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2.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2.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2.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人教版选修3-1优秀教案:2.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2.掌握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

3.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表头)改装而成的。

4.了解电流表(表头)的原理,知道什么是满偏电流和满偏电压。

5.理解表头改装成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原理,会求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的阻值。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改装而成的。通过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阻值的计算,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立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的串、并联的计算。

教学难点

表头G改装成大量程电压表V和电流表A的原理,并会计算分压电阻和分流电阻。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讲授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有关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深入研究串、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教师:(投影)教材图2.4-1和图2.4-2(如图所示)

图2.4-1串联电路

图2.4-2并联电路

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

(1)在恒定电流的电路中各处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因此,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串联电路各部分的电荷量必须相等,故有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0=I1=I2=I3。

(2)在并联电路中,要保持电路各处电荷量分布稳定不变,相同时间内流过干路0点的电荷量必须等于各支路1、2、3各点的电荷量之和。因此,串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 0=I 1+I 2+I 3。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

教师:在图2.41中,用φ0、φ1、φ2、φ3分别表示电路中0、1、2、3各点的电势,用U 01、U 12、U 23、U 03分别表示0与1、1与2、2与3、0与3的电势差。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

(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 U 01+U 12+U 23=U 03

(2)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用U 1、U 2、U 3代表图2.4-2中三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即

U 1=U 2=U 3=U

3.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教师活动:(投影)教材图2.4-3和图2.4-4(如图所示)

图2.4-3 电阻串联后作为一个整体,它相当于一个电阻

图2.4-4 电阻并联后作为一个整体,它相当于一个电阻

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推导: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即 R =R 1+R 2

对于多个电阻的串联 R =R 1+R 2+……

(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即 1R =1R 1+1R 2

对于多个电阻的串联

1R =1R 1+1

R 2

+…… 思考与讨论:(1)n 个相同的电阻R 0并联,总电阻等于多少? (2)若干不同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与其中最小的电阻的大小关系如何? 4.电压表和电流表

教师:请问:利用表头能够测量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分别是多大? 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G(表头)改装而成的。 (投影)利用多媒体介绍表头的满偏电流Ig 、内阻Rg 和满偏电压Ug 。

(1)满偏电流I g

表头的线圈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很小,一般不超过几十微安到几毫安,这个电流值叫表头的满偏电流,用I g表示。

满偏电流I g:表头指针偏转到最大刻度时的电流。

[说明]如果通过表头的电流超过满偏电流I g,不但指针指不出示数,表头还可能被烧坏。

(2)表头的内阻R g

表头的线圈电阻一般为几欧到几百欧,这个电阻值叫做表头的内阻,用R g表示。

内阻R g:表头线圈的电阻叫做表头的内阻。

[说明]每个表头都有它的满偏电流I g和内阻R g,R g和I g是表头的两个重要参数。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I g、R g概括出什么叫做满偏电压?

学生:表头通过满偏电流时,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这个电压值叫满偏电压,用U g表示。

教师:满偏电流I g、内阻R g、满偏电压Ug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知:U g=I g R g

小结:表头G的满偏电压U g和满偏电流I g一般都比较小,测量较大的电压和较大的电流时,需要把小量程的表头G加以改装。

(投影)例1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例1〔见前面教学设计(一)例1〕

例2〔见前面教学设计(一)例2〕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表头(G)改装成双量程电流表

例3如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满偏电流I g=500 mA,内阻R g=200 Ω,用它改装为有1 A和10 A两种量程的电流表,求R1、R2的阻值各为多大?

解析:当公共端与1 A端接入电路时,量程为I1=1 A,当公共端与10 A端接入电路时,量程为I2=10 A。

当公共端与1 A端接入被测电路时,电阻R1和R2串联,再与表头内阻R g并联。由并

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关系可得:R1+R2=

I g

I1-I g

R g

代入I g、I、R g的数值得R1+R2=200 Ω①

当公共端与10 A端接入被测电路时,电阻R1与表头支路的电阻R g+R2并联。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

I g(R g+R2)=(I2-I g)R1

代入I g、I2、R g的数值,可得

R2+200 Ω=19R1②

由①②解得

R1=20 Ω,R2=180 Ω。

[说明]对于I1=1 A的量程,G是它的表头,对于I2=10 A的量程,G与R2串联后相当于它的表头。

☆表头(G)改装成双量程电压表

例4如图所示,有一个表头G,满偏电流为I g=1 mA,内阻R g=100 Ω,用它改装为有5 V和50 V两种量程的电压表,求R1、R2的阻值各为多大?

答案:4.9 kΩ,49.9 kΩ

解析:当公共端与5 V端接入被测电路时,量程为U1=5 V,当公共端与50 V端接入被测电路时,量程为U2=50 V。

由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关系可知:

R1=U1

I g

-R g=(

5

1×10-3

-100) Ω=4 900 Ω=4.9 kΩ

R2=U2

I g

-R g=(

50

1×10-3

-100) Ω=49 900 Ω=49.9 kΩ。

教学体会

1.本节课要重点讲清楚电流表的两个特性参数满偏电流Ig和表头电阻Rg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电流表两端承受的最大电压值Ug=IgRg的意义。

2.讲述电表改装时,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即表头内线圈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有限制的(满偏电流Ig),那么要测量较大的电压(或电流)怎么办?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提出电阻分压(或分流),然后让学生讨论,推导出有关公式。教材结合具体例题,分别推出了分压电阻公式R=U R Rg/Ug和分流电阻公式R=IgRg/I R。

备课资料

电路化简

在高中物理稳恒电流教学中,化简电路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由于电路千变万化,学生如果没有一个简明的思路,在化简复杂电路时,总感到困难,现在介绍几种简单的电路化简的方法。

一、化简原则

1.理想导线可任意长短

2.无电流支路可去掉

3.等电势点可合并

4.摘表:理想电压表可看成断路,理想电流表可看成短路,电流稳定后,电容器可看成断开

5.判断电阻串、并联关系,两个电阻并联后可看成一个整体

6.支路法:假想高低电势点,电流从高电势点流入,从低电势点流出,看经过哪些支路

二、化简方法

1.电流分支法

(1)将各节点用字母标上

(2)判定各支路元件的电流方向

(3)按电流流向,自左向右将各元件、节点、分支逐一画出

(4)将画出的等效图加工整理

A、D接电源时

A、B接电源时

2.等势点排列法

(1)将各节点用字母标上

(2)判定各节点电势的高低

(3)将各节点按电势高低自左向右依次排列,再将各节点之间的支路画出

(4)将画出的等效图加工整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