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生态学参考文献

环境生态学参考文献

环境生态学参考文献
环境生态学参考文献

《环境生态学》参考文献

第一章

1 金岚.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王如松,等.现代生态学的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李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振基,等.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0

5 李博.普通生态学.内蒙古大学出版杜,1993

6 伍业钢,李哈滨.当代生态学博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 McIntosh,Robert P. (徐嵩龄译).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8 马世俊,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 1984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态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

10 陈天乙.生态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1 牛文元,前言,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

12 孙承咏.环境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 何强,等.环境学导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4 Beeby A. Applying Ecology. London: Chapman & Hall,1993

15 Bramwell A. Ec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6 Clark JS, Carpenter SR, Barber M, et al. Ecological forecasts: An emerging imperative. Science, 2001

17 Mackenzie, A., A.S. Ball, S.R. Virde. Ecology.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1999

第二章

1 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勋陵,王静.植物形态结构与环境.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4 贾恢先,赵曼容.甘肃河西走廊盐生植被的调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

5 王尊国,贾恢先.浅议我国西北盐地资源植物的分布与利用.甘肃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6 崔翠,王季春,何凤发.光照时间和碳源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科技研究与应用,1999

7 土壤学编写组.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8 蒋志学,邓士谨.环境生物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9 蒋霞敏.温度、光照、氮含量对微绿球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海洋科学,2002

10 沈泽昊,方精云,等.贡嘎山东坡植被垂直带谱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分析.植物生态学报,2001

11 杨利民,韩梅,李建东.中国东北样带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植物生态学报,2001

12 李清河,杨立文,周金星.北京九龙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对比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2

13 王庆锁,冯宗炜,罗菊春.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0

14 D. Tilman,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in biodiversity: a search for general principles, The Robert H. MacArthur Award Lecture. Ecology, 1999

15 Ash C, Priest F G, Collins M D. Moleclari dentification of RRN A group bacilli (Ash, Farrow. Wall bank sand Collins) using PCR probetest. Antonie Leeuwenhoek, 1993

16 A. Emmett, Biocomplexity: a new science for survival, The Scientist, 2000

17 Duffy L C, Leavens A, Griffiths E, etal. Perspectives on bifi-dobacteria as biotherapy euticagent sing as trointestin alhealth. Dig Dis Sci, 1999

18 Dieter Strack, etal. NeaSetanin. Anewnrural plant consistuent. Phytochemistory. 1987

19 Matthew J. Paul and Christine H. Foyer ,Sink regulation of photosynthe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Vol. 52, No. 360, pp. 1383-1400, July 1, 2001

第三章

1 翁稣颖,等.环境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1985

2 李绍文.生态生物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阎传海.植物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

4 林鹏.植物群落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6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

7 孙洪志.生物种群动态模型.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7

8 皮洛E C.数学生态学〔第二版].卢泰愚译.科学出版社,1988

9 马克平,叶万辉,等.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生态学报,1997

10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

11 尚宇鸣,丁自鲜,童海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人民黄河,2001

12 余莉萍,等.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

13 杨再学,郑元利,胡支先,等.黑线姬鼠种群年龄组划分标准比较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2

14 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利学报,2003

15 MacArthur, R.H.&E.O. Wilson.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16 Li Junqing. Growth and dynamics of a Phellodendron amurense forest in the northeast China.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1994

17 Callaway, R.M. Positive interactions in plant communities and the individualistic- continuum concept. Oecologia, 1997

18 Wilson, E.O. The current stat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E. Wilson Biodiversit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1988

19 R. C. DEWAR,The Ball–Berry–Leuning and Tardieu–Davies stomatal models: synthesis and extension within a spatially aggregated picture of guard cell function,2002

20 keith A. Mott and Thomas N. Buckley,Patchy stomatal conductance: emergent collective behaviour of stomata,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00

第四章

1 蔡晓明,等.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2 宋永昌.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沈善敏.我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提高生产力途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6

4 牛文元.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生态学报,1984

5 蒋有绪.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分析参考.生态学杂志,1987

6 张水元,刘衢霞,黄耀桐.武汉东湖营养物质氮、磷的主要来源.海洋与湖沼,1984

7 陈少莲,刘肖芳,华俐.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中的作用.水生生物学报,1991

8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

9 王骥,沈国华.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若干生态因素的关系.水生生物学集刊,1981

