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带着“语文意识”上路

——评叶璐慧老师的《白鹅》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首先感谢中心校的领导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今天听了五节课,应该说是累并快乐着!因为五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各个老师的教学水平。这些课设计精巧,语言精练,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虽然此刻几位教师的展示已告一段落,但我们还陶醉其中。

下面,我就叶璐慧老师执教的《白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觉得叶璐慧老师虽然登上讲台只有一年多,但她在课堂上的表现跟文中的白鹅一样给我的感觉就是:步调从容,不紧不慢,一丝不苟,颇具老爷相。让我们回顾那一个个镜头,追寻叶老师课堂上语文的踪迹。

一.教学语言中的语文意识

从内容的角度,她的课前谈话从让孩子们说说喜欢的小动物到教师介绍自己家的小狗,让孩子们初次感受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为后面理解“反语”的内容打下了基础。她的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都围绕着一个内容——一只高傲的白鹅。例如:“我仿佛看到一只傲慢无礼的白鹅了,”“为什么写鸭的步调呢?”

等等,这些语言,都与教学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自然融合。

正因为老师的心里有文本内容的特点,有文本情感的特点,有学生认知的特点,才会有这些语言的抒发,这就是老师的“语文意识。”

二.字词教学中的语文意识

开课伊始,叶老师用一副形象逼真的“鹅”图吸引学生的眼球,我在上,鸟在下,是对鸟的不尊重,所以就从上下结构变成左右结构,“鹅——左边是‘我’,写得窄点,可以把位置让给右边的鸟,要写得舒展”,一揭题,一书写。不仅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学会规范写字,享受汉字特有的文化情趣的同时,还敲响了人类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警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这就是高效的语文教学。“

初读课文之后的字词教学,更是目标明确,条理清楚,针对性很强,老师心中的语文意识是非常清晰的。“看守门户大模大样供养不周净角出场”这些词语中都有一个多音字,从我们平常的教学经验来看,尤其是“供”的读音孩子们搞不清楚,叶老师出示“供”的两种读音让孩子们选择,这样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准确读音,突破了多音字教学的难点;“净角”脸谱这一夸张的画面的呈现,展示这个知识点所隐含着的文化内涵,相信学生不仅对这个词理解透彻且不知不觉爱上了国粹之一——京剧

第二行是书写:“侍候倘若用餐脾气”“餐和脾”是本课要写的字,

而且是字形的难点,她说“脾”这个字可有点脾气,它好读不好写,强调中间的一笔撇,接着范写,学生观察,突破了这个字的重难点,落实到位。就这一个词语教学的环节,有多处语言训练的“点”,这就是语文意识。

还有阅读理解时穿插的字词教学——给“高傲”换个词(骄傲、傲慢、自大);积累文中鹅叫声的词语,看到净角出场,你想到了哪些词?既是词汇的积累,也进一步让学生对“净角”有了进一步的感性的体会——从字面理解再到直观感性的体验,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效果,这都源于老师的“语文意识”。

三.阅读理解中的语文意识

课文在结构上,作者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采用了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其次,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好一个高傲的白鹅”,从总体上把握全文。这样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再引出“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符合学生“整体——局部”的认知能力。这是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接下来的细读文本,叶老师用了不同的语文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对文本语言进行理解、感悟、拓展和运用。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在理解了“净角”后,老师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这是视频辅助法,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来帮助理解。

你想到用什么词来形容净角出场?(大模大样、高傲)——这是拓展积累法,积累和理解双重作用。

结束时,回到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白鹅”,留出空白:“好一个——的白鹅”。学生畅所欲言,填出了各种各样的词,既很好的总结了全文,又积累,感悟了用词的丰富性,把文本的“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引吭大叫;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厉声叫嚣,不亚于狗的狂吠。

老师播放鹅的叫声的音频,你有什么印象?然后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鹅会说人类的话,你猜它会说什么?

