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监督制约机构,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组织的决策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探索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影响因素

1.1 内部审计缺乏完整的法规、准则体系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不像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去遵循,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

1.2 内部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衍生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应运而生,证券期货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相继出现,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增资扩股、改组改制、破产兼并、重组联合等经济事项越来越普遍。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内部审计的业务己不再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是更多地向管理领域渗透。审计对象从财务责任扩展到经营责

任、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扩展到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内部审计职业界有一句名言:总经理关注的问题均可成为内部审计的对象。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使审计范围自然扩大,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风险相应增加。

2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影响因素

2.1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隶属于总经理。这种设置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有利于为经营决策服务,同时这种设置还保持了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立。但这种设置不利于对总经理的责任、业绩等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总经理下属部门的很多活动是在其授意下进行的,内审机构对这些部门的检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2)隶属于董事会。这种设置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同时也使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便于为委托人服务,又便于与经营管理层联系;既便于对管理层进行独立的评价与监督,又便于为管理层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效益。(3)隶属于监事会。这种设置使内部审计完全以监督者身份出现,与管理层脱钩,不便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其评价、服务职能的发挥。

现在我国企业中只有上市公司依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

则》,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其他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无法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2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本身隐含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1)大量的内部审计工作仍以手工审计为主。这一现状已严重滞后于财务部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审计成本较高,制约了内审效能的发挥;(2)审计时主要采用抽样审计,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

