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2009年第9期2009年9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 I C AND SOC I A L DEVELOP MENT

VOL.7.N o.9

SEP.2009

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张 洁,杨桂红

[摘 要]云南文化资源突出表现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独特性,为云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一批具有云南多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丰富和提升了云南旅游的文化内涵,有效推进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在分析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今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任务,并给出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文化;旅游;互动;对策措施

[作者简介]张洁,云南财经大学高职学院讲师;杨桂红,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云南昆明65022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090-04

文化和旅游具有本质的内在关联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云南能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所利用的资源丰富多彩,相对于其他省份,其资源突出表现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独特性,共同支撑了云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

一、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

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对互动发展形成共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云南省建设为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在20多年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发展实现了文旅两个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文化与旅游结合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在全省已经形成共识。

(二)互动发展已进入高级融合阶段

一般来说,文化与旅游互动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一般阶段、高级阶段。当前云南旅游业已经走出了初级阶段,在与文化的互动上开始进入有意识的融合发展阶段。云南省旅游产业 二次创业 明确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精神的旅游精品的战略思路,同时在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转变的进程中,着力强调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使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体系健全

云南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六大产业要素发展中,均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工艺品产业、演艺产业和休闲娱乐业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外来游客向云南各地传播了新的消费理念,进而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市场需求和动力,推动和加快旅游工艺品、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演艺、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节庆等产业门类的发展,极大地延长了文化与旅游的产业链。

(四)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名牌

云南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根植于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中,开发出系列化的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精品。如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云南印象 丽水金

[基金项目]云南省委宣传部 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课题成果

沙 蝴蝶之梦 印象丽江 等原生态表演剧目,以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向游客展示了云南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旅游内容和内涵。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和顺古镇等,被评为最美或最受旅游者喜爱的城镇和景区。这些旅游精品名牌为云南文旅产业深入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1]。

(五)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当前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发育程度低、经营主体竞争力弱等问题,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借助旅游产业的市场平台和载体,增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和中介组织、文化经纪代理制度的发展,促进政府从 办文化 向 管文化 转变,增强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2]。

(六)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

山高路险、对外封闭是导致云南大多数边疆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和运用,同时也使不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依靠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新华村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工艺品市场。

二、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云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和总体思路,制定出云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改进管理体制和机制

目前云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情况,要想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必须在省和各个州市级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两个产业要想实现真正的互动发展,有大的作为,需要其管理和运行体制的有效对接。可以考虑尽快在省级层面建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一体化发展 的协调指导机制,整合两个领导小组,共同建立文化旅游办公室,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不仅节约行政运行成本,同时还降低了协调沟通难度。

(二)形成文化 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合理格局

在云南省较为成熟的六大旅游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外旅游区域大格局,对两个产业互动发展进行区域布局,找准互动发展结合点,确立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作为全省文化 旅游产业互动的试点范围,再由点向面推开、由基础向纵深拓展,努力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享资源、共享市场、互为支持、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求发展的新格局。

(三)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

提高现有著名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组织国内外文化专家,对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著名旅游景区进行以增加文化内涵为目的专业策划,以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附加价值。开发历史文化纪念品,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与文博单位合作,研制开发云南省历史文化纪念品以及文物仿制品。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点抓好昆明、大理、丽江、巍山、建水、景洪、瑞丽、香格里拉、楚雄、沧源、西盟、腾冲、会泽等一批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四)整合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云南省目前在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著名品牌,旅游品牌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腾冲火山热海、红河元阳梯田、十大魅力名镇之首的和顺侨乡等,文化品牌如石林 阿诗玛 、大理 五朵金花 云南映象 、三江并流、茶马古道、大理南诏文化等一批著名的文化品牌,其中一些品牌兼具旅游和文化特征[3]。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需要找到最佳结合点,由 自发式 转为积极主动地去整合这些资源和品牌,最终达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的建议。要想实现两个产业的深层次互动发展,我们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需要在各方面积极努力。

(一)加强领导,形成协调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整合全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探寻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项目开发的结合点、切入点。突出云南多民族文化的特色,努力提升云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大力开发具有云南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使全省各地文化旅游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性发展。

2.加强组织协调管理。整合各方力量,打破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格局,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建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重点在两个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协调,使之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

3.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一并考虑、一同规划,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改变目前各地在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上各搞一套,缺乏统一规划和监控的现状。建议各地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做好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规划和各项实施方案。

(二)加大扶持,创造文化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坚实基础

1.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文化旅游领域的投入,多渠道筹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建立财政投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国外资本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积极筹措和安排一批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另一方面,鼓励和促进上市公司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和旅游企业。同时,鼓励支持风险投资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域,采取发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债券、募集设立文化旅游专项基金等融资方式,增加各类资本进入云南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4]。

