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申论优秀范文汇总(附评析)

申论优秀范文汇总(附评析)

申论优秀范文汇总(附评析)

振兴乡村文化守住文明之根

(评析:对称式标题,整齐押韵,凸显文章中心思想的同时增加文章文采,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说的就是这样的好标题。)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评析:转折递进式开头,首先说明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接着转折指出现实问题,最后亮明文章观点,这样的写法也是申论中常见的开头方式,考生要掌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

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评析:分论点一,理证法,说明为什么要开展和如何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评析:分论点二,同分论点一,说明原因和点出对策。)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托。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评析:分论点三,先说明为什么

建设文化阵地,以及现存问题接着引出建设文化阵地的重要性,提升论点论证力。)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共1053字)(评析:愿景式结尾,引起读者共鸣,加强作者情感表达,呼应标题,结束全文。)

(总评:本篇文章是中规中矩的申论范文,重复使用的论证方法是理证法,先说明重要性或意义,接着指出现状现存问题,最后回归论点的重要意义,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这种写法的套路是很容易掌握的,考生只需对所写申论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就可以写出较不错的申论文章。至于文章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就需要考生平日里多多练习写作,多练多写自会取得好成绩。)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评析:标题就是态度,显示了作者鲜明的观点,这种标题,就是子弹头,具有十足的打击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人谈到社会治理时“言必称希腊”,推崇西方社会治理模式。虽然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有其优长之处,但如果照抄照搬、简单套用,结果必然是“南橘北枳”、水土不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评析:积极一面+问题情况+作者观点。这种开头的架势大致可以推出文章的着力点,作者是立足于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论证,甚至可以说是辩证,文章的显要特点有可能体现在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上。从后文看,也确实如此,这也形成了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大多强调“理性人”基础上的社会自我治理,主张弱化政治权力甚至去除政治权威,实际上是一种分散型社会治理模式。我国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之后,社会治理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继续发挥党政部门作用和优势的同时,促进群众通过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与西方国家社会治理弱化政治、消解权威的逻辑是根本不同的。实践表明,国情不同,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模式必然有所不同。即使在西方各国,其社会治理模式也有很大

差异。(评析:本段算一个过渡段,也算一个论证段,就像鞭炮的引

火索,一点点地将火种引向炸药的本身。作者沿着第一段的“西方治理”话题进行切入,慢慢导向我国的治理框架,拉好了架子,接下来

就要丰满其血肉了。)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的一些有效做法时坚持以我为主,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我国一些地方开始试行“网格化治理”时,曾按西方国家网格化治理的思路,以每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进行网格划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同于地广人稀的西方国家,在我国如果不考虑村落布局和人口等实际因素,就会导致网格与基层行政单元的犬牙交错与重叠设置,进而大大增加基层社会治理成本。因此,许多地方在实践中坚持因地制宜,将“网

格化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相结合,或者把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设置成一个网格,或者把一个行政村划分为多个网格,或者把多个自然村纳入一个网格,这样就把“网格”概念用活了。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当用好我们的历史资源,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乡风传统。比如,目前农村不少地方制定的村规民约,就是将现代社会规范与村情实际、当地风俗相结合的产物,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后成为村民自治的基本行为规范,得到了村民认同。又如,一些地方建立的“乡贤理事会”,借鉴我国乡绅治理的历史经验,发挥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贤者的带头模范作用,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性。由此可见,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当用好自身的优秀历史传统,而不能把现实与历史割裂开来,

盲目引进其他国家的理论和模式。

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这一社会治理体制中,党委领导是第一位的。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基层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与组织领导,能够更好地凝聚社会力量、完善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提升治理效能,从而有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评析:分三个论证段,用三个角度来进行论证,既“借用长处”“利用自身”“坚持原则”,这三个点的选择也是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从他人说到自身,落脚点紧紧抓住坚持自身国情这一核心,使其形神俱佳。当然,文章的素材和论证方式(事例论证、说理论证)的选择,是专业级别的,值得大家学习。)

