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善人生——胡征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真善人生——胡征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真善人生——胡征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真善人生——胡征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真善人生

——胡征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胡征善()

一、课题研究

【摘要】课题紧扣课标新课程实验,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活学习主体的内在因素,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课标新课程的实验中,探究出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课标新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多元学习方式课题研究成果

《坚持课标基本理念培育多元学习方式——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的确立经历了近一年时间的思考、论证,从多个涉及新课程教学实验的课题中经评价筛选最终确定的。本课题于2006年4月申请立项,2006年7月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立项[批文教科研(2006)1号]。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老师紧紧抓住新课程实验的契机,投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教改实践,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培育学生的多元学习方式入手,寓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多层面的评价方式于学习方式的培养体系中。经过近三年的探究与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标新课程为转变教育理念创造了空前好机遇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此之后一直到新课程教科书出台,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结合《课程标准》自觉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课程·教材·教法》和专业期刊《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刊载的各类有关《课程标准》的文章,以帮助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及其内涵,理解《课程标准》的意义。通过学习和研读,大大提高了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的自觉性。胡征善老师结合本人3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构建了如下系统教育理念,并多次在省级学术会上和全市教师教育讲座上阐释其观点。

①三维”目标间的联系

②教学点与“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③“教”之本在于“师”。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构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实践)中某一主题或达到某一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的总称,是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实践过程,是实现课程内容目标与教学过程目标融合的具体运作方式。新课程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差异,把握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领会每个课程模块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势,讲究实效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以激活学习主体内因、构建平等“教”“学”为宗旨,体现民主性;

2.以培养兴趣感悟愉悦体验成功为前提,诱发自主性;

3.以感受、经历、尝试、体验为过程,强化探究性;

4.以交流、讨论、参观、调查为渠道,养成合作性

5.以发展学习主体的心智情意能力为中心,培养创新性;

6.以联系实际、活动实践、走进社会为平台,凸现发展性;

7.以陶冶情感态度、形成学科价值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8.以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知识为目的,贯穿应用性。

认知需要情境,情境促进认知,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意向,从而达到养成勤学习肯钻研的习惯,挖掘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情境的作用及其创设的方式如下所示:

三、课标新课程为展示教学风采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高中新课程实验给高中教师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行为上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因此,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把握机遇,不等不靠主动探究,谁就能把握课改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教育教学上出成效。课题组的全体老师牢牢把握课标新课程实验的大好机遇,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在全国、省市各级教学教研活动中大显身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各级专家学者和听课老师的好评。在课标新课程实验的这个大舞台上尽展风采。例如:章坤老师设计的《氨的性质探究》观摩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全国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研讨会》上进行观摩教学,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其ppt课件刊载于《安徽省化学教育网站》上;章坤老师2007年5月在黄山市高中化学“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胡征善老师由安徽省志诚名师网校录制了三节按新课程《有机化学基础》设计的专题课刊载于《安徽省志诚名师网校》上;在民盟黄山市委、市教育局的组织指导下,在黄山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胡征善老师于2007年10月20日在黄山区进行一次教研活动,讲座专题是《教学中如何实施课程目标》,活动内容及其相关报道刊载于《安徽教育网》、《黄山日报》上;胡征善等老师指导王新春老师《离

子反应》课题在全省高中化学新课程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

以上各项教学活动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为中心,弘扬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旋律,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决定作用。

四、课标新课程为促进教育科研拓展了一个大空间——详见教研成果总结中的《主要成果内容》

五、课标新课程为培育多元学习方式营造了一方沃土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课标新课程为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营造了一方沃土。课题组老师紧紧抓住课题立项的中心思想,努力探究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的各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命题,形成学生自主命题库,建立了厚实的学生学业档案,使学生的多元学习方式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1.学生自主学习材料汇编。

2.学生探究学习材料汇编。

3.学生合作学习材料汇编。

4.学生自主命题材料汇编。

课题研究大大提升了课题组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尤其是2006年以后进入课标课程实验的年级成绩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空前的提升。例如,化学、物理竞赛呈现学校史上辉煌局面。2009年高校招生有9人被录取到清华大学。

附件:

一、GJ06172#省级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高中各科课程标准以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综合反映高中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体现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体系”向“多元能力”转变的基本思想。高中化学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构建了全方位的科学教育体系。

学科课程模块化——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差异及发展需要,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拓展课程选择空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目标多维化——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

合的课程目标,促进人的学习能力全面协调发展。

●内容标准科学化——利用学科的主干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与

STSE(社会—科学—技术—环境)的联系,重视学科的价值取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学习方式多元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研究认知规律,培育以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重点的多元化学习方式,拓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渠道与空间。

●评价方式多样化——倡导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样化方式,

重视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勇于参与,敢于决策。

本课题抓住课标新课程实施的大好时机和教育改革的主要矛盾,从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学习方式入手,以学生为本,以培育多元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和辐射源,寓课程的多维目标、多层面评价方法于学习方式的多元培养系统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培养,传承接受学习的优势,认识认知规律,研究认知规律,揭示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而掌握认知方法和认知规律,形成科学思想。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亦是教学实践的核心,在各种版本的课标新课程的教材中都围绕多元学习方式精心设置了不同栏目予以呈现。

