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货币概述

第一部分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货币概述

本章思考题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

答: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

(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它们分别是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价值形式。这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使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

(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在原始共同体中,劳动产品归整个共同体所有,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不同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产品,产生了产品品种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但私有制的存在使劳动产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从中可以得出:①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②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③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总之,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

2.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述货币“质”的规定性?

答:(1)货币“质”的规定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的本质作出理论说明。

(2)货币“质”的规定性在于货币是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货币形态出现过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四种不同类型。

3.试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类型。

答:(1)实物货币。即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它们具有以下条件和特征:①普遍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③价值均质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据此条件和特征,金属货币最为适宜,其中又以金为典型。

(2)代用货币。代用货币作为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其一般形态是纸制的凭证,故亦称用纸币。代用货币都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保证,可以自由地用纸币向发行机构兑换成金、银等实物货币。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有明显的优点:①印制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币为低;②避免了金属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③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信用货币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

答:马克思对货币量有“窄”的定义和“宽”的定义之分。

(1)“窄”的定义是指以金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2)“宽”的定义是指包括银行券,汇票、支票甚至商业票据等信用货币在内的实现货币职能的各种货币形式。马克思之所以要将货币量的范围作宽窄不同的划分,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马克思把任何时候都不受限制的、可以稳定地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金铸币视为流通的基础,而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时,马克思就不能不从“窄”的货币范围走向"宽"的货币范围。

5.试述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的根源及其后果。

答: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货币量范围就是指现金,习惯上统称为人民币。

(1)传统观念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出于“理论考证”,依据马克思所说的通货的量是指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②来自“国外引进”,承袭前苏联20世纪上半叶的观点,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最多称之为带有商品“外壳”的产品交换。由此,也就不承认主要为生产资料服务的非现金结算即存款的转移属货币流通范围。

③依据“实际情况”,在我国过去实行严格的高度集中的资金计划管理制度下,存款和现金不能够自由转化,而存款部分总是在银行账户上转来转去,收支相抵等于零,故也谈不上有存款货币量的探讨问题。

(2)认识的片面导致了实践的片面,主要表现为:

①不承认转账结算领域中的存款属货币,实质上否认了这个领域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存在,这显然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不符;

②衡量货币流通状况是否正常只着眼于一个指标,即现金流通量和社会商品零售额之间的比例,现金过多则人心惶惶,而对存款余额的增大却简单理解为现金回笼,甚至认为是好事,未能认识到这也是货币供给量增大的表现;

③分析物价上涨只局限于一个原因,即现金发行过多,由此认为控制现金发行和组织现金回笼是稳定物价的唯一办法;

④无视存款通货的膨胀,简单推论只要现金发行不超计划,预期的信贷平衡即可实现,通货膨胀(确切地说是指现金的膨胀)也能制止。

6.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

答:(1)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是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

(2)我国货币量层次指标的划分标准主要为货币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

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的性质。流动性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购买力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3)我国货币量层次划分的内容为:

7.什么是价值尺度?它与价格标准的关系如何?

答:(1)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货币之所以能执行这种职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2)两者的区别是:①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地形成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②金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为了衡量商品价值的;规定一定量的金作为价格标准,是为了比较各个商品价值的不同金量,并以此来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③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3)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作出的技术规定。有了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作用才得以发挥。因此,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

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有哪些特点?

答: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不能是观念上的,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是一种媒介,转瞬即逝,所以,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交换过程分裂为两个内部相互联系而外部又相互独立的行为:买和卖。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开了,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贮藏作用有哪些进展?

答: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贮藏除了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外,其作用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

(1)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即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了保持再生产的连续性,能够在不卖商品的时候也能买商品,就必须在平时只卖不买,并贮藏货币。

(2)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即为了履行在某一时期支付货币的义务,必须事前积累货币。

(3)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即为平衡国际贸易和其他收支差额而用。

10.与流通手段相比,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有哪些特点?

答: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与流通手段相比较,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有以下特点:

(1)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则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

(2)流通手段只服务于商品流通,而支付手段除了服务于商品流通外,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3)就媒介商品流通而言,二者虽都是一般的购买手段,但流通手段职能是即期购买,支付手段职能是跨期购买。

(4)流通手段是在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支付手段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下发挥的作用。

(5)货币赊销的发展,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长的支付链条,一旦某个商品生产者不能按期还债,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严重时会引起大批企业破产,造成货币危机。所以,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与扩展为经济危机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创造了客观条件。

11.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建立的统一的货币制度,一般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

(1)货币金属

即规定哪一种金属作货币材料。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确定不同的金属作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2)货币单位

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也称为价格标准。

(3)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一个国家的通货,通常分为主币(即本位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①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第一,自由铸造,无限法偿。

②辅币。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在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辅币用较贱的金属铸造。第二,辅币是不足值的铸币。第三,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第四,辅币实行限制铸造。第五,辅币是有限法偿货币。

