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10.2《行路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河大9年下册3单元,这是李白的一首乐府题材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语文新课标中推荐背诵的重要篇目。诗中写通过写现实生活道路的艰难,在跌宕起伏情感变化中表现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及对理想的不懈

追求。学习本诗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等会产生有益影响。

二、说学情(同)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及学分析,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与技(同)

2.过与方:通用+鉴赏诗歌内容,提高鉴赏和写作水平。

3.情态观:感受李白的苦闷心境,学习诗人追求理想,坚持不懈的昂扬的精神。

基上分析,围绕教学目标,重点:领会诗人情感变化。同时也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通用)

五、教学过程

下面,通过4个环节,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一)讲堂展示,激趣导入

课堂之初,“语文大讲堂”,请小老师讲一讲《行路难》的写作背景,从而顺势导入本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生活经验,

还能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带着小老师的身份。更能使学生融入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精细研读,合作探究

设置的问题有:

1.本诗中,诗人的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具体诗句,描述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长风,济沧海”的理解。

3.学完本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人生

态度?你从中有何启发和感悟呢?

在学生讨论中,我将进行巡视指导,之后以小组派代表的方式进行汇报,最后教师给予点拨、总结。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我将设置“朗诵大比拼”环节,请同学有感情有节奏的进

行朗诵比拼。教师给予点评、指导,并评出今天的朗诵之星。最后,以学生小结的方式,说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这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五)布置作业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内化于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作业为:熟练的背诵并能正确的默写全文。

六、板书设计

结束语

初中语文《行路难》说课稿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初中说课稿/ 初中说课稿范文

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语文教案文 讯教育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行路难》说课稿 教材简介: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说课稿 资料适用于初中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xxx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 说教材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 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 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初中语文教案文讯 教育教学设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 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 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 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 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 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

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

初中语文说课稿《行路难》说课设计_010文档

2020 初中语文说课稿《行路难》说课 设计_010文档 EDUCATION WORD

初中语文说课稿《行路难》说课设计_010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沧州第五中学王凯梅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 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

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 说课稿

《拟行路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高二年级学情分析: 1. 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所带班级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5)分析诗人形象。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

初中语文《行路难》说课稿

初中语文《行路难》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编者王耀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一、背景 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团内乱时为乱兵所杀。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本组作品成于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于诗歌创作来抒发其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表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流露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写的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十分切合乐府诗原题《行路难》。 二、解题 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三、译文 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四、赏析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作品开篇便巧妙地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似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由此可见,这两句开篇语,通过“泻水”这一寻常物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门阀等级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悲愤、抑郁的心情一泻无余。 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对自己心态的剖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省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李白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主要围绕“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行路难》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揭示得深刻强烈,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 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 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之前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通过播放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环节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在《将进酒》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1、《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2、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这个主要是说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制度。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顺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不管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没办法做大官。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 、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 、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读懂大意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论诗 1 、知人论世 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 ,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 10 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

《将进酒》获奖说课稿讲课稿

《将进酒》获奖说课 稿

《将进酒》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及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2、课上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蕴含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教学难点】 在质疑释疑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的意境,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

行路难讲课稿(1)

《行路难》说课稿 李白的诗歌我们学过很多,对李白我们也比较了解,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李白的行路难,展现的是怎样的一个李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大家的朗读中有没有把握到这首诗的情感呢? 我们先不做论断,赏析完这首“行路难”再做评价。 同学们看这首诗的题目,行路难,按以往我们赏析诗歌的经验,诗的题目往往包含重要的信息。从行路难这个题目我们能不能预感到这首诗的内容? 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多用来写世事艰难和离别,李白用旧瓶装新酒,装的是什么样的酒呢?我们一起来赏析全诗。 本诗共六句,每一句都可以用我们当下的流行语简单的概括为两三个或四五个字?概括的出我们就能看到整首诗的脉络和情感,怎样概括?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我一会找代表发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第一句写的什么?金子做的酒杯玉做的盘子,值千钱的美酒值万钱的佳肴,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饯别席上的场景,有美酒有佳肴,这是人生一大乐事,概括起来乐景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第二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平时秉性豪爽嗜酒如命的李白不能食心茫然,心情沉重,我们概括为哀情,诗人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同学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子等名相作为自己的榜样,二十四岁离开家乡,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京做了个小官,两年就不被朝廷所容,被迫离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第三句对比鲍照《舞鹤赋》中的:“冰塞长川,雪满群山”,两者区别在于李白的欲渡和将登的受阻,增加了一层对冰塞川雪满山这一现实的无奈和悲愤的情感在其中。冰塞川、雪满山背后有没有深层的含义?提问后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总结这是一种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世事艰难,道路难行,想做什么都受阻,非常背时,因此这一句可概括为伤不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第四句运用垂钓和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为什么要用?此处设疑再引导学生找出这两个典故的共同点,就是垂钓的姜太公和梦到乘舟从太阳边经过的伊尹都辅君主成大业再联想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子等名相做榜样可得出结论,概括为理想是丰满的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第五句,提问设疑,为什么这一句和其他句的形式和别句不同?从内容上分析,行路难行路难,作者反复感叹,表现其迷茫悲愤,多歧路今安在?问号表现诗人不甘自弃又茫然不知何方,再将情感和内容结合,如此悲愤茫然低落,思绪能清晰吗?表达能顺畅吗?再联系我们自身,在我们悲愤或茫然时表达是不是也是节奏短促甚至一字一顿?由本句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可以概括为现实是骨干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后一句,用长风破浪这一古人言志的典故表达自己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 教材简析: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手法感受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魏晋时代的文人特点。教师准备课件,投影要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要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么通过赏析示例《长恨歌》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吗? 生答:用自己的经验来推测作者的本意,理解诗歌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结合鲍照的《拟行路难》来实践一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明确本课教学目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了解诗人: 请同学读书下注释1。它除了关于诗题的介绍,主要介绍了鲍照的诗歌成就。读课后相关链接,幻灯片显示: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俊逸鲍参军”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明代陆时雍说……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突出地位。(板书:鲍照——才子) 四、读诗: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位才子的佳作。 1、学生自读 2、朗读、齐读 五、分析诗歌内容: 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愁什么? 2、为何愁? 3、愁的结果? 1.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行路难》说课稿_0353

2020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行路难》说课稿_0353 EDUCATION WORD

初中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行路难》说课稿 _0353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xxx,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 说教材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悲歌一曲诉愁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