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概况和进展

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概况和进展

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概况和进展
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概况和进展

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与应用进展

李岩,霍娇,张立实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省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

327098360@https://www.wendangku.net/doc/54387488.html,

遗传毒性评估是化学品和药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致突变试验虽已很多,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的要求。近几年来,一项新的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受到广泛关注,该试验的检测终点为基因突变,且能够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人体突变细胞频率实现高通量检测。

Pig-a基因位于人类X染色体,编码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复合物,参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连接蛋白的早期合成。当Pig-a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不能正常合成GPI连接蛋白,致使造血干细胞最终分化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等)表型缺失。Hall等学者收集患者外周血,用荧光标记的单抗与细胞GPI连接蛋白反应,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未被荧光标记的突变细胞,根据表型缺失细胞的比例来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鉴于对PNH中Pig-a基因的研究以及FCM对Pig-a基因表型缺失的成功检测,不少学者期望使用Pig-a基因作为体细胞突变实验的报告基因。目前已建立两种方法测定Pig-a基因突变率:流式细胞术或有限稀释法。

流式细胞术方法利用梯度离心液等方式富集目标细胞,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目标细胞孵育,标记目标细胞,以及至少标记一种GPI连接蛋白标志物。之后利用散射光区分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核酸染色还可用于区分正染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

另一种检测方法为有限稀释法。淋巴细胞能够将前气单胞菌溶素转变为气单胞菌溶素,气单胞菌溶素能够与正常细胞GPI连接蛋白结合,导致细胞膜完整性受损以致细胞死亡。而Pig-a基因发生突变的细胞GPI连接蛋白缺失,因此得以存活。该方法利用ProAER作为选择物质,使发生突变T淋巴细胞在96孔板内克隆性生长,而未突变的细胞死亡。

Pig-a基因突变试验能够利用少量样本相对迅速地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并节省实验室工作量。有学者将Pig-a基因突变试验、体内微核试验与28天重复剂量染毒试验结合应用,通过收集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同时检测同一动物同一靶组织的非整倍体诱变剂、染色体断裂诱变剂和基因突变诱变剂。该整合方法不仅可比较化学物对同一动物造成的不同遗传学终点损伤,还可以研究重复染毒对突变频率的影响,并且大量节省实验动物,实验过程更为简便快捷。

关键词:Pig-a基因,流式细胞术,遗传毒性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基因突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性质、特征 (2)掌握基因突变分子机理和诱变因素的作用方式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4) 掌握基因突变的修复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突变的概念、类型和性质 2.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3.诱发突变与人类癌症 4.生物体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5.果蝇基因突变的检出 6.植物基因突变的检出 7.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别 1、基因突变:指在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 2、类别 隐性突变:A a 显性突变:a A 自发突变—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而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在专门诱变因素影响引起的突变,为“诱发突变” 形态突变型—可见突变:指造成外形改变的突变型 至死突变型—能造成个体死亡或生命力明显下降的突变型 条件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有致死效应 3.一般特征 ①突变的频率:指生物体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机率,或者在一定时 间内突变可能发生的次数。 高等植物 10-5— 10-8 细菌和噬菌体 10-4—10-10范围大、突变频率比动植物高 例如:氨基酸过程中三种疾病是由三种基因突变导致酶发生变化引起的,有一定的突变频率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苯丙酮尿症;尿黑尿酸氧化酶缺乏会产生尿黑酸尿症;酪氨酸酶缺乏导致白化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丙酮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积累尿黑尿酸氧化酶 酪氨酸酶 苯丙酮尿症尿黑酸黑色素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 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 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 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 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 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

基因突变的教案Word版

课题《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一课时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理解) 2.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A:了解) 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结构特点,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通过发挥媒体的直观功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通过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创设,结合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通过“材料—比较—归纳”的方式来获得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2.通过对基因突变原因及特点的逻辑论证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1.理论依据 (1)奥苏伯尔关于概念形成的学习理论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概念。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基本单位,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节课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就是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概念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外部言语转化成内部言语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进行观察、比较以及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学习,为进一步对原型的抽象和概括提供条件。由于学生头脑中没有用以同化基因突变这个新概念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课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教学采用以概念形成方式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因突变的鉴定

