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之“风骨”说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之“风骨”说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之“风骨”说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之“风骨”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6338548.html,

浅谈《文心雕龙.风骨》之“风骨”说

作者:张苗

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艺理论论著,同时也是一部古典美学著作。而《文心雕.风骨》篇可以说是一篇典范之作,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首次提出“风骨”说具有范畴价值;其次,《风骨》篇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属

于创作论,刘勰认为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是挽救当时文坛绮靡文风的良方;再次,《文心雕龙.风骨》篇还侧重于教授我们风骨之法,要求我們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对于如何创作出孕育风骨的文学作品的各个环节给出了具体的规定,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创作意义;社会意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143-03

中国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结构严密、论述详细的文学理论专著,章学诚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而《风骨》篇可谓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篇。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的成就之一。”[1]本文试图从《风骨》篇出发分析“风骨”论的范畴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创作价值。

一、“风骨”意义的阐释

自20世纪初,黄侃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解释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关于“风骨”内涵的大讨论。关于“风骨”的内涵的探讨大家云集,各执一词。并未形成统一的学术定论。关于“风骨”内涵的解释,主要有以黄侃为首的“意辞说”,他认为“风既文意,骨既文辞”[2]和与以刘永济为首的“情志事义说”,她认为“‘风’者,运行流荡之物,以喻文之情思也。情思者,发于作者之啊我心,形而为事义。就其所以运事义成篇者言之为风。‘骨’者,树立结构之物,以喻文之事义也。事义者。情思待发,托之以见者也。就其所以建立篇章而表情思者言之为‘骨’”,其他的大多是将“风”和“骨”结合在一起而进行阐述,如将“风骨”阐释为某种“风格”,罗根泽说:“‘风骨’是文字以内的风格”。我们要准确的把握“风”、“骨”的确切内涵还得认识到“风”和“骨”是两个具有审美性的概念,而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有的一个概念。潘华认为“若对‘风’、

‘骨’释义时不能将其审美性及刚健有力的特征表现出来,则不能对‘风’、‘骨’内涵作确切的理解。” [3]《风骨》篇开篇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4]刘勰说在风雅颂三体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风是第一位的,风是化感(教化)的本源,与作者的情志和气质是一致的。所以当作者要抒发情感时,就要首先从风的教化开始,风是感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符合情志和才气的,作品如果内容空洞,缺乏才气,就很难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这样的文章就是没有风的。风不是志气,但同志气有关,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抒情有了风才能感动人。“情之含风,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 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他说若只有文采而无风骨,有似于雉鸟羽毛美丽,却没有力量,不能奋飞;但若有风骨而无文采,则似鹰隼骨劲气猛,一飞冲天,但缺少耀眼的色彩。唯有两方面兼具,才是“藻耀而高翔”的“文笔之鸣凤”。此种观点,充分体现了南朝的时代风气,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辞美丽的时代。刘勰绝不曾脱离他所处的年代。不过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两方面中,必须以“风骨”即文风端正为基础。不然,即使“丰藻克赡”,也将“振彩失鲜,负声无力”。风骨是刘勰对于文章总体风貌的审美要求,其实质是要求文峰端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文采,那便最为理想。饰以文采属于“奇”一方面,风骨加上风采,便是奇而不失其正,是“执正以驭奇”的一种表现。 在刘勰这儿,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体裁的作品如诗歌的要求。虽然《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等,但对这“情”字还是应理解得宽泛一些。可以理解为情志、情理,泛指内容而言。当然抒情的诗歌最易于表现出“风力”即感染读者、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65 扁担的一生

〖美文赏读〗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 1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65 扁担的一生