③纸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除了铸币形式的本位币及辅币外,还有银行券、纸币或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银行券和纸币虽然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制的货币符号,却因为它们的产生和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其发行和流通程序也有所不同。

(4)准备制度

为了稳定货币,各国货币制度中都包含有准备制度的内容。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备,这种黄金储备保存在中央银行或国库。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能再兑换黄金,但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各国准备制度不同,但归纳起来,作为发行准备金的有黄金、

国家债券、商业票据、外汇等。

12.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

答: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法律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即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本位币。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金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1)金币本位制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第二,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第三,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由于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汇率的相对稳定。

(2)金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使得货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相一致,外汇行市相对稳定,不会发生货币贬值现象。

13.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1)平行本位制是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由于金币和银币的市场比价经常变动,这就使得用不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也随之经常发生变化。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要求本身价值稳定,本身价值不稳定的货币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会造成交易紊乱。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即实行双本位制。

(2)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金银的比价,这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称“格雷欣法则”。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3)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所以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14.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答:(1)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是在一国国内不准铸造、不准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的制度。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虽然不允许自由铸造金币,但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或外汇自由交易。

(2)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3)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实行的条件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拥有大量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黄金储备。一旦国际收支失衡,大量黄金外流或黄金储备不敷支付时,这种虚弱的黄金本位制就难以维持。所以,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本位制。

15.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答: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是:(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2)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

(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4)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贴现政策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通过公开买卖黄金、外汇,设置外汇平准基金,管理外汇市场等手段,保持汇率的稳定。

(5)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货膨胀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6)流通中的货币不仅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小。

16.为什么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金融?

答:当代金融领域的重大课题,几乎都与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制度演变为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有关。当代金融可以发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结构平衡、稳定物价、提高效益的功能。这种功能产生的前提,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而如何更好地实现上述功能,则是金融研究的中心课题。因此可以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理解当代金融。

17.一国两制下香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港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港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港币发行的指定银行,港币的发行须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

(2)香港货币单位为“元”,简称港元,用符号“HK$”表示。

(3)港元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港元兑换1美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汇基金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和支配,主要用于调节港元汇价。

(4)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黄金、证券、期货市场完全放开。

18.什么是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谋求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目前解决的状况如何?

答:(1)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样的货币。②汇率制度的确定。即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如何确定和维持。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即当出现

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方法弥补这一缺口,各国之间的政策措施又如何互相协调。

(2)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手段的发展。一个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可以促成世界各国劳动力的有效分工和充分运用,以达到世界生产总值的极大化,并使全部生产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分配处于最能被接受的状态。具体体现在这一制度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以及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3)目前,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以主要货币汇率变动为主的多种汇率体系安排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中,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行,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而不是单单依靠哪一种调节手段,从而缓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当前国际储备多元化体系下,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国际清偿力的增长既没有金本位条件下的自发调节机制,又没有形成国际货币基金对其全面控制。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使外汇市场动荡混乱,汇率剧烈波动,加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生消极影响。

19.试述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前景。

答:自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建议与方案就层出不穷,而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货币本位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其中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又是最基本的。

(1)国际货币本位的改革

有关国际货币本位改革的观点有四种:其一是恢复金本位理论,认为黄金是理想的国际储备资产和本位货币,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自动的调节机制。其二是恢复美元本位制,认为美元在国际支付或国际储备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推行美元本位的基础仍然存在。其三是多种货币本位论,认为目前多元化的货币本位是世界趋于多中心、多极化形势的必然产物,没有必要进行改革。其四是世界统一货币本位论,即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发行世界统一货币。

以上四种国际货币本位观点,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相当困难,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货币本位制仍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未来的国际货币本位改革及演变的方向是朝世界统一的货币本位发展。

(2)国际汇率制度

就汇率制度改革而言,在目前实行理论上的完全固定汇率制度或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都是不可能的。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允许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在条件成熟时恢复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至于其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取决于各主要国家之间货币合作的密切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状况。

20.试述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变发展过程。

答: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欧共体早期的货币一体化。这一时期从1958年欧共体诞生起至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之前止。欧共体诞生之初,货币一体化并非各国政策协商的

中心,仅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提出。

(2)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这一时期自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至1989年《德洛尔报告》出台止。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成立。其核心内容是实行一种可调整的内部固定汇率制。

(3)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现。这一时期自1989年《德洛尔报告》的提出起延续至2001年货币联盟最终实现为止。

①1989年4月,《欧洲共同体经济与货币联盟报告》(即《德洛尔报告》)获准实施。《德洛尔报告》指出,经货联盟的实现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并且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①所有成员国的货币自由兑换;②资本市场完全自由化与金融市场一体化;③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②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达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马约》),决定以欧洲联盟取代欧共体,并正式确立建设欧洲经货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此外,《马约》还提出了欧洲经货联盟分三阶段进行的具体时间表,规定了各国单一货币的五项趋同标准。

③1995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马德里决议》,将未来的欧洲单一货币正式定名为欧元,并确认经货联盟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准时启动。

