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析当前大西洋联盟面临的挑战

试析当前大西洋联盟面临的挑战

试析当前大西洋联盟面临的挑战
试析当前大西洋联盟面临的挑战

试析当前大西洋联盟面临的挑战

李庆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美欧关系围绕一系列多边和双边问题产生的裂隙不断扩大,布什政府的反恐战略特别是对伊战争使其面临崩裂的危险。对伊战争的结束以及国际恐怖威胁的加剧尤其是共同的西方价值观有助于弥和大西洋联盟的分歧,但双方恐难再现冷战对峙时的立场一致。美欧矛盾的实质在于缺乏对手的美国欲强化其单极霸权地位,而逐渐走上政治联合和统一的欧洲则越来越不能容忍霸道的美国对自己扮演独立角色意愿的漠视。美欧在一系列问题上越来越公开化的争吵特别是法德的反美立场不仅对大西洋联盟构成严峻挑战,也对当今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同床异梦的大西洋联盟能否维持显然值得人们认真思索。关键词:美国霸权;单极体系;美欧关系;全面挑战

自9·11恐怖袭击以来,布什政府采取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不断增加防御开支,日益加紧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对所谓无赖国家进一步施压,直至绕过联合国武力解除萨达姆政权。布什单边主义遭到包括其重要盟友法国和德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反对,某种程度上法国事实上承担了动员国际社会对抗美国单边主义的角色。尽管这属于西方联盟内部的争吵,但大有愈益尖锐激烈之势的矛盾对立使大西洋联盟面临新的考验。

一、美欧关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反恐战争进行两年多以来,美国从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权力方面再次以极大优势虎视全球,使越来越多的美国政客热衷于滥用实力和推行单边主义。然而,力量的使用在今天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而世界却没有为这样的角色准备好舞台。但即使在恐怖袭击前布什政府就已全力启动了研发导弹防御的工程,以期在未来十年完全改变世界处理核武库和遏制其使用的方式;他还把反恐战争定义为善良反对邪恶、文明反对恐怖之战,但却对血淋淋的巴以冲突麻木不仁1。此后欧洲的批评者从抱怨美国发展导弹防御以在安全上实现“独善其身”转为担心其恣意寻找借口“先发制人”。

正如美学者福山所说,9·11事件后世界各地自发地支持美国和美国人,而欧洲各国则立刻排着队帮助美国进行反恐战争。但随着美国逐渐展示其绝对军事优势,成功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逐出阿富汗,新的反美情绪也开始显现2。美国和欧洲对世界的看法出现了鸿沟,昔日的共同价值观正在式微。自布什“邪恶轴心”说提出以来,美欧分歧主要围绕美国单边主义和国际法问题而展开。欧洲的抱怨可以列出一个耳熟能详的超长清单:布什政府退出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京都议定书;拒绝批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里约热内卢条约;退出ABM 条约并推行导弹防御计划;反对禁止使用地雷;虐待关塔那摩基地组织俘虏;反对生物武器公约的新条款及对国际刑事法庭表示异议等。在欧洲人看来这些都是它拒绝了一个国家应该如何行动的表现;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尤其令欧洲人感到恐惧,而它绕过联合国对伊动

武则使双方分歧达到了顶点。

有人把安全解释为在威胁和反击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取得并维持这一平衡需要辨认威胁并培养能够克服真实或假设性威胁的能力。鉴别威胁并对其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是目前引发大西洋关系紧张的因素之一。诚然,在全球安全和经济利益以及基本价值方面,美国和欧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共性。但过去几年欧美在一些全球问题上观点相左的时候却越来越多,美国也认为欧洲并非全心全意支持反恐斗争。如欧洲人参加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时就强调了三点:首先,单靠军事行动无法解决恐怖主义问题。其次,即便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也需要合作伙伴和盟友,而不只是单纯追随者。第三,在对付威胁时必须注意不要破坏西方努力捍卫的那些价值。由于完全失去了对唯一超级大国先前的那种战略依赖,欧洲人以特有的方式来反抗美国3。其实,他们很久以前就开始了针对美国的政治和战略平衡。如中东一直就是考验大西洋联盟的一根敏感而紧张的神经。自海湾战争开始,欧盟就不失时机地介入以巴和平进程以打破美国对斡旋过程的垄断,而法德在对伊战争上的反对立场则可认为是这一进程的惯性发展。欧洲的外交平衡当然也表现为在世界政治的关键时刻按兵不动4。

即使欧洲和美国能在世界秩序问题上达成一致,越来越大的分歧则是构成对该秩序的威胁是什么。欧洲人常认为美国在要求不切实际的“完美”安全。由于历史上欧洲受了太多磨难而更能忍受苦难和威胁,而经历简单但对恐怖袭击却有切肤之痛的美国则确定了更低的承受标准。冷战后,除美国外北约各成员都在减少军事投入,使美欧军事实力差距越拉越大。尽管欧盟完全可以增加防卫开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但它却没有这样做。美国人担心越来越统一和强大的欧洲可能会成为与唯一超级大国抗衡的力量,他们对欧洲廉价地躲在自己付出昂贵代价才撑起来的“保护伞”下心存埋怨,认为不该继续“支付比别人大得多的最大账单”。但他们同样担心欧洲可能在没有准备好之前采取行动,这将使美国必须面临帮助欧洲解决由欧洲人发起但却无力完成的任务,即欧洲扮演冒牌超级大国的角色同样会给美国带来负担5。但从其对美国的战略从属地位这一传统形式来说,在似乎要考验大西洋联盟持久性的问题上欧洲还是有所行动,它已开始勾画自己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并试图用独立于北约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巩固自身地位。这表明欧洲已不再是全球平衡等式现状的简单支持者6。