10 沈国明,诸大建.生态型城市与上海生态城市建设——2001年上海环境建设蓝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1 斯波尔和巴恩斯著.赵克绳,周祉译.森林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12 沈亨理.农业生态学.农业出版社,1995

13 郑师章,吴千红,等.普遍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14 陈灵芝.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

15 白永飞,李凌浩,等.锡林河流域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沿水热梯度变化的样带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0

16 植被生态学编辑委员会.植被生态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

17 蒋有绪,曹再新,等.中国林业发展环境目标战略研究.林业出版社,1992

18 Xiao-bing Dai, Chen Ling-zhi. The restoration of the destroyed forest vegetaion in Yunmeng Mountain, Beijing, Vegetatio, 1990

19 Costanza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 1997

20 Mackenzie A., A.S. Ball and S.R. Virdee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1998

21 May R. Theoretical Ecolog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Oxford, 1981

22 Rapport D J, Regier H A, Hutchinson T C. Ecosystem behavior under stress. Am. Nat, 1985

23 Smith N. Colonization lessons from a tropical forest. Science, 1981

24 Woodwell G W.Effects of pollu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ology of ecosystems.Science, 1970

第五章

1 贺庆棠.气象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 魏德保.森林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3 何强,等.环境学导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4 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5 张浩.上海与伦敦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及管理对策比较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

6 孙刚,等.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保护策略.应用生态学报,1999

7 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8 盛连喜.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9 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气象出版社,2002

10 李金昌,等.生态价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11 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01

12 王卫红,赵劲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

13 辛琨,肖笃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间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14 吾钢,肖寒,赵景柱,等.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国科学,2001

15 蒋志刚.野生动物的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学报,2001

16 宗跃光,徐宏彦,汤艳冰,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城市生态系统,1999

17 周亚萍,安树青.生态质量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科学,2001

18 桓曼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综述.生态经济,2001

19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应用生态学

报,1999

20 孙刚,盛东喜,周道玮.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保护策略.应用生态学报,1999

21 Andrew F. Seidl, Andre stiffens Moraes. Global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pplication to the Pantanal da Nhecolandia, Brazil.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22 Bjorklund J, Limbrug K and Rydberg T. Impact of production intensity on the 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o generate ecosystem services: an example from Sweden.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3 Bolund P,Hunhammar S. Ecosysy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4 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etc,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25 Daily G.C,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 In: Daily G.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26 Costanza R,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第六章

1 汪海.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1

2 丁运华.关于生态恢复几个问题的讨论.中国沙漠,2000

3 杨京平,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陈灵芝,等.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 钦佩,等.生态工程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董哲仁.保护与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中国水利,2003

7 晏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华夏出版社,1998

8 杨朝飞.中国生态危机的挑战与思考.中国环境管理,1998

9 慈龙骏.我国荒漠化发生机理与防治对策.第四纪研究,1998

10 余作岳,彭少麟.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

11 宋永昌.生态恢复是生态科学的最终试验.中国生态学会通讯,1997

12 周国逸.关于恢复生态学.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

13 章家恩,徐琪.生态退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水土保持通报,1997

14 孙刚,等.胁迫生态学理论框架(上):受胁生态系统的症状.环境保护,1999

15 孙刚,等.胁迫生态学理论框架(下):受胁生态系统的阶段性适应反应.环境保护,1999

16 黄培佑.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新构思.中国西部生态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7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生态科学,1996

18 马世骏.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研究第1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19 赵桂久,刘燕华,赵名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第1集、第2集).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95

20 中国科协学会部编.中国土地退化防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1 Milena Holmgren and Marten Scheffer. EL Ni as a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Arid Ecosystems. Ecosystems, 2001

22 Murray Darling Basin Commission Murray-Darling Basin Initiative, Canberra, Australia,2000

23 Young W.J. River as ecological system: The Murray-Darling Basin, Murray- Darling Basin Commission, Canberra , Australia, 2001

24 Jordan W R,Gilpin JD,Aber JD,etal Restoration ecology: A synthetic approach to ecological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5 Hobbs R J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restoration ecology Restoration ecology,1996

26 Higgs E S. What is goo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1997 第七章

1 何池全,崔保山,赵志春.吉林省典型湿地生态评价.应用生态学报,2001

2 何增耀.环境监测.农业出版社,1990

3 王华东,薛纪瑜,等.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 王华东.环境质量评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 徐镜波.环境毒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金岚,等.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7 黄玉瑶.内陆水域污染生态学——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

