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泵站施工规范(最新)

泵站施工规范(最新)

泵站施工规范(最新)
泵站施工规范(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泵站施工规范

Construction Code For Pumping Station

SL234-1999

主编单位:湖北省水利厅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网页制作:中国水利科技信息网

1999-03-23发布1999-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泵站施工规范》

SL234-1999的通知

水国科[1999]117号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以湖北省水利厅为主编单位制定的《泵站施工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泵站施工规范》SL234-1999

本标准自1999年4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前言

根据泵站施工需要及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要求编制《泵站施工规范》。

《泵站施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

——施工测量;

——地基与基础;

——泵房施工;

——流道与管道施工;

——进、出水建筑物施工;

——观测设施和施工期观测;

——水工金属结构安装。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湖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冯训文孟宪亮袁瑞红

封文堪李玉森刘大俊

刘良仕龚兆璜刘西凉

顾字平赵乐诗

目次

1 总则 6.4 永久缝

2 施工测量 6.5 砌石

2.1 一般规定7 观测设施和施工期观测

2.2 施工测量8 水工金属结构安装

3 地基与基础 8.1 一般规定

3.1 一般规定 8.2 闸门埋件安装

3.2 排水与降低地下水位 8.3 平面闸门安装

3.3 基坑开挖 8.4 拍门安装

3.4 地基处理 8.5 拦污栅安装

3.5 特殊土地基处理 8.6 闸门、拦污栅试运行

4 泵房施工 8.7 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安装及试运行

4.1 一般规定 8.8 移动式启闭机安装及试运行

4.2 泵房钢筋混凝土 8.9 液压式启闭机安装及试运行

5 流道与管道施工 8.10 清污机安装及试运行

5.1 一般规定 8.11 交接与验收

5.2 流道附录A 普通模板及支架的计算荷载

5.3 混凝土输水管道制作与安装附录B 平面闸门埋件安装允许公差与偏差

5.4 金属输水管道制作与安装附录C 小车轨道安装允许公差与偏差

6 进、出水建筑物施工附录D 桥架和门架的组装允许公差与偏差

6.1 引渠附录E 运行机构安装允许公差与偏差

6.2 前池及进水池本规范用词和用语说明

6.3 出水池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为统一泵站施工技术标准,保证泵站施工质量,使泵站工程施工做到优质、安全、经济,保证工期,方便管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中型灌溉、排水及工业、城镇供水泵站的施工。对于小型泵站的施工,可参照使用。

1.0.3泵站施工前,必须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复杂重点工程部位的施工措施设计。

1.0.4泵站工程应按监理工程师认可签发的图纸施工。如需修改,应报监理工程师处理。

1.0.5泵站工程施工应积极采用经过试验和鉴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

1.0.6泵站工程施工必须建立完整的施工技术档案。

1.0.7泵站工程施工质量评定和施工中间与竣工验收,应按SDJ249-88《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与SD204-86《泵站技术规范》(验收分册)有关规定执行。

1.0.8泵站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施工测量

2.1 一般规定

2.1.1施工测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泵站施工总体布置图和有关资料,按施工需要布设施工控制网。

2针对泵站工程施工各阶段的不同要求,进行施工放样及检查工作。

3提供泵站工程局部施工布置所需要的测绘资料。

4泵站建筑物外部变形观测点的埋设和施工期的定期观测工作。

5泵站建筑物的几何形体的竣工测量。

2.1.2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宜与规划设计阶段的坐标系统相一致。也可以根据施工需要建立与设计阶段的坐标系统有换算关系的施工坐标系统。施工高程系统,必须与设计阶段的高程系统相一致,并应根据需要与就近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

2.1.3施工测量主要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1.3的规定。

表2.1.3 施工测量主要精度指标(mm)

2.1.4对于测绘仪器与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修保养,定期检修和率定,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2.1.5各种外业手簿的原始记录,必须做到数据真实、字迹清楚、端正齐全,严禁涂改转抄与事后补记。

2.1.6未作规定的事项,应按SL52-9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2.2 施工测量

2.2.1平面控制网的布置以轴线网为宜,如用三角网时,泵站轴线宜作为三角网的一个边。

2.2.2根据泵站中心线标志,测设轴线控制的标点(简称轴线点),其相邻标点位置的中误差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2.2.3平面网控制测量等级,宜按四等三角和一、二级小三角与一、二级导线测量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如表2.2.3-1和表2.2.3-2所示。

2.2.4平面控制点,应选埋于通视良好,有利于扩展,方便放样,地基稳定且能较长期保存的地方。平面控制网建立后,应定期进行复测,若发现控制点有位移迹象时,应进行检测,其精度应不低于测设的精度。

表2.2.2 主要轴线点点位中误差限值(mm)

表2.2.3-1 三角网主要技术要求

表2.2.3-2 一、二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0

±20

2.2.5施工水准网的布设,应按由高到低逐等控制的原则进行。接测国家水准点时,必须接测两点以上,检测高差符合要求后,才能正式布网。

2.2.6工地水准基点,宜设地面明标与地下暗标各一座。大型泵站应设置明标与暗标各两座。基点位置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地基坚实、便于保存的地点,埋没深度应在冰冻层以下0.5m,并浇灌泥凝土基础。

2.2.7高程控制测量等级要求,应按照表2.2.7执行。

2.2.8高,标测量的各项技术要求,应按照表2.2.8执行。

2.2.9放样前对已有数据、资料和施工图中的几何尺寸(包括修改通知单),应认真进行检核,确认无误后,才可作放样的依据。严禁凭口头通知或未经批准的草图放样。

表2.2-7 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要求

2.2.10泵站底板上部立模的点位放祥,宜以轴线控制点直接测放出底板中心线(垂直水流方向)和泵站进、出水流道中心线(顺水流方向),其中误差要求为土2mm;然后用钢尺直接丈量弹出站墩、门槽、胸墙、岸墙、工作桥等平面立模线和检查控制线,以便进行上部施工。

2.2.11泵站金属结构预埋件的安装放样点测量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2.11的要求。

2.2.12立模、砌(填)筑高程点放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为混凝土立模和混凝土抹面层以及金属结构预埋安装使用的高程点,均应采取有闭合条件的几何水准法测设。

2对软土地基的高程测量应考虑土壤沉降值。

3机泵预埋件的安装高程和泵站上部结构的高程测量,应在泵房底板上建立初始观测基点,采取相对高差进行控制。

2.2.13竣工测量及归档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施工控制网(平面、高程)的计算成果。

2主要水工建筑物的建基面和进出水渠道的平面、断面图。

3实测建筑物过流部位及其他主要部位的竣工测量成果(坐标表、平面和断面图)。

4外部变形观测设施和竣工图表及施工期变形观测资料。

5有特殊要求部位的测量资料。

表2.2.8 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4

±12±3

±20±5

±30±10

表.2.2.11 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的精度指标(mm)

3 地基与基础

3.1 一般规定

3.1.1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1 修筑道路,平整场地。

2 设置施工平面与高程控制网点,进行测量放样。

3 布设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设施。

4 开挖基坑,并按设计要求堆放(或利用)挖出的土石料。

5 对需要处理的松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应按设计认真处理。

3.1.2对需要处理的地基,宜选择有代表性场地,进行施工前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

3.1.3凡已处理的地基,应经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1.4有度汛要求的泵站工程,应按施工措施设计构筑度汛工程。

3.1.5施工中发现文物古迹、化石以及测绘、地质、地震、通信等部门设置的永久性标志和地下设施时,均应妥善保护,并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处理。

3.2 排水与降低地下水位

3.2.1泵站施工区排水系统,应根据站区地形、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排水量大小进行施工规划布置,并与场外排水系统相适应。基坑外围应设置截水沟。

3.2.2基坑排水包括初期排水与经常性排水。基坑初期排水量由基坑(或围堰)范围内的积水量、抽水过程中围堰及地下渗水量、可能的降水量等组成,应通过计算确定。基坑经常性排水应分别计算渗流量、排水时降水量及施工弃水量,但施工弃水量与降水量不应叠加,应以二者中的数值大者与渗流量之和来确定最大抽水强度,配备相应设备。

3.2.3基坑排(降)水,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分别选定集水坑或井点等方法。

对于无承压水土层,可采用集水坑排(降)水法。对于各类砂性土、砂、砂卵石等有承压水的土层,可采用井点排(降)水法。

3.2.4集水坑排(降)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水坑和排水沟应设置在基础底部轮廓线以外一定距离处。

2集水坑和排水沟应随基坑开挖而下降。集水坑底应低于基础底1.0m以下。

3基坑挖深较大时,应分级设置平台和排水设施。

4排水设备能力应与需要抽排的水量相适应,并有一定的备用量。

3.2.5井点排水可采用轻型井点和管井轻型井点两类。井点类型的选择宜考虑透水层厚、埋深、渗透系数及所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与基坑面积大小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确定。

3.2.6采用井点排水,应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和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进行计算,以确定井点数量、位置、井深、抽水量以及抽水设备型号。必要时,可做现场抽水试验,确定计算参数。

