悟在师父的指导下实施入殓过程。男主角娴熟的动作让我相信这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正如他专注自然的表演拉大提琴一般。一切都那么平静、庄重、自然。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一瞬间我有点恍惚,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后者多么的粗鄙。然而恰是这样的对比为大悟后来的思考埋下伏笔。 失业以后大悟和妻子搬回乡下居住,胡乱的工作寻找中大悟遇见了他的师父(我一直觉得影片里这个角色更像中国人眼里的师父而不仅仅是社长)。在高薪的诱惑下大悟接受了入殓师助手这一份工作。 接踵而来遇见的各种死亡促使大悟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为描绘这一过程中影片插入了大量大悟独自演奏大提琴的片段。在低沉流淌的提琴声伴奏中,跟随社长处理入殓事务的大悟逐渐意识到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 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然而在大悟真正接受并成为一个入殓师时,大悟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周遭人士的轻视眼光,反对他的甚至还有妻子。大悟动摇了,此时社长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大悟终于下定决心继续走下去。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好奇的百度了河豚鱼白,只因社长和大悟那一副好吃的无与伦比的表情,等我知道河豚的剧毒以后又忍不住开始佩服导演的用心,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值得一提的是,社长、大悟与办公室另外一位同事(我始终觉得她扮演这一角色挺不容易--慵懒淡定中透着一丝哀怨忧伤)一同度过圣诞节的那一段描写,大口的咀嚼鸡肉似乎要表达顽强活下去的信念,而后如怨如诉的提琴演奏又勾起每一个人不愿回首的过往。简单到可以忽略的情节,简单的食物人物和音乐的组合,让我第一次为这部电影掉下眼泪。

近代史纲要小论文

厦门仁医林巧稚 --------我的故乡先贤内容摘要: 对于厦门人来说,“林巧稚”谈不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虽然默默无闻,但是了解过她的人无一不被她的“仁医”精神所折服! 个人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丽咪,厦门鼓浪屿人,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是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贡献: 她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新生儿自发性肺气肿》、《妊娠及非妊娠妇女的阴道酵母样霉菌》、《在协和医院生产的畸形头胎儿》、《对妊娠母亲试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小生儿》等文章中,著有《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24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主编《妇科肿瘤》、《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家庭育儿百科大全》等。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涉及到的领域。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当时,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躲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糜烂等病成了常见病,她实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她还在寻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经和排卵的科学原理,这一现象同身体状况的内在联系。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人物典故: 医术医德同高 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她选择了事业,为事业终身未婚。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

林巧稚的名言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我知道我病得不轻,单靠药物是治不好我的病的,我需要祖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 我是人民的一员,一个替人治病的普普通通的医生。 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仪。 产妇进了医院,就是把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从每件细微的事做起,关怀体贴她们。 我们不仅要解除病人身体的痛苦,更要解除他们心灵上的痛苦。 我对妇女、儿童充满了爱,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那是一首绝妙的生命进行曲,胜过人间一切最悦耳的音乐。 治病救人,治了病就可以救人吗?可不一定,有的人得到了生命却失掉了幸福,好大夫要考虑全面,要为病人的幸福想办法。 我愿意做一辈子值班医生。 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 我是中国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 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救治危重的孕妇,都是我的职责. 我一闲下来就会感到寂寞、孤单,生命就会完结。 作为一个医生,一举一动都要为病人负责。作为一个护士,一言一行都要从病人的利益出发。 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最宝贵的。而现在这个人对你说,我把生命交给你,那么你还说什么呢?你冷?你饿?你困? 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单有对病人负责的精神还不够,还要掌握精湛的医术。没有真本事,病人会在你的手术

刀下断送生命。 新出来的太阳比什么都好。我爱这明朗的天空和这明朗天空下的生活! 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啊! 我愿为年轻同志当铺路的石子,向上的梯子。

入殓师观后感-作文

《入殓师》观后感 除了宫崎峻的动画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节奏,我更愿意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 但是这部去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却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 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 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 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 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