2.3 内部审计缺乏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对审计质量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是保证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制度保障。它明确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每个环节应该作些什么、应该用哪些基本审计技术和方法、为支持审计结论应该用哪些审计证据。目前,内审部门尚未建立科学、完备的自身内审质量监督、检查、评价体系,对内审项目从实践到程序还缺乏具体、详细的管理监督、评价措施。虽有要求但缺乏监督机制,不能保证审计活动各个环节准确无误,同时由于一部分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只求快速完成一项审计任务,不深入仔细地开展检查,从而使得相关审计准则的运用流于形式或根本没有得到运用,导致相关环节的失误,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论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摘要............................................................................................................................................ I I 1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1) 1.1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 (1) 1.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1) 2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2) 2.1企业普遍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不足 (2) 2.2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2) 2.3企业内部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 (3) 2.4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手段落后 (3) 2.5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 (3) 3改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5) 3.1转换经营观念,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5) 3.2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5) 3.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法规制度,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6) 3.4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更新审计手段 (6) 3.5加强审计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7) 4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上市公司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不佳,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问题,必须采取转换经营观念,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改革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法规制度,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培训等措施来加以完善。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审计人员;审计机构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发表时间:2018-09-27T18:40:20.0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李娟 [导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在市场上林立,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制度组成,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工作、规范财政行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在市场上林立,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制度组成,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工作、规范财政行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保障。目前,随着企业发展的进一步规模化、复杂化以及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增多,制约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现如今,面对现代内部审计中出现的规制不健全、机构不合理、程序不规范等等弊端需要企业加强控制,做好预防工作,确保企业的平稳运行。本文就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于控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引言 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发展中需要组织和个人承担的政治、经济以及财务风险逐渐增加,其作为监督机构在企业的运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考验,面临的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也逐渐增大,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防范控制。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指出:“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企业内部的实际审计工作中需要面临的是不同企业环境下的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等等,因此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也会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多由审计师承担。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影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 1、企业内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监督机构在形式上不仅要受国家或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以实现对企业的监督,还要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限制。这种情况导致部分企业在进行内审机构的设置时并没有重视机构的独立性设置,从而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无法真正的具有权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面对较大的风险,也不能确保审计质量。 2、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部分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时并没有过多的重视甚至在设置过程中将其与企业的纪委、监察进行了合并,对于审计岗位上人员也配备不足,审计工作无法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无法规避的风险,影响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不利于企业实际的运营发展的。 3、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业务范围的扩展加大了防范审计风险的难度。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扩大规模,业务的经营范围也逐渐向外拓展,同时,内审对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的对象也由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向管理领域渗透,而且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大,加大了防范审计风险的难度。 4、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无法借助内部审计法律依据来进行,只能在审计过程中对大量的职业判断去认定某一审计事项,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有较大的影响,也不利于服众,审计风险逐渐增大。 (二)引起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部分企业内审人员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目前,由于企业领导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没有较大进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审计工作的实行也只是以监督为主,进行查错防弊。这种方式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已经难以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 2、企业内审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高。一般企业在聘请审计人员时出于观念上的误差,导致大多数审计人员出身会计或者工程专业,其掌握的知识大多比较单一,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理论体系,入职后,企业领导又不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锻炼,导致这部分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业务知识掌握不足,其能力水平也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指导。 3、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本身隐含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1)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采用的是手工审计,并没有借助现阶段先进信息技术来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2)抽样审计方式使其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3)审计方法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片面依赖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4)鲜少关注欺诈风险、财务危机或经营失败风险。 4、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1)审计操作出现过分简化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编写不规范等行为。(2)企业对审计人员没有健全的考核机制。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1、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对国家审计规范》、《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提高审计人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保审计人员能够熟悉掌握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保证依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规避风险。 2、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规章和制度,以其约束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并将其作为工作考核的内容,确保审计人员能够有序展开审计工作并保障审计工作的高质量进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制定相关的内部牵制制度、质量考察制度、轮岗制度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控制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2406837.html,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控制方法 作者:金敏燕 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12期 摘要: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需要做好防控内部审计风险这项工作。在 审计活动的各项环节中,都有可能存在着审计风险,所以控制和预防好审计风险这是我国所有企业都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出现审计风险的原因,再进行阐述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最终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控制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审计风险是企业发展多种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一旦管控不好,严重影响着企业健康发展。但实事求是的讲,审计风险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消除的,只能尽力管控审计风险,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内容 1.简介经营审计风险。经营审计风险与传统的审计抽样测试有所不同,经营审计风险注重以评估风险为主要内容。换言之就是想要掌握企业各项经营环节、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协调公司各个管理层的观点,都需要先评估企业风险,评估潜藏的风险。经营风险审计比较重视企业外部宏观经济、行业内部环境,并不只是关心财务数据,最多是关心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环境,从而以评估经营风险为着力点,以此来找到审计中最高风险领域。 2.简介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审计财务报表重大报错风险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审计财务报表中应注意审计两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联系。也可以说从审计重大错报风险情况上来讲,财务报表层次出现了重大错报风险,与列报的认定、账户余额和特定交易有很大关系。所以,应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与财务报表层次间的内在关系格外关注。二是,财务报表审计工作需要审计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企业内审的工作人员必须把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之后才能完成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三是,审计财务报表应掌握各种效率高、能够准确获取重大错误风险有关信息方法。其重大错报风险涉及很多内容,有简单的内容,也有难度高的内容,所以,应运用合理的方法获取被审计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信息。 二、引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一是,被审计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有着很大的变化。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系密度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些风险,也影响着单位内部审计风险。这些因素都成为了现代审计需要全面监控和多方面评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参考因素。二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对象

浅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已经越来越严重,本文拟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 的形成原因、表现和防范控制措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关键词】事业单 位审计风险防范措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单位内部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一)外部因素 1.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内审工作质量。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现阶段内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单位利益密切。 2. 内审业务的扩展和审计内容的复杂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审计范围的扩大,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风险相应增加。 3.内部审计作业标准不规范,法律法规体系不 健全。一是内审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二是虽然现在有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法律级次明显偏低,操作性不强,并且对于具体作业标准未有明确规定。(二) 内部因素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 工作经验、审计职业道德等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内审人员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专业技能,需要实践的积累,相对于复杂多变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如果经验和能力有限,也会做出误判等。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一)评价失误,影响被审单位积极性作为事业单位,其经济活动相对企业较少,内部审计更多的是对单位各部门执行国家政策和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如果评价不实,就会给相关人员带来伤害,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二)建议失误,误导政策的制定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不仅局限在查错防弊,更多的是为内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建议,内部审计部门接触的各种信息,对各管理环节都比较熟悉。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更多地是对单位的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意见,如果提供的决策意见失误,就会误导政策的制定,造成隐性损失。(三)审计质量低下, 影响审计权威和自身进步审计质量低下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失实、重大错弊未能 有效发现、提出的审计建议无法实施或实施后造成巨大损失等。审计质量低下有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审计方法和程序问题,但不管什么原因,后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同的的一种审计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在审计实务中,明确内部审计活动在于评价并帮助机构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竞争加剧,破产企业不断增多,社会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审计作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关于内部审计发展历程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来自日本内部审计学术界及职业界。 任职于日本内部审计协会的霜垣城一郎先生认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会计为中心的侦察型审计;第二阶段是逐渐从财务审计走向内部控制审计再走向积极增进企业利益的业务审计;第三阶段是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要求的现代内部审计。 美国学者麦克宁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新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反映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契合。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直接测试内部控制,考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风险的大小仅用于表明控制的薄弱与健全环节,从而实现防弊或兴利的目标。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先确认企