3.2.7采用轻型井点,基坑宽度大于6m时宜采用双排井点或环形井点布置。降深超过5m时宜采用二或三级(层)井点。孔距一般为0.8~1.6m,最大不宜超过3m。

3.2.8轻型井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安装:敷设集水总管、沉放井点管、灌填滤料、连接管路、安

装抽水机组。

2各部件安装均应严密、不漏气。集水总管、井点管宜用软管连接,集水总管、集水箱宜接近天然地下水位。

3冲孔直径不应小于300mm,孔底应比管底低0.5m以上。

4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入砂滤料时,管口应有泥浆冒出,或向管内灌水时,能很快下渗,方为合格。

5井点系统安装完毕,应及时试抽,合格后将孔口以下0.5m范围用粘性土填塞密封。

3.2.9实际井点数宜为计算数的1.2倍,管井井点总降水位宜低于工程要求值0.5m。

3.2.10管井井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井可用钻孔法成孔,且宜采用清水固壁。如需用泥浆固壁时,应按本规范3.4.4的有关规定执行。

2管井各段的连接应牢固,清洗、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3滤网(滤布)应紧固于滤水管上,井底滤料应按级配分层连续均匀铺填。

4成井后,应及时采用分级自上而下和抽停相间的程序抽水洗井。

5试抽时,应调整水泵抽水量,达到预定降水高程。

3.2.11井点抽水期间,应按时观测水位和流量,并做好记录。随时监视出水情况,如发现水质浑浊,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必要时,可增设观测井。对轻型井点应观测真空度。

3.2.12井点排水结束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填塞。

3.2.13应注意地下水位降低后对邻近建筑物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应设立沉降观测点进行观测,必要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3.2.14排(降)水应有可靠电源和一定的备用设备。

3.3 基坑开挖

3.3.1基坑的开挖断面应满足设计、施工和基坑边坡稳定性的要求。

3.3.2采用水力冲挖应注意下列事项:

1保证水源、电源与排泥场地。

2挖土应分块分段、先周边后中间、分层进行,每层深度为2~3m。

3机组应均匀布设,间距宜为20m。

4排泥场的围埂应分层夯实。

3.3.3根据土质、气候和施工情况,基坑底部应留0.1~0.3m的保护层,待基础施工前再分块依次挖除。

3.3.4基础底面不得欠挖和超挖,若有局部超挖应用混凝土填筑。

3.3.5应及时处理在基坑开挖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

3.3.6在0℃以下施工,基础保护层挖除后,应立即采取可靠防冻措施。

3.3.7对于岩石地基的基坑开挖,应按SL47-94《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3.4 地基处理

3.4.1采用振冲法进行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20kPa的粉性土、粉土、饱和黄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可采用振冲置换法。处理砂土和粉土等地基可采用振冲挤密法。处理粘粒含量小于10%的粗砂、中砂地基可采用不加填料的振冲挤密法。

2采用振冲置换法时,填料宜用角砾、碎石、砾砂或粗砂,不宜使用砂石混合料。填料粒径以20~50mm为宜,含泥量不应超过5%,且不得含粘土块。

3振冲法所用施工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土质情况和工程要求合理选用振冲器的功率、振动力和振动频率。

2)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和提升高度,应满足施工和安全要求,起重能力宜为80~150kN。

3)振冲器的出口水压宜为0.4~0.8MPa,供水量宜控制在200~400L/min。

4)应有控制质量的装置。

4施工前应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反映密实程度的电流值、留振时间及填料量等施工参数。

5振冲施工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土质较差时宜采用间隔跳打法。

6造孔时,振冲贯入速度以1~2m/min为宜,且每贯入0.5~1.0m宜悬挂留振。

7制桩填料时宜保持小水量补给,填料应均匀对称,且自下而上边振边填,每次填厚不宜大于0.5m。

填料密实度以振冲器留振时的工作电源达到规定值为控制标准。

8施工中应随时检查填料量、密实电流值、留振时间等施工参数。

9成桩孔位中心与设计孔位中心偏差不宜大于100mm,完成后的桩顶中心偏差不应大于0.3倍桩孔直径。

10制桩完毕后,应检查有无漏桩,对校顶不密实部分应挖除或采取其他方法使其密实。

11砂土与粘性土等细粒土地基振冲加固效果的检验,应分别在加固7d及15d后进行。对桩间土可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及取土试验等方法检验。复合地基可采用静荷载试验方法检验。

12不加填料的振冲挤密法的施工过程和要求与振冲置换法相同(加填料部分除外)。

3.4.2采用高压喷射灌浆进行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砂性土、粘性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的加固或防渗可采用高压喷射灌浆。

对地下水具有侵蚀性、地下水流速过大和已发生涌水的地基,以及地基土中含有大粒径块(卵)石及淤泥与泥炭土地基,均应通过试验确定采用高压喷射灌浆的可行性。

2制作直径0.6~1.2m的旋喷桩可采用单管法,制作直径0.8~1.6m的旋喷桩可采用二管法,制作直径1.2~2.2m的旋喷桩或修筑防渗板墙可采用三管法。

3水泥浆液宜用325号或425号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制成,水泥浆液的配合比和外加剂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4每批水泥应作质量鉴定,不得使用不合格水泥。水泥浆所用水的质量,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的标准。

5水泥浆的水灰比可为1.5:1~1:1,水泥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拌随用。余浆存放时间不宜超过4h;当气温在10℃以上时,不宜超过3h。

6孔深应满足设计要求,孔位偏差不得大于100mm,成孔孔径比喷射管径可大30~40mm,孔的倾斜率宜小于1%。

7对钻孔深度内各土层厚度、界面高程及洞穴、涌水漏水等异常地质情况均应详细记录。

8喷射前应检查射浆管是否畅通。各管路系统应不堵、不漏、不串。

9射浆管置于钻孔底设计高程后,应立即开始高压喷射灌浆,并严格按规定喷射和提升。当射浆管不能一次连续提升时,分段提升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0.1m。

10高压喷射灌浆过程中如出现流量不变而压力突然下降时,应检查各部位泄漏情况;不冒浆或断续冒浆时,应查明原因,若系空穴、通道引起,则应继续灌浆至冒浆为止,当灌入一定浆量后仍不冒浆,可提出射浆管,待浆液凝固后重新灌浆。

11喷射灌浆完毕,固结体顶部出现稀浆层、凹槽、凹穴时,可将射浆管插入孔口以下2~3m处,用0.2~0.3MPa的灌浆压力、1.7~1.8相对密度的水泥浆液,由下而上进行二次灌浆,置换出稀浆液和填满凹穴。

12质量检验可用钻孔取芯、压水试验或开挖检查等方法,检验项目应包括浆体的深度、直径(厚度)、抗渗性能等。

3.4.3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处理砂性土、碎石土、湿陷性黄土和人工堆集土等地基可采用强夯法。

2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的荷载,必要时可铺砂石垫层。有防渗要求的地基,夯实后应清除砂石垫层。

3强夯加固地基应控制地下水位。当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施工或表层为饱和土时,可填O.5~2.Om厚的中粗砂、砂砾或片石等材料进行夯击。

4 夯锤重不宜小于80kN,落距不宜小于6m,锤重和落距可按式(3.4.3)估算:

式中H——有效加固深度;

w——锤的重力,kN;

h——锤的落距,m;

a——折减系数(由现场试验确定,砂性土可取0.7)。

5施工前应进行试夯,求得单点夯击次数。最优夯击次数应使夯击有效影响深度内土体竖向压缩最大,侧向位移最小,基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宜为3~10击。

6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宜为2~5遍。最后,以低锤满夯一遍,并整平。对地下水位低、透水性好的土层可连续夯击。

7夯点应按设计布置。夯点间距应根据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夯坑的形状及泵房基础结构特点确定,宜为5~9m。

8施工前应做好施工标志及观测仪器的埋没。施工中应做好现场观测和记录。主要观测项目应包括孔隙水压力、夯坑下陷量和坑周隆起量等。

9强夯效果的检验,可在最后一遍夯击完成1~4周后进行。检验方法如下:

1) 比较夯前和夯后场地的平均高程变化和地基变形量。

2) 取样进行室内试验,了解夯前和夯后场地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

3) 通过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手段了解场地土夯前夯后的强度变化。

10强夯法施工应预防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夯击点应离建筑物15m以外,必要时可采取防震措施。

3.4.4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根据地质条件分别选用回转钻、冲击钻、冲抓锥、潜水电钻等钻孔机具。

2护筒设置可用挖埋法或填筑法。地下水位深度超过1m以上的地基,可采用挖埋法;地下水位深度在lm以内或挖埋有困难,可采用填筑法。

3护筒埋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护筒平面位置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不宜大于50mm。

2) 用回转法钻进时,护筒内径宜大于钻头直径200mm;用冲抓或冲击法时宜大于300mm。

3) 护筒顶端应高出地面0.3m以上,有承压水时,应高出承压水位1.5~2.0m。

4) 护筒在粘性土中埋深不宜小于1m;在淤泥、软土或砂性土中则不宜小于1.5m,且护筒四周应换填厚度0.5m以上的粘土,并夯实。

4采用泥浆固壁和排渣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3.4.3)