回答的与课文那么贴切,得益于老师的引导。很自然引出运用“对比”,“反语”这一表达感情的方法。孩子们对白鹅的喜爱以及他们对课文语言的感悟。—

老师先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仅仅是这三方面吗?(更)试着解决问题,再读读这句话,那还写了什么?再引出“姿态”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过渡句。

——这是质疑理解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实在阅读教学里,引导学生感悟字词,感悟语言的策略还有很多。如,1、“诵读体味”法;2、“联系语境”法;3、“比较品评”法;4、 5.“切己体察”法;6、“资源拓展”; 7、“语境转换”;8、“质疑问难”;9、“移情体验”等等。像这样,用不同的语文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语文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语文意识。整节课,在教学语言里,字词学习中,句式训练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无声地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的细节里,学生受益无穷,听课的老师如沐春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关注的语文意识,应该有机地去渗透、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作者“怎么写”的问题。课文中对比,总分,反语等表达方法,应该说这一点叶老师在教学中是做得很好的。借用歌德的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尤其是我们的学生。这个秘密,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引着孩子们去发现,去挖掘!

四.

最后,提一点小小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堂课下来,我也发现了有一些不足。在课文的朗读方面,有欠缺,太过平淡,不够生动,点到即止,要读得妙趣横生才好。例如写白鹅的步态与鸭对比,鸭的步调急促,读的语速快些,而鹅的步态从容,大模大样,读的语速要慢些,老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读,并进行适当的点评、指导。

语文课堂要唱好“识、书、读、记、说、写、法、习”“八字经”。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我们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一、渗透出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课堂要唱好“识、书、读、记、说、写、法、习”“八字经”。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

我们看到了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没有确立繁琐的目标、零碎的讲析、新奇的形式。而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感悟语言;简捷的教学:潜心涵泳,熟读精思。把语言文字的揣摩与涵泳放在首位。雪落无声般的文字训练与习得,浸润在孩子的心间,也滋润着我的心田。石塘的《舞动的北京》让学生从文字中感悟到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从文字中领悟到无数中国人的智慧和心血,将“京”字的意蕴解读得栩栩如生,学生从中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南小的《我是最弱小的吗》把词语读出意蕴,在一组词语的朗读中体会出了浓浓的年段特点,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女孩从娇小、柔软变得倔强与强大的成长过程,也让学生在文字的浸润中,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成长的巨变。警小的《老人和海鸥》也是从一组词串开始,为学生搭建了一蹲感受文字灵动的基石,从八个词语中读出两幅情感的画面,使文字与生活很好融合。老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读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图画化解为一段段鲜活的文字。涪小《我是最弱小的吗》在课题的解读上就让我们感受着文字的魅力。当学生对课题理解不到位时,让学生加个标点“?”帮助理解,这一过程,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个小姑娘不愿成为一个最弱者的呼喊。对“最”字的书写指导,让我们解读出低段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更让我们明白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安小的《假如》一首记字歌谣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写一手漂亮字,就是从这样的一招一式开始的。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解读出鸟妈妈的辛勤,也是让学生从文字中感悟到小作者为小鸟画出谷粒,把鸟妈妈从繁忙的捕食中解救出来的善良;通过文字的体味,让我们知道小作者为西西画一双好腿,是为了让西西能自由奔跑,能享受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富临的《少年闰土》则是通过理解几件“稀奇事”,让我们有一种被文字的精美所滋养的感觉,尤其是在作者与闰土谈看瓜的那段文字描写,更是一种震撼。“啦啦啦”的声音,让闰土做出准确的判断,一个“轻轻地”让我们感受到当事人无意中的有心。“捕鸟”一段文字的学习更让我们感到文字的张力。连动式句子的训练到位,有味且无痕。“四角天空”的理解让我们对作者的生活产生了莫大的同情,真想为他们提供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空间。

我们知道语文课要毫不“越位”地“自扫”语文“门前雪”是很难做到的,但今天的几节课则回答了语文姓“语”属“文”的道理。告诉我们在语文课上关注“语文”本位永远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首席,语文虽包含“知情意行”诸多内涵,但语文课应该有自己的专司之职——那就是学语习文。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著名语文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谈到:“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的个性是什么?用叶老的话说,就是“听、说、读、写并重”,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而且必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因此,我们在课改的大潮中,应摆正课改与“双基”的辨证关系,要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而不是用花翻新的形式来“武装”自己的课堂,既不能因追求“双基”而进行机械呆板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不能因实践新课程而热衷于形式的新奇,我们要沉下心来,冷静思考,勤于实践,让课堂中多一些属于语文自己的东西,少一些浮华与假时尚。依据文本的特点和学情的差异,或以读为本,或读悟结合,或点拨启发,或多元解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让学生敏于文字,陶冶心灵,构建思想,最终形成素养。这样我们才能形成扎实而富有个性和诗意的语文课堂。

