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与脑的关系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在劳动的作用下,以高度发展的人脑为基础,产生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意识。

1.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把接受到的信息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整合、转换和传递。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个部分。见人脑各部位示意图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它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结构,成人的脑重约1400克,包括大脑皮层边缘皮层饿基底神经节,其中大脑皮层是人脑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不同的部位和区域是不同的机能中枢,有不同的分工。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不对称。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主要侧重对言语、文字、计算等信息的加工;大脑右半球主要侧重对图形、音乐、空间方位等信息的加工。

大脑对人的控制是对侧化的(嗅觉除外),即身体左半部由大脑右半球控制;身体右半边由大脑左半球控制。

2.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产物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交替作用。

人在清醒时,大脑兴奋占优势,人在睡眠时,则抑制过程占优势。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族发生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发生中所获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动物的这种反射为数有限。新生儿只有三种无条件反射:

(1)食物反射:如奶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会自动吮吸,食物放在他的嘴里,就会分泌唾液;(2)防御反射:如东西刺激眼睛就眨眼,火烫到手,手就缩回;

(3)朝向反射:如把眼球和头转向刺激的光源。这些都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是从遗传得来的。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射只是有机体出生以后生长和发展的先天基础,无法适应异常复杂和经常变化着的生活条件。在生活过程中就形成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时,先使用一个与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作用几秒钟后给动物一个无条件刺激(喂食物),并使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如10-20秒,(即用无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这样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铃声)单独作用,动物也分泌唾液。这时,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铃声,现在成了喂食的"信号"即成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中性刺激(无关刺激)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起来。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

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凡能有效地作用于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时间因素以及事物间的关系等,只要得到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类型主要是由无条件反射决定的,中性刺激与吃食引起唾液分泌反应相结合,成为食物分泌条件反射;与损伤性引起的防御、逃避反应相结合便形成防御条件反射、逃避条件反射。

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例如,铃声同吃食结合形成巩固的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再用灯光和铃声结合,也可以形成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同样,在已巩固的第二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可以建立很多级数的条件反射。

反射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条件反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经典条件发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来的。

铃声与食物(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从而让铃声与分泌唾液之间形成某种暂时联系。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某种暂时联系的形成。

用词语也可形成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

4.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并提出来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他把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它偶尔踩到杠杆上,或得了食物。随着时间的增加,白鼠获得食物的次数也增多,最后它就学会了按杠杆得到食物这种反应。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其核心是强化,即在行为之后的强化(白鼠在按杠杆之后获得食物)。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行为(按杠杆)之后获得强化(食物),后者是在行为(分泌唾液)之前获得强化(食物)。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传统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的公式:S-R(刺激-反应)

由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作用于有机体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动力定型。动力定型一旦形成,有机体在有关刺激作用下,就会自动出

现相应的反应。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的所有内容,都能从客观事物中找到它的源泉。如文学创作等。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的作用,没有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就没有人的心理。如狼孩等。印度狼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由于人自身的知识、经验、世界观等的不同,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有很大差异和主观性。如同样一本书,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有差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主动的,同时也是能动性的。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与脑练习题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心理与脑 姓名:邝丽芬学号:2010122013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前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4分) (B )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________。 A 精神活动; B 反射活动; C 意识活动; D 技能活动。(C )2、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来,是下列________反射。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的反射; C 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D 本能的反射。 (C )3、下列________属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 B 吸吮反射; C 膝跳反射; D 信号反射。( C )4、一个原本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多次重复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该反射被称为________。 A 操作性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经典性条件反射; D 第一信号系统 (B)5、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________? A 见风流泪;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吃梅生津。(A )6、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这种现象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反射。 (C )7、有机件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的手段,这种反射是________。 A 无条件反射; B 经典性条件反射;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反射。 (D )8、大脑皮层部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是________。 A 正诱导; B 负诱导; C 扩散与集中; D 相互诱导。( D )9、小孩临睡前兴奋的“闹觉”,这是________所致。 A 扩散; B 集中; C 正诱导; D 负诱导。 (D )10、“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属于________现象。 A 扩散; B 集中; C 正诱导;D负诱导。 ( C )11.视觉中枢位于________。 A.大脑皮层额叶 B.大脑皮层顶叶 C.大脑皮层枕叶 D.大脑皮层颞叶 (D )12.“狼孩”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遗传因素 B.缺乏营养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___脑_____________的机能、是对__客观现实______________的反映。 2.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颞叶、顶叶、额叶和枕叶四个区。 3.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构成的;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_______脊髓_________。

