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的我见

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的我见

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的我见
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的我见

作者:于建华,刁幼林,朱世银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但目前许多医疗单位对细菌感染的诊治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为提高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提高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严格规范细菌敏感试验、提高微生物室对疑难病的诊断能力、及时报告检测结果。(2)临床医生应能正确解读微生物检验报告、熟悉掌握和应用微生物学与抗菌药物的知识。(3)加强微生物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间的沟通与交流,以确保得出尽可能客观可靠的结论。

【关键词】细菌;感染;实验室诊断;诊断与治疗

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肿瘤治疗的深入开展,器官移植和各种介入性治疗的不断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不断增多,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而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治疗则有赖于微生物检验医师对病原菌的分离、药物敏感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和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正确选择及制定可行的给药方案。

1 病原菌的分离及药敏试验

1 1 提高病原菌培养阳性率

随着细菌分离水平的提高和对苛养菌检测的重视,细菌培养阳性率上升,但不同级别医院间存在较大差距,除儿童(科)医院外的专科医院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往往偏低[1,2],这可能与这些医院的微生物室设备及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有关。为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首先留取各类标本送检,及时接种,对于存在苛养菌感染可能的标本应同时接种特殊培养基及(或)同时在特殊培养条件下培养。

1 2 严格规范细菌药敏试验

正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对于临床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非常关键。卫生部规定目前我国抗菌药的药敏试验应当遵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美国临床标准化委员会(clsi/nccls)文件进行[4]。随着细菌对抗菌药耐药性的增加、新药的出现以及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深入认识,药敏试验方法在不断拓展,nccls文件也在每年更新。如:1999年推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同时修改了多种口服抗菌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判定折点;2004年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检测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同时增加了引起生物恐怖的细菌如炭疽杆菌、马勒博克菌、假马勒博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判定标准[5]。近年来,虽然药敏试验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体内、体外药敏不一致的情况,这其中有方法学本身的问题,其判定折点比较难以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细菌室工作人员应当了解每种药敏试验的特点及局限性,了解耐药机制,多与临床医生交流,逐步积累对于体内外药敏不一致现象的认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专门设计了药敏试验网页,即多层次抗微生物制剂药敏试验教材(master),它是细菌室进行药敏试验方面继续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该网页不仅介绍最新的药敏试验如nccls的更新版,而且有大量的临床病例报道,以问答的形式教授如何针对不同的病原菌选择试验方法及药物,同时指导临床用药。如从新生儿的血培养中分离出b群链球菌(gbs),其母亲产前阴道拭子培养出同样的细菌,产前因青霉素过敏曾静脉用克林霉素预防婴儿感染。试问围生期筛查中培养出的gbs常规是否需要做药敏试验,有gbs定植菌的孕妇应推荐什么预防用药,若该孕妇青霉素过敏时,应选择何种抗生素,gbs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比例是多少,这些问题对我们深入了解gbs感染和治疗有很大帮助。

1 3 检测结果的及时报告

1 4 提高微生物室对疑难病例的诊断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地使用半自动或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器,并且国内许多微生物室的仪器设备与国外基本相同。在此同时,仍应注重一些基本的检测手段,对于大多数病原

微生物,传统涂片染色和培养仍然是最经典的方法。依靠介入技术获得的标本,如组织穿刺标本等,由于标本量少非常珍贵,而这样的病人往往诊断非常困难,因此实验室应当开展撒网式的检查,至少涂3张片子;分别进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真菌直接压片,并且同时接种血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分枝杆菌培养基及真菌培养基,并适当延长培养的时间。同时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考虑特殊的病原菌,如:奴卡菌、放线菌、厌氧菌、军团菌、白喉杆菌的检查时,还需要特殊营养培养基。许多研究表明,抗生素的经验应用会明显降低标本分离培养的阳性率,而涂片染色检查能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尤其经直接涂片染色的脑脊液中的g-双球菌和真菌、痰中的真菌菌丝、深部感染的分泌物中的厌氧菌等,对培养阴性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微生物报告等资料综合分析,做出判断,从而制订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案。