④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欧洲货币局在按时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之后自行撤销。

⑤1999年1月1日开始的欧洲经货联盟第三阶段中,欧元成为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电子钱包、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各国货币同欧元的汇率被最终锁定下来,这些国家的货币职能也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接管。

⑥自2002年1月1日起,欧元区11国将把总共700亿的现金欧元投入流通领域,在至当年6月30日止的半年时间里,欧元与各国的原货币同时流通。到2002年7月1日欧元区内各国的货币已完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11国的唯一货币,欧洲单一货币宣告正式形成,欧洲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就此顺利完成。由此,一个以欧洲中央银行为决策中心,以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为信息与执行机构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全权管理机构而最终出现在国际货币舞台上。

货币金融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 案 《货币金融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信用起源于( ) A、商品交换 B、货币流通 C、生产社会化 D、私有制 2.在信用关系的价值运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3.美国同业拆借市场也称( ) A、 贴现市场 B、 承兑市场 C、 联邦基金市场 D、 外汇交易市场 4.资本市场是指( ) A、短期市场 B、一级市场 C、发行市场 D、长期市场 5.劣币是指实际价值( )的货币 A、等于零 B、等于名义价值 C、高于名义价值 D、低于名义价值 6.( )是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企业。 A、金融市场 B、金融体系 C、金融中介 D、金融工具

7.货币市场交易与资本市场交易相比较,具有( )的特点。 A、期限短 B、流动性低 C、收益率高 D、风险大 8.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为( )而相互融通的市场。 A、减少风险 B、提高流动性 C、增加收入 D、调剂短期资金余缺 9.政策性金融机构是( )的金融机构。 A、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别 B、不以营利为目的 C、由政府支持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 E、 代表国家财 10.本位货币是指( ) A、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B、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C、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 D、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11.由政府或政府金融机构确定并强令执行的利率是() A、公定利率 B、一般利率 C、官定利率 F、固定利率 12.信托最突出的特征是对信托财产()的分割 A、使用权 B、租赁权 C、所有权 D、代理权 13.世界上第一家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产生于() A、1690年 B、1694年 C、1580年 D、1587年 14.金融监管按大类分可分为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 A、信托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在线作业三

《货币银行学》作业一、二、三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C )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 A. 利率 B. 利息 C. 信用 D. 交换 满分:4 分 2. 信用的本质是:这种(B)行为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并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 A. 交易 B. 借贷 C. 偿还 D. 交换 满分:4 分 3. (D)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A. 银行信用 B. 国家信用 C. 消费信用 D. 商业信用 满分:4 分 4. 银本位制是指以(B )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可以分为银两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 A. 银元 B. 白银 C. 银币 D. 银票 满分:4 分 5. 货币的产生使购买力(C ),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A. 具体化 B. 特殊化 C. 一般化 D. 专业化 满分:4 分 6. (B)是一种交换经济,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经济的发展, 简单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A. 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 C. 商品经济 D. 货币经济 满分:4 分 7. 金银复本位制分为(B )AC和双本位制两种类型。 A. 交叉 B. 平行

C. 单一 D. 双重 满分:4 分 8. 辅币的名义价值(A)实际价值,是由国家赋予其效力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等于 满分:4 分 9. 货币(A )职能,是需要的观念中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满分:4 分 10. 格雷欣法则起作用于( C ) A. 银本位制 B. 金本位制 C. 金银复本位制 D. 金块本位制 满分:4 分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ABCD)。 A. 银行信用 B. 国家信用 C. 消费信用 D. 商业信用 满分:4 分 2. 衍生信用工具包括(ACD )。 A. 远期合约 B. 股票 C. 期货合约 D. 期权合约 满分:4 分 3. 信用工具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BCD )。 A. 风险性 B. 可转让性 C. 收益性 D. 偿还性 满分:4 分 4.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 )。 A. 确定本文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 B. 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C. 确定纸币发行和流通程序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金融与经济【圣才出品】

第一章金融与经济 1.货币、财产、财富、收入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正确地对货币、财产、财富、收入加以区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周期。 (1)货币和财产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财产是货币、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虽然它们都可以在一定时点上测得,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尽管人们的财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是,货币只是财产的一小部分。 (2)货币和财富 “富”是指财力,人们拥有的财富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内容,例如,健康强壮的体魄、乐观开朗的性格、百折不挠的毅力等。这些都不是仅用货币就能换得的,也不是用货币所能计量的。 (3)货币和收入 收入是经济主体通过交换或其他规定(如税法)所得到的财产,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收入水平,但人们绝不会认为经济主体的收人就只是其所得到的货币。尽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货币经济时代,但是,人们的收人中还会有一些是以非货币的实物资产形式给付的,如实物奖品。 2.如何认识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 答: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它不仅与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增长有关,还与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表现在:最早的金融活动——货币充当交换媒介,充当一般等价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借贷、支付

