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 15 V o1.3 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 a dit i onal Chinese Medicine · 99 · 黄元御《四圣心源》代表方剂配伍分析李

博文王聪杜娟高长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要:《四圣心源》乃黄元御“ 诸书之会极” ,为黄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黄氏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现将《四圣心源》7 首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

之学弘扬光大。关键词: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配

伍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71(2015)05—0099—04 DOI :10.13424/j.cnki.t o tem.2015 .05 .041 《四圣心源》乃黄元

御“ 诸书之会极” ,是黄氏根据祖国医学典籍的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其临床见解和治法、方药的代表著作,为黄

氏一生医学经验的总结,堪为祖国医学之精髓。黄氏尊古而不泥古,应用古方治病的同时,又擅组创新方。其自拟方剂配伍精当,匠心独运,药少力专,效若桴鼓。现将《四圣心源》代表方剂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黄氏之学

弘扬光大。1 创黄芽汤定培土大法【组成】人参三钱,甘草三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释名】本方名取义

于《周易参同契》中“ 阴阳之始,玄含黄芽” 之意L1】,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 黄芽” 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有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体现了黄氏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方解】本方为《四圣心源》开篇第一方,为书中群方之祖,坐镇中皇而运四旁,并充分体现黄氏非常重视中气之学术思想。中气虚衰,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脾虚生湿,湿邪下注,则大便溏薄。脾失健运,精微不能输布,营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一系列证候。方中以人参为君,味甘微温,气质淳厚,直走黄庭,可“ 人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 l2 J ,以达补益中土之气之效;臣以干姜,辛热性燥,温运中土,以助诸药温胃之阳,燥脾之湿。人参配干姜,崇阳补火,意在阳升。佐以茯苓,甘淡而平,甘能补脾,淡能利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燥土,功标百病,效著千方。炙甘草为佐使,甘温培土补虚,固守中土,兼以调和诸药。茯苓配甘草培土泻水,旨在阴降。四药合用,人参补益虚弱之中气,甘草使之固守于中,干姜使之运转于内,而茯苓则淡渗利湿,引湿气外出。如此则中气得补,湿气得去,中土得以斡旋,升降自能自如,诚如黄氏所论:“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

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加减】若因中气虚衰而导致的“ 四维” 病变,可统用“ 黄芽汤” 加味治疗,如肝血左郁则血病,血病则凝瘀而不流,凝涩不行,加桂枝、丹皮疏肝;肺金右滞则气病,气病则痞塞而不宣,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理肺;心火上炎则神病,神病则惊怯不宁,慌悸烦乱,加黄连、白芍清心;肾水下寒则精病,精病则遗泄而不秘,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温肾。黄芽汤药仅四味,但配伍恰当,法度严谨。深得仲景组方之秘,并充分体现了黄元御扶阳抑阴,崇尚脾土的一贯主张,堪称其核心代表方剂。其它证治,无离左右,化裁出许多方剂,详见表1。现代中医药· 1oo · Modem tional C hinese M edicine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 0 15 V

o1.35 No.5 2 立天魂汤示复阳精要【组成】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附子三钱。【释名】关于天,《灵枢经水》日:“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魂,黄氏认为“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 (《四圣心源· 天人解》) ,天与魂均属阳,故黄氏将主治阳虚的方剂命名为天魂汤。【方解】此方为黄氏重视阳气代表方。《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论述:“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绝L4 。” 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者,莫过于阳气。阳气是生命的象征,有阳则生,阳旺则康,阳衰则病,阳绝则死。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对于阳虚的产生,黄氏认为是因“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四圣心源· 劳伤解》) ,故治宜“ 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因此,黄氏在黄芽汤的基础上加附子、桂枝,以附子、干姜暖脾温肾;人参、桂枝,达升肝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升脾陷。全方重在培土升脾,亦未忘达肝温肾。一方之中三升并进,唯其脾升、水升则下寒渐释,木升则阳化有源,诸药组方,共同温补脾肾之阳。【加减】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3 拟地魄汤解阴虚之治【组成】炙甘草二钱,制半夏三钱,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五味子一钱,(研) ,元参三钱,牡蛎三钱,煅,研。【释名】地,《灵枢经水》日“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魄,黄氏论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 ( 《四圣心源· 天人解》) ,地与魄均属阴,故黄氏将主治阴虚的方剂命名为“ 地魄汤” 。【方解】对于阴虚的产生,黄氏认为“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