第四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四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伤寒 一、名词解释 1.伤寒 2.再燃 3.复发 4.伤寒细胞 二、填空题 1.典型伤寒的病程可分为4期,分别是、、、。 2.伤寒极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 、、、。3.伤寒病人能够分离到伤寒杆菌的标本有、、 、。 4.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引起并发症的原因是。 三、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下列哪项为伤寒初期的确诊依据 A.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D.肥达反应阳性 E.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2.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的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骨髓培养 B.粪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伤寒并发症中最严重的是 A.肠出血 B.溶血尿毒综合征 C.中毒性肝炎 D.肠穿孔 E.中毒性心肌炎4.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为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2周 C.病前1周 D.病后第5~6周E.病后第3~4周 5.常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为

A.H抗体 B.A抗体 C.B抗体 D.Vi抗体 E.O抗体 6.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前1周 C.起病后第2~4周 D.起病后第5周E.起病后第6周 7.伤寒发病后,第1周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检查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尿培养 D.补体结合试验 E.血培养 8.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为 A.伤寒性肝炎、脾炎 B.I型变态反应 C.III型变态反应 D.中毒性肝炎E.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9.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下列哪项正确 A.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B.属沙门菌属的A群 C.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10.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肠毒素 B.外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内毒素 11.引起伤寒不断流行、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为 A.慢性带菌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普通型伤寒患者 D.伤寒恢复期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12.下列哪项是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 A.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重度贫血,肥达反应阴性 B.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达反应升高C.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D.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O”均升高E.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二)A2型题 13.某女,28岁,发热7日,伴有食欲减退、腹胀,病人发病前有涉水史。体格检查:T 40℃,P 80次/分,脾肋下2cm,外周血白细胞3.5×109/L,N 0. 52,L 0.48,下列选项中哪种诊断可能性大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87626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 6的非特异性升高,从而限制了IL- 6对诊断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而PCT 与hs- CRP则正好可以弥补IL- 6这一缺点。 另外,IL-6与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故IL-6水平能很好地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程度。 hs-CRP C -反应蛋白早于1930 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 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超敏CRP(HS-CRP)方法的引入,CRP不仅可作为一种急性炎症的标志物,而且可区别在正常范围内低程度炎症反应中CRP 的水平。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被临床重视。 C 反应蛋白(CRP)是肝脏细胞在IL-6 的作用下分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在应激情况下血清CRP 水平增高,在任何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2]。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梗死、急性创伤或手术、烧伤、免疫复合物沉积等都可以使CRP升高。健康人血清中CRP 含量很低,当机体受到细菌入侵引起炎症时,血中浓度其峰值可达基础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并不受年龄、性别、体温及贫血等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是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3]。据沈国森等实验研究报道显示[4],细菌性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直接核酸诊断试验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直接核酸诊断试验 Florence Paillard, PhD, and Craig S. Hill, PhD 准确和快速的诊断是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和防止感染性疾病扩散的关键。理想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试剂应该能够给临床医生提供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实验结果。