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文化对我的影响

美国文化对我的影响

美国文化对我的影响
美国文化对我的影响

美国文化对我的影响

最初选美国文化这门文化课时,是因为好奇美国,而且对美国的政治体系很感兴趣。希望能从中了解美国能成为超级大国的一些原因。学完之后才发现,美国并非我以前想的—开放,大胆,自由等等,这些权利自由不是被无限放大的,它建立在一种完善并附有监督制约的体制之下,或者说是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公民意识的参与之下。

美国—正以其强大的内部和外部力量影响这世界的格局与发展。在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一教授曾提出美国正在转变外交政策,他说到美国引起原有的硬实力诸如军事力量等开始向软实力方面发展,辅以硬实力。软实力即国家文化,教育,科学,宗教等来影响世界。从这位教授的话可以看出,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只靠美国单边主义无法掌控世界,特别是对阿拉伯和穆斯林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美洲也力图发展。军事力量斗争只会引起过多的仇恨与恩怨,美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需谨慎处理。这是我对美外交政策的看法。另一方面,美国的政治体系,可以说为其他国家制定体系提供了典范。历经200多年,仍能适应美国的发展,美国的政治体系本质上是民主共和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公民的各项权利,尊重人权。有一个例子,美国公务员进入公民家中必须提前预约,而且公民可以拒绝。这里公民意识及国家工作人员是服务于人

民的,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水平。我国出现这种情况还很难,毕竟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之,政治体系的完善确保国家各项机构的协力配合运转,促尽国家的发展。

政治的完善需以经济制度为支撑,市场高度开放化与自由化是美国市场有融资快、周期短、风险小等有利于市场发展的因素。我真正了解美国经济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那是我一直在思考,为何美国一国经济震动会影响牵制世界,甚至使冰岛破产。破产指国民收入无法抵消贸易债务。这又引出一个话题—经济全球化。资本不仅在一国流动,它是跨国流动的,整个世界经济已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一相连。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我想到中国的经济状态,危机主要打击了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都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外贸行业。且处在资金链的下游地带。在外国则是实体业与金融业。由此看出我国在市场的放宽力度不够,还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实力。对我来说,现在做的就要理好财,将各项资金投放道不同领域,分散风险获回报,更多个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则。

最后,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教育与文化。美国是一个兼有多元文化与教育多样的国家。我们的言谈举止以深受美国的影响,汉语中的沙发、引擎、可口可乐、雪碧等都来源于美国。另有格莱美、好莱坞、奥斯卡、福克斯等等。年轻一代的我们也不断的接受并被美国感染,说到教育,美国有全世界最好

的大学,也是我想去的国家,多次的诺贝尔将获得者大部分为美国人。他们提倡创新、创意、独立;会听取不同的观点,允许个性化发展,尊重人的独创性与见解性.而且美国大学培养了多位总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后续力量,没有教育也就没有国家的下一代脊梁。身为中国人,我无法接受美国的教育,但我要完善自己,塑造自己,扩大自己的视野。也应该是为中国教育做贡献吧。

学完这门课,美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让我感触最多,影响最大。它让我再次清楚认识了美国,同时也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我向往美国的完善与发达,但做为中国人,我要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

因为,做为东方巨龙,中国正在腾飞。

10级城环学院

地科一班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 渗透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了西方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内容和土壤。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和随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后物对人的精神压抑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滥殇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让位于加强对人的关注与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受其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艺术开始出现了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新视点,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 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这无疑是从达达主义开始,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 在整个英国的波普艺术圈中,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体现波普艺术的特征方面显得比较逊色,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英国波普艺术原本就是产生于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中,波普艺

术真正的土壤是在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也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生活用品,从大汽车到厨房用具,成倍地增长,在这高消费的社会中充斥着空调、汽车、广告、电视、可口可乐瓶子等。这琳琅瞒目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波普艺术,当时对美国的艺术家们来说无非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采用了许多得来自美国影片中大众崇拜的形象,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美国的艺术家们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到了这些东西,尽管美国波普艺术发展晚了一步,但当新一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家们一旦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在新主题创作中的巨大可能性,结果他们比起任何做同样事情的欧洲人显得更大胆、更热情,甚至压倒一切。 波普艺术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除了与美国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高消费社会为波普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资源有关之外,它还与公众和收藏家对这一流派的支持有关。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抽象表现主义虽然一度被美国政府作为宣扬美国自由文化政策的榜样推销到全世界,但是它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排斥和冷漠的。过分地远离生活实际,形式上极度简单化,纯粹追求画面的效果,在唯美的形式上已经走得很远。它不仅缺少了美国本土化、本民族精神的现实与直率的特征,而且没有表现出现代美国生活方式。虽然它使得美国艺术家摆脱欧洲文化殖民的梦想得以