陶醉在朗朗的书声中

“书声朗朗”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中国教育家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到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我们首先就应注重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但我们发现不少学校没有专门的晨读时间,有些学校即使有晨读课,学生用于晨读的时间也只有十来分钟。一些班级的晨读课可谓“轻声细语”;语文课上老师也不重视朗读,课堂显得沉闷而无生气。长此以往,形成了低年段学生不敢读,中段学生不想读,高段学生不愿读的场面。这就是说,我们的阅读教学课自然就承载着太大的朗读指导的担子。

我们非常欣喜的是,在我们今天的六节课上,老师们都给出了大量的读书时间,给了积极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学习态度。老师们是用朗读的魅力,来拨动孩子们内心深处那根不为别人所察觉的琴弦。奏响、完成语文课中读说写的欲望表达之声。也就是说,以朗读激发学习激情、产生并完成读、说、写的表达欲望。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朗读使教学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舞动的北京》师生激情的朗读,让我们明白奥运会会徽的深刻内涵。南小的《我是最弱小的吗》的评读、提示读、齐读、师生合作读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缺陷,老师也不放弃,保证学生能发声。

我们在敬佩小姑娘的同时,更为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突出表现表示敬意。《老人与海鸥》变换节奏、变换语速的读,将孩子的情感推到了课堂的高潮,有声有色的画面、抑扬顿挫的变化,是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感受到的,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关爱海鸥胜过关心孩子的的亲情。对读、引读、范读让我们认识了老人对几只特殊海鸥的特殊关爱。这种以读代讲的方式在今天的课堂上随处可见,对拓展材料的深情范读,让孩子和老师的心、作者的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朗读让孩子的眼圈发红,老师的眼圈湿润。读让我们找到了语文教学的幸福感。涪小的《我是最弱小的吗》老师引导孩子们不仅读出了一副粉红、漂亮、美丽的鲜艳的野蔷薇花的画面,更看到爱心使者的强健与自信,看到的不是一朵野蔷薇,是一片、是满园的野蔷薇的茁壮成长。朗读让我们看到了弱者的强悍,更让我们闻到了语文本色回归的气息。《假如》的全文通读、同桌评读、教师引读、对长句子的停顿重音的指导读,都给我们为之感染。我们看到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他们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少年闰土》重点段的齐读、默读、抽读、诵读使课堂就像一首诗一样有韵味,对停顿、重音都做精心指导,实在值得我们借鉴。让学生背诵,这是在公开课上难以出现的亮色。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得入格。通过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得入情。通过强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读得入境。我们更看到了低年段学生敢读;中年段学生想读,高年段学生愿读的新境界。

我们特别希望在我们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朗读这一简单、本源的教学形式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期盼的是,通过朗读,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让孩子们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这种朗读形式,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道出了读书的魅力,让读书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因为读书能让陋室生辉,能让红袖添香,读到会意处,欣然望食、眼界大开,能给我们枯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趣味和诗意。

徜徉在对话的原野上

语文天生生动、浪漫,是有人情味的,有韵味的,记得有人说:“语文世界,尤其是文学作品,是超越了实用价值观念的。自由的心灵世界,语言到了这个域是非常神妙的,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应该超越“实用价值观念”,而创造一个“非常神妙、非常动人”的幸福世界,当然创造幸福的语文世界需要心灵的唤醒。心灵的唤醒和交融需要对话。”坚持对话就是相信可能,对话就意味着“相视”:目光聚焦同一平面,没有色镜,主客不分;对话意味着“相融”,心扉敞开,你说我辩,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对话意味着“相生”,新的视野徐徐展开,新的视点呈现出