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阅读训练〗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4分)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65 扁担的一生2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强化训练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强化训练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青蛙 我喜欢小青蛙。 小青蛙穿着浅绿色的外衣,露着雪白的肚皮,长着四条深绿色腿,头上有一双又圆又大的眼睛。在它的两眼前方有一张神奇的嘴,唱起歌来,呱、呱、呱。 小青蛙捉害虫的本领可大啦!一只青蛙每天大约能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多只害虫,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士。 (1)小青蛙穿着______的外衣,露着______的肚皮,长着______的腿,眼睛又______又______。 (2)小青蛙有四______腿,______眼睛,______嘴。每天能吃______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______多只害虫。 2. 读文段,完成练习。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在岛上读书。秀才贤惠勤劳的娘子常常做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的那层厚厚的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并且在吃的时候再放佐料和米线,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煮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将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再加入米线,吃起来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作“过桥米线”。 (1)过桥米线已有______的历史。 (2)鸡油的作用是______。 (3)为什么叫“过桥米线”? 3. 读《我是个可大可小的人》,说一说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小。 妈妈爸爸去普陀山玩,我说:“带我去好不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你不能去!你还太小!”临走前,妈妈嘱咐我:“你在家要听姥姥的话,你已经不小了!”爸爸也说:“不错,你已经长大了,在家应该帮助姥姥!”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山的云,真是形态万千,变幻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有的像山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

三年级试题 课外阅读训练题 含答案 部编版

课外阅读训练 (一)南湖的晚霞 我家住在南湖旁边。每当我晚饭后在湖边散步时,都会看到夕阳慢慢地落下山去,西边的天空,好像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美丽的南湖,全被霞光染成了红色。湖中的倒影,有树木,有楼阁,有色彩绚丽的天空,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晚风吹来,荡起一层层湖波。这时,由于晚霞的映照,湖波又红又亮,像嫦娥舞动着的红绸闪烁着,滚动着。前浪逐后浪,前面的浪头消失了,后面的浪头闪烁着,滚动着,又涌上去了……回到家里,又看到晚霞的金辉映在我家的玻璃上,玻璃窗泛着金光,屋子里通红通红的,我好像也被打扮成了“金人”似的。 1.“西边的天空,好像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美丽的南湖,全被霞光染成了红色。”从这两句话来看,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2.用“______”画出文章的总起句。 3.湖波又红又亮,像嫦娥舞动着的红绸闪烁着,滚动着。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这篇短文作者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1.天空湖面 2.每当我晚饭后在湖边散步时,都会看到夕阳慢慢地落下山去,西边的天空,好像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3.湖波红绸 4.南湖晚霞的美丽。对晚霞、对南湖的喜爱 (二) 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像雷鸣一般。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

《文心雕龙·风骨》 翻译整理

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符契:古时君敕臣,书写命令于竹简之上,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份,他日检验,或赏或罚。 《毛诗序》:风,风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怊怅:悲恨 沈:沉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四句互文:文辞正直端正,意气俊爽豪迈。】 典型例:屈原厌恶楚王朝的腐朽,虽被谗放逐,仍心系宗邦,不变心从俗,著《离骚》以发布其“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离骚》成为“金玉相质”的“奇文”。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之做《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这是作者“意气”的豪迈,使文辞正直,而风骨美善、纯请的典型。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克:能 赡:充足 振采:发布文采 【针对晋宋以来形式主义猖獗,玄风侵袭,作者意气萎靡,作品内竭外奢,有欠振作。】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缀虑:构思 辉光乃新:比喻文采 征鸟:郑玄注“或曰鹰”。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练:通达 结响:协调文辞的生律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译:文章的意义贫乏又雕饰淫奢,以至于繁杂失去统序,这是文辞无骨的表现。 作文的思想不够精密周到,文风阴沉而意气不骏爽,情绪渺茫而不振奋人心,是文辞无风的表现。 【文辞之肥源于义之不定,剪之不当,不得要约】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典故1:潘勖为汉献帝作赐给魏公曹操之文,思想模拟经典,其他有才力的作者都收笔而不作文了,这是其文骨髓遒峻的结果。 典故2:司马相如以汉武帝好仙道而仿屈原《远游》作《大人赋》,其文气放旷清高,称为辞宗,是其文风力遒劲所致。 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如果修辞失正,立言无物,空有华丽雕饰而无所取】 “风”和“骨”是可以相互独立的因素,二者与文章的内涵并不一定完全相关。潘勖文为权臣曹操歌功颂德,但因其文思模经典,语言简雅质朴,而被刘勰评之“骨髓峻”;司马相如《大人赋》因无劝谏作用而被视为颂,而因其文文丰而不淫被评“风力遒”。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 【以曹丕的文气论来论证上文“意气”是风骨的决定因素】 曹丕称,文以气为主,而气的清浊(优劣)是有着天赋的根源,是不可以后天勉强而得到的。所以评价孔融,此人“为人性近高明也”,他的天赋才性高明