和汇兑业务相继大发展,金融活动范围随之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信用为中心的金融活动迅速发展,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广泛建立,从而加速了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时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相互渗透、密切结合,产生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一经形成,便控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命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中心。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扩大,特别是随着资本输出规模扩大及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日臻完善。国际金融的发展又把各国经济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世界经济的格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金融活动提高了动员、积聚和分配社会资金的效率,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 可见,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看,经济发展都已离不开金融。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为什么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答: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反映出来: (1)经济货币化程度加深 经济货币化是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金融资产交易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热点,金融交易的规模早已超过商品交易总额。金融活动不仅能满足商品交易规模扩大的需要,而且还同社会发展机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已经形成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银行作为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的地位依然保持,银

货币金融学课后答案解析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课后答案 1、假如我今天以5000美元购买一辆汽车,明年我就可以赚取10000额外收入,因为拥有了这辆车,我就可以成为推销员。假如没有人愿意贷款给我,我是否应该从放高利贷者拉利处以90%的利率贷款呢?你能否列出高利贷合法的依据? 我应该去找高利贷款,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好。我支付的利息是4500(90%×5000),但实际上,我赚了10000美元,所以我最后赚得了5500美元。因为拉利的高利贷会使一些人的结果更好,所以高利贷会产生一些社会效益。(一个反对高利贷的观点认为它常常会造成一种暴利活动)。 2、“在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世界里,不会有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确定?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如果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人们相互贷款将无成本无代价进行交易,因此金融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风险分担是如何让金融中介机构和私人投资都从中获益的? 风险分担是指金融中介机构所设计和提供的资产品种的风险在投资者所承认 的范围之内,之后,金融中介机构将销售这些资产所获取的资产去购买风险大得多的资产。 低交易成本允许金融中介机构以较低的成本进行风险分担,使得它们能够获取风险资产的收益与出售资产的成本间的差额,这也是金融中介机构的利润。对投资者而言,金融资产被转化为安全性更高的资产,减少了其面临的风险。 4、在美国,货币是否在20世纪50年代比70年代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储藏的功能?为什么?在哪一个时期你更愿意持有货币? 在美国,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在20世纪50年代比70年代好。因为50年代比70年代通货膨胀率更低,货币贬值的贬值程度也较低。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因为货币价值依赖于价格水平。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水平迅速上升,货币也急速贬值,人们也就不愿意以这种形式来持有财富。因此,人们在物价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更愿意持有货币。 5、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将恶性通货膨胀期间的货币称做“烫手的山芋”,在人们手中快速传递? 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货币贬值速度非常快,所以人们希望持有货币的时间越短越好,因此此时的货币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快速的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 6、巴西在1994年之前经历快速通货膨胀,很多交易时通过美元进行的,而不是本国货币里亚尔,为什么? 因为巴西快速的通货膨胀,国内的货币里亚尔实际上的储藏价值很低,所以人们宁愿持有美元,美元有更好的储藏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用美元支付。 7、为了支付大学学费,你获得一笔1000美元的政府贷款。这笔贷款需要你每年支付126美元共25年。不过,你不必现在就开始偿还贷款,而是从两年后你大学毕业时才开始。通常每年支付126美元共25年的1000美元固定支付贷款的到期收益率为12%,但是为何上述政府贷款的到期收益率一定低于12%? 如果利润率是12%,由于是在毕业两年后而不是现在开始贷款,那么政

