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专题讲座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郭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狭义的学前期指 3 周岁到 6 、 7 岁的幼儿园时期,本文中所指的学前期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前 (6 、 7 岁)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婴儿期到幼儿期是身体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儿童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 岁看大, 7 岁看老”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几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直到死亡的总和。这都说明了学前期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今天围绕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过程这个话题讲述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婴幼儿身体发展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中的适宜性;第二,婴幼儿动作发展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中的应用;第三,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中的应用。

一、婴幼儿身体发展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适宜性

(一)婴幼儿身体发展年龄特征及教育适宜性

1. 体重

出生后第一年是宝宝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以后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生时体重约为 3kg ,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 0.7kg ,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 0.5kg , 1 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 2kg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估算小儿体重:

6 个月以内:体重( kg )= 3 +0.

7 ×月龄

7 ~ 12 个月:体重( kg )= 7 +0.5 ×(月龄- 6 )

1 岁以上:体重( kg )= 8 +

2 ×年龄

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 85 %者为营养不良。体重过低的影响因素早期表现为奶量不足、疾病影响(先天性),后期表现为辅食添加不良、饮食不规律、疾病影响。影响肥胖的外在因素是过度喂养、缺少运动锻炼(据调查大部分儿童的课后或周末活动是在家看动画片,或者参加课外学习,如美术、围棋、英语等与运动不相关的活动)等;内在因素是遗传,双亲肥胖子代发生概率 75 %,单亲肥胖为40% ,无肥胖发生率为 25 %。

2. 身高

婴儿出生时身长约为 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 25cm ,其中前 3 个月约增长 12cm ;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 10cm ; 2 周岁后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 7cm 。一般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2 岁后至 12 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 cm )= 70 +7 ×年龄

身高主要和遗传有关,另外还与宫内发育迟缓、生长激素低下,营养、睡眠、运动相关。值得指出的是儿童缺乏睡阻止长高!所以一定要让小儿进行有规律的、充足的睡眠(睡眠时间:新生儿 20 个小时上; 1 岁需要 14 ~ 15 小时; 3 岁需要 12 ~ 13 小时, 5 ~ 7 岁只需 11 ~ 12 小时)。

3. 头围

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 33 ~ 34cm ;出生后前 3 个月和后 9 个月各增长 6cm ;

1 周岁时约为 46cm ;

2 周岁时约为 48cm ; 5 周岁时约增长至 50cm ; 15 岁时接近成人,约为 54 ~ 58cm 。那么如何测试头围呢?头围测试方法如下:宝贝取坐位或仰卧位,妈妈站在宝贝的右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的零点固定于宝贝的额部眉嵴(眼眶上突出呈弓状的骨质嵴)之间,经过枕结节 ( 脑后面最突出点 ) 再绕回至零点,数值读取至 0.1 厘米。测试时要注意软尺紧贴着头皮,并要左右对称。如果宝贝头发长,应该先将头发沿着软尺分开,然后再进行测量。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可能患“狭颅症”,一种婴儿颅缝过早闭合,导致大脑发育受限的病症)。头围增长过快则常提示为解颅。解颅又名囟开不合、囟解,即先天或后天性脑积水,是指小儿到一定年龄,囟门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以致囟门较正常大,或可见囟门部稍稍隆起。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前囟的大小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六个月时,开始骨化,后囟在出生或二至四个月时闭合,前囟在一岁至一岁半时闭合。

4. 胸围

新生儿胸围约 32cm 。 l 岁时正常均值 45.1 ~ 46.2 厘米,接近头围, 2 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正常均值为 48.2 ~ 49.4 厘米。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早。胸围的大小与胸部的脂肪、肌肉、胸廓、肺的发育有关。

胸围测试方法为:宝贝取坐位或仰卧位,衣服脱下露出身体 ( 室温保持在23 ℃ -25 ℃左右 ) ,妈妈站在宝贝的右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的零点,固定于胸骨中线第四肋骨水平上;右手拉软尺使其经过右乳头,再至两侧肩胛下角绕到左乳头,回到零点。而后,读取呼气及吸气时软尺上的厘米数,数值读取至 0.1 厘米,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数即为宝贝的胸围大小。测试时注意前后左右对称,软尺各处都要轻轻接触皮肤。

5. 牙齿

乳牙 5 - 6 个月开始萌出,迟者可到 10 - 12 个月,乳牙共 20 颗至 2.5 岁左右出齐,到 6 周岁开始出恒牙。 2 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 4 (或 6 )

出牙为生理现象,偶尔低热,唾液增多,睡眠不安,烦躁。牙齿生长与蛋白质、钙、维生素 C 、 D 等营养素、食物的咀嚼及阳光有关。人们一般对幼儿护齿存在误区,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认为孩子乳牙会换,所以不加以保护:儿童乳牙期是儿童身体发育最显著的时期,期间所需营养大部分通过乳牙咀嚼后才被吸收,因此不保护乳牙是错误的。此外,乳牙对以后恒牙排列是否整齐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它可以引导恒牙长到正确的位置,形成漂亮的牙齿; 2 )认为用好的牙膏就可以保护孩子牙齿:牙膏可以提高牙齿清洁效果,但它只是清洁牙齿的辅助材料,刷牙方法比牙膏更重要。如果刷牙方法不正确,牙刷没有刷洗到的地方,用再好的牙膏也不能清洁干净。因此要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刷牙方法; 3 )认为牙齿不痛就不用看医生:因为牙齿结构的特殊性,早期牙齿破坏不易被发现,只有破坏到达牙齿内部时才会产生疼痛的感觉,此时再进行治疗对牙齿损伤会很大。因此,家长应同专业医生保持联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将牙齿损害程度降到最小。