近来美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表现出的只注重武力而忽视精神力量的做法以及由此引发的美欧冲突使一些美国有识之士颇为担忧。约瑟夫·奈在《美国强权的悖论》一书中指出,除非华盛顿更多关注它的软实力,否则它的硬实力也将逐渐消失;在军事和经济及越来越多的全球问题上采取傲慢的、单边主义的立场根本行不通。他认为多边主义外交是积极的,而不是对跨国恐怖主义和国际犯罪让步7,这要求在对付恐怖袭击之类的国际问题时必须取得盟国的合作。但欧洲作为主要盟国不但没有给予美国所需的合作,相反却成为难以摆脱的羁绊。无论布什的单边主义、美国的傲慢自大还是欧洲虚弱的军事力量或不无问题的政治转型都不能给人满意的解释。如果说美英推翻萨达姆的战争暴露了大西洋联盟的某些问题,那就是北约的传统领袖美国与两名重要成员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根本分歧,它包括如何应对WMD 扩散构成的威胁、避免战争的办法以及对伊战争可能对微妙的中东地区均势产生的影响。总之,法德极力反对的是任何在联合国框架和国际法之外动用武力的政策。

二、美欧联盟发生分歧的原因

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分别认为,政治行动源于利益、规则和/或认同。使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成本—收益分析是现实主义解释模式的根本观点。与此相反,理想主义把无论宗教的还是世俗的信仰和价值都看作政治行动的动机。而建构主义把确保或追

求个人、集体或国家“自我”的努力看作能够产生暴力、自制和牺牲的力量。跨大西洋关系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相互不能理解并接受对方行动的动机而深受伤害。

首先,美欧力量差异及由此引起的相互猜疑使双方关系疏远。欧洲作为小伙伴本来就不具备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资格,但它显然已不满足于这种待遇。欧洲的融合使这块大陆的兴趣和世界观发生了变化。苏联威胁消失后,越来越自信并随时准备发挥作用的欧洲人有了不同的利益要求。但美欧军事上越来越严重的不平衡使欧洲作为美国小伙伴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欧洲军队在战略运输、军事装备、尖端武器及情报收集能力等方面比美国落后了一、二十年8。实力的悬殊使北约作为军事同盟名存实亡,但它作为大西洋两岸的军事和政治联系和解决美欧共同关心问题的桥梁和纽带却变得更为重要,欧洲人的反应则是在“欧洲安全和防御政策”口号下加速建立自己的独立军团9。像法国这样的大西洋联盟的一贯怀疑者,就把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看作发展羽毛丰满的欧洲军队的重要一步,因而产生于联盟内部的武装部队将成为新的反美帮派谋求独立影响的最好时机。尽管联盟似乎仍然不可动摇,但在一个没有现存威胁和地缘竞争冲突的世界里,不可妥协的共同利益再也难以清楚明白地界定了。

如果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以太强大的力量来行动(其本身又由经验不足、枯燥乏味甚至咄咄逼人的总统所领导10),那么欧洲面对的却总是言过其实的现实即欧洲的言辞经常暴露出其力量不足的困惑11。因此,今天的美欧分歧与其说与布什的单边主义有关系,不如说与美欧在硬力量上的不对称更密切:美国的强权难免使弱国产生妒忌和怀疑。美国要利用其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重新建立世界秩序,法德等国则希望制止美国单方面控制世界的企图。甚至是在9·11事件后,当欧洲人表示愿意把有限军力投入阿富汗战争时美国都表示反对,因为它担心欧洲的合作是束缚自己手脚的一种计谋。这种猜疑也反映在北约内部处理地区问题时的分工上。北约的任务一直是作为共同防御联盟而加强军事能力;而本身不具备军事能力的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了在冲突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致力于减少威胁的新型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12。这一责任分工已成为跨大西洋关系可以接受的模式,但它由此也区别和分裂了欧洲与美国的角色地位。

其次,不一样的权势地位导致对武力的不同态度。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不仅存在巨大的力量鸿沟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美国人是理想主义者,但他们既没有不用武力成功促进理想的经验也没有超国家统治的体验,结果必须靠理想和现实的双重标准来生活。欧洲过去50年形成的特征很明显:随着一个个单一民族国家通过加入或希望加入欧盟而重新塑造自己,整个欧洲最终都会变成一个新的综合体。美国认为世界已进入遏制战略无法发挥作用的时代,但在美国人寻找无赖国家在危机或敲诈时机成熟时所需的武力时欧洲人更关注的是政治环境。因此,美国人倾向于使用导弹防御等硬件和技术手段;而欧洲人则希望使用智慧来谋求政治解决。但欧洲人对美国并没有信心,如美国的军事支配地位确保以巴达成一项和平协议了吗?美国强权在唤起信任和尊重而不是怨恨方面又起了什么作用?就连一开始似乎证明军事单边主义能起作用的阿富汗现在看来都摇摇欲坠13,更不用说爆炸连天的伊拉克了。军事并非万能,何况它主要在于破坏,而美国利益的实现则更多地需要建设14。

欧美关系学者罗伯特·卡根认为,在极其重要的力量——力量的功效、力量的道德性和力量的期待——问题上,美欧的看法大相径庭。欧洲正在对力量感到厌恶,或者可以说它正在超越力量,进入了一个有自制力的法律和规则及跨国谈判与合作的时代,一个相对繁荣、实现康德“永久和平”的时期。而美国仍然在强调使用力量的霍布斯无政府主义世界的历史惯性中挣扎,在那里国际法和规则是不可靠的,真正的安全和防务以及促进自由秩序的做法仍然依靠拥有和使用力量。这就是在重大战略和国际问题上美国人从战争出发、欧洲人从和平出发的缘由15。美国不仅要迅速诉诸武力,与欧洲相比它对外交也缺乏耐心。美国人通常

认为世人有善恶或敌友之分,欧洲人则看到了更加复杂的世间百态;美国人认为9·11后已从本质上变得更危险的世界使其抑制不住先发制人的冲动,而欧洲人则认为这种袭击只是针对美国在中东和海湾地区推行不公正外交的必然结果。

第三,不同的安全处境孕育出不同的安全观。战略文化差异也来自对易受攻击性截然不同的解读,美欧对世界的不同判断主要由于二者面临的共同威胁消失的结果。但美国基于打击恐怖主义而联合西方国家的努力反而加剧了西方盟国的分化。布什政府炮制先发制人战略的动因是当前针对像美国这样的开放社会的恐怖主义活动几乎防不胜防。由于担心未来更大规模的再次袭击,给美国推行全球积极干预措施提供了强大的新动力,并劝阻多数其他国家至少在目前情况下不要挡道。无论它是否愿意,这一动力所隐含的意义可能把美国吸引到新的行动和新型卷入之中16,并不会考虑盟友的立场和反应。9·11后美国政府以崇尚武力的思想统一社会,敌人真实虚幻并不重要。但欧洲人并不赞成露骨的武力至上论,认为布什的导弹防御无疑是对“其GDP年总值尚不及沃尔马一个月销售总额的那个处于饥馑中”的国家的过渡反应17。欧洲对美国的恐怖威胁来自中东伊斯兰世界的结论没有异议,考虑到欧洲与一些无赖国家在地缘方面接近欧洲的易受攻击性是不可否认的。但与美国的中东政策主要从全球角度出发维护美国利益不同,欧洲的中东政策显然从地区角度出发维护欧洲利益。