第二章心理和脑(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脑 教学要求: 1、了解神经元、突触、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元结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的构成;两种信 号系统。 2、掌握大脑的主要概况、脑的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种类;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 律。 第一节神经系统和脑 一、神经元 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巨大信息处理库。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机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输出。 (一)神经元基本结构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部分叫突触,其释放化学递质,负担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任务。(详见P36-37) 二、神经系统的构成 众多的神经元,构成了人体庞大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构成: 1、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2)脊神经(3)内脏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2)脑(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其中大脑为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 (见图13神经系统、图14大脑剖面图) 三、脑的构造与功能 1、脑干:维持个体的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与脑干有关。包括延脑、脑桥、中脑、脑干网状结构。 2、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身体平衡。 3、间脑:最复杂的中枢,也是重要的中枢,包括: 神 经 元 细胞 细胞突起 个性心理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轴突 树突

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也具有控制情绪的功能。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关系。 4、大脑 大脑皮层面积:2200平方厘米,皮层神经细胞:140-150亿突触:10万亿-100万亿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份分工趋于精细,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功能中枢,各中枢彼此分工又彼此合作,从而实现对外刺激的精细反应。 四、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白质:胼胝体 灰质:大脑皮层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感觉区: 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视觉中枢:枕叶。 听觉中枢:颞叶上回。 嗅觉中枢:海马回沟附近皮质。 味觉中枢:中央后回的最下部分。 2、运动区——中央前回 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运动区与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各部位的实际大小, 而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功能重要的部位在运动区所占的面积也比较大。 3.言语区——脑左半球 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与人的书写与绘图能力有关。 损伤——失写症。 言语运动区:左半球额下回后部。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环曲回(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损伤——听觉性失语症. 言语视觉中枢: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 损伤——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

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与脑的关系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在劳动的作用下,以高度发展的人脑为基础,产生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意识。 1.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把接受到的信息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整合、转换和传递。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六个部分。见人脑各部位示意图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它是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结构,成人的脑重约1400克,包括大脑皮层边缘皮层饿基底神经节,其中大脑皮层是人脑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不同的部位和区域是不同的机能中枢,有不同的分工。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不对称。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主要侧重对言语、文字、计算等信息的加工;大脑右半球主要侧重对图形、音乐、空间方位等信息的加工。 大脑对人的控制是对侧化的(嗅觉除外),即身体左半部由大脑右半球控制;身体右半边由大脑左半球控制。 2.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产物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交替作用。 人在清醒时,大脑兴奋占优势,人在睡眠时,则抑制过程占优势。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族发生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发生中所获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动物的这种反射为数有限。新生儿只有三种无条件反射: (1)食物反射:如奶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会自动吮吸,食物放在他的嘴里,就会分泌唾液;(2)防御反射:如东西刺激眼睛就眨眼,火烫到手,手就缩回; (3)朝向反射:如把眼球和头转向刺激的光源。这些都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是从遗传得来的。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射只是有机体出生以后生长和发展的先天基础,无法适应异常复杂和经常变化着的生活条件。在生活过程中就形成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时,先使用一个与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作用几秒钟后给动物一个无条件刺激(喂食物),并使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如10-20秒,(即用无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这样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铃声)单独作用,动物也分泌唾液。这时,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铃声,现在成了喂食的"信号"即成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中性刺激(无关刺激)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起来。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

