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学第二卷

中国文学第二卷

中国文学第二卷
中国文学第二卷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魏晋南北朝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归隐主题、玄学主题。

表现:此时的文学是士族文学,由于士族以家族形式传成,所以又是家族文学,玄学、佛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

1、作品思想内容:

(1)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成为“汉末实录”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五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曹操乐府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短歌行》:(背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出现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2、曹操的艺术特征:

(1)学习汉乐府,选择乐府作为主要文学创作体裁,多用乐府古题写现实事务。

(2)风格慷慨悲凉,悲凉之中多又跌宕慷慨之气。

(3)就诗歌艺术形式而言,有四言、五言、杂言等体,其中四言成就最突出,为板滞僵化得四言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曹操四言诗的特点:

(1)抒情写志多与写景相结合。

(2)多用比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节奏感强烈。

二、曹丕。

1、生平与创作:

(1)生平:字子恒,曹操次子,为曹魏政权的开创者,为魏文帝。

(2)创作: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宴游诗。这些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

第二类:抒情言志之作。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

2、艺术特色:

(1)善于抒发个人情感。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A、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和谐的音韵,表

现他纤丽的情思。

B、在艺术形式上,曹丕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

十余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3、注意: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

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第二节曹植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2、创作: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

(1)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代表作:《白马篇》。

(2)后期: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写出了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

代表作《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全诗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乐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其中《七哀诗》也很有代表性。

第三类:曹植用世之心,在黄初以后屡屡诉诸诗赋,《杂诗》表示愿为罚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慷慨之音。

第四类:游仙诗。曹植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处蓬荜,深感时光流逝,功业无成,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诗中所描绘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上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如《远游篇》。

曹植的游仙诗,实际上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二、艺术特色:

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评价:“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1、诗风或慷慨低沉,或温丽悲远,富有风骨。

曹操的慷慨:气韵沉雄老健,是政治家的艺术风貌。而曹植更多的是文人伤感的情怀。

2、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

1

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3、借鉴乐府诗,广泛的利用乐府体裁,而自写新题,改变了乐府诗以叙事为主的传统,而以抒情为主。

4、文采富艳,描写细腻,语言自然绮丽,善于比喻。注重炼字,工于起调。

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王粲,字仲宣,归曹前地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筹酬的感慨,代表诗作《七哀诗》;归曹后,主要描写诗人几次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还有一些在邺下时期与曹丕、曹植兄弟及其他诗人唱和的作品,虽然是“怜风月,狎池苑”(语出《文心雕龙》),但在诗歌题材的开拓、诗歌技巧的探索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发愀怆之词”为主要特点,被许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品:《七哀诗》、《公宴诗》。

2、刘桢,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其诗一如其人“丈气爱动,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上)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中的第二首。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3、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代表作《悲愤诗》。

4、陈琳,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为乐府题材,以叙事为主。

5、阮瑀,代表作《驾出北郭门行》

第三章陶渊明

一、生平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在重视门阀的社会吏,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二、思想

兼收儒玄,固穷,安贫。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推崇贫士自然的观点,注重自然,以真率为自己的性格特点,所以他的人生有艺术化的特点,是艺术化人生。

三、作品

作品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哲理诗。(六种)

1、田园诗

(1)定义:田园诗是指役农村田园风光、农事劳动生活等为主要描写对象,借以表达作者的农村田园审美之情或思想认识的诗歌。

(2)陶渊明诗大量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

(3)内容:

A、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

B、他的田园诗有的歌颂劳动,着重写躬耕的生活

体验。《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墙。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归园田居》

C、描写于劳动人民的交往之情。《癸未岁始喜怀古

田舍》其二,“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D、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凋敝。《怨

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

2、咏怀诗

(1)定义:直接抒发自己性格、怀抱的作品。

(2)陶渊明的咏怀诗,基本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风格,表达了自己隐青于晋的态度和有志难抒,很难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思想。《杂诗》

3、咏史诗

(1)定义: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歌咏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作品。

(2)陶渊明诗汉魏六朝咏史诗创作最多的诗人。

(3)内容:有两种

A、偏于古代的忠勇人物“三良”“荆柯”等。

B、知足而退、安贫乐道的隐士、贫士形象。

4、赠答诗

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一位、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

5、哲理诗

代表作:《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

四、艺术特色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1、陶诗的已达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

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之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2、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

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诗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饮酒》P80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好处事

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写的物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归园田居》其五P82

4、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

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五、散文和辞赋。

1、代表作:

2

(1)散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2)辞赋:《归去来兮辞》

2、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

3、《归去来兮辞》是一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4、《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保存: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二、分类: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三、内容: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四、形式特点:

1、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也有部分三五杂言和四言七言。

2、语言真挚丽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

3、大量运用谐音双关语。

4、代表:《西洲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内容:

1、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最富地方色彩。

2、反映了饥寒交迫的生活与残酷的战争生活。

3、描写北方民族豪侠尚武的精神。

4、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情。

5、反映爱情与婚姻题材。

二、典型:《木兰诗》

1、艺术特点:

(1)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2)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始终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兴盛的原因

1、士子归隐之风,使他们有更多的接触山水的机缘。

2、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与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谢灵运

1、生平

谢安的第四代孙,谢玄之孙

2、代表作品:《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鸣禽”

3、中国古代诗歌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换

诗歌艺术的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地位。陶渊明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而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2)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谓,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3)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文心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一、北魏文学

1、北朝文坛的复兴,实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

之后,文风有崇尚汉魏的基本倾向。

2、作品:常景寄寓心志的《赞四君诗》四首,阳

固的《刺谗诗》、《疾幸诗》,卢元明的《剧鼠赋》等,表现出立意讽喻、情词典正的特点。

3、代表作家: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晟(上

日下升),他善于写诗,在艺术上最成熟的是《捣衣诗》。

二、北朝后期文学

1、东魏、北齐文学

代表:颜子推《颜氏家训》、

萧悫《秋思》。

邢邵,与温子晟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温子晟卒后,又与魏收并称“邢魏”。

2、西魏、北周文学

(1)主张:由于所在地区文学传统不如东魏北齐,所以统治者为了强调自己的文学渊源,借助当地为周朝发源地,所以主张复古,提出“去华存朴,师法上古”。

3

(2)代表:

A、皇族文学创作集团:宇文泰长子宇文毓、第四子宇文邕(武帝)都雅好文学,庾信、王褒等人深受礼遇。

作品:明帝本人的《过旧宫诗》,武帝的《象经》。

B、由南入北作家:王褒、庾信、王肃、萧琮

作品:王褒《渡河北》、《赠周处士》、《与周弘让书》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交融方式:

1、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在通融南北文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中国历史上看,列国使臣的职能,主要表现在才辩与文学修养。双方才俊之士的直接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文学上的相互学习与竞争。

2、南才北用。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人才,或由于受到政治倾轧而逃奔帝国,这种楚才晋用的方式,在客观上也造成南北之间的交流。

第三节庾信文章更老成

一、文学分期

1、前期: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他在粱时的作品,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

由于萧纲等人力主新变,影响所及,纵使当时的创作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道路。庾信前期的创作,在这方面颇有贡献。

2、后期:由于国破家亡,被迫流落北方,因此作品多有“乡关之思”

乡关之思的两方面:(1)感伤时变、魂牵故国

作品:《代人伤往》,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怜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和荒嬉。

《寄王琳》

(2)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作品:《拟咏怀》,其中他的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

二、意义与贡献

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得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曹丕的作品《典论·论文》的主要思想:

1、文以气为主。

2、“文人”相轻的理论。

3、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二、散文:

1、曹操的诏令文

(1)诏令文:皇帝或丞相下的命令性或指导性文章。

(2)代表作:A、《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身世志愿,恳切坦率,其中并不讳言自己功高盖世,有说到自己不愿意放弃兵权,以博谦退的美名。

B、《求贤令》标举“唯才是举”。

C、《举贤勿拘品行令》甚至提出对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勿有所遗”。

2、曹丕、曹植的书札。

(1)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追念昔游,感伤离别,抒情如诗,写景如画,以景抒情。

(2)曹植《与吴季重书》不但慷慨任气,而且文采焕然。

3、曹植的表文《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也是

情文并茂。

4、其他作品。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阮王禹:《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繁钦:《与魏文帝笺》

吴质:《答东阿王书》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说自己不堪礼法的拘束,表示自己不愿做官的坚决意志。

三、辞赋。

1、抒情小赋。

(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和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2)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是《登楼赋》。《登楼赋》善于自然地切入当下最真实地情境,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因而更易于感人。

(3)曹植写《洛神赋》,受宋玉《神女赋》的启发。

《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

(3)其它的作品:鲁褒《钱神论》、刘伶《酒德颂》、陶潜《归去来兮辞》。

2、大赋。

(1)辞赋生机的焕发,还表现在大赋的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魏晋以来,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但它已不限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一端,更多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

(2)作品:潘岳《西征赋》、谢灵运《山居赋》、梁武帝《净业赋》、梁元帝《玄览赋》、颜之推《观我生赋》。

(3)最有特色:庾信《哀江南赋》

3、论辩文:

4

作品:王粲《去伐论》、嵇康《生无哀乐论》、夏侯玄《本无论》、王弼《易略例》、何晏《无为论》《无名论》。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