可见,我国社会治理必须立足自身国情,而不能“言必称希腊”。只有立足自身国情的社会治理,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为世界提供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共1322字)(评析:大戏演完,登台谢幕,文章的结尾通常就是起到回扣的作用,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不需多余再做论述,一来避免抢戏让论证段失色,二来避免文章臃肿显得文章没有侧重点。)

(总评析:我们以前也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好的文章还是立足于

扎实的论证,毕竟申论的目的在于写出论的部分,以期表达出作者具体的认识和见解,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值得大家学习的文章。出于这个问题的专业度和作者的研究程度,论证的内容方面,我们不再点评,但是作者的思维脉络,确实很值得大家研究掌握的。这种清晰的脉络,详略得当的布局,圆滑自然的切题,开头结尾的轻巧处理,可以说,处处都有学问。当然,文章的语句表达,使用的素材,也都是可以摘抄积累的。)

兴盛文化,为民族灵魂塑形

(评析:属于“全面”型标题,有对策有目的,能够涵盖整个文章的内容。同时,标题也是文章的总论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评析:比较少见的一种开头,第一句是强调文化的意义,旨在切题;随后用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这个论述过程不仅仅体现站位,更多的从内容上呼应标题,进而形成共识,就是要“兴盛文化”。)兴文化,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为人民而歌!基层是文艺创作的沃土,百姓的故事最感人。只有脚上多沾些“泥土”,到群众中去采风,才能创作出真正接地气、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好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评析:分论点+道理论证,切入点是“人”。)

兴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互联网时代,网络文艺作品百花齐放,要坚持尊重与规范并举,抵制商业利益的绑架,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

养,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评析:分论点+道理论证,切入点是“社会效益”。)

兴文化,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加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目前,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5、6亿人次,百姓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获得感不断提升。(评析:分论点+道理论证,切入点是“体系”。)

兴文化,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改革添动力,创新出活力。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短缺的文化生产供给、零散的文化经营活动到繁荣活跃的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从较为封闭单一的对外文化交流到以我为主、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开放格局……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也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与现实价值。(评析:分论点+道理论证,

切入点是“制度”。从这可以看出作者的逻辑推进情况,由“点”到“线”到“面”到“立体”,逐步推进,构建一个全面的兴文化的步骤图。)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锐意进取创新,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共1134字)(评析:和第一段一样的写法和意图,强调文化意义,然后呼应政治上的文化定位,使得文章的思想方向保持正统。从形式到内容,都呼应了前文,实现了文章的完整。)

(总评析: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鲜明”,这恰恰又是文章最需要的特质。首先是题目鲜明,亦是观点鲜明;其次是逻辑鲜明,能够把握文章的脉络;再次是态度鲜明,从首尾的表达和论证的呈现,始终是站在一个大局和客观的角度来认识“兴文化”的具体着力点,整体文章给人一种“合力”的感觉,能够切中论证主题的要害。)

培养汽车文明构建文明社会

(评析:对称标题,有形式和音韵上的美,同时又像横幅标语,具有表达观点和立场的效果,是常用的一种拟题形式。)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我国汽车的总量在逐年攀升,进而也标志着我国已经迈进了汽车社会。但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文明素质并未随着物质的进步而提高,“交通陋习”“路怒族”等频频出现,不仅不利于文明城市的打造,更给社会治理带来诸多难题。因此,要想真正的构建文明城市和文明社会就需要加大对汽车文明的培养。(评析:经典的开头写法,一招一式都是清晰明快。第一句切题,写出积极的一面,第二句转折,写出当前的问题,第三句总结,抛出文章的总论点。所以,考生朋友们可以体会体会,申论写作真的不难。)培养汽车文明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为准。当今城镇化建设不断推动,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加剧,城市居住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城市内部居民较为复杂多样,在具体乘车和驾车的过程中,许多市民仍然存在着诸多知识短板,驾车应遵循的交通法规,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和准则,对这些内容并不是十分了解,特别是新迁入城市的居民,对本地的文明准则了解更是甚少,导致城市汽车文明建设始终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政府部门需制定较为详细的文明出行准则,为汽车文明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达到驾车乘车都遵循法规和准则,实现文明社会的目标。(评析:道理论证,用解剖原因来论证为什么需要

