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一张: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虔诚跪拜的藏民。

(3)探索交流

A、为什么藏族舞会有“上身松弛、略前倾”这样的特点?

生答:……

老师补充:西藏在解放前是农奴制,农奴除负担一定的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要承担各种极其繁重的劳役,世代被束缚于庄园领地之上,领主可以将农奴随意馈赠、转让或交换,并使用各种私刑,以防止其反抗与逃亡,他们的生活非常的艰苦。

总结形成原因:农奴制;农奴饱受压迫;地位卑微;虔诚的宗教信仰。

B、为什么“膝部会有连续不断的颤”

生答:……

总结形成原因:高原生活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为减轻自体力负担。(二)藏族踢踏舞基本动作的学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藏族踢踏舞,也就是堆谐。它的主要特点是脚踏音乐节奏,配合上身的松弛随动,载歌载舞。而藏族人民的服装衣有长袖、脚蹬长靴,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会舞动长袖、踏地为节来烘托热烈的舞蹈气氛。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袖,请大家穿上,体验一下长袖舞蹈的感觉。

(1)冈打的学习

老师把刚才跳的那段舞蹈再跳一次,请大家仔细看、仔细听,老师是不是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的?踏出了哪几种节奏?是用什么舞步踏出这些节奏的?

生:“XX XX”、“XX X”

师:大家刚才说出来的,就是藏族踢踏舞中最常见的节奏。

师:大家记不记得老师用了哪些舞步踏出了“XX XX”这个节奏?

学生回忆动作,引出“冈达”。

教师引导学习“冈达”。

除了“冈达”,还有“踢”和“踏”的动作。

(2)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A、第一基本步的学习:

在冈打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基本步。

B、第二基本步的学习

师问: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础上稍做变化,就是第二基本步。请同学观察老师做了哪些变化?

生答:步法,上肢动作有变化。

学习第二基本步。

(3)摆步、摇步的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看老师跳舞的时候,觉得老师的动作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不是

师:其实藏族人民非常聪明,同样是“XX XX”这个节奏,通过步法的调整,造成了强弱的变化,再配合多变的上肢动作,就使舞蹈动作变得丰富多彩了。老师跳另外两种舞步,大家看一看,听一听,是不是像老师所讲的这样的?

A、摆步的学习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根据动作特点,教师给出舞步名称:摆步

师问:老师刚才是不是在原地做的?

生答:不是

学生练习用摆步进退。

B、摇步的学习

师问:在摆步的向上抬脚变成向前踢出,就变成了摇步。

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学习摇步之后,

师:可不可以拉手做?

师: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时候,都会载歌载舞,现在我们也来边唱边跳。同学们会不会唱《我的家乡日喀则》?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现在,我们就和着自己的歌声,拉手跳摇步。

学生尝试。

(4)退踏步、抬踏步的学习

师问:刚才我们所学的第一、二基本步、摇步、摆步都是用“XX XX”的节奏,“XX X”是藏族踢踏舞中另一最常见节奏,现在开始学习用步法踏出这个节奏。

A、退踏步的学习

教师示范,学生学习。

师:是不是只能面对一点做?

学生面对不同方向练习。边唱边跳。

B、抬踏步的学习

学习动作,根据动作特点,提示学生准确说出动作名称。

(5)复习巩固

A、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六个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一起来回忆一下。

教师随意说出舞步名称,学生跳(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摆步,摇步,退踏步,抬踏步)。

B、请学生与老师一起舞蹈。

三.创编组合

1.导入:

老师也看到大家舞蹈时非常的快乐。其实,快乐是踢踏舞的本质。

师:现在请大家看一组藏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跳舞的照片。(播放有照片的课件)

师问:前面我们说堆谐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那么是不是始终在一个圆圈上跳?