范宇《扁担的一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20200616010850)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 父亲的礼让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 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 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 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那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的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 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 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没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的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1、给带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礼让--- 承担--- 哭泣--- 忽然---

《戈壁绝尘》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戈壁绝尘 严风华 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 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 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 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 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

文心雕龙风骨篇

(一) 《诗》总六义1,风冠其首2;斯乃化感之本源3,志气之符契也4。是以怊怅述情5,必始乎风;沈吟铺辞6,莫先于骨7。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8;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9。结言端直10,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11,则文风清焉12。若丰藻克赡13,风骨不飞14,则振采失鲜15,负声无力16。是以缀虑裁篇17,务盈守气18;刚健既实19,辉光乃新。其为文用20,譬征鸟之使翼也21。故练于骨者22,析辞必精23;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24,结响凝而不滞25,此风骨之力也26。若瘠义肥辞27,繁杂失统28,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29,索莫乏气30,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31,思摹经典32,群才韬笔33,乃其骨髓畯也34;相如赋《仙》35,气号“凌云”36,蔚为辞宗37,乃其风力遒也38。能鉴斯要39,可以定文40;兹术或违41,无务繁采。 〔注释〕 1 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风、雅、颂是诗体,赋、比、兴是作诗的方法。 2 风:刘勰开宗明义,指明“风”是“六义”之一。《毛诗序》 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3 化感:教育,感化。 4 志:情志,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气:指作

者的气质、性格。符契:指作者志气和作品 的“风”相一致。符:古代作为凭信的东西。契:约券。 5 怊(chāo抄)怅:悲恨,这里指感情的激动。 6 沈吟:低声吟哦思考。 7 骨:指作品在文辞方面能达到完善境界而具有较高的感动读者的力量。 8 骸:腔骨,这里是泛指人的骨骼。文章要有骨才有力,就像人要有健全的骨架才能行动有力。 9 形:指人的形体。气:指人的气质。文章要有好的内容,才能起好的教育作用,就像人要有好的气质,才能给人好的影响。 10 端:端庄整饬。直:正直准确。要有端直的文辞,才能产生感染读者的力 量。 11 意气骏爽:指作品中表现出作者高昂爽朗的意志和气概。骏:高。爽: 明。 12 清:明显。 13 藻:辞藻。克:能。赡(shàn善):富足。 14 不飞:不高、无力的意思。 15 鲜: 明。 16 声:指作品的声调、音节。 17 缀虑:就是构思。缀:连结。 18

