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下肺结核的CT分析

下肺结核的CT分析

下肺结核的CT分析
下肺结核的CT分析

下肺结核的CT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09T10:49:41.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任宏王丽梅(哈尔滨市胸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

[导读] 分折下肺基底段结核的CT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229-02

【摘要】目的分折下肺基底段结核的CT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方法 38例误诊病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均做胸部CT平扫,痰涂片法找抗酸杆菌,PPD实验,血沉,血常规,抗结核治疗等证实。结果血白细胞全部正常,痰涂片找结核菌:26例阳性,8例阴性,4例未查。痰PCRTB检查:33例阳性,5例未查。CT表现为大片实变和小斑片影36例(94.7%);合并空洞的24例(63.1%);团块或类圆影2例(5.2%)。结论下肺结核CT表现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熟悉其临床和CT表现非常必要。

【关键词】肺结核误诊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肺结核主要指的是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没有明显的结核灶,而仅发生在双肺下叶基底段的肺结核。下肺结核为不典型肺结核的一种,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病率占总肺结核的1%-7%,由于症状不典型,CT表现呈多样化,常被误诊而延误病人的治疗。为了提高CT表现的诊断率,文对临床资料较完整的38例下肺结核作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收集我院1997年11月至2008年11月,经证实的单纯的病变在下肺野结核38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为18岁~65岁,平均年龄为42岁。(18岁~30岁者14例,占36.8%;31~40岁者10例,占26.3%;41~59岁者6例,占15.7%;60岁以上者8例,占

21.2%)。

1.2 临床表现起病急,病程缓慢,咳嗽、咳痰21例(55.3%),痰中带血4例(10.5%),乏力、不适26例(68.4%),发热(低或高热)12例(31.6%),无明显症状9例(23.7%)。有糖尿病5例,无吸毒、慢性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史。全部病例无阳性体征。

1.3 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法找抗酸杆菌,PPD实验,血沉,血常规。痰PCRTB检查。

1.4 胸部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Dual型号螺旋CT,常规螺旋扫描参数为120kV、1.0s/360°、160mA、10mm层厚、螺距为0.75。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到膈下1cm,包括全肺。(薄层扫描参数为135kV、0.75s/360°、200mA、层厚为1mm层厚,在病灶上、下1cm 包括病灶在内的范围扫描。)增强扫描程序范围包括全肺。对比剂用Omnipaque,300mgI/ml,每一病例均用100ml,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分注射。注射速度为

2. ml/s。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白细胞全部正常,痰涂片找结核菌:26例阳性,8例阴性,4例未查。痰PCRTB检查:33例阳性,5例未查。

2.2 确诊结合痰结核菌检查,又经住院或门诊抗结核治疗3个月以上确诊为肺结核者。

2.3 胸部CT表现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右下肺野34例,左下肺野2例,双下肺野2例。

病变形态:下肺结核的CT表现大致可以分为:大片实变型,小斑片型,空洞型和团块或类圆型。

(1)大片实变和小斑片影:本组36例(94.7%),其中大片30例,小片6例。表现为呈病灶呈肺叶、段、亚段或斑片状散在分布,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散在不规则虫蚀样空洞和斑点或块状钙化,部分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病灶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扭曲扩张的支气管。周围可见钙化灶或结节状增殖灶或纤维条索状影。

(2)空洞:合并空洞的24例(63.1%)。表现为空洞形态多规则,圆形或椭圆形,但纤维性空洞形状多不规则。结核性空洞多为薄壁空洞,内外壁均光滑,厚壁空洞壁可不规则,壁上可见点状或弧形钙化,空洞内无或少液平。周围常见卫星灶。

(3)团块或类圆影:本组有2例(5.2%)。团块直径小于5cm。由于有纤维包膜,边缘光滑,清晰,无或有浅分叶。团块不累及支气管,病灶周围炎既可见于近肺门侧也可见于胸膜侧。近胸膜处的肿块见伴有胸膜增厚的胸膜凹陷征或多处条索状胸膜粘连,即不典型胸膜凹陷征,部分胸膜下可见脂肪透亮影。可有血管集束征,但从不累及肺静脉。周围可见卫星灶。增强扫描结核瘤少部分有壁环形强化,中央无或轻度强化。结核瘤经抗结核治疗后病灶追踪可见病灶缩小并形态改变,圆形或不规则,边缘光滑或毛糙。

3 讨论

下肺野结核是指双肺上叶、双肺下叶背段没有明显的结核病灶,而双肺下叶基底段出现结核病灶,实际包括肺门结核,由CT检查确定病变部位而命名,其发病率为1%~7%。随着发免疫系统疾病增加、糖尿病和爱滋病病人的不断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结核菌耐药菌株的逐年增加、下肺结核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多见于既往无结核病史,故往往容易误诊而延误病人的治疗。发病急容易误诊为炎性病变或肺脓肿。本组有7例被误诊。

下肺野结核起病虽然较急,但与肺炎、肺脓肿相比症状仍较缓和,初诊时低热,高热少见,都有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比较多见,血白细胞检查均属正常。

抗炎两周后病变不见吸收,甚至扩展,应考虑为结核的可能,如果能及时反复查痰,早期诊断并不困难。

下肺野结核的主要确诊依据是痰的细菌学检查,应及早并反复进行,目前国内多数主张至少查痰两次并以涂片为主,因为两次查痰已有90%以上菌阳性者被检查出。本组痰菌阳性率为68.4%。PCR对结核菌的检出较为敏感、快速,但需要注意其假阳性问题。对于痰菌阴性的病例或无痰不能进行检查者,如抗炎治疗两周病变不见吸收甚至扩展,PPD强阳性的应全面分析其临床、X线表现,应及时进行试验性抗痨治疗,以免误诊。

另外重视CT表现的鉴别诊断:下肺结核的表现具有结核的常见改变,分布在右下肺的多于左下肺。

3.1 与下肺肺炎和下肺浸润型肺癌鉴别(1)下肺炎:肺炎往往发病急,发热或畏寒,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本组下肺结核患者血常规全部正常。CT表现为病灶大叶或节段性分布,密度均匀,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但无虫蚀样空洞和钙化灶,无卫星病灶,短期抗炎后病灶吸收或消失。(2)浸润实变型支气管肺泡细胞癌:肺泡细胞癌可有大量的白色泡沫痰,病灶密度均匀且低,部分病灶平扫时可显示血管造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