8 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9 陆书玉,等.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 朱德海,严泰来,杨永侠.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11 沈蕴芬,等.河流的污染监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2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黄河出版社,2003

13 Vannote, R.L. etal, The river continuum concept, Can. J. Fish. Aqua. Sci., 1980

14 Hart, D.D. and N.L. Poff, eds. Dam removal and river restoration: special section. BioScience, 2002

15 ASCE River Restoration Subcommittee 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Urban stream

Restoration,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2003

16 Brookes,A., Shields JR,F.D., 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 John Wiley & Sons, UK, 2001

17 Costanza R, d’Arge R, Rudolf de Groot,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第八章

1 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1

2 王治国,等.林业生态工程学——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陈灵芝,等.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 窦贻俭,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蒋高明.浑善达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从何处入手.中国青年报,2001

6 倪学明,陈路,周远捷,等.东湖水生植被恢复与调控技术研究.见: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包维楷,陈庆恒.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山地学报,1999

8 沈德中.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生态学杂志,1998

9 赵晓英,孙成权.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地球科学进展,1998

10 章家恩,徐琪.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几大热点问题透视.地理科学进展,1997

11 董哲仁.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中国水利,2003

12 董哲仁,刘荷,曾向辉.生态—生物方法水体修复技术.中国水利,2002

13 董哲仁.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中国水利,2003

14 马世骏.生态工程.北京农业科学,1984

15 吴俊,王培.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科技导报,2002

16 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与管理对策.生物多样性,2002

17 张甲耀,等.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6

18 濮培民.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湖泊科学.2001

19 Callaway, R.M. & Ascheboug, E. T. Invasive Plants versus their new and old neighbors: A mechanism for exotic invasion. Science, 2000

20 Carroll, S.P. & Dingle, H. The Biology of post-invasion event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96

21 Carwley, M.J. The population biology of invaders. Phil. Trans. R. Soc. Lond. B,1986

22 Christian, C.E.. Consequences of a biological invasion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mutualism for plant communities. Nature, 2001

23 Cohen, A.N. & Carlton, J. Accelerating invasion rate in a highly invaded estuary. Science, 1998

24 Le Floc’h, E. Aronson, J. Dhillion, S. Guillerm, J. Grossmann, A. Cunge, 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trajectories first results from a new LTER in southern France. Acta Oecologica, 1998

第九章

1 徐化成.景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 肖笃宁,张启德,赵奔,等译.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出版,1990

3 J.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1

5 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 王小钢.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环境管理制度.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

7 国家环保局.GB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8 吴忠标,陈劲.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9 曲格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环境管理(中).环境保护,1999

10 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

11 窦贻俭,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 何希吾,姚建华,等.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方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3 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4 贺缠生,傅伯杰.美国水资源政策演变及启示.载:21世纪长江大型水利工程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黄真理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5 董汉飞,骆世明,等.鉴江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16 Christensen NL, Bartuska AM , Brown J H , et al .. The report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Committee on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 Ecol

A ppl, 1996

17 Friedmann,J. Planning in the doma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18 Hague,C.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thought:A Critical perspective Hutchinson,1984

19 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Random House, 1961

20 Paul Davidoff, 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ing, 1965

21 Nan Ellin, Postmodern Urbanism, 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1996

第十章

1 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延军平,等.跨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及行为对策.科学出版社,1999

3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周鸿.绿色文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叶平.生态伦理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6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7 赵景柱,欧阳志云,吾刚.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8 (美)唐奈勒·H·梅多斯著,赵旭等译.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9 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0

10 (美)加勒特·哈丁著,张真等译.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1 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12 吴钦孝,杨文治.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1998

13 徐新华,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4 封志明,等.现实与未来:中国的人口与粮食问题.科技导报刊,1991

15 侯文若.全球人口趋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16 尚玉昌.人类生态学:陆地和水资源利用.生态学杂志,1984

17 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8周秀慧.可持续发展:人类认识自然的新型自然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

19 Colwell R.. Global climat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The cholera paradigm. Science, 1996

20 Steinitz, C.. A framework for theory applicable to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other design professionals). Landscape Journal,1990

