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BT的固相缩聚的工艺研究

PBT的固相缩聚的工艺研究

PBT的固相缩聚的工艺研究
PBT的固相缩聚的工艺研究

阿斯巴甜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阿斯巴甜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可乐饮料对人体危害的认识的加深,尤其是其中糖的影响 的关注,人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寻找新型甜味剂上边。阿斯巴甜营运而生,本文对于阿斯巴甜的基本性质、生产现状、及前景的展望等内容做以介绍。 关键字:阿斯巴甜、苯丙氨酸、甜味剂、合成 2008年初,可口可乐在国内推出了一款黑色外包装的无糖可乐“零度” 无糖可乐并不是没有甜味,而是使用了一种代替蔗糖的成——阿斯巴甜,有网友发帖说阿斯巴甜可能让饮用者产生偏头痛甚至有致癌的风险,随即对可乐的安全性引起了网上的热议[1]。那么什么是阿斯巴甜呢?它有什么用途呢?传统的食品工业主要以糖类作甜味物质,但其热量高,易引起心血管病、肥胖症和龋齿等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很敏感,但又不太适应低糖或无糖食品,因此开发新型甜味剂就显得非常重要,阿斯巴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1阿斯巴甜的特点: 阿斯巴甜(Aspartame,APM),俗称天冬甜素、甜味素,化学名称为a—L-天图门冬氨酰一L广苯丙氨酸甲酯,是由L-天门冬氨酸和L-苯丙氨酸甲酯构成的二肽类甜味剂,结构式如2。 阿斯巴甜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在水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25℃),乙醇中为o.26 mg/lOO mL,在常温、弱酸性(pH=3~5)下十分稳定,但在长时间高温加热,pH又高的条件下,会分解成无毒无味的二酮哌嗪。当前世界上采用的甜味剂主要有蔗糖、糖精、安赛蜜(AK糖)、甜蜜素、甜味菊甘、阿斯巴甜等,其中阿斯巴甜作为一种新型甜味剂具有许多优点,备受食品专家的推荐与厚爱。其主要特点如下: 1.1甜度高、昧美 阿斯巴甜口味纯正清爽,甜味强烈,类似蔗糖,但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没有人造甜味剂常有的苦味、化学味或金属的后味。另外阿斯巴甜与其他甜味剂共用时会产生明显的甜味增效作用,即甜度高于单独使用的甜度之和,并能屏蔽其他甜味剂如糖精等的苦涩味,而且对某些食品、饮料风味也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特别是对酸型水果风味。

我国脂肪酸生产及应用情况

我国脂肪酸生产及应用情况您好,欢迎来到阿里巴巴 商人博客 产品产品公司生意经批发直达求购信息资讯论坛商友 我国脂肪酸生产及应用情况(2011/01/04 16:20)我国脂肪酸生产及应用情况 1脂肪酸的来源 脂肪酸主要是从天然油脂、石蜡氧化或从松木造纸废液中回收妥尔油经精馏制得。石蜡氧化制脂肪酸可以得到天然油脂中不具有的单碳数脂肪。 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天然林的保护和禁伐,使得妥尔油资源产量、质量逐年下降。 目前从天然动植物油脂经水解、精馏生产的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5以上,是世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2脂肪酸的分类 一类是饱和脂肪酸,主要应用于乳液聚合和作为橡胶添加剂;在塑料工业中用作稳定剂、增塑剂和润滑剂;其酯类用于食品工业作乳化剂;其含氮衍生物是优良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纺织、交通、日用化工和塑料等行业。这类脂肪酸主要包括椰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 另一类是不饱和脂肪酸(包括妥尔油酸),主要用于制取矿石浮选剂、油田化学品和生产涂料用的二聚酸、三聚酸。如油酸、亚油酸、芥酸等。 3脂肪酸原料情况

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棕榈油和椰子油。棕榈仁油和椰子油是提供生产 C8-14脂肪酸的原料,它们主要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棕榈油是提供生产C16- 18脂肪酸的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硬脂酸及盐和酯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塑料 加工助剂等。 我国脂肪酸的生产目前以棕榈油、棉籽油、棉籽油脚和菜籽油为主要原料,所得产品主要为硬脂酸、不饱和酸(以油酸为主)和芥酸等。棕榈油中不饱和酸 含量为42%,棉籽油为64%。菜籽油主要含C16-22脂肪酸,其中芥酸含量很高。 4脂肪酸的品种和用途 油脂中的脂肪酸是脂肪酸同系物的混合物,其组成随油种而变化。混合脂 肪酸经过分离提纯后可以得到各种组成比较单一的脂肪酸,一般有纯度95%、98%和99%如辛酸、癸酸、癸二酸、月桂酸、肉豆寇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山嵛酸、芥酸等产品。 脂肪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原料,以脂肪酸为原料生产的下游 衍生物,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石油化工、橡塑加工、采矿、交通运输、铸造、金属加工、油墨、涂料和颜料等各种行业。 5脂肪酸目前应用市场 大约50%左右的脂肪酸用于制皂及直接使用,其中硬脂酸大量用于作橡胶 加工; 大约20%用于生产含氮衍生物,主要是脂肪胺和脂肪酰胺; 约10%用于制成脂肪酸酯类; 其余用于合成油墨、油漆用树脂、二聚酸,以及塑料加工用的润滑剂和稳 定剂、重金属盐等。 6脂肪酸生产工艺