热而病阴虚,” (《四圣心源· 劳伤解》) 治疗上,“ 是宜降肺胃以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因此,地魄汤以甘草、半夏培土降胃;五味子敛降肺金;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元参清金益水,润藏肾气;牡蛎敛神以助藏精。本方虽药仅七味,却从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以甘草运转中焦,二是以麦冬、元参、芍药滋阴降火,三是以半夏、五味子敛藏中气,四是以牡蛎镇降心神,最后达到“ 降肺胃以助收藏” 的目的。【加减】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4 用下气汤统气病之法【组成】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015 Vo1.35 No.5 现代中医药Mod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 i eine · 10 1 · 【释名】下,向下;气:肺胃之气。下气,即推动肺胃之气沉降,使滞气随降而旋消。【方解】对于气滞之因,黄氏认为多由肺胃气机不降所致,其在《四圣心源· 劳伤解》中论日:“ 凡痞闷暖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气无下降之路。” 而肺胃气逆后,易出现上热下寒,即“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 ;“肺

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 。对于此种状态,治宜“ 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 以此为法,黄氏下气汤用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因“ 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 ,故以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合用,调理后天脾胃,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扶正抑邪。针对肺气上逆,用五味子,杏仁开肺郁而降肺逆;肺胃气逆,气滞于中,以橘皮理气和胃;贝母,芍药清润上焦郁火。全方重在调中降胃,又兼顾于清金肃肺,唯其肺胃并降,滞气随降而旋消。【加减】黄氏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在下气汤基础上,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活人无数。

5 制破瘀汤促瘀血之化【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泡,去皮尖,干姜三钱,首乌三钱,蒸。【释名】破:①碎,不完整,②分裂;瘀,血液凝滞。破瘀汤,言本方功用可使凝滞不易流动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即有活血化瘀之用。【方解】血瘀的病机,黄氏认为是由阳气亏虚导致乙木生

发不足所致,即“ 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因为肝

藏血而主疏泄,血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

升则流畅,陷则凝瘀。若水寒土湿,阳衰阴盛,温气抑郁,脾土滞陷,生气遏抑,肝无上达之路,则木陷而血瘀。本病因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故不可专用清润,治宜“ 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破瘀汤中以甘草、茯苓培土渗湿;桂枝、干姜升达肝脾;首乌养血滋肝,熄风润燥;丹皮、丹参、桃

仁活血化瘀。同时黄氏还强调:“ 水土湿寒,中气抑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天枉人命,百不救一也。”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6 遣玉池汤固精之遗泄【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芍

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附子三钱,砂仁一钱,炒,研,去皮。【释名】此方为黄氏治遗精之方。精为生而之来,藏于肾,肾五行属水,故方名玉池,寓意

本方可固精止遗,使精水敛藏于玉池之内而不妄泄。【方解】‘‘ 精藏于肾而交于心,则精温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遗泄,其原由于肝脾之不升”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黄氏认为,遗精的发生,根源在于肝脾不升,是由于脾

湿导致脾阳虚衰,“ 生气不达” ,乙木生发不及,致使木

气下郁,则疏泄太过,“ 遇夜半阳生,木郁欲动,则梦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是以流溢不止也” (《四圣心源· 劳伤解》) 。为此,黄氏创立“ 玉池汤” ,方中用甘草、茯苓培土渗湿,使己土行其“ 东升” 之职;桂枝、芍药疏肝清风,升达木气;龙骨、牡蛎固涩敛精,助肾行封藏之职;配合附子、砂仁温水行郁,使肾暖脾升则精升而不走。如此配伍则“水土暖燥,木气升达,风静郁消,遗泄自止。” ( 《四圣心源· 劳伤解》)对于遗精之治,黄氏还告诫日:“ 人之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运,乃以清凉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病随药增,愈难挽矣。” (《四圣心源· 劳伤解》) 【加减】其湿旺木郁而生下热,倍茯苓、白芍,加泽泻、丹皮,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谬用清凉滋润,败其脾肾之阳。7 组金鼎汤安神之惊悸【组成】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释名】本方为治神惊之方,心藏神,为君主之官,方名为金鼎,喻对于心君失藏之神病,必以被视为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和权力的金鼎以镇安之,方可使神安藏于心。现代中医药·10 2 · Modem T radit i 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年09 月第35 卷第5 期Sep.2 0 15 V o1.35 No.5 【方解】心主神明,“ 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