那么如何护齿呢?根据幼儿的年龄,护齿的方法如下:

第一阶段,出牙前,在喂奶或食用其他辅食后喝几口白开水,用以冲洗口腔内残留的食物残渣。切忌让宝宝含着盛有奶液或其他饮料的奶瓶入睡。

第二阶段,宝宝有第一颗牙后,要开始“刷牙”,当然这里所说的刷牙并不使用牙刷,而是父母用干净的纱布包裹自己的食指沾净水或盐水帮宝宝清洗口腔,洗去牙齿及牙床上的附着物,这种口腔护理方法一般要持续到幼儿两岁半,此时口腔中的乳牙才全部萌出。

第三阶段,从两岁半开始,父母应替幼儿选择此年龄段使用的牙刷,每日早晚两次,站立于幼儿身后,手把手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 拂刷法 ) ,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理解、表达能力,只要家长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耐心指导,相信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不是件难事。

第四阶段,从三岁起,幼儿已经过半年的过渡期训练,应能独立完成刷牙动作了。但此时的幼儿还很顽皮,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家长平时还要监督指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样才能使孩子拥有一副健康美丽的牙齿。

6. 血压

小儿年龄愈小血压愈低。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注: kPa=mmHg ÷ 7.5 );收缩压( mmHg )=80+2 ×年龄;舒张压 = 收缩压× 2/3 。

7. 脑

出生时:新生儿脑重约 390 克, 6 个月时为 600~700 克, 1 岁时为 900 克, 3 岁时为 1100 克,接近成人脑重( 1400 克)的 80% , 4 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 90% ,6 岁以后,大脑的成长极为有限。

大脑结构:出生时脑表面的沟回已经形成,但大脑皮质薄,细胞分化不全,缺乏树状突; 3 岁时脑细胞分化基本完成; 4 岁时神经髓鞘形成; 8 岁时与成人近似。

大脑单侧化:刚出生时大脑不具有单侧化功能,皮质兴奋处于弥漫状态,触动任何部位都会引起新生儿头、手、足等乱动; 1 岁时脑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逐渐形成,左脑额下回的言语运动区趋于成熟; 3-5 岁时两半球功能单侧化才完成。

皮质抑制机能:皮质抑制机能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 3 岁以前内抑制发展很慢; 4 岁后内抑制开始发展,皮质对皮下的作用逐渐加强,与此同时兴奋过程比以前增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

脑的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很大,出生前后的营养不良,某些疾病,以及必要的环境刺激和运动机会被剥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使脑的发育受到损伤。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神经生长和大脑连接模式与婴儿父母对他的教养方式有关。这种连接模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儿童如何应对新任务、如何回应批评或者如何与人建立关系。

脑的代尝性:婴儿脑具有良好的代尝性。一般情况下,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是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其它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但是对于婴儿的脑来说,由于某些神经元功能尚未专门化,神经元正处在发育时期,所以,其它神经元能取代受损的神经元。在一定的学习条件下,一些受损的神经元还会继续生长,恢复传导功能。也就是说只有在早期发现,早期补救,才能发挥神经元的代尝功能。例如, 5 岁前,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语言能力丧失,因为语言中枢可以很快的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

(二)婴幼儿身体生长规律及教育适宜性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表现虽然不一样,但都有着共同的规律:

1.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出生后宝宝的身高和体重一直在增长,但在不同阶段增长的速度也有不同。宝宝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到青春发育期,速度又开始加快。

2. 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肚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 1 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肚脐。

3. 体围发育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4.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最为迅速尤其是大脑,因此各种生理机能、语言和动作发育较快;相对而言,生殖系统要到青春期前才开始迅速发育。

二、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的适宜性

(一) 0 ~ 1 岁左右动作发展年龄特征及相应的教育活动

1. 无条件反射

0 ~ 1 岁的动作发展是从躺卧到直立行走。新生儿的动作主要表现为无条件反射活动,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很多,可分为两类: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生存反射包括吮吸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原始反射包括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走步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当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等物的钝端,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时,他的拇扯会缓缓地上跷,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然后再蜷曲起来。

此反射最早可在 4 - 6 个月的新生儿身上看到,该反射约在 6 - 18 个月逐渐消失,但在睡眠或昏迷中仍可出现,婴儿 2 岁还有, 2 岁后则出现与成人相同的足庶反射,若再出现此反射,一般是锥体束受损害的表现。

摩罗反射:当新生儿忽然失去支持或是受到高声、疼痛等刺激时,表现出头朝后扬,背稍微有些弓形,经常伴有身体的扭动和双臂立即向两边伸展。然后再慢慢向胸前合拢,像拥抱姿势,同时发出哭声。此类反射在出生后 4 个月左右消失。

