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

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

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1、商周宗教思想

①、夏商周的异同

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

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

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

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工艺五材属性

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

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

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

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

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

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

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游历讲学、养士制度、稷下学宫)

3、孔子思想

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1)关于天命和鬼神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孝敬父母。

③礼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心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孔子的“仁”的思想

1、“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实现途径:忠。恕

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

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

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

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

孔子的哲学思想

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辩证法思想

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过无不及,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3、认识论

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学与思学与用言于行

孔子的政治思想

倾向保守,但有改良成分

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

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

孔子的教育思想

1、智力差别分类:有教无类生而知者,上也。学而知之,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2、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反对固持己见不耻下问。

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4、教育内容|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智、体、美)

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4、孟子思想

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

1、人禽之辩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及人之为人的本性

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强调仁与义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

1、理论基础:A、性善论 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

2、具体措施:A、为民制产 B、减轻租税 C\省刑罚、重教育 D、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三、孟子天命观和认识论

1、天命观 A、天时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识、有道德属性的主宰之天

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爱,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一方面,一切有命运安排,人只能顺命行事另一方面人要知命,避祸就福,近期天年。

2、认识论

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即是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理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反思“诚”。诚本意信实无伪,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修养的具体途径: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大丈夫”的境界。

5、墨子思想

1、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主旨:“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

实质:反映手工业者及其它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

2、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天志下》)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3、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4、墨子“三表说”

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A 历史经验

B 百姓亲身经验

C 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

意义:

A 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

B 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验证的观念。

5、后期墨家的思想

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

著名墨学专家杨向奎:“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认识论、逻辑学说

认识论

①、“知,材也”,“知,接也。”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②、“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莫”通“暮”,久是一切时间的总和。)

③、“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知识按来源分为:闻(亲闻和传闻,指间接经验)、说(用推理方法得到的知识)、亲(直接感觉经验)。名是所用来称呼认识对象的名词或概念,实是被称谓的认识对象;名实应结合,应相符;认识应变为意向,表现于行动。——“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逻辑学说

①、类、故、理:逻辑论证的三个基本范畴

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据类的外延和内涵,反映类的名词或概念分为三种:达名(外延最大,内涵最一般的概念,如“物”)、类名(反映一些特定事物的概念,“马”)、私名(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如“昭陵六骏”中的任一匹马。)故:指事物或判断形成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分为“小故”(必要条件)和“大故”(充分条件)。

理:指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同一律:名与实要一一对应,论证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同一;矛盾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等等)类、故、理结合是正确论辩的充分必要条件。

②、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名:名词或概念;辞:命题或判断;说:推理。概念用来反映一类客观事物;判断用来陈述对象的情况,表达对象的性质或关系。推理用来揭示某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有成立理由。

③、“辩,争彼也,”“争彼,当者胜”只有争论一对彼此矛盾的论题谁是谁非才是“辩”,只要是辩,必有一方胜,其中与事实相符的那一方才是正确的。

6、墨学现代价值

反战争、反特权、反等级、反腐败、倡和平、主兼爱、尚廉洁、贵平等、重生产、重科学是墨学带有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

6、先秦道家思想

一、老子的道与德

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近似自然观、宇宙论

人道:蕴含道的主体方面,近似人生观、社会观

1、老子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取道于寻常可得的

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取得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

的根本。

3、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以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

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德:德性得也,道之体现,从于道。

二、朴素辩证法

1、对立统一,正反互转(反者道之动)

A对立面相互依存 B对立面相互转化 C转化的条件性

2、事物发展具有量变、渐进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救。现实中的东西都是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那么最好不要多事。

2、贵柔,以弱胜强之术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处世哲学

3、复古倒退的历史观

四、老子学说的影响

与儒学相互补充汉初黄老之治的思想来源反者道之动,演变成权谋术数

绝圣弃智,反对社会进步

7、庄子思想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上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人,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心斋坐忘论

“死生如一”和“安化”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死与四时一样运行自然。

得道论

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观点

“齐物”: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逍遥”,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己”、“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忧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道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异同

同:A、庄子之道的基本内涵与老子的道无多大区别,关于道的根本属性,遵从自然无为的根本法则二者基本一致

B、社会批判立场和返归自然地社会立场相同(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和绝望)(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

异:A、出发点:老子出于“治国”,庄子本于“治身”

B、社会观:老子要求“小国寡民”,庄子梦想“无何有之乡”

C、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长久的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示出深刻的生活智慧(入世)庄子显示出高超超脱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保持距离(出世)

D、认识论。老子不行而知及先验论,庄子以无知知持相对主义。

E、自由观。老子追求行动上的“无为无不为”庄子乞求精神上的“逍遥游”

F、思维方式。老子多采用理论思维方式,庄子多采用形象思维方式,以寓言说明

G、老子不讲得道,庄子讲得道真人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刚健有为,修己安人。理想的人生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结合起来,之后的儒家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

道家自然顺生的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久的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现出丰富深刻的生活智慧,庄子则持出世无为的人生观,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正确的人生观:以生为乐,创造人生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价值所在,以死为乐自然安息是人生的终极归宿,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人类社会索取多少,而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奉献多少来衡量。

7、战国名家思想

一、明辨思潮与名家

1、明辨思潮:战国中期名家学派辩论名实关系问题(名实先后问题,同异问题,一般

与个别问题等)所形成的学术思潮。

2、名家:是战国时期“明辨”思潮中致力于考察,探讨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分析名

同,概念和命题的学术流派。

二、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1、历物十事: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

2、合同异: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

最终归于统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基本特征: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三、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