一、元嘉三大家。

1、人物: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2、代表作:谢灵运:《岭表赋》、《长豀赋》、《山居赋》

颜延之:《赭白马赋》、《三月三日曲水诗赋》、《陶征士诔》、《宋文元皇后哀策文》。

鲍照:《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芜城赋》通过广陵今昔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民生的悲叹,极富抒情力度。

二、《文心雕龙》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文论,共50篇。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隋代文学

一、作家构成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

1、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二、作品

1、卢思道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的南朝歌行体,写出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是革新体创作的代表作。

2、杨素,代表作《初赛》,是乐府体,具有北方文学色彩。

3、薛道衡,代表作《昔昔盐》,有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诗中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三、隋朝诗坛概论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单刀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地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他们着意于此才地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作诗而作诗,甚为雕琢堆砌而了无生气,故鲜有客观之作留存。相比之下,倒是隋炀帝本身所作的乐歌中,有一些清丽明快之作。这使隋炀帝创作的乐府诗,高出他身边文称的应诏奉和之作。他常以此自负,以天子之尊,却附庸风雅,以文学领袖自居,常聚集文人宴饮赋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使诗歌创作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

响,显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

1、所谓贞观诗风,是指贞观年间以唐太宗及其群臣创

作主体的诗坛风气,前期多抒怀言志咏史之作,刚健质朴,后期则陷入对六朝雕琢辞采的学习,注重声律,体现出宫廷化倾向。

2、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出了“贵于清绮,重乎

气质”的美学理论。

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

所为“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合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3、代表诗人

杨师道、李百药。

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代表作《野望》,充分反映了隐士情怀。

二、上官体

1、所谓上官体,是指贞观、龙朔时期,以上官仪为代

表的诗人所创作的有“绮错婉媚”诗风的诗歌。上官仪诗歌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地一种新的诗体。上官仪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合雄杰之气。

2、上官仪代表作:《奉和山夜临秋》

三、初唐四杰

1、名词解释:是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位诗人。针对当时上官体“争构纤微”的流弊,他们怀着变革之风,有着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这在他们的七言歌行,五律之中充分表现出来,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帝京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标志着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富有骨气。但他们的一些作品,由于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传,不免有雕琢繁缛之感。代表作: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帝京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

2、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也写得很特色,借对孤独长

安的描写,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湮滞。

3、骆宾王的《帝京篇》充满了人事变幻,历史沧桑。

5

4、五言诗载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唱和和咏物,而到了王勃、杨炯时代,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标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四、文章四友。

1、定义: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2、杜审言精于五律,代表作《和晋令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3、李峤的诗歌创作,因重技巧而乏情思,藻丽有余而雄浑不足。

五、五律的定型。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二人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点缀生平,标榜风雅,难免以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但是他们在五律定型方面有重要贡献。具体作法是,除了一联之中轻重悉异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宋之问代表作:《度大庾岭》“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

四川人,代表作《感遇》

二、唐诗风骨。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的在创作中认识到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郎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和瑰丽的文学。

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一、张若虚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两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的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二、刘希夷

代表作:《代悲白头翁》

名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常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王维和创作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一、王维

1、生平:字摩诘,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上

元二年(761),年六十一,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2、创作:

(1)边塞诗:能以非常简单的笔法,勾画边塞景象,雄浑壮阔。代表作《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游侠诗:《少年行》,体现了王维早年对功名充满的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3)山水田园诗。

代表作:《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艺术特色: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境静逸明秀,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B、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

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C、富于禅趣,集中表现为追求空明,寂静

的诗歌境界。

D、语言自然真率,清宛流利,深得陶渊明

诗歌语言清腴的特点,但更有色泽和光彩。

二、孟浩然(689――740)

1、生平:襄阳人,终身不仕。以“微云淡河汉,疏雨

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代表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2、艺术特色:

(1)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是田园诗,把田园风光和自己的隐居生活融合起来,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过故人庄》《东坡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2)善于白描,语言素淡,对大自然进行简洁的描写。

《宿建德江》

(3)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宿建德江》、《耶溪泛舟》(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4)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三、其他诗人。

有储光羲、裴迪、刘眘虚、张子容、常建等。

1、储光羲,代表作:《杂咏五首》

2、裴迪,代表作:《华子冈》。

3、刘眘虚,代表作:《幕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4、张子容,代表作:《泛永嘉江日暮回舟》。

5、常建,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

性,潭影空人心。)

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一、王翰

主要作品:《古娥眉怨》

6

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王昌龄,别称为“七绝圣手”。

其作品除豪爽俊丽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

为补反映复杂内容时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代表作:《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采莲曲二首》其二: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二、崔颢。

