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1)材料中的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洛阳

(2)观点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论述: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结论: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观点2: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论述:

(1)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隋朝大运河与都江堰、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它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观点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论述: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隋朝开通大运河虽然在当时使人民受到伤害、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但从从长远

的利益来看,人民所受伤害是取得了补偿的,所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依据材料“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可归纳出论点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阐释围绕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利弊即可。如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最后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提取其他观点并进行阐述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2.请你仔细观察如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朝的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么看?

【答案】(1)隋大运河

(2)北京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3.隋唐时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理想局面”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理想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位皇帝的年号?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1)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贞观之治;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可知,隋文帝杨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

(2)据材料二“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采取了以

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则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可知,“理想局面”是指贞观之治,出现这一“理想局面”的原因有唐太宗懂得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

(3)据材料三“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他采取的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箱等措施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点睛】

注意归纳历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的相关知识点。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目的: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我们可以判断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寻求佛法(或佛经)。

(2)依据所学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

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依据材料二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这幅图,我们知道: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玄奘西游就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4)开放性的问题,考查的是玄奘的精神,玄奘西游求学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5.回顾历史,古代中日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结合下列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海内存知己)

材料一

(1)图1中,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些遣唐使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图2中,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他东渡日本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3)图3中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期?倭寇的骚扰给沿海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图4中,抗击倭寇的著名军队名称叫什么?其主帅是谁?其有何功绩?

(一笑泯恩仇)

材料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应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答案】(1)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

等船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玄宗;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元末明初;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戚家军;戚继光;荡平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来华的目的是大力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鉴真在日本除弘扬佛法外,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倭寇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害。

(4)第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5)依据材料三“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可见中日要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历史上日本曾和中国友好往来,取长补短,但也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因此日方也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面对历史问题。

6.唐朝社会繁荣开放,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1)材料一中,唐朝在639-754年间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唐朝对外交往情况

唐天竺①

西行取经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

唐日本

鉴真六次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2)请将材料二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并简要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唐朝长安宏侈富醒,街道整齐,树木成行,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地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唐朝的繁荣孕育了空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唐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是周边国家向往的基地。

——摘编自《百度文库》(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列举一个唐朝文化“泽被东西”的事例。

【答案】(1)趋势:上升(连续增长等);主要原因: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等)。

(2)①玄奘;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弘扬唐朝文化。(3)主要原因:国家繁荣昌盛(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等(任意一点或意思相近即可)。

事例:日本派遗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唐朝在639-754年间的户数数据呈上升(连续增长等)趋势,主要原因是: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对外开放;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体现唐

朝对外交往是双向交流,弘扬唐朝文化;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体现唐朝积极吸收别国先进文化。

(3)根据材料三“唐朝的繁荣孕育了空前繁盛的大唐文化,唐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化“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国家繁荣昌盛(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等。唐朝文化“泽被东西”的事例有日本派遗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书法、建筑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7.“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各级党委政府唯有拿出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光明日报(2018年06月03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五论学习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1)列举出唐太宗和唐玄宗时出现的两个盛世。

(2)根据材料和唐太宗、唐玄宗重用人才的史实,简要说说现时期怎样用好人才。

【答案】(1)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2)唐太宗在选拔和任用人才上,能够用人唯贤,不拘一格,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明相。

唐玄宗重用贤能。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由此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2)根据材料和唐太宗、唐玄宗重用人才的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选拔和任用人才上,能够用人唯贤,不拘一格,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明相;唐玄宗重用贤能。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8.《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

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和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的地位。

(4)根据“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平民政治”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1)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隋初,人口,三千多万”“ 隋盛时,四千六百多万人”分析概括可知,隋朝时期人口激增;“垦田,由一千九百多万多顷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知,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由长安太仓到含嘉仓、洛口仓”说明了粮仓丰实。

(2)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隋朝繁盛时期,人口激增,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丰实。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3)依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分析可知,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依据题干“北通涿都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表述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所以材料二评价者对大运河持的态度是: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10.根据所学回答:

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兴盛,中外交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请写出宋元时期路上交通的三个特点?

【答案】丝绸之路仍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驿站比较发达;元代的陆路向西可通往波斯、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范围更广。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宋元时期丝绸之路仍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发展到元朝逐渐形成完善的驿站制度;路上交通范围更广。

11.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图片所示为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新生事物。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变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较小到的破坏,相对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抵御灾害的作用

材料四: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1)材料一中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在哪些领域的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两宋时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的地区在什么流域?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四,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发生这种变化是原因有哪些?

(4)你认为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

【答案】(1)手工业、农业、商业。

(2)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3)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或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政府(统治者)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或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4))①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②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④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景德镇瓷器”“秧马”“交子”分析可知,宋代经济繁荣。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两宋时期,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出现新的拔秧工具—秧马。宋代的商业繁荣,北宋前期,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依据关键信息“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及材料三、四分析可知,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见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北方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经济的发展。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南方土壤肥沃、气候较热、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加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和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4)依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国家要重视经济发展等。

12.材料论述

按照唐代的规定,十六至二十是中男。二十一岁为男丁,需为政府服役。但太宗却下旨征满十八岁未成丁的男子入伍。当时魏征正在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任官,对皇帝这一诏书总是抗拒,顶着不办。于是太宗大发雷霆召魏征上殿。……魏征历数太宗即位以来四个月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内外租税,徭役诏敕的反复,驳得太宗张口结舌,不

得不回心转意地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我不通民情。我不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于是太宗收回成命,停止了征召中男入伍,并厚赏了魏征。

(1)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政局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答案】(1)贞观之治

(2)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论述:①唐太宗任用贤才,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贞观之治”。②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提炼的观点是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论述:①唐太宗任用贤才,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的“贞观之治”。②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1)写出“此河”的中心。

(2)小历同学根据上述材料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隋朝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洛阳

(2)同意小历观点。理由:大运河的开凿增加了隋朝人民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之一,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不同意小历观点。理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不同意小历观点。理由:材料不能体现小历的观点。

材料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促进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选择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是: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增加了隋朝人民的负担,是隋炀帝暴政之一,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可以选择不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材料不能体现小历的观点。材料肯定了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促进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点睛】

解答辨析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军机处人员系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最初是因用兵准部(即蒙古族准噶尔部)而设的暂时的军事行政组织,以后即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材料中的军机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

(2)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因此,小明认为清朝的大权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这对皇权是一种制约。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雍正帝

(2)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这反映清朝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清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皇权达到顶峰。

15.材料: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的繁盛期。指南针的发明与运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指南针发明的时间?

(2)罗兹.墨菲的说法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理由。

【答案】(1)北宋

(2)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

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农业上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手工业:丝织业有很大发展,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商业: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国外商客来往不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三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宋朝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于北宋时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所以罗兹.墨菲的说法正确。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有,农业上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手工业:丝织业有很大发展,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商业: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国外商客来往不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三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宋朝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