来,新的知识增长起来,新的价值观在交流中生成。我们看到今天的几堂课,老师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或动笔勾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交流出自己的感受;或以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演读,揣摩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角色体验。这样一些个性化的阅读使学生贴近文本,贴近作者的情感脉络,让学生的内心体验趋于深刻和持久。石塘的《舞动的北京》自豪、激越的交流,憾人心动的奥运组图的播放,一下子就拉开了师生的话匣子,大家有太多的话可说、想说、能说、会说,这个班的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让我们惊叹,更让我们看到了石塘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是多么的扎实、落实。南小的《我是最弱小的吗》立体的对话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老师对学生现场的关注程度,其着眼点完全是放在学生的发展上的,这是新基础教育倡导的理念。我们的课堂成功与否,应该很大程度上去看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少。《老人与海鸥》的静心默读、批注、交流都让我们享受到了对话的愉悦,他们的交流分为三个镜头,每个镜头都给我们有新的惊喜。师生平等的气氛,激动的心里,激越的情怀,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涪小的《我是最弱小的吗》从词语中体会此时蔷薇花的柔弱、无助,悟出蔷薇花的无力、柔弱,体会蔷薇花的无助。《假如》从语言训练,到学生谈想法与感受,到最后的扩展延伸,都让学生畅所欲言,这不仅能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更让我们欣赏到了师生融洽、和谐的亮丽的风景。《少年闰土》从开课的阅读提示到与学生同读同诵等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了一个真正的教学互动、沟通、影响和补充,形成了真正的师生共同体,这让我们明白:营造一个幸福的语文世界,需要智慧的创造。

正像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中说的:语文教学平淡为真,需要返于自然,归于纯净。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天的几节课,老师在课堂上不讲奢靡,不求浮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师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地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地微笑,看到我们的课堂,是师生在慢慢品味、咀嚼语文神奇的甘露。

李庆明先生呼吁“我们太需要从沦落中艰难而又坚决地走出来,返回被我们忘却的语言的本源状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寓所”。我们在今天的几节课上,听到了学生和老师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文本,用自己的视听唤起内心的视象。我在读老师们的设计方案之后,又反复读了他们今天所要上的几课文本,课堂和文本给了我们无言的感动,无声的力量,无尽的启迪。我足以感触到了每个故事的内在呼吸节奏。我们看到了,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师生都不再是一个简短的阅读者、解释者,有的甚至就是文本的一个角色,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语言的原野上。

漫步在语言的丛林里

俗话说:大道至简。语文教学亦如此!听说读写是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思悟辩赏是语文。语文教学理应在这些纯粹的语文元素中进行。立足于语文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基于语文,更为了语文的语文教学。在老师们今天的执教的课堂中,就很好地诠释了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的思想。

由于感悟能力、阅读角度等差异,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收获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真诚、中肯地纠正、补充别人的观点。因此教学中几位老师都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面对面,和文章作者心连心,在反复阅读中加深感受,在对语言文字层层深入的触摸品味中增加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舞动的北京》在这一点上就给大家做出了表率。老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学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同学们积极搜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资料、图片,这些资源与课文中的文字浑然一体,让我们更看到语文教学的新景观。南小的《我是最弱小的吗》代萨沙说话,体会人物三次讲话时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由“奇怪”到“倔强”,再到“自豪”的心理变化过程代妈妈说话,体会长辈的语重心长;分角色朗读,同学间分组表演,通过角色转换,进一步体验到人类自身的内在力量。《老人与海鸥》当学生有了情境铺设后,老师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重点抓住了“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学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感悟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我是最弱小的吗》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

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假如》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巧妙地挖掘一些语言训练点,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爱心,也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少年闰土》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品味字句蕴含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应合起来,以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并能更好地链接真实的阅读生活。这正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课堂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我们在有限的40分钟里都做的与语文有关的事情。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好课!我们会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来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实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索、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的语文。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增强实效,使启蒙阶段的母语教育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根基。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老人说:“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那语文课到底该教些什么给孩子?我觉得,往简单方面说,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拒绝无谓的玄乎,拒绝华而不实,遵循大道至简,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我们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习惯……是我们的追求。

最后我想说,这一次我们片区活动搞得很成功。作为组织者,非常感谢我们六个学校对这次活动倾注的心血!感谢几位上课的老师,是你们为我们带来了一顿精美的阅读教学的大餐!我们特别要感谢石塘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是你们为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做了大量的工作!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听课的老师,代表评委,也斗胆代表教研室向所有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深深地谢意!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有效教学案例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的“形”之美,“神”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让大家来猜两则谜语,看谁猜得既快又准。 (1)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荷花) (2)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莲,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 荷花,有“花中仙子”的美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目睹一下荷花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了解容 1.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 圈划出生字、新词,凭借拼音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课文。读得好的由同桌加“☆”。 3. 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4. 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容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分小组朗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读。 (3) 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 抓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 读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2) 读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一下,荷花有哪些姿势? (3)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 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训练。此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利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

