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湖北省郧阳科技学校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湖北省农业机械制造、使用和维护、教学与管理、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符合型等方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制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公布施行以来,全国农机市场产销两旺,农机工业产值逐年均增长。湖北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俗称“玉米之乡”。农机企业不算少,农机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鄂西北、汉江平原、长江平原综合开发工程,农业机械正朝着大功率、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目前湖北省从事农机制造、修理、销售、使用和管理人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不多,且文化基础低,技术水平差,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机械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精准作业和联合作业的需求。随着我省农机化程度的提高,据调查,未来5年,湖北省每年需要农机管理人员,各类农机技术人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大约13万多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近几年湖北省对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排名来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名列榜首,这为该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职业目标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本专业面向农场、农村和农机生产、销售、维修等企业,培养从事农机使用与维修、农机装配与调试、农机管理、农机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根据湖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需要,面向农场、农村承担一定规模的农机操作人员、机务管理人员和农民工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对高素质、

高技能农机技术人员的需求。

主要就业岗位:农机使用与维修、农机装配与调试、农机管理、农机营销及农机售后服务等岗位。

(三)职业资格要求

要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除按本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还将按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的考核内容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至少考取劳动部门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一个,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并鼓励学生考取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具体规定见下表所示。

职业岗位对应职业资格分析表

(四)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本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分析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本专业学生从事相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即应具备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及适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的农机操作与维修等专业能力;具备协调沟通和独立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具备辩证思维、系统思考的方法能力;具备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

具体的岗位能力分析,见下表所示。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五)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机械图样、机械材料、农业机械构造与原理、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营销等基本知识,掌握农机使用、保养、检修、安装调试等职业能力,面向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检测维修、营销、安装调试以及管理等岗位需要的从事农机使用、维修、售后服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

1.工学交替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示范建设期间本专业在原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对农场、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出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几个维度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即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

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依托本专业的农机作业服务站、校内农场和郧县柳陂农业基地、安阳农业基地等实训基地,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深度不断加强。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制定了校企合作章程,建立了校企合作制度,规范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运行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内容,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工学交替,与后山农场、郧县柳陂农业基地、安阳农业基地、比亚迪公司、科尔华、艾迪斯、富士康、中日龙等多家大型企业采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完成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等实习任务,主要进行顶岗和选岗实习,培养农业机械高技能人才。

引入郧县知名企业入校,合作建立集“生产、培训、教学、服务”四位一体的农机新技术培训基地,有力保证了工学交替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建立了农机底盘、农机发动机、农机电气、收获机械等实训室,训练学生的发动机、底

盘、电气、液压等方面的拆装和故障排除能力。

3.顶岗实习运行与安排

按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如下:

第一轮工学交替:社会实践实习。第一学年的5月份和第二学年的8、10月份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学校农场(耕地50亩)进行从耕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农机作业环节的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农机驾驶实训,其中《小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与校外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作业机械操作和农业机械驾驶技术及基本维护能力。

第二轮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第二学年的5月份和第三学年的8、10月份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柳陂农业基地、安阳农业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践。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生产实践做准备。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顶岗生产实践,强化学生的农机驾驶作业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实习打下基础。第三学年3月至7月份为选岗实习,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如农机作业、机务管理、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不同的实习岗位与比亚迪公司、科尔华、艾迪斯、富士康、中日龙等多家大型企业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及个人专长自主选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以专业核心能

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农业生产过程,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善于与农民打交道、热爱农业的品行培养,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围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建设。各专业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突出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1)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2)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职业行动领域和郧县典型农机具,结合农机构造、维修、调整、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3)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出发点,设置两轮生产实践;在实习中进行课程的学习,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讲授。

(4)根据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在课程中融入行业标准、农机作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并体现“立志为农,强技为业”的品德。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开发小组通过企业专家、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共同研讨确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如下所示。

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三.加强重点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能力养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关键,它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新构建

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方案,体现了以下的改革思路:

(1)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教学改革基本思想。强调了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了原有体系,对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压缩专业课学时,增加了基础课学时。如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合并为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合

并为机械设计基础;原农业机械学120学时、拖拉机汽车学120学时,分别压缩为90学时、80学时;原农机运用学和企业经营管理两门课,共90学时,合并为农机运用与经营管理学,50学时。在大量压缩课内学时的同时,加大了基础理论的覆盖面和深度。例如,增加了CAD

制图、CAXA制图、编程等课程。

(2)重视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动手实验机会,增强实践动手能力;重视学生创作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

实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在实践中学习先进管理办法,培养市场经济、

市场经营的观念。

(二).加强重点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项目组对专业主干课进行了重点建设,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项目建设已经完成了各门专业课教学大纲、实验课大纲的修订工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学内容应反映学科交叉、融合及综合的趋势,应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描述如下:

课程描述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特别是在学时数普遍缩减的情况下,更应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手段方面,部分学科基础课已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同时,专业必修课多媒体开课率达到100%,学科与专业选修课多媒体开课率达到66%。课程均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设计,建议采用“教、学、做”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场景教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情景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按“六步法”行动环节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指导教师课前应充分准备满足学习情境教学需要的信息单、资讯单、任务单、考核评价单等教学文件,并创设与职业环境同构的教学情境。教学效果评价应采取过程评价(任务考评)和综合考评(含理论考试、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评价,三者按2:6:2分配)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通过细化工作过程质量标准,在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随时进行评价;综合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占70%,综合考评占30%。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术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领导和项目组对此高度重视,始终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

2、认真修订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工程实践技能系统化全过程的训练体系。把它具体落实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中。在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周时数保持在一定水平,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逐渐完善、优化,形成全过程、系统化工程技能的训练模式,做到全学程机械制图、设计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专业技能训练不断线。

3、努力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提高实验水平和实践能力,项目组通过多次外出调研,

完成了现代农机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人员、设备配套论证等工作,完成了专业课的新实验

大纲修订,已完成一期设备购买,二期设备购买项目已申报。建立和巩固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利实习条件。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树立良好教风学风。

有了好的教学计划,还必须有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证计划的落实,这样才能保证新

教学计划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项目组两年来完成了以下几点工作:

1、任课教师做到“三有”:有教学大纲、有教学进度表、有教案和实验计划表。

2、教研室每学期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互相听课、互相监督,对教学进行有

效监控,提高了教学质量。

3、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库,严格考试制度。有条件的部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已建

立了试题库。考试完后,抽查考卷,严禁打“人情分”,保证考试成绩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得到较好落实。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通过两年的建设,目前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

队伍学历结构层次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将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修、实行外出学习、老教师传帮带,同时和国内外相关专业进行交流,争取在近几年内建成一支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

四.改革课程实施

1.实施的基本思路

(1)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3)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

(4)采用场景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法等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5)以特色教材为核心,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模式设计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际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并在试点班组织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策划任务的完成→教师讲解、任务分解→学生修订策划→投入实施训练→记录工作状况、数据→教师和学生互动总结→学生撰写任务报告→教师批改→问题反馈”的模式,分层次逐步消化知识点。对实操技术中的难点,主要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法,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并注意引导学生寻

找规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反复操练,并在实训总结中引导学生总结难点、操作技巧。另外通过综合创新训练的课外自主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和制作一些创新设计,利用实训(车间)室开放的条件和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师资配备要求

为更好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组建了专兼结合的课程实施团队,每门课程的负责人应是中级以上职称,达到“教育教学双师型,社会服务专家型”标准。每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配2名任课教师,1人为专任教师,1人为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必须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必须是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专家里手,兼职教师必须是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员工。企业员工最好是参与过课程的开发,进行过教学方法与教育论的培训,这样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实际工作经验的优势,以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4.实施环境创设

着力于创造一个企业化学习氛围,即一体化的职业环境,即实车、实件、设置真实故障情境;一体化的学习资源,即硬件包括车辆、仪器、设备、工具,软件包括纸质印刷资料、音像材料、网络在线资源等;一体化的学习内容,即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任务;一体化的学习过程,即学习、工作及评价。为此共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实训室内均设有教学区、工作区、讨论区、学习角、展示区等,为实现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保障。主要实训设备和教具有大马力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联合收获机、耕整地机械、播种及田间管理机械、喷油泵试验台、拖拉机电器实训台、收割机电器实训台、液压实训台。

五.教学条件保障

(一).教学设施满足情况

本专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先后改扩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并配有大马力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和水稻收获机等先进的实训设备,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状况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和工学结合教学

情境实施的需要,建设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农机新技术培训基地、实习农场和农机作业服务站,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真实的教学实训场所。建设和完善了具有先进性、职业性、开放性,并与真实职业环境相一致的农机发动机、农机底盘和农机电气等“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利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融为一体。校内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见下表所示。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状

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处,专职负责全校教师教学质量督导测评工作。并成立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分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定期进行检查,并与相关的教师、学生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此外,学校先后出台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关于对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校企合作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和发展,并建立校企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定期派遣教师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等实践活动,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与校企合作处共同制定《校外生产性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必要保障。

(五).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施教学与管理。学校委派专职教师进行管理,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学生。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内容、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评定。

2、从实习企业选拔优秀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对其共同考核,按考核结果由学校付给指导教师相应的薪酬。