生答:不是,有时一个,有时两个。

来,我们也围成圈边唱边跳,体会一下藏族人民跳舞时那种喜悦的心情。

2.按要求创编

不过,老师要给大家提出几个要求,请大家运用刚才我们所学的几个基本动作,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编排。(所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要求:

A、出场形成一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B、一个圈变成两个圈。时间两个八拍

C、两个圈流动起来。时间两个八拍

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设计如何完成要求A和要求B,然后由学生代表指挥大家一起完成。第三个要求全班一起设计完成。老师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三段连贯展示。老师点评。

3.老师补充结束动作。

师:同学们跳得开不开心?

学生:开心!

师:那你们怎么表达你们的开心?

学生欢呼

师:其实藏族人民在跳到高兴的时候,也会喊出来!

老师示范结束动作。口念“咻咻咻咻……。”

学生学习结束动作。

4.整体表演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把把“咻咻……”这组动作加到我们自编组合的结尾。完整表演一遍。

师:老师都被你们的喜悦感染了,想和你们一起舞蹈了。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满不满意?学生回答:满意!

那我们就给自己鼓鼓掌!

四、拓展

1、请观看录像判断,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师问: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今天我们学习了藏族的踢踏舞,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两段藏族舞蹈,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播放一段弦子和一段锅庄。

生答:是

2、探讨舞蹈特点。

师:从哪里判断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

师:两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蹈中的另外两种较有特色的类别,一个是弦子,藏族称为“谐”,另一个是锅庄,藏族称为“卓”。那么大家能不能说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示课件):

弦子:柔美开朗、舒展连绵。锅庄:粗犷豪迈,洒脱奔放。

五、总结

师:为什么同一个民族的舞蹈也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风格特点呢?不仅仅是藏族舞,其他的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还有我们湖南的苗族、土家族等等,这些民族的舞蹈都风格各异,他们舞蹈特点的形成,和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4-6级师资培训理论考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4—6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甘肃兰州培训时间:2012年6月18日至6月22日培训级别:4—6级答卷人:王英 第一题: 五级舞目——小卜少(傣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双腿的屈伸结合勾踢步、前点步位以及掌形、翻腕等手位、脚位的运用,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傣族民间舞蹈。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难点:追鱼手、勾踢步、曲掌翻腕、 教学对象:8—10岁儿童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准备:五级DVD、CD碟,傣族舞服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大部分居住在云 南省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感情内在含蓄, 下肢多屈伸,身体和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造型。今天,我们来学习傣族舞蹈《小卜少》,一起感受傣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二、欣赏:

1、播放《小卜少》,学生欣赏,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特点。 2、分发傣族舞蹈服,了解傣族舞服,穿着舞服,激发学生兴趣。 三、学习关键动作: 1、勾踢步: ①讲解要点并示范:勾踢步后踢的脚要快速、轻盈,快踢慢落。 ②带领学生练习,反复示范以供学生模范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动作。 2、追鱼手: ①掌形手:学生做手型,明白掌形手是傣族舞的基本手型。 ②讲解并示范追鱼手,学生练习。 3、曲掌翻腕:讲解并示范,学生练习。注意手型的变换。 四、教学舞蹈《小卜少》 前奏 [1] 1—8 体对7点,六人成一横排,正步位,第一人左手点肩,其 他人搭前一人的肩,目视1点。 [2] 1—8 保持舞姿,屈膝4次,右手下垂甩摆。 音乐 [1] 1—4 屈膝两次,右手从身体左侧摊出至右侧。 5—8 屈膝两次,右手里绕腕至托掌位,头、身左倾。 [2] 1—8 屈膝4次,右手经旁按掌落至旁平位,右倾头。 [3]—[4] 重复[1]—[2]动作。 [5] 1—8 体对1点,提裙手,左起单数人左勾踢步4次,双数人动 作相反。