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高中语文 学好语文十个好方法

学好语文十个好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语文,先要掌握好的方法,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成功秘诀的名言: w=x y z. 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科学的方法,y 代表不懈的努力,z 代表少说空话。可见科学的方法对于成功多么的重要,学习语文也同样如此。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那就要看你有没有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在新课标下学好语文大致有以下十法: 一、条件分析法。 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涉及到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心理的分析,在这类分析中,有时要用到语境分析,有时要用到背景分析,而大多情况下则要用条件分析。所谓条件分析,即对人物所处的客观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如《孔乙已》一课中对孔乙已的外貌描写即反映了孔乙已生活的客观现状。“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按照描写的句序对人物的现状条件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如下判断:孔乙已“身材高大”表明他具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是长期不参加劳动和营养不良所致;“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其年事已高且精神潦倒;“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表明了他的贫穷、懒惰、生活潦倒。孔乙已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条件分析的前提是学生对条件内容的把握,这就需要在指导分析之前,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二、因果分析法。 语文教学的课文分析中常常会出现“为什么”的提问。这实质上是在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回答这类问题,常常是要进行由结果到原因的逆向思维。涉及到原因分析,就是指导学生学会从客观到主观的分析方法。对客观原因的分析涉及到作品人物自身的身份地位及思想性格。 如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马玉祥为什么要求从炮兵连调到步兵连去”这一问题,就要进行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分析。从客观分析上看,是由于他目睹了朝鲜老妈妈因房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用语文手段解决语文问题

用语文手段解决语文问题 ——特级教师支玉恒成都讲座 9月22日—23日,我受学校的派遣到成都教育学院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阅读与作文教学专家展示课及讲座》活动。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贾志敏,四川特级教师刘晓军,成都优秀青年教师教师梁艳,河南优秀教师许艳春,他们都有课堂展示及讲座。其生动的讲解、精辟的论断让与会教师受益匪浅。我将其讲座内容进行了整理。现在将支玉恒老师的《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的理念传达给大家。 一、“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文手段 支玉恒的讲座从两个生动的例子开始:有一位老师正在讲《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一段。他让学生读一遍该段课文,然后问:“读懂了没有?”学生说“不懂。”老师说:“没关系,大家看这里。”于是打开了课件。课件是很精美的动画。一列火车,前后各挂着一个会冒烟、会鸣笛的火车头,由山下开上了山坡。演完了,老师又问“火车怎样沿人字形线路开上了山,现在懂了没有?”学生说懂了。于是这一段课文就讲完了。还有一位老师讲《雪地里的小画家》。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问:“谁还知道有什么动物会在雪地上画画儿?到黑板上来画。”于是学生一窝蜂似的拥上了黑板,杂乱无章地画了一黑板爪子印,蹄印,用了15分钟多。老师又按照顺序讲说了课文内容,表扬了学生画得很好,然后就下课了。 “这两个例子可能过于典型,但它们显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支玉恒说,“上语文课依靠的不是语文的方法,而是依赖其他的方法。这些做法的根源在于,教师认为学语文就是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完成了阅读任务。实际上,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本身。一句话,要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就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手段呢?最通俗地讲,就是‘听说读写’。” 支玉恒又讲了两个例子:另一位老师讲《詹天佑》的同一段,他在学生充分地读了课文的基本上,让学生讲说火车是怎样上山的。他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人字形线路图,先是让学生上讲台拿上教鞭指着图说,学生们完成得并不困难,用了不少“这里”“那里”“这个”“那个”的代词。然后,老师又要求学生在座位上说。这次不能指图了,那些代词就指代不清了。老师让学生想办法,有的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1、抓预习。 表面看来,预习并不属于课堂教学。其实不然,如果没有预习,或者预习不好,课堂教学便难以搞好。正因如此,在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搞好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内容:一是让学生借助字典,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二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预习,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或是认为好的地方,从而在上课时专心听讲,大胆提问,对学习当然也就会更有兴趣了。 2、抓教学。 抓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进行理解词和句的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理解词句,是读懂全文的基础。三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起始阶段。教学中我结合课文"读"的重要教学教授生字,同时把一些意义较深,与课文主题关系紧密的句子拿出来和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课文大意,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词句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互读、提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读读讲讲、讲讲读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弄清作者意图。我认为,这样"以读代讲"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⑶、练习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大意。