美国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美国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间的交流向其他国家渗透和扩张自己的文化。它的所谓文化输出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其根本目的是逐渐弱化并腐蚀中国传统文化,力求青少年一代接纳并认同美国文化。本文拟就这一现象进行评述、分析,让中国的青少年一代真正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传承、发扬、创新、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全球化的格局的呈现,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的策略也发生了改变。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功能,积极地进行着文化扩张和渗透,企图削弱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力量。它不仅仅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制裁,而且在文化上逐渐践行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和侵蚀。美国文化随着其国家经济的强大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美国式势力,对世界各国进行着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单方面输出,并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中国青少年一代的冲击更加明显。承载着中华民族未来与希望的青少年一代越来越多地接纳甚至追随美国文化,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关注和担忧。 美国文化及其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个地区或区域的人类群体所形成的共有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惯例。狭义的文化是指我们所说的知识,譬如音乐、美术、数学、物理等等,它可以向父母、同学和老师学习,也可以从阅读、图书馆、网络等众多渠道获得,而且这种文化不分国界,为全人类所共享。本文所指的美国文化是指美国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已经侵入我国青少年生活的诸多方面,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造成了极大影响。 1.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饮食方面——街头、商场的美食城,我们随处可见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等,而且吃饭的当口,常常是每一家门店都爆满,这些洋快餐满足了人的味觉,填饱了肚子,实则毫无营养价值,可它们却成为青少年的最爱。 服饰方面——身穿欧美风格服饰的青年男女穿梭在马路上,他们典型的美国范儿是耳朵上经常戴着耳塞,边走边哼唱;或着头上顶着稀奇古怪的发型;或者戴满金属饰品。美国的阿迪达斯和耐克等品牌同款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价格比美国市场高出数倍,但依然受到中国大陆许多年轻人的热捧。 业余生活及娱乐方面——喜欢阅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国学经典无人问津,即便是文学经典作品搬上荧屏,为了满足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也被改编得面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影响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影响 美国与众不同的建国历史,孕育了美国民主的政治体制,也孕育了其独特的大众文化,并形成了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拓荒期的美国移民社会只存在一种平民性质的文化,而不像诸如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承上启下的文化传统和相对稳定的文化构架;二是美国大众文化从一开始便基于市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商业气息浓郁;三是由于美国大众文化介入美国社会生活既广且深,它的概念也因而更为宽泛。 在中国,文化以及与文化沾边的林林总总都由文化部负责的。美国并没有文化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美国没有文化。其实,恰恰是美国文化及其独特性辅佐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相信大家基本认同这样的观点:在美国,谁当总统并不是最重要的,没有奥巴马的美国照样是美国;但没有微软、谷歌、波音、常春藤,没有麦当劳、好莱坞、肯德基、可口可乐的美国,那美国就不是美国了,而些这才是美国文化的基因。其文化个性已经成为美国重要的软实力资源,丰富了美国梦的基本内涵。 美国文化引人注目的个性正在于:它虽然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光怪陆离的,却又是浑然一体、难以分割的,并不像历史悠久国家的文化那么雅俗两分、高下立见。事实上,美国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就是大众文化,抑或可以解读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充分交融与完美渗透,以至于我们仅凭直觉就能感受到,进而感受到它的青春张力、它的内在诱惑力。以好莱坞为例。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对抗,可前苏联的青少年却穿着类似牛仔裤的蓝布工装裤,热衷于搜寻美国录音录像磁带;美国影片产量不足世界电影产量的10%,却占据了世界银幕播放时间的50%;而美国电视节目的出口量也比第二位的英国高出了7倍之多。初次来好莱坞星光大道的人,可能会令人失望。人们无法想像,每年盛大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就在这样一条拥挤凌乱的街上举行,连颁奖式现场——柯达剧院,看起来也并不起眼,跟“盛大”、“壮观”、“恢宏”这些词好像沾不上什么边。与国家大剧院、水立方简直是天上地下;而那些巨星们的名字,则被刻在了地上,任游客“践踏”,想要寻找自己崇拜的偶像,得蹲在地上找半天,这和动辄就为名人建一座高大的塑像,然后让人仰头膜拜的中国文化有着截然的不同。可是,就在这样的漫不经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2007-01-13 11:16:43) 转载▼ 最近,有这么几件事让国人对中国文化重拾自信,看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 刚刚结束的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独唱音乐会——《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轰动了整个美国。当晚的演唱会,宋祖英从古色古香的中国之门走出,以优美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开头、以欢快昂扬的《爱我中华》压轴,演唱了《木兰从军》《龙船调》《出嫁歌》《好日子》《蝶恋花?答李淑一》《孟姜女》《猜调》《小河淌水》等18首经典曲目,倾倒了现场二千二百名美国观众。演唱会的观众中,除了主流社会的政界、商界人士外,还有很多纽约艺术家,他们都是专程赶来。三次谢幕,5分钟的自发起立鼓掌,被称为中国艺术家在美国观众面前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最高礼遇。坊间评论说,这是真正的中国民歌之夜,真正的中国之夜。 无独有偶。由谭盾作曲,张艺谋带领王潮歌、樊跃导演的歌剧《秦始皇》从2006年12月21日首场公演到2007年1月25日最后一场演出,从最贵的350美元的门票到最便宜的15美元的门票都已售罄。这在大都会歌剧院创下了一个新记录。如今,观众想要买票,必须要排3个小时的队,而且只能拿到站票。