1、指物论:指,A、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 B、具体事物的属性

主要观点:A、万物是某些属性的总和,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般属性本身(物莫非指,而指非指)B、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已经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代表性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

2、离坚白A、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B、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兼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基本特征:离,把个别与一般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

3、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和争论中各执一端,都有不同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学

术活动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两种趋势,一种是强调实得相对性,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8、战国阴阳家思想

一、《易经》和《易传》

二、《易传》对《易经》的改造

《易传》总结战国诸学派成果,用天道、地道、人道、阴阳、刚柔、仁义等基本范畴建构其思想体系,把《易经》这部占卜术改造成《周易》这部儒家哲学著作。

《易传》的阴阳观

1、“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和八卦结合起来,用阴阳解释两个基本符号,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解释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阳、阴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这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2、《易传》太极生世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3、《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三、阴阳五行说

1、阴阳五行说:战国时代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以阴阳说解释宇宙的起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2、五行相生相克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

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克:水灭火火灭金金灭木木灭土土灭水

4、邹衍“五德终始说”

9、荀子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一、荀子对先秦“天人之辩”的总结

1、“天人之辩”:指关于天和人,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辩论。

A、抛弃孔子、墨子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天人关系思想,提出“天人相分”思想。

B、肯定、吸收老庄天道自然观,进而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天即自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批判孟子片面夸大人的理性作用,又采纳他人道有为的思想,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

二、荀子对先秦“名实之辩”的总结

三、荀子对其它问题的总结

四、“性恶论”及社会思想

1、荀子的人性两重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生物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恶”,“人之性恶,善者伪也。”

社会性:“能群”“人生不能天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针对人的生物性:提出“化性起伪”通过人为的努力转化“恶”的人性。

针对人的社会性:提出“名分使群”

3、社会思想

1、“名分使群”维护等级制度

2、“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规之以礼,确定分界;绳之以法,匡正时弊;劝之以学,促成向善。

3、君民关系:民本思想

10、韩非子思想(法家及其总结者)

一、法家源流及法家前期

春秋:管仲、子产战国:李悝、吴起战国中期:商鞅、申不害、慎到

二、法家思想特点

1、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2、法家最大的特点: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3、以法制作为治国的方针 5、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鼓吹君主集权以致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控制臣民

法家的立法原则: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勿明易

三、韩非子的思想

1、韩非子的生平

2、韩非子的历史进行论

A、四世说,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古(禹),近古(汤、武征桀纣)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各变。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的

法制和统治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2、法治思想

A、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继承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弃化性,

取因性。法术势相结合即君主凭借权威、运用术数以驾驭群臣,而使群臣百姓都受法律奉令来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B、奖励耕战,追求富国强兵,以实力统一。

C、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禁止法家之外的学说。

3、韩非子的天道观

A、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

B、道是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

B、理是事物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具体的属性 D、道理相应,理体现道,道寓于礼。

D、缘道理以办事,按规律办事。

4、认识论参验论

参验论的意义:A、丰富了先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

C、承认在认识中实验证比理论更有权威

B、参验更多指个人的直观和体验,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社会实践有本质区别。

第二篇两汉篇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神学

1、秦朝的思想专制

1、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2、兼采邹衍的五德行始说

3、禁止私学,加强思想专制

目的:强化统治,巩固统一结果:秦二世而亡。

2、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一、两汉初的思想

1、以黄老思想为主干

黄老学派:起源于战国中期,假托黄帝名义,崇尚老子之术,以老子天为而治思想为本,兼采儒、法思想而形成的一个血派,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思想。天道观:道家的天道自然观政治观:A、黄帝有刑德,刑以伐之,德以守之。B、无为而治清静自定。

2、诸子思想的综合和总结

A、陆贾和贾谊

B、刘安和《淮南鸿烈》

C、司马谈与司马迁

D、陆贾《楚汉春秋》

二、汉代的经学(今文、古文)

1、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3、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字词注释。

(汉代古文经学)

1、古文经学用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写成

2、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3、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曾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春秋左氏传》博士,但受

到当时儒生的反对。

4、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官学,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四、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⑴天人感应思想 A、人副天数:天生人为实现天的意志,人是天的缩影。

①、人之为人,本于人,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②、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乘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

日数也,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暝,天有昼夜。

③、从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情,人的喜怒,天有寒暑。

④、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B\天是万物的最高主宰,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

①天的主宰菜单现为阴刑和阳德两个方面。

②阴阳灾异的谴告说是福瑞说。

代天治民的君主,其行为的好坏能直接地影响到天,如果君主施行德政上天就会降下福瑞,以示上天的奖励。实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祸。

评价:

1、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整体的,要求人的行为遵循天意具有合理性。

2、将天人简单比附,把自然灾异与祥瑞说成是天表达其意志的形式,本质上不科学、

错误。

3、人的行为可以感应天,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在当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⑵君权神授论

1、天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君主应遵循天道,反映天意,天依君主对民的态度可以授予其权利,也可以剥夺其

权力。

⑶天一统论

董仲舒的学说必从天意和《春秋》找依据,政治上一统于天子,思想上一统于儒学。

⑷人性论

1、天赋善恶论 A、生之自然之资,涓之性。

C、人受命于天,有善恶之性。

2、性分三等: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箕之性。

3、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箕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中民之性,可

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⑸伦理观:三纲、五常说⑹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思想

李传柱:我们现在重视以德治国,董仲舒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他在伦理上提出了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统一。统一思想,归本儒家,有一致信仰,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贡献大,统一思想,尊崇儒术,功大于过。