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湖镇初中曹益平 [前言] 湖镇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并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有龙舞、硬头狮、貔貅、小脚灯等。湖镇毛岭头滚花龙1955年春,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湖镇镇于二000年被浙江省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12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因历史变故社会变迁,一些传统文化艺术项目被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消亡殆尽。七十年代中后期,通过当地文化工作者的着力挖掘,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民间艺术重新得以“复活”。 [摘要] 湖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有许多知名的民间艺术,其中“滚花龙”曾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湖镇年轻一辈对此知之甚少,尤其是在校学生更是茫然,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由学校担负民间艺术传承的重任,将民间艺术的传承教学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体育课堂中,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就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 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正文] 一、民间艺术传承现状 一位在文化部门工作的朋友坦言:“如今就是直接从事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的人员,也不一定真正地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学校中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也没有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更不了解。因此,工作以后也不可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这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保护民间艺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教育问题。 在我县民间艺术濒临绝境,主要原因是后继无人,因此,将民间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安排进入学校的必修课程,不失为保护民间艺术的有效措施。将本地的体统民间艺术将其引进日常体育教学课堂中不失为明智之举。通过日常教学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有效地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民间艺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 1、收集文献资料 发动全校师生收集文献资料,主要有王文章的《菲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徐玉珍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杨平和周广强的《谁来决定我们的校本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黎星明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落脚点”》、朱雪静的《古沛八景的开发和

[课程]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课程]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浅谈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摘要: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发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流失问题着手,以人文精神关怀为根本,以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及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为例,发掘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价值。 关键词:开掘,民族民间舞,舞蹈语言,价值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界定及现状 (一)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界定 民间舞是相对于宫廷舞而言的,也是由舞蹈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而来。它强调是民间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民间舞蹈来源于原始舞蹈,当社会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一直发展成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社会功能性的舞蹈而发展为民间舞蹈”[1]。民间舞蹈指舞蹈形式及流传的社会层面——具有民间性。 民族舞则是从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比如中国民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 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个性及样式。民族舞蹈指舞蹈的内涵和个性——具有民族性。 (二)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现状 1民族性流失 不同民族,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差异,积淀了不同的文化传说。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

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民间性流失 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受文革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东西是陈旧的、有害的,应学习西方的、现代的文化。一度造成重视现代创新,而压制传统发掘,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甚至对立。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也成为革新对象,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刚刚向本位靠拢的民族民间文化又一次偏离轨道,受到冲击,不再保留其民间性本色。而在其变化过程中,民间性只是形式化的宣传口号,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而不能在民间普遍流传和发展,这也是众多民族民间舞只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而丧失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体现与开掘 (一)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层面 民族民间舞蹈价值大体分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首先,它是物质的,受原始的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形式。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出现的早期原始舞蹈,即民族民间舞蹈的雏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 其次,它是制度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形式。作为祭祀、庆典、群众自娱等,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中呈现可见的物质性、动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白鹇舞节秧都芒鼓舞帽子舞竹筒舞棕扇舞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尚书。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个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 乐山一带。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 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哈尼”一名首见于清·康熙《蒙自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 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建水、 景谷、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玉溪、通海、石屏 等二十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国外有一万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腊米、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 堕塔、布都、布孔、阿木、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一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种 方言,包括十余种土语。无书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广阔地区,海拔约在800米至2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 栖息着鹿、风猴等珍禽异兽。南糯山,是产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山腰之中,土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 背靠丛林,四周种竹子和棕榈树。哈尼人开垦的梯田,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 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方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 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习俗。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批”,每寨 一人,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另有“咪谷”和“尼玛”,他们在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用说唱及舞蹈向神祈祷,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说唱和舞蹈传播生产活动经验及伦理道德和 神话传说故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异彩纷呈。1984年初至1986年,在哈尼族地区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工作,收集到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有:祭祖先神 灵的舞蹈四个;丧葬舞蹈十一个;节日庆典舞蹈十五个;婚嫁舞蹈三个;自娱情爱舞蹈五个;游戏舞(儿童舞)七个;巫舞四个。 以上舞蹈仅是各地哈尼族众多门类舞蹈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 它舞蹈如玉溪市的“拾菌舞”、峨山县的“烟盒舞”、普洱县和易门 县的“葫芦笙舞”等,在当地哈尼族一些村寨中也有流行。 哈尼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元江县它克村岩画有可辨图像一百二 十幅,其中有表现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像;有表现狩猎的组画;有众多表现母性崇拜的图像及符号。经专家初步鉴定,它克村岩画为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现在元江县哈尼族一些祭祀舞蹈的动作姿态,与原始岩画中的舞蹈图像很相似。 “打莫撮”是哈尼族盛行的祭祀性舞蹈。史料载,哈尼族“以十 月为一年,有周时之风。