阿斯巴甜

日用化学品———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概述

阿斯巴甜(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氨基酸二肽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L-天冬氨酞-L-苯丙氨酸甲酯(APM),分子式为C14H18N2O5,国外商品名称为Nutrasweet、Equal Tablets ,又称甜味素、蛋白糖、天冬甜母、天冬甜精、天苯糖等。它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具有清爽的甜味,其甜度为蔗糖的180-200倍。和其他甜味剂相比具有味质佳,安全性高,热量低等优点,因而风靡消费市场。 阿斯巴甜的历史 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摄取不超过50毫克为James M. Schlatter 于1965年发现。这名化学家在G.D. Searle & Company工作。在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他无意间舔到手指,发现到阿斯巴甜具有甜味。由于阿斯巴甜比一般的糖甜约200倍,又比一般蔗糖含更少的热量;一克的阿斯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但使人感到到甜味所需的阿斯巴甜量非常少,以致于可忽略其所含的热量,因此也被广泛地作为蔗糖的代替品。阿斯巴甜自1965年发明以来,经过15年的安全性和毒理性研究,并经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欧盟食品科学技术委员会、美国医学会等权威机构超过100次的严格安全性评价和研究(包括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1981年被FDA正式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阿斯巴甜,中国也已于1986年批准使用。 阿斯巴甜的化学性质 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高pH值情形下会水解,因此不适用需用高温烘焙的食品。不过可借由与脂肪或麦芽糊精化合提高耐热度。阿斯巴甜在水中的稳定性主要由pH值决定。在室温下,当pH值为4.3时最为稳定,半衰期约为300天。当pH值为7的环境下,其半衰期则仅有数天。阿斯巴甜会和其他较为稳定的甜味剂混合使用,例如糖精。用于粉状冲泡饮料时,阿斯巴甜的氨基会和某些香料化合物上的醛基进行美拉德反应,导致同时失去甜味和香味。可以缩醛来保护醛基避免此状况发生。 阿斯巴甜的合成 合成阿斯巴甜的方法有化学合成法,酸酐法,内酯法,生物合成法,酶合成法,基因工程发。 化学合成法 该方法是较早利用合成阿斯巴甜的方法,由于阿斯巴甜是由L-天冬氨酸(L-Asp)和L-苯丙氨酸(L- Phe)形成的二肽甲酯化得到的,这两种氨基酸如果不带保护基,自身会发生酰化和相互酰化,可产生六种二肽,副产物多。因此,用化学方法合成时,必须将氨基酸的某些官能团保护起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形成肽键后再将保护基脱去,一般化学合成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将天冬氨酸的氨基保护起来,制成酸酐;将苯丙氨酸酯化成甲酯;将带有保护基的天冬氨酸酐和苯丙氨酸甲酯(L-Phe·Ome)缩合成带保护基的阿斯巴甜;脱去保护基,得到阿斯巴甜的盐酸盐;中和析出阿斯巴甜。

我国油酸的发展现状及市场探析

我国油酸的发展现状及市场探析 1.油酸简介 油酸(Oleic Acid)也称顺-9-十八(碳)烯酸,是天然油脂中含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纯油酸在室温下是接近无色无臭的高黏度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醇醚、氯仿、苯等溶剂,其结构具有α、β两种构型[1]。 油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工业油酸可应用于塑料、洗涤、选矿、油漆等行业,纯度高的油酸(≥80%)可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油酸的金属盐则被广泛应用于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通过对其官能团进行修饰,油酸还可以应用于润滑油、化工分析、制药等领域[1, 2]。 2. 油酸生产技术 2.1 油酸的初加工 油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各种油脂中,油酸的生产方法通常主要为水解法和皂化法。其中,水解法是将普通油脂直接水解生产脂肪酸,再将之分离提纯制取油酸;皂化法是在碱性条件下使油脂皂化,分离出甘油,将皂酸化得到脂肪酸,然后分离提纯制取油酸。皂化和酸化过程容易产生胶体,酸化时还会产生乳化,需要消耗大量盐水进行处理。因此,采用水解法生产油酸更为合适。 水解法有多种,根据操作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间歇水解和连续水解法;根据水解压力(水解温度)的不同和是否采用催化剂(或酶),又可以分为常压(或低压)催化水解法、催化或非催化中压水解法、连续非催化高压逆流水解法、甚高压脂肪并流水解法、催化低压高温水解法和酶促水解法。 最近几年,酶促水解法由于其适用的条件比较温和、能耗低、产品质量好、不影响脂肪酸的构型而得到广泛关注。日本在这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已实现工业化(由日本三好公司开发)。我国也有关于脂肪酶水解三油酸甘油脂的报道。将油酸含量高的油脂(如茶籽油和高油酸葵花子油)水解并分离出甘油后,得到的产品为纯度较高的油酸,而大多油脂水解所产生的脂肪酸还需要经过分离、精制才能得到油酸。 2.2 油酸的精加工 目前分离混合脂肪酸制备油酸的方法有冷冻压榨法、精馏法、有机溶剂法、表面活性剂法、尿素络合法等[3]。 2.2.1 冷冻压榨法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该法制备商品油酸和商品硬脂酸,其分离原理是在一定温度下混合脂肪酸中熔点不同的饱和与不饱和酸从体系中逐步结晶分离(图1)。该法主要用于动物脂