1) 泥浆宜选用塑性指数IP不小于17的粘性土调制。泥浆控制指标:粘度为18~22s,含砂率不应大于4%~8%,胶体率不应小于90%。

2) 在粘土或壤土地层中成孔,可注入清水,用原土造浆护壁,排渣泥浆相对密度宜为1.1~1.2。

3) 在砂土和夹砂土层中成孔,孔中泥浆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1~1.3;在砂卵石或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孔中泥浆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3~1.5。

4) 施工中应经常在孔中取样,测定泥浆的相对密度。

5钻机应安置平稳,钻台的行走钢轨必须铺设平直、稳固,其对称轴线与桩孔中心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钻台运行时钢轨不应有明显沉陷。

6钻进成孔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回转钻机的钻架,其天车滑轮槽缘、回转器中心和桩孔中心三者应在同一铅垂线上;冲击或冲抓钻机的钻架,其天车滑轮槽缘的铅直线应对准桩孔中心,偏差不得大于20mm。 2) 钻进成孔应一次不间断地完成。

3) 桩孔钻进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对孔位、孔深、孔径、孔的垂直度等进行检查合格方可终孔。检查标准按表3.4.4的规定执行。

表3.4.4 钻孔灌注桩允许误差(mm)

7终孔后应立即清孔。清孔时应随时观测孔底沉渣厚度和冲渣液含渣量。当含渣量小于4%,摩擦桩的沉渣厚度小于0.3m,端承桩的沉渣厚度小于0.1m时,即可停止清孔。

8用原土造浆清孔时,泥浆相对密度应为1.05~1.1;孔壁土质较差,用泥浆循环清孔时,泥浆相对密度应为1.15~1.25。

9钢筋骨架的连接、固定以及保护层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灌注桩较深时,其钢筋骨架宜分段制作,并应对各段进行预拼接,作好标志。安装时应两边对称焊接,保持其垂直度。

2)控制钢筋保护层的环形垫块应分层穿设在加强箍筋上,加强箍筋应与主筋焊接。

3)钢筋骨架的顶端必须固定,应避免移动或上浮。

10灌注水下混凝土的导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节导管长宜为2m,最下端一节不应小于4m,导管底口不设法兰盘,应配有部分调节的短管。

2)导管应做压水试验,并编号排列。

3)拼装前,应检查导管是否有缺损或污垢;拼接时,应按编号进行,并连接严密。

4)每拼接一节,应将其内外壁清洗干净。

5)导管底口设置的隔水栓宜用预制混凝土球状形的隔水栓堵塞或用砂包堵塞。

11配制水下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水泥初凝时间不宜小于2.5h。

2)粗骨料粒径不应大于导管内径的1/6和钢筋最小间距的1/3,并不大于40mm。

3)水下混凝土的含砂率宜为40%~50%,水灰比不宜大于0.6。

4)坍落度和扩散度分别以180~220mm和340~380mm为宜,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50kg。

12灌注水下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导管下口至孔底距离宜为500mm。

2)初灌混凝土时,宜先灌少量水泥砂浆。导管和储料斗的混凝土储量应使导管初次埋深不得小于1m。

3)灌注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导管埋入深度不应小于2.0m,并不得大于5.0m;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下端时,导管宜深埋,并放慢灌注速度。若因停电等特殊情况造成灌注混凝土工作中断超过3h,可将导管提出孔外拆洗干净,待恢复灌注时,再按以上要求重新开始灌注水下混凝土的要求进行。

4)灌注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一般土质可为1.1,软土可为1.2~1.3。

5)终灌时,混凝土的最小灌注高度应能使泥浆顺利排出。

6)灌注的桩顶高程应高出设计高程0.5~0.8m,待继续施工时凿除。

7)应随时测定坍落度,每根桩留取试块不得少于一组。

13灌注桩的质量可用无破损检验法初验,必要时,可对桩体钻芯取样检验。

3.4.5采用沉井进行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挖困难的淤泥、流沙地基,周围有重要建筑物或其他原因的限制,不允许按一定边坡开挖的土基或松软、破碎岩石地基,以及因桩数较多,不能合理布置的地基,可以采用沉井进行地基处理。

2应编制沉井施工措施设计。

3制作沉井的地表应平整,设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并保持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不应小于0.5m。

4采用承垫木方法制作沉井,应根据沉井的重力、地基土的承载力等因素,分析计算砂垫层的厚度、承垫木的数量、尺寸等。

5在较好的均质土层上制作沉井,可采用无承垫木方法,铺垫适当厚度的素混凝土或砂垫层。

6沉井分节制作时,每节高度应合理,应保证沉井的稳定性和顺利下沉。

7制作混凝土沉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浇筑应均匀对称,沉井外壁应平滑。

2)刃脚模板应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拆除。

3)分节制作时,应在第一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后,再浇筑其上一节混凝土。

8下沉时,第一节沉井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其余各节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

有抗渗要求的沉井,下沉前,对封底、底板与井壁接缝处应凿毛处理,井壁上的穿墙孔洞及对穿螺栓等应进行防渗处理。

9抽承垫木应分组、依次、对称、同步进行,每抽出一组即用砂填实。定位承垫木应最后同时抽出。抽出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如发现倾斜应及时纠正。

10挖土下沉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挖土应分层、均匀、对称进行,每层挖深不宜大于O.5m;分格沉井的井格间土面高差也不宜大于0.5m。

2)沉井四周不得堆放弃土和建筑材料,避免偏压。

3)排水挖土时,应降低地下水位至开挖面0.5m以下;不排水挖土时,应控制沉井内外水位差,防止翻沙,并备有向井内补水的设备。

4)沉井下沉至距设计高程2m左右时,应放缓下沉速率,防止超沉。

5)下沉时,应加强观测。如发现倾斜、位移,应及时纠正。

11对必须用爆破方法开挖的沉井,应按控制爆破的有关规范进行。

12并列群井施工,宜采用同时下沉的方法。如条件限制,可分组、间隔、对称、均衡下沉。

13沉井下沉至设计高程,待井体稳定后封底。

14干封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底应清除浮泥、排干积水,再浇筑封底混凝土。

2)多格沉井应分格对称浇筑。

3)在封底和底板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时,应控制地下水位。

15采用导管法进行水下混凝土封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井底基面、周边接缝及止水等应进行清理。

2)管底离基面0.1m为宜,连续浇筑。

3)应按混凝土能相互覆盖的原则确定导管的数量和间距。

4)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从井内抽水。

16无底沉井内的填料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密实。

17群井间的连接和接缝处理,应在各个沉井全部封底或回填之后进行。

18沉井竣工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刃脚平均高程与设计高程相差不应超过100mm。

2)沉井四角中任何两个角的刃脚底面高差不得超过该两个角间水平距离的0.5%,且不得超过150mm;如其间水平距离小于10m,其高差可为100mm。

3)沉井顶面中心的水平位移不得超过下沉总深度(下沉前后刃脚高程之差)的1%;下沉总深度小于10m时,不宜大于100mm。

19沉井竣工验收应提供下列资料:

1)沉井施工过程记录。

2)穿过土(岩)层和基底的检验报告。

3)沉井竣工后的测量施工记录。

4)混凝土试块的试验报告。

5)工程质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3.4.6用射水地下成墙技术处理基础,宜按YJGF06-92《射水地下成墙施工方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

3.5 特殊土地基处理

3.5.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与施工程序。

2自重湿陷性黄土层上的泵站地基,宜采用浸水预沉法或灰土挤密桩进行处理。

3浸水预沉法必须具备足够的水源,施工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预浸水处理地基应比工程正式开工提前半年以上开始进行。

4当需浸水土层深度不超过6m时,宜采用表层水畦泡水方式(水畦中明水深度可为0.3~1.0m);当需浸水土层深度大于6m时,宜采用表层水畦泡水和深层浸水孔相结合方式。深层浸水孔间距可为2m左右,用洛阳铲打孔,孔径可为80mm,孔深可为需浸水土层深度的3/4,孔内应填入碎石或小卵石。

浸水可连续长时间浸泡,也可泡、排循环进行。采用泡、排循环法,以两个循环为宜。

5浸水预沉法处理地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浸水坑底开挖高程,应根据试验分析确定;浸水坑应大于基础四周各为5m以上,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需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分段进行浸水。

2)浸水坑边缘至已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少于50m,并应防止由于浸水影响附近建筑物和场地边坡的稳定性。

3)浸水时间以全部自重湿陷黄土层湿陷性变形稳定为准,其稳定标准为最后5d 的日平均湿陷量应小于1mm。

6地基浸水结束,泵站基础施工前应进行勘探工作,重新评定地基的湿陷性。若尚不满足设计要求,应采用垫层法或夯实法补做浅层处理。

7对于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或整片处理,可采用灰土挤密桩,桩深可为5~15m。

8灰土挤密桩的成孔可采用沉管法或冲击法。两种方法可参照相应有关规范与规定。

9成孔顺序应先外排后内排。同排桩间隔可1~2个孔跳隔进行。

10桩孔应尽快回填夯实,并应符合下列施工要求:

1)回填灰土混合料中的石灰应使用生石灰消解(闷透)3~4d以后,过筛粒径不大于5mm的熟石灰粉,石灰质量不应低于Ⅲ级,活性CaO+MgO含量(按干重计)不应小于50%。灰土混合料中的土料,应尽量选用就地挖取的纯黄土或一般粘性土,土料应过筛,粒径不应大于20mm,不得含有冻土块和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表层土等。