1.自主学习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自主学习贵在生疑质疑,但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学习,而是围绕学习目标有意义、有策略、有内力地学习。自主学习的一般形式是: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通过生生互动互助协作、交流思想和研究成果,共同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如下:

(1)选定课题或围绕命(主)题;

(2)设定目标,分工负责;

(3)各司其职,完成任务;

(4)讨论评价,交流结果;

(5)归纳整合,公示结果(结论)。

3.探究学习

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学习是围绕学习主题或研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提出或发现问题、探究或分析问题、最终获得结论或结果的过程。

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是:

于引导学生学会“问题的生成”。解决问题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及相关信息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结论(结果)。反思(反馈)与拓展是归纳整合、统摄成规律、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升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生成新问题的创新过程,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归纳总结提炼拓展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准备阶段2006年4月——9月课题申请立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学习,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学习《课程标准》,熟悉高中各种版本适用教科书

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实际,完成各科实施方案;编写“学案”材料;建立学案、学生活动档案、学生学业档案;每学期结束课题组成员集中交流,进行总结汇报,展示学生的学业成果,形成教科研论文或经验总结(汇编或推荐发表)

2007年7月——2008年2月根据前期课题研究进程,适时修正研究偏向,汇总典型学生档案,形成完善系统的经验总结

结题阶段最终成果:1、建立厚实的学生档案宗卷;

2、典型案例分析;

3、教科研论文(力争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或省级获奖论文)

4、结题报告及成果展示

5、在研究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在适当场合及时实践推广

三、成果主要内容

该课题研究成果获安徽省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主要内容有:

课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科研内容非常丰富,要做的研究很多,教学模式的构建、“三维”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多元学习方式的培养、多层次评价方式的探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课标新课程为促进教育科研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题组成员在不断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的经验,形成一系列教育科研论文,在全国和省级刊物、《人教网》、《安徽教育网》、《安徽化学教育网》、《化学教育资源网》等网站上公开发表20余篇获全国、省级一、二等奖6人次;在认真领悟课程标准,深入学习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学生使用“学案”材料。

(一)教育科研论文

1.胡征善老师根据化学新教材设计的《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发表于全国中等教育核心期刊华师大《化学教学》杂志(2007年第10期)和《安徽教育网》、《安徽决策支持网》上。

2.胡征善老师的教研论文《坚持化学课标基本理念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分别荣获省教科所、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颁发的优秀课题论文一等奖和省教科所颁发的优秀教学研究

论文一等奖,并公开刊载于《安徽教育网》上。在全省高中化学新课程研修会议上作专题发言《有机化学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及备考复习之我见》,并发表于《安徽化学教育网》上。

3.胡征善老师的教研论文《认真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中的多重关系》刊载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培训手册·高中化学》中和《安徽教育网》上;章坤老师的新教材教学设计《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刊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培训手册·高中化学》上,供全国课标新课程实验区教师培训和全省高中教师参考借鉴。

4.章坤老师的教研论文《“科学探究”在化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功能》发表于《安徽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上。

5.章坤老师在2007年7月安徽省化学教师新教材培训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的题目是《高一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6.金德民老师的教研论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2006年省教科所、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颁发的课题论文二等奖。

(二)创建《真善化学网》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需要,年近花甲硬是攻克了“电脑盲”关,2007年9月创立了《真善化学网站》,在化学网站上开设了《化学科研》、《化学教学》、《实验化学》、《趣味化学》、《应用化学》、《高考化学》、《化学竞赛》等栏目,供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近千万字的书稿和各种论文、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等电子文稿。

(三)编写“学案”材料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学案”资料,是尊重“学”开发“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构建“学案”的关键。

在编写“学案”过程中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既关注知识的基础性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创设置了《学习指导》、《基础作业》、《拓展作业》、《知识归纳》、《典例分析》、《拓展阅读》等栏目。正如《同步作业》说明中指出的那样“编写一套适合我省使用的《同步作业》”,本身就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中化学教学资料的编写要求,首先制定了编写的基本思路:

1.体现课标,兼顾多向性;2.依据教材,强调基础性;

3.反映学情,张扬个体性;4.联系实际,关注实用性;

5.结合特色,反映趣味性;6.转变方式,重视实践性;

7.题型呈现,坚持多样性;8.力求新颖,尝试开放性。

(1)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室编写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同步解析与测评》的指导方案,胡征善老师参加了由安徽省教科院统一组织、人教社化学室精心策划的《同步解析与测评·化学2》的编写工作和全书的初审工作(2008年5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在安徽省教科所和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统一组织和指导下,胡征善老师参加了编写新课程《化学1》和《化学2》两册的《同步作业》,主持编写了新课程《必修5 ·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和鲁科版两册《同步作业》、《高中毕业班综合练习册》,等等。