检测试剂如果灵敏度不高则可能导致疾病的漏检,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造成疾病的扩散;同样,试剂如果特异性较差则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治疗,还可能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阴影。不论对个人还是公共卫生部门,因检测方法的不可靠所导致的错误诊断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得人们可以研制出比传统方法更为灵敏、特异和快速的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试剂。 一、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述评 数十年来,检测细菌的的标准方法是培养(液体和/或固体培养基)和染色,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抗酸染色和淋病奈瑟菌的革兰染色。其它一些方法还包括采用抗体技术检测细菌抗原的酶免疫测定(EIA)和直接荧光抗体技术(DFA)等。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微生物核酸成分的核酸检测(NATs)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断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用于微生物鉴定的NA Ts主要有两种类型:培养确认检测试剂和直接检测试剂。培养确认的NA Ts试剂主要用来对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确认;直接NA Ts试剂可以直接检测标本中的微生物,无需培养。与培养确认探针试剂相比,由于直接NATs试剂完全不需要培养这一步骤,所以可以更快地给出检测结果;直接NATs试剂一般来说其准确性也高于直接免疫检测方法。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非放射性直接NA Ts试剂是Gen-Probe PACE试剂,用来检测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 对直接NATs试剂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改进在于加入了目标扩增步骤,即探针检测前将目标序列进行扩增。第一个用于沙眼衣原体检测的核酸扩增试剂(NAA Ts)于1993年获得了FDA的批准。此后,随着核酸扩增技术的不断改进,出现了可以将样品成分的抑制作用降为最小的第二代NAA Ts,它的操作流程也得到了相应改进。 本文将就已经商品化并得到FDA批准的用于检测五种细菌感染的直接NATs试剂进行述评。这五种感染为:链球菌性咽炎、肺结核(TB)、阴道炎、衣原体(CT)和淋球菌(GC)感染。 二、直接NAT方法学 非扩增直接NATs(表1):大多数商品化的直接NA Ts试剂都采用特异性针对出现在被测生物体内的一段独有的核酸序列(目标序列)的核酸探针。这种探针通常采用荧光或化学发光标记。所测样品需进行处理以使其能够释放出核酸。检测时,标记的DNA探针可以和靶序列特异性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探针-目标序列杂交体。该杂交体被从非杂交探针中分离或区别开后,标记物散发出信号。 在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时,NATs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试剂的灵敏度。Gen-Probe采用的一项专利技术是将rRNA作为检测目标,rRNA在大多数微生物体内是以数以千计的拷贝量存在的。例如,沙眼衣原体中的rRNA可达2000拷贝,而DNA中有用的靶序列在每个细菌体内的量仅有一个或数个拷贝。因此以rRNA为检测目标可以大大提高试剂的灵敏度。除此之外,Gen-Probe由于在杂交检测中还采用了杂交保护检测(HPA)方法,使其试剂的灵敏度得以进一步提高。检测rRNA和HPA技术的结合使得第一个DNA探针检测试剂被临床实验室广泛用于培养的确定和直接检测。 第二个用于提高DNA探针检测灵敏度的方法是对信号分子进行放大,如杂交捕获试剂(Hybrid Capture assay)。它采用针对RNA:DNA杂交体的抗体来检测杂交形成,每个抗体都带有酶标记物。每个酶分子都会产生多种着色分子用于与之结合的每个杂交分子。这种从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传染病 猩红热G+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致病性最强,也称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患者和携带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后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力产生慢,持续时间短暂,具有型特异性。 抗毒免疫力,红疹毒素产生抗毒抗体,持续终生,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多流行于温带热带,冬春季多见,学龄儿童多发,小于1岁大于50少。 病原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健康人的咽部。 1.致病的菌体成分(了解) ①M蛋白:是GAS的重要致病因子,位于细胞壁,抗吞噬,与致病原是妨碍吞噬的毒力因子。 ②粘附素:脂磷壁酸(L TA)和M蛋白是两种粘附素,L TA 介导GAS的粘附。 ③胞壁多糖 ④透明质酸荚膜(HAC):在体外保护GAS抵抗吞噬。 2.致病性的胞外分泌物、 ①链球菌DNA酶:DNaseB分布最广,具较强的抗原性。 ②链球菌溶血素:O S,作用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心肌 ③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分解质酸,促进结缔组织分解,增加组织坏死程度,有助于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④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和阻止血浆凝固。 ⑤Spe:致热源物质,曾称“红疹毒素”,是外毒素。 病理改变 1感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 2.中毒性病变:充血出血,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角化坏死脱落,脱屑) 3.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滑膜 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大多2~4天。外科型1~2天。 1.典型: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出疹期:充血性,与毛囊一致隆起突出的“鸡皮疹”,舌头初为“草莓舌”中期“杨梅舌”后期“覆盆子舌”。恢复期:第2周开始脱皮,常为糠屑样脱皮,手掌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 皮肤特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贫血性划痕。疹退脱屑未遗留褐色瘢痕。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带状疱疹 ●猩红热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霍乱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隔离与消毒 ●传染病预防接种