游泳反射:把婴儿放入水中,双臂和双腿作自主运动,能漂浮片刻,面部在水中能自主地屏住呼吸片刻。出生时出现, 4-6 个月消失。

走步反射:将婴儿直立抱住,使其双脚接触平面,婴儿能像走路一样迈步。出生时出现, 2 个月内消失。

强直的颈反射:又称“击剑反射”是指当新生儿的头转向一侧时,伸出所转向的那一侧的胳膊,并弯曲另一只胳膊,犹如击剑。胚胎 28 周出现,出生 2-3 个月消失。有人认为婴儿经常喜欢伸出的那只手有可能就是他的优势手,这也是婴儿吃奶的最佳姿势。

2. 复杂动作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新生儿除了反射活动以外还有一些复杂的动作,即躲避动作、够物动作和同步模仿等。

躲避动作:新生儿对迎面而来的物体或影像产生躲避行为如缩头、后仰、侧身或眨眼等。

够物动作:当视线触及某一物体或影像时产生朝向该物体的够取动作。这种动作并不能导致成功地取得物体,他们尚不能根据手的动作的任何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实际上是一种前够物行为,也称为“视觉诱发够物行为”与婴儿 3-4 个月后由视觉指导的和依靠动作反馈协调视觉指导够物行为是有区别的。

同步模仿动作:新生儿对成人的伸舌动作有同步反应的倾向, 1 个月婴儿能模仿成人的面部的表情。对于伸舌动作,有人认为它不能被称作模仿行为,而只能视作一种本能的同步反应。

3. 全身动作发展顺序

婴幼儿的全身动作发展特点表现为: 2 ~ 4 个月,能稍微抬头,头转动自如,抬头及肩; 4 ~ 5 个月,能翻身一半,扶坐竖直,手肘支床胸离床面; 5 ~ 6 个月,仰卧翻身,独坐前倾,扶腋下站; 6 ~ 7 个月,独坐片刻,蠕动打转,扶双手站; 7 ~8 个月,俯卧翻身,独坐自如,给助力爬; 8 ~ 10 个月,从卧位做起,独自爬,扶一手站; 10 ~ 12 个月,扶物蹲,扶双手走,扶一手走,独走片刻。

4. 手动作的发展顺序

5 个月起,孩子开始有抓握动作,表现为抓住不放;

6 个月时,能抓住前面的玩;

6 个半月时,能用母食指拿玩具;

7 个月时,能松手、倒手;

8 个月时,能拿起前面的玩具。

5. 教育活动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宜地练习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动作,不能有动作的跳跃,如不会爬就会走,这样会影响将来孩子动作的协调性。

推荐游戏:在草地上或地毯上爬、滚球和捡豆游戏(把绿豆和芸豆摆在一起,帮妈妈挑到一个盆里),其结果能训练孩子全身和手动作的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手动作训练是很重要的,手动作的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水平是平行的和一致的。

(二) 1 ~ 2 岁左右动作发展年龄特征及相应的教育活动

在 1 岁半至两岁行走比较自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两岁左右的自由“跑”,但这种“跑”只有跑的外形,而没有跑的腾空阶段。

1. 全身动作发展顺序

12 ~ 17 个月,婴儿能独站自如,独走几步,自蹲自如,独走自如;

19 ~ 21 个月,婴儿能扶物过障碍棒,能跑但不稳; 23 个月,婴儿能双手扶栏上梯,双手扶栏下梯,扶双手双脚稍微跳起; 24 个月,婴儿能扶一手稍微跳起。

2. 手的动作发展顺序

12 ~ 16 个月,婴儿能堆 2-5 块积木; 18 ~ 19 个月,婴儿用匙外溢; 21 ~ 22 个月;婴儿能双手端碗; 23 个月,婴儿能堆积木 6-10 块; 24 个月,婴儿用匙稍外溢。

3. 教育活动

此阶段主要的教育活动就是,锻炼婴儿独立吃饭、饭前洗手;饭后用餐巾擦嘴;有大小便时,能主动坐盆,便后洗手;锻炼其自己上下床;能自己脱下衣服、鞋袜;让其玩滑梯、从高处往下跳、搭大块积木。

(三) 2 岁多~ 3 岁左右动作发展年龄特征及相应的教育活动

在两岁多的幼儿中出现了跳跃的准备动作,快满 3 岁已能双脚自然跳动了。在 3 岁半以后一般能掌握双脚向上、向前的跳跃动作,有的出现了单脚跳跃动作。所以此阶段常见的现象是小孩喜欢不厌其烦地走楼梯和登高。

1. 全身动作发展

幼儿 25 个月时,能独自双脚跳稍微跳起,能跑,扶双手单足站不稳,一手扶栏下楼梯; 26 个月,能独自过障碍棒,一手扶栏上楼,扶双手双脚跳好,扶一手单足站不稳; 29 个月,能扶一手双脚跳好,扶双手单足站好; 30 个月,能独自双脚跳好,扶双手单脚跳稍微跳起,双臂举起有抛掷姿势; 32 个月,能扶一手单足站好; 34 个月,能独自单足站不稳,扶一手单脚稍微跳起。

2. 手动作发展

幼儿 26 个月时,能自己脱鞋袜; 27 ~ 28 个月,能串珠; 29 个月,能折近似长方形的纸,能独自用匙,能画出近似横线的线条; 30 个月时,能一手端碗; 31 个月,能折近似正方形的纸; 32 个月,能画近似圆形的图案。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已掌握了几乎全部的基本动作,并在随意运动中运用这些动作,它发展和提高了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进一步扩大了其生活空间和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