JG06172#省级课题成果一览表

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

四、成果实践效果

1、在省教科院的组织指导下完成化学科《同步作业》7册和《高中毕业班综合练习册》,从2006年9月起在全省推荐使用,得到一致好评。

2、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指导下参与编写的化学2《同步解析与检测》在全国推荐使用。

3、多次在全省学术年会上、省级新教材培训会上和全国特级教师论坛中进行专题发言,阐释课题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4、多次在本市教科研会议上、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和区(县)、学校作课标新课程专题讲座。相关活动曾在《安徽教育网》、《黄山日报》作过报道。

市民盟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

发布日期:2007-11-14 下午06:07:06 文章来源:黄山政府网【本报讯】近日,民盟黄山市委充分发挥教育人才集中的优势,组织盟内全国特级教师胡征善老师到黄山区汤口镇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为近百名当地中小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专业教学指导、讲座和咨询,送去了最新的教学信息和资料,并帮助当地中小学教师解决了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

据了解,市民盟今后还将发动更多的骨干教师参与到助学支教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中,采取对口学科辅导、开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或培训活动,为农村教师提供一个提升教研能力与业务水平的平台,为构建和谐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出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殷元元)

全国优秀教师、黄山市民盟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胡征善老师作专题讲座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课题组成员全是一线教师,凭着对教学改革的一腔热情,在教学一线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求真务实,默默奉献。

本课题的确立符合课标新课程的实施,符合高中教学实际,将有效的教育实践提升为创新型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尤其是创设的理科创新型教

学模式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益。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了参与研究老师的教育理念、教研水平,取得的经验对全国新课程实验区、全省、全市的新课程实验具有良好辐射作用和推广作用,对本校新课程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论文选登

1、师德与师艺

【该文获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举办的“金影视嘉”杯全国首届“师德”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获奖名单公布于2002年12月《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

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迅速发展,其相对滞后因素如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逐次凸显出来,在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影响因素诸多,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一、锤师德,铸师魂,身正为世范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教师对学生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身正为范的重要性。

教师一般不会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而是平凡中见伟大,细微中显精神,涓涓细流汇成海,微微水珠映成虹。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教化“善”,“师”乃“善”之化身。大凡著名教育家无不重视修身养性,“积小善而成大德”,以崇高的精神激励学生,以伟大的人格感化学生,以精湛的技艺教化学生,言传身教相融,德高身正辉映。

既然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气度、言行举止、人格情感、学识能力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学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和知能发展;既然教师时时事事都在受到学生的监控审视,为学生作示范当楷模,故而教师必要“美其德,慎其行”,“慎独”自律,笃志躬行。只有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不辱师节,不坠师风。

时下,观念嬗变,新旧对撞,虽有力地推动社会变革经济腾飞,但“冲撞”必致“泥”“渣”泛起,“欲”“腐”逐流,继而侵蚀教育这块不可玷污的圣洁之地,毒害学子心灵,动摇育人根基,“官腐”殃民,“师腐”祸国。所以自觉抵御私欲,拒绝浮躁,从德向善,求真务实,廉洁乐教,甘为人梯,实乃为师之首道,立教之大幸,强国之根本也。

二、修师业,精师艺,学高为人师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发达国家的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通才教育,而通才教育需要博才多识的综合型教师。为了顺应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创新教育的进程,教

师迫切需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积极汲取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教育本源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去缩短学生的学习途径,去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作用,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和学生与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获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科学素质。为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孜孜以求,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和获取驾驭教学的能力,适应教育发展和“活”“变”的教育对象,适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炼师能,精师艺,衔泥吐津,厚积薄发,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要能精通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解本学科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本学科知识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正确估价本学科知识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取向,科学地评价本学科知识在社会或自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要善于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交互联系,博专合一,全面的辨证的审视与考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保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协调性,本质地体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明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高山仰止”,学高为人师。

2、浅议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该文稿发表于1999年8月27日《黄山日报》,入选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及中调所教育调查部编撰的《中国创新教育论坛》(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并荣获“中国教育创新成就奖”暨全国教育调研重点课题SSIC02006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二等奖。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千年更替的时代产物。众所周知,知识和信息是一种非消耗性的、可增值的、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因此,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极具生命力,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经济。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在于教育。因此,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支点和基础,故而有人称这种经济为“教育的经济”或“学习的经济”。

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我们的教育怎么办?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改革教育体制,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功能,构筑大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速知识的产业化转化,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教育效益将成为亟待探索解决的全新课题。同时知识经济又为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育兴,则科技兴,科技兴,则国家兴,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有学者将我国教育与美国教育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受教育者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怎样做)”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受教育者对前者的认识明显优于美国,而对后两者的认识远弱于美国。对比的结果足以证明我国受教育者对可行的研究方法来进步对知之甚少,缺乏多方位多层次的科学素质。美国非常重视公众科学素养(质)的提高,旨在用一代人的努力为之奋斗,美国《2061年计划》对“科学素养(质)的疾病领域”规定:(1)熟悉自然界并尊重自然界的同一性;

(2)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医疗的一些这样方法;

(3)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4)有科学的思维能力;

(5)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乃人类共同事业及其长处和局限性;