21 Tayler, M. E and W. T. Perks. A Normative Model for Urban Ecology Practice: Establishing Performance Propositions for Ecological Planning ami Design, In j. Breuste, H. Feldmann and Uhlmann Eds. Urban Ecology, 1998

22 Holmes Rols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Duties to and Value in the Natural World.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 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 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 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 因子的耐性限度, 其中包括最适区, 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 7.贝格曼规律: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 8.阿伦定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脱轿慣辂钵檜誥燙检詳鈦驼釕撵呂荛槠劑赜銃擄

荆痹骞鯇熾罌濃觶赎銅颡荭櫧釀紅喲滢赊鉛决汇镡鵂躪聍讓紛鲍寶锄壯观选呕鹪濾檣鉞筝铰瀏铆诉阑韃癩繩冑贯纥鲽硯驛酾鱟输稱撷绎钯芻痺紐风譎渾镔怄鈧噴镧襲極鷲釤荡摯。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 習蝾砻惱撫偾刭擇斕跄諱愤奧郦魴瀅鹵吓縈莧溫鈥麸荠頜懇弑鎢診辯铳對競谍边藺镇銼画邇鴦饧铿贳蕢澜摟楨谱莧謾鸟閽腎錢栈觋韩湾眾雳滸说荟馍織鋟腸從睞艷殁违镬蚀紇鴟瀲鸛蒇鸠駐喷三鹵镡浇驶頷絞鴿鲲缁牵韓貰槧櫪。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 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衬镦见覬鹨屢喪窶墜谧誒晋亏辔赢屡魘纽個胆紺嬙倾礡躊跃癲廬瀕驄項亲萬谅鏌汹磯钢鹤謁锋镡鲵货杨亿倾膃飭賊誚郸绅鲣榈絷鋯弃饭潔铫闷縣怜銚诖晋瞩餛睞鉺忾绩痫迈諑恆监宽赌譫项欤赎淶娱裣劑獅监膠扫陨趱讎鳕钓鈾。 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 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 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 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1、环境生态学定义: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33 4、环境因子: 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 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选择)44 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

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59、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①聚盐性植物: 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水平衡; ②泌盐性植物: 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出体内的过多盐分; ③透盐性植物: 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10、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环境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宋会兴 论文题目: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班级:景观建筑设计13级2班 学生姓名:黄显洋 学号:20135446

2014年1月20日 自贡富顺西湖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摘要:富顺西湖位于富顺县城内西北隅,是一座人工修饰的天然湖,南大北小,形似平放的葫芦,素以荷花闻名。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夏季荷花盛开,是居民和游人休憩玩耍的好地方。但由于缺乏管理,大多数的时间里西湖环境十分差。如果对西湖进行景观的规划,加强管理,势必增加游人数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谐 1富顺西湖历史及景观现状分析 1.1历史 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湖中仿杭州西湖画舫造就的舫船,可在其中摆设筵席,宴请佳宾。解放后,西湖周长尚有1680米,水面51亩。1984年,富顺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钟秀山、五府山之间的石平桥、为平拱结合的3孔龙风石桥;加宽改建了西湖影院通五府山的石桥;又从泊船嘴修通了连接湖心新修的碧波亭、红蕖榭的九曲桥。桥岸相接处,是一座亭亭玉立的西子姑娘雕像,脚踏荷花,手提花篮,目视湖中红荷碧叶,婀娜多姿。游人可越过西子姑娘、由九曲桥至亭、榭品茗悠叙,观赏风光。碧波亭是一座中西式园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亭上有一幅对联:“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显然是赞扬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邑人刘光第。前面则是宽敞明亮的红蕖榭,两条蛟龙缠绕柱上,各呈欢状,柱上也有一幅对联“红荷映日绿柳迎风物象柳