今天美国的敌人未必是欧洲的敌人,至少目前欧洲的生存没有受到威胁。所以欧洲认为,无论内政还是外交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都应选择多元化和折衷主义。即使从射程看,来自伊朗或利比亚的导弹袭击对欧洲的威胁远超过美国,但欧洲对于无赖国家的导弹袭击没有概念。在迫在眉睫的导弹威胁中生活了40几年后,欧洲人发现由于无法理解的理由某些小国向欧洲发射导弹的可能性是微不足道的。几个世纪来欧洲人与邻国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其领土遭受过无数次入侵。这种经验教会了他们如何在易受攻击和不安全情况下求取生存,而像马奇诺防线之类的神奇方式不会再有吸引力。相反,除了1812年战争外美国本土未曾遭受过入侵的蹂躏;目前的技术乐观主义则笼罩一切,对50个州提供保护伞的导弹防御倡议具有政治吸引力,结果愈演愈烈的美国单边主义被欧洲人看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脱离多边合作的令人担忧行为。正是欧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经历导致二者对威胁得出不同结论。

第四,差异极大的文化传统产生不一样的价值判断。由于存在众多的种族、宗教和地方性差异,美国从来就没有形成过人们通常界定的单一民族的概念,其结果美国人比欧洲人更喜欢个人生活不受干涉的自由状态。但他们希望政府领导人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效做出反应以保护公民安全并区别“我们”和“他们”,至于社会福利等问题那主要是个人的责任。欧洲人则以十分不同的观点看待国家、政府和军队。现代欧洲国家主要是通过超国家机构或共同体机制来实现它们的福利目标。欧洲国家作为安全保证者的权力更为分散,对于其他人的区分标准更低:国家只不过是为人们提供社会经济和生活质量保证的一系列机构之一。尽管欧洲领导人继续表达对国家利益的关切,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由合作确定规则的超国家机构18。由于现在北约和欧美关系中的其他因素需要调整以应对跨国挑战和危险,这些概念性差异在跨大西洋关系中就越来越具有实质性意义19。

冷战后美国作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美国成为一句经常引用的口头禅,以至于没有美国参加任何重大国际问题也不能解决的看法十分流行。对于美国外交决策精英当然也包括多数公众而言权势依旧是一切的核心。对西方联盟而言,美国权势的性质、作用和运用已成为分歧的核心。今天美国的权势强大得没有对手,致使它“是否采取行动都是致命性的”,而根本问题在于美国的权势运用会伤害甚至包括它自己在内的任何人的利益20。尽管没有忘记权势的作用,但合作和联合并通过由集体准则指导的机制采取多边行动则是欧洲的世界观。欧盟把自己看作重视互动、强调合作而不是赤裸裸的实力并有别于美国权势的平等力量,

把遵守国际公约看作是否坚持文明准则的考验。欧洲本来希望看到冷战后的美国更具包容性而少排他性,更加多边化而少单边主义21,把美国一度长期严重拖欠联合国会费以及不按西欧富国的比例提供发展援助看作自私自利。总之,美国对于欧洲徒劳的道德说教感到越来越不耐烦,而欧洲对于美国将团结定义为“出自本能地表示同意”的习惯同样反感。

三、美欧分歧产生的深远影响

无论美欧分歧的局面如何演变发展无疑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其次是对欧洲国家的冲击,最后是对国际关系的作用。这些相互关联的方面显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不可低估。冷战期间,单一和共同的敌人消除了分歧、制造了共识,欧洲和日本一样是美国对抗苏联集团的左臂右膀;冷战后欧洲作为盟友通过北约继续扮演美国全球战略追随者的角色,但冷战的结束也多少带走了美欧的共同战略基础。欧洲随着自身联合力量的强大逐渐萌生自我独立意识,不愿再作追随美国利益的小伙伴亦步亦趋。无论发生在科索沃的危机还是美国对伊动武,欧洲的离心离德都让美国感到丧失了一个得力臂膀。尽管由于苏联的消失而使欧洲作为美国对抗对手的前沿阵地失去了原有意义,从而降低了其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但欧洲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国唱反调的行为无疑有力地制约和削弱了美国单边主义行为。正是巴尔干战争使欧洲和美国把战略重点继续放在欧洲的重要性和北约的实用性上,北约扩大和巩固冷战胜利的需要使欧洲依然处在战略核心。但由于彼此缺乏共同目标,尽管美国致力于反恐战争,跨大西洋关系却变得更容易受自1989年来已扩散开来的新角色的影响22。

某种程度上9·11后的对峙使消灭对方的存在成了战争目的本身,对于美国和伊斯兰极端分子而言这已成了一场认同战争。在这一战争中,“与我们一起”的唯一不同选择就是“反对我们”,无论正式联盟还是共同信仰都不足以证明目标的一致性。这种非黑即白、好坏对立的世界观早已存在,但受到9·11催化后美国不仅要求分摊负担更强调认同服从。萨达姆之后的伊拉克比他在台上时更危险,美国需要更多军队进入伊拉克。国会议员要求把驻伊美军人数减少一半,因为一旦世界上再出现一个威胁到美国安全的地方时美国将可能变成“裸体”。但能够提供技术娴熟的军队和人员的国家是法德等这些先前反战的国家,它们坚持获得安理会的正式批准并要联合国在决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对布什而言,同意这样做无异等于默认他所认为的美国可以单独行事的想法是错误的,这种默认也将给民主党人备战2004年大选提供可乘之机。当然,尽管美伊战争使欧洲在联盟中的地位更趋边缘化,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不愿与美国合作,因为一个强大的盟国总比弱小的盟国更受欢迎;而只有经济上强大并能独立存在的欧洲才能成为对美国起作用的伙伴。