3. 教育活动

鼓励幼儿进行追逐,骑三轮自行车,上下楼梯等游戏,鼓励折纸,蜡笔画画,剪纸等活动。需要的提醒是不要过早让幼儿写字,因为握笔过早影响孩子的形体和视力,也影响将来的学习兴趣。

(四) 3 ~ 6 、 7 岁左右动作发展年龄特征及相应的教育活动

1. 动作特点及教育活动

在这个阶段,身体动作比以前灵活,更加协调,能逐步自然、有节奏地行走。手部小肌肉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化。动作的协调和精细使幼儿生活范围空间扩大了,这对探索周围世界,促进孩子智能、社会化发展有很大作用。

这个阶段应鼓励的活动是跑、跳、玩球、骑小车、投扔沙袋、逐步双脚交替上下楼梯;搭积木、串珠、折纸(在大人指导下自己会折船和飞机等)、捏泥、使用剪刀、自己用勺进餐、逐步自己穿、脱衣裤,会自己扣纽扣等。

2. 活动过多 --- 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 ,表现出持续的、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动—冲动的儿童。有三个核心特征:很难注意力集中;强烈的、不恰当的和无目的的活动,冲动。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说淘气、顽皮就是多动症。顽皮和多动症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首先在注意力方面表现不同,多动症儿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即使是一般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机、少儿电视、连环画等,也不能专心投入。但顽皮儿童却全然不同,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全神贯注,而且还讨厌别人的干扰和影响;其次,自控力方面表现不同,调皮孩子在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多动症孩子却静不下来;再次,行为方面表现不同,调皮孩子好动一般有原因、有目的,多动症孩子却冲动、无目的;最后,生理方面表现不同,调皮孩子思路敏捷、精细动作协调、记忆辨认准确,多动症孩子则有明显不足。

(五)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

1. 由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即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

2. 从身体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在躯干,最后是下肢,其顺应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

3.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体大肌肉的动作,如双臂和脚的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4. 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双腿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远近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干的部位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

5.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幼儿动作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的支配,呈现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的趋势。

三、婴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较全面地描述了认知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schema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化是指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平衡过程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的核心之一。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 ~ 2 岁):这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包括六个亚阶段:

1 )出生 ~1 个月——反射练习期: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2 ) 1 ~ 4 、 5 月——习惯动作时期: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3 ) 5 ~ 9 个月——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4 ) 9 ~ 11 、 12 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客体永久性开始期: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儿童大约在 9 ~ 12 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幼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

5 ) 1 ~ 1.5 岁——尝试错误期: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6 ) 1.5 ~ 2 岁: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前运算阶段( 2 ~ 7 岁)。

前运算阶段的关键特征是形成和运用象征,建立各种符号系统。象征功能发展包括延迟模仿(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被重复)言语回忆(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用言语重复)、假扮游戏(在游戏中扮演周围世界中成人的角色)和绘画:“画出来的表象”四个领域。该阶段也包括两个亚阶段:前概念阶段( 2 ~ 4 岁):儿童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例如,儿童用“甜甜”来表示所有的糖果和小点心,用“可乐”表示所有的饮料。直觉阶段( 4 ~ 7 岁):儿童会进行分类、排序、确定数量等,但不知道这样做根据什么原则。前运算阶段的个体思维具有具体性(虽然能操作符号,但仍依赖具体事物)、不

守恒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知觉集中倾向(只能注意事物的某一面向或细节)和自我中心性(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

(二)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及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1. 感觉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感知觉是孩子最初级的认知本领,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就越大。因此,从孩子出生之日起,父母就应该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宝贝各方面感知觉的发展,积极引导孩子通过感知觉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1 )视觉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视觉发生时间是在胎儿中晚期( 5 个月左右 ) ;新生儿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并具备原始的颜色视觉;出生后 1 个月内,注视物体时间逐渐延长;出生后 3 个月时,双眼视机能开始发育,初步形成了视觉条件反射。出生后 4 个月时:建立了视觉与听觉的联系,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其颜色视觉的功能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4-8 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如红、黄、橙色); 6 个月,婴儿建立了集合反射、中央视力、双眼单视与立体视觉; 10 个月,婴儿已把视觉与触觉结合起来; 1 岁后,婴儿喜欢看图书,能区别物体,会模仿动作; 2 ~ 3 岁,婴儿双眼视觉发育最为旺盛; 6 岁时,婴儿视觉达到成人水平,而立体视功能到 9 岁才可达到正常。

在此阶段应采取的教育活动是注意在视觉敏感期内促进婴儿的视觉发展,尽量选择颜色鲜艳、图形各异的玩具以刺激视觉的发展(由于婴儿喜欢什么东西都用嘴感知,所以要选择健康、安全或大的玩具),让 1 岁以上孩子看大的带有汉字和相应图案的卡片,注意为了不影响孩子的视力,不能让儿童过多地看动画片或玩电脑游戏。

2 )听觉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5 、

6 个月胎儿已建立了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母体的 1000HZ 一下的声音。

新生儿对人说话声尤其是母亲的声音极为敏感,已具有辨别音量、长短、方向以及频率不同的声音的能力; 2 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 0 ~ 6 个月是婴儿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6 个月 ~3 岁是中耳炎的高发期。