第二章 脑与心理

第二章脑与心理 内容概览 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脑与心理活动 四、脑功能开发 ?导入正题: ?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以前人们误以为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但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1)脊神经:发自脊髓,共31对,联结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 (2)脑神经:由脑发出,共12对 (3)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在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a.交感神经:唤醒时活动 b.副交感神经:安静时活动 第二节脑的结构与功能 ?脑的结构 (1)脑细胞 (2)中枢神经系统 (3)大脑结构 脑的功能 (1)大脑的功能 (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脑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 ?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大脑的结构 大脑的结构 ?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相联 ?额叶的后下部“布洛卡区” 运动性言语中枢 颞叶的后下部,温尔尼克区听觉性言语中枢 枕叶,视觉中枢,图像的接受和解释 一般来说,大脑皮层的左右两侧分管相对侧的感觉,但嗅觉除外。 脑的功能 ?大脑的功能 大脑左右半球分管不同的活动: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 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 “开发右脑”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颅相说 ?定位说 ?整体说 ?技能系统说 ?模块说 ?泛脑网络论 颅相说 ?颅相说是关于颅骨外形特征与性格相关的一种学说。 ?19世纪德国医生加尔提出,其弟子施普茨海姆采用颅相说一词。 ?加尔认为颅骨的外部形状与内部脑的结构有关,并且心理特征与颅骨形状也有一定相关。 颅相说 ?加尔通过观察周围熟悉人的心理与颅骨外形特征,确定了27个功能区,后施普茨海姆修订为35个。?曾一度受到人们关注,但仅是主观推断,未得到实证研究支持。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呈现出不同等级。最高等级是大脑皮层,以下依次为:基底节、间脑、小脑、脑干、脊髓 ?18-19世纪,随着布洛卡言语中枢、温尔尼克区、运动中枢与感觉中枢相继发现,启示人们:大脑不同部位各司其职。 ?20世纪加拿大神经学家潘菲尔德用微弱的电刺激病人的颞叶,病人会回忆起以前经历事情的详尽细节,说明记忆与颞叶有关。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确实发现脑有机能定位,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区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整体说 ?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19世纪中叶对动物的脑采用部分毁除法,发现不同部位却有特殊机能,但又发现神经系统具有统一性,任何部分的消除都可减少其它部分的能力,还发现一种机能损伤后,还可复得。 机能系统说 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在治疗二战期间脑损伤病人时发现,闹特定部位的损伤,不仅导致单一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导致一系列过程的障碍。得出:脑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机能系统。分三部分: 1、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2、心理接受、加工、储存的系统 3、行为调节系统 他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各系统有发挥着不同作用。 模块说 ?1976年,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提出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和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模块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信息过程。 ?同定位说相比它揭示的是人脑的整体性。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一证明了这一点。 ?如:猴子的视觉是颜色、运动、形状、知觉的合成,与31个脑区、多个模块有关,它们间的精细分工与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 泛脑网络论

大脑与性格的关系

大脑与性格的关系 右脑----想象力/直觉/才气擅长想象,有艺术才能和创造力,凭直觉对新鲜事物也能无意识地接受 左脑---计算/理性/逻辑擅长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逻辑性的思考和推理,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 测试方法: 只需要像平常一样将手自然搭在一起!首先检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步骤一:双手十指交叉搭在一起----对于外部的信息,左脑和右脑哪个更快地接受,通过手搭在一起的状态就可以了解。 左手拇指被押在右手拇指下的----------------------> 左脑使用者 右手拇指被押在左手拇指下的----------------------> 右脑使用者 步骤二:胳膊肘交叉搭在一起,对于外部的信息,左脑和右脑哪个更快地接受,胳膊肘交叉搭在一起的动作就可以了解。 右手臂压住左手臂的------------------------------> 左脑使用者 左手臂压住右手臂的------------------------------> 右脑使用者 测试结果: 在步骤一时了解了手搭在一起的方式,在进行步骤二的测试时有时会受步骤一的影响,这时你尝试呼吸,再将胳膊搭在一起,也可以和别人说话,在无意识的时刻做这个动作。 步骤1、2都是左型的人------------左左人 步骤1是左型,步骤2是右型的人------------左右人 步骤1是右型,步骤2是左型的人------------右左人 步骤1、2都是右型的人------------右右人 左右人——喜欢照顾人,领导型 具有冷静的观察力能看透对方或现场的气氛,但亦具有能体贴入微照顾对方的一面,这就是兼具冷静与温情的左右人。因生性冷静,颇具男子气概且责任感强烈,像个〔大姐头〕般常会受到同性的爱慕。能自然聚集人群并与之俐落相处。 只不过,有时也会忍不住太爱照顾他人。相当在意世人如何看待自己,总是保持警觉心。右左人——善於体贴他人的传统,温婉类型 能直觉了解对方的心情,并自然和善对应的右左人。虽然无法主动积极的向前,但却会後退一步来支持他人,生性稳重且贴心,给人一股〔凡事都会好好照顾*〕的安心感。不过一旦被拜托过一次,往後就很难再对他人说〔NO〕就是最大的缺点。不管自己有多么的痛苦,也