货币银行学作业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作业3 一、解释下列词汇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既包括国际投资,也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一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套汇:是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超额准备金:准备金中法律规定的部分,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超过法律规定的部分,即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批购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二、判断能力正确与错误1.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全部国际贸易的系统记录。( 错) 2.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资产项目属于调节性交易。( 对) 3.在采用直接标价法情况下,本币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整数,汇率变动是以外币数额的变化来表示。( 错) 4.对一个国家来说,国际收支顺差未必在任何时候都是好事,国际收支逆差也未必在任何时候都是坏事。(错) 5 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簿记原理,因此,判断国际收支到底是否平衡,关键是看调节性交易的平衡状况。( 错) 6.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经济结构问题,这在任何国家都不例外。( 对) 7.国际资本流动是指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向另一个国家,简言之,即资本流出。( 错) 8.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日益脱离实质经济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特征。( 对) 9.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体化效应是指“一人带头,大家跟风”的现象。( 错) 10.套汇是指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进远期外汇的行为。( 错) l1.欧洲货币市场即专门经营欧洲货币的市场。( 错) 12..金融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对新兴市场国家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错) 13.“流通中的货币”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属于负债项目。( 对) 14.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以多元化中央银行最为流行。( 错) 15.虽然从形式上看,剑桥方程式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没有太大区别,但在理论尤其是分析方法上,剑桥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研究都有重要发展。( 对) 16.在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诸多因素中,财政收支状况以及企业和个人对利润和价格的预期是核心因素。( 错) 17.我国居民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对) 18.主张货币供给量是内生变量的人认为,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受货币政策的支配。( 错) 19.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同商业银行叮贷资金量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错) 20.通货——存款比率的变化方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大。( 错) 三、单项选择题1、场内交易遵循的竞价原则是( D )。A.时间优先B.时间优先、价格优先C.价格优先D.价格优先、时间优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电大金融学课后练习第2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思考题 1、你是如何看待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的? 市场经济离不开货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货币不仅充当着商品流通的媒介,其本身也在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信用活动的工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就是金融活动.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以物换物.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往往颇费周折,如果甲需要乙的商品,乙却不需要甲的商品,两人就不能成交.其缺点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而日益明显. 1.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功能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逐渐习惯与用某种比较容易为大家接受的商品来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人",先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设法换成这种商品,然后再用它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从而导致了货币的产生. 2.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货币执行计价单位功能,就是赋予商品一定的价格.市场上的商品有千万种,个人对同一种商品效用的评价又千差万别,因此人们往往难以弄清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交易自然也就难以做到公平.由于某个商品出卖后可以得到的货币就是该商品的价格,一旦该商品在市场交易中形成了被广泛接受的价格,人们再也不必一一记住各种商品相互之间的交换比例,只要一看价格就一目了然. 货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票据形式的记帐货币和近年出现的各种电子货币取代了部分纸币进行流通. 货币可以随时方便地换成各种各样的商品和财务.因此,货币除了在商品交换中执行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的功能,货币本身也成为了财产的代表.货币作为财产的代表,不仅可以储存起来作为未来的购买力,而且可以通过出让给别人收取利息实现增值.让渡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就是货币的借贷活动. 在让渡货币使用权的借贷活动中,当事人双方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暂时出让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货币的使用人(债务人)有义务在一定期限之后归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2、货币形式不断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未来货币形式会如何变化? 货币形式的演变跟随人类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和商品贸易的高度复杂运行的脚步,具体而言,从实物货币,到贵金属,再到信用货币,每一次升级都是人类认知不断前进的结果。贵金属币实物货币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稀缺性和与人类农耕时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信用货币,则是由于人类工业动力革命导致生产力大幅跃升,需要大额资本投资与货币交易流通,信用带来的是货币运输成本降低(个体携带,到专业化规模化运作),资金缺口大幅收窄,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信用货币,在经济发展平稳时期或经济发展缓慢时期,与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质量增长率有关(人口数量意味着硬性需求和人口质量影响居民收入与产品容纳能力),同时需要对信用货币进行约束,防止通胀侵蚀劳动财富,防止过度投资带来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运营能力不足(如美国2003年信息与互联网不成熟的过度投资,导致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和经济停滞); 货币的未来发展一定要结合人类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成果,包括技术应用层面如(曾经的石油化工行业带来轻工业生产效率与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生活便利)与贸易方向与规则的变化,这样未来货币的形式就能够很好的把握。目前的重点在怎样规制信用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风险,线上货币交易规范; 3、为什么会出现货币制度?它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1)规定货币材料。即规定可以用作货币的材料,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货币金融学 教学课件作者 蒋先玲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 《货币金融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2 .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财富和收入概念有何不同? 答:(1)货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它的含义丰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功能认为,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通货(钞票和硬币)是货币;支票账户存款也被看成是货币;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可发挥货币的功能。因此,货币定义包含了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 那么一个物体怎样才能被称为货币呢?一般而言,物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从而充当货币: ① 价值稳定性。任何物体要充当货币,其本身的价值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历史上曾经以牛、羊等牲畜作为货币来 使用,由于其价值不稳定,必然在后来失去了充当货币的资格。 ② 普遍接受性。货币可用做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手段等,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人们普遍接受,这 正是货币的典型特征。 ③ 可分割性。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发展,要求充当货币的物体必须是均质、易于分割成标准化的等份,以实现 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 ④ 易于辨认与携带。商品交换范围的拓展和商品经济的复杂性使得货币的流动性和防伪性日渐重要;那些笨重、 易仿制的货币材料将逐步让位于轻便易携、易辨真伪的材料。 ⑤ 供给富有弹性。一种优良的货币,其货币材料的供应必须富有弹性,以随时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减的需要。 金银货币之所以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2 )货币与通货的区别。通货只是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所说的货币,除了通货以外,主要是指以支票、本票、汇票形式表现的对于货物、劳务等所具有的权力。 ( 3 )货币与财富的区别。货币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财富除了货币资产以外,还有更多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等。 ( 4 )货币与收入。首先,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收入大多表现为货币。其次,收入是货币的流量概念,是指某一时期内的货币量,如一个月、一年;而货币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某 一时点的货币余额,如第一季度末的货币余额。 〃 经 3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什么?货币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济 学答:( 1 )货币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对现实流通中各种信用货币形式划分 系 列为不同的层次。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是在货币流通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类型的货币流 动性划分各个层次,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量结构的依据。 ( 2 )迄今为止,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并无定论,但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供