阿斯巴甜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阿斯巴甜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摘要: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可乐饮料对人体危害的认识的加深,尤其是其中糖的影响 的关注,人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寻找新型甜味剂上边。阿斯巴甜营运而生,本文对于阿斯巴甜的基本性质、生产现状、及前景的展望等内容做以介绍。 关键字:阿斯巴甜、苯丙氨酸、甜味剂、合成 2008年初,可口可乐在国内推出了一款黑色外包装的无糖可乐“零度” 无糖可乐并不是没有甜味,而是使用了一种代替蔗糖的成——阿斯巴甜,有网友发帖说阿斯巴甜可能让饮用者产生偏头痛甚至有致癌的风险,随即对可乐的安全性引起了网上的热议[1]。那么什么是阿斯巴甜呢?它有什么用途呢?传统的食品工业主要以糖类作甜味物质,但其热量高,易引起心血管病、肥胖症和龋齿等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很敏感,但又不太适应低糖或无糖食品,因此开发新型甜味剂就显得非常重要,阿斯巴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1阿斯巴甜的特点: 阿斯巴甜(Aspartame,APM),俗称天冬甜素、甜味素,化学名称为a—L-天图门冬氨酰一L广苯丙氨酸甲酯,是由L-天门冬氨酸和L-苯丙氨酸甲酯构成的二肽类甜味剂,结构式如2。 阿斯巴甜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在水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25℃),乙醇中为o.26 mg/lOO mL,在常温、弱酸性(pH=3~5)下十分稳定,但在长时间高温加热,pH又高的条件下,会分解成无毒无味的二酮哌嗪。当前世界上采用的甜味剂主要有蔗糖、糖精、安赛蜜(AK糖)、甜蜜素、甜味菊甘、阿斯巴甜等,其中阿斯巴甜作为一种新型甜味剂具有许多优点,备受食品专家的推荐与厚爱。其主要特点如下: 1.1甜度高、昧美 阿斯巴甜口味纯正清爽,甜味强烈,类似蔗糖,但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没有人造甜味

高倍甜味剂分类与发展现状

高倍甜味剂分类与发展现状 近二十年来,肥胖症、糖尿病和龋齿等人群高发病的产生都被认为与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尤其是与蔗糖摄入过多有密切关系。因此,甜味剂发展重点之一就是安全性高,无营养价值、无热量或极低热量的功能性高倍甜味剂。 功能性高倍甜味剂的特点是应用的安全性高,用量少,甜度高,使用成本一般都远低于蔗糖,这些也都是食品科学家不断开发新型高倍甜味剂的动力所在。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获批准的高倍甜味剂约20种,其中得到多数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品种主要有糖精钠、甜蜜素、AK糖、阿斯巴甜、三氯蔗糖、阿力甜、纽甜、甘草甜素、甜菊苷、罗汉果甜苷和索马甜等。 一、高倍甜味剂分类 高倍甜味剂主要分成两大类,即高倍甜味剂和填充型甜味剂。高倍甜味剂的甜度通常为蔗糖的10倍以上。填充型甜味剂的甜度通常为蔗糖的0.2~2倍,兼有甜味剂和填充剂的作用,可赋予食品结构和体积。填充型甜味剂又分为功能性单糖、功能性低聚糖和多元糖醇3大类。功能性单糖主要包括结晶果糖等,功能性低聚糖包括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和低聚木糖等,多元糖醇包括赤藓糖醇、木糖醇和麦芽糖醇等。 依来源的不同高倍甜味剂分为天然提取物和化学合成产品两大类。天然提取物目前主要包括甜叶菊提取物、罗汉果提取物和索马甜等;化学合成产品主要包括阿斯巴甜、纽甜、三氯蔗糖、安赛蜜、阿力甜等。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合成类高倍甜味剂主要有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阿力甜和纽甜等。当前人工合成高倍甜味剂能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主要因为具备诸多优点:如合成高倍甜味剂甜度高,体积小,使用量少,能量值为0或几乎为0,有利于厂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猪油中油酸提取工艺改进[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猪油中油酸提取工艺改进 1、油酸的概述 油酸是一种重要的天然化学物质,亦是生物体内类脂化合物中的主要脂肪酸之一。油酸与其他脂肪酸如月桂酸、肉豆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等,都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于一切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中。天然动植物油脂经水解、精馏生产的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5以上,是世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1,2]。 在动物脂肪中,油酸在所有脂肪酸中含量约占40%~50%。但在对于植物脂肪来说,不同植物油脂中油酸的含量是不一样的,且变化较大,其所占比例(重量百分数)如下表[3]: 2、纯油酸的性能 油酸(oleic acid)也称十八稀酸,也有人称红油,是天然动植物油脂重要的脂肪酸之一,是含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分子式为C18H34O2,结构简式为CH3(CH2)7CH=CH(CH2)7COOH,学名为顺式-9-+八(碳)烯酸,分子结构式为