其次,对欧洲的安全战略关系重大。随着核阴影的基本消失,欧洲人再也难以容忍被那些头脑简单又满嘴仁义的美国人领导的想法23。因为9·11后特别在对伊战争问题上美国的“自愿联盟”倾向所表达的自我中心主义既不是最佳安排也不是维持和加强欧洲多边行动能力的理想手段。但欧盟的决策体系造成的集体行动困难无疑削弱了它部署武装力量的能力。要做不再依靠战争的“后现代”国家就不得不付出代价:即华盛顿必须在制定议程方面充当领导。欧洲战略家认为,一旦美国能够免除即使有限的导弹袭击而使欧洲处于“毫无遮挡”境地,欧洲与美国实现战略“脱离”是危险的:这将削弱半世纪来一直作为大西洋联盟基石的核保护和广泛的安全关系。在没有北约参与情况下缺乏行动的选择自由将是欧盟的严重缺陷,而欧洲防务既不能在与北约的竞争中去设计也不能在北约的废墟上来建造。欧洲人

必须接受美国单边主义不可避免的“残酷”现实,并认识到有这样一个超级大国保护该有多么幸运24,尽管他们对自己被骂作“老欧洲”而耿耿于怀。

英国无疑对美欧关系发挥重要作用。无论美国努力与欧盟作为整体来发展关系还是只与一些国家建立密切关系的同时忽视其他国家,英国的地位都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东欧国家政府不能无视自己民众的舆论,而且如果没有英国作为盟友,东欧发现自己将陷于与美国结盟还是与欧盟结盟的困境25。在欧美之间选择正是东欧人急于避免的尴尬。因为尽管他们可能与美国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系而具有急于躲避西欧(尤其是德国)霸权的历史惯性,但从经济和地理角度讲,他们与欧盟的联系远比与美国的联系更紧密。但只要英国既作为美国的密切盟友又要做欧盟的重要成员,它就难以在此方面有作为,而美国却希望英国能够继续扮演它们之间的调停者。但不幸的是,正如伊拉克战争所证明的,其危险在于美国的政策可能会造成它与主要欧洲国家间的巨大鸿沟,致使英国再不能发挥平衡作用26。随着欧洲朝向新的安全和防御共同体取得进展,为巩固欧美联盟关系,欧洲必须克服令华盛顿担心的可能削弱美国在欧洲影响力的冒险行动带来的与生俱来的保留立场。

最后,欧美分歧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作为盟主,既要为盟友提供安全保障,又面临联盟内部的分裂挑战,美国单方面代表所有盟国作决定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反恐战争特别是美伊战争对美欧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推动当今国际格局新的变化发展。由于欧洲不甘心完全退出中东政局安排和利益分配的筵席,尘埃尚未落定的中东局势将成为大西洋两岸关系面临的新考验。今天,美、欧、俄关系一直是而且仍然是决定世界政治状况特别是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9·11事件成为普京推进“西进”战略的重要转折点,并采取超越反恐战争的重要举措来改善与美国关系。同时,欧洲也寻求与莫斯科建立更密切的合作,认为有必要在从巴尔干到贸易再到安全问题上与俄保持磋商。但美伊战争使美俄关系一度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俄法德“三国轴心”在伊战后重建问题上的密切互动引起美国的高度警觉。由于法德联合俄罗斯对抗美国,如何对待俄罗斯显然成为美欧关系的一个新的变数。

欧盟希望通过与美加强沟通和磋商缓和双方的分歧和矛盾,以达到收敛美国单边主义的目的;同时通过加强与中俄协调与合作来牵制美国。尽管美国享有举世无双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并成功打击了塔利班和萨达姆,但如果认为只有军事力量才能战胜恐怖主义则是危险的幻想。由于全球恐怖网络规模庞大,华盛顿必须有盟国的支持和其他数十国的合作来对付它。若没有盟国的支持,美国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地位必将受到制约。一是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对朝鲜/伊朗等“无赖国家”实施武力“推翻现政权”的政策将受牵制;二是美国推行西方价值的影响力将大打折扣:没有欧洲的支持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施加人权压力的效果至少减半;三是迫使美国在诸多跨国问题上不得不倚重联合国特别是大国合作以增加自身合法性。总之,由于受到盟友的牵累,美国欲强化单极霸权地位的企图必将到处碰壁。

四、美欧联盟关系未来展望

欧洲希望成为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美国希望欧洲承担份额与它相符的负担,但在遇到威胁时宁可单独行动。尽管美欧具有共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但欧洲对美国采取单独行动甚至加强帝国主义倾向不感兴趣,更不愿效仿其巧取豪夺的本性。但美欧冲突毕竟属于联盟内部分歧性质,未来美欧关系必将在冲突与合作中维持下去。

欧洲的世界观与布什的世界观存在本质区别,欧美关系面临的大问题可能是这样的事实,即布什政府为寻求实现其短期军事和外交雄心而甘愿牺牲长期软力量。华盛顿今天这种不注重感情、好战的领导风格和逐步蜕变的“武力至上”论对欧洲人在后帝国主义时代寻求

发挥全球影响的意向丝毫没显示出同情心,使欧洲大国感到自己的民族利益目标与布什政府的政策方向背道而驰。尽管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德国总理施罗德和其他欧洲领导人明确表示,不允许他们的国家因为安全合作而与美国闹分裂,但把布莱尔和希拉克团结起来的理由要比分化他们的更重要。他们都坚信西方的安全最终取决于一种使强者和弱者都受一套法规约束的不偏不倚的国际体制。

美欧之间由于丧失力量平衡而给“最后仅存的超级大国”带来了沉重负担。但为什么其他西方国家没有起而围攻这唯一超级大国?一个解释是美国的“自我制约”:这头大象非常笨重,但它通常不会随意出击。其次是与“公共产品”理论有关。美国至少在过去扮演了全球或地区公共产品最大制造商角色。公共产品的精髓是,它一旦存在谁都可以从中获益。这给了次要大国强大的动力以维持现存秩序,并给予提供这种好处的大国至少不情愿的同意。另外,美国又是一个与所有以前的帝国不同的霸权国家:它骚扰别人并树立敌人,但主要建立有利于自己的秩序而不是占领或征服。由于美国的锋芒被很好地隐藏或收敛,反对这一霸权的战略平衡就丧失了传统借口,并蜕化为联盟内在的、非法的或模糊的冲突。