货币银行学作业3

货币银行学第三次作业 1、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闲置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这是( A )提出的观点。 A、凯恩斯 B、托宾 C、费雪 D、弗里德曼 2、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 B )。 A、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B、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C、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D、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3、下列属于费雪方程式的是( B )。 A、MV=PY B、M=kPY C、M=(2bT/i)1/2 D、M=L1(Y)+L2(r) 4、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 B )。 A、利率 B、货币供给量 C、基础货币 D、贷款限额 5、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货币供给量一般会(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一定 6、在货币政策一般性工具中,最灵活最重要的是( C )。 A、再贴现政策 B、准备金政策 C、公开市场政策 D、选择性政策 7、由于( D )的存在,货币政策从制定,实施到产生效果需要一段时间间隔。 A、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B、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C、货币政策工具 D、货币政策时滞 8、银行贷款渠道论强调( C )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 A、利率 B、货币供给 C、银行贷款的供给 D、资产价格 9、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下列经济主体会得利的是( B )。 A、债权人 B、债务人 C、货币财富持有者 D、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10、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是( B )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一定 11、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并断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是( C )。

朱新蓉《货币金融学》课后习题-货币与货币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形式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是必然的规律? 答:(1)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而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2)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之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 ①金属货币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可以适应成倍增长的经济量的货币形式。 ②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③在金银复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极大地撼动了复

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因银退出了主币行列,所以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量更显匮乏。 ④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公众则因金属货币流通、携带及保存的不方便而逐渐接受了银行券。同时各国都意识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也鼓励和支持银行券的流通。 ⑤经济危机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尤其是在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金银即国家财富,因此,各国都把金银作为战略物资管制起来。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2.支付手段职能导致货币危机性的原因何在?它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 答: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因此出现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大。 首先,支付手段可能引发债务链条,从而导致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不正常;其次,货币具有相对的独立运动能力,在无发行信用保证时,可能引发货币的超量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比如,中央银行可能为财政赤字而进行财政性发行,商业银行则可能为增加利润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等等。 3.金属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为什么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而信用货币不能? 答: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并以此调节物价。其原因在于:金属货币有充足的实际价值,人们对其也有充足的信心。当流通中货币量过多而导致物价上升时,人们会持币待购或干脆长期贮藏货币,再加上金属货币的贮藏主要是窖藏方式,所以这样就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实实在在地减少,从而拉动物价回落;反之当物价下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人类已有百余万年的历史,而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几千年以前才开始的事情 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物物交换 古埃及的壁画 中国古书的记载:神农氏的时候,“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通过媒介的交换 畜牧、贝--司马迁《史记》 古代货币起源说 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 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赖于别处居民的货物,人们于是从别处输入本地所缺的货物,而抵偿这些收入,他们也得输出自己多余的产品,于是作为中间媒介的钱币就应运而生了。” 古代货币起源说 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先王制币说与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 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管子·国蓄》:先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为货币 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 司马迁《史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行焉。”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劳动的私人性质决定了产品归私人所有,可是产品又不是或主要不是供生产者本人消费,而是供其他社会成员消费。所以私人的产品必须纳入社会总产品中进行分配。 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实现 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有在两种商品相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样,商品交换中价值必然要求价值表现,必须有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为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的价值形式:1头羊=2把斧头 扩大的价值形式:1头羊=2把斧头,或者一袋粮食,或者几捆烟叶等等

货币金融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物货币就是指() A 没有内在价值得货币 B 不能分割得货币 C 专指贵金属货币 D 作为货币其价值与普通商品价值相等得货币 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所要解决得就是() A 实现商品得交换 B 表现特定商品得价值 C 在商品之间进行价值比较 D 使人们不必对商品进行比较 3.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得区别在于() A 前者包括许多商品得交换。 B 前者就是指以货币为媒介得商品交换得总体,后者则就是只包括两种商品。 C 前者就是指以货币为媒介得商品交换得总体,后者则就是不以某种商品为媒介得各种商品之间得交换。 D前者就是指不以货币为媒介得商品交换得总体,后者则就是没有货币得两种商品之间得交换。 4.劣币就是指实际价值()得货币。 A 等于零 B 等于名义价值 C 高于名义价值 D 低于名义价值 5.本位货币就是指() A 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得标准货币 B 本国货币当局发行得货币 C 以黄金为基础得货币 D 可以与黄金兑换得货币 6.金银复本位制就是() A 金银比价由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得金银两本位制。 B 金银得比价由市场决定得金银两本位制。 C 金银得比价由政府规定得金银两本位制。 D 金银比价由银行决定得金银两本位制。 7.跛行本位制就是指() A 银币得铸造受到控制得金银两本位制。 B 金币得铸造受到控制得金银两本位制。 C 以金币为本位货币得金银两本位制。 D 以银币为本位货币得金银两本位制。 8.纸币本位币制就是指() A 银行券为本位货币 B 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得货币为本位货币 C 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 D 纸币为本位货币 9.典型得金本位制就是() A 金块本位制 B 金汇兑本位制 C 虚金本位制 D 金币本位制 10.本位货币在商品流通与债务支付中具有()得特点。 A 有限法偿 B 无限法偿 C 债权人可以选择就是否接受 D 债务人必须支付 (二)多项选择题 1.相对于银本位制,金银两本位制有如下优点:() A 有利于金银币币值得稳定 B 货币得发行准备更充分 C 货币币材更为充分