五、东汉谶纬神学思想与反谶纬神学思想

1、谶纬

A、谶纬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粗俗迷信,用摸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

为实现政治斗争服务。

B、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相对于经而言,是儒生用阴阳灾异说来解释、演绎和附

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例如易有易纬,书有书纬等

C、谶纬是宗教神学和经学的混合物。

2、杨雄、恒谭、王充、王符、仲长统反谶纬神学的思想

1、杨雄体自然的观点及对神仙方术的批评

2、恒谭唯物主义的天道观

3、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效验认识论

4、王符元气自然观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天之道为人所用,对神学迷信的

批判

3、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效验认识论

1、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2、效验认识论:任耳目以定情实。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篇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1、此时期的思想特点

①、是一个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期

②、儒家式威,玄、佛、道三家肇兴,形成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格局。

③、玄学是魏晋时期盛行于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新的学术思潮。它援道入儒以老子、庄

子、周易三玄解经,固有玄学之称。

④、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衰期

⑤、道教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道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

⑥、是佛教迅速发展的时期。

2、魏晋玄学

玄:本义,奥妙,微妙玄学家多作幽暗、深远、无形、不测等解。

玄学:云本无玄学,自此淡老殊进。是研究世界的根本、本质或世界存在的依据等本体论问题,并以本末、有无为其辩论中心,这一见解的玄学家大多是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

3、玄学的起因

1、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危机:名教危机,名实相悖,察举不实,名不副实的皇权,社

会功能的丧失。

2、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魏晋名士

3、玄学产生的学术原因:两汉经学的繁琐及儒、道、法、名等思想的融合。

4、玄学的发展演变与派别

观点一:A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之音 B、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玄学

D、裴危、郭象为代表的玄学

观点二:贵无论和崇有论

观点三:正始玄学→竹林七贤→元康→东晋玄学

5、正始之音

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概念:又称正始玄风,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思想界,以富于抽象思维色彩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沟通儒道两家,主张“以无为本”“无中生有”“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潮。

特点:舍两汉经学迷信僵化的形式,挽求纲常名教,以自然无为学说来论证名教的合理性,构建新的思想体系,以取代天人感应说。

主要观点:

①、关于天,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②、周易的太极和老子的道即为无,无形、无名、无为。

③、世界的本质无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来说明,言不尽意。

④、有无犹如本末、母子;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⑤、有包括天地万物,政治人伦,纲常名教。

⑥、名教以无为本,出于自然。

6、竹林七贤的思想

A、阮籍的自然与名教思想 "在上而不凌乎下,处身而不犯乎贵,故道不可逆,道不可忽也."

B、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这里的自然和物情都是指事物的本能状态,嵇康认为人的心理只有不为假名教的伦理纲常左右,才能体味到真伦理,身心敞亮通达,情绪不为物欲所束缚的人,才能认识到物本能的差别。

“自然”或“道”生万物,“以无为贵”

“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名教的束缚,摆脱情欲干扰,亲近而自然。

“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

实质:自然无为,礼教不废。

8、裴頠、郭象为代表的玄学思想

裴頠:“崇有论”:反对“万物生有”的观点,无不能生有,有是自生的,万有相互滋生。“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济有者皆有也。”

郭象的思想,“无”不能生“有”,“有”“无”不能转化;“有”自生,万物自然而然,自己产生,自己变化和运动;名教即自然:名教符合自然,符合人的本性。

9、玄学发展的三阶段

1、何晏、王弼强调“自然”与“名教”的联系;

2、嵇康、阮籍起初沉沦于“自然”于“名教”的对立,最终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无好恶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去做,便能实现仁义道德。

3、向秀,郭象则论证了任自然本性之所以能够实现名教的根据,强调了“自然”与“名教”的同一。

10、佛教

慧远的神不灭和因果报应说:《沙门不敬王者论》

认为在家信奉佛教的佛教徒,应遵循名教礼法,敬君奉亲,服从教化。出家修行的沙门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以世法为准则,不敬王侯,以破除世俗的愚暗,超脱贪者的妄感。

1)神不灭:A.“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认为神不是物质性的东西,“夫神者何邪?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而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

B.“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2)因果报应说:A.神(灵魂)无生无死,绝对不变,能感应万物,是轮回,报应,以至成佛的主体承担者。 B.人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报应的根源,众先行善而受福,为恶就要殃祸。 C.三报说:“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范缜的神灭论

揭露佛教对生产、政治、军事、道德、习俗的危害;

对因果报应说及其理论基础“神不灭”的批判。

自然观:“森罗均于独化”,各种森然罗列的现象自身自然而然的变化。

对形神之辩的总结:1、“形神相即”、“形质神用”。人的形体是精神现象赖以存在的实体,精神是这种实体的作用属性。2、形神关系犹刃利关系3、“人之质。质有知”,人之质与本之质,活人之质与死人之质有区别,只有活人之质产生精神。4、“心为虑本”,心为人的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11、道教

1、葛洪与丹鼎派

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著《抱朴子》,成为官方道教丹鼎派理论的奠基者。

理论宗旨:1、修身、炼丹而达到长生不死,成仙得道,宣扬“仁爱清净、积而修习、渐至长生,自然神化或自然登仙,与体合道。”2、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