2)回填灰土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宜为2:8或3:7(灰:土)。灰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拌合后应及时入孔,不得隔日使用。

3)可用偏心轮夹杆式夯实机或成孔设备夯填。夯实机械必须就位准确、保持平稳、夯锤对中校孔、能自由落入孔底。填料应按设计规定数量均匀填进,不得盲目乱填,严

禁用送料车直接倒料入孔。

桩孔夯填高度宜超出基底设计标高0.2~0.3m,其上可用其他土料轻夯至地面。

11灰土挤密桩效果检验应包括以下内容:

1)挤密效果:应通过现场试验性成孔后开剖取样,测试桩周围土的干密度和压实系数进行检验(挤密前后对比)。桩间土平均压实系数Dy不得小于0.93。

2)消除湿陷性效果:可通过试验测定桩间土和桩孔内夯实的灰土的湿陷系数δs 进行检验,当众δs<0.015,则认为土的湿陷性已经消除。除上述方法外也可通过现场浸水载荷试验进行检验。

12小范围湿陷性黄土或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可用换填垫层、强夯、桩基等方法处理。施工方法见本规范“3.4”的有关规定。

3.5.2膨胀土地基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膨胀土地基上泵站基础的施工,应安排在冬旱季节进行,力求避开雨季,否则应采取可靠的防止雨水措施。

2基坑开挖前应布置好施工场地的排水设施,严禁天然地表水与施工用水流入基坑。

3临时性生活设施、施工设施(如水池、洗料场、混凝土搅拌站等)应安排在离基坑较远的位置,避免水流进基坑。

4应防止雨水浸入坡面和坡面土中水分蒸发,避免干湿交替,保护边坡稳定。可在坡面喷水泥砂浆保护层或用土工膜覆盖地面。

5基坑开挖至接近基底设计标高时,应留0.3m左右的保护层,待下道工序开始前再挖除保护层。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应及时铺水泥浆封闭坑底,或快速浇筑素混凝土垫层保护地基,待混凝土达到50%以上强度后,及时进行基础施工。

6泵站四周回填应及时分层进行。填料应选用非膨胀土、弱膨胀土及掺有石灰的膨胀土。选用弱膨胀土时,其含水量宜为1.1~1.2倍塑限含水量。

4 泵房施工

4.1 一般规定

4.1.1对于泵房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应做好施工措施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措施设计中拟定的混凝土浇筑强度要求,备足施工机械和劳力,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和有关的技术准备工作。

4.1.2泵房水下混凝土宜整体浇筑。对于安装大、中型立式机组的泵房工程,可按泵房结构并兼顾进、出水流道的整体性设计分层,由下至上分层施工。

层面应平整。如出现高低不同的层面时,应设斜面过渡段。

4.1.3泵房浇筑,在平面上一般不再分块。如泵房较长,需分期分段浇筑时,应以永久伸缩缝为界面,划分数个浇筑单元施工。泵房挡水墙围护结构不宜设置垂直施工缝。泵房内部的机墩、隔墙、楼板、柱、墙外启闭台、导水墙等,可分期浇筑。

4.2 泵房钢筋混凝土

4.2.1泵房混凝土施工中所使用的模板,可根据结构物的特点,分别采用钢模、木模或其他模板,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所有模板及支架必须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和相对位置正确;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模板表面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制作简单,装拆方便,经济耐用。

2钢模所使用的材料宜为3号钢。木模所使用的木材宜为Ⅱ、Ⅲ等材,木材湿度宜为18%~23%。

3模板、支架及脚手架应按照工程结构特点、浇筑方法和施工条件进行设计,并应明确材料、制作、安装、检验、使用及拆除工艺的具体要求。

4设计模板、支架及脚手架时,应选择实际可能发生的最不利荷载组合为计算荷载。迎风面的模板及支架,应验算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抗倾稳定性,抗倾倒系数不应小于1.15。

5各种材料的模板及支架、脚手架的设计应符合相应材料标准的规定。

6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不得遗漏,模板安装必须牢固,位置准确,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表4.2.1-l的规定。

表4.2.1-1 预埋件与预留孔洞安装的允许偏差(mm)

7制作与安装模板的允许偏差,如设计图纸上未注明时,应按表4.2.1-2的规定执行。

8拆除模板及支架的期限,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损伤时;墩、墙、柱部位不低于3.5MPa时,方可拆除。

2)承重模板及支架,应在混凝土达到表4.2.1-3的规定强度后方可拆除。

3)流道、深井筒式的泵房及其他体型复杂的构筑物,其模板及支架的拆除应制定专门方案,拆除时间除满足强度达到100%之外,一般不宜少于21d。

4.2.2钢筋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热轨钢筋的机械性能应符合GBI499-91《钢筋混凝土用热轨带肋钢筋》有关规定。

使用前应按规定抽样做机械性能试验,需要焊接的钢筋应做焊接工艺试验。

发现性能异常的钢筋,应做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

2钢筋的种类、钢号、直径应符合设计规定,需要代换时,应符合DL/T5057-96《水工混凝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泵房建筑结构部分的钢筋应符合GBJl0-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表4.2.1-2 制作和安装模板的允许偏差

注 1. 一般钢筋混凝土梁、柱的模板允许偏差应按GB50204-9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

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定型组合钢模板的使用,除满足本表规定外,尚应参照相应标淮执行。

表4.2.1-3 拆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

表4.2.2-1 加工后的钢筋允许偏差(mm)

3钢筋加工后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

4钢筋的接头类型选择和焊接要求,应符合DL/T5057-96或GBJ10-89的有关规定。

泵房混凝土的钢筋接头宜优先采用电焊接头。电焊接头宜优先采用闪光对焊。

5钢筋安装位置和保护层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2-2的规定。

表4.2.2-2钢筋安装位置和保护层的允许偏差(mm)

4.2.3泵房混凝土的配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品种的选用原则:

1)水位变化区或有抗冻、抗冲刷、抗磨损等要求的混凝土,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

2)水下不受冲刷或厚大构件内部的混凝土,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3)水上部分混凝土,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应低于325号。

4)受硫酸盐侵蚀的混凝土,应优先选用抗硫酸盐水泥;受其他侵蚀性介质影响或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按照有关规定或通过试验选用。

2细骨料宜采用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级配良好的天然沙。沙的细度模数宜为2.3~3.0。沙的含泥量不应大于3%,且不得含有粘土团粒。

3粗骨料宜采用质地坚硬且粒径分配良好的碎石、卵石,其质量标准应符合表

4.2.3-1的规定。

表4.2.3.1 粗料骨的质量标准

4 粗骨料最大粒径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应大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

2)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对双层或多层钢筋结构,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1/2。

3)不宜大于80mm ,对受侵蚀性介质作用的外部混凝土,不宜大于保护层厚度。 5 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水,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凡适宜饮用的水,均可使用。采用天然矿化水时,其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200mg/L ;硫酸根离子含量不得超过2200mg/L ;pH 值不应小于4。

6 在配制混凝土时,可以合理掺用外加剂,但其掺量和方法应通过试验确定。

7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验选定,应满足强度、耐久性及施工要求,且应经济、合理。

8 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可按式(4.2.3-1)确定:

f cu,o =f cu ,k+1.645σ

(4.2.3-1)

式中f cu,o ——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N/mm 2;

f cu,k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 2;

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N/mm 2。

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当施工单位具有近期的同一品种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则:

(4.2.3-2)

式中 f cu,i ——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第i 组试件的强度值,N/mm 2;

μf cu ——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N 组强度的平均值,N/mm 2;

N ——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试件的组数,N≥25。

注:1. “同一品种混凝土”系指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且生产工艺和配合比基本相同的泥凝土。

2. 对预拌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统计周期可取为一个月;对现场拌制混凝土的施工单位,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宜超过三个月。

3.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或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2.5N/mm 2,取σ=2.5N/mm 2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25时,如计算得到的σ<3.0N/mm 2,取σ=3.0N/mm 2。 2)当施工单位不具有近期的同一品种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可按表4.2.3-2取用。

9 混凝土的水灰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验确定。按耐久性要求,水灰比最大允许值尚应

现行标准规范GB防火涂料

现行标准规范G B防火涂 料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我国现行标准规范GB14907–2002《钢结构防火涂料》,对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分类和质量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家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超薄型、薄型、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分别进行2±、5±mm和25±2mm三个标准涂层厚度的型式检验,将检验结果(涂层厚度和耐火性能试验时间)作为该产品型式认可证书的产品名称和规格型号的证书内容。 一、钢结构防火涂料按使用场所可分为: a) 室内钢结构防火涂料:用于建筑物室内或隐蔽工程的钢结构表面; b) 室外钢结构防火涂料:用于建筑物室外或露天工程的钢结构表面。 钢结构防火涂料按使用厚度可分为: a) 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小于或等于3 mm; b) 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大于3 mm且小于或等于7 mm; c) 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大于7 mm且小于或等于45 mm。 二、涂层厚度与耐火极限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生产厂家,由于原材料、生产工艺、配方等因素,其产品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的生产厂家、相同类型的不同批次的产品,其产品质量也存在差异。如表3所示。 表3、某厂家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检测数据 涂料名称产品批次编号涂层厚度(mm) 耐火极限(min) 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CB – 1 > 120 CB – 2 > 90 CB – 3 > 90 CB – 4 112