货币银行学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总分40分、得分40分) 1. 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是( ) (本题分数:4 分,本题得分:4 分。) A、银单本位制 B、金单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金银复本位制 题目信息 难度: 4 正确答案: A 解题方案:最早的货币制度是银本位制 2. 货币形式的演进经历了( ) (本题分数:4 分,本题得分:4 分。) A、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 B、实物货币——纸制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 C、实物货币——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纸制货币——金属货币 D、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纸制货币 题目信息 难度: 5 正确答案: A 解题方案:货币演进过程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 3. 下列信用形式中属于直接信用的是( ) (本题分数:4 分,本题得分:4 分。) A、证券信用 B、银行信用

C、信托信用 D、合作社信用 题目信息 难度: 5 正确答案: A 解题方案:证券信用属于直接信用 4. 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在( ) (本题分数:4 分,本题得分:4 分。)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币本位制 D、虚金本位制 题目信息 难度: 5 正确答案: B 解题方案:,“劣币驱逐良币”单于在金银复本位制下 5. 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地调节( ) (本题分数:4 分,本题得分: 4 分。) A、信贷规模 B、货币必要量 C、货币流通 D、生产规模 题目信息

难度: 5 正确答案: B 解题方案:储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地调节货币必要量 6. M=m*B称为货币供应方程式,其中m表示() (本题分数:4 分,本题得分: 4 分。)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货币发行量 D、货币乘数 题目信息 难度: 5 正确答案: D 解题方案:货币供应方程式的m表示货币乘数 7.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1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需 要量将会( ) (本题分数:4 分,本题得分:4 分。)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题目信息 难度: 6 正确答案: B 解题方案: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中货币需要量成等额正比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篇 货币理论【圣才出品】

第6篇货币理论 第19章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 19.1 复习笔记 1.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在总收入规模既定情况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该货币需求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1)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 ①货币流通速度 费雪考察货币总量M(货币供给)与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量P×Y(总支出P×Y也称为经济体的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之间的联系,其中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总产出(收入)。M和P×Y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货币流通速度表示,即货币周转率,也就是1年当中,1单位货币用来购买经济体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流通速度V可以更精确地定义为总支出P×Y除以货币数量M:V=(P×Y)/M。 ②交易方程式 上述公式两边同时乘以M,就可以得到交易方程式:M×V=P×Y。 该公式表明: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但是交易方程式仅仅是一个恒等式,它没有说明当货币供给M变动时,名义收入(P×Y)是否会同向变动:M的增加可能由V的下降所抵消。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体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的。假如人们使用赊

购账户和信用卡来进行交易,那么在购买时通常较少地使用货币,则流通速度上升。相反,如果购买时用现金或支票支付更加方便(两者都是货币),则流通速度会下降。费雪认为,由于经济体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只有在较长时间里才会对流通速度产生影响,所以正常情况下,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相当稳定。 ③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货币数量论说明了在名义总支出数量既定前提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上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交易方程式被改写成:M=PY/V。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M d)。此外,由于货币数量论假定流通速度为常量,我们用常数k代表1/V,将1/V和M分别替换为k和M d,可以将方程式改写成:M d=kPY。公式说明:因为k为常量,所以由既定水平的名义收入PY所支持的交易规模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量M d。因此,费雪的货币数量论表明: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2)从交易方程式到货币数量论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相当稳定,因此V=V_,从而将交易方程式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该理论认为,名义收入(支出)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M的变动:P×Y=M×V_。 上面的货币数量论公式说明,当货币数量M翻番时,M×V_也翻番,从而名义收入的价值P×Y也一定翻番。 (3)数量论与物价水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所以在正常年份整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总产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故在短期内也可以认为交易方程式中的Y相当稳定。可以用一个固定值Y_来代替。因此,货币数量论表明,由于V_和Y_都是常量,所以在短期内如果M翻番,P也必须翻番。古典经济学家借助货币数量论来解释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数