业的目标,然后针对目标进行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最后测试实际的内部控制能否切实管理由于完成目标而可能产生的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1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做出了新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积极地研究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IIA实务公告2110-1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意见,对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帮助。 二、国内研究现状 郑小荣(2006)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究》认为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必然应当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从组织目标的角度来评估与改善风险,为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或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咨询与保证服务,从而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并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趋势侵蚀内部审计生存的职业空间。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础时风险的评估与改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不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改善,还是对公司治理程序进行评估与改善,都应该是以风险评估与改善作为首要目标。 詹先壮(2010)在《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研究》中认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方法,以对整个组织的风险进行评估与改善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审计理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简要的分为四种模型:以企业治理系统风险为导向的企业治理风险导向模型;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论文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论文 摘要: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监督制约机构,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组织的决策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探索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影响因素 1.1内部审计缺乏完整的法规、准则体系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工作中不像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去遵循,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 1.2内部审计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衍生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应运而生,证券期货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相继出现,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增资扩股、改组改制、破产兼并、重组联合等经济事项越来越普遍。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内部审计的业务己不再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是更多地向管理领域渗透。审计对象从财务责任扩展到经营责任、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扩展到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内部审计职业界有一句名言:总经理关注的问题均可成为内部审计的对象。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使审计范围自然扩大,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风险相应增加。 2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影响因素 2.1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隶属于总经理。这种设置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有利于为经营决策服务,同时这种设置还保持了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立。但这种设置不利于对总经理的责任、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作者:罗宗举[ 2010-8-10 20:50:42 ] (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108-02一、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体现(一)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起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有效处理企业各利益关系方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内部审计是正确处理企业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是推动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发挥其作为评估人的作用,又可以发挥其作为决策顾问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公司治理状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将评估结果向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报告,可以促使有关责任人采取措施纠正违规行为,从而保证公司治理的质量和力度;同时通过参加风险环境分析,就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等决策问题提出专业支持意见和解决方案,就能帮助管理层及时判断与控制重要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二)有助于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和调整的制约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之一,其职能是对其余的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而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不断地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内部审计由于其特定的地位和职能,它能在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发挥着外部审计无法取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测试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遵循性、有效性,进而评价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查明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真实地存在于管理系统中,是否完全并认真得到遵守,以及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发挥应有的制约与控制作用,是否取得应有的管理效果。同时,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及早提醒经营管理者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起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三)有助于强化对资金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本身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企业整合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部审计更加强调确认经营风险并测试这些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由原来关注对交易事项和政策的遵循性的审查和评价,转变到现在更为关注对目标、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和防范风险,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协助公司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过程,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可积极持续地参与风险管理过程,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协调,从而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实现经营目标。二、企业内部审计的症结体现(一)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是财务部门中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或者将内部审计机构依附于财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平级的企业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下属企业;即便对平级的企业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而依附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则“对自己的工作很难作出一个无偏见的、客观的评价”。因此,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职能定位还不够明确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内审职能的定位主要停留监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防范(一)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防范(一)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20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起诉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克雷格对安荣事件”,到“巴罗·韦德和格斯理的赔偿案”和“厄特马斯公司对杜罗斯公司案”,再到近年来的“巴·克里斯事件”和“韦斯特克事件”,无一不昭示了这一趋势3].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的“原野”、“中水”、“忠诚”、“石油大明”、“琼民源”和“东锅”等事件都是这些法律产生效果的产物。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