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肝脏穿刺抽脓术 ●胸腔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病毒性肝炎 [诊断] (一)基本要点: 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 1,甲型肝炎: (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 (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 (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 (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 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诊断要点:

临床常见细菌感染及选择药物

临床常见细菌感染及药物选择 1.一般软组织感染:痈、疖、蜂窝织炎、乳腺炎、丹毒、淋巴管炎等。常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首选药物是青霉素、苯唑西林;其次可以考虑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第一代头孢、万古霉素;严重感染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 2.软组织混合感染:即需氧菌和厌氧菌共同参与的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厌氧类杆菌窝织炎、肌肉坏死、糖尿病足及咬伤感染等,治疗上要兼顾到厌氧菌。 I消化链球菌感染: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其次可以选择克林霉素;严重感染选择阿奇霉素、万古霉素等。 H大肠杆菌感染:首选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头孢二三代;其次可以选择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严重感染选择碳青霉烯类。 皿肠杆菌属(产气、阴沟):首选抗绿脓B -内酰胺类(哌拉西林、 头孢他定、头孢吡肟等)+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其次可以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严重感染选择碳青霉烯类。 以上感染必须考虑到厌氧菌感染,可以加用替硝唑、甲硝唑。 3.梭菌性肌肉坏死及蜂窝织炎和破伤风均为厌氧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使用普通的青霉素即可。 4.烧伤创面感染: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肠道杆菌引起的感

染。对轻度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哌拉西林、氟喹诺酮类等,耐庆大霉素菌株可予阿米卡星等耐氨基糖苷钝化酶的品种替代。严重感染可予三代头孢或哌拉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或予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绿脓杆菌感染易引起肉芽肿,药物难以渗入,故较重感染治疗应保证有足够的疗程。形成生物膜时疗效降低,此时,可加用大环内酯类等抑制生物膜形成的药物。 5.人工关节或胸骨劈开术后: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MSS/和MSCN:首选苯唑西林;其次可以选择头孢一代、万古霉素;严重感染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 MRSA首选万古霉素;其次可以选择替考拉宁、严重感染用夫西地酸、利福霉素。 MRCNS首选万古霉素;其次可以选择左氧氟沙星;严重感染再加用利福霉素。 6.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术后、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骨和关节的化脓性感染最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道杆菌, 用药时要兼顾到使用能够比较多得进入到骨组织的抗生素。 7.脑脓肿(原发性或源自临近感染、创伤或手术后)、脑膜炎、脓胸:脑膜炎、脑室炎、脑脓肿等得颅脑创伤的手术感染,最主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少数时候也有肠道杆菌和厌氧菌。选药要考虑到药物能够进入血脑屏障而达到感染组织。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及氨苄西林高度敏感,可首选较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脑膜炎球菌所致的脑膜炎及败血症。也可予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或林可霉素类替换青霉素治疗。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脑膜炎等可予二、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

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 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王文建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是指由细菌引起的支气管内膜持续的感染和慢性化脓性肺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持续湿咳超过3-4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曾经称为儿童慢性支气管炎、化脓性支气管炎、迁延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前期等,国外资料报道PBB是儿童慢性湿咳的最常见的病因,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儿童慢性咳嗽指南列入为常见的病因;在国内已受到儿科医师的关注。 引起PBB的病原体主要是呼吸道正常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流感嗜血杆菌(特别是未分型)和肺炎链球菌,其他尚有卡他莫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极少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 PBB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细菌在气道中形成生物被膜以及气道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急性支气管炎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很少使用抗菌药物,结果造成低水平的细菌感染而没有经过治疗,最终发展成为PBB:在婴幼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以破坏纤毛使其功能恢复延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特别是未分型的流感嗜血杆菌可以引起前炎症因子的释放、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反应,造成上皮损伤和气道黏液分泌与纤毛运动异常;黏液纤毛运动障碍又可以导致黏液运动速率和黏液清除速率显著下降,出现气道黏液淤积,使条件致病菌定植感染的机会增加,最终在细菌异常定植、慢性感染--气道炎症--黏液纤毛清除系统损伤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PBB主要见于婴幼儿,绝大多数在6岁以下儿童,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持续性“湿咳”,即有痰的咳嗽,多数为咳脓痰;夜间平卧、转换体位和早晨起床以后咳嗽明显,也可以整夜咳嗽;有的患儿伴有喘息,运动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加重,很容易诊断为哮喘;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胸片常常无明显异常或有肺纹理增多,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可以有支气管壁增厚和支气管扩张等。 PBB的确定诊断依赖于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微生物学和细胞学检查。诊断依据: 1.湿性(有痰)咳嗽持续 >4 周; 2.胸部高分辨 CT 片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和疑似支气管扩张; 3.抗菌药物治疗 2 周以上咳嗽可明显好转; 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或)细菌培养阳性; 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临床医生对表现为慢性湿咳,特别是脓性痰,缺乏其他疾病的依据,即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有明显效果或完全缓解,即可诊断,但要注意抗菌药物治疗的时间比较长,5-7天可能有改善但停药以后又加重。

