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1.学前教育研究的六要素是什么?

1.是什么?(What):反映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以解决之的认识活动

2.为什么?(Why):即,研究的目的问题。研究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研究主体和方法。

3.谁来做?(Who):即,研究的主体

4.何时做?(When):即,研究的时间问题。指研究的时代性、前瞻性。

5.在哪做?(Where):即,研究的地点。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点和对象的分布。

6.怎么做?(How):即,研究的方法问题。选择研究方法要依据课题的性质

2.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

(4)实施研究方案;

(5)得出研究结论;

(6)撰写研究报告;

(7)评价研究结果;

(8)推广研究成果。

第二章

1、问题与课题的关系怎样?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问题≠课题

(1)从问题中确定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课题

(3)采取多种方法确定课题

2、选择课题的方法有哪些?

(1)从教育理论层面出发

(2)从教育实践层面出发提出

(3)从研究者感兴趣问题中选择课题

(4)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中寻找

(5)从国内外各种信息的分析总结中寻找

3、选择教育研究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价值性原则:课题面向教育科学自身发展和教育实践需要。即,须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价值。

(2)科学性原则:选题符合教育理论及经实践证实过的教育规律。

(3)创新原则:研究前人未曾解决或未完全解决,有争议而尚无定论的问题;或是从新的角度,依据新的成果,重新研究老的问题。

(4)可行性原则:选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即,具有实现的客观条件、时机条件和主观条件。

4、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

1.文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一)根据文献资料的性质、内容加工程度与用途,分为

1.零次文献

未经发表和有意识修饰的最原始文献。

2.一次文献

含义: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技术、新知识的文献。

3.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

含义:将分散的、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为系统的、便于查找和利用的文献。

4.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

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大量相关的一次文献,对其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

2.文献检索的涵义与方法?

含义: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众多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文献的过程。

方法:

1、顺查法: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进行检索。

2、逆查法:根据由近及远的时间逆序进行检索。

3、跟踪检索法(循环查找法)

3.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各是什么?

专著M 会议录 C 汇编G 报纸N 期刊J 学位论文 D 报告R 标准S

联机网上数

据库DB/D

L

磁带数据

DB/MT 光盘图书M/CD 磁盘软件CP/DK

4、文献资料整理的过程

(1)将文献转化为书面资料

(2)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3)对文献进行编目并做要点记录

5、文献综述:是在广泛研究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有关的信息综合起来并写出述评。

6、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为自己课题研究做铺垫;为他人提供有关信息,使别人能从中获得最新动态和进展。

7、文献综述的类型:目录性综述;文摘性综述;分析性综述。

第四章

1.一份课题研究方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一)课题名称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六)研究进度

(七)成果形式

(十一)参考文献与附录

2、研究假设: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3、研究假设的特点

科学性:研究假设须有一定的理论或事实依据

推测性:它对未知的推断有可能被实践证实,也有可能被证伪

可检验性:一个原则不可以检验的假设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明确性:假设的表述应当用陈述句形式

4、研究假设的作用

(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2)假设能更明确地说明和规定课题

(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5、研究假设的表达:研究假设的陈述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等的一种假定性描述。

6、操作性定义:

7、抽样研究选择人数:

描述研究、调查研究:

总体≥2千人,抽样比例需10%;

总体≥达到2万,抽样比率可降到2%-4%;

调查研究的样本总量一般不少于100人;

相关、比较研究:样本每组至少30人为原则;

实验研究:

条件控制较严密的研究,如幼儿心理实验,每组15人;

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30人。

8、抽样的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单纯随机抽样

(2)等距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机械取样

(3)分层随机取样/分类抽样

(4)多级抽样

(5)整体抽样

9、抽样时需注意的:

(1)抽样的标准、方法和大小是否合适,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程。

(2)根据研究课题性质特点选择不同取样方法。

(3)无论何种取样方法,都会产生一定的抽样误差

10.研究方案的包含哪些要素?

(一)关于“研究的是什么”的问题

至少包含如下意思:

1、课题研究题目的确切表述——让别人了解研究问题的性质;

2、题目中所涉及核心概念的界定——让别人了解研究范围

3、列举研究的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让别人了解研究的重点;

(二)关于“为什么研究”的问题

1、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研究现状分析——使人了解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

第五章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1)幼儿具有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等的局限——观察不要求幼儿做出特定反应,所以可以观测到许多真实的行为现象。

(2)儿童对测查的配合能力较差、测查反应不稳定——观察不需幼儿有意识地作出反应,只是记录真实、自然的表现。

(3)由于幼儿较少受到观察过程的影响,观察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4)观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与发展儿童教育与心理的理论观点。

3、根据观察的时间,分为:

(1)长期观察/追踪观察

(2)定期观察

4、取样观察分为: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

(1)时间取样:

含义——以时间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与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和持续时间。

三个适用条件:

●(1)所观察的行为经常发生,一般15分钟出现一次;

●(2)所观察的行为是外显的。

●(3)须能够对有关概念下明确定义,使他人对这些概念有共同的、一致的理解。优点

●第一,精力集中;

●第二,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观察数据;

●第三,记录省力;

●第四,有助于进行各种统计分析。

局限性

●第一,只适用于发生频率高的行为。

●第二,仅适用于观察外显的行为,不宜观察内在的行为,如思维、想象等。

●第三,所得的材料往往只能说明行为的某种特性(如频率),而难以得到关于环境、

背景的资料。

(2)事件取样法

含义——以事件为单位,观察记录特定的完整事件的发生情况。

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间隔与时段规定的限制,只要所期待的事件一出现,便可记录。

优点:

●1、与时间取样法相比,事件取样法相对适用于记录并不经常发生的行为;

●2、能综合运用叙述性描述和符号记录发,具备了符号记录法的利己性和取样记录法

的完整性。

缺点:

●1、由于在记录时中断了行为的连续性,无法保持行为的完整性;

●2、不适合研究不经常发生的行为。

第六章

1、调查法的意义和特点是什么?

通过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特点

优点:

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3、调查效率的高效性

缺点:

1、难于进行归因分析。

2、可能缺乏客观真实性和可靠性。

2、问卷的结构?

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由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与选择答案、结束语组成。其中,问题是问卷的主要构成部分。

(一)标题

标题是调查内容高度的概括,它既要与调查研究内容一致,又要注意对被调查行的影响。(二)前言

(1)调查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2)关于匿名的保证,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

(3)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和原则,以避免出现调查对象不清楚问答方式等带来的差错;

(4)调查者的个人身份或组织名称;

(5)如是邮寄的问卷,写明最迟寄回问卷的时间;

(6)对被调查者的合作与支持表示感谢

(三)指导语

指导语主要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或注意事项。如果需要,可以附加样例。指导语要简明易懂,使人一看就明白如何填写。这部分的内容可以与前言部分合在一起。通常来说,指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选择答案做记号的说明

2.选择答案数目的说明

3、填写答案要求的说明

4、答案适用于哪些被调查者的说明

(四)问题与选择答案

是问卷的主体部分,问题是核心

(五)结束语

一般的表达方式有两种:

1、对被调查者的合作再次表示感谢,以及提醒被调查者不要漏填与复核的请求。

2.提出本次调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开放式答案的形式放在问卷的结尾。

3、设计问卷中的问题应注意什么?

(1)主题鲜明

编制的问题必须使调查对象能够正确理解,不会产少歧义,对题意的理解只能是唯一的。(2)通俗易懂

(3)简短

(4)非压力

(5)非诱导

(6)尊重对方

(7)问题的数量适度

(8)问题的排列应具有逻辑顺序

(9)问卷结果便于统计处理

4、试述谈活应注意的问题。

5、试述社会测量的几种常用方式?

6、测量:用一组测试题(标准化试题或教师自编试题)去测定教育现象的实际状况,从而收集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第七章:

1、教育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的类型:

(一)按照实验场地的不同,分为两类: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二)按照对问题的已知程度,可分为:试探性实验;鉴别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三)按照对实验情景控制是否严密,可分为:真实验;准实验;前实验

(四)根据实验中自变量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实验

(五)按照自变量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两类:S-R法则实验;P-R法则实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12340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 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 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 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 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 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复习题(有答案版)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遗传与环境(理解即可) 发展PPT19 二、思考题: 1. 发展与变化是同一个意思吗? 2. 发展理论有什么任务? 3.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说明任何人无论是否意识到,都是按照一种理论在观察和处理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和掌握发展理论的重要性。 4.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对理论指导的迫切性,认识发展理论的作用。 第二章 选择题: 1.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 2.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B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训练 3.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A A、突然转变 B、阶段连续 C、逐渐过渡 D、线性连续 4. 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C 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 5.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B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填充题: 6.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 7.格塞尔认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自我调节。 8.格赛尔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发展方向原则个体成熟原则、自我调节原则。 9.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名词解释: 行为模式(A.Gesell)PPT33 机能不对称原则书P27-28 准备(A.Gesell) 简答题: 1.格塞尔提出的儿童行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什么是儿童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当儿童处于“准备”状态时,成人应取什么态度? 4.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5.结合当前的社会心理和教育现状去重新认识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章 选择题: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D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

