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复习题

桃花源记复习题

桃花源记复习题

初二(上)文言文复习(1)

桃花源记复习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2、从《桃花源记》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围绕“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3、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4、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可多写)

6、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闻世事。

8、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叹惋他们与世隔绝的时间长,叹惋桃花源外的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们生活痛苦。

9、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0、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意即 .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乌托邦;没有的地方)

桃花源记近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桃花源记》近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汇编:罗化清 2015年 (2015·济宁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及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及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及此同类。 D.呼尔而及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答案: 1 2 3.(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2015·锦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14题。(12分)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课文分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主旨:★★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行踪 桃花源记专项

桃花源记试题与答案

《桃花源记》测试 一、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①渔人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其. 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①寻.病终②寻.向所志 D. ①诣太守,说.如此②不亦说.乎 二、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4分) A.便要还家 B.屋舍俨然 C.项为之强 D.满坐寂然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 垂髫.( )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9分) 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 2、仿佛 ..若有光____________ 3、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 4、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 5、阡陌交通 ..为外人道也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不足 7、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8、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 9、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 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8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填空。(6分) 1、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 __ __ 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 __ __ 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 __ __ 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 __ __ __”。 2、理解文章内容,并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社会理想的世外桃源。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2、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4分)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

【配套K12】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及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选择题

班级姓名 初三语文练习题(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2、选出下列句子繁育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余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句中的“之”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桃花源记》练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 ,又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 ,私谥____________ ,自号____________ 浔阳柴桑人,_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时代,本文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 _______ ”。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彳匸()( )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落英缤纷()( ) 5复前行() 6 欲穷其林() 7林尽水源() 8 初极狭() ( : ) 9才通人() 10 土地平匚()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_()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 15阡陌交通()( )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18 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 ( )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 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 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也()()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 三原文填空 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下载可编辑.

桃花源记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狂刷教师卷 1.下面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 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 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记忆,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根据选文内容及该句句意,可知“悉”应解释为“全,都”。B项解释错误,故此题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文言词语,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多积累,勤记忆。“交通”,交错相同;“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这三个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古今意思相同。故此题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先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然后细读各个选项,将选项逐一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根据选文内容,可知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亦真亦幻、似有若无、虚无缥缈,它只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项理解不正确,“真实地描绘”应改为“虚构”,故此题选C。 4.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中轩敞者为.舱 B.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 为:作为/是; B. 之:的/无实义; C. 其:这/代词; D. 然:…的样子/然:…的样子。D中划线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

桃花源记,经典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经典习题及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交错纵横)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6分) (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3)乃不知有汉( ) (4)芳草鲜美( ) (5)屋舍俨然( ) (6)便扶向路( ) (7)寻病终( ) (8)悉如外人( ) (9)便要还家() (10)鸡犬相闻( ) (11)咸来问讯() (12)皆叹惋() 6.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1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8.用原文语句作答:(5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探讨作品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所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引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学法:听读法诵读法交流合作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世外桃源)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篇文章吗?对,它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课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听朗读,亲诵读,理解文意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选取学大微课程中与陶渊明诗风及写作特点有关的微课程,深入理解陶渊明。 学生听老师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3、学生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4、疏通文意。学生分成小组翻译课文大意。 (三)抓字词、比翻译、寓教于乐 1、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字词进行翻译比拼 2、将学生分组之后,请学生翻译整段,然后进行比拼 3、请学生找出文章当中的成语,并接受古今异义的不同 (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点拨 这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可以成功的掌握文章的文章当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摘取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让学生在回忆曾经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实虚词。 再次集中讲解文章中重点字词的解释,进行巩固。 (五)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 1、品读桃源景: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美丽风景的语句,再用“桃源真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最好结合文中原句) [例句]:“桃源真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在一片落英缤纷的桃林。 2、品读桃源人: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对桃源中人及其生活的感受,并谈谈你的看法。 3、感悟桃源: 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思考:桃花胜境是真有实景还是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2013年 【北京卷】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2)未果,寻病终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福建省南平卷】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无论魏晋()④处处志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1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答案】 10.(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11.(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12.(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篇一: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 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桃花源记_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一、填空 1、作者:,(朝代):,。本文选自《》。还学过他的文章有《》《》《》等 2、hu?()然开朗土地平kuàng()黄发垂tiáo() yí()然自乐皆叹wǎn() yì()太守 刘子jì()无人问jīn() xián()来问讯 及jùn()下 3、词语解释 便要.还家交通 ..妻子 ..鲜美 .. 欲穷.其林具.答之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黄发垂髫 ....并怡然 ..自乐 4、 1、渔人甚异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一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9、后遂无问津者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 一点?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3、“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 这个成语来概括。 5、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理想社会? 6、“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十三、解释成语 1、成语: (1):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 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 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3 ) 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 (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 寻( ⑺便要还家要()(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交通:古义,今义, (2 ) 妻子:古义,I今义, ⑶绝境:古义,今义, (4)无论:古义, I 今义, ⑸鲜美:古义,今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桃花源记测试题

桃花源记测试题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测试题 一、填空。(26分) 1、《桃花源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_ , (朝代)著名诗人,本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线索,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顺序。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 , -------------------- 5 -------------------------------------------- 5 -------------------------------------------- 5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 语____________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在文中的意思是_ 后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后遂无问津者”中提炼出的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3、依据课文内容理出“渔人”的行踪: ______ 桃花源一一_______ 桃花源一一

桃花源桃花源 4、填出省略的内容: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二、根据汉字写拼音。(11分) 屋舍俨然()阡陌() ()便要还家( 无()论魏晋此中人區()云 诣()太守遂与外人间隔( )() 刘子骥()黄发垂豎() 三、解释加线的词。(22 分) 缘溪行: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 便要还家: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便扶向路:诣太守: 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皆叹惋: 落英缤纷:阡陌交通: 豁然开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语。(10分) 鲜美: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完整版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 (二)(12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有良田美池之属.()(2)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3)便要.还家()(4)不足为.外人道也()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 文: 19.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3分) 答:

20.“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答: (二)(12分)17.(1)类(2)交错相通(3)通“邀”邀请(4)对(向)1 8.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19.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2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0年山东省青岛市)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为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一、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他名,字,是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也是成语的由来。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 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 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朝 代)著名诗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 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解释文中 加点的词语。①缘: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③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 的三个成语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答案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 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 的总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 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 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晋太 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 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 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 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要 (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