婴幼儿期为了促进听觉发展,应选择能发出各种声音的玩具;孩子睡醒后给孩子讲故事,唱歌、听音乐;带孩子到户外去听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鼓励宝宝模仿动物的声音;利用游戏让孩子辨别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与周围的人多接触,来了解不同的声音的特点和模式。

3 )味觉、嗅觉和触觉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味觉感受器在胚胎 3 个月时开始发育, 15 周时已初步成熟,出生时味觉已经发育得相当完好了。

胎儿 7 、 8 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经成熟,新生儿能对各种气味做出相应的典型反应。

胎儿在 49 天时具备初步的触觉反应,新生儿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

0 ~ 2 岁是触觉发育的敏感期。

为了促进婴幼儿的味觉、嗅觉和触觉发展,玩具的材料质地种类最好尽可能的多,尽量让孩子尝试接触各种食物和气味,但在选择的过程中,注意刺激来源的健康性。

2. 知觉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形状知觉:出生几天到六个月,婴儿对有图案的物体注视的时间更长,喜欢看清晰、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2 ~ 4 岁的幼儿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4 ~ 5 岁,幼儿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5 ~ 6 岁,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4 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时期。

大小知觉: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2 ~ 11 岁的儿童很少低估远离他们的物体的大小;成人往往倾向于过高地估计远处物体的大小。 2.5 ~ 3 岁是大小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方位知觉: 3 岁时,幼儿能辨别上下方位; 4 岁时,幼儿能辨别前后方位; 5 岁的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6 岁时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时间知觉:研究发现,婴幼儿最早感知的是一日中的早中晚,然后是知觉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认知一年四个季节的时序。 4 岁儿童对认知一日的时序仍有困难, 5 ~ 6 岁对认知一年内的时序有困难。

为了促进婴幼儿知觉发展应采取的教育活动是,让婴儿看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和图片;带到外面环境中使其接触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事物以促进其形状、大小知觉发展;幼儿期通过看图片和实物或手工剪纸(如和孩子一起剪个大正方形和小三角形)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游戏(如我在你后边)或讲解(告诉右手优势的孩子,拿勺子的手的一方是右)让幼儿了解前后、左右的概念;通过一天活动为例告诉孩子早中晚的概念,周的概念也采取类似方法。

3. 注意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新生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并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 1 ~ 3 个月,婴儿的注意明显偏向于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轮廓密度较大的图形;

3 ~ 6 个月的婴儿偏爱更加复杂和有意义的对象,可看见的、可操作的物体引起他们的注意; 6 个月以后,婴儿不仅表现在视觉方面还表现在抓握、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活动中,且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 1 岁以后婴儿注意受语言的影响,比如,当听到一个物体的名称时,就会相应地注意那个物体; 2 岁左右,由于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

大,孩子开始对周围更多的事物发生兴趣。这个时期儿童的有意注意有所发展,逐渐能按照成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3 岁左右,儿童开始对周围新鲜事物表现出更多的兴趣,能集中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但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 2 岁平均长度约为 7 分钟, 3 岁为 9 分钟, 4 岁为 12 分钟, 5 岁为 14 分钟。注意不能集中的儿童,可能患有多动症!

对孩子注意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对孩子注意的稳定性上。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注意的稳定性呢?

首先,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选择新颖、色彩丰富、富于运动变化的玩具让宝宝集中注意力观察、摆弄,以此训练他集中注意力。另外,还可以带宝宝到新的环境中去“看稀奇”,比如逛公园,让他看一些未曾见过的花草、造型各异的建筑;带宝宝到动物园去看一些有趣的动物等等,利用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去培养注意力。

其次,在游戏中训练专注力。宝宝在游戏活动中,父母可以和孩子开展有趣的互动游戏,这样不仅能强化亲子关系,还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再次,别打断宝宝的行为。 1 岁多的孩子,对见到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经常坐在几件玩具前,这儿摆摆,那儿放放,一坐就是很长时间。孩子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那几件百玩不厌的玩具中,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如果做父母的在这个时候去打断孩子的活动,不但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烦躁,还会无意间破坏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最后,明确活动目的,自觉集中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可以训练孩子带着目的去自觉地集中和转移注意力,如问孩子“妈妈的衣服哪儿去了”、“桌上的玩具少了没有”等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婴幼儿学会有意注意,可让他逐步养成围绕目标、自觉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4. 记忆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婴儿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就产生了记忆。 3 个月的婴儿对操作反射的记忆能保持 4 周之久(看见奶瓶就哭); 12 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延迟模仿能力;幼儿期记忆容量增加(工作记忆),记忆能力增加(再认、再现);幼儿初期无意记忆占优势(如图片实验);幼儿中、晚期有意记忆才初步发展 ( 但仍是被动的)。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5 岁以前,无记忆策略 ( 记忆策略的发展阶段从无到非主动性再到自主使用), 5-7 岁是记忆策略使用的过渡期。

由于此时期的儿童主要是无意识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所以在教育中要采取游戏和具体实物举例的形式来帮助婴幼儿学习。

5. 思维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包括概念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形式。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最一般的形式。

3 个月婴儿产生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 6 个月婴儿已能进行模仿; 12 个月左右婴儿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手段——目的”的分析策略; 2 ~ 7 岁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思维(不具有恒常性)。