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 ( 《四圣心源· 劳伤解》) 。黄氏认为神病在于胆胃之不降。胆为甲木,下行化为相火,肝为乙木,上行而生君火,若相火不降而浮越于上,则扰动君火,是致病的根由。相火能否潜降则取决于胃土的和降功能正常与否,即“ 胃气右转,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深谧” 。制方上以芍药清降胆之相火;半夏和胃降逆,胃降则神潜而不飞;龙骨、牡蛎“ 藏精聚神” ;桂枝达肝护脾;甘草、茯苓补脾渗湿,合为金鼎汤。加附子以温肾水。参考文献[ 1] 王守经.河图洛书在气功中的妙用[ J ].周易研究,1989 ,( 1) :88.[2]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 长沙药解[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869.[3] 河北医学院.灵柩经校释· 上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92.[4]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 8 :15 .[ 5] 黄元御.四圣心源[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5—07—14 编辑:王益平) 【加减】其上热者,倍芍药以清胆火。下寒者,( 上接第94 页) 制与UC 脾阳虚衰之“ 本虚” 的病机相吻合。另有研究表明,PMN 凋亡受抑延长了其在血液循环和炎症部位的作用时间,并释放TNF —、IL一1、IL一8 等炎性因子,加重炎症反应,进一步引起组织损伤,是导致患者症状反复、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提示PMN 可通

过产生致炎因子,从而加剧结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发挥介导肠组织黏膜损伤的作用,这与UC 湿热煎灼大肠脉络之“ 邪实” 的机理十分相似。基于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乌梅丸可通过上调抗炎细胞因子( 如IL 一10) ,下调促炎细胞因子( 如IL 一6、IL一8、TNF— ) ,从而抑制结肠炎症的浸润,并增强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作用。由于细胞因子的表达受细胞凋亡机制的调控,故而推测乌梅丸可能是通过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温补脾肾,促进黏膜修复,清热燥湿,诱导炎性细胞凋亡,发挥“ 扶正” “ 祛邪” 的双重作用,以治疗UC 。综上所述,UC 以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为其病机核心,其中,脾运失健、脾阳不振以及由此导致的肾阳虚为发病关键,大肠湿热为发病之标。乌梅丸宗《内经》“ 寒者热之” “ 热者寒之” “ 虚者补之” “ 实者泻之” 之训,融温、清、补、泻数法,寒热同施,正邪兼顾,与UC 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的病机相吻合,攻补兼施、上下同治,通过温补脾肾以补脾肾阳气之不足,清热燥湿以祛大肠

之邪实,以分消寒热、扶正祛邪,是治疗UC 经典、有效的方剂。其可通过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促

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以治疗UC。而细胞因子的表达常受到凋亡等上游机制的调控。基于此,本课题立足于UC 的病因病机和乌梅丸的组方配伍原理,将从细胞凋亡人手,

通过复制UC 实验大鼠模型,采用凋亡相关检测手段,探讨乌梅丸发挥温补脾肾、清热燥湿的作用是否与抑制caspas一3 的表达,从而影响肠上皮细胞、PMN 的凋亡机制相关。参考文献[1] 王旭.温和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9:10.[2] 殷胜骏,韩涛,薛新丽,等.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用药聚类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6) :77—78.[3] 王见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 例临床观察[J ] .光明中医,2008,23(4) :403—404.[4] 胡以平.医学细胞生物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70 - 27 1.[5] 杨恬.医学细胞生物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 1 1 :274 - 276 .[6] 孔梅,王莺,邢长永.白头翁汤干预溃疡性结肠炎中性粒细胞凋亡、IL 一8 研究[ J ].中华全科医学,2010,8 ( 8) :1019.[7] 王小梅,祝斌,陈小芳,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与CRP 、IL一6 水平的关系[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4) :584.[8] 闰曙光,惠毅,周永学.乌梅丸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极其寒热配伍的意义研究[ 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8) :85- 86.[9] 闫曙光,周永学,惠毅.乌梅丸拆方对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 ,27 ( 4 ) :

890—891.( 收稿日期:2015—06—30 编辑:文颖娟)

