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崖门古战场

崖门古战场

崖门古战场
崖门古战场

崖门古战场:海战龙头崖门叩首

2010-10-15 06:55:55来源: 江门新闻网暂无网友评论

国庆

对于崖门,我向来很敬畏,因为这里安放着一个幽怨而悲伤王朝的灵魂。在很多人慨叹、期盼、憧憬中,崖门古战场的发掘开发日前正式启动,新会区准备斥巨资在崖门古战场打造我国首家海战主题文化旅游区。

作为新会出海口的崖门,700年前迎来了疲惫不堪的南宋王朝,这个奔逃的王朝最终选择在南方的新会了结残生,使新会成为历史上南方唯一一个王朝的临都,无疑给新会平添了几许亮色。说实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宋王朝无疑是个平庸的王朝,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得帝位以后,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便没有发出多大的声响,一直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绝大部分光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开幕不怎么精彩的宋王朝,竟把自己的结尾抒写的那样精彩并且震撼人心,把王朝的殉葬地选择在崖门,大海为床,蓝天为幕,海啸炮声作悲歌,颇有当年西楚霸王的味道。一个乌江自刎,一个崖门亡魂。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南宋的灭亡最令人目不忍睹,但南宋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在崖海展现出来的前赴后继、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节,无不使人景仰。宋王朝在呈现群体性卑微的时候,却凸现了个体英雄的力量,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超越了一个王朝的背影,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正是这个软弱的宋王朝,却拿2000沉船和10万浮尸作为自己的殉葬品,让自己的湮灭显得体面而悲壮。因为有宋王朝在这里安息,被中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的崖门海战,才被人们如此地津津乐道,而新会也因此聚集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并出现了王侯将相纷至沓来凭吊的身影。在崖门,宋元两个王朝实现了彻底的政权更替,在这个以少胜多的古战场遗址上,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和古今名人凭吊崖门的诗赋书迹,或讴歌、或怅然、或惋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国情怀,与南宋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正气歌一起,应和着海涛声,在崖海传唱着民族魂,经久不息。

有了南宋这个王朝的短暂停留,新会的历史便显得更为悠久壮观,而有了崖门古战场,谁都不敢低估新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个文化名城,必须具有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大规模的景观,而在新会只有崖门古战场同时具备这样的条件,仅南宋的2000沉船、10万葬身海底的将士,就足以震撼人心,而重现当时的海战,规模宏大就可想而知了。在崖门,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王朝的覆灭历程,而且还汇聚了太多的诗情,从众多历代墨客骚人燃烧的诗篇中可以体会到一个民族的心路感受和爱国激情。崖门古战场也因此具备新会第一景观,无疑应当挑起建设文化名城的龙头重任。透过满含悲愤的诗情,我们看到文化浸润的层层历史帷幕,而穿透历史的层云,我们看到历史战火燃烧着的文化残卷,而文化与历史景观交织重叠在一起,使崖门古战场显得厚重而深邃,魅力无穷。

访谈

新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瑞群:

打造海战文化旅游区

记:新会区在保护和开发古战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取得了什么成效?

吴:区委、区政府把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崖门古战场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作为一件意义重大且迫切的工作来抓,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组织初步考查探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对宋元海战沉船进行了三次探测,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发现了多处沉船疑点,找到了200多件南宋军队遗存物。二是召开多种形式的保护开发研讨会。包括邀请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智超教授到我区举办崖海宋元海战沉船的探测回顾与展望专题报告会;在2004年葵乡第五届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了崖门宋元海战论坛等。三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崖门古战场的开发保护。比如成立了崖门古战场文物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小组,对崖门宋元海战区域的文物、遗址进行调查和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等等。

记:如何评价崖门古战场的影响和价值,以及其在新会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吴:崖门古战场有“南方兵马俑”之称,它是南宋覆亡最后一场血战的古战场,是朝代变迁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而崖门海战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不但给我们留下珍贵的文物、古迹,更留给我们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海战中涌现出众多英雄,如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他们在海战中所体现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典范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专家梁思礼曾说:“崖门古战场,是中国的滑铁卢,要大力开发出来,可使新会成为第二个西安。”这是历史恩赐给新会人民的一笔无法估价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很多城市梦寐以求而又无法获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新会独有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我们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名片的有利条件,我们必然会十分珍惜。

记:如何挖掘古战场文化内涵?对进一步打造和弘扬古战场旅游品牌有何构想?

吴:日前,区委、区政府已达成共识,并已付诸行动,我们正在强势推出海战文化旅游区,作为弘扬古战场文化的一大手笔。

正在兴建的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以宋元海战这个题材为中心,把银洲湖周边各个景点优化整合成一体,连点连线,形成环银洲湖大旅游大景区,力争把新会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休闲旅游之都。我们的规划是以崖门古战场为中心,分为三大板块:

一是以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孔庙景区为主体的森林和宗教文化区;二是以梁启超故居和小鸟天堂为中心的人文生态文化区;三是以崖门古战场、古兜温泉和银湖湾湿地公园为龙头的历史文化和休闲康乐会议旅游度假区。