财 税 金 融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 向 莘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摘 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与评价本企业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帮助组织加强管理、实现目标。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部分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现状不容乐观,2013年2月23日,反腐风暴再掀波澜,而且直指审计会计领域。中国神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原总会计师魏淑清,因贪污罪和受贿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0年。此案在会计、审计业界引发了极大震动。因此,积极探讨完善和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 成因 完善对策 一、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1.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并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 2.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1)客观性。内部审计风险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审计风险绝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2)广泛性。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项目全过程和整个过程每一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导致最后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形成审计风险。(3)潜在性。内部审计风险只依赖于执业判断,无法运用数学计算精确得出。同时,审计责任决定了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潜在性。(4)可控性。内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通过了解企业情况和企业内控制度,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高风险项目进行经常性审查。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客观方面因素。(1)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内部审计侧重于会计方面,审计范围不全,内容涵盖不广。没有针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同时,制度的修订严重滞后。显然,对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道路,有很长一段路。(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存在缺陷,多流于形式。我国多数企业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许多缺陷,机构的设置多在单位负责人指挥下展开。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甚至为本单位利益服务。内审人员与企业各部门之间是同事关系,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彼此利益,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3)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企业的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性,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权威性不够,因此在执过程中,常常遭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保护,也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4)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的发展由单一经营到经营业务多样化,加上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比原来更加复杂,会计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的可能性随之加大,这些都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2.主观方面因素。(1)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我国现有许多企业对内审认知不足,认为可有可无;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有的企业或根本没有内部审计这一部门、或形同虚设。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思想,工作目标上可操作性不强,这些都限制了内审作用的发挥。(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但目前,内审人员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职权,发现问题后不能当机立断,立即解决,而是取决于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使内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 (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专业技术水平低。首先,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与审计经验不足。例如,随着网络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审计人员若缺乏计算机操作相关知识,无法有效对储存电脑内容进行审查,形成审计空白,加大了审计风险。其次,审计人员责任心不足。认为内部审计仅是奉命行事,履行手续而已,即使出现误差或疏漏,也没有多大影响。而正由于无风险意识,加大出现重大差错的可能性,导致组织利益受损。(4)内部审计选用程序和方法的不确 定性。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审计人员多使用统计抽样法。此方法以审计人员的主观感觉为基础,同时所选取的样本代表性不足,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1.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领导的 支持和重视。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内审人员应该高度负责,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使领导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2.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设置要保证审计人员发表 意见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对企业的第一负责人负责。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全面提高审计人员 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内审人员要主动学习审计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丰富经验,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其次,提高责任心,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确保报告质量。再次,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减少审计风险。 4.加强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法律制度,保证内部 审计工作的法制化。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首先,根据国家审计法规,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各项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审计;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最后,开展企业内部交互审计,增强各级企业组织自我约束和监督的意识。 5.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应该充分利 用网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内审还应重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一是内部审计应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要将人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 三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既要进行恰当处理,又要分析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6.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企业将风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 企业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系统。这样不仅能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资金运行、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追踪。而且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使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和真实。 总之,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竞争意识,还要具备风险意识。通过内部审计能过帮助企业识别风险、评价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大胜,韩晓梅. 2010.风险基础内部审计[M].大连出版社. [2]张慧清.如何有效控制与防范内部审计风险[J].会计之友,2008 (10).5. [3]段琦.浅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商场现代化, 2008(8). 3-4. [4]宋玮,李鹏飞.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10).3. [5]周小圣.试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与改善措施[J].市场周刊(理 论研究), 2012,(04). [6]安邦饶.浅谈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铜仁烟草网, 2011.06.15. 20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会计与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安鹏宋雪婷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12 面对企业急需加强的风险管理,既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摘要: 验,从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作为内部审计,首先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参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企业风险管理关键词: 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 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之地。 最后,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系统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医士”和“卫士”作用,保证企业科学发展。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1. 措施进行连续的跟踪,并进行系统的专业性监督检查,看其是否充分、得当,同时评价其是否执行有力。 适时对组织内风险控制系统的健全、时效性进行检2. 对失控、漏控的环节进行再完善,改进风险控制系统机查, 能,达到风险控制系统最优化构建,加强系统内部的组织性和自主性。 内部审计可以直接作为风险管理者,对企业风险进行3. 管理。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先进的方法,直接对企业的风能够引起管理层的更加重视,取得更险管理提出改进意见,好的效果。 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独特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最高管理层实施控制的手段,在企业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将日趋突出。 首先,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客观地、全面地参与风险预测和识别,充分发挥预警作用。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而是会传递到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 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度道德风险,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等等。因此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客观地对风险进行预测。 其次,内部审计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研究风险防范的措施,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谋士作用。内部审计对监测到的整个组织可能存在的风险因子和不利因素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和沟通,关注组织目采用数学统计、模拟试验等方法,遵循3经标价值取向,E(济、效率和效果)原则,和管理层共同寻找消除风险根源的可能途径,充分出谋划策,发挥谋士作用。如有的外部风险根源是企业无法避开和影响的,如国家政策的变化,市场因素的变化,企业只能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减轻外部风险的影响。但是许多企业内部的风险根源则是可以通过改善管理而消除的,这也是我们内部审计更多发挥作用的用武 二、内部审计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应在提高自身素质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进而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达到控制和化解风险,积极主动参与风险管理。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成为精通技术专家。“要想知其,言,必须知其所以言”同样内部审计要想有效地参与风险管理,必须自己要成为风险管理专家。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审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得财务会计、 准、程序和技术,还必须具备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去。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企业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的预测、识别、评价和控制的预测、 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加以判断、归类 会计与审计 并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技术,鉴定风险性质、评估风险损失、制改进风险管理,最终达到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过定控制措施,