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 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 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 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 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 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

林巧稚的故事:落入凡间的天使

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 林巧稚的故事:落入凡间的天使 她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是一个有着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人;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富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被人尊称为东方圣母。 谁说女子不如男 林巧稚1901年12月31日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去世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她朦胧地意识到,做女人是多么的不易。7岁那年,她进入蒙学堂,开始了学习生涯。林巧稚从小学习勤奋,在学校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 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她的家乡在东南沿海,常能看到外国人高人一等的样子,人之间的不平等给了她强烈刺激。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不甘屈辱的强烈自尊感与她的年龄悄悄地同时生长。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然而,当她回到考场时,考试时间已过,使她最拿手的英语试卷没有做完,林巧稚只好悻悻地离去,也不对考试结果抱什么希望了。可在发榜之时,她却发现在百里挑一的金榜之上有她的名字!原来,恰是她在考场救人的出色表现,被协和医学院看中,认为她的爱心和沉着具备了一个医生的优良品质。 为了向妇女不能持刀的陈腐观念挑战,为了那些苦难中的中国妇女,也为了在无奈中死去的母亲,她选择了当时被许多人所鄙薄的妇产科。协和的淘汰制极其残酷,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但林巧稚凭着她的苦学和聪慧生存下来了,在八年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林巧稚一直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象征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林巧稚以自己的实际结果向世人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不平凡的道路 林巧稚毕业后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协和留下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仅仅半年时间,她就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折服了众多同行和上司,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走完了常人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 回国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她解除妇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欢乐,忙得连自己的婚姻与家庭都未顾及。1939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在协和,就是外国人要想获得这个职位也决非易事。然而,凭着高超的医技和众人皆知的高尚医德,在妇产科主任空缺时,院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中国女医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院关闭,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以平民大夫身份穿街走巷,在中华民族惨遭蹂躏和杀戮之时,她迎接着民族一个个新生命、新希望的降临。为了给更多贫苦的人治病,林巧稚将门诊费降低到3角,而当时北平妇产科诊所的门诊费都在5角以上。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拎着药箱、身单力薄的女子,到那些漆黑、脏乱、偏僻的小胡同去出诊,她对那些在日寇统治下痛苦挣扎的父老乡亲倾注了一腔热血和一片爱心。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从1942年4月开业,到1948年5月协和医院恢复,仅六年时间,这个小诊所里由林巧稚亲自填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

《降临》影评观后感

《降临》影评观后感 《降临》影评观后感 每至秋冬,总有一部硬科幻电影值得期待。2013年的《地心 引力》、2014年的《星际穿越》、2015年的《火星救援》,2016 年则是《降临》(Arrival)。2017。。。 然而很可能,《降临》将不会在国内上映,原因将在后文中讲到。 不过也不用太遗憾,因为跟电影比起来,原著《你一生的故事》无论艺术性、哲学性,还是结构之精巧、阅读体验之畅快,都在 电影之上。 这样说,如果读过原著,那么《降临》是很不错的补充视觉体验;如果没有,那么看完电影后最好也去读一读原著。你会发现,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的这部曾获1998年星云奖和斯特金奖的中篇小说,带来的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这种大胆又细腻的假设,以及故事中蕴含的质朴情感,远比 影片中的视觉奇景以及为投观众所好而预设的意识形态之争,更 深邃动人。 (一)《你一生的故事》:如果一种语言能让你看见未来 《你一生的故事》优雅地讲了一个关于地球人与外星人对同一个物理宇宙不同认识的故事。