一、选择题 1、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A )。 A.任何时候 B.关键期 C.最佳期 D.敏感期 2、幼儿依靠头脑中的苹果、梨子等形象来进行加法运算,这种思维方式为() A、具体形象思维 B、聚合式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观行动思维 3、“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 B )。 A.儿童心理落后的表现 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C.“超常”的表现 D.父母教育不当所致 4、还在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有了()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认识 5、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B ) A.3~6岁 B.0~6岁 C.0~3岁 D.4~5岁 6、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是( A ) A.最近发展区的大小 B.潜伏期的长短 C.最佳期的性质 D.敏感期的特点 7、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 B ) A.转折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最近发展区 8、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 D ) A.最佳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转折期 9、眼手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B ) A.抓握反射 B.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C.手的无意性抚摸 D.无意的触觉活动 10、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B )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生活自理 11、相比较而言,情绪性故事较容易打动( C )。 A.大班幼儿 B.中班幼儿 C.小班幼儿 D.所有4~6岁幼儿 12、下列属于4~5岁幼儿特征的是( D )。 A.爱模仿 B.个性初具雏形 C.情绪作用大 D.开始接受任务 1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 C )。 A.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 B.是先做再想 C.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明显萌芽 D.是非常具体的 14、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是( C ) A.有意注意 B.选择性注意

教资笔试知识点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教资笔试知识点——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部分中,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重要内容,而想象又是重中之重。想象是幼儿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关于这三大特点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际的事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与想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学习幼儿想象发展特点之前,需要知道想象的分类。学前儿童想象分为两类,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发展的特点就与想象的分类有关,前两点是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第三点是想象具有夸张性。 对于此知识点,我们需要以三种题型备考:第一种是是简答题,简述一下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第二种选择题,主要是前两点里面的小知识点尤其是易混知识点要注意选择题;第三种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涉及想象的夸张性。 第一点: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无意想象又具有以下特征: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幼儿想象没有固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例如,画 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幼儿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比如幼儿正在画蘑菇,这个时候你问他再画什么,他可会会说在画一把伞,于是又开始画伞。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 第二点: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C 2.ACD 3.BC 4.A 5.B 二、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2.遗传素质是后代通过遗传从亲代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3.问卷法又称书面调查法,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学前儿童行为和态度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包括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是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个方面。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过程是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被动到主动、凌乱到成体系进行的。另外,学前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规律地出现典型的年龄特征,了解这些规律,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生物因素有可以分为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从亲代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如身体的骨骼、器官和神经系统等;生理成熟是指在某一时期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为遗传素质的向现实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试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借助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 ·1·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教学提纲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在同一时间点上研究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研究是() A、序列研究 B、横断研究 C、追踪研究 D、纵向研究 2、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 A、0-1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3、手眼协调大约出现在出生后() A、3个月左右 B、7个月左右 C、5个月左右 D、9个月左右 4、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稳定 5、玲玲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时,高兴地说:“妈妈,我也会唱,幼儿园老师教过我们。”玲玲的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 A、识记 B、再现 C、记忆 D、再认 6、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 A、目的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7、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A、主动性和积极性 B、概括性和客观性 C、概括性和间接性 D、积极性和间接性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创造想象 9、言语发生的阶段是() A、0-1岁 B、1-2岁 C、1-3岁 D、2-4岁 10、认为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可分化为九种基本情绪的是() A、布里奇斯 B、伊扎德 C、林传鼎 D、华生 11、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A、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B、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关 C、与环境的适应相关 D、以上皆有可能 12、幼儿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反映了幼儿思维的() A、表面性 B、形象性 C、片面性 D、具体性 13、明明回答自己为什么是好孩子时说:“我把玩具让给别人。”这是() A、对自己内在品质评价 B、对自己多方面评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其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导入:想象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 讲授新课: 第一节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一)想象 1、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体理解如下: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即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分析、综合的过程。形式有 1、黏合 2、夸张和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1、想象发生的条件 (1)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为想象的对象 (2)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儿童在一岁半至两岁出现想象的萌芽 2、儿童想象的最初表现 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少,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五)想象在儿童心里发展中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 2、想象是幼儿理解的基础 3、想象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4、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5、想象还是维持儿童心里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表现。 2、梦最早发生的年龄及种类(皮亚杰梦的种类)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一)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当。 (三)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四)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五)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混淆假想与现实 四、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二)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六)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小结:总结想象的概念,种类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作业(作品):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三、教学后记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案首页) 授课内容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所需课时 3学时授课班级08学前1234 主要教材或参考资料《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学前教育学》,高岚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学前教育学》,虞永平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美]georgeS.Morrison王金志译,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 教学目标 学习本章应掌握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了解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理解学前教育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 教学重点1.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2.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3.学前教育在婴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1、“南人善泳,北人善骑”主要是说明了(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错) 3、所谓个体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身体有规律的变化的过程。(错) 4、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5、作业:说明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并谈谈自己的看 法。 6、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是教育决定论的说法吗? 7、“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 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