重症医学科感染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监测

重症医学科感染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监测 发表时间:2016-03-15T14:34:30.1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张俊 [导读]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的类型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感染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常见。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目的:以神经外科为例,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临床感染细菌分布和耐药性监测。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临床感染患者的病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易受到感染的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细菌学检验检出鲍曼不动杆菌63株,所占比例为18.3%;铜绿假单胞菌72株,所占比例为20.9%;肺炎克雷伯菌93株,所占比例为27.0%,共检出细菌345株。革兰阴性杆菌对于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93.5%,对于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的敏感性为67.3%,对于头孢他定和氨曲南的敏感性都是33.6%,对于环丙沙星的敏感度为26.2%,对于阿米卡星的敏感度15.9%。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的类型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感染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常见。 关键词:神经外科;感染细菌;耐药性检测;重症监护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治疗侵入性操作损伤多种生理屏障,使得重症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临床科室,成为导致ICU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患者送检样本作培养的细菌,忽视重复菌株,根据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后,采用美国MicroScan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实施鉴定和药敏试验,每天用标准菌株做质控。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临床感染患者的病原资料进行分析,以我国卫生部颁布的《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标准进行诊断,并经临床送检标本作细菌培养阳性证实。共计感染患者252例,其中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53.8±2.7)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84例,占比重为33.33%。所有患者均通过《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经检验患者的细菌标本呈阳性。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临床感染患者检查的病原样本进行培养,然后将重复的菌株进行排除,使用常规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进行培植,然后使用珠海迪尔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DL-96自动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和鉴定,每天使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 1.2细菌、真菌鉴定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相关操作,真菌在珠海迪尔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沙包氏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然后按照该试剂的操作说明进行判定。 1.3药敏试验 使用MIC法来进行细菌药敏感度试验,判定结果依照美国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简称NCCLS的标准,真菌使用珠海迪尔生物有限公司提供DL-96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分析系统进行操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本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础疾病 该组感染患者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3例,所占比重为44.84%;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所占比重为46.03%;硬膜外学肿钻孔引流术后感染16例,占6.3%;脑肿瘤术后感染1例,所占比重为0.004%%;脑梗塞昏迷患者2例,所占比重为0.008%;脑积水术后感染患者例1例,所占比例为0.004%,。 2.2感染类型 该组患者出现中肺部感染220例,所占比例为87.30%,泌尿感染患者14例,所占比例为5.56%;中枢神经感染患者12例,所占比例为4.76%,血液感染患者6例,所占比例为2.38%。 2.3细菌分布 本次收集的病原菌共计366株,其中真菌20株,所占比例为5.46%,细菌346株,所占比例为94.54%。346株细菌体,大肠杆菌172株,所占比例为49.71%,非发酵菌145株,所占比例为41.91%,革兰阳性球菌22株,所占比例为6.36%,气单胞菌7株,所占比例为 2.02%。再进行细分,肺炎克雷伯菌92株,所占比例为26.59%,铜绿假单胞菌74株,所占比例为21.39%,鲍曼不动杆菌60株,所占比例为17.34%,大肠埃希菌26株,所占比例为6.94%,肠杆菌属18株,所占比例为5.20%,葡萄球菌16例,所占比例为4.62%,弗劳地拘椽酸杆菌12株,所占比例为 3.47%,其他细菌所占比例为13.87%。 2.4细菌药敏特点 结果发现22株革兰性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6株,溶血葡萄球菌4株,而且都是耐甲氧西林药物,这些菌种只会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比较敏感。 3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主要感染的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三种菌类为主,该3类菌的分离株绝大多数都是多重耐药菌株,检测中发现仅仅对亚胺培南具有敏感度,因此表明神经外科感染病菌大多为多重耐药性病菌。由本文数据可以看出,革兰氏阴性菌是神经外科病房细菌感染的主要类型,尤其是下呼吸道及创面感染。究其原因,侵入性操作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次,频繁使用激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 A.菌血症 B.脓毒血症 C.内毒素血症 D.毒血症 E.败血症 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 A.芽孢 B.荚膜 C.细胞壁 D.中介体 E.核糖体 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 A.核心多糖 B.特异性多糖 C.LPS D.脂质A E.脂蛋白 4.类毒素的特点是: A.有抗原性,无毒性 B.无抗原性,有毒性 C.无抗原性,无毒性 D.有抗原性,有毒性 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 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以上都不是 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 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 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 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 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 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LPS D.O抗原 E.