冷战后大西洋两岸的共识是:西方安全和价值面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威胁将以宗教狂热和WMD的形式出现。所以,如果9·11是对美国价值的攻击,那也是对欧洲价值的攻击;如果说美国由此发现了一个敌人,那么欧洲同样也发现了自己的国际作用:即在占多数的温和派美国人帮助下缓和新型美帝国主义的危险趋势。恐怖袭击虽未从根本上改变世界,但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对美国人世界观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冷战的结束,它使美国认识到即使身居帝国之位也不堪一击。恐怖主义的特征将国际规则打乱了。人们面对的是难以捉摸的、跨国的、有自杀狂倾向的敌人,一个有能力发动大规模毁灭性攻击的敌人。

虽然存在不少分歧,美国与欧洲在诸多国际问题上的合作必将多于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一位法国人说,今天“国家有变化的利益,但也有永恒的盟友”27。尽管法德在对伊战争问题上与美国较劲,但它们不会轻易闹翻脸。对此欧美不存在根本战略分歧,欧洲并非关心伊拉克或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命运,更犯不着为了它们而牺牲其与美国的联盟关系,当被迫做出选择时它们还会选择美国。尽管大多数民众对美国政策持反对态度,但在欧洲美国远不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受孤立:华盛顿遭到了普遍反对的看法令人误导,二者具有共同价值观的说法并非陈词滥调。正是由于认识到加强欧美关系、作美国的伙伴仍然符合自身利益,以欧洲取得美国领导地位的愿望大大减弱了,欧洲各国将不得不继续尊重和顺从华盛顿。结果,尽管“欧洲人对美国的‘霸权’耿耿于怀,但又乐于受美国‘霸权’的庇护”28。

参考文献

[1] Francis Fukuyama, The West may be splitting[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ugust 9, 2002.

[2] Josef Joffe, Who’s afraid of Mr. Big? The National Interest[J], Washington; Summer 2001.

[3] Frank Carlucci, Robert Hunter, Zalmay Khalilzad, Taking Charge—A Bipartisan Report to the President-elect o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Discussion Papers Transition 2001[R]. RAND, 2001

[4] Daniel N. Nelson, Transatlantic Transmutations[J], Provocations, 2002 Autumn, Vol. 25, No. 4, p. 51.

[5] Martin Walker, Bush’s choice: Athens or Sparta[J], World Policy Journal, New York, Summer 2001.

[6] Joseph Nye, Jr.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J],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4, July/August 1999.

[7] Survey: Present at the creation[J], The Economist; London; Jun 29, 2002.

[8] Michael Hirsh, Bush and the World[J], Foreign Affairs, Sept/Oct 2002.

[9] Francois Heisbourg, Brussels’s Burden[J],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 2000, p. 129.

[10] Timothy Garton Ash, “The Peril of Too Much Power” [N], New York Times, April 9, 2002, p. A25.

[11] Anatol Lieven, The Hinge to Europe: Don’t Make Britain Choose Between the U.S. and the EU, Policy Brief [N], Carnegie Endowment, August 25, 2002.

[12] [美]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

[13] 史蒂文·埃弗茨. 回应卡根:一些战略比武力更起作用 [N].国际先驱论坛报, 2002年8月1日.

[14] 罗伯特·卡根, 强者与弱者[J], 政策评论(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2002年6-7月.

The Challenges that Atlantic Alliance Confronted With

LI Qing-s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since the end of cold war, USA and Europe have more disagreements on a serial of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issues. The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y carried out by Bush Government, especially the war against Iraq brings danger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wo sides. The end of the war against Iraq and the more dangerou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especially the common western values are helpful to solidarity of Atlantic Alliance, but the consent of both sides in the cold war will never exist. The essence of the American-European disagreements are the reality that USA want to maintain its position as the single power, nevertheless Europe which seeks for political cooperation and unity can’t tolerant the ignorance by USA to their wills of the independent roles. The more open quarrels on a serial of issues between two sides, especially the position that Germany and France oppose to USA will threat to the Atlantic Alliance and influence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system greatly. It should be thought deeply that whether the Atlantic Alliance will hold out or not.

Key words: American Hegemony; Single-polar System; American-European relationship; Total challenge

收稿日期:2003-11-21

作者简介:李庆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电子信箱:q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2098513.html,

1布什政府苦心经营的中东“和平路线图”目前已陷入僵局,这必将沉重打击美国的中东政策,使刚有起色的中东和平进程再度中断。

2 Francis Fukuyama, The West may be splitting,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August 9, 2002.

3Josef Joffe, Who’s afraid of Mr. Big?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Summer 2001.

4当布什政府由于美国侦察机迫降海南而与中国陷入外交僵局时,欧洲盟友的反应却如哑巴般寂静。当然,作为中国战略协作伙伴的俄罗斯同样没有为中国鸣不平——作者。见Josef Joffe, Who’s afraid of Mr. Big? 5Frank Carlucci, Robert Hunter, Zalmay Khalilzad, Taking Charge—A Bipartisan Report to the President-elect o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Discussion Papers Transition 2001. RAND, 2001,

p.24.

6Martin Walker, Bush’s choice: Athens or Sparta, World Policy Journal, New York, Summer 2001.

7Joseph Nye, Jr.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4, July/August 1999.

8李志伟,《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3日,第B4版。赵华胜,《国际展望》,2000年第20期,第18页。

9Josef Joffe, Who’s afraid of Mr. Big?

10Survey: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The Economist; London; Jun 29, 2002.

11 Michael Hirsh, Bush and the World, Foreign Affairs, Sept/Oct 2002. 又见Martin Walker, “Bush’s choice: Athens or Sparta”.

12Daniel N. Nelson, Transatlantic Transmutations, Provocations, 2002 Autumn, Vol. 25, No. 4, p. 51.