王琪《扁担悠悠挑岁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王琪的《扁担悠悠挑岁月》,完成下面小题。 ①三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在老家的宅院里,与一条扁担对视。 ②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农人们撒谷播种,该是扁担起早贪黑的繁忙日子。然而,眼前这条扁担,却像一位被时光遗忘了的老人,只是静静地蜷缩在红尘之外,吐露着一个村庄满腹的心事和从前的秘密。 ③我蹲下身子,轻轻拂净它身上的灰尘。担头处一只拇指大的结疤,像一只诧异的眼睛,质 疑我的来意和真诚。扁担上已有了丝丝裂纹,如一条条山间的小路,落满时光的尘埃,贮满乡间的故事。我确信,一条扁担的历史,就是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村庄的历史,甚至一个 民族的历史。 ④我的家,也是一条扁担挑起的。 ⑤晨光曦微,母亲最早一个起来,吱呀一声掀开厨房门,抓起门后的水担,去村头的涝坝担水,闪闪摇摇的剪影,颇似旧书里的插图,至今刻印在我的心里,难以忘怀。夕阳西下,父 亲总是最后一个进家,或是担一担柴,或是担一担菜,待到放下肩头的扁担,一家人才围坐 在炕桌前吃晚饭。母亲一直坚信,一条扁担能够挑起一个家庭,也能挑来一个家庭的富足和明天。最有说服力也最让她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她用一条扁担,为我们挑来了一处宅院,改 善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说,为了修这处新院,她和父亲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披星星,戴月亮,硬是一担一担,用小半年时间,把横亘在院中央的一座小山挑走,才平整出了这个小院。之后又吃菜喝汤,省吃俭用,用扁担担来墼子,担来砖瓦,修起了七间青瓦房。我们 弟兄几个就是在这座新院里出生并长大的。 ⑥扁担,它就像我儿时的一个伙伴,紧紧追随着我,陪伴着我。渴了时,用它抬水担水,饿 了时,用它担饭担菜,困了时,枕着它睡,闲了时,拿着它玩。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 次去山上担麦的冒险经历。那年夏天,我到山那边一个叫大滩山的地方担麦,山路陡峭而崎岖,尤其是一段山崖小路,像一根缠绕在山体上的腰带,仅容只身而过。当我捆好麦,用尖 担担着麦战战兢兢地走过那段崎岖小路,忽然看到乌云正随着风声,由西而来,风雨骤至。 大风裹挟着我,而两捆麦子,在我肩头,就像鸟儿的两只翅膀,加速着我走路的步子,我好 像要飞起来了。果然,当又一阵狂风从我身后刮来时,我飞到了路边的崖下,躺在崖下的一 片麦地里。夏日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已是艳阳高照,我又拾掇好麦子, 担起扁担,朝山下走去。 ⑦后来,我考上了学校,离开了村庄,离开了扁担。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村庄,离 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村庄里一条条曾经趾高气扬的扁担,也就渐渐被冷落了,甚至被抛弃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 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那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的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没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的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摘自《文化博览》2006年第11期) 1、给带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2分)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4分) 礼让---()承担---()哭泣---()忽然---()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

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

2017年安徽省中考试卷(语文 解析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②阡陌交通,。(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李白《行路难》) 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⑥,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⑧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兵士们在秋高气爽时节接受检阅的句子是“”。(2)默写陆游《游山西村》的前四句。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百年来,咏月的诗人不记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在于其明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练的月华中。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jiǎo洁的月光,而是千年诗赋的动人华章。月亮那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藉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心灵自会变得澄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炫.目jiǎo洁澄.明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文中“钟情”的“钟”的意思是;“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 (4)画线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B、《安徒生童话》安徒生丹麦 C、《朝花夕拾》鲁迅中国现代 D、《海底两万里》凡尔纳英国 (2)“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出自冰心的诗集

谈《文心雕龙》“风骨”及其审美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6338548.html, 谈《文心雕龙》“风骨”及其审美特征 作者:张少殿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7期 内容摘要:“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重要理论范畴。“风骨”的概念始于魏晋六朝的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文学作品中的“风”和“骨”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风”侧重于作品的情感和志气,“骨”侧重于作品的语言和文辞,刘勰提出的“风骨”与儒家文化精神有着密切的渊源,“风骨”具有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 审美特征 一.何谓“风骨” “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有关“风骨”的最早出处和具体含义却尚未有结论。一般认为,“风骨”一词源于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记述:“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韩氏是一个著名学者,但他胳膊肥胖、其貌不扬,时人认为他没有风度。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韩氏和刘裕都是南朝的才俊人物,当时所谓“风骨”,大致指人的神韵、风度方面的特点。除了文学领域,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古画品录》说:“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 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文心雕龙·风骨》篇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是以惆怅述情,必始风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风”居六义之首,这里强调“风”是感化人心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里,深厚浓烈的情感和志气正是“风”的体现:“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蕴涵了深厚情感的作品正好比人的形体里包含了充沛蓬勃的志气。“风”的解释出自《诗经》,“骨”的含义源自哪里,却不得而知。在古代,“骨”侧重从生理角度来谈其含义。《孟子·告子下》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认为个人锻炼成才的必经途径是经过筋骨上的磨砺,这里的“骨”是对人的生理体格提出的要求。就像做人一样,写文章也要有骨,文章的“骨”指它的文辞和语言。“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文辞中的“骨”正好比支撑起树的骨架,是力量的显现。“风”侧 重于情感方面,“骨”侧重于语言方面,“风”和“骨”是两个各有区别但紧密联系的概念。 目前学界大多支持从思想情感和语言文辞上两方面对“风骨”进行释义。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说:“风是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要求它写得鲜明而有生气”“骨是对作品文辞方 面的美学要求”“要求它的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劲直”[2]p144。黄侃