CB – 5 61 CB – 6 > 30 CB – 7 33 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B – 1 > 160 B – 2 141 B – 3 120 B – 4 120 B – 5 > 90 B – 6 87 B – 7 110 B – 8 > 32 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H – 1 212 H – 2 130 H – 3 > 180 H – 4 > 180 H – 5 180 H – 6 182 H – 7 > 120 H – 8 98 由表3可以看出,相同类型不同批次的防火涂料,其涂层厚度与耐火极限的相关性不大。从理论上讲,同一批次的防火涂料,在一定范围内,涂层厚度与耐火极限之间的函数应该是相关的。但由于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火

堤防工程施工方案(2)

堤防工程施工方案 四.主体工程施工方案与措施 1.土石方工程 1.1.测量放线 施工准备开始起即成立测量作业小组,由测量工程师专人负责测量放样工作。校对仪器测量,熟悉图纸资料,踏勘地形与了解标点的位置等,做好一切测量放样的准备工作。复核测量:在施工前,依据承包标段起始点和终止点之间的设计纵坡,复测实际长度、高差,并和相邻渠段进行高程、中心线衔接复核,测设施工控制网点,测量记录本及成果资料送交监理工程师核查;横断面的测量与绘制:根据施工图和控制网点,对渠道中心线、高程点、边坡线(边线)进行测量定线,测放每一断面的开口轮廓位置。施工中,要经常及时测放检查开挖衬砌(砌筑)断面的尺寸及渠道底部的高程、中心位置,并做好记录。完工后,要对渠道中心线、纵坡、高程、渠边坡(边线)进行全面测量复核,并绘制出渠道纵横断面图及平面图。 1.2.土石方开挖 渠道土方开挖采用1.0m3反铲挖掘机施工,人工配合削坡。自卸汽车将弃土运到邻近填方段作为夯填土料或按要求堆于弃土场。人工削坡由熟练工人完成,施工时先按设计断面制作专用模型,通过测量放线,将模型准确架设在渠道上,然后挂线,自上而下逐层削坡。削坡弃土人工直接弃至渠道外,小装载机配合自卸农用车将弃渣运至指定渣场,弃渣按合同要求整齐堆放并做好环保处理。 1.3.土方夯填

本工程土方夯填主要集中于渠系建筑物工程,填料尽量采用本渠段所挖可利用土料。土方夯填工程量较为分散,采取就近取土的办法,拟采用机械、人工摊铺土料,人工整平,以振动夯为主、人工辅助分层夯实。 土方夯填料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填筑前必须清除填筑基面的表层腐植土、草皮、树根、杂物,严格控制土料含水率达到或接近最优含水率,其偏差值应小于允许偏差值,填筑料的压实度要不小于95%。 2.砌体工程 2.1浆砌石施工流程 测量放样→基础整修→块石运输到位→选石料→砂浆拌制、运输→挡土墙砌筑→勾缝→养护。 2.2.材料质量要求 砌体石料应坚实新鲜,无风化剥落层或裂缝,石材表面无污垢、水锈等杂质。除少量用于塞缝的片石外,块石要求上下两面平行且大致平整,无尖角、薄边,块厚宜大于200mm,块石外露面需修琢加工。使用前,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其标号和物理力学指标的测定,并将测定结果书面报送工程师,经工程师同意后,方能用于工程。 2.3.配合比 砌体用砂的细度模数一般为2.5~3.0,砂的粒径为0.15~5mm。砌筑用水泥按每次用量从水泥库中提取,受潮结块的水泥禁止使用。水从华容河抽取。砂浆的配合比由试验确定并报工程师批准使用,并随拌随用。勾缝砂浆单独拌制,严禁与砌体砂浆混用。 2.4.砌筑要求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注意:本目录依据的是我社2005年9月出版的《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1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1-1-1有效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1-2-1有效 湿险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1-3-1有效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50346-20041-4-1有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1-5-1有效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1-6-1有效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1-7-1有效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991-8-1有效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1-9-1有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1-10-1有效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1-11-1有效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34-20041-12-1有效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1-13-1有效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1-14-1有效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021-15-1有效 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2-1-1有效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7-912-2-1有效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 61-20032-3-1有效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4-1有效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260