2.整合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文化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支持。

3.加强文化和旅游无形资产管理。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盘活云南省的文化和旅游无形资产,并以此来吸引和整合其它资本的投入。

(三)打造精品,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快云南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文化旅游娱乐公司、文化旅游演出公司,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名牌文化旅游产品。

2.做大做强做精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加大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进行改造和整合的力度,支持文化旅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旅游企业,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同时鼓励支持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各类 专、精、特、新 的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3.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在文化旅游 一体化发展 战略层面确立 大产品 观念,通过积极挖掘和开发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有观赏实用价值,便于携带、纪念性强的文化旅游商品。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和开发规划。重点扶持一批集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文化旅游商品重点企业。

4.鼓励优势企业进行文化旅游经营。鼓励省外、境外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迁移总部等方式来滇进行文化旅游经营。加快有优势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项目论证和招商,积极吸引国外和省外资金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绿色通道,实施 一条龙 、 一个窗口 全程化服务。

(四)深化改革,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1.加快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加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方式的改革力度,推动国有文化旅游企业的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的改制和公司化改造进程,促进文化企业的产权交易和业务、资本重组,尽快形成一批符合资本市场要求、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

业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采取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权。

2.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大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封锁,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集体文化旅游企业一视同仁。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同时,抓紧制定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中介组织。鼓励成立跨文化、旅游行业的管理协会以及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等文化旅游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自律、监督和服务作用。文化旅游中介组织要按照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规范服务行为,并将服务规程、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5]。

(五)扩大促销,拓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

1.创新宣传促销机制。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树立统一的云南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形象。发挥云南省旅游业具备完整营销网络和营销策略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合、企业为主、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加大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强与国际文化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部门、主要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发展文化旅游营销联盟。

2.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对重点海外客源市场集中力量,加大促销力度。与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有关的部门要结合各自业务,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云南。新闻媒体要策划制作文化旅游宣传节目和栏目,扩大公益性文化旅游宣传。邀请和欢迎世界各国特别是云南省主要海外客源地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新闻媒体、重要旅行商、文化团体来滇考察、采访和报道。加强对电子商务、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在文化旅游营销中的运用。

3.创新节会赛事组办方式。充分发挥节会赛事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赛事活动,组织好各类文化活动周和 黄金周 假日旅游,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旅游 热点 和 亮点 ,吸引和招揽海内外游客。加大节会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交流等会展活动。

(六)科技先行,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1.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旅游产业,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和文化旅游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音像业和网络文化业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全面提高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深入实施 人才兴文 战略,制定云南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和在岗培训,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和不断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工作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旅游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3.加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坚持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实现永续开发。推行文化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旅游景区(点)最大容量控制制度。加大对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和污染治理的整治,积极开展主要旅游通道绿化、美化工作,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樊泳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实践与反思[J].云南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金凤.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字如祥.论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J].云南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丹增.彩云之南的 文化牌 [J].中国报道,2006,(9).

[5]李小芳.演出中介实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

[责任编辑:王 贤]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 由此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 包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 以其独特、生动、多样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 30年来, 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步伐, 云南的民族文化建设也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自 1996年云南省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以来, 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从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 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才能尽早实现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 一、历史:30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的文化形态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生长出一定的、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 30年来, 我国的文化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世纪 90年代初。 1978年 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社会文化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也由高度集中的、有计划发展国有文化的模式向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 以及“ 双轨制” 的改革方式, 使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认同, 标志是 1989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 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1](P23 第二阶段:上世纪 90年代—— —本世纪初。 1992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 促进了文化体制的改革。继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之后, 2000年 10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在当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的思路。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关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