基因突变的鉴定 (2010-07-05 17:37:50)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植物形态突变的鉴定 经人工诱发或自然发生的变异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突变频率的高低等,都应进行鉴定。 1.真实遗传变异的鉴定 变异有可遗传的变异,有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本身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环境条件而导致的表现型变异是不遗传的。所以,在诱变处理材料的后代中一旦发现与原始亲本不同的变异体,首先要鉴定它是否真实遗传。例如,在农作物诱变育种过程中,某种高杆植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在其后代中发现个别矮杆植株,这种变异究竟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呢?还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呢?二者如何鉴别呢? 把变异体与原来的亲本种植在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的环境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的表现大体相似,即原来的变异消失了,说明它不是遗传的变异;反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不同,仍然表现为矮杆,说明它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如何鉴别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利用杂交试验的方法,可以区分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以上例而言,让矮杆突变体植株与原始亲本杂交,若F1表现高杆,F2中既有高杆,也有矮杆植株,说明矮杆突变是隐性突变。若是显性突变情况又如何呢?F1表现为矮杆,F2中矮杆:高杆为3:1。 3.利用花粉直感现象估算配子的突变率 为了测定玉米子粒非甜籽变为甜粒(Su→su)的基因突变频率,以甜粒玉米纯合体作母本,用经诱变处理过的非甜粒纯合体的花粉授粉。 susu×SuSu 在正常情况下,非甜(Su)对甜(su)为显性,授粉后的果穗应该完全是非甜粒种子,假如在果穗上发现甜粒种子,就可以认为是Su花粉经诱发处理以后发生了Su→su突变,并可计算出突变频率。

基因突变与疾病

第九章基因突变与疾病 基因(gene)是DNA分子上一段具有遗传功能的核苷酸序列,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具有如下特征:①基因能自我复制。一个基因随DNA的复制而成为两个相同的基因。②基因决定性状。DNA上某一结构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决定某种酶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表现出某一性状。③基因能发生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因可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也是某些疾病的基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上核苷酸序列或数目发生改变。由一个或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核苷酸序列改变所致的突变,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把核苷酸数目改变的基因突变称为缺失性或插入性突变(deletional and insertionar mutation)。基因突变后在原有位置上出现的新基因,称为突变基因(mutant gene)。基因突变后变为和原来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从而导致了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且能自我复制,代代相传。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受精卵将突变的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并在子代所有细胞中都存在这种改变。由于子代生殖细胞的遗传性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故可代代相传。发生于有性生殖生物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不会传递给子代,但可传给由突变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群,在局部形成突变细胞群体。通常认为肿瘤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的原因很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自发性损伤 大量的突变属于自发突变,可能与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出现误差有关。通常DNA复制时碱基配对总有一定的误配率,但一般均可通过DNA损伤的修复酶快速修正。如果少数误配碱基未被纠正或诸多修复酶某一种发生偏差,则碱基误配率就会增高,导致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 二、诱变剂的作用 诱变剂(mutagen)是外源诱发突变的因素,它们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一)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DNA主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以共价键相结合。生成嘧啶二聚体,相邻两个T、相邻两个C或C与T 之间均可形成二聚体,但最容易形成的二聚体是胸苷酸二聚体(thyminedimerTT )。由于紫外线对体细胞DNA的损伤,从而可以诱发许多皮肤细胞突变导致皮肤癌。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前者系电离辐射穿透生物组织时,其辐射能量向组织传递,引起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吸收能量而激发电离,导致DNA理化性质的改变或损伤;后者系电离辐射通过扩散的离子及自由基使能量被生物分子所吸收导致DNA损伤。生物组织中的水 经辐射电离后可产生大量稳定的、高活性的自由基及H 2O 2 等。这些自由基与活 性氧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不但可引起DNA损伤,而且也能引起脂质和生物膜的损伤及蛋白质和酶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电离辐射使DNA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碱基破坏脱落与脱氧戊糖分解。②DNA链断裂。③DNA交联或DNA-蛋白质交联。 (二)化学因素 如某些化工原料和产品、工业排放物、汽车尾气、农药、食品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均具有致突变作用。目前已检出的致突变化合物已达6万余种。现择下列常见化学诱变剂说明对DNA损伤的机制。