(6)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这其中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价值观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对科学的态度、品质和情感。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必须要实现教育创新,着力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尤

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乃至学前教育,更要十分注重培育学生的智能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注重对大脑功能(感受功能、贮存功能、判断功能、想象功能)的全方位开发,使其在学校的正式教育中养成或获得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情感、科学的实践意识和应用科学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知识经济时代接受终身教育备下必要的基本的科学素质。但是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至今还远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教育片面且不协调,社会教育单调而乏力且并未形成完备的症候,学校教育弊端仍十分突出。就中小学基础教育来说仍有以下诸多不足未得到根本改变:在教师方面,重师道尊严缺服务意识,重教轻研;在学生方面,重被动受知缺主动求索,重“分”轻能;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方面,重传统轻创新;在教学活动方面,重教师中心轻学生活动,重知识传授轻方法论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必然导致理论超前技术滞后,知识高深实践肤浅,知识无从转化为产业(产能)的严重后果。此外,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非智力因素与成才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对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和培养,从而埋没和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利研究表明:(1)中等以上的智力;(2)较高的创造性;(3)较高的成就动机、兴趣、热情、自信心、坚毅性、能吃苦耐劳地完成任务等非智力因素。这是构成成才的三要素。其中第三条是我们教育对受教育者最需培植的科学品质。针砭这些教育时弊,是为了阐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培植和配置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开发和积累丰富的智力资本,以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条件准备迎接知识经济新世元的到来。

3、实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该文稿为创新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之一,该文稿入选《新世纪教育论坛——中国教育新成果全书》(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推进和实行创新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构筑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工程。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最关键的是解放思想,切实地建立科学的现代学生观。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只有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才能打破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改革才有方向,实践才有保证。

一、现代学生观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来开展的,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者心目中的“上帝”,教育者持什么样的学生观,直接关系到现代教育的成败。传统的学生观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中心”,学生只是“服从”与“接受”,教育活动无异于“填鸭”和“驯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以及潜质的开发,阻碍甚至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现代的学生观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人格,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的开发,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启发学生大胆探究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唤起学生的主人意识让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生动的氛围中进行双向知识交流双向情感交融。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现代学生观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心中必须装着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及时调整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如果“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陶行知《教学合一》)因此,教育教学方法很有必要来一番改革来一番创新,以“学”来调控“教”,让学生学得自主自在,学得生动活泼。

现代学生观要求教育者必须树立每个学生都有培养造就成才的理念。创设情境创设条件创设机会让每个学生经历成功享受成功感受感悟成功的愉悦。绝不能形而上学地将学生划入“等级圈”,遏制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情况学生的发展,人为地使一些具有某种特长某种潜质的学生被压抑被冷落被淘汰。要承认差异,认识差异,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善导差异,因“异”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得到充分展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失败的教育者,没有失败的受教育者。

二、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几十年教育“惯性”即观念的惰性作用以及诸多社会因素的干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有些地方仍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决不会轻易退出“市场”,没有一套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可能会有其名无其实。

教育评价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有利于激励创新教育,废止那种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创新,重知识轻情意,重增负(加班加点的所谓负责任)轻效益的评价误导,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构建追踪分析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建立目标多维化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包含学校管理评价体系、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体系。学生学业发展评价如下所示:

而对于学校管理的评价和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价应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否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否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怎样发现,是否关注学生心智培养、知能拓展,是否切实践行“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否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着眼于未来”就是指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面对社会,面对工作,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否能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是否能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否敢于革新与开拓。以此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导标准,使教育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真正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真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4、试论问题探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摘要】

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学中的“时尚”,考查“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命题也是新课程、新高考的命题热点。如何设置探究式问题,在问题的设计和探究过程中如何保证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与问题探究的时效性,是探究式教学值得重视和研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以案例形式就此谈谈粗浅认识,与同仁们共商。

【关键词】

问题探究科学性时效性创新性

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已成为教学中的“时尚”,考查“探究式学习”的命题也是新高考的命题热点。如何设置探究式问题,在问题的设计和探究过程中如何保证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与问题探究的时效性,是探究式教学值得重视和研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际就此问题谈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同仁们参考与借鉴。

一、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问题设计的科学性是指问题的设计是真实客观可信,有探究必要的,处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有指导作用有启发性是可靠的;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其“愤”“悱”状态,使之能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与愉悦,并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案例1 关于《温室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失之偏颇,总是痛陈温室效应之“罪过”,有必要“矫枉过正”,给予合理的评价,以帮助“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问题设计】

1.大气“温室”的原理

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图片来源于百度《温室效应》条目

2.温室效应之利弊

图片来源于百度《温室效应》条目

为了增强某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它们的产量,亦可施用二氧化碳气肥。

于是乎:我们要感谢“温室效应”,“没有温室效应,就没有如此多彩的地球”,温室效应之“错”不在于“温室效应”而在于温室效应的“加剧”。

温室效应之弊(从气候变暖、物种变化、病菌霉菌变异与疯长、海平面升高等方面考虑,详细分析略)。

3.温室气体

大气层中原来就含有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臭氧、甲烷(沼泽地、稻田、牛羊等牲畜消化系统的发酵过程、生物体腐败等都可产生甲烷)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这些气体都是温室气体。其中甲烷、氮氧化物是温室效应更强的气体,每摩甲烷的吸热量是二氧化碳的21倍,每摩氮氧化物是二氧化碳的270倍。水蒸气在大气中含量大,并形成云雾等,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而二氧化碳大约只占了26%。