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回顾与分析

云南文化产业研究进程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研究工作同步。 1996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委会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大省”。云南省委宣传部随即把筹办首次研讨会的工作交给了云南省社科院,1997~1998年长达近2年的会议筹备期同时也就是研究期。1999年1月召开“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199 9年9月出版会议文选《走向21世纪的云南民族文化》[1],均有1/3的力量用于文化资源开 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并视之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0年8月,“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第二次高级研讨会暨云南文化产业展览洽谈会”召开,明确提出了“民族文化产业兴,民族文化大省立”的口号。以此为标志,云南文化产业研究开始独 立走到前台,在2000年8月国家文化部于西宁召开的全国“西部文化工作座谈会”上,在2000年10月文化部和北京市于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引起了外界关注。从此,云南文化产业研究以鲜明的“西部视角”为特色,在国内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2004年4月11日,配合“云南文化北京系列宣传活动”,“云南省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 业,建设文化大省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2004年10月25日,配合“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 介周”活动,“滇沪合作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图书馆召开。至此,文化艺术繁荣的“云南现象”,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开始由研究界的概括转为公众社会的话语。 一、研究工作的主要方面 云南也和全国其他省区市一样,近年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产业研究有来自政界与学界 两股力量,这两股力量的协同和交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决策性、应用性研究 1.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文件的研究起草。2000~2001年,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委政策 研究室、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和云南省社科院联合组成起草小组,连续研究起草了《云南民族文化 大省建设纲要》、《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2]等一系列文件,或行文公布或审定刊发,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纲领性、规划性文献,其中均有相应的篇幅涉及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和规划。 2.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2001~2002年,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委宣传 部和云南省社科院联合组成研究小组,研究并草拟出《加快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两份草案,由于宏观条件不成熟,未能正式成文,但作为决策咨询研究 的一种基础性准备,为以后的工作延续创造了条件。 3.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2002~2003年,云南省社科院文化开发研究中心接替原民 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先前工作职能,承担起省委宣传部部署的“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研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弘扬的重要渠道。“十三五”期间,作为江苏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和同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已经越发凸显融合发展的趋势,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江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着实质性的转型升级,两大产业的融合方式越发多元化、融合广度逐步扩大化、融合深度进一步纵深化。对当前江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作了概述,分析了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 标签: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 引言 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经济结构、消费需求升级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融合可以使产业间相互带动,互利共赢。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具有强示范意义和较强可操作性,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融合功能对于经济转型发展非常重要。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现实需求基础,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几乎所有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嵌入至文化产业的框架之下规划,一定会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本文在国家战略发展基础上,以江苏为例探索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对于两者更好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江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程度较浅弱,产品创新能力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正越来越多的倾斜到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并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衍生带动的其他相关需求,也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因而发展江苏文化旅游产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是江苏的旅游、文化资源一方面由于旅游资源分布较分散,南北跨度大,地域性特征明显,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存在整合能力弱,整合方式方法落后,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差等诸多困难。 2.2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对于与旅游资源相关的文化没有深入挖掘。政府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沟通互动互促欠缺。旅游企业开发旅游产品时缺乏挖掘旅游资源背后文化价值的意识,政府文化研究部门只研究文化产品、在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上短板明显。作为旅游业灵魂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缺乏一批在全省有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富有江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目前江苏的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依靠自然资源开发景区产品的初级阶段,既无法与南方省份的特色自然景色相比,又缺少北方省份的厚重历史文化元素,多数景点“有景无文”的情况比较明显。

组建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可行性报告

组建××××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可行性报告 一、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的必要性 1、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的需要。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将迅速发展,并成为国内的支柱产业;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产业将成为输出性产业。目前,我省人均GDP已经接近800美元,且居民收入水平连年持续提高,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省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因此,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企业投资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的需要。 2、整合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需要。云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同时,经过多年的投入,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但是,我省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的手段,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项目带动作用不强,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欠佳。因此,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我省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类型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需要。 3、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需要。我省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很大,但是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承贷能力严重不足,抵押、担保等瓶颈问题突出,投、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

颈,强烈呼唤来自市场方面的金融支持。因此,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是引导、聚集、整合社会资金,扩大对文化产业投资的需要。 4、文化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自2003年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我省顺应文化体制改革趋势,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打造了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云南响声》等均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并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是,与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市场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另外,财政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手段仍显单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不够,没有可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因此,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既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引进财政支持方式的必然要求。 5、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战略需要。近几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大好的背景下,我省国有企业发展迅速,效益明显提高,企业积累快速增加,部分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烟草业、旅游业、治金化工等行业均排在全国同行业前列。但是随着资源消耗的加快,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系今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其中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并且在我省正在迅速成为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起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投资文化产业,是我省大中型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可行方式。

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3-03-07 [作者简介]杨萍, 女,新疆伊犁州党校,正县级组织员。唐旻星,男,新疆伊犁州党校学报编辑部。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杨萍唐旻星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伊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伊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壮大伊犁文化产业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产业伊犁战略布局 [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03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14-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伊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综合考虑伊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构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伊宁市 以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商务旅游、影视创作、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强化“塞外江南、西域古都”文化品牌,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文化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 1.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贯彻“保护为 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伊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加强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力度。 2.彰显“ 塞外江南”文化休闲功能。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好伊犁河,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沿河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扩大“塞外江南”品牌效应。对市区及周边湿地、河流、水系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构建城市沿河生态圈,打造体现“塞外江南”特色的生态公园、园林景观。 3.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整合提升民俗一条街的文化内涵,重点结合汉人街商圈改造建设,集中打造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结合伊宁市新区建设和打造百万人口规划、以高起点、大视野、前瞻思维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特色示范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4.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策划举办和承办全疆乃至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伊犁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14·