2010方剂学试题A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考试科目:方剂学考试类别:初修适用专业:针炙推拿2008级、康复治疗2008级、七中西医2008级、七中医2008级学号: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40分) (一) A1型题 答题说明: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将其标序字母,写在括 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是() A《伤寒杂病论》 B《医方集解》 C《普济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太平圣惠方》 2.下列哪项属于臣药的范围() A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C引领方中药物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D病重邪甚时,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E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 A《古今名医方论》 B《医方考》 C《伤寒明理论》 D《医方集解》 E《祖剂》 4. 麻黄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 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B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C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D外寒里饮 E风邪犯肺,肺失清肃 5. 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 A败毒散B大青龙汤 C九味羌活汤 D独活寄生汤 E香苏散 6.原书服法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的方剂是(): A桑菊饮B桑杏汤 C银翘散D金沸草散E香薷散 7.逍遥散的组成中有() A当归、川芎 B白术、茯苓 C白术、半夏 D薄荷、防风 E香附、陈皮8.患者下利清水,色纯清,腹中硬满而痛,口舌干燥,脉滑实,首选()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葛根芩连汤 E增液承气汤9.十枣汤的服用最佳时间是()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不拘时服 E清晨空腹服10.症见“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身热凛寒,苔薄白,脉数有力”,治宜首选()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C黄连解毒汤 D四妙勇安汤E透脓散 11.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A脘腹绵绵作痛 B畏寒肢冷 C大便溏泻 D恶心呕吐 E脉弦数 12.参苓白术散中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和桔梗外,尚有() A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B莲子肉、薏苡仁、砂仁、白扁豆、山药C黄芪、当归、砂仁、白扁豆、山药 D莲子肉、薏苡仁、砂仁、当归、陈皮 E黄芪、当归、陈皮、白扁豆、山药 13.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功用的方剂是()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治法分类。这些分类,各有取义,但以治法分类较为科学。而且实用。 一、按病证分类 按病证分类方剂的文献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目,医方共283首。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外台秘要》、宋代《太平圣惠方》、清代《张氏医通》等。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作。这种分类,便于临床以病索方。二、按组成分类 这种分类最早来于《黄帝内经》。它是按“组成”药物指多寡、用量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体指强弱作为分类依据,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重七类。“七方”分类由于没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现已不用。 三、按治法分类 这种分类始于北齐徐之才《药材》。该书原始对中药进行分类的。他根据中药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到了清朝,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分类方法,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利湿、消导等22剂。这种按治法(或功效)分类的办法,概念比较明确,并能概括众多方剂的功效,切合临床与教学的实际需要。 目前,最常用的方剂分类法,一是按治法(或功效)分类,其次是按疾病分类。 剂型 所谓“剂型”,是指药物经加工而制成的形态。如汤剂、片剂、丸剂等。 现将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及其主要特点简介如下。 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适量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滓取 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内服、含漱、外洗、熏蒸之用。 优点是吸收快,能较快地发挥药效。其次是制作容易,不需特殊设备。而最大的优点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最能显示中医治病的灵活性,因此,疗效比较理想,病家所采用。汤剂的不足之处是药材用量大,同时非水溶性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挥发性成份易挥发散失。此外,汤剂还不适于大规模生产,不便于携带。 2.散剂:是将物粉碎、过筛、制成粉状的一种剂型。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散热一般是研成细末,以水冲服,如人参蛤蚧散、十灰散等。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煮取汁内服的,称为“煮散”,如银翘散、凉膈散等。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外洗之用,如金黄散、双柏散等。亦有作为喷鼻、吹喉之用,如通关散、冰硼散等。散剂的优点是制作简便,可以大规模生产,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内服吸收亦较快。散剂的不足之处是难于随证加减。 3.丸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将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的优缺点与散剂相似。丸剂与汤剂比较,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于慢性、虚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归脾丸、左归丸等。但也有一些丸剂因含有芳香走药物(如麝香、冰片),如安宫牛黄丸、赤台香丸等,其药效则甚快捷,适于病情危急,急需见效的病证。此外,丸剂尚可再包裹糖衣,使之有良好口感而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遭被吸收,又可包肠溶衣,使之进入肠道再崩解。常用丸剂种类有蜜丸、水泛丸、糊丸、浓缩丸等。 4.片剂:将药材研成细末(或用药材的提取物),与辅料压制而成的片状固体剂型。如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芍药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芍药汤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用法:水煎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芍药汤是重点方,Ⅰ类方。出自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它主治的证候,是湿热痢。湿热痢好发于一种,就是散在的,典型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疫毒痢往往暴发,病势较急,症状较重。湿热痢它是由湿热病邪阻滞胃肠,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特征的。痢疾的基本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所以气机阻滞反映不通则痛、里急后重,有气滞这个特点。而湿热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腐败血肉,产生下痢脓血。由于湿热基本上叫湿热并重,所以用赤白相兼来反映它。脓血兼有或者赤白