歌剧《秦始皇》在著名的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引起轰动。当天,所有观众早早的来到大都会歌剧院,盛装出席这一歌剧盛宴。首演大都会歌剧院迎来了克林顿等贵宾,演出结束后,4000名观众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把主要演员多明戈和导演、作曲家一次次唤回舞台,连续四次谢幕让他们欲罢不能。日本作曲家喜多郎在电话中对《秦始皇》不住地夸奖,从导演到音乐,再到舞美都一个劲儿地说“很棒” 。我们没理由不相信《秦始皇》将成为世界经典已成事实! 备受关注的中国钢琴家郎郎每次在纽约举行演出,门票也都早早售完;在美术方面,在今年的世界美术作品拍卖市场上,中国画家的作品身价的飙升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话题。 还有,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兴起了学中文热,美国也不例外。 中国迄今已经在美国创建了8所孔子学院,其中以马里兰大学(以下简称马大)孔子学院设立时间最早,因而也影响最大。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形式是全球第一家网上孔子学院。它给那些本来没有机会接触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文化引起了美国人的兴趣,中国文化对美国影响越来越大,已超过日本! 这一点从美国学生的留学选择也能体现。美国国际教育机构最近的调查显示,2005年,共有6389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比2004年增长34.9%;而2005年留学日本的美国学生只有4100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在亚洲,中国与亚洲诸国,或国土相连,或一衣带水,成为古代东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如今在海外,中国艺术家受到了集中关注。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个走向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个走向 2002-9-12 美国所潘小松 一 20世纪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大众文化的兴起因此显得不那么重大。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不屑和轻蔑是文化精英的“高雅文化”观念在作祟。有的学者在谈论国内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一贯态度时说:“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高雅文化’对文化领域的主宰,‘小众’对‘大众’的不平等关系,‘文化精英’们对知识经典化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等等,都对把大众文化研究赶出理论的伊甸园起着重要作用。”(李陀序,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西方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其实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90年代以来西方(以美国学界为主)热火朝天的文化研究颠覆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观念,一变而为“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页)本文所说的“大众文化”跟阿多诺(THEODORE ADORNO)所谓“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大众传播或大批量生产的文化”。所谓“大众文化研究”指的是研究“大众文化的生产,包括文化工业的角色”,研究“大众文化的消费,包括消费者的角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大众文化研究》第274页,陆扬,王毅选编)。选择美国大众文化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美国大众文化最具“文化工业”的特征,同时也最有影响。20世纪末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大抵因美国文化而起;文化理论观念的更新主要是围绕着美国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产生的。“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关键在于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现象,并不一定表示研究者一定是美国人。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美国,该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针对的主要是美国大众文化现象,但却不太合适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是美国学者。美国大众文化研究是近20年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批评的出发点是对约半个世纪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评理论的修正。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三个走向”只是笔者个人注意到的三个方面,并不代表大众文化研究数字上的绝对。这三个走向的侧重点分别为:1.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大众文化的功能。2.大众是否被动接受文化工业产品。3.技术对大众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影响。 二 关于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美国学者对摇滚乐的看法颇能说明问题。“历史地看,摇滚乐是美国特产。”(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先锋译丛”《摇滚与文化》第1页,王逢振主编)从美国摇滚乐研究入手,很容易看出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是如何“修正”阿多诺们的理论的。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诸种方式“在政治上和艺术上具有破坏性”。(伯尔纳·吉安德隆《阿多诺遭遇凯迪拉克》一文,见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第209页)。在他看来,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行业体系的标准化”。流行音乐“反映并强化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者日益败坏的品味。……文化工业中的工业标准化不仅满足了厌倦的消费者需要不断地刺激,因而,音乐制造业便创造出虚伪的个性化‘旋律’,以及不间断的新奇幻象。如同他们的麻木不仁一样,工人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同他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作智力上的斗争。”(上海三联版《大众文化研究》第216页)用迈克·费瑟斯通总结阿多诺等观点的话说:阿多诺们认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理学院信计0901 刘林学号:200948490101 关键词:美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各大国中唯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扩张”主要指一国将其传统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也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