(完整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012-08-22 | 阅:6 转:2 评:0 | 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旅游界和文化界的共识。于光远教授也曾提出,旅游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行业,同时也是经济性较强的文化事业。然而,如何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路径如何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 1.旅游产业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明确的边界。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由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的连接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合,组成了生产和服务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称为旅游产业(张辉,2002)。其定义是以同一服务市场(游客市场)为集合划分的,是从满足旅游需求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因此,其产业涉及的范围也会根据旅游需求形式的演化而变化,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这就决定了旅

游产业具有开放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游客的旅游活动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开展,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旅游产业的内涵。因此,从根本上说,旅游产业具有对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质上即具有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2.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起源于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和西奥多·阿道尔诺(TheodorAdorno)在1947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的“culturalindustry”,亦被称为“文化工业”。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产业都无统一定义。戴维·思罗斯比(DavidThrosby2001)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在生产中包含创造性,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他在《经济学与文化》一书中用同心圆对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进行划分。处于同心圆核心层次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手工艺等,此外,还包括更新一点的艺术形式,如表演艺术等;围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具有上述文化产业特征同时还生产其他非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图书和杂志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报纸业和电影业;而处于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具有文化内容的行业:广告业、旅游业和建筑服务业。 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标准中,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具体包含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等九大类。 三、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基于资源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渠道融合和企业融合