肿瘤基因突变检测

肿瘤基因突变检测 癌症是一类难以预防的疾病,中晚期癌症治愈的可能性又很小,而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可达65%以上,有些肿瘤可达90%以上,因此,战胜癌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癌症。由于癌症早期常无特殊症状,甚至毫无症状,故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和人群筛查完成。目前筛查癌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化验血肿瘤指标及B超、CT、MRI、PET-CT 等检查,但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发现有异常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17种常见高发肿瘤,包括乳腺癌(breast cancer)、结肠癌(colorectalcancer)、子宫癌(endometrial cancer)、脑胶质瘤(glioma)、白血病(leukemia)、肺癌(lungcancer)、淋巴癌(lymphoma)、成神经管细胞瘤(medulloblastoma)、黑色素癌(melanoma)、间皮瘤(mesothelioma) 、多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真性红细胞增多(polycythemia vera) 、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ncer)和恶性内瘤(sarcoma),其发病机制涉及与多种肿瘤发生共同相关的肿瘤易感基因群介导的分子改变,参与了肿瘤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系统寻找和探讨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遗传学变异,对阐明肿瘤早期发生机制及寻找肿瘤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分子靶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高通量分子测序技术平台,可同时开展多个肿瘤基因突变检测项目,如EGFR、K-RAS 、N-RAS、B-RAF、PI3K 、p53、p16、BRCA1、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突变体富集PCR法(mutant-enriched PCR)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ras基因家族某个密码子部位存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如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BstNI位点,第13密古巴子有BgⅠⅡ位点。用链续二次的巢式PCR来扩增包括K-ras第12、13密码子的DNA片段,在两次扩增反应之间用相应的内切酶消化扩增的DNA片段,野生型因被酶切而不能进入第二次PCR扩增,而突变型则能完整进入第二次PCR扩增并得到产物的富集。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nent electrophoresis,DGGE) DGGE法分析PCR 产物,如果突变发生在最先解链的DNA区域,检出率可达100%,检测片段可达1kb,最适围为100bp-500bp。基本原理基于当双链DNA在变性梯度凝胶中进行到与DNA变性湿度一致的凝胶位置时,DNA发生部分解链,电泳适移率下降,当解链的DNA链中有一个碱基改变时,会在不同的时间发生解链,因影响电泳速度变化的程