形势政策浅析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应对全球问题背后的思考 —浅析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冷战后,随着国家软力量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美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身软力量的优势来影响它国的能力。国际政治领域中也由此出现了“文化霸权”、“信息霸权”、“制度霸权”等名词,或统称为“软霸权”。美国利用其软力量中的世界理念、政治文化、大众文化与媒体、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等来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不断进行文化扩张,其文化霸权主义对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甚至民族认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就美国文化霸权中的大众文化扩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展开浅析(即本文仅阐述美国大众文化的向中国的扩张的影响),包括美国大众文化向中国文化扩张的方式与途径,以及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霸权美国大众文化中国文化影响 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减弱,经济因素地位上升,文化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正是基于这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霸权主义的执行者——美国开始不断加强对全球文化扩张与渗透的攻势,将其作为实现霸权主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频频以“人权高于主权” 为借口对其他国家内政外交横加干涉。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以经济全球化为诱导,凭借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入侵,一致极具渗透性迅速“吞噬”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政治和文化上竭力推行政治强权和文化权.二者交替使用,共同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正当主权的压制和消蚀。 在世界上有两各个最主要的文化模式,一个是东方文化,另个便是西方文化作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被看作是两种单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两种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冲突和碰撞。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上的强势为其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美国认为,其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美国看齐。由于其物质上的强势,美国运用经济等手段向中国渗透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更是频频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中国的