2.1 稳定性高 纯油酸是无色或近乎无色无臭的高粘度液体,且呈黄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其久置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熔点16.3℃,沸点286℃(100毫米汞柱) ,相对密度0.8935(20/4℃),折射率1.4582,闪点372℃。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易燃,在高热下极易氧化、聚合或分解,无毒。 但是纯度不高的油酸,易氧化变为黄色或棕红色液体,并含有哈味,极不稳定,不易贮藏。这是油脂变质的主要原因。 2.2 刺激性低 高纯油酸经河合法皮肤刺激性试验,表明其对皮肤几乎无刺激性。由此可见,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的油酸对皮肤的刺激性主要是脂肪酸在提取时反应不完全或在贮藏过程中因长期暴露而经空气氧化生成的氧化产物所引起的,而非油酸本身所产生的[4]。 2.3 生理药理作用 油酸作为各种类脂物的构成成分,不仅可以维持生物体膜构造,而且可以控制膜键合酶的活性。 油酸是前列腺索的先驱体,对生物体内有调节机能。 油酸可以保持胆固醇的代谢、排泄和循环机能,防止动脉血管硬化。 油酸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对一些难吸收的药物呈显著的促进吸收的效果。 3、油酸的应用 油酸及其他脂肪酸经工业提取分离后大量地应用于日用化工、纺织、医药、化学、建材、食品等行业中[5-6]。工业油酸的纯度十分低,常低于70%,可用于塑料、洗涤、选矿、油漆等行业。而纯

油酸的生产工艺及应用

油酸的生产工艺及应用 油酸也称顺-9-十八(碳)烯酸,是天然油脂中含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天然动、植物油中。油酸,尤其是高纯度油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油漆油墨、涂料、矿物浮选剂、薄膜抗静电剂、爽滑剂、纺织助剂、炸药乳化剂等。油酸的金属盐被广泛地应用于表而活性剂、缓蚀剂等。油酸通过官能团的修饰,可用于润滑油、化工分析、制药等行业。 业内俗称的“油酸”产品指的是十八碳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的混合物,市场上,有的产品还是以亚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历史和习惯的问题,两者并未做严格区分,统称油酸。工业油酸按凝固点和用途分为:Y-4型、Y-8型、Y-10型(QB/T 2153-2010市场上有几种油酸命名方式,比如高纯度植物油酸、棉油/豆油油酸、地沟油酸、动物油酸。目前,国内产量在70-80万吨,70%以上为高凝固点的豆油、棉籽油酸。市场鱼龙混杂,还有不少传统家庭作坊模式企业。油酸的原料来源多,应用范围广泛,没有统一的质量指标,产品价格跨度大。 本文根据油酸的来源不同,对油酸进行了分类,研究了油酸的不同生产技术及其在表而活性剂方而的应用。油酸的分类我国工业油酸

的主要原料有动(植)物油脂、酸化油(植物油精炼副产物)、泔水油、地沟油(餐饮业回收油)、妥尔油等。由于来源以及所采用工艺的不同,油酸的指标会有很大的出入,产品的应用也会有较大区别。 1.1动物油酸 动物油酸的主要来源是猪油、牛油和羊油,与植物油酸相比,动物油酸一般碘价较低,油酸含量低,整体产量小,市场容量少。主要应用于合成洗涤剂、金属防锈剂、塑料增塑剂、油墨油漆、复写纸、圆珠笔油等的原料,也是生产尼龙的中间体,在纺织助剂、原油回收、破乳剂方而也有一定的应用,具有优良的润滑性。 1.2酸化油油酸 酸化油是植物油在精炼过程的副产物油、皂脚经酸化得到的。酸化油经过脱色、脱臭、精馏等工艺,得到油酸。常见的有大豆油酸、棉籽油酸等。这类油酸是日前市场产量最大的油酸,一般碘价人于125gI/100g,以亚油酸含量为主,凝固点较高,主要用于合成醇酸树脂、聚酸胺树脂、二聚酸等。