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RAS基因家族由KRAS、HRAS 和NRAS组成,基因家族各成员间同源性可达85%。RAS 基因编码p21蛋白,分子量为21KD,位于细胞膜的内表面,具有GTP酶活性,参于传导细胞增殖信号的调控系统。其激活状态为GTP结合状态,失活状态为GDP结合状态,其转变为活性致癌基因的主要部位是第12、13 和61 密码子的突变,其中以第12 密码子点突变最常见。 RAS基因是人体肿瘤中常见的致癌基因,该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常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在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为15%-30%,在结直肠癌患者中为20%-50%。作为EGFR信号通路下游最重要的的效应因子,KRAS在肿瘤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对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确切的依据。 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都是特异性针对人类EGFR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美国FDA批准该药单药用于治疗难治性结肠癌,及在放疗基础上治疗进展性头颈部癌。已知EGFR信号途径下游的基因突变则会使患者对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治疗产生耐药性。2009年7月15日,美国FDA批准了对帕尼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的说明书的修改,在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说明书的“适应证和用法”部分明确指出,KRAS基因第12或13密码子突变的患者接受治疗无生存获益;不推荐这两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用于KRAS基因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治疗。根据这一提示,临床医生可以将KRAS基因突变的患者排除在接受抗EGFR单抗治疗之外,重新安排其接受其他药物替代治疗,避免对不能获益的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治疗。 此外,研究表明,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非小细胞肺癌对吉非替尼、厄罗替尼等靶向治疗药物的原发性耐药有关,直肠癌患者中K-ras的突变对西妥昔单抗等药物的耐药性有关。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 2011年版临床治疗指南指出:K-ras基因突变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的预测指标,肿瘤患者在接受EGFR靶向药物治疗前必须进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以帮助决定患者是否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易瑞沙/特罗凯/埃克替尼等)治疗。携带K-ras永久激活性突变的患者本检验所不建议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易瑞沙/特罗凯/埃克替尼等),建议使用靶向的Ras抑制剂药物治疗。 作为RAS/FTI(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的安卓健通过抑制Ras 的活性,进而影响其下游讯息传递因子,包括抑制PI3K 的表现量与降低Akt 的磷酸化程度;以及活化AMPK促使TSC1/TSC2 结合更紧密,进而大大的降低mTORC1 的活性,开启癌细胞的自噬作用机制;安卓健同时会活化MEK1/ ERK1/2 的路径,促进癌细胞的自噬作用机制;另外,安卓健会使线粒体不稳定,降低Bcl-2、Bcl-XL 与MCl-1 的蛋白质量,使癌细胞程序性凋亡。由于安卓健能同时诱导癌细胞启动自噬作用与程序性凋亡的机制,而实验室的细胞毒性测试亦指出安卓健对多数的癌细胞(脑癌、淋巴癌、血癌、肺腺癌、乳癌、肝癌、胰脏癌、胃癌、直肠癌、前列腺癌与膀胱癌等) 都有药用效果。 上海佳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张江转化医学研发中心研发K-ras基因突变检测,详细如下: 检测内容:K-ras基因突变 检测方法:ARMS法 主要材料:ABI荧光定量试剂盒 主要设备:ABI 7500荧光定量PCR仪 检测项目和样本类型:

高中生物_必修二_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测试题及答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一、选择题 1.人类发生镰刀型贫血症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突变,突变的方式是基因内()A.碱基发生替换 B.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 C.增添一小段DNA D.缺少一小段DNA 2.若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性状上差异甚多,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 D.染色体变异 3.现有三种玉米籽粒,第一种是红的,第二种是白的,第三种也是白的,但如果在成熟时期暴露于阳光下籽粒变成红的。第三种玉米的颜色是由哪种因素决定的()A.基因 B.环境 C.基因和环境 D.既不是基因也不是环境 4.下列不属于多倍体特点的是() A.茎秆、叶、果实、种子都较大 B.发育迟缓 C.营养物质含量增多 D.高度不育 5.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 A.杂交实验 B.射线或激光照射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花药离体培养 6.遗传病是指() A.具有家族史的疾病 B.生下来就呈现的疾病 C.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D.由于环境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7.21三体综合征属于() A.基因病中的显性遗传病 B.单基因病中的隐性遗传病 C.常染色体遗传病 D.性染色体遗传病 8.无子西瓜之所以无子,是因为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 A.数目增加,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B.数目减少,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C.联会紊乱,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D.结构改变,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9.人类基因组是指人类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其主要内容包括绘制人类基因的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和转录图。科学家应对多少条染色体进行分析() A.46条 B.23条 C.24条 D.22条 1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②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碱基排列发生差错,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产生基因突变 ③生物所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都是有害的,但也有有利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1.下列变异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父色盲,母亲正常,儿子色盲 B.杂种红果番茄的后代出现黄果番茄 C.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白眼性状 D.用花粉直接培育的玉米植株变得弱小 1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会导致生物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在下列叙述中与遗传物质重组无关的是() A.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发生局部的互换 B.卵原细胞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时DNA复制 C.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D.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遗传物质相互融合 13.如果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患者血液,输给一个血型相同的正常人,将使正常人() A.基因产生突变,使此人患病B.无基因突变,性状不遗传给此人 C.基因重组,将病遗传给此人D.无基因重组,此人无病,其后代患病 14.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段 C.染色体中DNA增加了碱基对 D.染色体中DNA缺少了一个碱基 15.用基因型DdTt的个体产生的花粉粒,分别进行离体培育成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这些幼苗成熟后的自交后代是()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突变体富集PCR法(mutant-enriched PCR)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ras基因家族某个密码子部位存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如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BstNI位点,第13密古巴子有BgⅠⅡ位点。用链续二次的巢式PCR来扩增包括K-ras第12、13密码子的DNA片段,在两次扩增反应之间用相应的内切酶消化扩增的DNA片段,野生型因被酶切而不能进入第二次PCR扩增,而突变型则能完整进入第二次PCR扩增并得到产物的富集。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nent electrophoresis,DGGE) DGGE法分析PCR 产物,如果突变发生在最先解链的DNA区域,检出率可达100%,检测片段可达1kb,最适