促进婴幼儿思维发展的重心就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环境刺激。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增长宝贝见识,为宝贝提供更多创意思考的素材;通过做家务拓展宝贝的思维能力;鼓励对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帮助其从小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判断事物。

(三)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及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为 8-10 种,称为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在婴儿出生到半岁左右陆续发生。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成熟而出现。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顺序,这一顺序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而且它们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1. 兴趣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婴儿 1 ~ 3 个月的兴趣处于先天性反射反应阶段,兴趣是由视觉、听觉、运动刺激吸引; 4 ~ 9 个月处于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重复性相宜刺激易引起婴儿的兴趣; 9 个月以后处于新异性探索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对新异性物体感兴趣。整个幼儿期孩子的兴趣是分散性的。

根据兴趣与儿童认知的关系采取与儿童内在认知结构差异度为中等的刺激物来激发最大程度的兴趣。兴趣与养育者的态度有关,因养育者态度改变而发生变化,教育者在培养孩子的过程要尽量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来培养孩子,不要盲目的模仿他人(如看别人学钢琴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

2. 笑的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笑的发展特点是: 0-5 周婴儿的笑是自发性、反射性的微笑,这种微笑,没有针对性,不是对刺激的反应; 5 周 -3.5 个月是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婴儿受到视觉刺激,包括看到成人的面孔,就会发生微笑反应,父母看着婴儿,婴儿也会微笑;再以后,面孔的移动,也能引起婴儿的微笑; 3 ~ 4 个月的婴儿,对陌生面孔、假面具都会微笑,人的声音也会引发婴儿的笑。这种情况维持到第五个月左右; 3.5 个月后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婴儿对主要抚养者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家庭其他成员和熟人,最后是对陌生人,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如何使儿童笑口常开?身体虚弱、营养不良,会影响孩子的情绪,难以有好的心情,营造家庭愉快的氛围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保持欢乐气氛,对孩子也要和颜悦色,父母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幽默,让婴儿从小体验幽默。对于婴儿的笑,父母应及时给予回应,回应越及时、越多,婴儿会笑得越好、越愿意用

笑的方式与成人沟通。父母要成为孩子的伙伴,关心孩子的游戏、关心孩子的成果,对孩子的任何进步与好的表现都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大一些的孩子要鼓励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

3. 哭的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0 ~ 1 岁婴儿啼哭包括: 1 )饥饿的啼哭,这类啼哭多半是有节奏的,可伴随着闭眼,号叫,双脚紧蹬等; 2 )发怒的啼哭,这类啼哭的声音往往有点失真。这是因为婴儿发怒时用力吸气,迫使大量空气从声带通过,使声带震动而引起哭声。刚生下来的婴儿,因为被包裹得太紧使活动受到限制,也会发出这样的啼哭; 3 )疼痛的啼哭,例如打针时的啼哭。这种啼哭,事先没有呜咽,也没有缓慢的哭泣,而是突然高声大哭; 4 )恐惧和惊吓的啼哭,这种啼哭,婴儿初生时就开始有了。其特点是突然发作,强烈而刺耳,伴有间隔时间较短的号叫,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婴儿被吓着了; 5 )不称心的啼哭,这种啼哭是在无声中开始的,起初两三声是缓慢而拖长的,持续不断,悲悲切切; 6 )招引别人的哭,婴儿从第 3 周开始出现这种啼哭。这种哭先是长时间的吭吭叽叽。哭声低沉单调,断断续续。如果没有别人去理他,就会大哭起来。

2 ~

3 岁婴儿的啼哭多与生活经验不足,生活能力低下,或遇到力不从心的事情有关。如走路时不小心摔一跤会哭、积木老是搭不好会哭、自己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也会哭等等。

3 岁以后的哭除了有 2 ~ 3 岁儿童的特点外,还与自尊体验有关,如因犯错误、老师或家长批评而哭,因不会做数学题而哭。

作为养育者,在婴儿哭的时候应积极给予反应,形成良好依恋关系。注意观察婴儿哭之前的征兆,自然而不勉强地转移婴儿的注意,改变原来所处的情境,把婴儿从“想哭”、“准备哭”的体验中引导出来。例如:送孩子去托儿所,婴儿往往会在快要到达时因不愿意离开父母而哭啼。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啼哭不知所措,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哭呢?第一种是,父母采用严肃的态度,厉声训斥制止,不让其继续哭闹下去。这种方法往往是会有效的。但要注意场合。第二种是,父母对孩子不加理睬,对孩子无任何表示。三、五分钟后,孩子自觉没趣,哭闹状态有所变化,或者哭声变小、或者强度减弱、或者断断续续,父母立即采用巧妙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把孩子引进新的情境。

当婴儿长到二、三岁时,每次哭后应引导婴儿回忆哭的过程,找找产生哭的原因,分析一下该不该哭,哭有什么坏处,以后遇到这种事应该如何办等等。通过这样的教育,哭的次数会逐渐减少。

4. 恐惧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4 个月前婴儿连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区分,当然谈不上惧怕陌生人; 4 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对陌生人还笑,但明显比对母亲笑得少了,但这时并不害

怕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般还是比较友好的; 5 ~ 6 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表情,笑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 6 ~ 7 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感到害怕了; 8 个月时婴儿明显怕生。