13阿富汗战争结束一年多以来,卡尔扎伊政权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和美国等军队屡遭袭击表明,有效的军事手段背后实现持久政治稳定的困难程度。另见史蒂文·埃弗茨,“回应卡根:一些战略比武力更起作用”,《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年8月1日。

14毫无疑问,美国作为现存世界秩序的既得利益者,理所当然地把对该秩序的任何挑战都视为威胁。

15罗伯特·卡根,“强者与弱者”,《政策评论》(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02年6-7月。

16Survey: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17Francois Heisbourg, Brussels’s Burde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 2000, p. 129.

18Daniel N. Nelson, Transatlantic Transmutations, p. 51.

19 Ibid.

20Timothy Garton Ash, “The Peril of Too Much Power”, New York Times, April 9, 2002, p. A25.

21Daniel N. Nelson, Transatlantic Transmutations.

22 Ibid.

23Michael Hirsh, Bush and the World, Foreign Affairs, Sept/Oct 2002.

24Martin Walker, Bush’s choice: Athens or Sparta.

25Anatol Lieven, The Hinge to Europe: Don’t Make Britain Choose Between the U.S. and the EU, Policy Brief, Carnegie Endowment, August 25, 2002.

26 Ibid.

27Josef Joffe, Who’s afraid of Mr. Big?