出台相关文件,是比较好用的一种论证方式。)

培养汽车文明需要发挥舆论作用。让一个穿着大衣的人主动脱掉

外套,不是向他吹着冷风,那样只会让他裹紧大衣,而是要用阳光照耀着他。因此,虽然直接刚性的规定十分必要,但潜移默化的引导也必不可少。对于很多群众来说,政府每天严格制度和相应的禁止,往往效果不佳,反而是通过一些宣传手段柔性指导,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以长春亚冬会为例,长春市为向世界展现当地市民的文明形象,在出台相关出行准则外,还充分发挥了社会和媒体的舆论作用,通过制作长春市市容市貌的宣传短片,宣传市民良好形象对亚冬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加大了对文明市民典型的案例宣传,通过一系列舆论引导,使得全体长春市民心中形成了一个提升文明素质,保持良好形象的共识,积极展现了中国人的风采。因此要想推进汽车文明建设,也需发挥舆论的作用。(评析:分论点+哲理+道理分析+事例+总结。很全面完整的一个分论段,哲理故事的运用,是一个亮点。)

培养汽车文明需要提升民众的文明素养。由于社会大背景的原因,我们在“自行车王国”时期养成的懒散、松懈的思想尚未转变,这就造成了国民在驾车方面仍存在诸多陋习,当前汽车文明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群众尚未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修养,随意变换车道导致发生打斗、争抢停车位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那么就完不成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因此,我们国民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要心中有礼,将文明礼仪举止贯穿生活始终,在心中形成自我价值准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当前我国城市化与机动化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汽车文明的建立和打造,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城市病,而且也能够助推国民素养的提高,进而加快社会文明建设的速度,因此,汽车文明的构

建是大势所趋,是发展之要。解决汽车文明缺失的问题,才能建成文明社会。(评析:立足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论证分论点。这也是

我们提过可以用但是用得较少的一种论证形式。本身论证的核心话题就是社会热点,那完全可以剖析社会现象进行论证,只要客观全面,就有说服力。这三个分论点,作者采用的是由外及内的思维方式,就意识层面来说,外需要制度,内需要修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当前国人在文明素质方面仍有较大提高,但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文明素养的养成是个道阻且长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共同构建出属于中国的现代文明强国。(共1163字)(评析:古语引出结尾段,客观评价当前的形式,并立足于此提出号召,呼应前文,响应主题。)

(总评析:标准的申论考场作文,标题、文章主体、字数,各个细节都是做到了高水平的发挥。很多同学会说,这样写出来是不是刻板呆滞,显得千篇一律。实际不是的,相同的东西,只有框架性的、判定性的这一小部分,显示作者的个人素养,是观点态度、文学能力,是文章内容呈现的大部分上。例如本文,如果只说结构,五段式文章一说,就可以完成,但是作者的分论点选择、素材引用,都是其功力的体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章有高下之分的原因。)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评析:手段+目的型的标题,重在突出核心的内容——美育,同时这句话又是习总书记重要论断的浓缩,就有了高屋建瓴的效果。实际上,类似于“美育”这种主题,较为抽象和虚无,是比较难写的一种主题。)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通过美育为青少年涵养一颗“美丽心灵”。(评析:用领导“原滋原味”的完整论述引出文章,既是第一时间点题,又是迅速切题,这种方法见得较少,很是值得借鉴。随后进行一个简要阐述,打好舞台架子,详细论证即将粉墨登场。)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孩子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

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评析:道理论证,娓娓道来,能够吸引读下去而不显得冗长啰嗦,这就是道理论证的最佳效果。)

美育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毋庸讳言,一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在一些人看来,美育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在社会上,各种类型的美术培训机构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美术考级热”就是其中一例。也正因此,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

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去年教

育部又与13个省区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从学校到家

庭和社会,都要更加重视美育,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育。(评析:这是很典型的一个论述段,由反面说到正面,通过正反两面的阐述,导向性地得出分论点,逻辑和行文都顺理成章。)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