而崖门古战场由三个组团组成:北部由三江镇新江、联和村,沙堆镇鹅溪村,古井镇霞路村、慈溪村组成北部“南宋皇族村”群落景区;中部从“奇石”至慈元庙组成中部宋元海战景区,分为文化主题纪念区、文化休闲体验区、生态园林保育区,3个功能区和远景规划发展区,主要建设宋元海战模拟表演场、宋元海战展览馆、行朝草市和配套完善慈元庙,区委区政府现已筹集1500万元在修建遗址景区,预计景区在春节前就开放;南部由崖门炮台至崖门大桥、广东省桥梁博物馆组成崖门炮台景区,主要景点有崖门炮台、崖门大桥、崖门春浪、桥头公园和广东省桥梁博物馆。届时,崖门古战场景区将以历史见证地为依托,以宋元海战为主题,辅助以“南宋皇族村”群落的民俗景观和历史、自然、人文景观,集历史教育、军事教育、民风民俗、娱乐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相信会成为我区乃至珠三角旅游的新亮点。

此外,我们正将采取多种方式以宋元海战为题材,挖掘宋元海战文化,创作文化艺术精品,让宋元海战文化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记者探访

探访古战场体味民族魂

崖门古战场旅游区战船型大门效果图。

700多年前发生在新会崖门口的著名海战——崖门海战,被中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海战之一,被军事评论界称为中国的“滑铁卢”,是世界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历时22

天的宋元大决战,在新会崖门留下大量文物、史迹,古今爱国之士到崖山,皆怅然悲愤,抒发着一代代人的爱国热情。如今,新会区正斥巨资在崖门古战场打造我国首家海战主题文化旅游区。

一场海战沉船2000浮尸10万

从会城出发,沿着崭新的金门水泥公路,驱车30多公里来到了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建的仿古战船的出入口,一条水泥路蜿蜒连接到厓山祠。琉璃瓦、精致的雕刻绘画、围墙,处处飘逸出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抚摸古城墙,倾听惊涛拍岸,历史上悲壮的一幕犹在眼前:公元1278年,南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护卫7岁小皇帝赵昺转移崖山,宋廷百官及20余万军民屯驻于此,大造行宫,在崖门水域,以舰船为居,2000余艘巨舰大索相连,护卫居中的龙船御舟,形成了一座巨大的水中城堡。公元1279年,宋降将张弘范带领元兵攻打集结于新会崖门水道(银洲湖)的宋军水师。二月初六那天,元军轮番进攻,由旦至暮攻打不停,一场苦战之后,南宋王朝顷刻瓦解。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背着8岁幼帝投海自尽。一周内,海面浮起尸首10余万具。一场海战沉船2000艘,崖门海战惨烈空前。

历时22天的宋元大决战,在新会崖门留下大量文物、史迹。著名剧作家田汉曾到新会游历,在陆秀夫背帝跳海的“奇石”上,题下“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几个大字。环绕“奇石”的附近海域,遗留有海底千艘沉船,以及兵器和文物等,虽然考古挖掘工作尚无最后结果,但水下神秘世界的面纱终究会完全揭开;在陆上,还留有慈元庙、杨太后陵墓等众多古迹。

翰墨淋漓,浩然正气著春秋

厓山祠,是纪念南宋杨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厓山祠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气亭、义士祠、诗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占地面积达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厓山祠庙建筑群,记录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国的浩然正气,500多年来,众多的大臣官宦来此瞻仰圣贤和缅怀忠烈,吸引了文人雅士来此访史凭吊和直抒胸臆,成为人们光临新会追忆前贤、指点江山的首选景点。

明治四年(1491年),户部侍郎、前广东右布政刘大厦出巡到新会,陈白沙陪他乘船游览崖门,凭吊慈元殿遗址。他们商议在杨太后住过的故址建一座慈元庙(俗称国母殿),以纪念壮烈殉国的杨太后。慈元殿建成后,历代有重修。1941年日军侵占古井后,慈元殿被毁。195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慈元殿遗址重建正殿和两廊。1979年又拨款重修大忠祠、石门楼、天地正气亭等多处。

官冲村,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因古战场而闻名于世。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大败宋军,宋帝昺赴海殉国。杨太后闻讯,也投海殉难。后张世杰命人捞起杨太后尸,草葬于此,称为杨太后陵。杨太后陵在厓山祠西南1里多的海滨寿星塘(今延安村南),村民称“国母坟”,是杨太后的疑坟。每年国母诞辰,三江、古井霞路等地的赵氏村民均前来拜祭。

气吞崖海,千秋大节壮寰宇

崖山,绿树成荫,松柏耸立。依崖山建有三进大殿,中为慈元殿,后为寝宫,左为大忠祠,右为义士祠,在后山顶建有望崖楼。登上楼顶,可望见当年宋元大海战的古战场。在三忠祠,一股沉重而肃然起敬的思绪悠然而生。在宋朝末代,出了三位大忠臣: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这里就专门为三人设置了祠堂。此时此刻,见到三公,不禁扼腕悲愤。

1277年12月,因叛徒引元兵袭击,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4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1279年3月19日,在崖山海面决战中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怀藏玉玺,从容投海,时年44岁。7天后,尸出海面,被乡人收殓,后人怀念陆秀夫,在崖山刻石纪念,题为“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自从1279年宋少帝赵昺沉于此石后,这石便备受世人注目。700多年来,一直“争说奇石话不休”。

在崖山决战中,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指挥战船,趁着夜色朦胧,突围撤退到阳江的海陵山。这时,海上刮起了飓风,一阵巨浪袭来,把他的船打沉了,这位誓死抵抗的宋将终于溺水牺牲。

崖门古迹燃烧创作激情

在慈元庙内,记者见到了《慈元庙碑记》,该碑字体苍劲雄浑,枯润有致,蔚然成家,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在慈元庙建成后,陈白沙晚年用自创的茅龙笔,按史实与民望,亲自撰写了这600多字的《慈元庙碑记》,被史学界、书法界誉为“岭南第一碑”。陈白沙深有感触,同时写下了“天王舟揖浮南海,大将旌旗仆北风。乱世英雄终死国,时来胡虏亦成功。身为左衽皆刘豫,志复中原有谢公。人定胜天非一日,西湖云掩鄂王宫”的诗篇。

