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是生活在海洋及差不多所有淡水环境中的一类细小甲壳动物,一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浮游的桡足类对全球生态及碳循环有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浮游动物中优越的成员,且是细小鱼类,鲸鱼,海鸟,及其他类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由于他们体型细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加之他们平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所以他们对全球海洋的次级生态及碳的循环比其他的海洋生物都有其优越性。有研究表明,他们每年吸纳了约20多吨的碳,占人类排放的三分之一并减其影响。很多浮游的桡足类夜间到海面觅食,白天回到海底及避开掠食者,他们脱落的外骨骼,粪便及呼吸作用可以将碳带到深海。

在海洋食物网中是单细胞藻类和多种鱼类之间比不了少的中间“桥梁”。例如:桡足类的飞马哲水藻失败大西洋的优势物种,已有多年的捕捞历史,主要用其作为幼鱼的饵料。此外桡足类营养丰富,干重占湿重的10.2~33.9%(平均约为17%),其中有机物占干重的77.2~97.9%哲水蚤物质中蛋白质占80%,含二十多种氨基酸,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桡足类的虎斑猛水藻和纺锤蚤体内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对鱼类和虾类保持健康,促进迅速生长有重要的意义。用桡足类饲养鱼虾,而鱼虾喜食,且成活率高,生命力强。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 是海洋渔业生物链中的初级生产力, 直接影响着鱼类资源的数量及分布。不同洋流的交汇与频繁的上升流, 给该海区带来丰富的营养盐, 从而给浮游生物繁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形成良好的渔场创造了条件。所以,桡足类等为渔

场的寻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标志。

第16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海洋。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 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 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 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 (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 (3)海水中含有气体; 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 (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拥有人类所必需的大量食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具有强大的动力,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行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大量来自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一节海洋概述 一、海与洋 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按水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 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水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大洋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水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与盐度有关。盐度大,其密度也大。海水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密度差也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四、海水中的生物 海洋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 1、底栖生物:固定在海底生活的生物。如珊瑚。 2、游泳生物:在海水中能主动游泳的生物。主要为鱼类。 3、浮游生物:随水漂移的生物。如藻类等。 这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氧和阳光主要集中分布在浅海区和深海区的表层水域,所以在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区,生物十分繁盛。 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总是永无休止地运动着,造成海水运动的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度差、温度差、月引力和地震等。海水的运动按其运动形式分为: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一、波浪及其地质作用 1、波浪的一般特征 波浪主要由风摩擦海水而引起。波浪的大小依风 速和传播时间而定。波浪由波峰、波谷、波高、 振幅和波长等组成。 2、波浪的地质作用 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被快 速破坏。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 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 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后者常 凹入成海湾。

2014地质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总复习与思考题 绪论部分 1、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做什么? 2、地质学与地貌学、农业地质学、土壤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地质学与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质学与环境保护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地质学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间有什么关系? 6、地质学在农业生产和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 7、从地质角度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8、讨论地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9、地形与地貌的区别? 10、地质学的思维方法或方法论是什么? 矿物和岩石(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矿物、空间格子构造、六面体、晶胞和晶胞参数、胶体矿物、岩石、岩浆、熔岩、岩浆作用、鲍文反应系列、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变质作用、正变质、副变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岩浆岩的色率、酸度和碱度、假晶。 2、研究岩石与矿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对你的专业研究有什么意义? 3、矿物中的水有几种形式,在晶体化学式中如何表示? 4、按晶胞参数的晶体分类? 5、在冰糖、金刚石、沥青、煤、水晶、玻璃、方解石、水、冰、空气等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 6、矿物的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和光泽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7、举例说明矿物假象、共生与伴生现象。 8、在野外,你将如何鉴别矿物? 9、如何理解矿物的种类? 10、如何理解晶体和矿物形态? 11、矿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规则? 12、矿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13、如何理解同质多象和类质同像?