探析_文化全球化_与_文化美国化_

一、全球化与美国化 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一词就已经出现在了美国的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据文献考证,早先美国学者乔治?莫德尔斯用“全球化”这一概念来解释欧洲人的扩张,通过政府及其它共同体在一个全球贸易网络内实现一体化。如今,这一概念被不断引用,泛化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一般而言,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因此本质上,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多元概念。 “美国化”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从英国学者威廉?斯特德1901年出版的《世界的美国化》一书算起,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化”应归结于20世纪中后期才凸显出的一种现象。随着美国力量的强大,这一趋势也在日益加强。有学者将“美国化”行为特征总结为:“世界各地之人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化的食品,穿美国生产的或美国样式的服装,看好莱坞电影和NBA比赛,储蓄和携带作为硬通货的美元,讲美国英语,使用视窗和英特尔系统日夜上网,过分地关注美国,如果可能的话,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加入美国国籍。另一方面,……除了高技术产品,美国人出口他们的价值观、思想、政策和武器。”毕竟,这样夸张耸动的描述只存在于概念的探究中,事实上,世界各地的绝大部分众人还未对美国趋之若鹜。 总的说来,全球化是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它描述的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则是涉及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即使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势凶猛的全球化在很多方面打上了美国的烙印,但这种性质也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美国 化只是局限于美国大众文化向外传播对全球发生的一种影响,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会导致被影响国的文化发生方向的改变,但不会使它们完全丧失自我认同,从根本上趋同于美国文化。 这样, 一个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社会完全美国化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在现实中更不存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和美国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后者还只是对似乎正在发生的趋势的理论描述,并未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 二、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美国化 不少人在概念之初就将全球化和美国化等同了,继而对文化范畴中的两者再度混淆。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全球化”呢?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更倾向王存刚博士观点:“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随着人类交往关系的发展,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相互融合的程度不断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通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的趋势。” 他总结了文化全球化主要表现的两个方面: 1.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广泛,不同文化模式和传统之间相互接纳的程度逐步提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往由于地域限制显得既不明显也不不活跃。但随着交通、通讯等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人类进行文化交流的手段也日趋先进与多元化,跨地域群体间的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从表面泛泛的生活贸易的交往,到深入的传统、宗教和文化等领域的互动,可以说,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编织的世界网络中,人类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早已不受地域的限制,交流的层面也逐步提高,当今国际社会中的跨文化交流现象便是其集中的体现。 探析“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美国化” 毛露敏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3) 收稿日期:2007-09-16 作者简介:毛露敏,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2007年11月增刊 Nov.,2007Supplement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全球化与美国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面对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深入探讨,文化全 球化是否会产生全球文化和文化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美国化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美国化中图分类号: 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7)增刊-0104-02 104

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突

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突 学院:理学院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0901姓名:庞宁博学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日益突显。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冲突与融合、同质化与异质化、多元化与一体化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但冲突也伴随其中。文化交往是文化多元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交往有文化平行、文化交融、文化冲突三种情况,文化冲突是文化交往中比较棘手、比较重要的问题,文化冲突的出现有深刻的根源和各种相关的原因。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与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地缘战略利益相比,其地位已明显下降。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功能及作用,使它成为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标志,被喻为“软权力”。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相互接触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走出去,主动开放、主动接触,寻求多元文化中相同的特质,作为平等共处的基点。 商品物质生产和消费全球范围的流动使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文化成为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大多仅限于消费文化层面上。如“麦当劳文化”随着麦当劳在全世界各地所开的数以万计的连锁店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于中国人来讲,“麦当劳”、“肯德基”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作为快餐符号的意义更为重要,进麦当劳和肯德基,与其说是填饱肚子,勿宁说是想去其中感受那么一点点“美国气氛”。麦当劳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开有2.8万个零售店,2000年全系统销售额达400亿美元,总收入的60%来自海外业务。美国文化学家多夫曼指出:“可口可乐可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层建筑。”作为美国快餐的一个著名品牌,麦当劳流行于世界各地,几乎家喻户晓。麦当劳快餐与其用料配方、制作工艺、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合在一起,成为麦当劳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与其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扩展就是“麦当劳化”。据“麦当劳化”一词的发明者美国马里兰大学乔治·瑞泽尔教授说,麦当劳化是这样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正在主导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余地方的越来越多的部门,当然这对于中国也不例外。 对于影视文化而言,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WTO的加入,我们的国门越开越大,当前各类好莱坞大片的炒作热浪不断。美国影视文化的大量引进,对我国国民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旧体制的瓦解、新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破除旧观念,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观念。因此,研究美国影视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影视文化是一种建立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