3、依据校企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由保障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等相关制度。

六、专业教学与改革的成效

(一)搭建了全方位、多模式校企合作基础平台

通过学校独立建设农机作业服务站、实习农场,与企业合作兴建农机新技术实训基地,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的原则,逐步推进真实生产和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打造顶岗实习式和社会实践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搭建了全方位、多模式校企合作基础平台。

(二)专业办学实力大幅度增强,标志性成果丰硕

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创建并实施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了3门专业核心课,1门精品课;出版教材一部,编写校内特色教材1部;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站1个;获十堰市技能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三等奖5项,湖北省技能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三)技术培训送乡村、技术送到农户家

深入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行走在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搜集第一手资料,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是学校“三农”服务的又一重要举措。学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为全面了解目前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需求情况,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走进合作社、了解新

农村”为主题,开展“百名师生进千社”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使广大师生接受合作社意识的教育,增加对合作社的了解。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办兴合大讲堂,邀请合作经济研究专家以及在合作社工作的行业专家举办合作社知识系列讲座。与树立先进典型相结合,授予面向合作社创业就业的优秀学生“兴合学子”荣誉称号;邀请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历届校友回母校跟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农业招聘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创业招聘会,增加毕业生与农村基层企业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投身合作社事业的热情。

(四)创建“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条件

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教、学、做”合一具有真实职业环境的校内实训室,建成拥有先进技术装备的农机作业服务站,建成技术领先的农机虚拟实训室,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

(五)服务社会能力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巨大

着力实践“铁牛开到哪,课堂设在哪,服务跟到哪”的社会服务理念,广泛进行社会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巨大。向家庭联产承包户、家庭农场户、养机专业户提供农业技术、农机技术培训和咨询;普及农机管理知识,农机使用与维护知识,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很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近2年来,先后为郧县农村劳动力培训,总计达1000人次;近期为各乡镇镇、各村开展科技三下乡技术服务,累计培训农村人员达500人次。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

系改革经验体会与设想建议

一、经验体会

(一).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办好专业的关键

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把一个中职涉农专业办好,办出特色,除了要拥有

一个教育理念先进的校领导班子、专业带头人和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顶层设计突出中职特色,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以系统化方案设计、组织规划、建设路径、经费保障、监督机制等为体现。

(二).校企深度融合是中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本专业实训性强,为培养学生的高技能,建设了实习农场、农机作业服务站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高新技术,与农机制造企业和农机应用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农机的使用与维修技术,并与这些农机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专业性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鉴定。因此坚持校企融合有利于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有助于合理分担教育投入,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之,坚持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是包括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在内的所有中职专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办学方向,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三).完善的实训条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力保障

为确保学习领域中各学习情境的实施,在各教学场所中,根据职业环境的要求,增设教学资源,如农机部件、零件、总成、教具、实例、资料等,布置场景和营造氛围,配备教学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设施及工量具,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系统完善的实训条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设想与建议

(一).设想

(1)建成国家示范专业,为同类学校的相关专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总结和提炼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开发途径和实施方法,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习知识紧贴社会需求、学生素质紧贴企业需求、学生能力紧贴岗位需求,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打造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示范专业。

(2)建设高标准教学团队,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通过与全国农机公司及农场等企业深度全作,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教育教学双师型”“技术服务专家型”的高标准教学团队,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2

人。造就一批农机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将达到全国中职学校的先进水平,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使专业团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3)牵手巨人,提高服务湖北农业,农机事业的能力和层次

与国内与省市各大农机公司乃至世界大公司合作,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型和技术,针对湖北区域,推广技术,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档次,为湖北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建设有特色的农机培训体系,参与湖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汉江平原、长江平原土地综合开发工程,提升服务湖北农业、农机的能力与层次。

2.建议

(1)科学谋划,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谋划,注重细节,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习前,科学制定方案。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设计顶岗实习方案,成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小组,学校指派专人深入实习企业,沟通协调确定学生实习岗位。

实习中,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结合企业产品和作业要求,学生分组安排不同岗位,进行与专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技能训练,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实习后,校企共同评定学生成绩。由学生提供实习成果,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综合考核,为合格者颁发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

(2).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并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师资培养经费的投入,通过广泛引进和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发挥他们企业经验优势,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另一方面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交流与培训,对国内每年派出多名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了解农机新技术;对国外有计划地派遣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问和学习,特别是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建立常规化的互派交流机制,实现与国际职教进一步接轨。同时,教师要在农忙季节走入大地,进行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实际生产。让教师走向大地,感受大地、喜欢大地和享受大地。通过实践煅炼,教师的职业能力显著提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