14、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15、岩浆岩分类及常见岩浆岩鉴别? 16、岩浆岩的化学成与矿物成分特征? 17、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18、火山作用同人类的关系? 19、岩浆岩的产状? 20、岩石圈被证实是岩浆的巨大的源,为什么?什么力使岩浆向地表上升? 21、岩浆与熔岩有何区别? 22、为什么侵入岩比火山岩的结晶程度高? 23、哪些岩浆岩含有石英? 24、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5、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矿物成分? 26、如何鉴别沉积岩? 27、沉积岩的色素及其研究意义? 28、沉积岩的分类? 29、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 30、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31、比较三大岩的矿物成分? 32、变质岩的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33、岩石和矿物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如何鉴别粘土矿物?矿肥种类? 34、土和土壤的区别? 35、如何理解土壤的概念? 36、土的物质组成? 37、岩石转化与循环?有哪些影响因素? 38、我国三大岩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9、结晶岩是指什么? 40、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史 1、基本概念: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化石、标准化石、活化石、生物群落、前寒武纪、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第15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湖泊(1ake)与沼泽(swamp)是大陆上的重要沉积场所,其中往往堆积有众多的矿产资源。在地质历史中湖、沼沉积有广泛分布,湖泊的沉积物类型与气候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地层中湖泊沉积的特点了解古地理和古气候情况。 第一节湖泊概述 一.湖泊概况 湖泊——陆地上的积水洼地。湖泊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因淤积转变为沼泽。湖+沼总面积占全球大陆面积的4.1%。 湖泊遍布世界各地,其总面积为270万km2,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8%。 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是北欧的芬兰,共有湖泊五万五千多个,占该国面积的8%,有湖国之称。 湖泊规模不等,世界最大的湖泊是原苏联的里海,为咸水湖(salt water lake),面积达436 340km2。世界第二大湖是北美的苏必略尔湖,为淡水湖(fresh water lake),面积达88 627km2。世界最深的湖泊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水深达l 620m。湖泊所处位置的高低相差悬殊,最高的是我国西藏高原的纳木湖,湖面海拔4 718m。最低的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间的死海,它的水面比海平面低395 m。 二.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学成分 1.湖水的来源 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其次是冰川融水和残留海水。 湖水的来源深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位于高处的湖泊,如山顶的火山口湖,主要靠大气降水; 位于低洼处的湖泊,其水源除大气降水外还有地下水; 温湿气候区的湖泊,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与大气降水; 干旱、冷湿气候区湖泊的湖水来源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 2.湖水的排泄 湖水通过蒸发、流泄和向地下渗透三种方式而排泄。 干旱气候区多数湖泊无出口,湖水主要以蒸发方式排泄。 潮湿气候区多数湖泊有出口,湖水主要以流泄方式排泄。 一般将有出口的湖泊称为泄水湖(sluicing lake)或外流湖(external lake),无出口的湖泊称为不泄水湖或内流湖(basinal lake)。 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大于或等于湖水的排泄量,湖泊能长期存在;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少于排泄量,湖泊便逐渐干涸或成为季节性间歇湖。 3.湖水的化学成分 湖水中含有的大部分元素呈离子、胶体质点或气体状态存在。 含有的主要离子为HCO3-、SO42-、C1-、Mg2+、Na+、K+。此外,生物所需的养分如NO3、NO2-、NH4-、P、Si及Fe的化合物也很重要,它们的含量虽少但对湖中生物的繁殖具有很大意义。 溶于湖水中的气体主要为O2及CO2,某些湖小还含有H2S及CH4等。 在某一些由地下水补给的或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中可富集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如Rb、Cs、F、As、B、Th、I、U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地质学综合》考研大纲_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地质学综合》考研大纲 一、考试范围 普通高校基础地质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涉及到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3门课程。原则上要求考生曾系统学习(或自学)过上述主要课程,但是考试内容则根据我校地质类学科特点有所偏重。试题总分150分,其中:普通地质学(30分),构造地质学(60分),沉积岩石学(60分)。各科考试大纲包括以下详细内容: 1.普通地质学 (1)地质作用概论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 内力地质作用:地震、岩浆作用、构造运动等 (2)海洋地质作用基本特征 了解和掌握海岸带的改造与建造的地质作用全过程,重点是海岸带的海蚀作用和海积作用的地质过程、及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海蚀作用的概念及海蚀地貌特征,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的海蚀作用特点 海岸沉积作用与海积地貌基本类型及特点 海岸带的演化特征,了解海岸带由改造向建造转化的地质作用全过程。重点是三角洲的变化,及在地质历史中造成海岸带演化的主要因素。 (3)流水(河流与洪水)地质作用基本特征 理解河流这一在陆地上、在固定的流槽里常年流动水体的地质作用全过程。特别是要认识到河流是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的、是塑造陆地表面的主要地质营力。重点是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过程、及改造与建造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和特点。 河流的地质作用及河流地貌特征,包括:河流的侵蚀方式(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溶蚀作用)、常见的河流侵蚀现象及特点、河流的机械搬运方式及搬运能力、河流的机械沉积作用及主要的沉积地貌类型及特点等等。 (4)地震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主要理解和掌握地震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地震波在推断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及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及地壳结构的特点。 地震的基本概念:震源、震中、震级、烈度 地球的内部构造:莫霍面(M)、古登堡面(G)、岩石圈、软流圈(低速层)等,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点。 重力均衡原理:山区与平原地壳厚度的差异,大陆与大洋地壳结构的异同点等 (5)岩石圈板块构造 了解板块构造的发展过程;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要点及板块构造体系,重点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大陆裂谷、大洋中脊、转换断层、贝尼奥夫带、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海底磁异常条带、海底平顶山等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岩石圈板块构造:板块的三种边界类型,板块运动的三种端元方式,板块的运动模式–威尔逊旋回。 2.构造地质学 以曾佐勋主编《构造地质学》为主要参考书,考试内容包括基本名词、概念解释,构造平面、剖面图件阅读、分析及描述,构造作用及构造变形综合论述等三方面,涵盖参考书的以下部分章节: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产状要素及其表述方法);水平岩层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地层接触关