2、寇谦之与北天师道

完成从原始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转变。

3、陆修静与南天师道

1、制定“九斎十二法”的斋醮体系,使道教从形式上得以完备,

2、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

4、陶弘景的三教合流思想

宇宙生成论,吸收儒家和佛教教义思想,丰富道教礼仪,编排神仙等级体系。

第四篇隋唐篇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1、隋唐时期思想的特点

①、隋唐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思想文化全方位发展。

②、基本上呈现儒、道、释并立的局面。随统治者扶持政策的不同三教地位有所变化,总体而言,佛教最盛,道教其次,儒学较弱

③、三教合一成为这时期思想发展的趋势,但均希望以各自的思想学说为基础实现三

教合流。

④、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宗教思想尤其影响巨大。(“三夷教”——摩尼教、祆教、景教 )

⑤、伴随宗教迷信思想的传播,反宗教迷信思想不断产生。

2、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质

中国化的佛教,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消化融合,形

成独具特质的思想理论。。简易化、大众化、现实化、理性化。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

除了与中国传统思想互补互融。同时,在民众中也适应中国的民俗,形成了广泛流传的富有中国特殊性质的、与民众心态相吻合的仪式仪规。

3、佛教传入及中国化的历程

传入期(汉——东晋):依附本土文化的主流求得生存(依附黄老道,引玄入佛)

独立期(南北朝——隋唐):引儒入佛

融合期(隋唐——宋明):援佛入儒,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隋唐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时期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

隋唐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时期。唐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

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

华严宗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

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

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一转印度佛教的强烈出世倾向,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放在了不即不离的恰当位置,为“以出世心态行入世之道”准备了理论基础。

5、禅宗慧能大师

渐修与顿悟本性即佛无念、无相、无住义为“安静的沉思”

代表作:《坛经》;

思想主旨:本性即佛,心外无佛。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即身外无佛,我就是佛,突出个体意识,强调个性的自由自在,反对偶像崇拜,主张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

教门方法:无念、无相、无住;“顿悟成佛”,方法直接简易。(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

A “无念”,心不受外物的迷惑。“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坛经》)

B“无住”,即不执着,心不执着在外境上,对任何事物都不留恋,念过即过。

C“无相”,是说“外离一切相”,心远离事相。

自悟自修,一切方法尽在自身中,“自性自悟”,如“风动,幡动,心动”说。(一个和尚说:“你看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慧能说:“是你的心在动。”)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6、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唐太宗“以老君是肤先祖,尊祖,重亲,有生之本,故令在前。”

代表人物:王玄览、司马承祯、李筌、谭峭

王玄览及其《玄珠录》

《玄珠录》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佛家学说,表现出明显的道、佛合流的色彩。“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道”的性质,就是这种真与不真、常与不常的统一体。类似华

严宗的思辩哲学。“众生禀道生”,“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因此众生可以因修而得“道”。坐忘养神,“形养得形仙,坐忘养舍形入真”,认为修习“常道”的要旨是通过“心证”求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与佛教唯识宗的观点接近。

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

其道教理论以论述怎样修道成仙为重点。吸收了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学的止观、禅定学说,提出“易简”的学仙方法和渐进的修真步骤,把修仙的过程分为五道“渐门”和七个阶段。概括为“无欲”和“静心”。“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静才是产生智慧的根源,动是产生昏乱的根源,人们应当去动守静。要达到“静心”要防止三个偏向。

李筌的思想

宗教色彩比较淡薄,以先秦时期的道家、法家和兵家思想为基础来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主要内容:一、论述“抱一”复本思想;二、论述“以名法理国”的思想,表现出把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糅合的思想倾向;三、…以权术用兵“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基本点是:人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没有先天的人性,也没有不变的胜负,这些都是可以转化的。

谭峭及其《化书》

《化书》的特点:强调一切皆化的思想。“道”分化产生了万物,而人类社会的分化则产生了尊卑,对未来社会作了设想。揭露了农民的苦难,指出农民的反抗是由于统治者“穷民之力”、“夺民之食”引起的,警告统治者“慎勿怨盗贼,盗贼惟我招。慎勿怨叛乱,叛乱禀我教”。主张通过均平的办法来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

7、王通、韩愈、李翱等人的思想

王通未提出三教归儒,但站在儒家立场上主张“三教可一”;

韩愈倡导复兴儒学。 A 仿照佛教传法世系,建立起从尧舜至孔孟的儒家传道正统;

B 提出“道”为哲学最高范畴,且“道”即封建伦理道德仁与义;

C 阐发《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与佛教的出世相抗衡;

D 提出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李翱的思想

性善情恶

1、李翱继承了韩愈的说法,认为人有性和情两方面。但是,他却认为性和情是对立的,性是善的,情是恶的。他说:“性无不善”,“情本邪也,妄也”。(《复性书》中)2、“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复性书》上)

复性说

李翱阐发《中庸》的道德修养学说,提出体现儒、佛合流的灭情复性说。认为圣人不为情所惑,能充分体现善的本性,凡人则须“弗虑弗思”,排除情欲才能复其本性。“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复性书》)“弗虑弗思,情则不生”(同上)“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同上)

第五篇宋元篇理学、气学、心学

1、宋元时期思想发展的趋势

1、宋初到庆历以前的八十年,儒、道、释并立局面保持,政府偏重复兴儒学文化,但未得到如期效果。

2、庆历以后先有王安石的“新学"和北宋理学的产生,儒学逐渐复兴。

3、南宋时理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永康学派、永嘉学派和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4、元朝朱学北传,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同时宗教在元朝盛行,佛教各教均有所发展。

2、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元时期的儒家思想。宋儒诠释儒家思想时,反对汉唐儒学偏重章句训诂的学风,以阐释义理为主,以儒学伦理思想为核心,汲取佛道的理论思维,多以”理“为世界本源,主张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伦理常纲即天理,从本体论的高度及人性论的