来到后山顶的望崖楼,楼内首层存放着国家领导人游崖山的诗碑。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以及国家领导人陶铸、大戏剧家田汉等先后视察新会,对崖山的历史文物极为关注。据当年跟随董必武视察崖门的新会老摄影家苏

炎煊说,1958年10月25日,董必武与王维周等来到崖山,董老留下了一首发人深省的诗:“渔村奇石己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另一首“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更是一褒一贬泾渭分明。董老的诗对崖山古迹的湮灭感慨不已,启发了当时的新会领导人重视保护历史文物。1959年,新会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慈元庙遗址重建正殿及两廊,以供游人瞻仰,又检拾废墟中的残碑加以修复,供游人阅览。新会著名文学家陈占标先生创作了文学作品《崖海魂》,他与鲁之洛先生合著的长达60万字的小说《南宋痛史》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激情之作。

古战场旅游区雏形渐露

崖门古战场国母殿改造工程于今年3月8日开始动工以来,进展顺利,崖门古战场旅游区雏形渐露。记者在现场看到,首期标志性的古战场入口——宋式城楼已在建,预计在春节前完工。景区入口处在金门公路旁,离会城约38公里,开车5分钟到达崖门大桥,交通十分方便。同时,国母殿改造工程和大门景区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据了解,国母殿景区主要是在原来国母殿的基础上,拆除围墙,扩宽占地面积,设置纪念甬道、修建浩气广场、改建崖山牌坊等,将慈元殿、大忠祠、义士祠、望崖楼等重新装饰一新。

据介绍,崖门古战场文化旅游区规划范围73.46公顷,近中期建设范围45.62公顷。整个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目前已投入启动资金过千万元。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中,广东省把南宋崖门海战古战场遗址建设纳入重点扶持的龙头文化旅游项目之一。新会努力把古战场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第一家海战主题文化旅游区、珠三角地区青少年修学旅游基地和广东省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专家点评

江门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

让崖门文化发扬光大

崖门古战场是700多年前宋元两军决战的地方,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也延续了700多年。“崖门怀古”、“崖门凭吊”、“崖门寄(抒)情”,成为元以来历代文人雅士诗文创作及直抒胸臆的共同话题,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崖门文化。元代张扌为年仅18岁,就敢于在元灭宋的崖门,吟出《崖门怀古》,直抒“生如卖国荣犾辱,死得成仁败亦功”,为新会后人立下了崇高的爱国与道德标准。明代大儒陈白沙“予少读宋史......惜为之掩卷出涕,不忍复观之矣”;他写作的《凭吊崖门》等很多诗文、亲撰的《慈元庙碑》,倡建三忠慈和慈元庙,成为爱国的典范,是崖门文化的奠基人。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董

必武、陶铸等领导人,郭沫若、田汉等大文豪,十分关注崖门古迹,甚至留下诗词墨宝。新会文化名人陈占标的《崖海魂》及6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南宋痛史》(与鲁之洛合著),更是崖门文化的代表之作,使崖门文化得以弘扬光大。

在崖门古战场遗址上,目前已建有牌坊、慈元庙、三忠祠、义士祠、望崖亭等11座宫殿式建筑,200多块诗词刻石,墙壁上气势恢弘的崖门海战壁画,富有传奇色彩的“盘龙桔树”,生落在银洲湖畔、体现民族之魂的奇石,这些也是崖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应该好好保护和利用。值得邑人高兴的是,新会区人民政府已制定崖门古战场文化旅游区开发规划,并正斥巨资进行建设。不久,我国首家以海战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以热爱国家、兴我中华为主旋律的崖门文化,将会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相关链接

崖门古战场旅游区

崖门古战场旅游区分为主题纪念区、休闲旅游区、怀古思幽区和预留发展区4个区。主题纪念区位于旅游区北部,以缅怀纪念和交通集散为主题,包括大门景区、龙橘园景区、国母殿景区和雕塑园景区;休闲游览区位于旅游区中部,以海战为主题,主要包括海战展览景区、行朝草市景区、湖滨休闲景区、宋元交战表演区和海陆野战运动景区;怀古思幽区位于旅游区中西部,以寻古和凭吊为主题,主要包括杨太后陵景区和折戟沉沙景区;预留发展区位于旅游区南部,包括官冲窑遗址及其北部的大片农田,是旅游区远景发展规划区。