生态与环境论文

生态与环境论文 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污染和危害 重金属污染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重金属污染?它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它有是怎样跑到我们的体内去的呢?下面将一一介绍。 重金属指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约有45种,如铜、铅、锌、铁、钴、镍、钒、铌、钽、钛、锰、镉、汞、钨、钼、金、银等。尽管锰、铜、锌等重金属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须,而且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对人体有毒。体内重金属的正常含量及超标的症状如下: 铅:人体内正常的铅含量应该在0.1毫克/升,如果含量超标,容易引起贫血,损害神经系统。而幼儿大脑受铅的损害要比成人敏感得多。砷:俗称“砒霜”,如果24小时内尿液中的砷含量大于100微克/升就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并有致癌的可能,而且如果孕妇体内砷超标还会诱发畸胎。 镉:正常人血液中的镉浓度小于5微克/升,尿中小于1微克/升。如果长期摄入微量镉容易引起骨痛病。重金属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吃的食物、水和大气。 据中科院陈同斌博士透露,北京有部分古老的城市公园里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较高。这是因为,那些古老公园里亭台楼阁相对多,雕梁画栋更是比比皆是,由于早些年的油漆为了增强防腐性,其中的铅、砷

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些油漆内的重金属跑到了土壤里,就造成了公园土壤重金属超标。由于北京起风比较平常,这些细小的尘土携带着人们根本察觉不到的重金属,通过人的呼吸作用就会进入人体。除北京外,国内其他比较古老的城市公园也有这中情况出现。 水的污染通常都是由当地工厂废水排放造成的,这种现象在京城各大区县几乎都有。通州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地方,虽然这些年通州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那里是污水灌溉时间比较长的地区,过去的污水中重金属含量往往较高,浇灌土壤后容易产生污染。这些含有超标重金属的废水一旦排到干净下游,就会污染大片水源。由于这种受重金属污染的水在颜色、气味等方面与正常水没有差别,农民根本看不出来,一旦用这些水来灌溉,必然会让土壤及农作物成为重金属污染对象。蔬菜是最易“吸收”重金属元素的农作物,因此土壤被环境重金属污染后生长的蔬菜与其它作物相比,蔬菜对多种重金属富集量要大得多,经证明,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生产出的蔬菜的有毒物质含量可达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的3-6倍。(按:人畜食用了被重金属污染的蔬菜后,在体内浓缩积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被列为世界八大公害典型之一的日本富山县的骨痛病,就是由重金属镉污染引起的;我国广西一些被镉污染的地区,人体的镉含量高出正常人的7倍,经X光检验,人体骨骼也已显着病变。)人吃了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出来的农作物,很容易受到重金属的毒害。 蔬菜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既然重金属污染危害这么大,那么那些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蔬菜水果我们能不能通过多浸泡、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环境与生态论文

环境与生态论文 坏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坏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坏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坏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的家乡是河南,不久前豫皖两省发生跨省污染事件,近日安徽获得来自河南的首笔400万元污染赔款。近年来,类似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呈逐年增加之势。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效力的发挥,加上流域上下游间的污染转嫁,存在流动性和不好定性等问题,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前段时间,留言板接连收到不同地区有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留言。3月14日,有浙江绍兴网友称,当地一在建污水沉井由于施工工艺原因,使用后可能会泄露,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建议采取相关补救措施。3月15日,河南网友发帖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的某公司将工业污水通过深井排入地下,给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两则留言都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表示“未发现污水排入深井的情况”、“不靠的。但类似留言的集中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众对于当前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担忧。

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几乎是与此项研究相佐证,近日,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爆出地下水污染事件,而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回应,更是引起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地下水,作为一种更新和净化相当缓慢的自然资源,其污染所给生态环境、民众健康、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损害常是持续和难以逆转的。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网友针对水污染的留言不难发现,这样的损害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凸显的态势。有网友称,生产污水直接流入农田耕地和小溪沟造成农作物减产、鱼虫绝迹;有网友称喝了不干净的水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孩子发育;有网友留言中写道“曾经带来太多欢乐的大河,现在有难闻的刺鼻气息”。然而,更让人忧心的是,频发的污染事件对政府公信力本身的伤害。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由环境类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足资为鉴。有舆情分析指出,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环保敏感期,降低环境风险其实也是降低社会风险。 面对问题,是坦诚公布信息、探讨解决办法,还是藏着掖着、百般否认,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怎么“算账”的问题。只算经济账,为企业污染行为辩护,也许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数字有作用,“政绩”好看些;而这样以牺牲环境、民众健康和公共机构公信力为代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生态学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论文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园林园艺学院 风景园林1002 沈敬林 指导老师:李海梅