云南文化产业

云南文化产业 云南已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梯队 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依托具有优势、特色突出的文化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找准定位,才能准确探寻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差异化竞争。10多年来,云南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努力实践并遵循了现代社会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充分挖掘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依托快速增长的本土文化消费市场和旅游产业带来的外部消费市场,找到了被媒体和学术界概括为“云南现象”、“云南经验”的特色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2012年,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1%,成为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的省份,与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并肩,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第一梯队。 26个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主体内容。与东部中部地区以都市、历史和现代文化为主体内容不同,以民族文化内容为特色的版权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民族演艺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珠宝玉石产业体现了云南文化产业的特色,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点业态。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因 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生活,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因。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云南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各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在云南,文化产业以其活跃于民间、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产能效应,当之无愧地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乐民、育民、富民,促进保护、传承、传播,提升民族地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巨大潜能在不断被挖掘和发挥,与之相应的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古村古镇、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名村等,构成了云南文化产业特别赖以发展的集聚空间和创意舞台。 随着本土与外部市场关联促动、相互构建的深化,26个世居民族的文化生活顺势应时与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创新、艺术生产、大众消费实现对接,地方性文化空间得到拓展,文化遗产、茶马古道、藏民家访、主题客栈、农村演出户、文化大院、国家公园等成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进入消费语境后得以展示、销售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必要空间,在“他者”对异文化的想象追寻和体验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注定成为地方性知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工具。 特色,决定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创造力、竞争力,也决定了对云南文化产业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于数字层面,而要落脚于特色文化产业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 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 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 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 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百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 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 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咼,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资料讲解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 文化产业融资是指经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而采取各种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有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以下简称IPO)和私募股权融资(PE,以下简称PE)。 自2010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文化产业中的各项金融扶持与创新举措明显加快。2012年,为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各项利好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金融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投资者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投入。众多投资机构纷纷涌入文化产业,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长高6.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已经达到3.48%,按照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0.2%,而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达5.5%。 2013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传媒的财政拨款为636,828.28万元,占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额的92.7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类型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展,资金不断充裕,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投融资体系建设也迎来新的机遇。全国各大银行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所投资规模涵盖了互联网、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网络游戏等各类型文化行业领域。其中,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对其投资金额高达1442亿元,比上一年度新增约330亿元,增幅达30%,是全行业中融资增长最快的领域。而其他一些商业银行也表示出对文化企业的青睐。在第二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上,民生银行分别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业传媒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云南省文化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庞英姿(1976-),女,江西横峰人,昆明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学与云南经济文化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0期 云南省文化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庞英姿 (昆明学院历史系,昆明650031) 摘 要:近几年,云南文化产业以民族特色主线,强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富有云南特 色的发展之路,在全国形成了“云南模式”现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云南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针对这 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云南;文化产业;发展 2009年12月底,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提出了将云南省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 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两强一堡” )的奋斗目标。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目标,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 指明了方向。 一、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等方式和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围绕民族特色做主线,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影视、民族文艺演出、民族特色文化等多层次发展的文化产业和市场。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全省GDP 的5.3%;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全省GDP 的5.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云南文化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浓郁的民族特色,不断在中国舞台乃至世界舞台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和震撼,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形成日益为世人瞩目 的“云南现象 ”、“云南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云南带来一系列美誉。 “歌舞云南”。云南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之称。傣族的孔雀舞、佤族的木鼓舞、彝族的左脚舞、藏族的锅庄舞等各具特色,彝族的“海菜腔” 、傈僳族的“喉颤”等原生态民族唱法给世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近年来,在挖掘、整理、开发、利用民族歌舞资源的基础上,云南歌 舞节目精品迭出,以《云南映象 》、《丽水金沙》、《云南的响声》等为龙头,全省演艺业快速发展,涌现出《勐 巴拉娜西 》、《蝴蝶之梦》、《印象丽江》、《太阳女》等一批极富云南民族特色的歌舞文化精品。原生态民族歌 舞《云南映象》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2004年在全国以 至世界刮起了一场云南旋风,并创下了一场演出收入60多万元的记录。在国内歌坛上,来自云南本土的茸巴莘娜、李怀秀李怀富姐弟俩、香格里拉组合、一窝雀组合等歌手崭露头角,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与此同时,作为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先头兵,近几年,云南已有500多个艺术团体、2万余人次演员,到世界30多个国家及地区演出1500余场,有力地把云南民族歌舞文化推向了世界。 “影视云南”。优美自然环境,浓郁民族特色,吸引了众多的影视作品将云南作为拍摄外景地,全省各地也陆续开发建设一批影视拍摄基地,云南成为众多影视导 演青睐的“天然摄影棚” 。2003年以来,云南省已建设成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昆明玉龙湾影视城、保山哀牢 王宫等十大影视基地。而且,全省影视基地数量还在陆续增加中,如著名陈凯歌导演在昆明投资120亿元建设的东方影城和香港导演唐季礼投资30亿元的昆明影视与新媒体产业基地项目现正在建设中。在影视拍摄基地 建立的同时,曾经诞生过《五朵金花 》、《阿诗玛》等国产电影名片的云南,也在影视创作拍摄方面取得了不俗 的成绩 ,《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先后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 、《德拉姆》获得华表奖最佳数字电影奖 、《好大一对羊》荣获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金凤花开》、《滇西1944》、《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题材影视佳作也陆续呈现荧屏,为全国人民奉献上一道一道精神大餐。云南在影视拍摄制作这个最具国际文化产业标志性特质的文化品种上,呈现出一个快速推进、成绩卓著、异军突起的喜人态势。 “节庆云南”。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庆,如彝族的“火把节” 、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 、苗族的“花山节”、藏族的“赛马会”、景颇族的“目脑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 、佤族的“新米节”、苗族的“盘王节”等民族节5 51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指导原则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趋同趋势明显,在全球化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中西方观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产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传承、发展草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建设,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2.学习、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的历史沉淀,有着丰富的文明艺术瑰宝和民族风情文化,形成了较完全的社会组织制度,一些开放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应该虚心的广泛学习、吸收、借鉴。 3.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讲,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当今世界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产业必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与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一起,组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群落,形成体系,推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明显增长,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联动。由于长期实行文化事业为主的方针,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起步。首先需要划清事业与产业的界限,不能都推向产业,该留的留,该转的转。其次,作为一个地方的规划,应该既要有事业规划,又要有产业的规划。特别是新世纪的头五年,通过事业带动产业,非常重要。 2.传统特色与积极创新。我区文化的特色很鲜明,应该继承优秀的草原文化,深度发掘。同时文化商品的基本特征是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文化商品才有广阔的市场。 3.组建大型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现代经济是大型企业的经济。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没有经济实力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强大的大型现代企业,很难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与大众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并且对打造文化产业的“航母”也是基础性的。 4.文化产业应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品既可以做生活资料,也可以做生产资料,所以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很多。从生活资料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开拓市场的切入点。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内蒙古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确立符合区情的发展目标。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 1.都市文化战略。都市文化是把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一个枢纽,同时现代都市也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和都市文化作支撑。内蒙古已开始形成大、中、小城市网络,有着较好的都市文化基础。草原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中国文化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了当前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战略和对策,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文化产业增速保持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约占GDP比重%。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比2009年增长18%,

约占GDP比重%。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000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同时,十一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的目标,实现倍增。 2.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中国的软实力名列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差距。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 1.市场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电影业为例,中国每年可生产近400部电影,只有少数预算超过上亿元人民币的大制作影片,能够取得一两亿的国内票房。2009年的电影总票房约60亿,2011年达131亿元,增速明显。这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尚有很大的潜力。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