角度论证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及神圣性,是哲理化的新儒学。

3、北宋理学的流派

⑴周敦颐的濂溪理学

1、太极:”无极而太极“,

2、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认为人有一种超然本性,叫做”诚“,这诚是从阳气得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他认为人主静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他所说的“诚”的境界——人极。

为什么说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1、其“太极”具备宋明理学最高范畴,

2、其宇宙生成论为程朱理学万物生成理论提供了雏形。

3、从本体论,天地生成的哲学高度渊源社会道德的产生,为封建伦理纲常的神圣性和永久性寻找更有力的理论依据。

⑵张载的关学

①气本体论:A.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 B.“气为之物”,散而为“无形”,聚而为“有象”,宇宙万物及现象只有显与隐的区别,世界一切永远存在。

②辩证法:A.气之聚散运动,动力在“一物两体”(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B.运动包括“变”与“化”两种形式:“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变“由来亦渐”。

③人性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性是由太虚本体和阴阳二气合成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太虚”的本性,另一方面,人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不同,每个人又有其特殊形体和特殊的本性,前者叫做“天地之性”,后者叫做“气质之性”。他认为,有了形体,才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恶的本源。“天地之性”是善的本源。人性论是对前人人性学说的全面的批判性总结。它意识到人性有一般与特殊之别,开创了人性学说的新阶段

⑶二程的洛学

1、天理论:a:理是世界的本源,b: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不生不灭,永恒存在。c: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是天理在人类社会最集中的体现。

2、人性论:a:人性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是至善的,包括仁义理智性五种因素。气质之性因“气禀”而生,其偏正不同,程度不同决定人与物人与人的不同。

3、道德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非礼不为,境,格物致知。

⑷朱熹的思想体系

理-气-物-心

理:周子“太极”,二程“天理”

气:张载

心:心之体——性: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心之用——认识,情感意识。

⑸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1、心本论: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宇宙万物包罗在心中,一切理都在我心中,心与理完全合一。

2、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a:万物包罗在心中,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中。b:认识修养方法:切己自反,发明本心,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存心去欲。

4、朱陆思想的异同

共同点: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家孔孟,同为理学流派。

异:A.本体论的不同,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性即理”与“心即理”)

B.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的不同(道问学与遵德性)(朱熹的道问学主张通过钻研儒家学问来求圣人之道,在朱熹那里,所强调的是“格物穷理”,人们的认识也必须经过“格物”,才能达到明理的境界;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了。)

第六篇明清篇清代朴学近代西学东渐

1、王守仁心学体系

一、心本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A 心是万物的主宰;

B 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

C 理具于心,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

“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上》)

二、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

1、“致良知”:

a “良知即天理”,天理内在于良知之中,不需外求;

b “良知”人皆有之,圣愚皆同。

c “格物致知”即“致良知”,“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2、“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统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2、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出现及其特点

出现的原因

A 经济关系的新因素:封建社会进入末期,土地高度集中,贫富悬殊,农民破产、流亡,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B 百姓抗争的新形势: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城市市民抗税、抗监、罢市;抗清民族斗争的兴起。

C 自然科学中的新成就:出现研究自然科学的热潮,诞生了许多科学巨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等),首批传教士翻译、介绍西学论着。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特点

A 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民主法治的朦胧理想;

B 理论上对宋明理学作了批判的总结;

C 开启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经世致用”的新学风;

理气关系上:以气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天理论”;

知行关系上:强调行先知后,批判程朱的“知先行后”和陆王的“知行合一”(王夫之:“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心性问题上:否认有一成不变的人性,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人性的形成中的作用。

理欲关系上: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4、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1.理气关系上:以气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天理论”

2.知行关系上:强调行先知后,批判程朱的“知先行后”和陆五的“知行合一”。

3.心性问题上:否认有一成不变的人性,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人性的形成中的作用。

4.理欲关系上: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上”。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__期末试题及答案

考试课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考核类型:A 卷 考试方式:闭卷出卷教师: XXX 考试专业:英语考试班级:英语xx班 I.Multiple choice (30 points, 1 point for each) select from the four choices of each item the one that best answers the question or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1._____,a typical example of old English poetry ,is regarded today as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 A.The Canterbury Tales B.The Ballad of Robin Hood C.The Song of Beowulf D.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inght 2._____is the most common foot in English poetry. A.The anapest B.The trochee C.The iamb D.The dactyl 3.The Renaissance is actually a movement stimulated by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which one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such an event? A.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Roman and Greek culture. B.England’s domestic rest C.New discovery in geography and astrology D.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and the economic expansion 4._____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The Pilgrims Progress B.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 C.The Life and Death of Mr.Badman D.The Holy War 5.Generally, the Renaissance refers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14th and mid-17th centuries, its essence is _____. A.science B.philosophy C.arts D.humanism 6.“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Shakespeare, Sonnets18)What does“this”refer to ? A.Lover. B.Time. C.Summer. D.Poetry. 7.“O prince, O chief of my throned powers, /That led th’ embattled seraphim to war/Under thy conduct, and in dreadful deeds/Fearless, endangered Heaven’s perpetual king”In the third line of the above passage quoted from Milton’s Paradise Los t, the phrase“thy conduct”refers to _____conduct. A.God’s B.Satan’s C.Adam’s D.Eve’s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 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华南农业大学英国文学史期末考试题