甜味剂综述

甜味是五种基本味觉之一,在日常的膳食消费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由于食糖热量大、后味发酸,可致龋齿、肥胖、血糖高、少儿近视,因而食糖摄入量过多被当代人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不健康因子。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提出的“国民健康指南”中,无一例外地劝告国民限制对蔗糖的摄人。1996年世界爱牙日的主题被定为“少食含糖的食品,有益健康”。而那些对食品中食糖含量甚为敏感但又向往甜味刺激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低能量、抗龋齿、适用范围广的甜味剂。甜味剂是—类本身具有甜味,只需少量即可赋予食品甜味,但几乎不产生热能并且营养价值又很低的一类物质。甜类剂按其性质与特点可分为功能性甜味剂、人工合成高甜度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年贸易额约200亿美元,其中甜味剂占15亿美元,甜味剂工业已成为食品添加剂工业中产量比重最大的工业 根据性质甜味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化学合成甜味剂,顾名思义该类甜味剂完全由化学方法合成。糖精是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第二类为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甘草、罗汉果甜甙等。第三类为功能性甜味剂,如木糖醇。本文就几种重要的甜味剂的历史背景、性质、合成工艺、应用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以期指导甜味剂的研发生产,使之有更广阔的利用天地。 1.化学合成甜味剂 1.1 糖精Saccharin 糖精于1878年由美国人C.Fahlberg和I.Remsen发明并申请美国发明专利 USP319082,它的化学名为邻磺酰苯甲酰亚胺,分子式C 7H 5 O 3 NS,熔程228~230℃, 呈无色结晶或白色粉末,其甜度为蔗糖的500倍,又称不溶性糖精或糖精酸。通常人们普遍称谓的糖精实际上是糖精钠,它是糖精的钠盐。其工业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邻二苯甲酸法,邻苯二甲酸酐为起始原料,经酰氨化、酯PC、重氮、置换、氨化、酸析、中和等工序,最后在水溶液中结晶而成。另一种是甲本法 ( 1) 氯磺化反应 ( 2) 氨化反应 ( 3) 氧化, 酸化反应

阿斯巴甜工艺制作过程分析

阿斯巴甜工艺制作过程分析 摘要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本文介绍了使用L-苯丙氨酸和L-天门冬氨酸作为原料制造阿斯巴甜的工艺过程,分析制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需要改进的事项,提出了仍有待进一步攻关的科研目标。 关键词阿斯巴甜;合成工艺;过程控制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Aspartame MA Dejin,ZHANG Kai,TANG Gensheng Anhui BBCA Chemical Equipment Co.,Ltd.,Bengbu,Anhui 23301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oduction experience ,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aspartame was introduced by use of the main materials of L-phenylalanine and L-aspartic acid in this paper, any key solutions and matters needing improvement were analyzed in the process of aspartame, the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es will be needful to be explor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Aspartame; synthesizing process;process control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由L-天门冬氨酸和L-苯丙氨酸两种主要原料合成的一种氨基酸二肽衍生物,作为人造甜味剂已经被食品添加剂行业广泛使用。基于该产品合成过程中的不完全反应和母液回收等特点,同时也鉴于国内外同行业工艺技术的差异和技术保护等问题,正如资料[1]也曾提到美国Nutrasweet公司采用一锅法生产工艺,日本Ajinomoto采用内酐法工艺。在同部分国外知名厂家行进行交流时,他们也提到母液回收采用一步法,有些厂家采用DL-苯丙氨酸作为L-苯丙氨酸的替代原料,通过对国内生产工艺过程的比较,他们曾提出其实施的合成工艺路线更为简洁,但真正的差距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生产实践过程中若干工艺与技术要素进行分析。 1 阿斯巴甜生产的基本流程 文献[2]中提到,阿斯巴甜的基本生产方法有3种:化学合成法、酶合成法和基因工程法。根据对国内外行业的了解,目前广泛采用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主要是化学合成法。

油酸资料

油酸的产品与市场 1: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概念 1:亚麻酸:linolenic acid学名:9,12,15-十八碳三烯酸 含有三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亚麻子油,紫苏子油和其他干性油中,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溶于多种溶剂。氢化时,先变成油酸、亚油酸和其异构体,再变为硬脂酸。加热即聚合,具有较快的干燥性能。由亚麻油或紫苏子油经水解和分馏取得,用于医药和生物工程。 2:亚油酸:linoleic acid学名:顺式-9,12-十八碳二烯酸 含有两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多种动植物油脂中,以亚麻子油中最多,无色及稻草色液体,不溶于水,溶于多种溶剂。用硒在200度或氮的氧化物处理时转变为反亚油酸,氢化时先变为油酸和12-十八烯酸,再转变为硬脂酸,由亚麻子油等水解和分馏制得。亚油酸分子结构式: 工业上用于制肥皂、乳化剂、催化剂、医药上治疗血脂过高和动脉硬化等症。 也可用于油漆、聚酯、聚酰胺、不饱和脂肪醇、油墨。 3:妥尔油5、9、12-十八碳三烯酸 桐油酸9、11、13-十八碳三烯酸 芥酸、顺-13-二十二-碳烯酸 棕榈油酸、反-9-十六烯酸(鱼油、鲸蜡油) 亚麻油、顺9-顺12-顺15-十八碳三烯酸 A-桐油、顺9-反11-反13-十八三碳烯酸 B-桐油、反9-反11-反13-十八三碳烯酸 饱和脂肪酸, 月桂酸(十二烷酸)CH3(CH2)10COOH 肉豆蔻(十四烷酸)CH3(CH2)12COOH 棕榈酸(十六烷酸、软脂酸)CH 3(CH 2 ) 14 COOH 硬脂酸(十八烷酸)CH 3(CH 2 ) 16 COOH 二十四烷酸,CH 3(CH 2 ) 22 COOH 不饱和脂肪酸, 棕榈油酸(9-十六碳烯酸)CH 3(CH 2 ) 5 CH=CH(CH 2 ) 7 COOH 油酸(9-十八碳俙酸)CH 3(CH 2 ) 7 CH=CH(CH 2 ) 7 COOH 蓖麻油酸(12-羟基-9-十八碳烯酸)CH 3(CH 2 ) 5 CHOHCH 2 CH=CH(CH 2 ) 7 COOH 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CH 3(CH 2 ) 3 (CH 2 CH=CH) 2 (CH 2 ) 7 COOH γ-亚油酸(6,9,12-十八碳三烯酸)CH3(CH2)3(CH2CH=CH)2(CH2)4COOH 亚麻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CH 3(CH 2 CH=CH) 3 (CH 2 ) 7 COOH 桐油酸(9,11,13-十八碳三烯酸)CH 3(CH 2 ) 3 (CH=CH) 3 (CH 2 ) 7 COOH 花生四烯酸(5,8,11,14-二十碳四烯酸)CH 3(CH2) 3 (CH 2 CH=CH) 4 (CH 2 ) 3 COOH 神经酸(15-二十四碳烯酸)CH 3(CH 2 ) 7 CH=CH(CH 2 ) 13 COOH 2:油酸的概念 1:油酸:英文名:oleic acid,学名:顺式-9-十八碳烯酸,又称:十八碳烯酸棕榈仁油是从油棕榈果核中提取的,为白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带有果