多读、多想、多提问、多探讨是我认为教学理解课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重点词句通常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是理解课文的"文眼"。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并理解了重点词句,也就相应理解了课文大意。 语文教学离不开板书。板书要简明扼要、条分缕析、易学易记,能迅速有效地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一看就懂。板书主要用文字,必要时,还得做些简笔画表示,以期图文并茂、更为生动。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 语文教学还要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抓住课文教学要求组织练习,分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作业题应该是精选的,应具有代表性。布置作业时,教师对作业的要求应交待得清清楚楚,并对如何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作业的批改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巩固程度的反馈环节。批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由教师批改,也可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我批改或相互批改。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做为教师,我在批改作业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按时收取,及时批改,尽快发放。②、严格要求,认真批改。③、对学生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分析并找出对策。④、做好讲评工作。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语文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个性发展参差、想象力各异等,会在课后留有不少的疑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完整)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5)语言特点 =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

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0. 引号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二、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新鲜实验学校苏学海 一、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1.立足课堂,及时积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及作用都是很特别的:它既是每个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的语文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不一定附着在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足课堂,把这些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编码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的常用字词、文化文学常识等等。积累的方法是:教学每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及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中挑出来,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进行一次归纳整理。整理时还要特别注意列出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有方言干扰的汉字读音,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容易混用的近义词,容易混淆的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等,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是语文知识积累中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是学生得到全面知识的“拦路虎”、“绊脚石”。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搬掉它,使教学走上光明大道,避免徒劳无功。总之,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但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教材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施积累就应该依纲据本,不能脱离教材。如《秋魂》中的警句,《最后一课》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看云识天气》中的精当的动词、精彩的比喻句、精美的写“云”句等。为抓好学生的语言积累,各种雅词、成语、名言警句都是我们的积累对象。这样,我们就应注意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要明白:积累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手段,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才是目的,写作才是目的。例如:课堂上仿写各种优美的句子,利用成语连词成段,学习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使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拓展阅读,延伸积累。 大家都知道,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自己掌握的时间相对多了,就要注意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为了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把知识向课外延伸,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要与课内知识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便是课文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在学习某篇课文时,尽可能找到原著或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展开朗读。 3.精选传授,查漏补缺。 新课标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段话,很明确地阐述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课堂与课外的连接。诚然,学生对某一方法的掌握,要有必要的基本素养支持,而基本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淀。 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知识,一般上都受到时间和资料的限制,故必然有这或那的缺陷,即使是积累课内语文知识,由于受到理解归纳能力的制约,有时也会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八仙筒第一小学刘松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简单的说,就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读出来,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的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者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它对领悟语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 “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采用导语激趣法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看过梅花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梅花吗?曾经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梅花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与梅花之间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课文放声朗读几遍,你一定会体会出

老人与梅花的深厚感情,这样,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就会把课文读好. 二、要做好示范 学生有了朗读的兴趣,还要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样才能读得流利,所以教师要做好示范。 通过教师的范读,促进学生模仿朗读,这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的模仿,以免造成动嘴不动脑的后果,要有好的范读,教师素质是关键,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有高水平的范读,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 三、要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的基本训练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感、色彩等,引导学生正确的感知语言文字。 如《草原》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周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应以一种赞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朗读时特