4.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罪魁祸首

自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增加,而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大气中不会自行消失。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就是逐年增加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而其它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改变量不大,目前认为它们不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成分。基于此“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应落实在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中,“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是减缓温室效应加剧的重要措施。

【案例启示】

对某问题或事件要进行全面辩证地分析,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或事件做出科学的评价,得到正确的认识,进而确定其价值取向。尤其是当今之信息社会,要学会提取精炼、处理加工各种信息,以利形成有价值有意义丰富生活引发创新的素材。例如: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的生命安全,任一相关事件的发生都必然“震惊”全社会,从反面给世人上一堂生动的化学课,这或多或少地使人们“畏惧”化学,加上传媒或主管部门的误导,往往在人们头脑中深深地打下“都是化学惹的祸”的烙印,显然这就扭曲了化学的“形象”、歧化了化学的“功用”。我们化学教师必须要给予正确引导,从化学知识上、道德法律上和认知能力上多角度全方位分层次地进行评价,使之明确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案例2 反应速率慢≠不反应

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将“反应速率慢尤其是极慢的化学反应”与“不反应”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例如认为“氢气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过氧化钠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反应”等等,显然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化学反应原理》中给出了一定条件下用△G作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若△G>0(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亦可用电动势ε<0)表示反应物在该条件下不发生化学反应。这种情况下,无论寻求什么样的催化剂,也不可能使该条件下的反应发生或速率加快。

若△G<0(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则其电动势ε>0)表示反应物在此条件下能自发发生化学反应。但△G<0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无关,如果反应速率很慢,可以寻求适

宜的催化剂来加快其反应速率。

一、氢气氧气在常温下不反应吗?

【问题设计】

[理论指导]

H2和O2在101kPa、298K时的△G°==—237.2k J·mol—1,说明此反应在该条件下能自发发生,只是反应极慢。正因为此反应在101kPa、298K时能自发进行,所以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就能使H2和O2在101kPa、298K条件下反应速率大大加快。

[实验探究]

在101kPa、298K条件下,试管内充满H2,塞紧带铂黑(吸附金属铂粉末的金属丝)的玻璃棒的橡皮塞(如图所示)。当打开橡皮塞,快速将玻璃棒上提,在试管口部,发出“啪

啪啪”的爆炸声,铂黑维持红热状态,冷却后试管口部有无色液体凝聚。

[现象解释]

试管内充满H2,因无O2,且H2与铂黑不反应。当打开橡皮塞

将带铂黑(吸附金属铂粉末的金属丝)的玻璃棒上提,到试管口部,

空气中的O2与H2接触并在铂黑的催化下,反应速率大大加快,H2

与O2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使铂黑红热。

[实验结论及推论]

(1)金属铂是氢、氧反应的催化剂;

(2)H2和O2在101kPa、298K时能自发反应,只是反应极慢而已;

(3)催化剂只能改变一定条件下能反应(△G<0)的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一定条件下不反应(△G>0)的反应速率;

(4)氢氧燃料原电池的两个电极要求是多孔具有吸附作用和催化作用的材料。

二、过氧化钠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反应吗?

[问题提出]

这是一道广为流行的习题:某实验探究小组为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在有水存在时才能与过氧化钠反应?”,设计了如下实验:

(1)按图装置,在干燥的试管C中装入Na2O2后,迅速将弹簧夹(K1、K2)夹紧,其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A内的试剂X应是______________时,打开弹簧夹K1、K2,通入CO2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B的液面上,可观察到带火星的小木条不能剧烈地燃烧,且试管C内淡黄色粉末没有发生变化。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A内试剂为CO2饱和水溶液时,其他操作同(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可以证明Na2O2与潮湿的CO2能反应且放出O2。

(4)CO2和Na2O2反应机理可通过示踪原子分析加以证明。请完成下列反应:

Na2O2+C18O2+H218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防止试管C内Na2O2和外界相通时发生吸潮现象

(2)浓H2SO4,Na2O2与干燥的CO2不反应

(3)带火星的小木条在试管中的液面上剧烈燃烧,同时黄色粉末变成白色粉末

(4)2Na2O2+2C18O2+2H218O====2Na2C18O3+2H2O+O2

[评注]

此题的论点是不成立的,因为过氧化钠与干燥的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是自发发生的反应:2Na2O2(s)+2CO2(g)====2Na2CO3(s)+O2(g) △G0==—445.2kJ/mol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Na2O2与干燥的CO2不反应”也是不可信的“伪”结论,虽然实验中没有检出过氧化钠与干燥的二氧化碳作用有O2放出,但可能是因为反应速率慢,而不是不反应。过氧化钠与潮湿的二氧化碳作用有O2放出,是因为当有水存在时,大大加快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速率。

事实上,第(4)小题的化学方程式也是值得推敲的。

Na2O2+2H21818×2

2Na18OH+C2232×2

+)2H2O2====2H2O+O2

可得总反应:2Na2O2+2C18O2+2H218O====2Na2C18O3+2H2O+O2

若考虑H2O2分解产生的H2O再与Na2O2反应,O岂不是也进入了碳酸钠中吗!

