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复习必修1

历史复习必修1

人教版

历史必修一知识提纲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商:内服外服制

西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适应人口不、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

统治

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实施者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作用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瓦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BC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建立中央

官制三公

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御史

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

全面推行

郡县制,

建立地方

官制

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

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

3、县

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

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

彼此牵制

2、家天下。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本质君主专制

作用秦利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

影响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弊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

使秦迅速灭亡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后世

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表

分封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

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

基础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

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

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

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

地域划分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

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

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

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

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政治制度演变演

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

西汉削弱相权

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

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魏晋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分散相权

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宋初分割相权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相权反弹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地方政治制度汉初

中央集权

受威胁

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武帝

解决王国

问题加强

中央集权

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中

后期

中央集权

严重削弱

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削弱地方

势力,加强

中央集权

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

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创立行省

制,加强中

央集权

措施:创立行省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

列岛与台湾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用官制度西汉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魏晋九品中正制

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

初学

隋科举制创立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

科举制发展完

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

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演变特点或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代大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废丞相

原因: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

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2、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

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设内阁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过程:1、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4、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

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

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康熙

帝:设

南书房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雍正

帝:设

军机

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

原因经济根源

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政治根源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思想基础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发展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1)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

(3)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加强皇权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6)北宋: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立更戍法;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地方派文臣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

(7)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地方推行行省制

(8)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设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设厂立特务机构;

八股取士;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9)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基本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评价利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主要),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创造灿烂文明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来侵略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妨碍地方的发展;

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

发展的条件1、古希腊山多,岛屿多,良港多,平原少,土地贫瘠。由山岭、海域、水域隔开的小块陆地,形成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主要因素)容易实行民主体制。

2、政治家不懈的努力和平民,特别是新兴工商业阶层的抗争

3、奴隶制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发展过程

时间内容作用

梭伦

改革

前6

世纪

①颁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的《解负令》;②按财产

多寡划分四等级来分享权利;③重组国家政权,

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和

陪审法庭;④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动摇了贵族的政治

特权,为雅典的民

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

斯提

尼改

前6

世纪

①用10地域部落取代4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

选举;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实行陶片放逐法

基本上铲除了贵族

的政治特权,确立

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

克里

改革

公前

5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③扩大五百人

会议的职能;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

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

力;⑥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⑦发放观剧津贴

充分扩大了公民的

权利,使雅典民主

政治发展到顶峰

(黄金时代)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特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用对希腊

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

西方文化的摇篮

影响对人类

文明发

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思想与实践(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

法律至上,权力分立等思想与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

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局限1、它是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主要局限)。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

人都无民主权利,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2、这种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体制

3、轮番而治和抽签形式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限制窒息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

能力。有时成为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4、过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概念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

起源与

发展的原因条件1、为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为其统治提供法律依据

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3、罗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法学家积极配合

4、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不断斗争

5、罗马人普遍信奉“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习惯

法到

成文

习惯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局限: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成

文法

原因: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

法《十

二铜

法》作用与意义: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是罗马法的渊源,也是罗马的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

护了平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发展阶段从公

民法

到万

民法

时间:公元前3世纪中叶-----3世纪

原因: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②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从3世纪

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完善阶段更加

系统

化和

法典

《查士

丁尼民

法大

全》

时间:公元7世纪编纂完成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

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意义: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内容形式上: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整体结构上:分公民法(只罗马公民)和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

1、核心之一: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用影响1、稳固了罗马的统治

2、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如自然法思想)

3、对欧美及至于整个世界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民法典》《人权宣言》。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陪审制、律师制,裁决要有记录、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男女权利不平等等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含义亦称“立宪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和二元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第二帝国)

历史条件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它还是封建性的。议会由国王和上、下院组成

2、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者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形成君主立宪制

确立和发展过程1、确立: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依然掌握行政大权)

2、补充:17世纪末的《三年法案》与18世纪初《王位继承法》等从法律上确认“议会至上”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发展:①内阁制形成:内阁由国王的咨询机构转变为最高行政机构,1721年,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内阁制开始形成,第一任首相是华尔波尔

②两党制形成:先是托利党(保守党)与辉格党(自由党),后是保守党与工党

③议会普选权扩大:1832年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工商业资产阶级增强在议会的地位,保证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后来议会改革使成年男子和妇女获得选举权

④19世纪末,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内阁成为权力中心,成为议会的‘第三院’

特点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

1、国王“统而不治”

2、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议会权力至上)

3、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内阁产生与权力: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主要职权是对提交议会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和控制下院等。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

首相的产生与权力: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

拥有各部大臣提名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国王的地位与权力: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批准和公布法律等象征性权力。实际君主“统而不治”。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上院的产生与权力:不经选举,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等组成,无任期,有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拖延与修改权、有最高司法权。1999年上院改革,取消了世袭贵族的当然议员资格,一部分议员由选举产生

下院的产生与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5 年,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作用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独裁统治

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

背景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导致国家形势严峻:政治不统一,

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阻

2、美国没有封建传统,又深受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意识强

目的直接: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保护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根本: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