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及策略

教育视角 ?108? 2012.03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及策略 张小芳 (任丘市第一中学 河北?任丘 062550) 摘 要:朗读的方式有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等。朗读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努力创设朗读情境,定期组织开展诗文朗诵会等活动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朗读方式 朗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Reading Mode and Strategy ZHANG Xiao-fang (The first middle school of Renqiu City Hebei·Renqiu 062550) Abstract: Reading aloud is read, read in chorus, named read, read, read in roles, such as musical recitation recitation. Read aloud to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efforts to create a reading environment, regularly organize activities such as poetry read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mode; Reading strategy 朗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无论是字音、字形,还是文学鉴赏、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从朗读教学开始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朗读的方式和策略。 一、朗读的方式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 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高中生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思辨能 力,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 2.齐声朗读 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增多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是非常必要的。读得准确,才能熟悉文言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文言语感。 3.指名朗读 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 性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4.分角色朗读 针对文学作品中部分体裁——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 习鲁迅的《药》 、曹禺的《雷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作品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把握作品准确,构筑起鉴赏小说、戏剧的框架,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5.熟读背诵 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高中生处在理解、背诵的黄金时期,正确引导他们朗读,排除所谓“死记硬背”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积极朗读,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大量诗文,为“渡江河”准备“舟楫”,为“登高”准备“梯”。在朗读中,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的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悟”出。如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飘然而来;读杜甫的诗,则沈郁顿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风格呈现眼前。同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欧阳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刚劲峭刻……当然,顾城的《一 代人》 、卞之琳的《断章》等小诗也自然受到学生的喜爱,给学生以哲理性的启迪。 6.配乐朗诵 散文诗歌教学,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可以选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或钢琴曲《月 光》 ;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可配以古筝曲《渔舟唱晚》;读《孔雀东南飞》可配小提琴曲《梁祝》……情因境生,音乐 (下转第110页)作者简介:张小芳(1982.6—),女,汉族,河北任丘人,本科学历,任丘市第一中学教师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总结 一、答题要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好语文的六种方法

学好语文的六种方法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许多同学询问怎样学好语文?我认为以下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家不妨试一试。 1、经常查阅工具书 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查阅碰到的疑难问题,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阅读材料来读。高中生最好要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两本工具书。 2、认真学好课本 所谓“课本”,即一课之本。许多同学,尤其是高三学生,认为现在高考的阅读分析材料都是课外的,课本不闻不问,置之脑后,整天沉溺于题海之中,结果是耗时费力,广种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学习,课内篇目还没有读懂过关,词法、句法没有学懂弄透,就急于到题海里去“畅游”,显然是枉费心机,本末倒置。课内文言文这只“麻雀”,仔细解剖透彻了,才能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该背诵的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该熟读的一定要烂熟于心。一般来说,考试的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 3、专心致志听课 听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一要动笔,在书上划划圈圈,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二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要点,同时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发言。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一节课的内容在课外却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弥补上,真是得不偿失。 4、善于整理读书笔记 语文知识零零碎碎,要经常把学过的知识整理一下;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法,做卡片法,提要钩玄法,写读后感法等。 5、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在朗读过程中能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又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能

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在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学生年龄特点来看,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识字量小,词汇量不够丰富,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朗读 后郝村小学王瑞芝 第一步:指名朗读,引发情感。可请一学生读张指导员的第一句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张指导员的品质,从而对张指导员产生敬仰、热爱之情。教师再将这句话用幻灯(或小黑板等)示出。第二步:借助范读,传递情感。即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第三步:鉴赏词句,品味情感。可抓住几个重点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之情。句中的“刚”可见时间之紧迫,“轰卤可见爆炸之猛烈,“在我们身边”可见距离之接近。危险如此临近,而张指导却高喊:“快卧倒”,更可见张指导员之忘我。让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音轻重跟文章的情感变化合拍,可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第四步:反复朗读,酝酿情感。可让学生看符号,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评读、指名读、分组竞赛读等,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中变化发展,他们的情感也随认识同步变化发展;并通过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自然表现出来。第五步:配乐朗读,抒发情感。可放一曲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激越的乐曲能将学生带到炮火轰鸣的战场上,带到指导员的身边。使感情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让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 掌握读法和运用读法。 可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步骤学习有关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先指名读句子,教师用幻灯(或小黑板)出示该句子;接着范读,让学生边看句子边听;再让学生自己寻找并理解中心词,在书上标出符号,指明标在幻灯(或小黑板)上并集体评议修正,接着让学生运用上述读法自学有关描写张指导员的语言及动作、神态的句子。这样,就把朗读指导和朗读方法变成了可操作的部件,使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自如操作,有如给课文谱曲、演唱似的。这就避免了教师乏味的提问及重复的强调,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读出课文抑扬顿挫的旋律美。此时,再让学生回过头来朗读全文,必能产生感人效果,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