舞蹈教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的初衷是通过系统且有规律的教学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及教学等人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教学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组合编创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蹈人才的培养,本文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创编的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创编的方法以及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的教学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组合编创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品舞蹈的表演,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的编排有其自身规律和特色内涵。本文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方法以及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原则 (一)民族性与风格性原则 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与风格性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美学风格的重要标识,是民族民间舞创编之魂,是舞蹈创编应把握的首要原则。即使舞蹈动作编创的再好看、再花哨如不把握此原则就即会使舞蹈看起来似是而非,且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最后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这就要求编导在创编民族民间舞时应准确的把握该民族的舞蹈风

格特点,对该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都要有非常精准的掌握和了解。如东北秧歌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维吾尔族舞蹈的“立腰拔背、挺而不僵、颤而不窜”;安徽花鼓灯的“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等。这些都是历代舞蹈先辈经实践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对各民族舞蹈风格与动作特征的准确总结。 (二)目的性与功能性原则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院派教育事业的初衷是通过系统、有规律的教学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以及教学等人才。民族民间舞组合的训练是成功表演民族民间成品舞蹈的阶梯和有效途径,每个组合都有自己独立的训练目的,体现着强列的功能性,既要保持风格的准确又要达到训练的目的。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不能盲目拼凑,一味追求创新,避免主体动作复杂,元素不能太多,应根据教授的具体对象、具体程度,训练的具体部位、具体目的给予恰当的动作组织和编排。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原则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都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民族民间舞组合的编排不仅要体现传承性,也要体现创新性。这使得舞蹈组合既要保持传统舞蹈的风味,又要与现今时代接轨,与现今观众的审美和生活需求相吻合。保留传统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简单地再现和风格性展示,因而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动律和体态是不可更改和违背的,应该强调和突出。另外,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随意打破民族禁忌,舞蹈的编排要尊重当地的民族特色与风俗习惯。只有突出其个性特征,才能显示出它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 (四)观赏性与表演性原则

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浅谈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 摘要: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发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流失问题着手,以人文精神关怀为根本,以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及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为例,发掘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价值。 关键词:开掘,民族民间舞,舞蹈语言,价值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界定及现状 (一)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界定 民间舞是相对于宫廷舞而言的,也是由舞蹈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而来。它强调是民间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民间舞蹈来源于原始舞蹈,当社会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一直发展成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社会功能性的舞蹈而发展为民间舞蹈”[1]。民间舞蹈指舞蹈形式及流传的社会层面——具有民间性。 民族舞则是从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比如中国民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

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个性及样式。民族舞蹈指舞蹈的内涵和个性——具有民族性。 (二)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现状 1民族性流失 不同民族,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差异,积淀了不同的文化传说。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民间性流失 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受文革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东西是陈旧的、有害的,应学习西方的、现代的文化。

河北民间舞课程标准

《中国古典舞》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30104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三年制)大专【开课学期】第3-5学期【学时数】总180学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高国华、邢令果、杨绯 2011年3月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金暄、杨绯 2011年6月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经过不断探索、改革,深入民间,吸取当地艺人风格特色,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再结合学院“为河北文化事业培养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人才”的办学目标,我们将河北民间舞课程定位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重点专业——舞蹈表演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其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的高职二年级学生。 其先导课程为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同步课程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后续课程为剧目排练。通过这样的课程组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到的相关特色,以中国民间舞蹈为核心,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剧目。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原生态体验、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贯穿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这四个教学环节,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河北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并掌握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舞的表演技能、提升艺术素养、展现舞种风格,进而掌握运用表演手段,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综合能力。 (2)课程作用: 1.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的了解河北民间舞——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丰富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与发展。 2. 吸收相关专业的艺术元素,训练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舞台表演能力,更好地发扬河北民间舞特有的风格优势,有效的体现民间舞的艺术特征,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加强舞台表演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编创能力和技巧运用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文化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1. 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河北民间舞蹈 目前我省民间歌舞达146种,其中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最具代表性,这三个舞种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省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本课程将这三部分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其不断深入探索改革,吸取了当地艺人风格特色,在借鉴高质量、高水平的经典剧目(如:《放风筝》、《跑驴》、《金牛响铃》、《茉莉花》、《丰收板舞》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 2. 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从2006年精品课立项后,我们在发扬原有专业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按照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