华南农业大学xx文学史期末考试题 (下)注:本文档主要用作题型参考,非100%原题。 考试范围:启蒙运动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一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 类型1:作品来源。(约10-15道题) 1.” Some village-Hampden, that with dauntless breast. The littletyrant of hisfields withstood, Some mute inglorious Milton here mayrest. SomeCromwell,guiltless of his country's blood.” is from ( )A.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B. The Cloud C. Bright Star D. Elegy 2. “But now your brow is beld, John. Your locks are lik e the snaw;But bless ingson your frosty pow…” is from ( ) A. John Anderson, My Jo B.A Red, Red Rose C. Tintern Abbey D. When We two parted 3.” I am assured by our merchants, that a boy or a girl beforetwelve years old isno saleable commodity, and even when they come tothis age, they will not yieldabove three pounds, or three pounds andhalf a crown at most, on the exchange.” isfrom ( ) A. Gulliver’s Travel B. Robinson Crusoe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复习要点总结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复习要点 1. 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Denmark story;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此处可能会有填空,选择等小题) 2. Romance (名词解释) 3.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s story 4. Ballad(名词解释) 5. Character of Robin Hood 6. 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The Canterbury Tales (main contents; 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significance; form: heroic couplet) 7. Heroic couplet (名词解释)8. Renaissance(名词解释)9.Thomas More——Utopia 10. Sonnet(名词解释)11. Blank verse(名词解释)12. Edmund Spenser “The Faerie Queene” 13. Francis Bacon “essays” esp. “Of Studies”(推荐阅读,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本文用词正式优雅,多排比句和长句,语言造诣非常高,里面很多话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读) 14. William Shakespeare四大悲剧比较重要,此外就是罗密欧与朱立叶了,这些剧的主题,背景,情节,人物形象都要熟悉,当然他最重要的是Hamlet这是肯定的。他的sonnet也很重要,最重要属sonnet18。(其戏剧中著名对白和几首有名的十四行诗可能会出选读) 15. John Milton 三大史诗非常重要,特别是Paradise Lost和Samson Agonistes。对于Paradise Lost需要知道它是blank verse写成的,故事情节来自Old Testament,另外要知道此书theme和Satan的形象。 16. John Bunyan——The Pilgrim’s Progress 17. Founder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John Donne; features of the school: philosophical poems, complex rhythms and strange images. 18. Enlightenment(名词解释) 19. Neoclassicism(名词解释) 20. Richard Steele——“The Tatler” 21. Joseph Addison——“The Spectator”这个比上面那个要重要,注意这个报纸和我们今天的报纸不一样,它虚构了一系列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口气来写报纸上刊登的散文,这一部分要仔细读。 22. Steel’s and Addison’s styl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23.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Essay on Man”, “The Rape of Lock”, “The Dunciad”; his workmanship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 24. Jon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此书非常重要,要知道具体内容,就是Gulliver游历过的四个地方的英文名称,和每个部分具体的讽刺对象; (我们主要讲了三个地方)“A Modest Proposal”比较重要,要注意作者用的irony 也就是反讽手法。 25. Th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realistic novel is the most prominent achievement of 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26.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 “Moll Flanders”, 当然是Robinson Crusoe比较重要,剧情要清楚,Robinson Crusoe的形象和故事中蕴涵的早期黑奴的原形,以及殖民主义的萌芽。另外注意Defoe的style和feature,另外Defoe是forerunner of English realistic novel。 27. Samuel Richardson——“Pamela” (first epistolary novel), “Clarissa Harlowe”, “Sir Charles Grandison” 28. Henry Fielding: “Joseph Andrews”, “Jonathan Wild”, “Tom Jones”第一个和第三个比较重要,需要仔细看。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家,另外Fielding也被称为father of the English novel. 29. Laurence Sterne——“Tristram Shandy”项狄传 30. Richard Sheridan——“The School for Scandal” 31. Oliver Goldsmith——“The Traveller”(poem), “The Deserted V illage” (poem) (both two poems were written by heroic couplet), “The Vicar of Wakefield” (novel), “The Good-Natured Man” (comedy), “She stoops to Conquer” (comedy),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模拟试题二) Ⅰ. Multiple Choice(1′×20=20分) 1.______can be justly termed England’s national epic. A. The Canterbury Tales B.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C. The Song of Beowulf D. The Romance of the Rose 2. Among of the following dramas, which is one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A.Macbeth B.As You Like it C. Twelfth Night D. The Merchant of Venice 3. _______ is called as “ father of English novels” A. William Shakespeare B. Christopher Marlowe C. Daniel Defoe D.John Donne 4. It was ____who made blank verse the principal vehicle of expression in drama. A. Thomas Wyatt B. William Shakespeare C. Edmund Spenser D. Christopher Marlowe 5. Absoulute monarchy in England reached its summit during the reign of ____, especially Britain’s sea power was established. A.James I B. Henry VIII C. Queen Elizabeth D. Charles I 6. Hamlet, the most popular of Shakespeare's plays for readers and theater audiences, tells about the story of Hamlet, Prince of _______, and son of the dead king, who seeks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A. England B. Norway C. Scotland D. Denmark 7. Which comment on John Donne is wrong? A. He is the leading figure of metaphysical poetry. B. His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by mysticism and peculiar conceit. C. John Donne’s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regularity among irregularity D. He never shows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ove. 8. Robinson Crosue can be termed as____. A. a self-dependent person B. a person with colonial mind C. an adventuous person D. all of the above 9. Robert Burns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_____. A. Sentimentalism B. Pre-Romanticism C. Romanticism D. English Renaissance 10. William Blake’s ____ paint a world of misery, poverty, disease, war and repression with a melancholy tone. A.Poetical Sketches B. The Book of Thel C. Songs of Experience D. Songs of Innocence 11. The notorious “Peterloo Massacre” happened in _____. A. English Romantic period B. English Renaissance C. period of Restoration D. Neo-classical period 12. Lyrical Ballads are made by ____. A. Wordsworth and Shelley B. Wordsworth and Southey C.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 D. Shelley and Byron 13. According to____,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which originates in emotion and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一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更恰当地讲是从新中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迅速一统天下,给中国得任何一个领域都带来巨大得妨碍.之前存在得哲学观念、思维方式被一起仍进了历史得垃圾堆,或者成了民间得隐匿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扎根,推动了一批新得学术成果得产生,对中国每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得贡献,数不胜数.然而我没有要去历数这些成果得意思,本文要谈到葛兆光先生得巨著《中国思想史》,因此就不得不从学术得一统化讲起.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统天下,学术界所以是莫能例外.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得妨碍之下,在社会科学领域得研究方法上就放弃了往常得进化论,转而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其要紧意旨是:历史是一个进展得过程,因此,历史也是有着某种目得和方向,在历史中得一切都在不断地进展,后一个时代必定优于前一个时代.照此类推,后一个时代得思想也必定优于前一代得思想.因此学者们不论是写什么得历史,其方法得后面都隐藏着如此得一个结论:社会是在向前进展,今天得现状是历史进展得必定.因此,就在这种单一得方法得指导下所得到得研究成果不然而结论相差无几,几乎没有创新可言,而且造成学科内部得资源白费,学科重复建设也就在所难免. 在如此得方法成了包治百病而又在推动学科进展得过程中走入死胡同得情势下,葛兆光先生得《中国思想史》1 (以下简称《中》)在大陆出版,自然受到普遍得关注.这一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于1997年出版,而第二卷则于2001年完成出版.依然在第一版面世得时候,就引起了众多得关注和强烈得争论,然而葛先生无意于这些争论中得孰是孰非,而只是想在各种意见中得到一些更好得启发.wWw葛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写到: “我想,一部学术性得著作,作为一个文本产生以后,它确实是公众评头论足得对象,作者没有权力对这些批判讲三道四,专门是人文学科中得各种见仁见智,并不像是老吏断狱下判决书,更像是一种表达智慧和洞见得写作,而现在有引起书评得写作适应,也不像是对被评得书发表针对性具体意见,而更像是借题发挥表示另一种高超得写法.因此,我想不管什么意见,赞扬得、批判得甚至是挖苦讽刺得,都无所谓,我也不情愿回应,只是内内心总是在盼望,盼望能够听到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得益人神智得见解.” 假如葛先生只是想在国内得学者们得评论中查找一种能够“益人神智得见解”,可能他会特别失望.就我得阅读范围所及,还没有人从葛先生所凭据得特别角度来写作学术著作.更不用讲是有着《中》如此扎实得历史学术著作.正如在文首所提到得,在总体历史观得妨碍下写出得史学著作,无不有着强烈历史失实感.但要紧咨询题在于:进行历史叙述得主体得哲学基础得合理性能否与研究得历史事实形成配合.如福柯所讲,历史只要发生了,用任何一种方法叙述出来都无法恢复历史得原貌.因为必须得有历史叙述主体得主观参与,历史叙述才能成为可能.所主观性介入得咨询题就成了追求真实得历史研究者无法解决得终极咨询题.然而,总体历史观所存在症结并不仅于此,而是在于以一种设定好得历史进展思路去指导研究.因此有这种知识背景得学者,他们能够提出什么好得意见呢,最多确实是以自己得总体历史观去攻击其他人得方法. 与总体历史观不同,葛先生使用了考古学和谱系学得方法来研究中国思想得历程.在二十世纪得思想家当中,福柯当就是这两种方法得开创者和实践者.而葛先生确实是有意借鉴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得思想史.关于考古学,《中国大百科书·考古学卷》就有如此得讲明: 从现在通常使用得情形来看,考古学这一名词要紧有三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考古研究所得历史知识,有还可引伸为记述这种知识得书籍;第二种涵义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得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收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得方法和技术;第三种涵义则是指理论性得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得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