preMiD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原理和应用

preMiD?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原理和临床应用简介: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驱动突变(driver mutation)是肿瘤特有的标记。以PreGen-Plus?筛查大肠癌4基因突变的粪便筛查被FDA批准为标志,更多突变检测肿瘤的新技术和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自主创新的preMid?技术可一次检测38个基因198突变点,覆盖包括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和胃癌等14种肿瘤,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多突变的血浆检测。临床验证preMid?技术可实现癌症(超)早期,疑似患者的辅助诊断和术后复发的实时监控,总体准确率可达80%。 正文: 原理: 1. 突变——肿瘤特异标志。 癌症是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所有癌症的发生,都源自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异常。”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计划参与单位之一、英国剑桥大学桑格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斯特拉顿教授指出。 癌变的形成要经过8--10年甚至更长,而这漫长的时间其实就是一个多基因突变并累积的过程(图1)。肿瘤相关基因可分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突变属于驱动型突变(driver mutation)。当抑癌基因突变失去抑制癌症作用,或原癌基因突变激活,就会诱发癌症。正常细胞在向癌细胞转化的过程中,发生多种不同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图1 肿瘤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相比临床检测中常规使用的肿瘤蛋白血清标志物,突变无疑是更特异的肿瘤标记。 2009年12月,桑格研究所在《自然》杂志上刊文宣布,他们率先在世界上破译肺癌、