相兼反映它。这反映了湿热痢疾一种特点。要说明它是湿热,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肛门灼热一般是胃肠道有热都容易发生。这是芍药汤的一个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这里强调一个气血的瘀滞,引起的原因是湿热阻滞肠道。具体发生的一个机理,它是一个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肠道血肉腐败,酝酿成脓血。所以治疗方面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针对湿热,清热燥湿,由于蕴结成毒,又要清热解毒,这是针对它这个引起的致病因素了。从病机来看,是一个气血不和,具体讲有气滞血瘀特点,那要调和气血。这个方从病机湿热壅滞,搏结气血,造成气血失调。所以功效来讲,清热燥湿,调和气血相结合。这个方清热解毒力量和治热毒痢像白头翁汤这类比,要相对小。所以它不是治疗热毒痢、疫毒痢,而是湿热痢。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有没有热毒呢?有。它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就是热毒,有脓血了。但是热毒并不重,所以清热解毒的力量不重。而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都有这个作用。像黄芩、黄连两善其功的,选择这类药物了。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这个治法对于解除这种痢疾病人,症状上产生痛苦,也就通过调气和血更有助于湿热的排出。这个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是历史的一种进步,就是医学史上治疗痢疾的一个进步。芍药汤实际上是湿热为主,有气滞血瘀,多少也涉及

中药及方剂学笔记1

君臣佐使组方法则 1 君药: 一、方中君药治疗主证(主病)。 二、君药对其他药物起支配作用。 因此,君药的作用,药力一定要大。 药力判定公式:药力=药性+药量+配伍+剂型(用法)。 1.1量小力大者为君 如安宫牛黄丸,功能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方中用牛黄与黄连、黄芩各一两清心火;麝香二钱五分开心窍。药力分析明显看出,一两的牛黄要比各一两的黄芩、黄连药力强。二钱五分的麝香也比各一两的黄芩、黄连、山栀、郁金药力强。故此方中应以牛黄为君药,麝香为臣药。同理,犀角地黄汤中君药也只能是一两的犀角而非八两的生地黄。 1.2量大者为君 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与黄芩单味药力基本相等,而柴胡用量为八两,黄芩只用三两,故而应当以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为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为臣。以此原则作为判定标准,炙甘草汤中的君药应当是一斤的生地黄而非三两的炙甘草。 1.3配伍后药力明显加大者为君 如九味羌活汤中,羌活、防风、苍术各用15 g,单从单味药力上看,三药并无明显差别。但羌活一味在方中与散风寒祛湿的细辛、白芷等药的配伍,使其去上焦与肌表风邪之力明显加强,故此方应以羌活为君药。 2 臣药 2.1 辅助君药治疗主证 一、药物都是靠本身的偏性来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尤其是君药表现得更为明显。但这些偏性又对人 体不利。因此,必须使用一定的药物来纠正君药的偏性,这是从侧面来辅助君药治疗主证。例如,逍遥散中取柴胡舒肝解郁、条达肝气为君,但柴胡的偏性是专于疏泄,而易劫肝血,故方中又配伍白芍药养肝血为臣,来纠正柴胡的偏性。二者相伍针对性地治疗肝郁血虚证。 二、君药在某一方面的功效尚嫌不足,这时就需要臣药来辅助其治疗主证,使君药治疗主证的作用得 以增强,可以理解为“相须为用”。如麻黄汤中三两麻黄开表发汗为君,但其只能开发腠理而不能调和腠理,故而配入二两桂枝透营达卫,这样一来就能切合病机。 2.2 臣药治疗兼证(主要兼证) 如痛泻要方主治痛泻,其主要病机是脾虚,故根据君药的定义,当以白术补气健脾燥湿为君。但同时还应兼顾肝郁病机,故配以敛阴柔肝止痛的白芍药为臣。 小結: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二方皆以麻黄为君,但麻黄汤中由于臣药桂枝走表,因此麻黄就走表而发汗驱散风寒;相反麻杏石甘汤中由于臣药杏仁入肺,故君药麻黄入肺而止咳平喘的作用更加明显。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3 佐药 3.1 协助君药和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称为佐助药 如桑菊饮中之芦根、连翘针对风热咳嗽之兼证,进一步起到佐药的协助作用。香苏饮中以陈皮为佐,就是协助臣药香附共奏理气和中之效治疗气滞兼证。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 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高热 里热证≠里实热证 炎症 里热证的成因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局部之热 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里热陷心包 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Ⅰ类《伤寒论》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