货币银行学作业3

货币银行学第三次作业 一、解释下列词汇 1、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供给符合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3、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综合。 4、监管竞争 5、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6、货币政策时滞 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即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的时间。 7、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合。 8、宏观货币需求 宏观货币需求是一个国家从宏观和全社会的角度出发,把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探讨为完成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率。 二、判断正确与错误 1.行业自律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其能够发挥作用有赖于政府的强制实施。( X ) 2.货币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 3.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绝对的( X ) 4.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一个作用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不能作为日常调控的工具。(√ ) 5.货币学派认为在货币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货币供应量。( √ ) 三、单选题 1.我国法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C )。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第四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 4.1 复习笔记 一、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的内涵 金融体系是由金融机构和监管协调机构通过法律、经济习惯等在一定经济体制中形成的。金融体系产生于经济体系,又相对独立发展,它能影响经济体系的发展及其结构。一国的金融体系包含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等多个层次。对于一个经济系统而言,金融体系必须是一个能自我平衡的体系,否则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 2.金融体系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 (1)按照国内和国际范围,分为国内金融体系、区域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国内金融体系是一国的金融公司包括国外投资机构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在一国金融管理机制下的金融体系。区域金融体系是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金融机构和监管协调组织互相交叉或共有,资本互相融通,金融有关的司法相似。国际金融体系是由世界所有相互有金融联系的国家组成的系统,是多个区域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代通讯网络和国际协议的支持下,为世界各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2)按照供求关系,分为供求均衡性金融体系和供求非均衡性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均衡是指使人们对既定体系安排和体系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金

融体系的非均衡是指人们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一种不满意状态,或不适应现行金融体系的发展,欲改变这一状况的状态。 (3)按照金融体制的不同,分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这种体系一般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会融机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等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种金融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资金的融通和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 3.金融机构体系 一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金融机构体系,主要包括存款型金融机构、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型金融机构等。 (1)存款型金融机构 ①商业银行;②储蓄银行;③信用社。 (2)契约型储蓄机构 ①保险公司国②养老基金。 (3)投资型金融机构 ①金融公司,它通过出售商业票据、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向商业银行借款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并向购买汽车、家具等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或小型企业发放贷款。 ②共同基金,又称投资基金,是一种间接的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共同基金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权证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再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以获取收益。 ③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其投资对象仅限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货币市场金融工具。 4.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

《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参考答案-第十三章-201009

第十三章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一、填空 1.货币 2.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3.货币流通速度 4.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 5.外汇收支均衡 二、判断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三、单选 1.C 2.A 四、多选 1. ABC 2.BC 3.ABD 五、问答 1.简述物价水平变动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答:(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货币非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 (2)要把价格水平变动的因素至于视野之内,价格水平变动时会导致名义货币需求发生变动,若货币供给量没有做相应调整,货币非均衡的局面就会出现。 (3)名义货币需求的变化如果只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波动引起的,实际的货币需求不会因此改变。此时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则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大。同样也说明了货币的非均衡。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其他条件不变,利率同公众的货币需求,同企业的货币需求,呈负相关;而货币供给,与利率变动呈正相关。货币供求决定了均衡利率水平。 如果设想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假设货币需求增大而货币供给不变,就会拉动利率上升;反之则会下降。假设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大,则会压低利率,反之则上升。 3.扼要说明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答: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创造出来的。因此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 如果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它作为载体的总需求也是适当的。 然而,可能出现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就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者产生财政赤字,要求提供补充的货币供给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供给过多从而形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金融结构的经济学分析)【圣才出品】

第8章金融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8.1 复习笔记 1.世界各国金融结构的基本事实 (1)股票不是企业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来源。 (2)发行可流通的债务和股权证券不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筹资的主要方式。 (3)与直接融资(即企业通过金融市场直接从贷款人手中获取资金)相比,间接融资(即有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融资)的重要性要大出数倍。 (4)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是企业外部资金最重要的来源。 (5)金融体系是经济体中受到最严格监管的部门。 (6)只有信誉卓著的大公司才能进入金融市场为其经营活动筹资。个人与缺乏严密组织的小公司很难通过发行可流通证券来融资,他们通常从银行获取贷款。 (7)抵押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债务合约的普遍特征。 (8)典型的债务合约是对借款人行为设置了无数限制条件的、极为复杂的法律文本。 2.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为实施交易而付出的时间和金钱,它是阻碍金融交易达成的重要原因。金融中介作为金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中介得到了发展,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允许小储蓄者和借款者从金融市场中获利。金融中介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有: (1)规模经济

高交易成本问题的一个解决途径就是将投资者的资金汇集在一起,以便能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随着交易规模的增大,每一单位货币投资的交易成本降低。通过汇集投资资金,单个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规模经济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交易量增加时,一项交易的总成本只增加很少。 金融市场中规模经济的存在,有助于解释金融中介发展起来并成为金融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规模经济使得金融中介发展起来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是通过向个人销售份额筹集资金,并投资于股票或债券的金融中介机构。共同基金购买的股票或债券的规模很大,因此可以享受到较低的交易成本。 规模经济在降低诸如计算机技术之类的运作成本方面也显示出其重要性。 (2)专门技术 金融中介能够发展专门技术来降低交易成本。它们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门技术,使它们能够给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 金融中介降低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可以给客户提供流动性服务,使得客户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易。 3.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在交易中要做出准确决策时,对交易另一方的信息掌握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在交易发生之前的信息不对称,意思是越是存在潜在信用风险的借款人,就越想获得贷款。因为逆向选择问题增加了贷款变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所以贷款人可能就会决定不发放贷款了,即使市场上仍存在信用良好的借款人。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产生的。它是指借款人得到贷款后,往往将资金投放于贷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