浅析现代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应用

浅析现代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吴志培 10汉本二班 1001010205 【摘要】:现代流行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古代神话元素的身影,或多或少,神话元素的运用不仅为流行文化增添了奇谲的想象力,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现代人的重塑或变形满足了现代人类的猎奇心理。 【关键词】:现代流行文化;动漫产业;影视创作;玄幻小说;神话元素;重塑与变形 现代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流行性特征的大众文化模式,它的意义很宽泛,所包含的内容也极其多样。而对神话元素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运用,中西方的着力点在根本方向是一致的,都集中在新兴朝阳产业上。本文将从时下广受关注的动漫产业、影视创作、玄幻文学等方面来具体阐释当下流行文化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一、动漫产业对神话元素的运用 动漫产业作为近些年发展潜力最大的文化产业,其在市场上表现着实令人刮目。谈到动漫就不得不说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岛国,本身其没有深厚的动漫资源可发掘,但他们却通过“拿来主义”硬是将动漫产业做成本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动漫产业基地。综观日本动漫成功的原因,除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新、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神话元素的广泛运用。日本人积极的从东西方的神话中不断发掘有益的元素,通过对这些神话元素的改造、重塑、变形,经过后期包装制作就成为一部崭新的动漫作品。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广受欢迎,其中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对神话元素的成功运用:一方面神话元素的插入增强了动画的美感和可观性;另一方面制作人员对这些元素的改造又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类对神秘事物的猎奇心理。以前期网络上人气极高的《少年阴阳师》为例,在这部动漫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神话元素,剧中首先出现的妖怪名叫穷奇,但事实是穷奇的真正出处是《山海经》,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凶”之一,在剧中它则是作为西方众妖兽的统领;此外,在剧中作为主角安倍昌浩得力助手出现的神将“腾蛇”,其原型也是《山海经·中山经》中的一神兽。在另一部动漫作品《十二国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国神话元素,剧中依次出现的麒麟、天帝、蓬莱都是对中国神话中原来意义的改造,通过设计人员的这些重塑和改造,使得整部作品的故 事壮大宏伟,给影迷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剧中出现的妖怪饕餮也是源自中国的神话,《神异经·西南荒经》记录为:“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又有一说为龙的第五子。此外,除了大量借鉴中国神话中的元素之外,日本动漫还积极吸收了西方的神话

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是建立在现在社会生活一种过于完美的理想的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由于包含了外国民族的意识和特点,而对我国的人充满了诱惑力和隐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年代的困惑与追求历来体现在人身上,因为三国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使得外国文化易被我国人所接受并效仿,导致中国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该小组选择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人建立科学的文化观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计划细致,希望能够使中国人能够对哈韩有充分的认识,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 【关键词】日流韩风文化现象中国人诱惑力隐患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国也出现了不少哈韩现象,音乐听日本的,衣服穿韩版的,电影看好莱坞大片,同时,在人们之间,我们也发现爱看外国剧,喜欢买哈韩饰品和服饰的人数量不在少数。可见,外国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小组针对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做研究,希望能够减缓这一现象,从而使得中国文化的地位能够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目地:了解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生活中哪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筛选外国文化对人的吸引点,比较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区别和差异。 意义:1、通过调查研究,可大体了解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的喜爱程度,也可以让国人正视外国文化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优势。 2、这一调查研究对中国本身的文化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为此,我们想借助外国文化来探讨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中国人的影响。 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我们课题组通过分析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查、采访及文献调查等方法,意在揭示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和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供中国人参考和改进,以保障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自2012年7月份以来,我们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则是调查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1.实地调查 我们在西单询问了几家饰品店,服装店的老板,问起了销售情况,几家店的老板都说外国物品销售最旺。 2.问卷调查 我们小组依据外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制定了问卷调查,复印了200份分别在北京西站以及北京南站发放了问卷。收回问卷后,对问卷进行了删选,总共100份。根据这些问卷,我们从中发现有43%的人喜欢看韩剧,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对于目前许多人因过分追逐外国时尚娱乐的看法,有57%的人认为凡事适可而止,应加以适当劝说,但还有部分人认为无所谓或者是很正常,理所应当的。我们认为这些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需要更正。还有一题则是对哈日哈韩哈美哈美一族有什么看法?有些人认为什么事情都有个度,哈日哈韩哈美哈美没有什么不对的,但也不能全哈,狂热的追求会使人忽略了根本。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我们很高兴这些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外国文化。还有的人认为哈日哈韩哈美哈美是社会发展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 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 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 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 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 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 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 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 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 群氓文化(mass culture) 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 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 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 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 1.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 欧内斯特。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 莱斯利。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 ●文化主义: 1.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 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 2.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 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 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的三个层次:活文化(历时性);文化记录;选择性传统(由统治阶层利益支配) 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截然不同 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 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行为、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 4.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大众艺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