阿斯巴甜

发现:阿斯巴甜为JamesM.Schlatter于1965年发现。这名化学家在G.D.Searle&Company工作。在合成制作抑制溃疡药物时,他无意间舔到手指,发现到阿斯巴甜具有甜味。由于阿斯巴甜比一般的糖甜约200倍,又比一般蔗糖含更少的热量;一克的阿斯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但使人感到到甜味所需的阿斯巴甜量非常少,以致于可忽略其所含的热量,因此也被广泛地作为蔗糖的代替品。阿斯巴甜的味道和一般蔗糖的味道有所不同。阿斯巴甜的甜味与糖相比较,可延缓及持续较长的时间,但有些消费者觉得不能接受,因此某些消费者并不喜爱使用代糖。若将乙酰磺胺酸与阿斯巴甜混合,所产生的口感可能会更像糖。 物化性质:它在水中溶解度约为1%,乙醇中为0 .26 mg/dL。可作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在常温、弱酸(pH为3~5)条件下十分稳定,在长时间高温强碱条件下会分解为无毒、无味的二酮哌嗪。阿斯巴甜在体内能很快消化成3个组分: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酯,然后被吸收。 APM 可作为强力甜味剂和风味增效剂广泛应用在各种食品、饮料或医药品中。根据食品工业的实际情况以及APM 的独特性质,在应用研究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4 .1 饮料工业 碳酸饮料是APM 应用最多的饮料, 如可口可了。在软饮料家族中,除了碳酸饮料外, 果蔬汁、茶饮料等对APM 的需求量、使用量也逐渐增大。同时, 果汁、含乳饮料也可以使用APM 。另外, APM 对天然风味有较明显的协同增效使用, 由于APM加强果汁饮料、果酒的风味浓郁性, APM 在饮料工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4.2 冰淇淋、冰冻甜点 由于冰淇淋属高糖高油产品, 热量值高, 导致很多人对之望而却步。冰淇淋工业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改新求得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加强市场竞争力。由于APM 属于低热能甜味剂, 因此,通过使用APM 及其它填充料,开发出高纤维低热量冰淇淋、无糖低热量冰淇淋等产品,以解决此类问题。 4.3 婴幼儿食品、奶粉、豆奶粉 在婴幼儿食品、奶粉、豆奶粉中大都使用了较大量的蔗糖, 过多蔗糖的摄入会导致婴幼儿过于肥胖, 不利于婴幼儿发育,因此,利用APM 高甜度低热量的特点可以替换此类食品中的蔗糖。 4.4 糖果、药制剂 由于APM 不但热量低,而且有预防龋齿的作用, 因此,在糖果、巧克力等产品中被广泛的应用。而且近年来, 在某些药物制剂,如某些药物泡腾片、维生素 C 、钙片等产品对APM 的

油酸资料介绍

有关油酸方面的研究探讨 一、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概念 1:亚麻酸:linolenic acid学名:9,12,15-十八碳三烯酸 含有三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亚麻子油,紫苏子油和其他干性油中,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溶于多种溶剂。氢化时,先变成油酸、亚油酸和其异构体,再变为硬脂酸。加热即聚合,具有较快的干燥性能。由亚麻油或紫苏子油经水解和分馏取得,用于医药和生物工程。 2:亚油酸:linoleic acid学名:顺式-9,12-十八碳二烯酸 含有两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多种动植物油脂中,以亚麻子油中最多,无色及稻草色液体,不溶于水,溶于多种溶剂。用硒在200度或氮的氧化物处理时转变为反亚油酸,氢化时先变为油酸和12-十八烯酸,再转变为硬脂酸,由亚麻子油等水解和分馏制得。亚油酸分子结构式: 工业上用于制肥皂、乳化剂、催化剂、医药上治疗血脂过高和动脉硬化等症。也可用于油漆、聚酯、聚酰胺、不饱和脂肪醇、油墨。 二、油酸的概念 1:油酸:英文名:oleic acid,学名:顺式-9-十八碳烯酸,