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 寒清热 质重降火 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 糯米:兼收涩之功 黑米: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保护胃气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气阴两伤 白虎加桂枝汤:热痹 白虎加苍术汤:湿热痹 竹叶石膏汤Ⅰ类《伤寒论》 证治分析: 气分余热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 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 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 三类方:达原饮 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 二类方:清暑益气汤 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二类方:吴茱萸汤 三类汤:回阳救急汤 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 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 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 三类方:磁朱丸 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 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益胃汤 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三类方:定痫丸 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 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 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 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 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与实践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与实践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药配伍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中药新产品研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国家自然基金曾将中药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然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也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难点,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第一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 1.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 “(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相恶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神农本草经·序例》 “七情合和”是中药配伍理论总纲,也是组方用药的基础。 配伍用药的规律性认识: 相须相使配伍,能够增强药效 相畏相杀配伍,可以制约毒性 相恶相反配伍,可能增毒减效 实验研究 用药理方法观察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间关系 通过拆方研究证实方剂中各药有“七情”关系 各药在方中有“君臣佐使”不同地位 验证了方剂组成的合理性和中药配伍应用的优越性 用化学方法观察配伍与化学成分变化间关系 中药沉淀性配伍研究(黄芩甙与小檗碱) 配伍对有效成分的溶出率的影响 配伍后产生新物质(如生脉散、四逆汤)

2.存在问题 用药理方法研究拆方配伍较多,从物质基础角度研究配伍明显滞后 从方剂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变化相互关系研究尚不多见 原因分析 方剂物质基础不需知论 认为方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配伍原则组成的,已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证实其疗效,没必要非得让“小白鼠点头”才算数;方中各药的四气五味就是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并非用“皂甙、生物碱”说明才科学。 对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 方剂物质基础不可知论 认为方剂的组成少则数味,多者几十味,化学成分少则几十种,多则几百种,既有无机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又有生物大分子物质,而且这么多的物质在炮制、制剂过程中又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方剂的物质基础如此复杂,无从下手,所谓“丸丹膏散,神仙难辨”。 对方剂物质基础研究信心不足 方剂物质基础唯成分论 基于世界是物质性的哲学思想,采用还原论的研究思路和现代化学成分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引入西医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等理论和手段,以西医的药理作用作为评价指标,逐步提取、分离、追踪方剂的化学成分,力图最终以某种或某些“有效成分”来说明一切。这种以化合物和单体为目标的唯成分论研究方法,基本上脱离了中医理论指导,完全走上了“中药西化”的道路。 对方剂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失当 我们的认识 方剂物质基础研究是需要的、必然的 方剂若仍停留在仅以宏观概念表述其基本内容,既不利于继承,更不利于发展。复方制剂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其重要原因是未能在微观层次上表达其性质、功效,难以

中医药类方剂学期末考试考点

【选择或填空】【P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 【P4】两汉时期:根据《黄帝内经》后人总结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P7】宋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明清时期: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的《医方考》。 【P1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P14】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制方理论。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对方剂以治法分类。 【p17】(多选)方剂药物配伍的作用: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p20】(多选)方剂的运用变化:1、药味增减,2、药量增减,3、剂型更换。 【p30】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p32】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芍,姜枣合用调和营卫;‘为仲景方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p35】九味羌活汤:体现‘分经论治’思想代表方。 【p38】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p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甘草=1:2 【p5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p58】大承气汤: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p61】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p67】麻子仁丸: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症。(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p70】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p75】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者。 【p77】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p82】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阳郁厥逆证,2、肝脾气郁证。 【p84】逍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p94】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血分证。 【p96】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p98】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p101】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 【p102】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p104】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 【p106】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p108】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p118】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p121】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盗汗。 【p125】香薷散:主治阴暑证代表方。 【p127】六一散:滑石:甘草=6:1 【p133】理中丸: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 【p135】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p141】当归四逆汤: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 【p143】阳和汤:主治:阴疽。 【p147】四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克)白术(9克)茯苓(去皮)(9克)炙甘草(6克)。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p149】参苓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与现代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展望。 标签: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华,但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所在。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科技部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到973计划“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是指组成方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与方剂疗效之间的关系,蕴含着组成方剂的有效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与疗效之间的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有药物配伍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文献理论研究过去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近年来,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如宋咏梅[1]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复方配伍,认为方剂是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典型系统,其功能不是药物的简单集合,而是诸药相互作用的结果,故组方配伍必须突出复方整体性,体现方证一体化,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证为本、以方应证。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已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方证症群的规律,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2]。蒋永光等[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运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在不同配伍层次上分析药物配伍,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对1 000余首脾胃病方按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配伍现象和模式,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 2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实验研究 2.1药对配伍规律研究 研究方剂中所含药对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复方配伍规律,通过对药对配伍规律的实验探讨,有助于论证药对配伍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揭示药对配伍的内在物质基础,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实验资料。如李晓丽等[4]研究川乌与防己不同比例配伍的镇痛作用,显示川乌、防己配伍镇痛作用优于单味川乌、防