毕业论文—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引言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1、内部审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 2、内部审计风险范围的广泛性 3、内部审计风险的持久性 4、内部审计风险的隐蔽潜在性 5、内部审计风险的或然性 6、内部审计风险的可测可控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 (二)、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 (三)、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四)、内部审计方法滞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三、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四、防范与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以及审计法规与其他法规相关内容的衔接。 (二)、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

(三)、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这是内部审计中心环节之一。 (四)、建立审计质量保证制度。 (五)、加强审计报告规范。 (六)、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七)、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审计环境的变化,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内部审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因素,提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有关防范措施。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成因措施 1、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理论基础;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的可能性。 1.1、内部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般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

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docx

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现代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趋势中,面临着严重的企业风险,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审查并监督企业内部经济业务的实行,风险管理不仅制约、参考、促进、监管、保护企业,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让企业在这种特殊的评价系统中强化自身工作结构,降低了风险危机。内部审计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中存在着重大的、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或者指出的疏漏或者错误,或者审计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审计工作而造成重大事故,或者在管理经营企业时存在重大的舞弊行为。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分为监督和承受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督和管理企业的风险,有效评估和分析企业的风险状况,有利于企业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以下主要围绕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展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时滞性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许多经济业务在会计部门进行信息记录和信息处理,而一些审计内容在事情发生后才进行审计工作,这造成了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时滞性。此外,会计工作记录和处理信息用时较短,而审计工作用时较长,导致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企业内部审计效率低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较不成熟,抽样审计存在一定概率的误差,总结审计样本的特点时容易出现误差,

这些情况造成了审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让审计工作的风险加大。 (三)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审计知识薄弱,审计素质低下,缺乏综合管理能力,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同时,一些从财务部门转到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审计知识和框架,处理审计工作时不严谨、不科学,也不能熟练的使用现代审计技术,审计技能得不到提高,导致审计风险增大。此外,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日益复杂,审计对象多元化,部分审计人员无法正确处理审计工作,这也同样增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企业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四)审计管理工作存在漏洞目前,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审计程序不严谨,导致审计工作容易出现误差,审计风险因此增大。审计工作不规范、不标准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做出审计计划。粗略的记录审计内容,同样增大了审计风险。此外,尚未完善的审计制度导致审计制度出现漏洞,降低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规范标准,审计程序更容易出现误差,增大了审计风险。 (五)审计法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较不完善,导致审计人员无法规范的处理审计数据关系,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审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增大了审计风险。同时,无法可依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应用性,审计工作中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六)审计计算方法滞后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工作使用制度基础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侯俊志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国 内外主要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目标、实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对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要求,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关注。正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一种以内部审计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势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二、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外运用情况研究 目前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Giuseppe D'Onza(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研究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