又称:十八碳烯酸 棕榈仁油是从油棕榈果核中提取的,为白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带有果仁芳香,它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氯仿和二硫化碳。 棕榈仁油性能近似椰子油,同属月桂酸类的油脂,但它的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比椰子油高,其脂肪酸的碘价和凝固点都较椰子油高,它们在油脂配方中可互相替代,如精确一些,按辛酸、癸酸、月桂酸及肉豆蔻酸等的总量来替代,则100份的棕榈仁油相当于89.1份椰子油。故棕榈仁油也是制皂的主要原料。它可增加肥皂的泡沫及溶解度。 物理性质: 1、油酸的纯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工业品为黄色到红色油状液体 2、有猪油气味。熔点:α-型13.4℃;β-型16.3℃,沸点223℃(1.333kPa),286℃(13.3kPa),相对密度0.8905(20/4℃),折射率1.4582,闪点372℃。溶于酒精、苯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油酸与硝酸作用则异构化为其反式异构体,熔点为45-45.5℃的反油酸。 3、含有一个双键的不饱和的脂肪酸,组成油精的脂肪酸,无色液体,油酸与其他脂肪酸一起,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一切动植物油脂中。在动物脂肪中,油酸在脂肪酸中约占40%~50%。在植物油中的变化较大,茶油中可高达83%,花生油中达54%,

多肽合成技术

多肽化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1902年,Emil Fischer首先开始关注多肽合成,由于当时在多肽合成方面的知识太少,进展也相当缓慢当时合成采用了苯甲酰,乙酰保护,脱去相当困难,而且容易导致肽链断裂。直到1932年,Max Bergmann等人开始使用苄氧羰基(Z)来保护α-氨基,该保护基可以在催化氢化或氢溴酸的条件下定量脱除,多肽合成才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活性多肽的发现,大大推动了有机化学家们对多肽合成方法以及保护基的研究,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人们合成了大量的生物活性多肽,包括催产素(oxytocin),胰岛素等,同时在多肽合成方法以及氨基酸保护基上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为后来的固相合成方法的出现也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也就是这个阶段,Fred Sanger发明了氨基酸序列测定方法,并为此获得了1958年的Nobel化学奖。还是他后来发明了DNA序列检测方法,并于1980年再次获得了Nobel化学奖,成为到目前为止唯一获得两次Nobel化学奖的科学家。1963年,Merrifield 提出了固相多肽合成方法(SPPS),这个在多肽化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成方法,一出来,就由于其合成方便,迅速,现在已经成为多肽合成的首选方法,随后的发展也证明了该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合成方法,而且也带来了有机合成上的一次革命,并成为了一支独立的学科,固相有机合成(SPOS)。当然,Merrifield也因此荣获了1984年的Nobel化学奖。也正是Merrifield,他经过了反复的筛选,最终屏弃了苄氧羰基(Z)在固相上的使用,首先将叔丁氧羰基(BOC)用于保护α-氨基并在固相多肽合成上使用,其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定量的脱除,反应也非常迅速,在30min就可以反应完全。由于叔丁氧羰基(BOC)方法中,氨基酸侧链的保护基团大多基于苄基(Bzl),因此也称为BOC-Bzl策略。同时,Merrifield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明了第一台全自动多肽合成仪,并首次合成生物蛋白酶,核糖核酸酶(124个氨基酸)。随后的多肽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固相合成树脂,多肽缩合试剂,氨基酸保护基的研究。1972,Lou Carpino 首先将9-芴甲氧羰基(FMOC)用于保护α-氨基,其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迅速脱除,10min就可以反应完全,而且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迅速得到广泛使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取代了叔丁氧羰基(BOC),成为了固相多肽合成中的首选合成方法。该方法中氨基酸的侧链大多基于叔丁基(But),因此,也称为FMOC-But策略。同时,在多肽合成树脂,缩合试剂以及氨基酸保护,包括合成环肽的氨基酸正交保护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进入21世纪,随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深入,对于多肽化学的要求不仅仅是合成方法,而更多的集中在多肽标记与修饰方法,以及蛋白结构与功能模拟多肽的合成以及长肽或蛋白合成。