Na2O2+2H2O====2NaOH+H2O2

2NaOH+C18O2====Na2C18O2O+H2O

【案例启示】

化学上很多问题的探究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证实,因此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化学实验缺乏理论指导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可靠的,这就要求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必须要有理论作指导,以保证实验设计的科学严谨。例如:欲证明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设计成如下实验想必可信度就大了——因为反应速率慢,下列装置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反应完全:

二、问题探究的时效性

问题探究的时效性是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应该把握教学时机,有良好的探究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刺激问题解决的欲望,探究过程层层深入,引人入胜,探究结果讲求最大效益,“给力”顿悟。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既可以是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尤其是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正是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下的问题,此时“释其疑,解其惑”必会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案例3 铝壶烧水,能说明铝不与热水反应吗?

【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化学1》(2007年第3版P49)“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虽然铁壶、铜壶用于烧水可以说明铁、铜单质不与冷水、热水反应,但“铝壶用于烧水,说明铝不与热水反应”就得另当别论了,这是因为铝表面覆盖着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教师中心稿)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教师中心稿) 刁日莲 语文是学习交际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 语言是在人类的祖先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创造了语言文字并产生了语文教育,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并创造新的生活。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在普通的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2> 这句话触及了语文课的根本。我们的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大大提高,这必然对读、写、听、说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开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辩论,调解,公文,联络业务空前繁忙;要求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效率,与从前书斋中吟诗弄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本文就是就语文教学

生活化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理论的探讨,目的在于阐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历史必然性,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略及发展方向。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个理论观点,他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3>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二)人们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言的,一个人从幼儿牙牙学语就开始在社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他们在生活中听说,说听,模仿着,积累着,不断的领会和应用,由学前到学龄,由小学到中学,参加社会生活和活动就越来越广泛,语言能力也就越来越发展起来。他们参加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剧,读书报……一个人只要不离群索居,他就总会在社会生活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

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

《生活化语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

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17-12-06T16:18:15.0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9月作者:林杰 [导读] 地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地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素材、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林杰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探索地理教学 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生活化,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地理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发言、锻炼;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有趣、有用。这是地理课改的最大亮点,也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地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地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素材、情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一、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地理是指地理学科知识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部分,包括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它是现象不是规律。 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地理方面的经验、体验、认知、感悟等相关的课程资源。 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教师将教学触角深入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体验中,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把地理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构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掌握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基于以上心理机制的分析,要求教师在熟悉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在掌握学情的前提下,精选生活中“有用”“有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便于让学生站在生活化地理的起点上接纳学习新知识。如思维导图(图1)所示,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入手,关注生活与地理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着眼,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来充实和完善地理课程资源;从时事热点切入,有选择地纳入地理教学,用地理的眼光来认识世界;从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旅行为导线,营造真实的情境,从地理的视角看待旅行途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重新审视和发现世界之美。 例如,教师可以把自己或学生旅行途中看到的各地区服饰的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民居的建筑风格的迥异、出行方式的差别等信息列举出来,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以及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来综合分析,作为很真实、生动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也能服务于生活。 在收集和开发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以课标为抓手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设计教学思路与流程。笔者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如表1所示),初步拟定了生活化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各个模块的运用途径与教学策略的构想。 三、推动生活化教学实践优化建议 1、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现在很多地理教学中虽然逐渐实行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地理知识感到非常陌生,不能全面理解各种地理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提升地理教育。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或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对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亲切感。 例如,《气候复杂多样》学习中,教师根据课文中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解释。“明天就是周六了,同学们都想去哪里玩呢?”利用这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候很多学生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么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吗?,听天气预报讲,明天可不是一个适合出门的天气,听说明天有暴雨,安全起见,同学们还是在家里做一些休闲活动比较合适。”“我国的天气主要是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最后同学们帮助教师总结一下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天气特点。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利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高温乎或是暴雨等天气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才会有充足的劲头。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在加上教师科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很好的激发出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2、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现在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带领学生融入到学习的知识中,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了解地理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中,经常控制不好教学点,出现跑题或是教学中心偏离现象发生,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摸不到头脑,理不清学习的中心与正确线路。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中注意知识点与中心的把握,保证教学方向与课本一致。例如:《中国的疆域》学习中,首先需要教师将我国的地图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建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分别扮演不通的城市,一名学生代表学校出差,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规定线路下需要跨越什么城市。利用这种方式实现学生对我国疆域的掌握,学生在不断参与中对其中的知识点印象逐渐加深,更熟练的掌握学习的知识。 3、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经常复习或是接触才能熟练掌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案的需要与安排及时将旧知识融入到新的知识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学习的知识紧密的串联在一起,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熟练掌握新知识,同时合理利用旧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天气变化与我国疆域之后,教师可以将两个课程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能够知道哪个城市是什么气候,这样不仅提升了节省了复习的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知识,促进地理教学发展。 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更好的推动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实践,更好的提升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基于“翻转课堂”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杨XX 申请部门:XX学院 联系电话:13507XX E-mail: [email protected] 填表日期:XX-10-23 二、项目立项依据 1、项目的研究意义 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阶段进入注重质量、发展内涵阶段,如何以多种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肯定的说,尽管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升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考虑到中国孩子学习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一下子彻底推翻传统,也是不适宜的。所以选择哪些知识,