1 地面起伏不平时,应按水平分层由低处开始逐层填筑,不得顺坡辅填;堤防横断面上的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将地面坡度削至缓于1:5。2 分段作业面的最小长度不应小于100m ;人工施工时段长可适当减短。3 作业面应分层统一铺土、统一碾压,并配备人员或平土机具参与整平作业,严禁出现界沟。4 在软土堤基上筑堤时,如堤身两侧设有压载平台,两者应按设计断面同步分层填筑,严禁先筑堤身后压载。5 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宜均衡上升,若段与段之间不可避免出现高差时,应以斜坡面相接,并按本规范6.8.1及6.8.2的规定执行。6 已铺土料表面在压实前被晒干时,应洒水湿润。7 用光面碾磙压实粘性土填筑层,在新层辅料前,应对压光层面作刨毛处理。填筑层检验合格后因故未继续施工,因搁置较久或经过雨淋干湿交替使表面产生疏松层时,复工前应进行复压处理。8 若发现局部“弹簧土” 、层间光面、层间中空、松土层或剪切破坏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准铺填新土。9 施工过程中应保证观测设备的埋设安装和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保护观测设备和测量标志完好。10 在软土地基上筑堤,或用较高含水量土料填筑堤身时,应严格控制施工速度,必要时应在地基、坡面设置沉降和位移观测点,根据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施工。11 对占压堤身断面的上堤临时坡道作补缺口处理,应将已板结老土刨松,与新铺土料统一按填筑要求分层压实。12 堤身全断面填筑完毕后,应作整坡压实及削坡处理,并对堤防两侧护堤地面的坑洼进行铺填平整。 6.1.2 铺料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按设计要求将土料铺至规定部位,严禁将砂(砾)料或其他透水料与粘性土料混杂,上堤土料中的杂质应予清除;2 土料或砾质土可采用进占法或后退法卸料,砂砾料宜用后退法卸料;砂砾料或砾质土卸料时如发生颗粒分离现象,应将其拌和均匀;3 辅料厚度和土块直径的限制尺寸,宜通过碾压试验确定;在缺乏试验资料时,可参照表6.1.2的规定取值; 表6.1.2铺料厚度和土块直径限制尺寸表 4 铺料至堤边时,应在设计边线外侧各超填一定余量:人工铺料宜为10cm ,机械铺料宜为30cm 。 6.1.3 压实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前应先做碾压试验,验证碾压质量能否达到设计干密度值,方法见附录B 。若已有相似条件的碾压经验也可参考使用。2分段填筑,各段应设立标志,以防漏压、欠压和过压。上下层的分段接缝位置应错开。3碾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碾压机械行走方向应平行于堤轴线;2)分段、分片碾压,相邻作业面的搭接碾压宽度,平行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0.5mm ;垂直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3m ;3)拖拉机带碾磙或振动碾压实作业,宜采用进退错距法,碾迹搭压宽度应大于10cm ;铲运机兼作压实机械时,宜采用轮迹排压法,轮迹应搭压轮宽的1/3;4)机械碾压时应控制行车速度,以不超过下列规定为宜:平碾为2km/h ,振动碾为2km/h ,铲运机为2档。 4机械碾压不到的部位,应辅以夯具夯实,夯实时应采用连环套打法,夯迹双向套压,夯压夯1/3,行行1/3;分段、分片夯实时,夯迹搭压宽度应不小于1/3夯径。5砂砾料压实时,洒水量宜为填筑方量的20%~40%;中细砂压实的洒水量,宜按最优含水量控制;压实施工宜用履带式拖拉机带平碾、振动碾或气胎碾。 6.1.4 采用土工合成加筋材料(编织型土工织物、土工网、土工格栅)填筑加筋土堤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筋材铺放基面应平整,筋材宜用宽幅规格;2 筋材应垂直堤轴线方向铺展,长度按设计要求裁制,一般不宜有拼接缝;3 如筋材必须拼接时,应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1)编织型筋材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5cm ,以细尼龙线双道缝合,并满足抗拉要求;2)土工网、土工格栅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5cm(土工格栅至少搭接一个方格),并以细尼龙绳在连接处绑扎牢固。4铺放筋材不允许有褶皱,并尽量用人工拉紧,以U 形钉定位于填筑土面上,填土时不得发生移动;5填土前如发现筋材有破损、裂纹等质量问题,应及时修补或作更换处理;6筋材上可按规定层厚铺土,但施工机械与筋材间的填土厚度不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260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5 堤基施工5.1一般规定5.1.1 堤基施工前,应根据勘测设计文件、堤基的实际情况和施工条件制订有关施工技术措施与细则。5.1.2 堤基地质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或无现行规范可遵照时,应进行必要的技术论证,并应通过现场试验取得有关技术参数。5.1.3 当堤基冻结后有明显冰夹层和冻胀现象时,未经处埋,不得在其上施工。5.1.4 对堤基开挖或处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应及时详细记录,经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堤身填筑。5.1.5 基坑积水应及时抽排,对泉眼应分析其成因和对堤防的影响后予以封堵或引导;开挖较深堤基时,应防止滑坡。5.1. 6 堤基施工除按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5.2堤基清理5.2.l 堤基基面清理范围包括堤身、铺盖、压载的基面,其边界应在设计基面边线外30cm~50cm。5.2.2 堤基表层不合格土、杂物等必须清除,堤基范围内的坑、槽、沟等,应按堤身填筑要求进行回填处理。5.2.3 堤基开挖、清除的弃土、杂物、废碴等,均应运到指定的场地堆放。 5.2.4 基面清理平整后,应及时报验。基面验收后应抓紧施工,若不能立即施工时,应做好基面保护,复工前应再检验,必要时须重新清理。6 堤身填筑与砌筑 6.1土料碾压筑堤6.1.1 填筑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地面起伏不平时,应按水平分层由低处开始逐层填筑,不得顺坡辅填;堤防横断面上的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将地面坡度削至缓于1:5。2 分段作业面的最小长度不应小于100m;人工施工时段长可适当减短。3 作业面应分层统一铺土、统一碾压,并配备人员或平土机具参与整平作业,严禁出现界沟。4 在软土堤基上筑堤时,如堤身两侧设有压载平台,两者应按设计断面同步分层填筑,严禁先筑堤身后压载。5 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宜均衡上升,若段与段之间不可避免出现高差时,应以斜坡面相接,并按本规范6.8.1及6.8.2的规定执行。6 已铺土料表面在压实前被晒干时,应洒水湿润。7 用光面碾磙压实粘性土填筑层,在新层辅料前,应对压光层面作刨毛处理。填筑层检验合格后因故未继续施工,因搁置较久或经过雨淋干湿交替使表面产生疏松层时,复工前应进行复压处理。8 若发现局部“弹簧土”、层间光面、层间中空、松土层或剪切破坏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准铺填新土。9 施工过程中应保证观测设备的埋设安装和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保护观测设备和测量标志完好。10 在软土地基上筑堤,或用较高含水量土料填筑堤身时,应严格控制施工速度,必要时应在地基、坡面设置沉降和位移观测点,根据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施工。11 对占压堤身断面的上堤临时坡道作补缺口处理,应将已板结老土刨松,与新铺土料统一按填筑要求分层压实。12 堤身全断面填筑完毕后,应作整坡压实及削坡处理,并对堤防两侧护堤地面的坑洼进行铺填平整。 6.1.2 铺料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按设计要求将土料铺至规定部位,严禁将砂(砾)料或其他透水料与粘性土料混杂,上堤土料中的杂质应予清除;2 土料或砾质土可采用进占法或后退法卸料,砂砾料宜用后退法卸料;砂砾料或砾质土卸料时如发生颗粒分离现象,应将其拌和均匀;3 辅料厚度和土块直径的限制尺寸,宜通过碾压试验确定;在缺乏试验资料时,可参照表6.1.2的规定取值; 表6.1.2铺料厚度和土块直径限制尺寸表 4 铺料至堤边时,应在设计边线外侧各超填一定余量:人工铺料宜为10cm,机械铺料宜为30cm。 6.1.3 压实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前应先做碾压试验,验证碾压质量能否达到设计干密度值,方法见附录B。若已有相似条件的碾压经验也可参考使用。2分段填筑,各段应设立标志,以防漏压、欠压和过压。上下层的分段接缝位置应错开。3碾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碾压机械行走方向应平行于堤轴线;2)分段、分片碾压,相邻作业面的搭接碾压宽度,平行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0.5mm;垂直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3m;3)拖拉机带碾磙或振动碾压实作业,宜采用进退错距法,碾迹搭压宽度应大于10cm;铲运机兼作压实机械时,宜采用轮迹排压法,轮迹应搭压轮宽的1/3;4)机械碾压时应控制行车速度,以不超过下列规定为宜:平碾为2km/h,振动碾为2km/h,铲运机为2档。 4机械碾压不到的部位,应辅以夯具夯实,夯实时应采用连环套打法,夯迹双向套压,夯压夯1/3,行行1/3;分段、分片夯实时,夯迹搭压宽度应不小于1/3夯径。5砂砾料压实时,洒水量宜为填筑方量的20%~40%;中细砂压实的洒水量,宜按最优含水量控制;压实施工宜用履带式拖拉机带平碾、振动碾或气胎碾。 6.1.4 采用土工合成加筋材料(编织型土工织物、土工网、土工格栅)填筑加筋土堤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筋材铺放基面应平整,筋材宜用宽幅规格;2 筋材应垂直堤轴线方向铺展,长度按设计要求裁制,一般不宜有拼接缝;3 如筋材必须拼接时,应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1)编织型筋材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5cm,以细尼龙线双道缝合,并满足抗拉要求;2)土工网、土工格栅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5cm(土工格栅至少搭接一个方格),并以细尼龙绳在连接处绑扎牢固。4铺放筋材不允许有褶皱,并尽量用人工拉紧,以U形钉定位于填筑土面上,填土时不得发生移动;5填土前如发现筋材有破损、裂纹等质量问 4

最新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最新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1地基与基础 规范名称规范编号变更情况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有效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有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有效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有效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有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有效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有效 湿险炷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有效 湿陷姓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 术规程JGJ167-2009有效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有效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有效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有效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有效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有效 2主体结构

规范名称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规范编号变更情况GBJ130-90有效GB50496-2009有效JGJ1-91有效JGJ3-2002有效 JGJ12-2006 有效被JGJ19- 2010 JGJ19-92 替换JGJ92-2004有效JGJ95-2003有效JGJ114-2003有效JGJ115-2006有效JGJ138-2001有效JGJ145-2004有效JGJ149-2006有效JGJ137-2001有效JGJ99-98有效 JGJ7-91有效JGJ61-2003有效GB50165-92有效GB50078-2008有效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规范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规范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钢结构防火喷涂保护应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专业施工队施工。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等要求,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3.1.2条当钢结构安装就位,与其相连的吊杆、马道、管架及其他相关连的构件安装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火涂料施工。 第3.1.3条施工前,钢结构表面应除锈,并根据使用要求确定防锈处理。除锈和防锈处理应符合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 第3.1.4条钢结构表面的杂物应清除干净,其连接处的缝隙应用防火涂料或其他防火材料填补堵平后方可施工。 第3.1.5条施工防火涂料应在室内装修之前和不被后继工程所损坏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时,对不需作防火保护的部位和其他物件应进行遮蔽保护,刚施工的涂层,应防止脏液污染和机械撞击。 第3.1.6条施工过程中和涂层干燥固化前,环境温度宜保持在5~38℃,相对湿度不宜大于90%,空气应流通。当风速大于5m燉s,或雨天和构件表面有结露时,不宜作业。 第二节质量要求 第3.2.1条用于保护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必须有国家检测机构的耐火极限检测报告和理化性能检测报告,必须有防火监督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和生产厂方的产品合格证。 第3.2.2条钢结构防火涂料出厂时,产品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附有涂料品种名称、技术性能、制造批号、贮存期限和使用说明。 第3.2.3条防火涂料中的底层和面层涂料应相互配套,底层涂料不得锈蚀钢材。 第3.2.4条在同一工程中,每使用100t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粘结强度;每使用500t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粘结强度和抗压强度。 第三节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3.3.1条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底涂层(或主涂层)宜采用重力式喷枪喷涂,其压力约为0.4MPa。局部修补和小面积施工,可用手工抹涂。面层装饰涂料可

堤防工程施工顺序与施工方法

1主体工程施工 1.1施工程序 本工程为了降低施工强度,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安排,整个工程分为三个施工区同时施工。堤防基础开挖前应完成场内三通、生产生活及临时设施搭建等准 备工作。由于岸线较长,各施工区又分为几个工段同时进行,施工现场场地开阔,施工单位之间干扰较小,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 施工顺序为由外向内,堤体填筑自下而上,沿堤线分段逐步进行。施工程序为施工单位进场→场内施工道路修建→河道疏浚及基础土石方开挖→格宾挡墙、 护垫→砂卵石碾压回填→草皮护坡,同时施工中穿插砼下河梯步等施工。 1.2大堤基础开挖 大堤基础开挖程序为:由上至下,分段逐层开挖。 砂卵石方开挖采用分层横向全宽挖掘法,主要施工机械为 1.0m3挖掘机配 5t 自卸汽车运输,开挖弃土、按照材料分区的要求运至临时堆码场或按相应的填筑 标准堆放于临近堤后回填区内,多余部分运至低洼地带回填区做平整场地用。 石方开挖采用 Y- 26手风钻凿孔,浅孔松动爆破,挖掘机集料、装车,配10t 自卸汽车运输出渣。 1.3格宾护垫施工 (1)施工组合及填石程序:格宾护垫在置放前先组合各单元结构,将护垫 组合的结构置放于施工地点,并且用高镀锌六角线将各单元结构连接起来,用 0.5m3反铲挖掘机填石料于结构中,最后人工将结构加盖并用钢线系紧。 (2) 格宾网材及填充料技术规范格宾护垫厚度为 0.3 m 。①格宾线材必须为 蜂巢形,高抗拉强度。②格宾线材必须具有耐腐蚀、抗腐化、抗老化、抗紫外 线、抗冲刷的特性。③网目必须均匀,不得变形扭曲。偏差不得大于设计要求 的 5%。④格宾网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依据南京水 利科学研