药对配伍方剂

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药物配对: 石膏―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 栀子― 知母,如消黄散。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清心凉血药物配对: 犀角―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清心利尿药物配对: 栀子―木通,如洗心汤; 滑石―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 木通― 竹叶、生地。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 生地―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清心镇惊药物配对: 黄连―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甘草,如六一散。清心洗痰药物配对: 黄连―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天竺黄,如天竺黄散。交通心肾药物配对: 黄连―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 干姜,如四逆汤。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 玄胡索。1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 白芍,如桂枝汤。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附子,如芪附汤。补气养血药物配对:

黄芪―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 党参―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益气止血药物配对: 黄芪― 地榆,如地榆合剂。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 桂枝,如炙甘草汤。益气止汗药物配对: 黄芪―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益气敛阴药物配对: 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和营补血药物配对: 熟地―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熟地,如胶艾汤。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生地,如炙甘草汤。滋阴安神药物配对: 生地―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苻神、远志,如养心汤。滋阴降火药物配对:生地―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清肺泻火药物配对: 石膏― 知母,如白虎汤; 黄芩―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药物配对:石膏―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石膏―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2 银花―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 前胡―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清肺祛痰药物配对:黄连―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 知母― 贝母,如二母散。清肺解毒药物配对:板蓝根―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清肺解表药物配对:银花―连翘、荆芥,如 银翘散; 桑叶― 杏仁,如桑杏汤。清肺利咽药物配对:牛蒡子―桔梗、甘草,如银翘散。清肺止血药物配对:知母―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 黄连―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清肺止痒药物配对: 玄参―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药物配对:苇茎― 苡仁、桃仁。泻肺行水药物配对:葶苈子― 大枣。 (二)温肺温肺发表药物配对:细辛―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 荆芥―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温肺止咳药物配对:麻黄―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 杏仁―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温肺化痰药物配对:干姜―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 紫苑― 苏子。燥湿化痰药物配对: 半夏―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 半夏― 枯矾,如半夏散。化痰降气药物配对: 苏子―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3 半夏―

方剂学

《方剂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著作是《》 2.麻子仁丸的主治病证为。 3.六一散滑石与甘草用量之比为。 4.炙甘草汤的君药是; 5.理中丸的君药是 _____; 6.主治下焦蓄血证的方剂是____; 7.培土生金的代表方剂是_____; 8.主治外感凉燥证之方剂是__; 9.主治湿热黄疸的方剂是__; 10.四神丸的主治病证为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不同用的药物是( ) A麻黄 B桂枝 C杏仁 D甘草 2.安宫牛黄丸之功用为( )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B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C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D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3.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补气升阳”作用的药配物伍是( ) A人参、升麻、柴胡 B人参、黄芪、白术 C黄芪、升麻、柴胡 D白术、升麻、柴胡 4.龙胆泻肝汤的功用是( ) A泻三焦湿热,清血中瘀热 B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C泻肝胆实热,降心火上炎 D清肝经湿热,补阴血不足5.保和丸之组成中没有( ) A山楂 B神曲 C干姜 D连翘 6.既“辛甘化阳“又”酸甘化阴“的方剂为( )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吴茱萸汤 D四逆汤7.主治血虚寒厥的方剂是() A四逆散 B 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大承气汤8.真人养脏汤适用于( ) A脾虚泄泻 B脾虚有湿之泄泻 C脾肾虚寒之泄泻 D寒湿泄泻9.天王补心丹中之“三参”是指( ) A人参、党参、沙参 B人参、丹参、苦参 C人参、西洋参、丹参 D人参、丹参、元参 10.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共有的药物是( ) A黄连、知母 B犀角、生地 C犀角、玄参 D银花、麦冬 11..薄荷在逍遥散中之作用是( ) A疏风散热 B清利咽喉 C解毒透疹 D疏肝解郁 12.泻下剂的应用原则是( ) A表邪已解,里实已成 B表邪未解,里实已成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方剂拆方研究现状