什么时候来实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基础和入门内容,仍然采取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目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带学生入门,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新模式来进行。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享受新的学习模式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避免出现知识陌生带来的学习挫败感。 本课题拟从“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入手,以软件技术专业的13级学生(软件技术3131-3134班)为载体,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络传播为基本要求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提出“翻转课堂”下软件工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并进行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软件工程的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IEEE-cS发起创建软件工程教程的建议,美国建立了一系列的课程计划,但是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的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软件行业是个聚集财产、快速致富的行业;中国要走向世界,占据世界软件工程中的份额,必须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正是在此种情况下,XX年6月,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比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特别是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4、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摘要:初中语文推行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学生引向生活才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汲取知识,有效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让学生更好地去分析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对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效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通过沟通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丰富语文课堂,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 一、初中语文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生活视野 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只有建立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才能很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指导学生运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2.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做题技能培养,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发展,还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因为生活化教学能够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和生命的各个领域,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人文气息的感知,让学生从中感知生活的乐趣、人生的价值、生命的存在和意义。 3.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挖掘学生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比如有的学生比较善于运用各种表演来表达自己的认识,有的学生善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机会。生活化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展现个性,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想法。很多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有的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有的以表演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有关诗歌的内容,同时能够让他们结合社会生活去认识事物的内容,以自己的体会表现诗歌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个性。 二、中学语文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浅谈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走向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的内涵特征 走向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即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灵活处理教学材料,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二、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积极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源于生活又初于生活的教学,是为了生活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1、凸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传统的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什么用处。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际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逐步成为生活的地理学、社会的地理学。 通过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深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实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使学生改变地理无用论的观念。 2、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有有价值的认识,对生活有用地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有用性,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产生学习地理的举和欲望,大大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初学生的生活能力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加强生活地理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利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对生活中困难,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三、加强对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借助生活经验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老师要精选和学生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知识,把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加经扩展、延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活化了课本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当把一

分层教学教学研究项目申请书

一、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近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独立学院在高校队伍中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为公立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行分级教学改变了传统班级授课制采取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所有的学生,力图让学生“齐步走”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它让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老师针对同一水平的学生安排相应适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处在不同英语水平层次上的学生都能提高英语水平,并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实践意义 尽管就目前情况来看,英语分级教学法虽然还没有在所有高校全面展开,但从我校实施的情况来看,该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分级教学开辟了独立院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英语分级教学正视学习者的差别,并把它作为可挖掘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别策略,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发展着想,为每个学生学习上的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个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分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专业班级授课制的旧框架,真正地考虑了每个学生的学业需求和学习中的情感需求,它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教育的原始而纯朴的功能。

2.分级教学促进了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分级教学在独立院校是新生事物,我们在教学管理上无路可循,但也不能因循守旧。为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及学生需求,积极探索多元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反思性教学、研讨式教学、研究式教学、虚拟实践教学以及网络支持式教学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分级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 (1)激发学生的兴趣。分级教学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有了成功的感觉,也就产生了较浓的兴趣,有了较浓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2)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分级教学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灵活掌握课堂授课内容及速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全局出发考虑所有学生的需求来确定授课内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更能节省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学效率。 3)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分级教学中,学生起点和终点水平比较明确,教学是在规定级别中进行的,所以成绩评定比较合理,在同一级别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对教学质量有比较性的鉴别,增强了竞争的意识和气氛,也有利于形成了一种自觉的氛围。 4.分级教学推动了素质教育、确保教学质量。 大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塑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大分级教学针对每一级别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