思想和心理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和心理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思想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但又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各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着、变化着。充分了解思想和心理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所想所为。 关键词:思想心理联系与区别 一、思想和心理的概念 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政治观点、道德意识和其他社会意识等。 人的思想有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一切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社会的进步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错误的思想,它阻碍或延缓社会进步和客观事物的发展,检验人的思想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客观事物用于感觉器官,引起脑的活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种种条件反射,成为心理的物质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 二、思想与心理的联系与区别 思想与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就个人的感受来说,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感受,而若干的而心理感受有时又能反过来影响思想;但思想与心理又各自呈现不同特点,各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着、变化着。 (一)思想与心理的联系 1.人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人脑为器官。在我们日常处理事情时都能感觉到我们是用大脑来思考,对外界的事物做出反应。所以说心理和思想都是通过大脑产生的。 2. 从广义上讲,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心理现象有较高层次和一般层次之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较高层次部分;而感觉、知觉等就属于心理现象的较低层次部分。从而得出,心理现象大于思想,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而已。 3.两者都是随着人的实践不断发展的。就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来说,人类的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由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由考虑身边事、周围事的单向思考向多维思考发展,想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心理也是如此,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情感单一向丰富发展等。就我们个人来说,我们的思想和心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随着实践的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我们的思想和心理肯定变,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变得更加适应环境,进而改造环境。 4.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从思想和心理的概念可以看出,一方面,一定的意识、思想决定着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一定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可见,心理与思想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心理与思想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 5.心理和思想都是以客观现实作为基础的。不难体会到,客观现实是人脑产生心理和思想的基础,人类很难主观的思考出客观存在的东西,即使是一些幻想出来的东西,也是有客观事物作为基础的。比如人们常说的鬼,它也只不过是人们根据现实中人的一种虚构,是生活中的现形,人世间不存在鬼,人们所描述的鬼的原型也是在人的基础上产生的,跟人有着极其相似的外形特征。

心理物质基础是大脑

心理的物质基础是大脑 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心理活动是人脑的精神活动。心理生理学观点强调,心理的实质即是脑的机能。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层。每一心理现象的实质都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不管你是在学习,记忆,在思维,还是在模仿,都是在由生物学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生物进程也是毫无疑问可以人为调整的。 关于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包被大脑半球沟和回外层的灰质,是调节机体机能的最高部位。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新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要作用;而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虽也有发展,但在机能上已从属于大脑皮层。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的大脑皮层更产生了新的飞跃,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主要含有锥体形细胞、梭形细胞和星形细胞(颗粒细胞)及神经纤维。按细胞与纤维排列情况可分为多层,自皮层表面到髓质大致分为六层。皮层的神经元之间联系十分广泛和复杂,在皮层的不同部位,各层的厚薄、各种神经细胞的分布和纤维的疏密都有差异。 根据皮层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可将皮层分为若干区。机体的各种功能在皮层具有定位关系,如运动区、感觉区等。但这仅是相对的,这些中枢也分散有类似的功能。如中央前回(四区)主要管理全身骨胳肌运动,称运动区,但中央前回也接受部分的感觉冲动。中央后回主管全身体躯感觉,但刺激该区也可产生少量运动。皮层除一些特定功能的中枢外,人类皮层大部分区域称联合区。临床实验证明,某一中枢的损伤,并不使人永久性完全丧失该中枢所管理的功能,经过适当的治疗和功能锻炼,常可由其他区域的代偿而使该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关于大脑皮层的感知机理 当动物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时,它们的大脑是否也处于混沌状态?以色列研究人员在研究了猫的大脑活动后提出,动物即使是闭着眼睛打盹,其大脑也许仍会下意识地产生视觉图像。研究人员称,如果人类也是如此的话,那么,人们喜欢看自己期望看到的东西的这种倾向,也许出自大脑中不断产生的虚幻感觉。 通常,眼睛在察觉到一个细小的斑点时,动物大脑皮层大约几毫米大的区域会兴奋起来,该区域中成千上万的神经细胞立即开始详细了解斑点的性质。垂直的斑点会导致某些神经细胞十分兴奋,而水平或斜向斑点会让另一些神经细胞十分兴奋。于是,不同的斑点在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产生了不同的高度兴奋图案,神经学家称这些大脑皮层图案为“定位图”。人们一直认为,动物合上双眼后,大脑皮层中将不会出现“定位图”,取而代之的是神经细胞的随机活动。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报道,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塔尔·肯奈特和他的同事通过一项高水平的实验惊奇地发现,猫在昏迷时,其大脑却似乎在系统地扫描内在的图像。实验中,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 及学校》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全书概要2011年10月20日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全书概要 学习是人类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比起其他生物来说,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学来的—阅读、数学、科学、文学以及一个社会的历史—需要接受正规训练,通常这种训练在学校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数学和历史知识不断增长内容越来越复杂.这给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学校中所教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中时其适用性开始受到质疑。 科学现在对学习过程以及能力表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新近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人在从事问题解决任务中的复杂推理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核心学科学习过程中人是如何获得技能和理解的。本书呈现出对学习原理的一个当代的解释,这个概要对新的学习科学做一次总括性的回顾。 改变学习概念的五大主题 在过去的30年中有关学习的研究在五大领域中产生了新的学习概念。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勘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 1.记忆与知识的结构记忆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含知识.也涉及到意义。知道学习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结构的,这特别有利于人们理解隐含于有效理解和思维的条理化的知识的性质。 2.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当代最具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是对专家学习者的基本研究。学习理论现在能够解释学习者是如何获得寻找间题空间的技能的,以及在很多向题解决情境中他们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一般策略的。新手学习者学到的问题解决技能与熟练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的专业技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教案_《心理学》(第2章-脑与心理)