中国民族舞蹈鉴赏

中国民族舞蹈鉴赏 光电学院 2010054020004 王仲伟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1 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3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4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5 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6 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

浅谈对民族民间舞的认识

浅谈对民族民间的认识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它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以其绚丽多姿的风采和各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民族舞,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民间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接着说说民间舞,民间舞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和可伸缩的界面,它可以包容各种程度的加工。民族舞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物,(如孔雀舞等,就属于民族舞)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的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它需要艺术家进行高度的再创造,从民间来最后又回到民间去,练习民间舞好处有较强趣味性、培养舞者气质、让人心情愉悦、有益身心的作用。由此而来,我们如今兴盛的广场舞也是由于此原因而诞生,变的更适合某些年龄段以及更简洁。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属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民俗性。我们从舞蹈功能的角度,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分属五大类,即: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如自娱自乐、社交择偶、健身竞技、表演卖艺等);礼仪习俗舞蹈(如在生育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兵礼等礼仪活动中进行的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如在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民间俗信活动中跳的舞蹈);劳动习俗舞蹈。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地区或民族,生活中自然传衍的舞蹈濒临绝境。面对新的时代,他们也渴望以舞蹈来表达心声,树立自己民族的形象。他们甚至向专业舞人提出:“为我们设计一个舞蹈吧!”有许多自编的民族舞蹈就是在这样的呼应下而诞生。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载歌载舞,自由活泼。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巧用道具,技艺结合。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达效果。 既然说到了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那么自然要选取一个典型的民族民间舞的来进行代表说明了,大家都有所了解的《孔雀舞》,它是傣族的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起始于云南省傣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自己扮成孔雀来跳孔雀舞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或二人来跳,吹奏葫芦丝等乐器当伴奏,表演者模拟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的少数民族,其民间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 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是名副其实。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

民族民间舞考级一级曲目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一级 一、西瓜(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以儿歌的唱词引领学生进入模仿状态。 关键动作:滚动(躺地滚动、坐地滚动)、舔胯。 儿歌:西瓜西瓜圆又圆,红瓤黑籽在里边,打来井水镇一镇,吃到嘴里凉又甜。 二、小熊舞(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 关键动作:前舔、后含、耸肩。 教学提示:1.以模仿小熊、表演小熊为主,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 2.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 三、球球操(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以训练腰为目的,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 关键动作:卷腰、胸腰、旁腰。 教学提示: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往远。

