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2021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2021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2021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2021届高考历史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1.研读全国考纲、研究考情、依据课标,依托高考真题,力争吃透教材。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在一轮复习中要准确把握教情、学情、考情,进一步吃透教材,将教材、课标、高考考试要求等紧密结合,扫清知识死角,从整体上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脉络,奠定扎实深厚的知识基础,建立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切实落实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我们紧抓高效复习,强化有效落实的主阵地。要通过我们的指引,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进行基础知识落实与基本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已落实。

3.适当关注新史观,适应高考新变化。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题,史观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平时的复习中,注意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突出主干,知识迁移,尽量运用不同的新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同时在主干知识梳理上也要强调学生学会运用史观去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都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主动性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不高。

2.学习方法缺乏逻辑性科学性,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

3.应对考试能力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不够规范。

针对这种现状,在复习时,尽量要切合学生实际,低起点,高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考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考情分析: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得高考试题命题大多源于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教材,往往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1.必须重视知识的落实。高考试题虽然超然于教材,但考试内容多依托教材中重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因此决不能脱离课本做备考,在考试中许多考生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不够严密,答题时出现漏洞,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清晰,语言表达欠准确,究其原因在于同学们阅读教材不仔细,知识点掌握不牢,观点理

论理解不够深刻。因此,一定要克服思维惰性和认知定势,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整理、联系知识,重新构建起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

2.必须重视学科能力培养。中学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在如何获取知识(包括获取材料和阅读材料等),处理材料(提取、甄别、解释材料的能力)和组织交流能力(概述、叙述、论述等能力);后者主要包括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逆向思维、历史形象思维等思维能力。我们常常借助于这些思维方式来解答主观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能够提高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人简单地概括说:“记忆+理解+总结﹦能力”。对教材和所学知识做到准确记忆、深入理解、有逻辑性的完整表达、及时进行总结感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训练环节,不能单纯靠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是来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应对策略:

1.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提升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虽然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2.把教材做为载体,强化历史思维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问题。

3.利用多元史观做指导。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4.适度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

四、备考时间安排

(1)、一轮时间:2020年5月—2021年3月初

阶段目标: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紧扣课标和考纲,依据教材按照复习材料体系进行系

统复习。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细致、扎实的复习,力争在基础知识方面一次性过关。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知识的落实,夯实知识基础,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得分能力,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2:一轮复习时间表

(2)、二轮复习安排表:2021年3月初——2021年4月底

阶段目标:进行重点知识的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学科内知识有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认识,注重学生提高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附2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专题十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3)、三轮复习安排表时间:2021年4月底——2019年6月初。

阶段目标:有针对性的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通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强化相关认知。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选择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五、教学措施

一轮复习:夯基础抓全面

主要任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以教科书为基本线索,

以高考试题为目标导向,理性借鉴复习资料,逐一落实考点,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完成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掌握,向能力过渡。

主要目标:实现对知识的准确理解、正确应用,夯实双基,融会贯通。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牢固的知识体系;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规律,明确知识应用的情景特征,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升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规范学习的习惯品质。

基本原则:侧重对知识和情境的深化、全面理解,以“问题→情景→知识→方法”为基本活动主线,以高考试题为基本情感导向,初步掌握多知识的综合应用。

1.把“单元复习”作为第一轮复习的基本方法。

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出发,本着扎实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轮复习采用单元复习的方法。单元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认识重要历史现象的本质以及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各历史阶段(单元)的时代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的复习都必须紧扣“主题”(单元阶段特征)而进行,对每一个基本史实都要注意从揭示“主题”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其次,要注意教材的阶段性,抓住阶段特征做文章,形成知识结构,抓好知识网络的构建。不放松对基本知识点落实的要求

再次,用精心设计的不同问题替代课本内容,让学生在训练中去掌握和运用课本知识,有意识的去运用教材语言去做答,即可深化教材认知,又可锻炼学生运用学科术语的能力。

2.本轮复习的关键在课本,目的是为学生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要引导学生多看书,指导学生会看书,要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上下功夫,做到融会贯通。为达到这一目地,就要做到:

一是要“准”,就是要准确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规定性,更重要的是把每一个知识点放在知识的整体中去把握。

二是要“全”,要把高考规定的知识范围不加遗漏地复习,不能“挑肥拣瘦”,更不能猜题押题。

三是要“活”,就是要会用,能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会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具体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来看,往往是把几个知识点联在一起考查;从学生答题失误的分析来看,失分较多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没有全面地、准确地、灵活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四是要“实”,坚持每周有周测。周测以章节为单元,进行滚动式训练,反复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吃准吃透。还要建立错题档案,加强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完全掌握的目地。

本阶段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不把高考的最终目标作为一轮复习的阶段目标,高考题作为一轮复习题引入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感受高考,不期望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就能轻松应对高考,不乱发套题,不随意加大练习的题量和难度,否容易导致使学生后劲不足。

解答高考题要靠知识,必须牢固树立靠本意识,讲、看、练等活动要紧紧围绕对基础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来进行。还要靠良好的习惯(素质)。所以复习时不仅重视知识的结论,要更加重视各种素质的提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有序性、流畅性,养成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落实各种规范性训练使资料的使用有质量和有效率。

二轮复习:建体系抓规范

二轮复习以单元切块复习为主线,以提升学科能力为目的,以知识板块为单位,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打破章节界限,引导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应用;综合科目以学科内专题训练、学科内综合训练为主,以跨学科综合训练为辅,在二轮复习的前期一般不搞学科大综合训练,跨学科文综适应性训练最多两周一次,二轮复习的后期用一到两周时间做学科综合训练和文综训练为宜。