2017年现行施工规范大全

2017年现行施工规范大全 一、地基与基础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2012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4、新钢水泥土搅拌技术规程JGJ/T199-2010 5、建筑工程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规程JGJ/T211-2010 6、高压喷射扩大锚杆技术规程JGJ/T282-2012 7、组合锤法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T290-2012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GB50086-2001 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1、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 12、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843-2013 1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4、逆作复合桩基技术规程JGJ/T186-2009 15、钢-柔性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T210-2010 16、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T213-2010 17、大直径扩底灌注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JGJ/T225-2010 18、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型基础技术规程JGJ6-2011 19、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2009 20、混凝土预制拼装塔机基础技术规程JGJ/T197-2010 21、大型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301-2013 2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2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24、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25、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12 2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27、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要求规范

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CECS24∶9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防火涂料及涂层厚度 第三章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质量要求 第三节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四节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 第四章工程验收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钢结构防火涂料试验方法 附录三钢结构防火涂料施用厚度计算方法 附录四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测定方法 附录五本规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主编单位:公安部消防科学研究所 审查单位: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批准日期:1990年9月10日 前言 我国自80年代中期起,随着钢结构建筑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对于贯彻有关的建筑设计防火规,提高钢结构的耐火极限,减少火灾损失,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统一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设计、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应用技术要求,保证应用效果,确保防火安全,特制订本规。 本规的编制,遵照国家工程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调查研究了我国钢结构火灾的特点,总结了防火涂料保护钢结构的实践经验,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钢结构防火涂料科研成果,反复征求有关科研设计、生产施工、高等院校、公安消防和建设等单位与专家的意见,经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审查定稿。 现批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编号为CECS24∶90,并推荐给各工程建设有关单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省都江堰市公安部消防科学研究所转全国工程防火防爆标准技术委员会(邮政编码:611830)。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1990年9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建筑防火规,使用防火涂料保护钢结构,提高其耐火极限,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订本规。 第1.0.2条本规适用于建筑物及构筑物钢结构防火保护涂层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第1.0.3条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应用,除遵守本规外,尚应遵守国家有关防火规及其他现行规定。

水电施工规范大全

水电施工规范大全 装修中水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在装修水电施工上花的心思也是最多。不管什么工程在施工进行之前我们都需要进行技术交底,以便让施工进行的更科学顺利,下面我们来了解下精装修水电施工技术交底,装修水电施工规范内容: 水电施工规范: 为确保施工用电及装修后用电的安全美观,便于维修,电工施工必须持证上岗,且遵守下列规范:点这免费下载施工技术资料 一、电工施工前准备: 1、应先观察原电路是否漏电保护器,能负荷多大功率。 2、先找到电话线、网线的入户接线盒,且检查电话线有几个回路,是否完整连通。 3、如果改动不大,检测原有电路是否畅通。

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规范: 1、必须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电工证的电工才能上岗作业,无证工人布线必须在有电工证的工人现场指导下作业。 2、在施工现场作业应集中精力,时时想到安全,处处注意安全,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严禁酒后违章作业。 3、施工现场用火焊接,切割必须有防火措施,火焰与带电部分距离不得小于1.5米。 4、施工现场用电安全的规定: 1 工地必须有临时配电箱,从插座取电,必须用插头,严禁其他方法取电,如发现用电工具不用电缆作导线的当场没收,并罚款100元。 2 开关箱内必须有漏电保护器(指临时配电箱)。 3 照明灯与易燃易爆品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不允许太阳灯、高温灯直接对油漆面照射。

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照明的线必须安全、牢固、防水 三、PVC线管布线应注意以下规定: 1、管道: 1 PVC管道必须要弹线,使用切割机开槽,开槽深度为管下去要1-1.5公分砂浆保护层。 2 PVC管道地面如不开槽,先弹地面直线再沿墨线固定管道。 3 86暗盒之间距离要在0.8-1公分之间,厨、卫墙面要留贴砖厚度。 4 PCC外壁的阻燃标记及制造厂标应向外。 2、管道连结: 1 管与管之间套管内必须涂刷专用胶水。 2 管与暗盒连结必须要锁头和锁母。 3 砂浆补线管应先浇水,再用纯水泥砂浆进行修补,不得比原墙面高。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注意:本目录依据的是我社2005年9月出版的《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1 规范名称规范编号原书页码变更情况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1-1-1 有效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1-2-1 有效 湿险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1-3-1 有效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50346-2004 1-4-1 有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 1-5-1 有效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1-6-1 有效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1-7-1 有效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99 1-8-1 有效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1-9-1 有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1-10-1 有效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 1-11-1 有效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34-2004 1-12-1 有效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1-13-1 有效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1-14-1 有效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02 1-15-1 有效 2 规范名称规范编号原书页码变更情况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1-1 有效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7-91 2-2-1 有效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 61-2003 2-3-1 有效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2-4-1 有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2-5-1 有效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19-92 2-6-1 有效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2003 2-7-1 有效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2003 2-8-1 有效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 2-9-1 有效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02 2-10-1 有效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 14-2004 2-11-1 有效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JGJ 137-2001 2-12-1 有效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98 2-13-1 有效 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8-85 2-14-1 有效 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11-2004 2-15-1 有效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2002 2-16-1 有效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2-17-1 有效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 2-18-1 有效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04 2-19-1 有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2004 2-20-1 有效 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 129-2000 2-21-1 有效 3 规范名称规范编号原书页码变更情况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02 3-1-1 有效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04 3-2-1 有效

防火涂料施工的整个流程

防火涂料施工的整个流程 1. 施工前准备工作 1.1 施工现场勘查:组织施工管理及技术人员熟悉施工现场环境、工程结构及施工表面,以便进一步顺利安排涂装施工。 1.2 场地布置工作:与现场建设部门协调,建立用于现场涂装施工的水电设施及现场办公、物料排放场地。 1.3 资源准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施工进度计划、材料计划、人力计划;组织员工进行上岗技术培训、文明施工教育、安全教育等。 2. 进场 2.1 搭建脚手架:根据现场施工需要,为涂装时需要搭建脚手架的区域搭建复合安全要求的脚手架。 2.2 周围环境保护和清理:为防止涂料飞溅对周围环境和结构造成沾污,涂装前应对现场已完工的环境、设施及不涂装的金属构件,用塑料薄膜或纤维布进行有效的遮履保护,待全部涂装工作结束后予以清除。同时,对有碍施工工作作业的现场进行清理,对搅拌区域及材料堆放点等有火灾隐患的区域实施必要的防火措施(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 2.3 构件表面处理 2.3.1 涂装前,检查钢构件表面底漆的状态,如无防锈层或防锈层有破坏,必须向监理或业主方面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钢结构表面防锈涂层完整,无腐蚀; 2.3.2 根据现场仓库、半成品仓库因为使用年限久,部分钢结构已经锈蚀,必须铲除旧涂层、打磨除锈、补涂防锈底漆(材料由业主采购) 3. 施工 3.1 涂料搅拌将启用的涂料进行充分搅拌,使固体组分均匀分布,并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3.2 基层检查涂覆前,再次对欲涂防火涂料的基层进行检查,确保表面清洁、干燥、防锈涂层完整。以免影响涂层固有附着力。 3.3 涂装工艺施工方法采用油刷、辊筒刷涂,具体施工工艺见防火涂料产品说明书。 3.4 工艺控制 由项目部技术员对施工工艺进行监控,项目质检员对涂层厚度和表面情况等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做好“自检记录” 。 3.5 涂层保护 对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半成品和成品,在未交付验收前,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注意防雨、防机械碰撞,如遇损坏,应及时采取修补措施。 3.6 质量验收 工程完工时,公司质检部会同甲方或监理,对防火涂料工程进行质量验收,使其达到设计要求,并做好有关验收记录。 3.7 现场清理 对由于防火涂料施工沾污的环境及现场,应及时进行清理;现场涂料空桶应有公司进行回收,以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最终形象。 3.8 竣工验收 项目部将竣工资料整理成册,公司工程部会同甲方或监理提交竣工验收报告,报请市消防局进行验收,并交付。 4. 质量措施 4.1 施工人员上岗前培训:对参加该项目的所有工人进行上岗前培训,综合部组织安全知识学习,考

堤防工程施工方案(DOC)