理论来源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内容

由序言和正文组成,序言部分阐明了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正文部分对联邦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对其他立法事项进行了规定;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问题;规定了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等问题

实行联邦制

中央集权与地主自治相结合。主要国家权力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和

外贸等由中央掌握,地方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等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产生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191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直选),每州两名(现共

100名),任期6年,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

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现共435名),任期2年。两院地位平等权力

①立法权②征税权③宣战权④政府拨款权⑤调整贸易权⑥征兵权

⑦对总统等官员的弹劾权⑧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的法案的否

决⑨可规定政府及法院的组织与权限⑩两院可各自否决对方的法案⑾

众议院倡议预算法案、弹劾政府官员、以及在选举人团僵持不下时选举总

统⑿参议院对总统任命的官员、大法官及签订的条约的审批权

产生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1951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不能超过两届)

权力

①国家行政权归于总统。还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的总司令. 内阁

只对总统负责。总统对宪法和人民负责

②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及大法官

③签署法案成为法律,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实行否决权(间接立法权)

④有权与外国签订条约

产生

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任命(共9人)。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年

满70岁、任职满10年或年满65岁、任职满15年者,可自动提出退休权力

①最高司法权②最高审判权③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可宣布总统

与国会的法律、条约或政策“违宪”而无效

原则体现了①分权制衡原则(最主要)(三权分立的原则,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联邦制原则③人民主权

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实行分权制衡

作用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确立了联邦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3、实行分权制衡原则,防止了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对以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总之,它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为美国的强大提供了制度保证

局限1、没有及时写入人民的民主权利。(经过几年斗争后以修正案补充进了宪法)

2、允许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不能和白人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后发修正案加以修正)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共和制背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第二帝国被第三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帝制派之间经过近百年的曲折斗争,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产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权力

①行政权归总统和内阁(总统命令需部长副署),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

统帅②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的任命权③缔结和批准条约权④特赦权⑤在参议

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的权力

总统和部长对议会负责

产生

实行两院制。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众议员由普选直接产生,任

期4年

权力

①立法权,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②议会拥有组阁权,实行责任内阁制③选举总统权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二者相互制约

①在法律上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②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宪法》-----二元君主立宪制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不完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二元君主立宪制

实行联邦制

帝国政府控制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地方留有教

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普鲁士占统治地位

皇帝的产生

与权力

皇帝世袭: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以及军队统率权、立法权。拥有绝对实权

宰相的产生

与权力

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

内阁大臣只是其助手

议会的产生

与权力

分为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作为立法机关。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权力

大,代表不经选举,来自保守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帝国议会有立法权,帝国

议会的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没有行政

监督作用。但有批准预算权

①确立了二元君主立宪制,是历史的进步②促进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特点

与局

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议会权力小,容克地主的利益没有根本触动,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最大的特点)和军国主义的传统,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德国的君主

立宪制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第10课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

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性、必要性)

原因: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①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3、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②领导:林则徐 (借口、导火线、偶然性) ③经过:1839年,虎门销烟 ④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

的坚强决心;直接导致鸦片战争

时间:1840年—1842年

经过: 1、1840年广东——厦门——天津白河口 2、1841—1842扩大侵华: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

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危害)

败因:1、具体原因: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 2、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性质: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

的开端

英国 中国 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封建主义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经济 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拮据 军事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装备陈旧,国防废弛,战和不定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自守 思想 自由主义 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

社会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革命任务 反封建 反封建、反侵略 革命时期 旧式的农民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思想观念 天朝上国

向西方学习

第一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世界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外市

场,掠夺殖民地

直接原因:列强要求修约失败

根本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860年

1、1856年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

2、1857年组成联军攻陷广州,扶植柏贵傀儡政权

经过:3、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

津条约》,俄国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

4、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大沽(史荣椿壮烈牺牲)、天津,后又占领

北京,洗劫并焚毁烧了圆明园,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也迫使中国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性质: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

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

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

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

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时间不平等条约割占领土范围面积(平方千米)1858年《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

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40多万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

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7万多

时间双方名称内容危害

1842 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1843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利于列强的共同侵华

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建立租界的借口

1844

中美《望厦条约》

兵船到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在口岸设医院、建教堂便利对可文化侵略中法《黄埔条约》在口岸自由传教便利对中宗教侵略

影响:加

深了中

国的半

殖民地

和半封

建化程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但由于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

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条件

: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国力强盛

2、西方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时间:1894——1895年

1、开始:1894年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李鸿章避战求和、左宝贵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平壤

3、黄海战役:北洋舰队的邓世昌等壮烈殉国,李鸿章保船避战;日

经过: 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占九连城、旅顺、大连;在旅顺大屠杀

5、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时间、内容、危害)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清政府的腐朽(根本原因):中央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与李鸿

章),奉行消极抵抗的方针

败因:2、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3、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落后

4、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时间:1895年

领导者及军队:丘逢甲、徐骧、姜绍祖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结果:台湾全部沦陷。原因: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