很多大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小宝宝们却可能充满恐惧,比如怕黑、怕鬼、怕狗(或者某种动物)、怕怪兽或者老巫婆等虚幻形象、怕雷、怕高、怕水、怕火、怕电、怕坏人、怕警察或医生或老师或某个成人、怕陌生人、怕亲人离开等。在幼儿恐惧的情况下,要及时给予安慰,避免其不良情绪的产生。在极端恐惧的情况下(如被狗咬了)要采取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

(四)婴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1. 气质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婴幼儿气质包括容易型(生活有规律,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 、困难型 ( 生活不规律,易暴躁 ) 和迟缓型 ( 对新环境适应较慢 ) 。婴儿的气质具有可塑性。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拟合优度模型启示每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无好坏之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由于婴儿气质具有可塑性,父母对新生儿的需求要积极敏感地给予反应和满足,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2. 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教育活动

1 )自我概念

12 ~ 15 个月时,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做出的活动与他人所做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15 ~ 18 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5 ~ 8 个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9 ~ 12 个月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18 ~ 24 个月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

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7 岁前,儿童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自我评价特点主要是轻信别人的、笼统的、主观的、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总的来说, 3 岁以前儿童无自我评价能力, 3-4 岁是自我评价的转折年龄, 5 岁儿童多数能进行自我评价。

2 )自我情绪体验

3 岁前儿童的情绪体验不明显,

4 岁是转折期,

5 岁以后有情绪体验。幼儿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关的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发展,同时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3 岁起,少数幼儿开始有自尊体验,

4 岁时大部分幼儿都有自尊体验。

3 )幼儿自我控制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3 岁前不明显, 5 岁以后有一定的控制力,但很弱。

婴幼儿阶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主要受权威人物影响(如家长和老师),所以父母或老师的积极评价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影响。孩子 3 岁以后开始有自尊体验,所以家长老师要注重语言的运用,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5 岁孩子有一定的自控力了,如果在成人要求下仍不能控制住自己,且症状持续,有可能患有小儿多动症。

3. 道德发展

根据皮亚杰理论,出生~ 3 岁,婴幼儿处于无道德阶段。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3 ~ 7 岁,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这时期表现为单方面地尊重权威,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婴幼儿道德培养主要是通过游戏、榜样示范、行为约束、自编故事等方法,以“力所能及”为原则,“养成习惯”为目标。

4.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是: 1 岁前对他人的伤心以哭反应; 1 岁开始婴儿有安慰他人行为,如对妈妈或主要照料者难过时,会有靠近、轻拍、拥抱、给替代物等亲社会行为; 1.5 ~ 2 岁婴儿能主动提供帮助,如拿物品、提建议、用言语表达同情等; 2 ~6 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逐渐增加, 6 岁以后增长显著。

通过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行为强化训练、自我概念训练和榜样示范等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5.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婴幼儿侵犯行为发展的特点是: 2 岁时,婴儿产生了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 4 岁时,儿童的侵犯具有指向性; 5 岁时,侵犯行为开始减少(这是因为老师和父母不允许有侵犯行为;儿童从经验中懂得协商、谈判是达到同样目的的有效手段)。

根据班杜拉理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和榜样作用来减少孩子的侵犯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持久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有可能患有多动症或对立违抗性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一般开始于 6 岁左右,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即以对立违抗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反社会性或攻击性行为。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表现为经常说谎 ( 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 ;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6. 性别角色的发展

2 岁左右儿童分辨照片上的人的性别,然而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5-

3 岁的儿童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是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 5-7 岁的儿童才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在幼儿期注意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意识,按照社会性别标准去给孩子穿衣打扮,要求孩子的行为。父母不但要注意培养男孩不要“娘娘腔”,还要培养女孩不要“假小子”。

7. 同伴交往

婴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特点是: 6 ~ 10 个月,处于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本身; 1 ~ 1.5 岁处于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16 ~ 18 个月开始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2 岁时,儿童有了同伴交往需求; 3 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同伴,经常与同性同伴一起活动; 3 ~ 4 岁,依恋同伴的强度和同伴建立友谊的数量显著增长。总的来说,幼儿期的友谊是脆弱的、易变的,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

那么如何促进婴幼儿同伴交往?首先,要积极给婴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创设合作

的情境,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如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自带玩具,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又如通过“六一”节日的游园活动增加交往机会;再如利用区域活动,创造性游戏,鼓励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一起游戏等;其次,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如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再次,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如采取家长开放日等进行家长和老师的交流,鼓励对孩子良好的社交机能进行强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知识分享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B)、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B)。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D)。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D)。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D)。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B)清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浅谈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到12、13岁时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发证特点才能达 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作为小学教师在这个小学儿童向青春期发展的转折时期,尤其关键,这将影响小学儿童的一生。在这里简单的分析儿童的学习特点。 l 小学儿童的学习 儿童进入学习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一种认知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并引起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结果的改革。作为特车的认知或认知活动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是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教育水平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本质而言,和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人类知识活动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阶段,但是,这种学习过程与一般认知或认知过程又是区别的,是一般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教师要理解和运用在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从小学时期起,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相比,学生的学习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必须明确认知学习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到那个服从这个目的,并对这一目的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 (二) 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 (三) 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的技能,提高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思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逐步形成了班集体和各种同伴团体,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各种良好的品德。 由此可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作为主导活动,对儿童的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