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民族兴盛、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评析:实例论证,用大量美学大家的言论或著作来说明阐释,归纳一个共识,而这个共识就是分论点。)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共1250字)(评析:名言引出结尾段,旨在提高认识的高度。随后进行了一个接地气的阐述,接天通地,使读者容易接受,也点出对策,使得文章完整。)

(总评析:这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文章,这种文章不在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取胜之匙在于内容的扎实,重剑无锋,就靠娓娓道来的论证层层推进,从而让文章越论越清晰,越论越明确,达到论证文章的理想效果。)

科学规划才能“诗意栖居”

(评析:中心句做标题,突出主题,用双引号来借喻,体现标题诗意。)

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文脉隐没好似失魂落魄……有人用刺眼的比喻,来警醒当前“城市病”有多严重。大城市“得病”,暴露出的正是短视规划带来的长久危害。按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编制一份以人为核心的科学规划,才能真正打开通向“诗意栖居”的大门。(评析:开门见山说明科学规划的重要意义,言语犀利,直指要害,亮明观点,引出下文。)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城市建设新方向。法国政府颁布的法令为之后启动的大规模新城建设提供依据;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案为新城建设明确了法律规定……城市建设立法先行。这既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法治思维又测查了其是否能够运用法治方式建设城市。中央出台的配套文件为我国城市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路线图”,也进一步印证了城市建设须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护航。唯有如此方能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评析:分论点一,举例子来说明“城市建设立法先行”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用城市文脉和特色文化涵养城市建设新内涵。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然而一些城市却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变大、变样、变新,热衷于高楼大厦、景观大道等建设,忘却了文化责任,长此以往,城市

文脉将面临断裂的危机、城市文化空间将面临被破坏殆尽的恐慌,城市独有的文化记忆将离我们渐行渐远。北京牛街、菊儿胡同的改建说明了城市规划文化当先。因此,精心呵护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留住城市记忆方能留住城市“命脉”。(评析:分论点二,先指出城市建设忽略文化建设的现状,接着说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回扣分论点。)

用绿色宜居和健康环境重塑城市建设新风貌。“摊大饼”、“贵族化”式的新城规划让城市发展变得盲目,“城市病”的多发让宜居城市变得遥远……城市的资源环境已无法承载过大的人口压力和过多的

城市功能,这些“不能承受之重”如不及时缓解,城市环境将面临巨大危机,绿色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更是无从谈起。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还城市以绿色,让“诗意栖居”不再是梦。(评析:分论点三,用通俗又形象的形容词形容城市建设问题,行云流水间引起读者共鸣。)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规划应坚持立法先行,文化当先,环境助力。用“诗意城市”包裹科学规划,回应百姓企盼,才能弹奏出城市发展的美妙序曲。(共928字)(评析:引用式和总结式结尾,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总评:本文行文流畅,结构完整,表达规范严谨又不失文采,多处引用名言佳句,详略得当,写作很有逻辑性,娓娓道来,整篇说

服力和感染力很强,也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紧扣申论主题,是一篇很优秀的申论范文,值得考生好好学习借鉴。)

高速公路助推中国改革发展

(评析:主谓宾式标题,很好地表达文章中心思想,利于考官抓住文章主旨。)

高速公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美国人称之为“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线”,日本人称之为“关系国家兴亡的道路”,比利时人称之为“国家经济大动脉”。历经30多年,中国高速公路发展闯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成功道路,而这都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评析:说明高速公路的重意义,引出下文。)

中国高速公路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高速公路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要不要建设高速公路”这样一个今天看来十分正确的命题,争论却相当激烈。应当说,当时还是有很大思想包袱的,以致于把“高速公路”的名称变通改为“汽车专用公路”后,才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理解和认可。最早建成的济青、京石等一批实质上的“高速公路”,都是用“汽车专用公路”的名义上马的,通车后才陆续改称为高速公路。可以讲,正是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大解放,高速公路才应运而生。(评析:阐述高速公路在我国的发展由来,明晰要义,让读者有个大致的了解。)

高速公路带动了交通事业改革开放。高速公路发展也为交通事业改革开放掀开了新篇章。我国第一条改扩建的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迈出了在高速公路使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的第一步;我国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