通过复习使考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以点连线,以线联网,构建起牢固的知识结构、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1.指导思想:紧扣学科素养,突出三条主线:即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落实学科素养,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古代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近现代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文明。渗透学科素养,突破一个难点:三个领域的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2.复习策略是专题与通史相结合

①要有“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

②专题的确定要重新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是二轮复习采取的基本方式。应着眼于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系统化思维能力。

3.要注意专题训练与讲评。

二轮复习要注意本学科内知识联系,更要结合其它学科知识,为综合考试做充分准备。

在复习中要强化训练,要练得精练得实。练得精是指练习不宜过多,题目要精选,节省教学资源,缩短教学周期,提高训练效率。练得实是指练要有评,而且要讲得精、评得透,重在揣摩和感悟,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做到举一反三。训练的方式,可以根据高考综合试卷的命题模式进行仿真训练,可以按照高考历史试题的题型搜集或编制试题分别集中训练,也可以选取国际国内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或现实事件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前瞻性命题和考核。在综合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强化第Ⅱ卷练习的规范性,要激发学生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学会求同和求异思维,要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在精练中要训练规范、训练速度、训练准确度、培养能力,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高。

讲评要做到“五讲”:讲“思路”,讲“方法”,讲“误区”,讲“拓展”,讲“规范”。注意指导学生揣摩高考试题评分标准。高考题答案简约,赋分较高,一个知识点2—4分。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最近三年的高考试卷及评分标准进行研究性学习,找出高考试题答案具有的共同特点,使答案更加接近考试标准。

在二轮复习中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加强规范化训练,力求解题格式规范,专用名词符合学科要求等等;

(2)必须加强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既要流畅,又要符合逻辑,使用专业语言规范表达,养成学科语言正确表达的习惯,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3)必须强化错题训练,对考生暴露出来的错误和薄弱环节要对症下药,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化训练的目的,必要时,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错题强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轮复习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

基础题丢分,能力题又拿不到分,这是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反映出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二轮复习中,一定要以教材为本,充分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不能脱离教本而一味依托复习资料。当然,对复习资料中好的信息、好的资源要用,为“本”服务,为学生所用。

2、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很关键。要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考生的积极主动性。要帮助考生建立知识网络、归纳总结、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考生乐学、愿学。指导考生学会学习,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复习过程的科学含金量。

3、处理好“一科”与“六科”的关系

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避免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科目负责,努力提高教学成绩,也要避免无限夸大本学科的地位,或布置大量作业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

三轮复习:强化综合抓提高

三轮复习前期以各地模拟题和近几年高考题为主模拟训练,强化综合科目的跨学科训练;后期回扣课本,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这是高考的最后复习阶段,是知识和能力巩固、深化的阶段。

三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瞄准高考,认真研究高考信息,按高考命题的内容、形式、要求、难度,精选各地模拟试题,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模拟训练,强化综合科目的跨学科训练,着重培养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还要回扣课本,系统梳理,查漏补缺;又要调整学生心理进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

1.基础知识仅仅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储备和必要手段,更重要的还要将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加工制作,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知识,深刻领会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最后才有可能运用综合性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阶段复习,要增强计划性,少做无用功,不要无目的、随意地重复课本,重点解决靠学生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切忌过早过滥地进行跨学科综合。

本阶段要与政治、地理学科密切结合,适度地整合一些学科间的综合问题和综合训练,找准结合点,提高应考能力。

2.切实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相

应的措施和方法,做到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同步进行,相互促进。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问题意识教学。教材是按叙事(史)的程序编写的,使用的是陈述性的语言。教师讲课大多也是陈述性的阐释教材内容。但是,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要明确思维定势的表现,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③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④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确的审题能力、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简洁有序的文字表达能力。

3.要有一定的强化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

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即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要有固定的练习时间。重点训练主观型试题。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坚持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在固定的复习时间以外抽时间看一道材料分析题和一道问答题,先将提纲列出(也可打腹稿),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比较哪一种答案更好,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若参考答案太长,应尽可能的将其缩短,但以能将问题讲清楚为前提。另外要将自己已理解的答案像老师分析试题一样分析给同学听,让对方听了你的分析也能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便是主观型试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一个个死的答案。

4.加强学生行文答卷规范性的训练。高考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最终落脚到行文答卷上,这是真正的“临门一脚”功夫。对此,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

其一,形式上要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的每一个问题,在书面表达时都要自成一个段落。“提示化”指一个设问中有几个小问题,回答每个小问题时要在段首处写上主要提示语并加注冒号,之后再写答案内容。“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分隔,使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

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最好用楷书或行书书写。卷面要书写工整、标点齐全、不涂抹、不画箭头、不加小注。

其二,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明显角度较易确定,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

其三,恰当运用三种语言,规范组织好答案。从近年高考文综试题来看,完整的答案不外乎是三种语言的结合:一是教材语言,即观点、原理、概念等基本知识点;二是材料语言,即从材料中引申或归纳出的,反映中心思想的语言;三是时政语言,即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

有的考生,看到题目却写不出答案或答案不完整,主要原因是没有综合运用三种语言造成的。缺乏教材语言就显示不出理论依据,说理不充分;没有背景材料,就会脱离题干与实际;没有一定的时政知识,就会缺乏创新意识、僵化、呆板。

总之,一轮看工夫,二轮看水平,三轮看士气。

另外备课组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积极交流信息和资料,开展相互听课评课、研讨交流等活动,团结协作,变个体优势为群众优势;学校也要加强与外校(无论本地还是外地)的联系与沟通,广泛搜集高考信息,力争2021年高考取得更优异成绩。

2020.0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