英国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英国文学史 Part one: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Chapter 1 The Making of England 1. The early inhabitants in the island now we call England were Britons, a tribe of Gelts. 2. In 55 B.C., Britain was invaded by Julius Caesar. The Roman occupation lasted for about 400 years. It was also during the Roman role that Christianity was introduced to Britain. And in 410 A.D., all the Roman troops went back to the continent and never returned. 3. The English Conquest At the same time Britain was invaded by swarms of pirates(海盗). They were three tribes from Northern Europe: the Angles, Saxons and Jutes. And by the 7th century these small kingdoms were combined into a United Kingdom called England, or, the land of Angles. And the three dialects spoken by them naturally grew into a single language called Anglo -Saxon, or Old English. 4. The Social Condition of the Anglo -Saxon Therefore, the Anglo -Saxon period witnessed a transition from tribal society to feudalism. 5. Anglo -Saxon Religious Belief and Its Influence The Anglo -Saxons were Christianized in the seventh century. Chapter 2 Beowulf 1. Anglo -Saxon Poetry But there is one long poem of over 3,000 lines. It is Beowulf,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Grendel is a monster described in Beowulf. 3. Analysis of Its Content Beowulf is a folk lengend brought to England by Anglo -Saxons from their continental homes. It had been passed from mouth to mouth for hundreds of years before it was written down in the tenth century. 4. Features of Beowulf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n its poetical form is the use of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Chapter 3 Feudal England 1)T he Norman Conquest 2. The Norman Conquest The French -speaking Normans under Duke William came in 1066. After defeating the English at Hastings, William was crowned as King of England. The Norman Conquest marks the establishment of feudalism in England.