打破宿命强渡大渡河18勇士缘何无伤亡

打破宿命强渡大渡河18勇士缘何无伤亡? 2008年02月13日星期三 11:36 打破宿命强渡大渡河18勇士缘何无伤亡? 羊肠道疾走一天拿下百公里泸定桥猛攻突击队员舞大刀——— 红军在大渡河畔的战斗,有两个具体场景:“安顺孤舟”和“飞夺泸定”。与其他战斗相比,大渡河畔的战斗更能体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特点。 安顺场渡口一叶孤舟上的18名勇士、泸定桥13根光溜溜铁索上的22位英雄,其个人的战斗素质和勇猛精神,被提到了决定整个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高度。 但大渡河畔的战斗,如果只是为了证实红军战士的勇猛,是远远不够的。它真正的含义在于打破了一直笼罩在红军高级将领头上的宿命———一个关于大 渡河的宿命。 大渡河畔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在打精神战这张牌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暂时跳出敌军的包围圈,从云南北进。蒋介石亲自坐镇昆明,一面令薛岳渡金沙江紧追,一面严令大渡河的川军加紧布防,同时宣称:“要让朱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大渡河边,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处。 1863年5月14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3万人到达安顺场(彝语紫打地)。一个多月前他们在云南巧家抢渡金沙江,清军毫无知觉。他北上时选了一条山间捷径,而且也没有选择跟先遣队同在大树堡抢渡,而是把渡口改在大树堡上游的安顺场。 石达开到达的当天,立即派人渡河到北岸侦察,没有发现敌情,决定停留三天,征集船筏。此时是阴历4月27,往年大渡河汛期最早也要到5月底。 石达开做好渡河准备时,发现河对岸出现清军,便派出5000精兵以船筏大举抢渡。此时大渡河却提前涨水,几十年所不遇,洪峰猝至,船破筏毁,渡河精锐皆葬身洪水。奇怪的是,强渡失败后,洪水旋即消退,两军都疑是“河神”显灵,清军士气大振,太平军则士气低落。 随后,太平军又做了几次渡河尝试,皆告失败。石达开决定向扼守要路的番族土司王应元以金银买路,遭到拒绝,只好冒死向东突围。由于洪水、战斗、疾病和饥饿,最后突围的不过6000人。为了轻装,石达开甚至让妻妾抱幼子裹帛投河。最后突围仍未成功,石达开被迫请降,被押解到成都处以极刑。 72年之后,红军无论是从到达的时间、路线、兵力和面临的困境上看,跟石达开当年确实有着几分相似。毛泽东知晓石达开的典故,不过他自有妙计。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勇士编辑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

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经典故事500字

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经典故事500字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 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动,增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 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 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 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 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 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 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 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 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 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 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即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 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英雄们奋勇前进,穿过大火和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激战两小时战胜了敌人,英勇地夺下

了泸定桥,取得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

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

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有感 2

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有感 以前一直对有关“红色”的事情都是不冷不热的,或许是家里没有“红色”基因,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对以前革命的事情不感兴趣吧。但是这次去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之后,对革命又有了些许不同的感想。 刚刚进入纪念馆的时候,有一种正气,在心中升腾,虽说不上庄严,但是也会让人变得安静,静静的听着讲解员的解说,跟着讲解员慢慢的进入那一段恢弘的历史。 “翼王悲剧地,红军安顺场” 作为天险大渡河唯一的渡口——安顺场,因两次风云际会而闻名于世。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领3万太平军抵达安顺场(当时叫紫打地);1935年5月24日,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抵达安顺场。两个历史故事的开篇惊人地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我们看到安顺场门坊上赫然写着:“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讲解员指着一张地图,向我们介绍:“大渡河发源于青海,全长1100多公里,自北向南入石棉县境内,在安顺场突然折向东行……” 安顺场,也许注定要成为历史的转弯处。 有人说翼王在这个地方的溃败,说明了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其实何苦在死人的头上按上一顶莫须有的帽子呢?走到那个地方,没有船,天气突变,河水暴涨,跟农民运动有什么关系。要是红军走到这个地方,突遇相同的情况,那,结局就未可知了,或许当时的领导人会想出其他的方法,或许现在的执政党是国名党,就像大渡河在安顺场的突然转折向东,一场大雨或许就会让历史转折去向另一个未来。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红军领导人的声东击西之计,相当的精妙,为强渡大渡河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尽可能安全的环境,不得不说红军当时成功的。 在心里思索着,不知不觉的已经落下队伍了,于是我快步的跟上了队伍,继续品味当时的历史。 刘秋旭20120654 草业科学(绿)201201

大渡河畔英雄多原文

大渡河畔英雄多 作者:本报记者陈城刘华东本报通讯员梁鹤《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8日 01版)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沿着湍急的大渡河逆流而上,7月27日,记者来到四川省石棉县安顺乡。顺着崎岖的山路向上爬行,站在马鞍山垭口,可远眺安顺场今貌,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天险的战斗,就发生在不远处的河边渡口。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河道陡峻,险滩密布,水流湍急。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正是在此地北渡未成,陷入清军重围而全军覆没。蒋介石在大渡河北岸重兵设防,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4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团急行军到达距离安顺场不远的马鞍山。“爷爷把他们送到马鞍山那个垭口,把安顺场指给他们看,讲给他们听。”当年为红军带路的沙马马海孙子沙马瓦特告诉记者。“在了解了安顺场敌情后,先遣队作出了部署。由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和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一营作为夜袭安顺场的主力,红一团政委黎林带领二营去下游小水一带佯攻,三营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长周万任对记者说。 一营在快速夺取安顺场战斗的胜利后,随即开始了寻找渡船的任务。战斗打响时,小桥碉堡里的敌人慌忙乘上小船向对岸逃跑,恰好这时,红一营二连指导员黄守义正带着战士沿河搜索渡船,他们发现后,立即展开战斗夺得了渡船。在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门外的安顺场渡口旧址,摆放着一艘当年强渡大渡河所用翘首木船的1:1比例复制品。纪念馆副馆长付婷婷介绍,这艘渡船长10.5米,