28[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形势和政策-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信现在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一个不愿相信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非常严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残酷。大学生人数多,但是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所以几年来中国大学生数量激增,失业率也上升。其次,虽然企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很多公司不招收应届大学生,因为我们的经验少,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要求的不对口。这些使我们就业更加困难。 就业困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或者不擅长半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次跨专业的绝佳机遇。因为毕业之后一旦涉足某一行业并工作几年,之后的就业方向就很难在发生改变,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人愿意让几年的学习、精力的付出和资本的投入付之东流,都希望自己获得的经验能是以后晋升的资本和筹码,隔行如隔山,一旦再跨专业,就要从头学起;第二,年龄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希望稳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安定下来,跨行就要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的我们早就磨掉了刚毕业时的激情与冲劲,跨行艰难无比。所以说严峻的就业现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挑战更不必说,如何在新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一步一步迈向理想的职业发展道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想让自己在职场上有竞争力,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知识等等。首先,作为学生,至少要有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对开放,没有升学压力的束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那么我们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大一上半年我们可以设定阅读两本计算机的相关书籍、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以我个人为例我在读大一时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那时梦想就是能买一台自己的电脑,可是作为农村的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不能承受的,没办法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这样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台电脑我们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当然不要被网络游戏所吸引。其实只要是需要的,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寻找机会而得到。其次是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我们都知道,但如何能锻炼?要提高这种能力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做促销员、参加社团等集体活动,往往我们参加社团那些内向的、能力不足的学生就成为部分社团干部们锻炼的看客了。如果你的能力交流能力很差的话,先试着表达自己,将自己的意思能够很清楚简洁的表达给别人。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午到食堂吃饭时,总会发现有一些同学打完饭后端着盘子找桌子,他们的标准会是,有自己不认识的同学不做、有异性同学的不做、有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位置不做,找那些空的作为或者是有自己认识的人的作为,为什么?因为从内心来讲我们害怕交流,如果哪天吃饭时对面坐下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吸取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目前我们对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研究不应当停留在解体的原因等一般性研究。我们应十分注意苏联解体前苏共党内利益集团的构成、他们对苏联解体的作用以及苏联解体后他们蜕变为俄罗斯新贵集团的过程。分析这个集团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规律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目前面临的腐败现象同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存在相关。铲除这种利益集团产生的土壤和基础,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崛起才能成为全国人民的信心所在。 中国崛起需要软力量的建构 软力量是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根据“软力量”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它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硬力量和软力量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中国崛起的硬力量部分比软力量部分较早较快提升,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软力量的滞后可能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被疏忽的重要内容。在软力量中,制度因素又比文化因素更易于引起注意。因此,在中国崛起的大战略中,应当形成硬力量和软力量、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平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 中国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崛起的软力量的重要构成。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在于对全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它对全世界文化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确实可以在国际关系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如“中庸”、“仁政”、“王道”等等。道家的哲学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亚洲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天然崇拜正在发生深刻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点使中国崛起具有某种亲和力。 由于中国崛起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中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无须讳言,年轻一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一代)在传统文化承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个问题,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也是两个挑战; 第二个问题,创新教育; 第三个问题,文化复兴; 第四个问题,如何把握两个机遇,迎接两个挑战。 一、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与挑战 第一个机遇,就是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创新这样一个明确有力的口号提出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教兴国”四个字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不妨回想一下在十几年前提“科教兴国”的时候社会舆论是什么情况。当时谈科教兴国,科研经费不足;西部地区的普九困难重重。就是在大中城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也相对地、相当地不平衡和不足。在一些人心里似乎科教兴国就只是一个空的口号。现在是什么感觉?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比十几年前更清晰地感觉到,科教兴国的步伐是实实在在的,十几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更高了,而我们教育界自身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而且在落实,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一个教育工作者抱负的时候,这是机遇。而挑战呢?就是挑战我们主观的条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因为创新人才的大批出现,需要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环境的支撑,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条件。单单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反过来说,社会环境又需要教育系统尤其是学校系统去影响、去打造,这本身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还缺少一个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环境呢?要知道,中央的号召需要社会的呼应。举一个相当普遍的例子。家长看孩子看什么?看他们每次考试的成绩。家长已经有个潜在的目标:孩子上完好的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要上好的高中,而重点高中是不考创新的,只考课内的东西,很现实。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去鼓捣一点新的东西时,家长就要干预:你为什么不先把作业做了?作业做了,学生去玩去鼓捣一些新的东西,也要干预:做完作业就完了?你不会把书再温一温吗?为什么美国学生毕业后有的在商业上成功,有的在办公司上成功,有的成为高新技术能手,有的发明专利销往全世界,有的拿诺贝尔奖?那就是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不做与别人同样的事情,而是追求新、追求奇。在孩子们追求新、追求奇的时候当然会有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是思维、习惯就这么养成了。我们不具备这个环境。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从骨子里就不是创新的民族,而是这三百多年,封建帝制把我们的思想禁锢了。 我们的先辈们,意识到要想国富民强,就要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从洋务运动一直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进中国。国家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可以团结起来好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了。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禁锢并没有解除,有时甚至又加强了,加强到最顶尖就是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就是一次最大的思想解放。在经济上,我们解放了,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毕竟谁也不再争论姓“社”姓“资”这类问题了。但是,在学术上、在教育上,我们仍然受到禁锢:一是自己传统的禁锢,二是美国教育的禁锢。科教兴国、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个机遇,但是挑战大于机遇。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成千上万、上十万、上百万的创新人才,我们国家就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发展也不可能持久。需要创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各项工作的创新。应该形成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与创新规矩。 第二个机遇与挑战:文化复兴。其实,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创新环境不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给人创新灵感的,不是数学,不是化学,是文化。从大的方面讲,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对于突发奇想,或者说不同凡响的思维给以容忍,给以支持,就是一种文化。从小处讲,一个学生,看到一个东西,能够勾起他过去所遇到的别的东西,把二者联起来,然后想像,所想像的是世界上没有的,这也是文化问题。国家的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 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最主要的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是一个人受教育最系统、最完备、最全面的场合。除了学校还有社会,但社会给人的教育是无序的,家庭教育也不成系统。唯有学校是最系统、最有计划、最全面的培养场所,因此也是民族文化保存、延续和创造的主体。学校主要靠什么?当然靠教师,所以每一科的教师,包括音体美的教师,都承担着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但是广大教师目前都没有精力顾及。这既有外部的多种原因,同时,教师在自己业务水平上也没有做好准备。 二、教育的创新 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超常的思维。例如,孩子堆积木,本来应底下宽上面窄,有的孩子却要挑战底下窄上面宽,这就是创新,至于他能不能搭起来,倒不倒掉,那是另外一回事。创新不一定成功,科学允许失败。创新是一种超常,但不一定都是新的,有的时候重复就是创新。何谓重复就是创新?就是.把前人已经有结论的东西再经过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解决发现的新问题,就出现新的东西。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就应该从体制创新到机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和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正在逐步得以确立。与过去相比,这个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管理、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处,问题,它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教学校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呢? 一、机遇 1、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制定,为我国未来二十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对教育的重视。 2 、国家经济发展,对教育投入的逐渐增长。教育不仅肩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而且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始终把教育摆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持续不断地加大教育投入。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有力支持,相信我国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3 、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并践之以行,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需要经济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撑,国力强盛,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增大。民众日益富裕,步入小康后,人民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关注,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消费日趋增长,占家庭消费支出非常大的份额。据2011年度《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显示,被调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4%。教育消费支出迅速增长反映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二、面临挑战:1、城乡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及教师待遇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教育均衡任重而道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强,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区,给城乡教育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方面,城区在未做好教育规划与布局之际,进城上学的学生急剧增加,出现师资紧缺,校舍紧张,大班额等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从乡村学校选调优秀骨干教师,也不得不把本应用于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经费侧重于投入到城区学校的改建和扩建上。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生源大量减少,优秀骨干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优秀教师的流失进一步加剧学生的流失。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的经费投入,优越的城市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攀比心理和“要求上好学”的优秀生源的输入,使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城乡教育越均越不平衡了。 2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师资配备不到位,体美音等艺术专业教师紧缺。“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这一现象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青春的事业,可由那些并不青春的教师来勉强维持,对学生的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摘要: 经济发展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扩大社会就业岗位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就业问题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学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字: 经济形势挑战机遇大学生就业 正文: 近几周来,我每天都会上网进行在线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并听了形势与政策的相关讲座,使我了解了当前中国以及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使我在繁重课业及压力下变得日益淡薄的爱国意识重新被激发起来,本不关心时事的我都由此培养了对政治的浓厚兴趣。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我对当前的形势也有了些微了解,其中最令我关心的要数当前国际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了。因为再过不了多久,我也将走进社会,加入上班族的行列中去,而当前国内就业困难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寻找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5亿年龄在12至24岁的青年,其中的13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么多年轻人,既意味着将会拥有人数更多、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大军,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好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13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9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2008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应该用“就业冬天”来描述2009及10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2011到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仍然有极大影响,但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余万人,比2009年增加19万人。 二、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己经形成了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加之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越来越高。 1、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作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们首要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应届毕业生需要经过一个熟练和培训过程,才能熟悉新的岗位,才能发挥其潜能和作用。所以,从短期来看,聘用无经验的新手不如聘用有经验的员工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最为缺乏。尽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学习期间,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校长,你将如何应对? 我校是农村小学,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现代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慢慢走向农村学校。国家也对农村教师实行各种免费培训。如非学历远程培训、国培、新课程培训等。为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创建了不少平台。为教师更好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创造了不少条件。 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较低,急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县城学校的扩大,农村小学大部分较优秀的教师被县城小学挖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则大部分为年纪较大,业务素质一般的教师,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3)近几年虽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农村小学任教,他们虽然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正规的引导,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学业绩平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校长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鼓励县城小学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每年派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跟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2)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的教师到城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举行多样化的业务和政治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 (二)确实推行中心小学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要想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被认为是杂科,往往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有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则把这些“杂科”课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只好草草应付一下,更不要说上好这些学科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其实,在我们农村中心小学音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每位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扬己所长,扬己所能的原则来安排课程,促进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相对稳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农村小学任教,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教师在全镇范围内频繁调动,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课堂教学没有延续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年段知识没有过好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使老师教的叫苦,家长不满意。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相对稳定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让教师们安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论文