皮肤癌和乳腺癌等5种肿瘤全部基因密码,绘制出相应的肿瘤基因突变图谱(表1)。 表1 5种癌症基因突变相关数据 Nature.2010.8;466(7308):869-873. 2.循环DNA是检测突变的重要来源 肿瘤起源DNA存在于血液循环DNA中。循环DNA存在于血清或血浆、滑膜液和脑脊液等体液中的非细胞里面存在的片段,亦称细胞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 早在1947年Mandel和Metais就发现循环核酸;30年后Leon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外肿瘤患者cfDNA水平大大高于正常人1989年Stroun等发现血液游离DNA具有肿瘤细胞DNA的一些特征;5年后研究者在肿瘤患者的血浆和血清中检测到癌基因突变,与原发肿瘤一致。 图2 肿瘤cfDNA来源示意图 肿瘤细胞cfDNA如何进入血液,目前认为:1) 循环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灶的裂解;2) 肿瘤细胞的凋亡;3) 肿瘤细胞坏死;4) 肿瘤细胞自发性释放。 cfDNA突变检测具有特异、实时且无创等突出特点,无疑是肿瘤早期筛查、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及跟踪复发等有效靶标。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第18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遗传性疾病(genetic disease)是由于遗传物质异常或有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在遗传性疾病中约80%累及神经系统,其中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称为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genetic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遗传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绝大多数在小儿或青少年期起病,具有家族性和终生性特点,致残、致畸及致愚率很高,危害极大,治疗困难。在研究、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时,临床核心问题主要包括该疾病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家族中再发风险率是多少,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大小以及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医学伦理问题密切贯穿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如产前和症状前诊断、基因诊断和治疗等,应给予高度关注。 【流行病学】 在人类遗传性疾病中,在已发现的7000多种遗传病中半数以上累及神经系统,我国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为109.3/10万,本类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出生后即表现异常的如唐氏综合征和半乳糖血症;婴儿期发病的如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和黑朦性痴呆;儿童期发病的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少年期发病的如肝豆状核变性、少年型脊肌萎缩症;青年期发病的如腓骨肌萎缩症;多在中年发病的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舞蹈病及遗传性共济失调;而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则多在老年期发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病种很多,不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在家族性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中,基因遗传是起病的主要形式。在没有家族性遗传的情况下,因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其可能的因素是细菌毒素、代谢产物及理化因子等。 【遗传方式】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遗传方式有: 1.单基因遗传病是单个基因发生碱基替代、插入、缺失、重复或动态突变引起的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隐性、X连锁显性和动态突变性遗传等。临床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遗传性

1_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试剂(高通量测序法)性能评价通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1 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试剂(高通量测序法)性能评价通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肿瘤相关基因检测试剂分析性能评价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针对肿瘤相关基因检测试剂分析性能评价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详细阐明理由,并对其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所述肿瘤相关基因检测试剂分析性能评价主要是指基于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即下一代测 —1 —

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又称为大规模平行测序(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MPS),体外检测人体组织肿瘤细胞中的肿瘤相关基因变异。用于检测体细胞突变的NGS正在广泛用于肿瘤诊疗相关的分子检测,包括对特定基因的DNA/RNA进行测序,以寻找与肿瘤临床诊疗相关的基因变异。肿瘤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基因重排、拷贝数异常等广义的基因突变。 基于NGS测序原理的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检测可能包括以下步骤:样本收集、处理和保存、核酸提取及处理、文库制备、测序和碱基识别、序列比对、变异识别和过滤、变异注释和解读以及检测报告的生成。同时,某些产品还可能会包括软件部分,但上述相关步骤并不一定被全部包括,应根据产品的具体设计流程来进行判断。对于每个检测步骤,申请人需要结合产品设计和临床意义来建立特定的可接受的质量评价指标和合格判断标准。此外,为满足产品特定预期用途,申请人需通过科学和适当的检测性能研究来确定适用的试剂、消耗品、仪器和软件。基于上述考虑因素,NGS检测产品的设计和工作流程中的任何差异均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同,因此申请人需要清楚地描述相关检测性能指标。 分析性能评价的初衷在于提出产品性能有效性、安全性相关问题的假设,然后通过研究进行确认。NGS在测序通量及发现未知基因变异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NGS技术应用需求及使用中存在包括相关临床样本收集处理、NGS检测内容、测序流程、—2 —

基因变异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基因变异广义上说就是指基因结构变化从而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也就是说DNA水平上的突变造成的基因改变。而这一突变过程可能有很多原因,有自发性的,比如DNA配对过程中的装配错误,也有外源性的诱导因素,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造成染色体结构改变或者基因结构的直接变化。 突变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点突变,即一个或多个核苷酸发生了改变;框内突变指的是3个或是的倍数的碱基缺失或插入导致的突变,使基因丢失或增加1个或几个氨基酸;除此之外,还存在着DNA大片段的缺失,通常是指几百个bp至几十个kb的碱基缺失或复制。 这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点突变,他是指一个或者几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改变,通常会形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同义突变,即碱基替换后,虽然密码子发生改变,但编码氨基酸没有改变(遗传密码的兼并性),亦称静止突变,第二种是错义突变,指的是碱基替换,密码子发生改变后,编码氨基酸亦发生改变,编码另一个氨基酸,第三种是无义突变,即碱基替换后,使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一个终止密码子。 基于上述的变化,常见的基因变异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筛选性方法 有人将这类方法分为2类,根据电泳性质不同及其他包括化学修饰法等 1 RNase 法 该法是一种最早提出的检测DNA突变的方法口。其原理是RNase可以识别RNA:DNA或RNA:RNA杂交链中错误配对的碱基并将其切断。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正常链及被切断的含有突变点的链区分开来。杂交方法是将同位素或其它方法标记的正常野生型RNA 片段与相对应的待测DNA 片段混合,90"C