2014-2015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期末试题B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密························封························线································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

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号姓名考试科目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1)】B卷闭卷共 5 页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密························封························线································

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号姓名考试科目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1)】B卷闭卷共 5 页 学生答题不得超过此线····································密························封························线································

200221 中国思想史 作业(高起专)

《中国思想史》作业 一、单选题 1. "性善论"是谁提出来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2 ()(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A建元 B元光 C元平 D正始 3.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A五义B 五则C五典 D五道 4. 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A以法治国B以道治国C以德治国D以善治国 5.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 仁礼 B谦让C德育D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来的? A 徐则林 B 魏源 C龚自珍D严复 7. ()主张实行贤人政治。 A老子B墨子 C孔子 D庄子 8. “参验说”是()提出的思想主张。 A老子B庄子C孟子D韩非 9. 隋唐的()要体现变化趋势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A儒学 B道家C法家D儒家和法家 10()主张“合同异”,曾提出历物实事即十个辩论题目。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1. ()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是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他特别强调“质测”的知识,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观点,主张“寓通几于质测”。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2.《淮南子》以()思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3.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反复讲明的为何变法维新的道理。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4. ()认为变法的根本在“育人才,开民智”。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5()编写了《明儒学案》。 A黄宗羲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6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17()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8“性恶论”是谁提出来的?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9. ()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认识。 A《易传》 B《明儒学案》 C《海国图志》 D《五经正义》 20. 隋唐的()要体现禅宗思想; A哲学B儒学C佛学D法学 21. 《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A上善若水 B舍身取义 C舍生取义 D当仁不让 22《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著作,产生于()末年。

中国思想史总结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总结2月末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通识课——中国思想史。所谓中国思想史,在我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思想史无非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罢了。但上了第一节课后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我所设想的大相径庭。我原本认为,既然是“思想史”,肯定是讲史,但其实不然,中国思想史“偏在于思想而不在史”。说实话,老师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很难理解,抽象而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之。所以我只能把我的皮毛理解用简单的话写下来。 讲课的是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老师。我们没有课本,老师也是按着ppt来讲。用老师的话说,没有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对与错。的确,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老师所讲的都是各家之言,到底孰是孰非,老师不会断定,只留给我们思考罢了。偶尔几句点睛之笔的评论,会给课堂添加上不少色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文化符号便是河图洛书太极图。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近乎原始、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文化最初是怎么形成的。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构造中,我们却能得到许多类似史前文明的神秘发现,这些图案也能帮助我们预测许多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佛道儒三家,我们的根文化是道德文化,道德文化在这三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理解来说,无论是哪种思想,它的存在肯定必定有它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合理性是跟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紧密联系的。拿儒家思想来说吧,它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而产生的。儒家从根

本上说就是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它为统治者建立起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从而在思想上束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儒家的盛行之下,我们看到了“礼乐尚未崩坏,人心依旧尊古,世风尚未俱下”。儒家的确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是很合理的。 有时候个人觉得儒家或是其他的名家,它们扮演的角色就像宗教一样,主导着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只不过唯一跟宗教不同的是,各家思想所崇拜的是知识、真理,而不是宗教的自然神。各个学派有各自的系统知识,各个学派有各自的信徒。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思想。 关于中国思想,我能第一反应到的就是儒家,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图画来:先师孔子捋着胡子,带着学生们,在天气宜人的郊外,对着远方的江山指指点点。或者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溢满蜡烛的房间里认真地撰写书籍,还不时的停下来斟酌用词。我所举的例子都在古代了。但现在呢?现如今中国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呢?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几乎见不到像孔子那样游历讲学的人,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而奔波。为什么见不到了呢?难道已经没有新思想了?不是的。思想的传播与信息的渗透无处不在,或者说已经以不同的形式隐藏了起来。就像地下的一条条暗河,虽然看不到但还是在汩汩流动。荣辱观、社会公德、和谐生活等新时代的思想就跟几千年前一样,正在对着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散。孔子已经没有了,游历讲学也不复存在。但现如今的媒体、政府还将继续扮演着孔子的角色,给社会注入一剂思想的强

英国文学史复习资料(三年级专业生期末考试必备)[1] (1)

英国文学史资料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I. Old English Literature & The Late Medieval Ages 贝奥武夫: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 Epic:long narrative poems that record the adventures or heroic deeds of a hero enacted in vast landscapes. The style of epic is grand and elevated. e.g.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Artistic featur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415548819.html,ing alliteration Definition of alliteration: a rhetorical device, meaning some words in a sentenc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头韵) Some examples on P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415548819.html,ing metaphor and understatement Definition of understatement: expressing something in a controlled way Understatement is a typical way for Englishmen to express their ideas Geoffer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1340(?)~1400 (首创“双韵体”,英国文学史上首先用伦敦方言写作。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称其为“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It is ____alone who,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综合的,广泛的)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his time and created a whole gallery of vivid charact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 A ) A. Geoffrey Chaucer B. Matin Luther C. William Langland D. John Gower writing style: wisdom, humor, humanity. ① 坎特伯雷故事集: first time to use …heroic couplet?(双韵体) by middle English ②特罗伊拉斯和克莱希德 ③ 声誉之宫 Medieval Ages’ popular Literary form: Romance(传奇故事) Famous three:King Arthur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Beowulf II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 period of drama and poetry. The Elizabethan drama is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Renaissance: the activity, spirit, or time of the great revival of art,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in Europe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exten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 Thre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Renaissance – rebirth or revival: 1.new discoveries in geography and astrolog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