四、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教学目的:在欢快的儿歌声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方位感。 教学提示:1、打巴掌时,以手心交叉击打并带有弹性,眼随手动。 2、体前上、中、下的方位要明确;上 ---- 头部的斜上方;中 ----身体的中轴线;下 ---- 腹部的斜下方。 儿歌: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打花巴掌儿呔,二月二,老太大爱吃白糖棍儿,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打花巴掌儿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海棠花。 五、蜗牛(儿童舞蹈) 儿歌:蜗牛出洞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 以儿歌带领学生在没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对学生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机抡、拉、抻的训练。 关键动作:软手。提示:1、团身时,尽量将身体收成球状,再将脊柱最大限度进行抻、拉、含、仰。 2、手臂做抡、拉、抻时,要贴身体走立圆路线,手尖尽量往远够。 六、我的小手手(儿童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9218889.html,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作者:张欢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6期 摘要: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它的传承方式,不是依靠语言文字,而是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为主要特征,而且是在一定环境中模仿长辈们的舞姿、神情、心理、又加进自己的创作,在群众之间一代一代直接进行传承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又表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保护;传承; 在尊重民族、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抢救、保护和在新形势下,以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为龙头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地区提升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方式和旅游发展中所导致的民族文化重构机制和影响的研究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政策进行深入持久地、系统科学地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系统工程的设想、对策与思路。以求在对民族民间舞蹈传统不断保护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传统舞蹈、民族艺术舞蹈、民族舞蹈文化产业、旅游舞蹈、舞蹈教育及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体系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的传统对于保护和延续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最原始的素材,同时让民族本身保持自己的个性。使那些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不至于流失。 其实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而我想现在的继承是将这些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细化更为系统的完整。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我们首要的是在尊重民族本来风格的情况下进行。也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发展趋势,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继承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舞蹈文化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仿佛只有民间所传承的“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否则便不是民间舞而是创作舞蹈。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的角度,也只是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得我国的演艺民间舞停滞不前。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与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不断发展丰富的,今天成气候之潮,明天便汇入传统之流。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了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加以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及审美发展。也要防止随意性,既然是民间舞,就应该保持它特定的民族、地域、风格。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一

球球操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理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榆林学院培训时间:2015.6.20 培训级别:1-3级 答卷人:王一鉴 考试标准及要求: 1、本次考试两题均为论述题,每题答案不得少于500字。 2、本卷每题50分,满分100分,考卷必须署名。 3、本卷需在舞目示范表演考卷抽题时由本人抽取,交卷时间为考试结束后三天内。 4、请严格按照考级中心规定的交卷时间提交考卷,每晚一天扣10分,以此类推。 5、考卷请在舞目考试结束三日内交由组织方统一整理提交考级中心。 6、考试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与当地组织机构联系,考卷提交后请立即电话确认。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教学对象:4-6岁儿童 授课舞目:一级舞目---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 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球球操(儿童舞蹈) 球球操 (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1、以训练腰为目的 2、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 教学目标:1、以训练腰为目的 2、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口传身授教学法 2、学生参与,互动教学法. 教学难点:卷腰、胸腰、旁腰 要点提示: 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 往远。

教学步骤: (1)、先把小朋友们分成四个人一组,身体对圆心趴下 (2)、两个手收到肩前,头带动身体,上身向后推动卷腰,手臂伸直,还原前奏时动作,再重复两个手收到肩前,头带动身体,上身向后推动卷腰。(回原位) (3)、手臂伸直,手臂和腿部带动身体两头起,放回原位,再重复手臂伸直,手臂和腿部带动身体两头起。(回原位) (4)、双手推地,跪立于地面,双手叉腰,头带动身体向后做卷腰,重复双手推地,跪立于地面,双手叉腰,头带动身体向后做卷腰。 (5)、身体回原位,双跪坐,向右下旁腰,还原后向左做旁腰。(回原位) (6)、双手扶地,双脚并步正部位,旁按手姿势,身体笔直,球球跳四次。坐下,脚屈伸上下蹬脚。重复双手扶地,双脚并步正部位,旁按手姿势,身体笔直,球球跳四次。坐下,脚屈伸上下蹬脚。(回原位) (7)、双脚并步成正步位,身体站直,旁按手,身体正对圆心。 8)、踮脚小碎步展成一横排右跨脚,同时双臂搭于前一个人肩膀上,身体向前倾,第一个人双手叉腰。保持舞姿,向后下胸腰。重复左面动作踮脚小碎步跨左脚,同时双臂搭于前一个人肩膀上,身体向前倾,第一个人双手叉腰。保持舞姿,向后下胸腰。 (9)、右脚一步跨回反面,低头双手叉腰,最后一拍扭头看向正前方 球球操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提问:小朋友拍的皮球是怎么样蹦起来的?(请两名小朋友拿皮球示范) 师:那魔法师将我们变成小皮球,我们是怎么跳的呢? 生:不同形状的运动 学习新课:

20名舞蹈教师搜集整理山西民间舞教材

20名舞蹈教师搜集整理山西民间舞教材 13日,记者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了解到,由该院舞蹈系20多名教师历时两年时间搜集整理山西民间舞教材,目前已编创教学组合100余个,教材文字正在校对过程中,预计下半年将正式出版,此教材的出版,将填补中国民间舞教材中的空白。2009年12月,此项工作正式启动,由20多名老师分成四组,搜集山西各地的民间舞蹈。赵林春主任及其它小组负责人分别带领教师赴晋北、晋中、晋南地区研究晋北踢鼓子秧歌、晋中左权小花戏、晋南花鼓、凤秧歌、霸王鞭等地方民间舞种,走访30多个县市,走访民间老艺人近20位,当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5岁。赵林春介绍说,山西民间舞教材主要以晋北踢鼓子秧歌、晋中左权小花戏、晋南花鼓三个具有代表性和价值的舞种为主,目前我们已经创编出了100多个教学组合。已有近400名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预计年底完成的山西民间舞教材会正式出版。据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赵林春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院的舞蹈前辈就开始为山西民间舞做了大量工作,进行收集、采风整理,但未形成系统教材。2011年4月14日,中国著名的舞蹈教育专家、中国民族民间舞奠基人、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志涛教授对该教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山西是文化大省,也是舞蹈强省,像《一把酸枣》、《解放》等等都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次编写山西民间舞蹈教材,是几代舞蹈艺术家多年的愿望,我们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作为此项目总负责人,赵林春教授已在舞蹈教育事业这条道路上耕耘了30余年,她不仅是山西省舞蹈学科的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舞蹈系近年来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拥有《中国古典舞基训》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获得了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的称号等等。2011年恰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建院60周年,舞蹈系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学院60周年大庆最好的献礼。该项目在舞蹈系副主任张种丽的主持下已在文化厅正式批准立项。赵林春说,“山西民间舞教材在今后会播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为山西舞蹈的魅力所折服。”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上记载,山西共有234种民间舞种,该教材所涉及三大地域舞种都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大 众 文 艺大112 摘要: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拥有的精神财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现今文化艺术界最重视的问题。本文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念与特性、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三个方面,讨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如何以传统文化精髓为根基,以时代审美变迁为向导,更好地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文化艺术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与功能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 罗雄岩教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曾经提到:“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聚居、杂居、交错居住的情况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民族一词习惯上多指少数民族。”因此,民族舞蹈也常指的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关于民间舞蹈这一概念,各国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辞海》的释意是:“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英国大百科全书?15版》的解释是:“虽然民间舞蹈一般是指各个民族特有的欢快、娱乐的舞蹈,但它确切的含义在学者们中间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人文百科全书大系?艺术百科全书》上解释:“产生并广泛与民间、风格鲜明的舞蹈。它反映各地区、民族特有的劳动、风俗、交际方式和爱情生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乃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迥异的风格特点。”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功能与特性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最佳的传播载体,舞蹈艺术把人的希望、观念、精神自然地整合成多种文化因素,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程式,即会代代相传,奇迹般地保存并发展。文化在不断发展,舞蹈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贯穿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推动社会永不休止地发展,但舞蹈文化的根可寻、貌可视,在纷繁多变,多姿多彩的舞蹈中,民族民间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承性、群众性、自娱性、及民族性等特性。 1、传承性。人类舞蹈文化经历了多年的历史考验,其奥妙在于保存了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质,无论经历过多少次历代的变迁与民族融合,无需介入其它的任何因素渗透,民间舞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这个特性体现在各个历史阶段。它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保存积淀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素。