荚膜多糖 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 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 B.受体基本相似 C.抗原性基本相似 D.无抗原性 E.以上都不是 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 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 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 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 D.其受体为D-甘露糖 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 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 A.破伤风溶血毒素 B.肉毒毒素 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 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 A.0.1%~0.2% B.0.2%~0.3% C.0.3%~0.4% D.0.4%~0.5% E.0.5%~0.6% 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脑膜炎球菌 C.痢疾杆菌 D.链球菌 E.白喉杆菌 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 A.白假丝酵母菌 B.链球菌 C.白喉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肺炎球菌 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 A.痢疾杆菌 B.链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伤寒杆菌 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脑膜炎球菌 B.淋球菌 C.伤寒杆菌 D.军团菌 E.结核杆菌 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膜磷壁酸 B.肽聚糖 C.M蛋白 D.荚膜 E.壁磷壁酸 18.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志贺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环境控制维护生态平衡。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搞好粪便、污水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2.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取的病原体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①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毒)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等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等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增)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易被污染,一般必须冷藏保存。 ②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菌(毒)株灭活制成,或提取菌体成分制成多糖体菌苗等。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被污染,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较差,接种量大。 ③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用甲醛封闭毒性中心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流行时使用。 ①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紧急预防使用。 ②免疫球蛋白包括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具有一定的抗体种类和水平。可用于麻疹、甲型肝炎等易感接触者的预防接种。 ③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发生时,用于机体无免疫保护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感染性疾病,如破伤风,可肌注抗毒素250~500U,同时在另一侧接种0.5ml精制吸附破伤风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从2007年起,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等疫苗接种。 计划免疫的程序是根据有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如何区别儿童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如何区别儿童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问:我孩子受凉感冒,医生诊断为病毒性感冒,不是细菌性感冒。请问,两种感冒有什么区别吗? 答:在医学上,根据引起感冒的病原体的不同可将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更为常见,占90%以上。患儿主要症状是:发热可有可无,体温可高可低,流清鼻涕,打喷嚏,轻咳,精神尚可,食欲减退,有时伴有呕吐和腹泻,部分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俗称高烧抽风)。验血时可发现血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临床上常选用抗病毒类药物,无须使用抗生素。 细菌性感冒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发烧,尤其是持续高烧不退,流脓鼻涕,咽喉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极少数病儿会发生高热惊厥,血中白细胞总数较高。若孩子血中白细胞总数超过12000个/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超过80%,往往能预示细菌性感冒;如发现白细胞胞桨同时出现空泡和中毒颗粒,则更能确定为细菌性感冒。细菌性感冒应采用抗生素治疗。 最后澄清几点朋友们可能会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风热感冒,病毒是西医的提法,中医更关注的是人体。所以有些医生将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风热感冒来治疗是不正确的。 * 喉咙痛并不是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关键,风寒感冒很多时也会引致喉咙痛的。 * 同样的,咳嗽和流涕还有发高烧也不能作为这两种感冒的区分。 * 不要同时进行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这是两种不同的治疗体系,开了抗生素了,就没必要再喝姜糖水啦。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想办法给身体降温,一个是想办法让身体出汗,几乎是反着干,身体能受得了吗?这既会减低中医效果,也会降低西医疗效 中成药治感冒效果比西医好 季节转变,风热感冒是常见病,也是困扰许多人的疾病,许多人会选择西药治感冒,但专家表示:中成药治感冒对身体的伤害更小,银翘解毒片和桑菊感冒片是非常不错的两中抗感冒中成药。 风热感冒: 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热邪,首先犯肺)。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同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对症也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教学提纲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 标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