代表作:《黄鹤楼》P249

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一、高适

1、生平与创作

高适字达夫,曾进封渤海县侯,是诗人之中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的人。以边塞诗最有成就。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赞高适,说他“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代表作:《宋中十首》、《燕歌行》、《古大梁行》(暮天摇落伤怀抱,依剑悲歌对秋草。)

2、艺术特色

(1)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燕歌行》

(2)内涵深厚,风格沉雄悲壮,慷慨昂扬。《送李侍御赴安西》

(3)在体裁上,以古体见长,由以七律为胜,特别是七言歌行尤为突出。

(4)高适的一些绝句,气质沉雄,境界壮阔。《别董大》

二、岑参。

1、生平: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

2、艺术特色:

(1)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傲气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情人物,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出来,别据一种奇伟壮丽之美。《走马歌行奉送出师西征》

(2)将边塞地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入诗。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地传统格局,极大的丰富拓展了边塞诗地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3)艺术表现上,其七言歌行具有纵横跌宕、舒卷自如地体势,形式接近岳父,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白雪歌》《轮台歌》

(4)岑参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

(5)他以边塞生活为题地七绝有特色,情感真挚。

三、其他诗人。

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凉州词二首》

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陶翰《出萧关怀古》《古塞下曲》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在碎叶。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一、乐府(采用乐府旧题)

1、李白的乐府诗大量的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

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

2、李白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2)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3、艺术特征:

(1)偏重于主观抒情,具有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将进酒》

(2)常根据乐府问题额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作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行路难》

(3)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行路难》

二、歌行。(自创新题)

1、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但两者之间的界些

不容易划清。

2、艺术特征

(1)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歌诗,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2)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振荡,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3)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神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一、艺术特色:

1、李白的五言绝句,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

尽的情思,做到了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含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

2、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

7

3、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

4、作品的自然天成和清新明快而言,李白绝句的成就无人可比。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李白大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上李邕》。

二、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气感情表达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

三、想象变化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四、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给人以崇高壮美之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五、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一、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二、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1、定义:所谓“诗史”,主要指其诗歌以最能深刻的反映他所生活的时代与社会著称,善于把重大的社会历史与生活事件纳入诗歌之中,使作品具有认识社会现实的作用,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2、内容:

(1)善于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作为诗歌题材进行运用,具有史料价值。

(2)客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有“补诗阙”的作用。(3)对普通的老百姓生活进行了描写,能使后人更深刻正确的把握当时的社会。

3、创作方法:

(1)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2)杜诗叙事,即叙事事件经过,又用力于西部描写。《北征》《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3)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羌村三首》。

(4)在诗史中使用议论手法,同时为了更好的展现社会现实,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特别善于用铺排、散文的手法为诗。

二、杜甫的律诗

1、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不仅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秋笛》《即事》、五言律诗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咏怀

古迹五首》(五言)、《秋兴八首》(七律)。

《秋兴八首》其一:“讲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不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八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含律而又

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律第一”的《登高》,胡应麟《诗籔》认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江村》、《春夜喜雨》

3、“晚节渐于诗律细”,注重诗律。“诗律细”不仅在于声

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在严谨中求变化,变化没测而不离规矩。有时为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特别是七律拗体。

4、炼字炼句的成功。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其炼字用

力之处在于表现神情韵味,同时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句舒畅而富于转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感情色彩。

三、艺术风格

1、沉郁顿错,其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

慨壮大深厚;顿错,是感情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2、消散自然。《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

子斜”。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第五章大历诗风

一、大历诗歌

1、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

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特别体现在大历十才子身上,如李端、卢纶、钱起等。他们的诗,没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和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残存盛唐余味,也写民间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轻逸高雅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雅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一项创造以表现宁静淡薄的社会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风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1)效法陶渊明,冲和平淡成为其创作的

主导方向。

(2)“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3、刘长卿:(1)自许为“五言长城”。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大历十才子:(1)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

刘长卿并称“钱刘”

(2)李端、卢纶、吉中孚、

(3)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精致工整,表现出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具有的情思韵味。

5、意向类型:(1)象征性-刘长卿,“青山”:故土的

8

一种象征。“白云”“孤舟”“夕阳”

(2)描述性:白描手法,求意向的创新,“风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6、顾况:(1)诗受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

(2)常常俗中有奇,怪奇的想象和比喻,《郑女弹筝歌》

7、李益:(1)《夜上受降城闻笛》

(2)有盛唐诗艺术的残留,但诗中感伤悲凉的情调,忧郁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一、韩孟诗派

1、中唐时期的一大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韩愈、孟郊、李贺、贾岛等。其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另一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他们的诗歌作品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以韩愈为代表的韩孟诗派,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开一代诗风,展示出此诗派在中唐诗坛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其缺点是用词造句刻意求新致使语意晦涩,对诗才的不加简择导致意向过于丑陋怪诞,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贺哲理性议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