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 摘要: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在地理课堂中有效的联系生活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及实施途径,并结合自己从教的实践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问题;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54-02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地理教学应当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要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也就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1.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2.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2.1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的理论说教,很多学科的教学现状就是照本宣科,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灌输花费时间多,但是效果很差,学生听、记、背,学得很累,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的基础上,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这样就会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2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地理就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一章节时,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多样的气候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所在的地区及季节向学生阐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冬季北方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和哈尔冰城市中的冰雕,夏季热带海南三亚的度假胜地。以此为对比,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明确气候和农业的密切关系,学会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来发展农业生产。又如教《地球和地球仪》时,教师应给学生树立信心,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修订版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背景 (1)时代需求:写作无处不在,上起领导发言稿、作报告,下至朋友间的问候祝福,生活中的领款借物等,都需要写作,可以说生活离不开写作,而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属于启蒙,需抓好作文第一步。 (2)教师因素:习作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习作课上教师给出一个命题,再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最后学生动手习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单调,而且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参与活动的真实体验,自然写不出真情实感来,只好应付式的完成。为此,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习作生活化教学。即在习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习作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产生习作的欲望,从而在习作中写真话,表真情,提高习作效率。 (3)学生因素:一是学生惧怕习作。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宝贝,为了安全考虑,孩子生活圈子狭窄,除了学校就是家里,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少,视野不开阔,就连周末孩子也被禁锢在各种学习班中。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习作素材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自然惧怕习作,更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开展习作生活化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美国着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我国着名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要“教学做合一”,指出教育要去“真做、真教,教人做真人”。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学科:语文 作者:姜超 单位:固镇县湖沟中学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语文教学应是一门?为生活?的艺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的观点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理论基础必然性 正文: 语文教学应是一门?为生活?的艺术,语文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才会富有生机与活力。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语言是在人类的祖先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创造了语言文字并产生了语文教育,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并创造新的生活。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在普通的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2>这句话触及了语文课的根本。我们的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大大提高,这必然对读、写、听、说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开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辩论,调解,公文,联络业务空前繁忙;要求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效率,与从前书斋中吟诗弄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本文就是就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理论的探讨,目的在于阐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历史必然性,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略及发展方向。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个理论观点,他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3>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二)人们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言的,一个人从幼儿牙牙学语就开始在社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他们在生活中听说,说听,模仿着,积累着,不断的领会和应用,由学前到学龄,由小学到中学,参加社会生活和活动就越来越广泛,语言能力也就越来越发展起来。他们参加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剧,读书报……一个人只要不离群索居,他就总会在社会生活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不是暂时的,而是一辈子的。因此说?教育即生长?。 (三)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语言材料到处都是,语言学习社经常的,大量的,十分丰富,十分生动的;但这种学习又是自发的,常常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摘要:任何学科都或多或少与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学科是由存在于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建立的,人的生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生活性。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它的身影。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生产需要地理知识,国防建设、外事活动甚至对外贸易均离不开地理知识。由此,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生活活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 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地理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便是运用地理知识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现如今的高中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机械地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运用的能力十分不足。面对这种状况,高中地理教学急需改革。改革的重点便是拉近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将生活和地理课

堂教学紧密联系,进而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具体而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包括了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目的生活化。此外,还必须遵循生活化、针对性、科学性、发展性、真实性等原则,构建系统而全面的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 二、实践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符合课标要求,凸显地理学科价值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对分析和解决当前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对此,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就对地理学的课程性质进行了强调,甚至要求学生立足课堂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习,继续构建地理终身教育,赋予了高中地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使命,凸显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2.符合学生实际,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多种生存技能。和传统的填充式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机械式学习转变到新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当中,兴趣更加浓厚,积极性更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符合社会需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生活化教学将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使之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徐州市沛县沛城镇孔庄小学汪颖 情况概述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 二、研究的内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1、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 在课题实践中,我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适当增加相关生活化课外阅读内容,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活化教学对学生个性化以及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体验渠道,从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变单一的语言智能展示向多元智能展示;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目前单调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生动。 三、研究的目标: 1、旨在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此研究,达到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并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精品阅读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以达到活学乐学语文的目的。 2、通过课题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的会读、会说、会写,让语文这一工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从生活中取材,结合思品学科进行学科间教材的整合。 运用课堂这一载体进行操作,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现有课堂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浅 谈 地 理 教 学 生 活 化

浅谈地理教学生活化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体现,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符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的新理念。地理教学生活化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基础和实施策略方面提出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理论基础实施策略 《地理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体现“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使地理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改变过去单一地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状况。 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课堂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体现,成为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避免过于理性化地实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学的状况。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的方式表现地理的学习内容。 一、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基础 1、理论基础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 2、实践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努力将地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因为符合学生的学习接受水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并树立了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自然,收效较好。 二、地理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1、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水平(这种水平包括理解生活,适合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水平)使地理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在自身解读的基础上再实行提炼、大胆的变革、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内容生活化。多用学生熟悉却可能“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为什么国内外运动员常到海埂训练基地集训?为什么“云南十八怪”里有“四季服装同穿戴”之说?为什么“出门要看天气”?又如:在当今商品房的开发热潮中,开发商开发,购房者购房各要考虑哪些地理要素?通过把这些生活实例适当的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不但能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生活化策略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关注的焦点。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几乎是开创了中国教育生活化的先河。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角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中由偏重于单一的认知目标转向生活化多维目标教学。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的是知识技能,以知识为本位,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容易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一种误导,使学生只知道学习知识,而并不了解知识背后的深刻含义。在生活化教学目标提出以后,我们关注的点将更加全面,尽可能地使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它的效用,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来,更好的发挥阅读教学寓学于乐,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演讲家,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与他人交流的人,因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阅读是生活的外延。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须处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阅读背景拓展阅读量,以构建“阅读与生活”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1.联系学生学校生活,使阅读教学生活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