可见无论在历代还是当代,多元的文化总是永恒地伴随人类的步伐而前进,并且真实的记录着人类创造的文明,其中包括民间舞蹈文化在内的民间文化也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群众性。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风格鲜明,韵律优雅,朴实无华,真情实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劳动和生活,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植根于群众,在长期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过程中,历经世代民间艺人和广大群众的创造、发展和锤炼,形成了完整的表现形式和独特艺术风格。典型地、形象地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群众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以及共同的审美情趣。成为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形式,始终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如杨丽萍在《云南映像》中谈到一段表现彝族男女爱情的《烟盒舞》:“这些舞蹈我是一个动作都没有编,我自己根本不可能编出来,因为这是彝族人的一种创造,性爱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游戏,一点都不邪,一点都不色。它是一种游戏感,其实文明人一直在追求这种爱的美好,这种纯洁,这种本真。其实很多民族一直在遵循本民族的习俗,他们没有改变这种东西”。 3、自娱性。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是自娱性。它源于人们的“本能冲动”和“自我表现”意识。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核心,在舞者愉悦、观者快慰的无形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记得去彝族地区体验生活,在四川大凉山的篝寨里,火红的篝火映红了山寨。在没有任何形式的音乐伴奏下,彝族人民自行围成一圈在篝火旁翩翩起舞,他们唱歌、演奏乐器,跳起了节奏欢快的舞蹈,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由于历经岁月的沧桑,脊背已经弯曲成九十度,但这丝毫不影响到她热情的表现冲动,拿着树叶在地上转着划圆圈。在七月火把节的热浪中,在一波一波的叫喊声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彝族人民那种崇尚自由,热情奔放,自娱自乐的民族精神特质。 4、民族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性。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讲体现民族性,首先在于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包括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性格、气质特征等等,不同的民族又因自身的生态、存在、形态而各具特点。在《云南映像》的排演过程中,投资赞助商为了经济上的利益,找杨丽萍谈话,要求台上的表演要与台下观众产生互动,要请洋人上来扮演白族的新郎,杨丽萍听后坚决反对,她说:很多民族文化村,旅游景点,表演的时候冲着观众游客丢荷包、洒水,这是表层的一种展示,习俗的一种展示,是一种浅表的沟通;我想体现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灵魂的沟通,这才是真正的互通。由于双方在追求艺术本质上的想法不同,对方撤出了对《云》的投资,杨丽萍掏空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完全投入在了《云》的排演制作上,她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她说:“这不仅是一个人审美品位的问题,还关系到我民族的民族属性、民族文化问题,特别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性的舞蹈,它是全人类共性的精神文明,因为它不偏激,不偏商业,干干净净、纯纯粹粹。也不会去弄一些旅游歌舞的快餐文化,粉粉饰饰,穿着芭蕾的紧身裤跳藏族舞,那些不是人类共性的审美文化。只有发自原始生命产生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才一定能得到最广大人民、观众的认可,他们一定能从内心感知到其中的魅力。这是不容怀疑的,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民族生命的延续,是民族活的灵魂。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不论是在各类大型舞蹈比赛还是全国舞蹈汇演中,都涌现出许多题材多样,形式繁多的舞蹈作品,其中也有较为成熟的民族民间舞以其新颖的视角、全新的编排、深厚的韵味、浓郁的民族舞风,通过重新审视、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核而形成的佳作,如《酥油飘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行者》、《邵多丽》《红河谷.序》等等,这说明我国舞坛已拥有一批具有创作实力的舞蹈编导,就民族舞蹈创作来说,无论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已冲破了长期存在的传统模式,而越来越贴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取之不竭的创作元素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同时,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在其原有艺术形式上进行再创造,既是对某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更是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世界各国在注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愈来愈重视对本国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多年来,各国舞蹈家以“如何保存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已举行一百多次。民间舞蹈的传承一直都是各国艺术家、民俗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密切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经济正逐步一体化,文化呈现出愈加纷繁的多元化趋势,这必然也引发当今舞坛创作的多元发展现象,民族民间舞作为生命力最顽强的舞蹈形式之一,在新中国舞蹈发展道路上越发彰显出全方位的审美意识的多维探索趋势: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陈明 (深圳艺术学校 518000) 艺术与人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