综 述方剂拆方研究现状 龙旭阳 郑 攀 河南中医学院 郑州 450008 摘要:从拆方研究的目的,拆方研究的方法两大方面,就近年来现代医药学角度对方剂组方原理及配伍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方剂;配伍原理;组方原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9(2010)0120120202 方剂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方 剂的疗效优于单味药,这充分反映出方剂配伍理论具有 深刻的科学内涵。因此,许多学者从现代医药学角度对 方剂组方原理及配伍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拆方研究 是对方剂配伍原理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拆方研究的目的 111 阐明古方尤其是经方配伍的科学性 许多古 方尤其是经方经过多年临床运用疗效卓著,已经证 实其配伍的合理性,现代实验研究则能进一步阐明 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实验表明许多古方全方有 效,优于其所拆部分。张运可[1]观察用补阳还五汤 及拆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总方组与拆方 黄芪组、活血组能降低含水量及Ca2+含量,总方组作 用最强。表明: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具有抑制脑缺血/ 再灌流钙超载作用,又能降低脑缺血模型脑组织含 水量,具有减轻脑水肿作用。总方组的疗效明显优 于拆方组,正应方剂学“整体取性原理”。李果[2]以 六味地黄汤及其拆方三补(熟地、山茱萸、山药)、三 泻(茯苓、泽泻、牡丹皮)以及君药熟地为研究对象, 以成年大鼠体重、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免疫球蛋 白等为评价指标,认为六味地黄汤全方配伍功效是 优于其他各配伍组合的,三补与三泻组成的有机整 体更能够表现中医的治疗原则与方剂配伍优势。 112 确定方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或有效成分 王 庆国[3]等将半夏泻心汤拆方分为辛开药组(半夏、干 姜)、苦降药组(黄芩、黄连)、甘补药组(人参、炙甘 草、大枣),并进行交互组合,以组成辛开苦降药组、 苦降甘补药组、辛开甘补药组、辛开苦降甘补组(全 方组),观察其对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表皮生长因子 (EGF)等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治疗组胃液 中EGF含量均有升高趋势,而以甘补组升高效果尤 为突出。陈多等[4]用正交设计法研究旋复代赭汤对 正常大鼠胃底条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胃底条 收缩运动的药物作用顺序依次为党参、代赭石、大 枣、旋覆花,甘草无明显作用,生姜与半夏则作用相 反。旋覆花与甘草或大枣合用对胃底条收缩有显著 协同促进作用。当方中诸味药物配制成同一浓度 时,其药效顺序为党参、旋覆花、代赭石、大枣、甘草、 生姜及半夏。由上可知方中主药为旋覆花、党参,与 传统认为的旋复为君,代赭石为臣,参、姜、草为佐使 药不尽相同。 113 寻找方剂中药物的最佳配伍比例 徐晓娟[5] 等采用催产素所致大鼠子宫剧烈收缩作为痛经模 型,探讨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痛 经镇痛作用机制,分别测定子宫内皮素(ET21)和一 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提示芍药与甘草比例为3 ∶1时镇痛作用可能较佳。王秋[6]观察交泰丸不同 配伍比例的镇静催眠作用。结果发现黄连倍肉桂组 成的交泰丸,可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协同戊巴 比妥钠的催眠作用,作用强于黄连肉桂等量及肉桂 倍黄连者。李盛青[728]、黄兆胜[9]等运用类寒证、热 证模型大鼠观察了黄连与吴茱英不同比例配伍的药 效学作用,结果显示左金丸(6∶1)和甘露散(2∶1) 能使类热证大鼠血IL26和TSH降低,茱萸丸(1∶1) 改变不明显;左金丸和甘露散能使类热证和虚寒证 大鼠红细胞膜Na+2K+2A TP酶和Ca2+2Mg2+2A TP 酶的活性显著降低,有消除热证病理改变和加重寒 证病理改变的效应,即寒性的作用。陈艳芬[10211]等 建立大鼠寒、热证胃黏膜损伤模型,并观察左金丸与 反左金在模型上的药效反应。左金丸能明显减轻热 证模型中大鼠的急性胃黏膜损伤而反左金则无此 效。反左金在寒证模型中则体现出与左金丸相当的 药效。 114 精简方剂推动新药研究工作 通过拆方研究 可筛选出针对某一药效的主要药味或组分,使组分 得以精简,药效更为确切,这也是目前从传统方剂创 制新药的常用方法。徐长化[12]等从定喘汤的9味药 中筛造出3~4味药组成新方,比较新组方与原方的 平喘、解痉、镇咳作用,得出结论:拆方1号、拆方2号 的平喘、止咳作用与定喘汤相似,且不良反应都很 小,完全可以取代原方。李兴高[13]等以氯仿诱发小 鼠室颤、乌头碱诱发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对炙甘草汤 进行拆方研究,结果表明,炙甘草、人参、麦冬是炙甘 草汤全方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主要有效药物。这对炙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月第34卷第1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