《父亲的礼让》六年级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

《父亲的礼让》六年级经典阅读训练含答案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我想减轻父母的忧愁,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接下来,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的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说:“比我强不到那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 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的一肚子委屈。 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的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摘自《文化博览》2006年第11期) 1、给带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2分)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4分) 礼让---()承担---()哭泣---()忽然---() 3、从文中找出二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并选择其中一个成语造句。(4分) ()()造句 4、课文结尾说“直到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才忽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你知道当初的父亲那么做的理由吗?(4分)

戈壁滩的阅读答案本叙述了,表达了

篇一:戈壁滩的阅读答案本叙述了,表达了 篇三:戈壁滩的阅读答案本叙述了,表达了 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绝:a.断绝,b.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c.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d.极.最. 1.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 ) 2.每逢假日.来公园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 ) 疾:a.疾病,b.痛苦,c.痛恨,d.急速.猛烈. 3.有一次我在新疆巩乃斯草原.碰上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 ( ) 4.他疾恶如仇.勇于跟坏人作斗争.受到大家的赞誉. (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①“娘.您别送了. 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②“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③“我记住了.娘-- 我哽咽着.低下头-- ④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⑤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⑥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 .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 ⑦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气力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⑧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⑨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⑩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抑制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什么? (2)本文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的是什么内容? (3)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子的“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三次写“我流泪.请分别写出三次流泪的不同含义. 篇四:戈壁滩的阅读答案本叙述了,表达了 戈壁有我阅读答案分类:【来自ip:10.186.163.226的热心网友咨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小学二年级上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 (1)

一、少年徐文长 徐文长小的时候很聪明。有一天,他伯父笑着拿出一包礼物,挂在比徐文长高出许多的扁担上,对徐文长说:“这礼物是给你的,但是,你不能把扁担横下来,也不能站在高处去拿。”徐文长眼珠一转,又有主意了。他把扁担举到一口井边,然后把扁担从井口伸下去,轻而易举地从扁担上取下了礼物。“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伯父翘起了大拇指。 1.在短文中找出和下面意思一样的词,写在括号里。 ⑴形容事情容易做。() ⑵办法。() 2.伯父给徐文长的一包礼物在什么地方?用“~~”画出有关内容。 3.伯父对徐文长拿礼物有两个要求,一不能(),二不能()。 4.徐文长眼珠一转,说明他在()。 5.徐文长是如何按伯父的要求拿到礼物的?用“--”画出来。 6.伯父夸徐文长聪明是因为:() ⑴伯父喜欢徐文长。 ⑵徐文长爱动脑筋,按伯父的要求拿到了礼物。 狮子和狐狸 狮子老了,已经无力捕捉野兽,于是它想靠狡猾的诡计来混日子:它钻进一个山洞里,躺着装起病来。许多野兽到洞里来探望它,它就把野兽都吃掉。狐狸看透了它这个诡计,就站在洞口说:“狮子,身体怎么样?” 狮子说:“我身体不好,你干吗不进来呀?” 狐狸回答说:“因为我看到许多脚印——进洞的挺多,可是出洞的没有,所以我不进来了。” 词语积累 ①狡猾:坏主意很多,不可信任。②诡计:狡诈的计策。③探望:看望。 练一练: 1短文共有__个自然段,标出小节号。 2狮子为什么要躺着装起病来?因为___________,所以_______。 3“狐狸看透了它这个诡计”,“它”是指____。这个诡计是( ) ⑴狮子钻进山洞里装病。 ⑵狮子趁野兽到洞里探望它,吃掉它们。 ⑶野兽们探望狮子,能给它带一些好吃的东西。 4.“进洞的挺多,可是出洞的没有”意思是:() ⑴探望狮子的野兽都对狮子非常好,不肯回家,在那儿照顾狮子。 ⑵狮子把进洞的野兽都吃掉了。 5.狮子身体不好,狐狸为什么不进洞探望呢?因为狐狸知道___________,狐狸想:如果________,所以狐狸不进洞探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