单元二脑与心理 授课内容:心理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神经系统发生与进化 (2)识记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和大脑功能分区 (3)理解脑与心理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脑的分工与功能开发途径 2.能力目标:(1)举例说明脑与认知、情绪等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关系 (2)分析说明日常行为与学习活动对保护利用大脑的作用 3.素质目标:(1)养成科学用脑习惯,掌握促进大脑健康发育发展的方法技巧 (2)具备主动开发利用大脑功能的意识 教学重点:大脑与心理行为的关系;脑功能开发;脑的进化 教学难点: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通过重温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过程、个性差异)引出心理现象与大脑关系密切。回顾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决定意识,指出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二、讲授新课 引入:人脑重量1.36千克,却拥有超过1000亿个细胞。神经系统从何而来?(一)神经系统进化 1.神经系统发生进化 (1)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如变形虫。基本分化出內浆、外桨。 (2)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已经有了专门接受某种刺激的特殊细胞(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逐渐集中,形成

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如水螅(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 (3)无脊椎动物 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神经系统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如蚯蚓(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昆虫(节肢动物)的节状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的腹侧,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的背侧。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是空心的。 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在神经管的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随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五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及小脑。 (4)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前脑已经发展成为两半球,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大脑皮层。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从而扩大了皮层的表面积。脑的各部分的机能也日趋分化。 2.人脑的进化 从低等脊椎动物(如鱼)到高等脊椎动物(如人类),脑的进化遵循着以下方向: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新功能区出现。(二)个体发展 1.脑的重量增加 从胎儿期到出生六个月脑细胞数量的增长最为迅速。第一次脑激增在妊娠10-18周,第二次脑激增在出生后开始。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 人类胚胎发育反映了动物种系发生的演化过程,在种系发生中比较古老的结构先发育,在进化中出现较晚的结构后发育。 6、7个月的胎儿,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出生后,大脑各区域逐渐分化,3岁左右小脑的发育基本完成,6岁左右完成大脑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为了让神经信息定向传导。如,手指接触开水不能全身都跟着发烫。 (三)神经系统基本单位及信息传递 1.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1)神经元 含义: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包含胞体、树突和轴突。人脑神经元大概100亿个以上。树突较短,形如树枝,作用类似手机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其它细胞。