宽2.3米,高2.2米,最多可搭乘30人渡河。当年,红军指战员为争得坐第一船的机会,还发生了一些故事。 全营战士都争着要坐第一船,怎么办呢?“唯一一艘渡船是二连找到的,权衡利弊后,谁找到船,就让谁去,所以其他两个连就没有争执了。”周万任说。在确认了由谁坐第一船后,孙继先在二连里选出了16名战士作为突击队员。据资料记载,当突击队员姓名宣布完毕后,一名战士从队伍里冲了出来,一边哭,一边嚷着:“我也去!我一定去!”最后这名叫陈万青的战士,成了第17名突击队员。这17名突击队员,便是日后被人们传唱的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 英雄的荣誉不仅属于红军指战员,也属于那些帮助红军摆渡的77名船工。“船在往对岸行驶的过程中左右摇摆,非常危险。用爷爷的话说就是,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的声音听得特别清楚。”当年参与强渡大渡河船工帅仕高后人帅飞对记者说。 在这场载入史册的战斗中,共有9名船工壮烈牺牲,红军落水牺牲的也有20多人。宽达300余米的汹涌河水并没有阻挡住工农红军的脚步,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在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大渡河防线奠定了基础。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故事是《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1936年5月,红军从云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之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顺利通过了大凉山的彝民区以后,红军的先头部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了一百六十里路,来到了离大渡河只有十几里的安顺场地区,准备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军队——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没能及时渡河成功,被清军压进大渡河边的深山里,最后在峡谷里,被清朝军队包围和消灭了。 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走这条路时,十分高兴。同样的五月天,是山洪暴发十分频繁的时段;同样的行军路线和渡河方向;同样的渡口;同样有几倍的兵力在围追堵截……历史惊人地相似,让蒋介石认定红军将是第二个石达开部队,必定失败。 但是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 红一团奉命连夜偷袭安顺场守敌,夺取船只,强渡大渡河,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的道路。接受命令当晚,红一团就出其不意地歼灭了安顺场渡口南岸的守敌两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同时夺取了敌人作为联络用的一只小木船,并找到了十几名船工,准备迅速强渡大渡河,占领北岸渡口,保障主力部队渡河。 大渡河的下游有敌军两个团,上游的沪定城有敌军三个团。这里两岸都是高山,河宽三百米,水深二十米。加上当时是五月,山洪爆发,河流湍急,河面比长江还宽。 河底礁石林立,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或撞伤,根本无法架桥。所以要想过大渡河,只能靠渡船了。

指挥员反复思量过后,决定由一营完成强渡大渡河的任务。营长孙继先决定从营中的二连选派战士,但五个连的红军纷纷请战,争着请求乘唯一的一条船过河,去把对岸的船拖过来。 经过选拔,孙继先宣布了由十六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的名单。这16名勇士跨出队伍排成一排,脸上是十分坚毅的神情。 孙继先拍拍其中一名战士的肩膀,鼓励他们奋勇向前。正在这时,队伍中又跨出一名战士。营长一看,是二连的通信员陈万清。 “万清,有什么事?”孙继先见陈万清哭丧着脸,就问他。 陈万清跑步来到营长面前:“营长,我也要参加突击队!” “你别着急,慢慢说。” “跟着部队这么久,我还没参加过一次突击行动,不行!我也要参加!”陈万清把脸一抹,十分坚持的样子。 营长一时没有说话。陈万清见营长犹豫着,赶紧又说:“营长,我身强力壮,水性又好,您就让我去吧!” 营长被这位年轻的战士感动了,批准他的要求。陈万清高兴得直跳,飞快地站到突击队的队列中。 十八名勇士,怀揣着十八颗火热的心。营长给他们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还有一把大刀,叮嘱他们一定要小心。 1935年5月25日,由二连连长兼突击队长熊尚林,带领十七名勇士开始强渡大渡河。因为只有一只渡船,熊尚林对勇士们说:“红军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坚决消灭对岸的敌人!” 同时,为了掩护渡船过江,红军在南岸的山坡上架起机关枪,组成掩护火力网,集中扫射对岸敌人的阵地。团长杨得志下令大炮、机枪、步枪一起向对岸的敌人开火。 当时红军只有一门大炮,而且没有几发炮弹。被称为“神炮手”的红军战士赵章成大显身手,只用两发炮弹就把对岸敌人的碉堡炸飞了。

飞夺泸定桥改稿

《飞夺泸定桥》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语教版第十册当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而“飞夺”一次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本文语言生动准确,富有强烈的动感,其中的好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并能读写和理解一些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一是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二是能够理解重点词语画出重点词语,品味“飞夺”“天险”;三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说教学过程和方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以体会红军英勇无敌的精神为主线,主要从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揭题质疑环节 教师设问: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答,教师

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浅层次的问题如“谁飞夺”可以立即解决,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有价值的问题,留在黑板上。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二)学习桥险部分。 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最后,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出本段的层次:桥险、水急、敌人凶。进而,提出质疑:“敌人说:看你们飞过来来吧!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为下面英勇夺桥做好铺垫。 (三)学习“抢时间”部分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夺下泸定桥。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泸定桥这个地方这样险,毛主席在《长征》诗中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敌人已有两个团兵力把守,如果援兵一到,敌人就会如虎添翼,我军一个团要对付敌人两个旅两个团,敌众我寡,要取得夺桥的胜利就不大可能了,因此我们必须赶在敌人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必须“飞”速行军。 然后,让学生分别画出描写红军战士遇到的困难的语句和克服困难的语句。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名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名学生跟着读出标出的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边订正,边进行朗读指导着重指导“扯着嗓子喊”、“高声答话”的内容。从中体会红军按时赶到泸定桥简直就像飞一样。 (四)学习夺桥部分。 首先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终于,我们的红军提前到达了泸定桥,面对这凶险的铁索、湍急的流水、狂妄的敌人,红军能夺下泸定桥吗?”引导学生感受二十二位英雄奋勇夺桥,勇士们穿过桥头的熊熊大火消灭守城的敌人,夺下泸定桥的英雄壮举。

飞夺泸定桥

24飞夺泸定桥 林慧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以下词语:“湍急、高山峻岭、 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震耳欲聋、疯狂、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 文叙述的顺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通过读课文,理解题目中“飞夺”含义。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时间倒流,我们一起来回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无畏吧。读课题理解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飞(枪时间)夺(攻天险) 二、结合第2——5自然段谈抢时间的部分。 1、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写了红军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理解课文关键要抓住三个问题:为什么?怎么样?结果? 2、四人小组利用这三个锦囊讨论学习2——5自然段。 3、交流 (1)红军为什么抢时间? 时间紧(20多小时),路程长这两点(120公里),敌人有防守,有增援。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2)红军怎样抢时间? 提示: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 忍饥挨饿智斗敌人冒雨前进点火赛跑 (3)结果如何?