2、韩愈:(1)字退之,河阳人。

(2)《早春呈水部帐十八员外二首》、《卢郎中

(3)艺术特色:A、气势宏大

B、呈现查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永贞行》

C、把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忽忽》(4)《南山》可体现他创作的三个特点。

3、孟郊:(1)字东野

(2)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4、李贺:(1)字长吉

(2)受屈原、李白及东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苦闷情怀。

(3)对冷艳凄迷的意向特殊偏爱,大量使用“泣”、“啼”等字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剧、悲感色彩的意向群。

(4)以独特的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和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酸风”“香雨”,箫声可以“吹日色”。

(5)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剪”、“死”、“瘦”、“血”、“狞”等自此,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荒沟古水光如刀”、“青狸哭血寒狐死”

(6)想象奇异荒诞、构思跳跃。

5、其他:

二、刘禹锡

1、字梦得,洛阳人

2、特点: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

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3、《秋词》

4、咏史怀古的诗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金陵

五题》(《乌衣巷》)

5、《竹枝词二首》,清新质朴,真率自然。

三、柳宗元

1、字子厚,河东(山西永济人)

2、对具有凄冷意味的意象十分偏爱。《江雪》

3、《渔翁》清新淡雅

4、吕温(《读勾践传》、李德裕《

第七章元白诗派

一、概念

中唐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或稍后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白居易、元稹、另外又有李绅、张籍、黄建等。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认为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在诗歌表现上主要采用新题乐府的形式,以平易深切的语言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元稹的《乐府古题》等。此派以其突出的显示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但过于强调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到如了狭窄的路途。

二、作家

1、张籍,字文昌,曾任水部员外郎,又称张水部。

(1)艺术特色:A、张籍有乐府诗90首,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非常广泛。《

《野老歌》“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B、张籍的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但挖

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

《牧童词》“牛牛食草莫相顾,官家截尔头上角”。

C、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D、语言平实通俗。

(2)白居易评价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2、黄建,善写宫女诗,有《宫词》百首。

(1)艺术特色:(1)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

(2)谢了不少边塞题材的诗作。

(3)有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

(2)影响:在扭转大历风调,继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

9

统,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的过程中,黄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努力,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3、元稹

对于其新乐府要把握以下几点:

(1)元和四年(809),他读了李绅写得20首“新题乐府”后,写下12首和诗,称为《和李校书新题乐府》(2)元和十二年(817),他与刘猛、李余相和,作19首《乐府新题》

(3)元稹的代表作是写于元和十三年(818)的《连昌宫词》。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从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上看,此诗将史实和传闻糅合在一起,辅之以想象和虚构,把一些与连昌宫本无关联的人物、事件集中在连昌宫中展开描写,既渲染了诗的氛围,也使得诗情更加生动曲折。

(4)作为一个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元稹不仅性敏才高,而且风流多情。《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5)元稹曾在妻子韦丛死后写下不少悼亡诗,抒发哀思和怀念,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遣悲怀三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三、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饮先生。

1、诗歌主张:(1)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

(2)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质而轻、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评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3)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主张缺点: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重要目的,过于强调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

2、诗歌类型

(1)讽喻诗(新乐府诗)

A、特征:首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为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其次,不少篇章形式邻国,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

第三,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

第四,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B、缺点:其一,《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

蛇添足,作不必要的重复。

其二,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

其三,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练含蓄。

C、代表作:《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

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多重欺压。

《新乐府》五十首,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合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合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

(2)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长恨歌》特点:对于二人的荒淫误国进行批判,对二人的爱情进行歌颂,批判讽喻与歌颂赞扬并存。

《琵琶行》特点:1、在表现手法上,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合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

2、白居易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

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孕的心理内涵,而且将这三者融汇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

叙事诗特点:1、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1)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然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化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务求尽情。

(2)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2、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

3、善于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

(3)元稹、白居易唱和诗(一般了解)

元和体:元稹、白居易以次韵酬唱为主的短篇长章在当时流传颇广,以至“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这里的“元和诗”,实即元稹在其他场合提到的“元和体”,“元和体”除了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外,还包括元稹、白居易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片张”,其中包括元稹的艳体诗。

第八章古文运动(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一、概念

古文运动是指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散文歌行运动,代表人物为韩愈,柳宗元。所谓古文诗是指韩

10

愈等人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盛唐仍旧流行的骈

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

规定形式的文体。这场运动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对此韩

愈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在

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

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其三,为文宜“自树立,不

因循,贵在创新。此运动对散文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散文内容和形式的开拓和创新,直接影响了北宋