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开始进入成人期,对于很多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开始从儿童阶段向成人阶段过渡,这个阶段是真正的开始形成一个完全自我的阶段。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 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最初的个性倾向与态度开始形成等等。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又有具体的特征体现。4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前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主导地位,行为调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级情感等也在逐步发展。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 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 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

1、儿童关节的特点?(为什么儿童容易脱臼) 答:因为儿童关节的间隙较大,关节面软骨较厚,而关节囊较薄,囊周围的韧带伸展性较大,关节周围的肌肉较细长,不太发达,因此,儿童关节的伸展性和活动范围都大于成年人,但关节的牢固性相对较差,有时在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等情况下可能会使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来而造成脱位(脱臼) 2.为什么不能罚孩子写字? 答:①儿童掌骨未完全骨化②儿童肌肉较柔软,富于弹性,肌纤维较细,肌肉较弱,肌肉的耐力差,肌肉易疲劳,长时间的写字不利于其细小肌群发育③儿童神经对细小肌群的支配能力弱 3.O2与新新陈代谢什么关系? 答:有氧呼吸是新陈代谢的一种方式,人体生命活动中需要的能量来自于人体内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而代谢过程需要O2的参与。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人体的分解代谢需要O2的参与。 人体的新陈代谢需要氧气的参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能量来源于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而氧气是氧化分解的基础与前提。 4.为什么儿童越小,心率越快?(心脏结构、功能、新陈代谢及神经支配) 答:在幼儿期,心脏左右心室壁的厚度几乎是相等的,心脏的肌纤维短而细,肌纤维之间的间质少,心肌收缩力弱,儿童心脏发育尚未完善;心室体积小,加之主动脉管径相对肺动脉

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小;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交感神经的兴奋较强,但神经的支配能力较差,所以儿童越小,心率越快 5. 为什么儿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答:儿童的胸廓比较窄,呼吸肌比较弱,在呼吸运动过程中胸廓扩展的幅度小,使呼吸深度受到制约,呼吸表浅,儿童越小肺泡的数量越少,肺泡壁弹力越差,肺泡体积越小,胸廓越狭窄,呼吸肌越弱,呼吸越,肺活量、肺通气量越小。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相对较大,因此他们的呼吸频率比较快。 6. 肺泡的结构对气体交换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是肺的呼吸部分。肺泡的总面积大,相邻肺泡之间的肺泡隔含有极其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保证了外界气体与血液间的交换;弹性纤维包绕肺泡,使肺泡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弹性回缩力。 7. 从呼吸道的结构思考为什么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答:儿童的面部和颅骨发育不完全,他们的鼻腔比较窄小,鼻软骨不够坚固,鼻毛不发达,鼻粘膜非常柔嫩,鼻黏膜内有丰富的血管,黏膜分泌黏液不足,黏膜上的纤毛摆动能力较弱。儿童的喉腔狭窄,黏膜柔弱并且血管丰富,因此当喉部发生炎症时,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儿童的支气管和气管的管腔比成年人狭窄,气管壁上的黏膜柔嫩黏液分泌较少,致使管腔比较干燥,黏膜上的纤毛的运动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儿童的气管和支气管比成年人的容易受到损伤,对于有毒气体的刺激所造成的损害也往往也比成年人大,抗病力较弱,易感染病菌。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儿童发展心理学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沛县三里小学赵晓文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学龄儿童生理方面的特点 学龄儿童生理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6~7岁时的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分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学龄儿童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如学龄儿童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成人要注意培养学龄儿童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再有学龄儿童皮肤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在刚开始上学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因为学龄儿童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学龄儿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

110次左右。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学龄儿童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体育锻炼时要教会他休息。游泳时要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这个时期的儿童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告诉他:“在学校,下课时,第一件事要先上厕所。”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人的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七岁幼儿的脑有重量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度看,到幼儿末期,大脑皮质各区都已接近成人水平。 二、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 鉴于学龄期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和坚持性不够,自制力差,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违反纪律,同时,由于生活范围和社会交往的扩大,又有一个对集体生活适应的问题,心理发育面临着一个转折,掌握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以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 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我国儿童从6~7岁就进入小学。儿童入学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小学儿童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生理学研究材料指出: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相当成人脑重的1/3,9个月增加到660克,3岁约为900~1011克,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约为1400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时期。脑重量增加,是与脑神经细胞的增大,脑神经纤维的增长相联系的。(2)额叶显著增大。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看,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页接近成人,额叶显著增大,也相当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额叶成熟最晚。额叶主要是与有意运动相联系的,因此小学儿童额叶的显著增大,在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它从大脑生理结构方面保证了小学儿童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高级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这可以从儿童睡眠时间日益减少来说明。新生儿每日平均睡眠时间22小时,3岁儿童约14小时,7岁儿童约11小时,10岁儿童约10小时,12岁儿童约9~10小时。大脑抑制机能也增强。儿童从4岁以后内抑制就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内抑制机能日益发展,表现在小学儿童能更细致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自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指出,小学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与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还很差,因此,既不宜过度兴奋,这样易于疲劳;也不能过分抑制,使儿童难于忍耐。正确的做法是使儿童兴奋和抑制合理地交替进行。 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这就从生理上保证小学儿童能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也就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行为训练。比如:小学儿童入学后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这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反复强化就可形成。同时,条件抑制亦能很快地形成。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要乱说乱动等等。在学习上也能逐渐地进行精确化反映,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准确。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又促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心理过程的有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