油酸全连续生产二聚酸工艺装备技术

油酸全连续生产二聚酸工艺装备技术(第三稿) 油酸通过输送泵送至板式加热器加热至115~120℃±,进入(水环真空系统)白土,碳酸锂混合罐,白土,碳酸锂采用气力输送至白土罐、碳酸锂暂存罐,定量自动调节加入,混合30min后的油酸由螺杆计量泵送入聚合塔底部,经塔底内置换热器提温至220℃以上,维持250-260在聚合塔中停留2小时,通过溢流口送入塔底带内置换热器的保温塔,在塔中保温停留2小时,再由塔底内置冷凝器降温至150--170℃,导热油闭路循环,冷导热油进入降温换热器,加热至220-230℃±,进入升温换热器顶部与油酸混合液逆流换热,油酸混合液加热至210--220℃±,导热油降温到130--140℃±,降温聚合混合液,然后进入连续酸化混合工序。酸化脱水粗二酸进入连续过滤与废白土分离(三台倒换使用),分离出的白土经过蒸汽吹干后含油一般能够达到25%±,进入连续水代法回收粗二酸工序,过滤粗二酸进入暂存罐精滤后进入连续水洗工序,再进入连续脱水脱气工序,连续分子蒸馏后获得商品二聚酸。(工艺流程见附图) 二聚酸全连续工艺设备清单(新) 连续配料工序设备 101 白土暂存罐1m3 102 白土计量装置240kg/h 103 碳酸锂暂存罐0.2m3 104 碳酸锂计量装置12kg/h 105 油酸计量泵4000kg/h(变频调速) 106 油酸换热器50m2(板式) 107 真空配料罐10000L 108 水环真空泵100L/S 109 屏蔽循环泵H=20 10m3/h 150℃ 110白土贮罐100m3 111 碳酸锂贮罐1m3 112 油酸贮罐300m3 连续聚合工序设备 201 螺杆计量泵 1.2Mpa 10m3/h 120℃(变频调速) 202 升温聚合反应塔 1.0Mpa D1600x9000 280℃(带搅拌) 203 聚合反应降温塔 1.0Mpa D1600x9000 280℃(带搅拌) 204 物料屏蔽泵H=50 10m3/h 200℃(变频调速) 205 过热蒸汽分布器 1.0Mpa 24kg/h 206 高温导热油循环泵H=30 15m3/h 280℃ 207 导热油中间罐 208 导热油循环泵 209 冷凝分水器 连续酸化工序设备 301 磷酸水溶液暂存罐 1.0m3 302 磷酸计量泵210kg/h(变频调速) 303 酸化混合器 304 酸化延迟罐5000L

合成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概述

合成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概述 郝涤非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 淮安 223003) 摘 要 本文概述不同甜味物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合成甜味剂的常见种类、特点及安全性,并指出合成甜味剂的应用意义。关键词 合成甜味剂 种类 特点 安全性 食品工业 合成甜味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呈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由于甜度大、成本低、能量小或无,合成甜味剂在当前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了解合成甜味剂种类、特点、安全性以及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意义显得越来越重要。 1 甜味物质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人的基本味感有苦、甜、酸、咸,甜味能给人带来愉悦,是人们最喜好的基本味感,常用来改善产品的可口性和风味。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甜度分为低甜度甜味剂和高甜度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 自然界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低聚糖(如蔗糖、麦芽糖)虽然都是天然甜味剂,但因其是重要的营养物质,通常被视为食品原料,在我国不作为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有甜菊糖苷、甘草、甘草酸二钠、甘草酸三钾和甘草酸三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有糖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阿力甜、安赛蜜、纽甜以及三氯蔗糖等。 一般将甜度、热值与蔗糖相近的甜味剂称为能量型甜味剂或热量型甜味剂,能量型甜味剂可为人体提供大量热能;而将与蔗糖等甜度,而热值低于蔗糖发热值2%的甜味剂称为非能量型甜味剂或无热量型甜味剂。非能量型甜味剂均为高倍强力甜味剂,但其不被人体代谢吸收,不含能量,因此非能量型甜味剂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非能量型非糖类甜味剂包括甜蜜素、糖精和阿斯巴甜;非能量型糖类甜味剂包括安赛蜜、纽甜、阿力甜和三氯蔗糖。 2 合成甜味剂的常见种类、特点及安全性 2.1 糖精、糖精钠 糖精是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的俗 是适应的多样性,因此这一观念可以解释多样性的来源。 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时究竟该如何做?这个问题非常有挑战性,需要不断探索。以下案例为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案例:北京市育英学校侯峰老师在进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教学时,从动植物同化、异化时能量的变化切入,再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分析:从个体层次能量的来源去向,归纳上升到种群的能量来源去向,由此进一步联系到食物链、食物网上的能量流动,再上升到群落内部的能量流动;并且,阐述了能量流动与个体的生长发育、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的关系。同时,利用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分析能量流动与种群、群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例如,用养羊时粉碎草料、饲料糖化、建现代化保温羊圈等措施,将饲养措施与能量的利用和散失进行了关联。又如,用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干扰,实际上是干扰了能量流动的效率和方向,从而将能量流动与群落演替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结合建构和运用模型,将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这样,就将对能量这一概念的理解与维持系统有序的结构、实现系统的功能有机结合,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学习,与细胞、个体的能量需要结合起来,又实现了和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群体与共存等生命观念的关联。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永平.2016.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课程?教材?教法,(7):62~68 [2]BEDAUMA.2008.Whatislife//SARKARS,PLUTYNSKIA.ACompaniontothePhilosophyofBiology.Malden:BlackWellPublish-ing,455~468 [3]胡文耕.2002.生物学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 [4]MAYRE.1999.看!这就是生物学.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公司,116~124 [5]高瑞泉.2011.观念史何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11 [6]NURSESP.2003.Thegreatideasofbiology.ClinicalMedicine,3(6):560~568 [7]WADDINGTOMCH.2008.Thebasicideasofbiology.BiologicalTheory,3(3):238~252 [8]张 华.2016.准确处理核心素养与“双基”的关系.人民教育,(19):23~26 [9]HOAGLANDM,DODSONB.李千毅译.2002.观念生物学.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6槾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