诗文歌行运动。

第十一章李商隐

一、生平略

二、诗歌创作

1、政治诗

(1)李商隐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政治诗在现存约六

百首诗终,占了六分之一。

(2)代表作: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3)长诗体势磅礴,既有唐王朝衰落历史过程的纵向

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余年

的社会历史画面。

(4)作品《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诗,抨

击宦官篡权乱政,滥杀无辜,表现了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2、咏史诗

(1)内容多针对封建统治者淫奢昏愚进行讽慨。如《隋宫》。

(2)作品《贾生》,借贾谊宣室夜召一事,加以发挥,

发泄了对于皇帝不识贤任能的不满。

(2)作品《瑶池》,在传说的基础上虚构出西王母盼不

到周穆王重来的场景,含义深长地说明了求仙无益,神

仙也不能使遇仙者免于死亡。

3、咏物诗

11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元明清部分)

中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元明清部分) 一、填空(40空,每空0.5分,共20分): 1.元杂剧是以_________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是西厢记、_________ 、墙头马上、_________。 3.元杂剧在剧本体制上采用_________形式。 4.有关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_________。 5.元朝统一全国后,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_________ 一带。 6.在文学要素上,杂剧剧本包括唱词和_________两大部分。 7. 关汉卿的历史剧代表作有单刀会、_________ 、《哭存孝》等。 8.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所评的是_________。 9.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来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_________。 10. 金人董解元的_________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12.《西厢记》是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明人鉴于它体制上的创新,称其为_________。 13.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_________。 14. 明人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评语“《牡丹亭》格调全祖此”指的是剧作家的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 15.元前期剧作家郑廷玉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 。 16.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_________。 17.元代作家虞集的诗歌主张是_________。 18.贯云石的_________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散曲总集中最为著名的“杨氏二选“是指杨超英的_________和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文学基础考研 竹林七贤(97)孟寒岛瘦(01)《虬髯客传》(02)元白体(02)盛唐气象(15)敦煌变文(16) 1.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98) 2.唐传奇与宋人笔记比较。(99) 3.论建安文学的风格。(00) 4.论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创作艺术上的共通性。(09) 5.鲁迅说:“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请你就魏晋的文学的创作谈谈自己的看 法。(10) 6.结合李商隐试论晚唐诗歌特色。(11) 7.比较六朝志怪小说和清代志怪小说。(12) 8.谈谈唐传奇的艺术特点。(14) 9.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15) 10.试论述汉魏六朝乐府诗的演进。(16) 11.韩孟诗派诗歌史背景及艺术特色。(17) 北大中文本科课程考试 《霍小玉传》正始之音花间词派正始之音宫体诗牛李党争志怪小说古文运动吴中四士花间集 1.结合具体作品说说李商隐主要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营造朦胧的意境美。 2.谢朓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发展。 3.结合诗句分析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特点。 4.结合诗句分析李白诗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 5.结合作家作品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情况。 6.唐朝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论述分期的由来并举出每个时期的作家及 流派。 7.建安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8.结合作家作品,谈谈对“中唐之再盛”的理解。 9.举例作家作品,论述从建安到西晋文学风气和风格及其发展趋势。 10.韩愈“以文为诗”。 11.请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辞赋的新特点。 12.比较李白和杜甫。 13.结合作家作品,分析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的不同影响。 14.结合文学史写出魏晋南北朝诗风的演变; 古代文学考研考点 徐庾体讲经文裴鉶《传奇》 1.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举出三部代表作。 2.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诗歌运动的两种倾向。 3.联系中唐诗歌发展背景谈谈李贺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4.试论初盛唐之际诗歌艺术的发展。 5.试评述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诗歌运动的理论。 6.试论建安风骨及其对诗歌史的影响。 7.结合诗歌发展和社会风尚,谈盛唐山水诗对齐梁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 8.简述“永明体”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9.建安诗风对唐朝诗风影响的具体体现。 10.论初盛唐时期诗人对诗的复古理论和创作实践。 11.论述李白杜甫对晚唐诗歌的影响。 12.结合具体的诗人诗作,谈谈你对“诗到元和体变新”的看法。 13.试论晚唐诗风的新变及其代表诗人的创作情况。 14.论述杜甫创作对律诗发展的贡献。 15.论述从建安到太康的诗风演变。 16.论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中国文学史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四家诗中为古文经的是( D )。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2.《诗经》中的情爱诗大都出自( A)。 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 A.国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3.商周铭文的文体大都类似于( A )。 A.《尚书》 B.《春秋》 C.《左传》 D.《国语》 4.《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B )。 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记事本末体 5.贾谊的《过秦论》在分类上是( C )。 A.抒情散文 B.描写散文 C.史论散文 D.时评散文 6.东汉前期散文的特点是( C )。 A.情感浓郁,文气纵横 B.引经据典 C.崇实诚,通达深刻 D.抨击时弊,愤世疾俗 7.《汉书》体例中所取消的一类是(B )。 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8.《子虚赋》和《上林赋》合称( A)。 A.《天子游猎赋》 B.《二京赋》 C.《校猎赋》 D.《羽猎赋》 9.《文选》所收录的“苏李诗”是( B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杂言诗 D.楚辞体诗 10.曹丕在七言诗发展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作了( C )。 A.《同声歌》 B.《七哀诗》 C.《燕歌行》 D.《善哉行》 11.建安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是( B )。 A.许穆夫人 B.蔡琰 C.左芬 D.薛涛 12.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的诗人是( C )。