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可重点抓“抛”字体会我军行军之快,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 三、结合第6、7自然段,谈谈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 1、时间抢回来了,但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呢,是什么呀?(攻天险)2、为什么称夺泸定桥是攻天险呢? 天险(桥险、水急、敌狂) 3、看录象体会天险和红军攻天险的英勇。 敌人虽然狂妄嚣张,但吓不了英勇无畏的红军,请看录象。 4、红军真的了不起啊,为了夺下泸定桥,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谁还记得红军怎样攻下天险?读第7自然段,找出动词。 5、再次体会敌人的英勇,读第8自然段。 理解“千钧一发”“狼狈”“浩浩荡荡”等词语。 四、总结,归纳写作知识。 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的部分呢?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一) 昨天看了新拍不久的电影《强渡大渡河》,该影片展现的是在70多年前长征途中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渡过大渡河的故事。我一方面对影片中朱毛红军的勇气、智慧、意志以及好运气有很深印象,另外由于我本人专业背景的原因,观看该影片时总是带着影片是否和历史真实相符的眼光去审视。十八勇士飞夺泸定桥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不管在小学生的课本里还是电影里都让人精神上受到极大感染,几乎没有人会去怀疑其真实性。但我最近看了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有一本一对很着名的外国人夫妇写的着作言之凿凿地声称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故事,是为了激励人心编出来的,卢沟桥根本没有战事。心中不禁疑惑起来,历史的真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别人在一定的动机、感情以及自觉不自觉的各种偏见下写出来的,我们很难亲历过去体验历史真实,毕竟历史已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历史确实很难排除其中没有虚构、夸张和各种人为的涂抹。 历史往往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准确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即使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过去的事也往往被赋予千差万别不同的含义。 历史,谁说得清呢!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二)

最近,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伟大事迹,于是我便看了由毛泽东为主人公的电影《强渡大渡河》。里面讲了红军为了守卫泸定桥和蒋介石的一番殊死搏斗。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蒋介石的部队向红军发起攻击,使红军战士无法前行,而且战斗中松林河桥也被蒋介石部队炸了,因此红军过不河了。 这时,团长成武让政委王开湘架桥,可王开湘不同意了,因为团长脚上有伤,他俩互相推辞了一会儿,王开湘便自己带着二连架桥去了。 当然,蒋介石部队也发现了红军开始架桥,于是他们便向已经被他们炸掉一半的松林河桥炸去,所以在架桥的红军战士们也牺牲了很多,在其中有些也因太累你,而倒下的。 活下来的,在团队集体过河时,一些同志也因太累,坚持不住,牺牲了。团长成武过桥时,想来帮助二连,可是王开湘坚决不让团长来,虽然王开湘大吼着,但是团长坚决的意志迫使他留了下来帮助二连。最后红一团顺利的渡河了,开始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帮红军主力顺利渡河。 虽然,我们不活在战火的硝烟之中,但我们必须将祖国伟大的精神发扬下去! 红军战士是伟大的,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和平而奋斗着的。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三) 1935年5月24日晚上,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 昨天看了新拍不久的电影《强渡大渡河》,该影片展现的是在70多年前长征途中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渡过大渡河的故事。我一方面对影片中朱毛红军的勇气、智慧、意志以及好运气有很深印象,另外由于我本人专业背景的原因,观看该影片时总是带着影片是否和历史真实相符的眼光去审视。十八勇士飞夺泸定桥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不管在小学生的课本里还是电影里都让人精神上受到极大感染,几乎没有人会去怀疑其真实性。但我最近看了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有一本一对很着名的外国人夫妇写的着作言之凿凿地声称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故事,是为了激励人心编出来的,卢沟桥根本没有战事。心中不禁疑惑起来,历史的真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

们看到的历史都是别人在一定的动机、感情以及自觉不自觉的各种偏见下写出来的,我们很难亲历过去体验历史真实,毕竟历史已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历史确实很难排除其中没有虚构、夸张和各种人为的涂抹。 历史往往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准确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即使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过去的事也往往被赋予千差万别不同的含义。 历史,谁说得清呢!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伟大事迹,于是我便看了由毛泽东为主人公的电影《强渡大渡河》。里面讲了红军为了守卫泸定桥和蒋介石的一番殊死搏斗。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蒋介石的部队向红军发起攻击,使红军战士无法前行,而且战斗中松林河桥也被蒋介石部队炸了,因此红军过不河了。 这时,团长成武让政委王开湘架桥,