xx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xx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xx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待遇等。同时,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因此,“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从现状看,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他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在上述四类银行中,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或历史包袱较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小可暂不讨论;中央银行则无论在现存状态下还是在完全开放情形下,所面临的只是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银行业,关键是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差。我国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只有0.13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是我国的41倍,德国是我国的45倍,英国是我国的40倍,而日本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点就不与其相提并论。 2、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尽管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总资产都相当可观,但人均资本只有2.28万美元,不足美国的12%,英国的15%,仅相当于德国的0.9%,日本的2.2%。所有者权益与贷款的比值,1997年末只有4.2%,在发行了特别国债补充了资本金后也不足6.9%。 3、资产质量差。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而这仅是保守的估计。而国外银行这一指标一般不足8%。因此,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在持续增长,但由于大量的不良资产,利润水平在逐步降低。 4、体制性弊病严重,人浮于事,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就业人员的下岗现象也会普遍化。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员工人数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9.5倍,英国的4.8倍。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5、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其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就会向国际透明化,四大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银行业的全线崩溃。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即“战争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挑战,如果中国政府和我们的党不能正确意识到这三大危机或者当这三大危机爆发时不能正确应对,那么就有可能像苏联一样亡党亡国的危险。所以,本文就当前中国面临的三大危机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 一、战争危机 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军事围堵呈加强之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将试图进一步缩紧对中国的包围圈。北约甚至可能采取试探中国兵力的行动,如设计代理人战争;可能鼓动日本以钓鱼岛等问题为借口挑起与中国的武装冲突,也可能怂恿菲律宾挑衅中国。而从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看,不能排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中国军事摊牌的可能性。爆发战争的危险无疑是存在的。北约对我国和平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世纪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今处于崛起中的国家主要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在增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目前还看不出哪个国家可能超越美国或其他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之间实力排序不会有大变化。俄罗斯情况比较特殊,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着距离,也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有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却难以像苏联那样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今天,一个发展中国家群体处于崛起之中。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其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崛起的是中国。还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精力。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倍受列强欺侮,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黑暗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今天终于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机。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前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霸而不称霸,不会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时那样,实行对外扩张与掠夺政策。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将增强世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有力推进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建立。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只是处在崛起进程中,还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意义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弱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约对我国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里,列强有时一国、有时多国侵略蹂躏中国。那时候,列强之间的联合是不稳固的,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十月革命后,苏联发挥了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中国在反帝反殖斗争中获得了苏联的有力支持。而今天中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列强”共同围堵的危险局面。西方大国美、英、德、法、意、加等都是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的成员国,日本也与美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呈相对衰落之势,但它们在国际格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必将全力遏制中国崛起。致力于巩固和加强霸权体系的美国,将会不遗余力地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拥有超强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具有全球军事打击能力。受其控制的军事集团北约是美国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国构建和巩固霸权体系的强大工具。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崛起,不可能采取昔日殖民列强的做法,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今天发展中国家不应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强崛起的老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否爆发战争不以我们单方意志为转移;如何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

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当今的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了。而随着网络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线教育就是网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地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线教育也不只是局限于学校的教育,也适用于各个行业对员工的培养.根据调查,在线教育这种方式的使用逐年增长,人们感受到了在线教育带来的方便。 在线教育有着它独特的优势,这也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机遇.在线教育这种以网络为传输媒体的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中距离的限制,同时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吸引的。 对于学生来说,在线教育可以让他们呆在家里就能享受高等的教育,通过网络的方式,老师也可以讲授学生所需的知识,而且由于是通过网络的原因,老师所掌握的资源更加丰富,对信息的变化也能时刻注意到,给学生的知识更具实时性。在线教育的方式也简化了教育方式,通过网络课件就可以传达知识。同时学生可以省去去学校所花的时间,用节省的时间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现在的各行各业对于自己员工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为了使企业得到发展,对于员工的深入培养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就企业来讲,做事效率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员工的教育培养,大部分的企业也会用更加有效地方式进行,而在线教育正符合这点.在线教育不需要员工专门跑到公司,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可以很好的交流,为企业,为员工剩下了宝贵的时间。在线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可以多人同时在线,对于人数的多少,几乎没有限制。 虽然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它面前还是有不少的挑战。即使在线教育很方便,但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于这种基于网络的新的教育方式,很多人并不习惯,相对于新的方式,人们更习惯传统的方式。而且,网络虽然在我国每年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但对于人口众多的我们来说,网络还不是很普及,这样就对在线教育的发展及推广带来了不便。 其次,大部分的教师对于在线教育并不是十分有信心.在线教育离不开教师,无论哪种教育方式,教师都是主要因素。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师的人数也在增加.教师们对在线教育都给与一定的认同,但对于它在教育中的地位仍然没有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在线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人监督,所以,这就要求在线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只有自觉的学生,才能完整的发挥出在线教育优势。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自觉的完成在线教育,所以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也有担心的理由。 在线教育的建立是应该由学校还是由第三方这也是一个问题。如果由学校建立的话会更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哪些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危机和恐慌在世界各地到处蔓延,中国、香港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也难能独善其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物价上涨、股市暴跌、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面临困难,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GDP 增速减缓等现象。因此了解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制定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打头,消费跟进,外需不振。 中国经济这次是在强紧缩和强刺激政策作用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一个下行和上行的周期性曲线。但V型复苏后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挑战一:社会部分领域投资增速下滑 虽然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幅却出现下滑,有些领域下滑幅度很大。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有较大增长,但第二产业授资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6 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增速为31.4%,比 2007 年同期下降 3.3 个百分点,比 2006 年 6 月下降 7.2 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来看,从紧的政策已导致中小企业投资速度下滑,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速度也明显下滑。到 2008 年 6 月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了 11.8 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增速下降了10.1个百分点。占我国投资规模 20%的房地产业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投资意愿减弱,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也将收紧对房地产开发的贷款。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 挑战二:消费需求难度加大,证券市场过度调整 2008 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随着经济下滑,就业困难增加,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 2008 年。股市大跌导致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同时也导致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另外股市下跌还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进一步减弱了人们的投资与消费欲望。 挑战三:中国产能过剩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循环是畅通的,先是高储蓄、高投资,因为储蓄在长时间变量中等于投资,而后高投资引起高产能,在消费跟不上产能增加时,又必然引起高出口,高出口又引起高外汇储备,高外汇储备又导致高货币发行。金融危机之后,这个循环链打断了,现在是: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低出口-产能过剩。如果长期产能过剩,总有一天会引起生产危机,生产危机要是治理不及时还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 我国产能是由外资和国内企业共同投资形成的,并面向世界市场。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苹果牌手机等在中国每年生产几亿部,然后再向海外出口。如果有一天外国人不要这些手机了,中国人是消费不了的。再看钢铁,中国钢铁去年生产将近7亿吨,由于出口减少,过剩1.6亿吨。水泥将近16.5亿吨,过剩将近5亿吨,还有418条线在建,产能6.2亿吨。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2%,28%是闲置。 因此,中国产能是明显过剩的,这种过剩既有相对过剩,也有绝对过剩;既有即期过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