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XXXX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题目: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导老师张洁

学院:

专业:

姓名:XXXX

学号:2014411100

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在充分发展公民政治参与中促使社会不断走向和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

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均衡问题。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贫富发展不均衡、行业不均衡等。如区域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差距,就是省内各市之间、市内各地之间也存在这个问题;二是稳定问题。如刑事犯罪、各种利益矛盾的冲突、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一些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及流浪人员引起的社会问题等;三是安全问题。如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应立即着手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成员对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成员各自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

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建设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深入分析发展阶段性特征得出的新结论、引领社会进步的新标志,回应了时代新课题和人民新期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只有将这种理想状态转化成为若干具体而完备的制度规范。构成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而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谐社会才获了自己的制度根据。在民主法治状态之下,完备的法律规范、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体系,为社会提供了最明确的行为规则和规则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有六句话,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民主打头,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其他内容顺序排列,如此安排,寓意深刻。这个逻辑判断,清楚地阐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什么是首要问题? 所谓首要问题就是第一个问题,其他问题,都排在第一个问题之后。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各种各类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气勃勃的社会,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

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制度。为此,我们就必须要探索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并尊重这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我们要通过民主立法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和谐社会。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社会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的社会应急体系和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机制。这机制的建立都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完备状态下的社会运行机制必然是法治化的机制,对于社会和谐来说是最恒久而有效的障。

总之,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又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一个社会和谐的主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和睦相处,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就是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是否协调。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之一,其具体实施过程应是遵循“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确立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并充分发挥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建设的功能。同时要积极推动现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制度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要有相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做必要的保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会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定的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

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在完善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下工夫。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必须围绕以人为本的这个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社会管理体制上保证党和政府能够自觉地关注民生、心系民生、保障民生,保护民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要通过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心的诸如就业、社保、收入、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危房改造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实现党和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科学的社会管理体制为支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