民;敌强我弱

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原因:根本: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直接:义和团运动发展和清政府的支持严重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目的:直接——镇压义和团(借口),迫使清政府屈服 根本——瓜分中国 时间:1900年 侵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 1、廊坊、杨村狙击战 经过: 2、天津保卫战(聂士成牺牲)

3、北京陷落(联军烧杀抢掠)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时间、签订国、内容、危害)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

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八国

军侵华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

无能,成为众矢之的

背景: 2、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

本原因)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

任务: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领导: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见必修3:内容、性质、评价) 时间:1894年——1912年(广义)

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

上海和东京是宣传中心,代表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②建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酝酿:③建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十六字纲领“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提出三民主义

④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功 经过: 2、高潮:②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五色旗、

中华民国纪元、使用公历。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内容、性质、意义)

A 列强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政权施压

①原因:B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失败:袁篡权 C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

D 袁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且老奸巨滑

②经过: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成——原因(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

2、败——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社会性质未变)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

失败原因: 发展慢)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1、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冲击了陈规陋习,解

意义: 放了思想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对被压迫民族: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亥革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国际:一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

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背景: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国内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国内: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

展(经济、阶级基础)

③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

民的思想解放(思想基础)

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口号(目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经过:

1、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1、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最主要的贡献)

意义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原因: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后

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五四精神:爱国(主要)、进步、民主、科学

时间性

领导阶级(根

本区别)

目标

群众

基础

主力

指导

思想

旧民

主主义革命1840-

-1919

资产阶级

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

国,发展

资本主义

缺乏

人民

群众

旧三

民主

新民

主主义革命1919-

-1949

无产阶级

是建立人

民民主专

政的国家

雄厚

人民

群众

马克

思主

义阶段时间中心主力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学生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28日上海工人

五四运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完整版)

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⑵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⑶诸侯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 政治:镇守疆土、朝觐述职军事:随从作战经济:交纳贡赋 ⑷诸侯权利:在封地内可以再分封,享有很大的独立性 政治:设置官员军事:建立武装经济:征派赋役 ⑸影响:积极: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受封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后来诸侯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来历: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 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2、机构设置:全国分若干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3、特点:①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郡国并行制 1、带来问题:诸侯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1、汉朝:察举制(选官标准: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选官标准:考试成绩)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评价: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质。 ⑵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⑴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⑵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能:跪受笔录、承旨办事 4、影响: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大事年表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政治史) 世界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B.C770—B.C476 B.C475—B.C221 B.C230—B.C221 实行禅让制 禹建立夏朝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①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594 公元前6世纪末 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449年 公元前443-429年 希腊城邦出现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 ②公民法出现 《十二铜表法》颁布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15年汉初 汉武帝时期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郡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实行中朝制度、察举制、 刺史制度 公元前27年(汉武 帝时期) ①罗马帝国建立 ②万民法产生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隋唐(581—907年) 隋唐时期隋炀帝时期唐朝中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科举制形成。 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 局面形成。 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宋朝设置同平章事,增设“参知 政事”以削弱相权

中国世界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明太祖时(1380年)明成祖时 清雍正帝时 1839年6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设立内阁制。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虎门销烟 1640年(明朝末期) 1688年(清康熙年间) 1689年 1721年 18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 1775—1783年 1787年 1789年 17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光荣革命”,英国资革结束 《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 立宪制确立。 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 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制定联邦宪法 华盛顿当选美国首任总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清后期(1840—1912年) 1840--1842年1841年 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 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4年1900—1901年1901年 1905年 1911年鸦片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 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割台斗争 兴中会成立 八国联军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中国同盟会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 1831、1834年 1836年 19世纪40年代 1844年 1848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870年 1871年 1875年 20世纪初 1903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 主义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普法战争爆发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①德意志帝国成立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③巴黎公社革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列宁 主义诞生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2年1月 2月12日 3月中华民国成立 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4—1918年 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俄国二月革命②《四月提 纲》③七月事件 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 必修一(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互迁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高中历史必修1学思之窗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1 1.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2: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3.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4.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5. 答案提示: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6. 答案提示: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7. 答案提示: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8. 答案提示: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9. 答案提示:在形式上: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10. 答案提示:古代史上中国也曾遭受一些国家的侵略,如明朝时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日本倭寇骚扰沿海,清朝时沙俄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等。但鸦片战争与这些侵略不同。首先,以前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上中国明显占优势,而鸦片战争中,农业经济的封建帝国中国与工业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交战,力量比较,差距悬殊;其次,以前的战争结果,中国基本都能捍卫领土主权,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每战必败;第三,以前的战争或者驱逐侵略者,或者在战胜之后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的灾难。 11. 答案提示:内讧是必然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不仅内部腐败,而且争权夺利。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的必然发生。 12. 答案提示: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13. 答案提示: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14.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15. 答案提示: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6. 答案提示::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爱别人的生命。现实原因:日军意在灭亡中国,因而意在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日本进攻南京时后勤物质极其不足等。 17. 答案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18.答案提示:在政权建设方面:(1)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的;(2)公职人员也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3)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废除旧国家机器,代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