可王开湘不同意了,因为团长脚上有伤,他俩互相推辞了一会儿,王开湘便自己带着二连架桥去了。 当然,蒋介石部队也发现了红军开始架桥,于是他们便向已经被他们炸掉一半的松林河桥炸去,所以在架桥的红军战士们也牺牲了很多,在其中有些也因太累你,而倒下的。 活下来的,在团队集体过河时,一些同志也因太累,坚持不住,牺牲了。团长成武过桥时,想来帮助二连,可是王开湘坚决不让团长来,虽然王开湘大吼着,但是团长坚决的意志迫使他留了下来帮助二连。最后红一团顺利的渡河了,开始了他们的主要任务——帮红军主力顺利渡河。 虽然,我们不活在战火的硝烟之中,但我们必须将祖国伟大的精神发扬下去! 红军战士是伟大的,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和平而奋斗着的。 强渡大渡河读后感

大渡河畔英雄多原文

大渡河畔英雄多原文 1935年,我在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当团长。 那年5月,我们强渡川滇边界的金沙江,经过会理、德昌、泸沽、冕宁等地,行军数百里后,来到了四川南部的大渡河边。 大渡河是长江的一道支流,两岸都是蜿蜒连绵的高山,河宽三百多米,水深三、四丈。我们去时刚好遇上暴洪,只见湍急的河水,涌卷着急流,闪着青光,喷着白浪,从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哗哗的水声。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曾威震一时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大军战死在这里。 “要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蒋介石猖狂地夸下了天大的海口,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一面命令周浑元、薛岳、吴奇伟等数十万大军后面追击,一面又命令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要他们抽调主力“精悍部队”扼守大渡河、泸定桥。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实现北上抗日计划,红军必须渡过大渡河,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我们红一团全体同志的身上。一团由冕宁出发时,按首长指示,担负了光荣的先遣任务,军委为了加强领导、充实力量,派遣刘伯承、聂荣臻两位同志分别担任先遣司令、政委,并把军团的工兵连、炮兵连配属一团指挥。 “同志,这是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关乎着十万红军的生命!”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首长指出的渡河的重大意义。 ★胜利的前奏

渡河前,我们做了周密的准备。经过侦察,我们知道,敌人在刘文辉的指挥下,使用了数团兵力:三个所谓“骨干团”放在泸定桥附近,一个团在安顺场对岸把守渡口(这个团的主力在下游十五里处),下游三十里处另有杨森两个团防守。 经过分析,我们决定选取安顺场为渡口。 在大渡河西南岸的安顺场,是一个有近百户人家的小市镇。那里有两个连的敌人守着,渡船只有一只。红军要强渡过去,首先得消灭南岸的敌人,夺取渡船。 已经是深夜十点多钟了,我们冒雨行军一天一夜后,赶到了离安顺场十多里的一个大山坡。 山坡上只稀疏地散着几座房子,站在这里可以听到大渡河的哗哗水声。朝着老百姓指点的安顺场方向看去,只见山北面漆黑的夜空,闪着几点灯光,仿佛冬天昏暗的夜空出现的几点星星。 部队决定略作停顿,等待命令。一天一夜一百四十多里的急行军,是够疲劳的了,战士们一停下来,就倒下呼呼睡着。我趁部队休息,又找附近的老乡继续了解情况。 我接到指挥部的命令:连夜偷袭安顺场守敌,夺取渡船强渡过河! 我与团政委黎林同志研究后决定:一营随我行动,强夺安顺场;二营由黎政委带领,至下游十五里处敌人团的主力对岸,佯攻渡河,以便吸引敌人主力;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 我们的决心,很快地变为部队的行动。疲困的战士从滑溜的泥地上爬起来,继续行军。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 飞夺泸定桥, 是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中的一场战 役,发生于1935 年5月29日。中 央红军部队在四 川省中西部强渡 大渡河成功,沿 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勇士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

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 日,红四团接到红一 军团命令:“王开湘、 杨成武:军委来电, 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 泸定桥,你们要用最 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 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

长征小故事:强渡大渡河

长征小故事: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 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动,增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 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 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 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 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 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 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 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 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 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即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

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当急之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做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

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军事专家谈:十七勇士飞夺泸定桥细节

军事专家:十七勇士“飞夺泸定桥”细节核心提示:泸定桥共有十三根铁索,九根铺着木板作为桥面,两边各有两根是护栏。有的回忆文章说:“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敌人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确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守桥的川军是所谓“两枪兵”,就是一支步枪,一支大烟枪,战斗力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极其缓慢。他们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红军就赶到了。 《战士报》第186期载有《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等文和十七勇士及五个模范等名单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李维民,原题为:《揭秘红军“飞夺泸定桥”:并非全靠爬锁链过河》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大渡河中游,距石棉县城10公里。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间,这里发生两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安顺场遭清军围追堵截而全军覆没;72年后的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至安顺场,由17勇士为先导的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它打破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开拓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和红军北上的道路。长期以来,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少亲历者、记者、作家和重访长征路的人士,写出许多生动的故事,使强渡大渡河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也出现了某些有违史实、添枝加叶或互相矛盾的差错和讹传。