《海洋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第八章海洋的地质作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文伟谢宇飞制作

8.1 海洋概况(概述)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8.1 海洋概况(海与洋)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 海洋。一般来说, 近陆为海、远陆为 洋,水体相通,均 为海水。但两者有 着根本性区别: 海洋形成时间晚:第三纪、第 四纪 海底大多数为大陆型地壳 水浅,一般<3000米,多 为数百米 范围局限,受陆地轮廓直 形成时间早:中生代 已出现 洋底为大洋型地壳 水深,一般>3000米 面积广阔,不受陆地 影响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化学成分)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世界各大洋的一般含盐度为33-38‰,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2.海水中含有Au、Ag、Ni、Co、Mo、Cu等数十种微量元素,很多国家正在进行提取开发实验。 3.此外,海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O2、CO2气体。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性质)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①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 ②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8.1 海洋概况(海水的化学成分) 2.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略大于蒸馏水,一般为1.02- 1.03g/cm3随各地海水的盐分、温度变化而变化。 3.海水的压力 海水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到海底深部压力极大,可达108Pa。 4.海水的透明度和颜色 大洋为蓝色,透明度较好,光照可达200米。 海的颜色变化较大,以蓝色为主,常受悬浮物质和藻类影响,透明度也受到影响。

海洋与湖泊部分测验题答案2014

海洋与湖泊地质作用部分测验题 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海水的运动方式有波动和流动两种形式,前者即波浪;后者即海水的水流,包括潮汐、洋流、浊流。 2.考虑海岸的历史变迁,将海岸分为下沉古海岸、现代海岸、上升古海岸等类型。狭义的海岸是指高潮线以上到海蚀岸上缘之间的狭窄的陆上带。 3.海岸地貌类型主要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海筑平台、海穹、海蚀柱、海滩、水下沙坝、离岸堤、沙嘴、拦湾坝、连岛坝、泻湖、沿岸沙坝、波切台。 4.依海岸物质组成,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等四种。5.湖泊的成因类型有构造湖、火山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岩溶湖、风蚀湖和人工湖等种。 6.湖泊沉积物平面分带包括软泥带、沙质软泥带、沙带和湖滨外带。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波浪—海水的波动,包括波长、波高、波的周期和速度四个要素。 2.海进和海退—是地壳升运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地壳上升引起海退,海岸线向远离大陆方向后退;地壳下降引起海进,海岸线向大陆方向推进。 3.拍岸浪—由于波峰翻卷而形成拍打到海岸上的海水波浪。 4.堰塞湖—地质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湖泊。 5.峡湾—高纬地带古冰川作用区陡而深的冰槽谷被海水淹没而成的细长的深海湾。三、简答题(每题3分,共30分) 1.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答:P260—262 ⑴海面长期相对升降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⑵原始地形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⑶地壳运动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⑷地质构造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⑸岩性对海岸发育的影响;⑹生物对海岸发育的影响。 2.浊流的特点 答: 浊流是一种载有大量悬浮物质而且十分混浊的水下重流。具有以下特点:⑴浊流多发生在大陆坡的斜坡上,或者湖盆中。⑵浊流的流速很高,一般大于10m/s。⑶浊流具有较强的侵蚀、搬运能力。⑷浊流沉积物具有递变层理。表现为垂向和水平向的粒度递变。 3.滨海沉积物类型及其特点 答:

海洋地质作用_2

第十四章 海洋地质作用 地球与其它星球特征的区别是有浩瀚的海洋,海洋緼育了地球上的生命,现代地球上70.8%(4/3)的面积为海洋.地史中由于海陆的变迁海水增多次侵入大陆内部,在地层中留下了广泛的遗迹。例如,淮南地区保留的从云古代中晚期(Pt 2)到中奥陶(02)的地层都属海相沉积也就是说从10亿前——5亿年这个时期,淮南地区曾被海水淹没,成为了海洋的一部分,02——C2上升出海面,C2-P又处于海陆交互的滨岸地带(成煤时期)。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其中铀是获得原子能的主要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 海与洋 海洋是海与洋的总称,粗略地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 海及洋的水都是海水(含盐33—38%。) 海底 为 陆壳 洋底 为 洋壳 二 、 海洋环境分区(根据海水深度及运动情况) 1.滨海带 海陆界线附近狭长地带,一般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域。属海、陆交互的环境。 2. 3. 半深海——深海带 半深海200 ~ 2000米水深(大陆坡地形) 深海 > 2000米水深(大陆盆地+洋中脊) 三、 海洋中的生物 大洋中生物,一方面生活活动改造环境, 一方面许多动物壳CaCo 3 Sio 2成为沉积物来源,如礁体,生物灰炭、硅藻土 §2.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最重要的动力 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 一、 波浪 随水飘移,有孔虫、放射虫、笔石、藻类 固着:珊瑚、腕足动物、海草 爬行:三叶虫、虾、螃蟹 钻孔:蠕虫、双壳

海洋地质整理

第一章 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部分岩石圈,具体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四大洋。 第二章 1. 固体地球可划分为几个一级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 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 2. 什么是海与洋?海根据形态可分为哪几类,这几类海如何定义? 一般而言,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二者的总称。 海与洋的区别: 海盆与洋盆 洋盆:中生代以来出现,一直接受沉积。 海盆:第三纪初具规模,第四纪完全形成。 洋底与海底 洋底:洋壳性质。 海底:少部分洋壳,大部分陆壳 水深 大洋:水深、面积广、形态不受大陆影响。 大海: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大陆地形轮廓影响。 根据其形态,可将海分为内陆海、边缘海、陆间海三种类型。 内陆海:伸入大陆内部者称之。其水文要素主要受大陆的影响,虽然与大洋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总体说来,受大洋的影响不大。如渤海、黑海、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因岛屿而与大洋隔离者称之。其水文状况在外侧主要受大洋的影响,而内侧则主要受陆地的影响。它可与大洋自由沟通,潮汐和海流是由大洋直接传播而来。如日本海、东海、南海等。 陆间海:位于相邻大陆之间者称之。其水深很大,往往有海峡与毗邻的海洋相通。如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等。 3.世界大洋分为哪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通常把世界大洋分成四大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地球上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的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面积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其北部有巨大的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弧,岛弧外侧有深海沟,其中马里亚纳海沟的斐查兹海渊深11034m,为世界已知最深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