堤防工程施工方案 一、堤防工程 防洪堤布置原则 1、防洪堤堤线应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一个河段堤防距离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 2、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不得采用折线或急弯; 3、堤防工程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修筑在土质较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留有适当宽度的滩地,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 4、堤线应布置在占压耕地、拆迁房屋等建筑物少的地带,避开文物遗址,利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 5、湖堤、海堤应尽可能避开强风或暴潮正面袭击,本工程为河堤。 (一)、质量控制 1)一般规定 (1)堤身填筑之前,应进行填料碾压试验,优化相应的填筑压实参数。碾压试验的压实参数,主要为辅料厚度、碾压数遍、加水量等。铺土上层厚度,含水量,碾压机械及遍数经试验决定。 (2)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填筑压实参数,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抽样检查。要按规范要求作好记录,并作好干容重现场控制管理图,干容重合格率不小于90%,不合格样的干容重不得低于设计干容重的98%,且不合格不得集中,应防止砾石过分集中形成架空现象。 (3)必须严格控制上堤材料质量,不合格者不应上堤。 (4)堤身填筑砂砾石料最大粒径为500mm。d<0.1mm者含量应≤5%,d<5mm者含量应控制在20%~30%之间。压实后的干容重

为1.98t/m3(或待现场碾压后由设计、业主、监理、施工四方共 同研究确定)。每层沿堤轴线纵向每50m长做一组(横向3个)干 容重测试,不合格者要求再补压工作。 (5)块石砂砾石混合料碾压后干容重应不小于2.1t/m3。 2)堤防开挖 1、清理施工现场 除按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指示要保留的植被和保留物外,在用地范围内的所有树木、树墩、树根、灌木和垃圾应予清除运走。其中胸径大于15cm的树木,应根据监理工程师指示的长度锯成数段,在指定地点码放整齐。 原地面的表土、草皮,应按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指示的深度和范围清除,并运到指定地点备用或废弃。 用地范围以内所有的树墩、树根、竹根和其它有机物都必须彻底掘除。公路用地范围内的树墩、树根、竹根应挖到原地面30 cm以下深度。 2、土石方的开挖 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土方运距在100米以内,选用推土机挖运;大体积的土方远运,采用挖装机械配合自卸汽车施工。 土石方应从上至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严禁自上而下或采取倒悬的开挖方法,并随时做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排水,开挖过程中应避免边坡稳定范围形成积水。土石基坝和岸坡易风化崩解的土层,开挖后不能及时回填的,应保留保护层;土石坝坝肩岸坡的风化岩块、坡积物应按照要求抢收清理,并在填筑前完成,禁止边境填筑开挖,清除

防火涂料施工要求

4.2.2常用防火涂料的施工要求防火涂料按涂覆基材不同,可分为钢结构防火涂料,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木结构防火涂料、电缆防火涂料等。 4.2.2.1钢结构防火涂料作为一种重要的防火手段,其涂层性能的优劣(如防火性能和使用效果)不仅与涂料产品的质量有关,还与涂装施工的技术和操作密切相关。只有好的涂料产品而无相应的施工技术丁配套,最终也会使钢结构防火保护涂层出现发花、粉化、开裂和脱落乖质量问题。因此,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操作,确保涂层的性能。 一、施工规定钢结构防火涂料一般都是采用喷涂施工,对于工程中的局部修补或个别小面积的施工,也可采用手工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应在涂料研制者指导下进行施工,或由经研制者培训合格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 施工技术规定包括以下内容。 (1)防火涂料施工前,钢构件表面应做除锈、防锈处理。对大多数钢结构而言,必须涂防锈底漆,并保证它与选用的防火涂料不发生化学反应。此外,还需将钢结构表面的尘土 、油污、杂物等清除于净。 (2)防火保护施工应在钢结构施工工程验收合格,与钢结构相连的管件安装完毕,屋面防水工程完工之后,内装修之前进行。 (3)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如系对室内钢结构进行保护,需在室内装修之前进行)应保证不被后续的工程所损坏,并注意对现场其他设施的遮挡保护。对大多数涂料来讲,施工过程中和涂层干燥固化之前,环境温度宜保持在5~40℃,相对湿度不宜大于90%,现场的通风状况应良好。当风速较大、阴雨天和构件表面有结露时,不宜作业。

(4)防火涂料喷涂一般都是采用适宜的喷涂机具进行分遍喷涂,最少不低于两遍。在前一遍施涂的涂层基本干燥固化后,再喷涂后一遍。其间隔时间随涂料品种各气候条件不同而不同。喷涂最后一遍的工程中,随时用涂层测厚针检测涂层厚度,确保达到防火设计规定的技术要求。为确保追求涂层薄、用量少是不可取的。 (5)刚施工后的涂层,应防雨淋、暴晒、污染和机械破坏,如有损坏需进行补涂。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施工要求如下。 (1)对钢构件进行彻底的除锈处理。应清除被涂基层的铁锈1~2遍。最好再刷上防锈漆,用清除剂清除表现灰尘。 (2)涂料的调配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防火涂料有双组分包装和单组分包装之分。 双组分包装应按照规定要求先将液体涂料放入搅拌机内搅拌3~5MIN,再加入粉料,并按配比加入水搅拌均匀,调制合适稠度。搅拌时间应控制在10MIN之内,并在20MIN内喷完,以防提前固化;单组分包装只需在使用前稍加搅拌即可,但不能随便加水稀释。 (3)喷涂施工温度应在5℃以上,每次喷涂相隔2~8h,直至喷涂到设计所要求的厚度为止。局部修补可用手工抹涂。喷涂时每道厚度为2~8MM之间。 (4)施喷的涂层在常温下需48~96MIN才完全固化干燥,故在施喷前应了解天气情况,避免在此时间被水冲淋。 (5)贮存温度为4~30℃,并不可放置室外或在太阳下暴晒,涂料应保存在符合要求的环境中。 二、验收要求钢结构防火保护工程完工、涂层干燥固化之后,进行验收。防火喷涂保护合格的工程,应符合如下要求。 (1)厚涂型涂层 a、涂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若厚度不足设计要求时,允许达到设计要求的85%以上,且不足部分的连续面的长度不大于1M,在5M范围内不再出现类似缺陷。此外涂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标准

前言 《堤防工程施工规》在90年代初已列人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并明确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组织编写。为适应当时大量新建和扩建堤防工程建设的急需,水利部科技教育司以科教标[1992]27号文下达“关于编制行业标准《堤防工程技术规》的通知”,明确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规的编写容暂定为碾压土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993年4月10日水利部以水建[1993] 207号文将SL51-93《堤防工程技术规》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并于同年7月1日起实施。 1995年4月22日~23日,水利部建设司主持召开了《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编写大纲审查会,并以水利部建技[1995]15号文下达了“关于组织编写《堤防工程施工技术规》的通知”。规编写组在已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中国人民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碾压式土堤、吹填及放淤筑堤、砌石(墙)堤、混凝土墙(堤)等施工技术的经验;检索、翻译了部分国外堤防工程施工资料;并对一些堤防施工中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1998年9月23日~25日,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在省市主持召开了《堤防工程施工规》(送审稿)审查会。

经审定的《堤防工程施工规》的主要技术容包括:总则、施工准备、度汛与导流、筑堤材料、堤基施工、堤身填筑与砌筑、防护工程施工、管理设施施工、加固与扩建、质量控制和工程验收共十一章。 《堤防工程施工规》解 释单位: 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 《堤防工程施工规》主 编单位: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堤防工程施工规》主要起草人:林 昭 朱 均 玉 良义 1 总则 1.0.1为适应堤防工程施工的需要,规施工程序和施工技术,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不留隐患,使修筑的堤防工程达到设计规定的标准,具有抗御相应洪水的能力,特制定本规。 1.0.2本规适用于1、2、3级堤防工程的施工;4、5级堤防工程施工应参照执行。 1.0.3堤防工程必须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重大设计变更应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

我国现行标准规范GB14907防火涂料

我国现行标准规范GB14907–2002《钢结构防火涂料》,对钢结构防火涂料得分类与质量要求作出了明确得规定。国家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超薄型、薄型、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分别进行2±0、2mm、5±0、2 mm与25±2mm三个标准涂层厚度得型式检验,将检验结果(涂层厚度与耐火性能试验时间)作为该产品型式认可证书得产品名称与规格型号得证书内容。 一、钢结构防火涂料按使用场所可分为: a)室内钢结构防火涂料:用于建筑物室内或隐蔽工程得钢结构表面;b)室外钢结构防火涂料:用于建筑物室外或露天工程得钢结构表面。 钢结构防火涂料按使用厚度可分为: a)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小于或等于3mm; b) 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大于3mm且小于或等于7 mm; c)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大于7 mm且小于或等于45 mm. 二、涂层厚度与耐火极限 钢结构防火涂料得质量受多种因素得影响。不同得生产厂家,由于原材料、生产工艺、配方等因素,其产品质量就是不同得。相同得生产厂家、相同类型得不同批次得产品,其产品质量也存在差异。如表3所示。 表3、某厂家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检测数据 涂料名称产品批次编号涂层厚度(mm) 耐火极限(min)

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CB–12、68〉120CB–21、80> 90 CB – 3 1、50 〉90 CB –42、53 112 CB –52、57 61 CB –60、68 >30 CB– 71、18 33 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B– 1 4、68>160 B–28、20141 B– 3 4、80120 B – 4 4、80 120 B – 5 3、39> 90 B – 6 3、50 87 B –7 4、70 110 B– 8 1、20 >32 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H – 1 30、0 212 H– 2 30、8 130 H–326、0 >180 H– 4 37、0> 180 H – 5 30、0 180 H– 6 38、7182 H – 720、0 〉1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