学前儿童发展评价

1.第4题 ()法也可以称为活动产品分析法。 A.活动 B.作品分析 C.问卷 D.测验 标准答案:B 2.第5题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BMI超重和肥胖标准认为8岁男孩BMI在()以上属于超重。 A.16 B.17.4 C.18.1 D.18.9 标准答案:C 3.第6题 绝对评价需要在被评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 A.主观 B.整体 C.客观 D.绝对 答案:C 4.第7题 一般来说,4-5岁的学前儿童能坚持注意()分钟。 A.10-15 B.15-20 C.20-25 D.20-30 标准答案:B 5.第25题 我们可以通过玩色子、数数、分析事物优缺点来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 A.空间 B.语言 C.逻辑数学 D.内省 标准答案:C 6.第26题 一般来说,儿童身高、体重数值在中位数()个标准差范围以内均为正常。 A.±1 B.±2 C.±3 D.±4 标准答案:B 7.第27题 用于判断儿童个体生长发育水平的Kaup指数在15-13之间可以判定为()。 A.优良 B.正常 C.消瘦 D.营养不良 标准答案:C 8.第44题 强的人有强烈的上进心和好胜心,能检点自己的言行。 A.好奇心 B.自信心 C.自尊心 D.耐心 标准答案:C 9.第45题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BMI超重和肥胖标准中的BMI值是按()的所得。 A.体重/身高 B.体重/身高的平方 C.体重的平方/身高 D.体重的平方/身高的平方 标准答案:B 10.第46题 建构主义的提出者,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的()。 A.裴斯泰洛齐 B.维果斯基 C.夸美纽斯 D.皮亚杰 标准答案:D 11.第8题 以下属于师幼关系的新观念的是: A.严加管束 B.尊重儿童 C.师幼互动 D.幼儿主体 标准答案:B|C|D 12.第9题 幼儿健康发展的评价方法包括()。 A.测量法 B.观察法 C.问卷调查法 D.访谈法 标准答案:A|B|C|D 13.第10题 学前儿童的特殊能力包括()。 A.记忆力 B.音乐能力 C.思维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wwh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4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5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 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2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preyer w (1842-1897)《儿童的心理》英译本名称为《幼儿的感觉与意志》,记录的主要是幼小儿童的感觉(对自己小孩的观察日记)。 Piaget 认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3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1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从没有分化向分化发展; 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体现在选择性上。 5)感知过程的效益不断提高; 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1)原始的感知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1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者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简称视力。 外国人(MARG E & FREEMAN D , 1976)采用诱发电位测量法,测量婴儿看屏幕上呈现的长方形格栅。结果发现:出生后2个月视力发展迅速,4周的婴儿视力为20/600(即,在20英尺处才能看清成人600 英尺处看见的物体,1英尺=0.3048米),8周时20/100,5-6月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 。 6月以下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期,如果出现发育正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国内研究材料认为:1-2岁视力为0.5-.0.6, 3岁为1.0, 4-5岁后稳定。

2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的出现: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为辩色力。 3月幼儿,彩色圆盘是灰色圆盘注视时间的2倍() 第五章: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涉及两个问题:1)能否察觉当前的客体(刺激源);2)个体能区别物理上不同的刺激源; 1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化 新异刺激出现时,可以导致新生儿的定向反射(也称为探究反射)。新异刺激重复多次出现,则定向反射会减少乃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habituation)。与此相反的过程称之为去习惯化过程。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例如,5-6个月的婴儿看到自己母亲或者熟悉的人,会“说”、笑。 4眼睛注视的时间 注视时间长短可以看出对刺激的辨别能力,但问题是注视时间相等并不表示不能区别两种刺激物。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2光的察觉 3视敏度 4颜色视觉 3-4月开始开始分辨彩色与非彩色。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月的儿童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温暖色,不喜欢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紫色。国外有人采用颜色匹配研究儿童掌握颜色的顺序(按照直接范例正确选择颜色)。黄-红-绿-蓝-紫-橙。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采用配对—指认(按照颜色名称选择相应的颜色)—命名。 三、听觉的发展

(完整word版)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习题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想象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再造想象 5.创造想象 6.幻想 二、判断题: 1.想象是对不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 2.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3.想象是人一出生就具备的心理活动。 4.有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5.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6.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7.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者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选择题: 1、有两个月不让一个小女孩吃鸡蛋后,她在梦里吃了好几个鸡蛋。这是()。 A.反映愿望的梦。 B.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的梦。 C.恶梦。 D.受罚或自我惩罚的梦。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小班开始,幼儿的想象就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B.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C.在创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再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D.幼儿的想象不需要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 3、幼儿抱着娃娃的时候,看到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 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往往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这表明幼儿的想象()。 A.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主题不稳定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4、读《西游记》时我们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形象是属于() A. 幻想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 5、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6、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 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四、填空题: 1、幼儿听老师讲故事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___________想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