A.曹植 B.阮籍 C.嵇康 D.陶渊明 13.“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是( A )。 A.太康诗风 B.元康诗风 C.元嘉诗风 D.永明诗 14.下面诗句所评对象为陶诗的是( D )。 A.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 B.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思是吾师 C.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D.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15.谢灵运的五言诗被评为( B )。 A.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B.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C.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D.锦工机锦,玉人琢玉 16.下列诗句出自谢月兆诗的是( A )。 A.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B.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7.《木兰诗》一般认为产生于( B )。 A.魏晋 B.北朝 C.南朝 D.隋唐 18.与《三都赋》有关的成语是( C )。 A.反复推敲 B.呕心沥血 C.洛阳纸贵 D.韦编三绝 19.被杜甫称为“暮年诗赋动江关”的作家是( D )。 A.鲍照 B.陆机 C.徐陵 D.庾信 1.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出自( A )。 A. 《尚书?尧典》 B. 《吕氏春秋?古乐》 C. 《诗大序》 D. 《淮南子?道应训》 2. 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 C )。 A. 《十五从军征》 B. 《陌上桑》 C. 《孔雀东南飞》 D. 《羽林郎》 3. 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 B )。 A. 孟起 B. 孟德 C. 子桓 D. 子建 4. 晋代游仙诗的代表作家是( D )。 A. 左思 B. 刘琨 C. 孙绰 D. 郭璞 5.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是( B )。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资料及答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习题库)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 鲁克兵 一、填空题 1、,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 3、,食野之苹。 4、,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 6、高台多悲风,。 7、援琴鸣弦发清商,。 8、,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 10、箫管有遗音,。 11、,手挥五弦。 12、,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 14、,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 16、,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 18、采菊东篱下,。 19、晨兴理荒秽,。 20、,依依墟里烟。 21、,吾亦爱吾庐。

22、,良苗亦怀新。 23、,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 25、祁祁伤豳歌,。 26、云日相辉映,。 27、,园柳变鸣禽。 28、,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 30、单衫杏子红,。 31、白骨露于野,。 32、祁祁伤豳歌,。 33、江南无所有,。 34、丈夫生世会几时,。 35、大江流日夜,。 36、天际识归舟,。 37、风光蕊上轻,。 38、,晓灯暗离室。 39、禅噪林愈静,。 40、,曾何足以稍留。 41归去来兮,。 42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文学分化、文体区 分、审美追求三个方面。 43曹植在《白马篇》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观沧海》,第一个以 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谢灵运,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燕歌行》,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杜 甫。 45、记言则玄远冷峻,。

46、曹植的《_洛神赋______________》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 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7、建安七子中,被刘勰许为“冠冕”的是王粲。 48、建安七子是指、、、、、 ,以诗文著名于世。 49、竹林七贤是、、、、、 。 50、竟陵八友是、、、、、 、。 51、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52、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53、陆机的《》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54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 在、、 。 55、《_______________》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56、西晋末年最擅长于写游仙诗的作家是。 57、王羲之的《》既是散文杰作,也是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58、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和。 59、陶渊明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和。 60、陶渊明的文章《》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61、我国第一位把田园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诗人是。 62、被钟嵘成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6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64抒情长诗《》和叙事长诗《》,分别代表南北朝诗歌的最高成就。 65、开创的山水诗,使自然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66、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和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6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出现在时期。 68、产生于齐梁时代的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律诗的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说,另一种是()A.宗教说B.游戏说C.模仿说D.宣泄说 2.《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A.南、风、雅B.风、雅、颂C.雅、颂、南D.颂、南、风 3.《尚书》内容所属的类别是() A.哲学散文集B.历史散文集C.文学散文集D.艺术散文集 4.《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先秦B.西周C.春秋D.战国 5.《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A.重言B.卮言C.寓言D.杂言 6.《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全式是() A.四言体B.五言体C.七言体D.杂言体 7.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 A.流畅谐偶B.铺陈排比C.质实无华D.诙谐反讽 8.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是() A.惊心动魄,一字千金B.发于天籁,本乎人情 C.婉转附物,怊怅切情D.凭空模拟,文法极奇 9.《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A.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兴衰D.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 10.《汉书》所属的历史编自体例是()