本文以50年前采访强渡大渡河的亲历者所获第一手史料为据,对一些失实和讹传予以订正和纠正,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 1957年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前夕,我作为解放军报记者,曾访问了亲历强渡大渡河战斗的杨得志上将、孙继先中将、赵章成少将、李得才大校和多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指战员。他们向我讲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具体经过。在1957年7月27日《解放军报》上发表了我采写的访问记。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翻出50年前的访问记录,同时参照部分第一手资料加以整理,并对某些差错予以订正,希望有助于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强渡大渡河的决策是怎样做出的? 过去,关于大渡河的电影和纪实作品中,存在着忽视集体领导,突出个人作用的倾向。实际情况是,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张闻天任总书记)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很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一切重大的军事行动,都是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的,不是个人可以指挥、调动一切的。过大渡河也是一样。1935年5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按照遵义会议制定的在川西建立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决定继续北上,抢渡大渡河,到川西与四方面军会合。17日(一说为18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负责同志,又在四川礼州附近的铁坑开会,讨论行军路线,决定放弃对西昌的围攻,取道冕宁过彝民区,到安顺场抢渡大渡河。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经会理、德昌、泸沽抵达大渡河畔安顺场。这条路线与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渡过金沙江后走的路线非常相似,而安顺场一带正是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 在红军抵达大渡河前,蒋介石于5月中旬飞抵昆明,调动中央军十余万人,川军五六万人,部署在大渡河畔堵截红军,并致电各军称:“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而红军也以红军不是石达开,要强渡大渡河,为全军开辟胜利的道路,动员和鼓励指战员。5月22日,《红星报》在《强渡大渡河的宣传鼓动工作》中提出,“要以极迅速、坚决、勇猛、果敢的行动”,迅速强渡大渡河,配合红四方面军,实现“赤化川西北,创造新苏区”的战略方针。 英勇善战的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率领下,作为全军的先遣队,担负抢占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的任务。经过一昼夜140多里的急行军,5月24日晚上到达距安顺场十五里的一个小村子。这时,在南岸守卫安顺场渡口的敌人,是国民党二十四军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北岸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第五旅第七团韩槐楷营。韩营从南岸撤到北岸时,把南岸的渡河船只、粮食全部集中到北岸,并在安顺场满街堆积柴草,准备放火烧尽民房,而赖执中是当地的恶霸地主,安顺场的一大半房屋和财产是他家的,舍不得在红军到来之前就付之一炬。这时,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率二师五团在大树堡佯渡,并广为散布我军将由此过河,去攻打成都的消息。敌人以为红军可能走通富林的大道,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安顺场。赖执中留下一只准备逃命的木船,派一个班看守,又派部队分头在街上巡逻,守卫他的“公馆”,自己睡起了大觉。 晚上十点多钟,杨得志找了几个老乡,刚刚摸清了敌人在安顺场布防的情况,就接到先遣司令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的命令,要红一团连夜向安顺场敌人发起突袭,夺取船只,强渡过河。刘、聂首长亲自向杨得志和一营营长孙继先交代了战斗任务。一营三个连分三路向安顺场逼近,这时已是深夜,

生死一线强渡大渡河

生死一线强渡大渡河

生死一线孤军勇红军勇闯大渡河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后,大踏步向川南急进。蒋介石判断红军会走当年石达开的老路,便紧急调动10余万中央军及7万川军,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 大渡河发源于四川、青海交界的果洛山,会聚高原山地的雪水溪流滚滚向南,劈开横断山脉,转而向东奔涌。紧靠大渡河拐弯处的南岸有一个著名的渡口,便是安顺场。 1863年5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率军4万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准备渡河北上直取成都。然而他过于轻敌,耽误了渡河时间,以致清军沿河布下了防线。石达开挥军数次抢渡,损失惨重。又加彝族土司催军袭击,终于一败涂地。为保全自己的余部,石达开主动投入敌营。然而清军毁约,杀害了被俘的全部太平军,又将石达开杀害于成都,造成一段千古教训。 为了不做石达开第二,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衔枚疾进,力争夺取先机,抢渡大渡河。1935年5月16日,中央红军首先打下了西昌至会理大道边的德昌县,其后继续北进,直取西昌。西昌是川南重镇,是大渡河的外围防线要塞,有川军2个多旅守卫。得知红军攻来后,西昌守军急忙收缩兵力准备固守。然而红军兵锋一转,绕西昌而过,轻易闯过了大渡河的外围防线。 5月20日,红军先遣队的先锋红1团抵达泸沽县。其后,在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的指挥下,红军兵分两路,直取大渡河。当时从泸沽到大渡河边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越西到汉

河勇士们一边开火还击,一边奋力划船。渡船离北岸越来越近,终于靠岸了。这时一股国民党军冲出来准备封锁渡口。对岸的杨得志急了,命红军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开火阻击。神炮手赵章成只有3发炮弹,但却两发两中,一下就把冲来的敌军打懵了。17勇士乘机跳上北岸,一阵手榴弹冲锋枪,把剩下的敌军打垮了,占领了渡口的工事。国民党军拼命反击想夺回渡口,17勇士顽强阻击,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而木船此时已返回南岸,又运了两个机枪班过来。过河的部队发起猛攻,终于把国民党军赶入了山里。其后,一船一船的红军源源渡过河来。红军又在下游缴了二只木船,加入了渡河的队伍。 然而,3只船毕竟太少,往返一次还要一个多小时。直至26日上午,红1团才全部过河。可中央红军有3万人,照此过河要一个月才能全部渡完。而前堵后追的国民党军已渐渐逼进,军情如火。红军千方百计想在安顺场架桥,却都因水流太急而失败了。 5月26日中午,毛泽东、朱德及军委成员赶到安顺场。在听取了汇报后,毛泽东果断地决定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经研究,决定刘伯承、聂荣臻率红1师及军委干部团组成右纵队,沿大渡河北岸北上;林彪率红2师、1军团军团部和5军团组成左纵队,沿南岸北上。两军挟江而上,直取泸定桥。军委纵队和其余部队随左纵队经泸定桥过河。毛泽东还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和右纵队会合不了,那就由刘、聂率军去川西开创新的局面。 从安顺场至泸定桥全程320里,不少路段是盘旋在悬崖峭壁之上的羊肠小道,山腰上则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寒气逼人。走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