语言和大脑的关系

语言和大脑的关系 一、语言能力问题 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和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表现的学科叫做心理语言学。 语言和心理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和大脑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大脑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语言能力问题。人要说话,当然就得有用来说话的器官。人的身体器官中跟语言有关的除了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外,就是大脑了。但发音听觉器官和脑器官实际上有被支配和支配关系。发音和听觉器官是被支配的器官,或者说是纯粹的生理功能性器官,而大脑才是支配发音和听觉器官的器官,或者是具有心理功能的器官。因此大脑跟人类语言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高等动物,特别是灵长目动物如猩猩、猴子等,都有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但它们没有语言,不能说话,或者说至少不能像人那样说出结构和内容都十分复杂的话。除了这些动物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构造有限制外,最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这些动物的大脑与人类的大脑不一样。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大脑和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问题。 二、大脑的构造和人的语言能力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大脑由大约一百亿个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组成,还有成百亿条神经纤维按特定的选择模式将这些细

胞互相连接起来,即不是每个神经元与所有其他的神经元一一相连,而是每个神经元只与几个特定的神经元相连。大脑的表面有一层起伏不平的灰色和白色物质,这些物质就是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的,统称为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从各个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并引发人的各种行为。它既是人所有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决策机构,也是记忆的存储仓库。人的大脑又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由胼胝体(约二百万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脑桥”)连通,有选择的与中线两边的一些皮质区相连,从而使两个半球能互相交流信息。总的说,大脑左半球掌管右半身的动作,大脑右半球掌管左半身的动作。一个人如果大脑左半球有关部位受到损害,就会发生右侧肌体的瘫痪,反之如果右半球有关部位受到损害,就会发生左侧肌体的瘫痪。人除了大脑还有小脑,它位于大脑两个半球的下面,主要控制人体运动的平衡。脑的底部是脑干,这是脑和脊髓的连接部分,负责内脏功能(心博、呼吸等)等各种低级控制,其中还包含有掌管发音器官运动的颅神经核。 那么,人的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特别是通过语言障碍方面的实验,陆续取得了下面几个方面的结果: (一)大脑的单侧化现象 “单侧化”的意思是,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而且有明确的分工,即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右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科学家们已用大量科学实验证明了这种现象。比如有一

《心理学基础》第二章脑与心理讲稿

第二章脑与心理 导入: 大家还记不记得“心理”的概念?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些许疑惑:既然是大脑在对外界作出反应,怎么不叫“脑理”呢?既然是大脑在作用,为什么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心花怒放”,着急的时候会“心急火燎”,经历惊险恐怖场面会“心惊胆战”,伤心的时候会“痛心疾首”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的知识——关于大脑与心理的关系。 从古至今,不管是谁,都会体会到当我们喜怒哀乐、忧思俱愁的时候,我们的心脏都会有特殊的反应。所以在科技还不发达古代,人们就简单的认为心脏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器官。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脏的机能在于思考。汉字中,凡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 字旁或竖“心”旁,如思、想、念、怨、情、恨、悦等。由于心脏在胸腔中,于是古人认为智慧就来自胸中,因此产生了“胸有成竹”、“计上心来”、“心中有数”、“满腹经论”等词语。再比如“用心想一想”的意思是让你专注地思考;“扪心自问”意思是让你反省自己的所为;“铭记在心”的意思是让你永不忘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液冷却而已。 随着事实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活动不是与心而是与脑

联系着的。如人们观察到,人在睡眠和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而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一些精神病人心跳正常,但却神智不清。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有的耳目完好而变聋变盲,有的记忆丧失,有的言语、思维或随意运动出现了障碍。因此人们认识到心理现象是脑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但是脑是怎样活动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由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很长时间人们并不清楚。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和生理解剖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脑髓说”,他从解剖学上弄清了脊髓和脑的中枢神经联系的“经络周身,内外贯通”的道理。他说:“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皆归于脑”。这些都表明了大脑与感官的神经联系及大脑对感官的统一指挥作用。他断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明确指出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 1874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利用显微镜的方法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且证明这种大型锥体细胞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细胞,称为“贝兹细胞”。这说明人的各种随意运动也是受大脑支配的。 通过现代技术人们还发现,大脑的额叶损坏就会引起智力的降低和性格的破坏,使一个本来温良宁静、有理智的人变成粗野急躁、不能自制的人。枕叶受到破坏,人的视觉消失;大脑两半球的肿瘤会使人迅速进入痴呆状态,等等。 最终,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主要器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