A.编年史B.纪传体通史C.断代史D.国别史 11.枚乘的《七发》所标志的赋体发展阶段是() A.骚体赋的终结B.抒情小赋的开端C.骈赋的开端D.大赋文体的形成 12.形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西汉中期B.西汉末期C.东汉前期D.东汉末期 13.代表曹操悲凉沉雄诗风的名句是() A.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B.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D.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 14.刘桢诗歌的风格是() A.骨气奇高,词采华茂B.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C.真骨凌霜,高风跨俗D.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15.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是() A.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B.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C.造饮辄尽,期在心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A 2、B 3、B 4、C 5、C 6、D 7、B 8、C 9、D 10、C11、D 12、C 13、B 14、C 15、A 16.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 A.儿女情多,风云气少B.寄言上德,托意玄珠C.农事家常,怡然自适D.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17.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

中国文学史专题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先秦历史散文除《尚书》外,重要的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内外储说》,《说林上下》等篇中。 3、荀子是__儒家学派的学者,庄子是___道家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4、《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__离忧____也。”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_吊屈原赋__》和《___服鸟赋___》等。 6、《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是:“_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雨雪霏霏“。 7、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是宋代__郭茂倩____编的《__乐府诗集__》。 8、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__搜神记__》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___刘义庆__的《__世说新语__》为代表。 9、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0、《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11、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2、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 13、《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15、《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18、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19、《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简答论述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中国文学史试题2前三篇

中国文学史试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①《吕氏春秋》②《吴越春秋》③《礼记》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 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 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 ①乐调不同②作者不同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 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 ①郑玄②朱熹③王逸④孔颖达 6、风、雅、颂的"雅"意为() ①雅观②文雅③典雅④读音同夏 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 ①《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 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 ①《汉广》②《氓》③《将仲子》④《狡童》 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 ①《东山》②《采薇》③《黍离》④《蒹葭》 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 ①《黄鸟》②《正月》③《小弁》④《雨无正》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 ①《离骚》②《远游》③《涉江》④《哀郢》 12、《东君》祭祀的是() ①天之尊神②云神③太阳神④主宰寿命之神 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 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 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说:"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宋玉的"悲秋"之作是() 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 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

大学 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部分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诗并不只写山光水色,名曰“山水”仅举其大端而已。有的关于民生,有的是随性而作·····我们也不能以为只要诗中有了山水描写就是山水诗了,至少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是描写山水才可以算作山水诗。同时还要注意作者对所描写的景物的态度:是将山水本身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还是假借山水别有寄托。有所寄托的内容也要注意区别才行。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主要作品有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等。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郭茂倩《乐府诗集》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又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其次,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渊冰厚三尺,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3)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 1.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2.(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4.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5.(《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9.(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10.(《悲愤诗》)的作者是(蔡琰/蔡文姬)。 11.(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1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称为他的象征。 13.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15.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7.《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2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 21.“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2.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 23.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 24.苏轼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概括是:(“郊寒岛瘦”)。 25.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讲经文)与(变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在XX行政学院的集中学习,对于我们这样日常繁忙于单位工作的公务员来说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特别是能有比较集中的时间进行阅读自学,对拓展知识边界、提高自身素养意义重大。因此除了阅读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外,我这次还在党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文学史》这样的文史类书籍进行阅读。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这是一本怎样的文学史 作为一个高度重视文学的文明古国,历代学者对于国内文学史的研究也一直是较为充分的,因此书名为《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也有不少,还包括有钱穆先生这样的大家编著的版本。这次之所以选择由董乃斌、钱理群两位老师主编的版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本书的时间跨度较长。从上古时期文学的诞生谈起,以上古神话和汉字的怨气为引子,按照时代和体裁的线索,贯穿古代文学的各个发展时期,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从时间跨度来讲较部分其他文学史书籍更为

全面。 2.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在文字介绍基础上,搜集了较多与文字内容直接关联的绘画、书法、人物画像、工艺品照片等图片资料。我们知道文学和艺术是不分家的,前有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后又有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这样相得益彰的表达,确实能促进读者对文字部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3.点面结合恰到好处。该书在描述中既注重对某时期某类文学体裁发展的总体描述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综合性介绍,更有对期间代表性文学家的生平介绍、作品摘录以及简要点评。在点面内容上篇幅分配得当。 二、从文学史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字和文学的民族,同世界许多民族不同,我们很早就有了较为完备的文字体系,很早就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文字能力还成为我们选拔官员的标尺。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学史读出许多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印记。 1.文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纽带。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战乱、饥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 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 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