左右变性并在室温下复性形成杂交分子。当待测DNA 片段中存在碱基突变时,在该位点上二条链不能正常配对,便成为RNase的识别和切割位点 2 DGGE、CDGE、TGGE、TSGE法 梯度变性凝胶电泳(DGGE)原理是当双链DNA在梯度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行进到与DNA变性温度(熔点温度)一致的凝胶变性浓度位臵时,DNA 发生解旋变性此时电泳速度迅速降低。而当解旋的DNA链中有一个碱基突变时,将会影响其电泳速度变化的程度,从而将正常与突变的DNA区别开。 CDGE(constant denatural gel electrophoresis)法通过预实验或理论计算预先精确确定待测DNA片段的熔点温度后采用单一变性浓度凝胶电泳,简化了DGGE 法的操作 类似于CDGE法,TSGE (temperature sweep gel electropnoresis)法则取消了温度梯度而代之以单一温度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1)检出率高,~100 (2)可用于分析突变——正常DNA 混合样品;(3)可以回收分离出的DNA 片段;(4)可以直接测定未经扩增的DNA 。这类方法的缺点也很多,如(1)分析片段较小,<500 bp;(2)需要制备昂贵的GC clamp(3)需要事先经过复杂的计算机处理计算熔点温度或预试验确定变性条件; (4)位于高度富含GC的片段中的突变可能漏检。鉴于以上不利因素,DGGE等一类方法有逐渐被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法取代的倾向。尽管如此,这类方法一经建立,应用十分方便,适于大规模样品分析 3 SSCP法 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lotraation polymorphism,)是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或RNA分子依其碱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

PCR技术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

PCR技术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 PCR 技术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 基因结构的异常可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它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重排、易位、基因扩增、基因结构多态性异常等形式。许多人类遗传性疾病源于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分析是指对单个或低拷贝基因序列等位基因改变的鉴别,对诊断和理解遗传病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聚合酶链反应 (PCR)是一种高特异和高灵敏性的基因分析手段, PCR 操作简便, 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使 DNA 段的拷贝数扩增百万倍, 使对微量 DNA 的分析鉴定成为可能,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各领域的飞速发展, PCR 及其衍生技术以其快速准确在基因突变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特异基因序列区段的直接测序是基因突变分析最可信和最精确的手段 , 但该方法繁琐、耗时、费力。 PCR 的应用则提供了一系列比直接测序更方便、快捷的方法。 PCR 在此领域也引起了巨大的革新。 基于 PCR 技术的常用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有: 1、 PCR/ASO(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ASO,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 ) PCR/ASO探针诊断点突变,系在扩增 DNA 段后,直接与相应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来明确诊断是否有突变以及突变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2、 PCR-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PCR-SSCP 系 1989年由 Orita 首先报道的,它是一种基于单链 DNA 构象差别来检测点突变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且特异性高,是目前检测点突变最简捷的方法。 3、 PCR-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 分析与 PCR 反应相结合, 先用 PCR 来扩增待检的片段,再进行 RFLP 来检测那些发生在酶切位点的突变简化了 RFLP 的分析过程,并使该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DNA 序列测定法 (direct sequencing, D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