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 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 IL-6 和 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 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 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 6的非特异性升高,从而限制了IL- 6对诊断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而PCT与hs- CRP 则正好可以弥补IL- 6这一缺点。 另外,IL-6与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故IL-6水平能很好地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程度。 hs-CRP C -反应蛋白早于1930 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 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超敏CRP (HS-CRP)方法的引入,CRP不仅可作为一种急性炎症的标志物,而且可区别在正常范围内低程度炎症反应中CRP的水平。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被临床重视。 C 反应蛋白(CRP)是肝脏细胞在IL-6 的作用下分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在应激情况下血清CRP 水平增高,在任何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2]。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梗死、急性创伤或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就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得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与病毒就是最多见得、最主要得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得诊断与鉴别对病人得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得、实用得、快速得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与病毒快速分离与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与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就是广大医院尤其就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得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就是鉴定细菌感染得常规项目。但就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得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与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得反应细菌感染得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得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与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 [1]。所以WBC 计数与N%用于细菌性感染得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得局限性。 二、血沉(ESR)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得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与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贫血与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就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三、白细胞介素-6(IL-6) IL-6 就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得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得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与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与IL-8,就是局部与系统免疫反应得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得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得T、B 细胞,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分泌大量得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

猪常见细菌性疾病

生猪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一、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综述 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 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 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以3月龄左右(6周~6月龄)的仔猪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 诱因为运输、气候骤变、通风不良、拥挤、环境突变及其他应激或加重病情。 (二)临症 高热,41.5℃以上;咳嗽,张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难,犬坐;有时见口鼻流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紫;临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样分泌物;个别猪呕吐,少数猪伴有下痢;有的关节肿胀;跛行。 (三)病理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 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 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防治 氨苄:4~15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卡那:10~20mg/kg体重,肌注,2次/日,3~5天; 磺胺: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复方新诺明: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 氟甲砜:0.1ml/kg体重,肌注,2次/日; 支原净:100~150mg/kg拌料 (个别症状严重的猪注射、大群采取拌料给药) 免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剂灭活苗,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2ml;种公猪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猪4~5周龄注射0.5~1.0ml,间隔7~14天加强一次。 二、猪传染性萎缩性萎鼻炎 (一)综述 简称萎鼻,本病的主要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次是产毒素的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绿脓杆菌、防线菌、嗜血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猪鼻炎霉形体、毛滴虫及猪细胞巨化病毒等也参与感染。 本病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打喷嚏、鼻塞等鼻炎症状和颜面部变化,主要造成猪的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低,出栏期延长。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也无季节性。 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母猪从呼吸道排毒感染仔猪,再由仔猪扩大感染的传染现象比较普遍。本病传播缓慢,散发。另外,本病也能感染犬、猫、牛、马、羊、鸡、兔和人,引起慢性鼻炎和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二)临症 鼻炎、喷嚏,呼吸不畅;粘性、脓性、带血的鼻液;流泪,“半月形”泪斑。 鼻、颜面变形;歪曲,变短或上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