书中的“我”是接触并学习外星语言的语言学家露易斯?班克 斯教授,“你”则是班克斯的女儿。 某日,外星飞船降临地球。美国政府派遣科研人员分组进入 飞船与外星人交流,其中即包括班克斯。 他们称这些外星人为“七肢桶”,因其“看上去就像七条交 叉的肢支起的一个桶,呈中心对称状,任何一条肢都可当作手臂 或腿”。 人类和七肢桶的口头语言都基于声音,二者的书面语言却有 本质的区别。对人类来说,口语和书面语一样具有时序性,线性 结构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为因果论。 当人类遇到外星人,首先想到的是询问目的,其次是建立交流,进而学习其语言,获得其科学技术,顺便谋求贸易以获得利益。 七肢桶的书面语言则是一个闭环结构,落笔时已能预知将要 书写的内容。也许是因为身体结构的关系,七肢桶的祖先最初认 识同一个物理宇宙时选择采用目的论。 奇妙的地方在于,目的论超越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从 出生到死亡两点间的一切同时展现在七肢桶面前。 因此,七肢桶拜访地球没有目的。他们只是遵循自己的生命 轨迹,安静地降临地球,观察人类,并献出礼物——自己的语言。然后离开,对人类一无所求。 特德?姜在书中以光的折射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两种思维模

科学家的故事 人物介绍

主要人物介绍 毕昇 毕昇一开始只是雕刻工场里的一名普通雕刻匠,他意识到了“雕版印刷”的弊端,决心进行改革。最终,他凭着自己的执著、自信和坚持不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向我们证明了成功总会属于那些有准备、肯动手的人。 林巧稚 林巧稚是我国最有权威的妇产科专家,她顶着社会上重男轻女的压力,通过自己的勤奋苦读成为一名合格的妇产科医生。她每天都在拯救着母亲和婴儿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当母亲的机会。她坚强、不服输,并且有着始终为病人着想的无私精神,不愧是医学界的巾帼英雄。 华罗庚 华罗庚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经常为了做数学题而废寝忘食。后因敢于指正大学教授所犯的错误而成为清华大学的旁听生,一发不可收地陶醉在了数学研究中。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和聪明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哥白尼 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虽然他生活的年代一直流行着地球中心说,并且教会还将这一学说作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但是哥白尼不迷信教条、勇于追求真理,最终通过科学的天文学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牛顿 牛顿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他小时候由于家庭的不幸而沉默寡言,但是喜欢做些小东西,并且善于思考,有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痴迷于科学,经常为了进行科学研究而废寝忘食。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执著和热爱使他在数学、物理学等方面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她一生致力于研究放射性元素,并将科研成果无私地贡献给社会,自己却一生清贫。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成就,更是她那种视名利如粪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毫不夸耀、谦虚忘我的独立不羁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

入殓师观后感日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入殓师观后感日语 篇一: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过之后就不会对死亡有异样的感觉和恐惧了,深深体会了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开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义气众多人间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给人已情感极大的满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圣仪式让我们为死者最后的旅程充满了尊重。不论死于何故,只希望能让他(她)安然离开。 入殓师,一个外人看起来避之不及的职业,在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的演绎下变得那么的高尚与庄重。导演凭借这部《入殓师》出人意料得夺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使这部无人问津的,没有火爆场面,没有精彩特效的影片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入殓师》讲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后,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小林

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无所长,就在他为找工作而发愁时,看到了一则待遇优厚又无任何年龄要求的征人广告。小林被社长轻松地录取后才发现,所谓的“旅行助理”其实是为死人入殓的入殓师。尽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后在社长佐佐木先生的极力挽留和优渥的工资待遇吸引下勉强接受了这份工作。通过一次次与死亡的接触和入殓仪式,小林逐渐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并且对死亡有了一种新的感悟。 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广告把入殓师定义为“安乐出发的家务助理”,而该片的英文名字为“Departure”,为启程,离开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踏上新的旅程,正如 片中火葬师所说的那样:“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火葬师),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这位看着一个个人走向终点的人超脱而旷达,真正做到了对生死的参悟。剧中还有一情节设置,两条鱼拼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来一条鱼的尸体。“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剧中这一情节的寓意便在于此。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绝,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并且,“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通过入殓师这一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与意义,“死亡”变得如此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