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科学,她把城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城市的形态结构,更重要的是全面阐明城市各组成部分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才可以更好地研究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达到和谐发展永恒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发展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 要想详细的了解城市生态学,并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态学的作用,以方便研究城市的发展,了解一下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机构是十分重要的。 1.1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自然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而且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1] 1.1.1自然环境系统组成 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矿产资源、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 1.1.2社会环境系统组成 社会环境系统包括人工建造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各类房屋建筑、道桥和运输工具、供电、供能、通风和市政管理设施及娱乐休憩设施等)和非物质环境系统(包括城市经济、文化与群众组织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系统)。[2] 1.2城市生态系统各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2.1城市生态系统内的成分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市居民和城市人群,另一类就是城市环境系统,而城市环境系统又包括自然环境(生命的和非生命的)和自然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教育)。 1.2.2城市生态系统的划分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论文

环境生态学论文 摘要:环境生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和损害的现象,简称污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互交织攀升的状态。环境生态学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而我国政府正在加紧建设生态社会,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体制。 关键词:环境生态生态文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有害物质或有害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并跟生态体统的诸要素发生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污染物的积累和迁移转化还会引起多种衍生的环境效应,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环境污染的原因,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中国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更已经影响到了每位公民的生活乃至生存。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环境所造成的经济代价减缓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8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比较清晰地描述了中国目前的大体环境局势。报告指出:接近40%的中型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三级,即其污染程度可能导致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出现症状或者加剧某些疾病的恶化。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超过一半出现酸雨。中国197条河流中只有不到一半可以用作饮用、游泳或养殖。七大水系中的五条被归为重度污染。 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对资源的高度消耗的基础上。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指出:中国的煤炭消耗为全球总量的38%。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原木和热带木材进口国。然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也是世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

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Ecotone (群落交错带):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ne type of ecosystem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woodland to grassland.从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变到另一种,例如一个从林地到草原空间的过渡。 简述题: 1)Explaining why the nutrient of soil under tropical rain forest is poor, and where the nutrient stored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解释为何热带雨林下的土壤养分差,热带雨林中的营养存在在哪呢?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淋洗能力强,可将营养元素随水淋洗出土体,同时植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木本植物每年残体归还量有限,因此不断的将养分吸收而没有补充,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来越低,而导致土壤贫瘠。 第2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Biomes are 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predominant plant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climates. Soil is a complex mixtur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material upon which most life depends.

《环境生态学导论》结课作业

《环境生态学导论》结课作业 新密市生态规划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1) 1.1 规划编制背景 (1) 1.2 规划编制依据 (1) 1.3 规划期限及指导思想 (1) 1.3.1 规划期限 (1) 1.3.2 指导思想 (1) 1.4 规划范围 (1) 1.5 生态规划的目的及意义 (1) 第二章新密市的基本情况和趋势分析 (2) 2.1 自然地理状况 (2) 2.1.1 地理位置 (2) 2.1.2 地形地貌 (2) 2.1.3 水文气象 (2) 2.1.4 自然资源 (2)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2.2.1 历史沿革 (3) 2.2.2 行政区划 (3) 2.2.3 人口状况 (3) 2.2.4 经济状况 (3) 第三章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3) 3.1 工业用地划分 (3) 3.2 居住用地划分 (3) 3.3 绿地划分 (4) 3.4 公共设施布局 (4)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 (5) 4.1 三大产业结构规划 (5) 4.2 三大产业布局规划 (5) 4.2.1 超化镇产业规划 (5) 4.2.2 大隗镇产业规划 (5)

4.2.3 白寨镇产业规划 (6) 4.2.4 曲梁镇产业规划 (6) 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 5.1 绿化现状存在问题 (7) 5.2 绿地布局规划 (7) 第六章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7) 6.1 市域生态环境现状 (7) 6.2市域生态环境主要保护措施 (7) 第七章结论 (7)

第一章绪论 1.1 规划编制背景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新密市委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打造工业强市、建设中等城市、争进全国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的城市发展战略。 1.2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3.《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1991-12-31) 4.《新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5.《新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6.《新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 1.3规划期限及指导思想 1.3.1规划期限 本次新密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2年—2020年. 1.3.2 指导思想 生态规划与设计要依据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区域或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努力构建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环境洁净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造福。 1.4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的地域范围为整个新密市,市域城镇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级城镇(市域中心城市)一个,即新密市城区,二级城镇(中心城镇)四个,即超化、大隗、白寨、曲梁,三级城镇七个,即—般建制镇。新密市土地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2010年末城市人口规模为75万人。 1.5生态规划的目的及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