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年来的全球金融业并购_经济金融化_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体现_一_

百年来的全球金融业并购_经济金融化_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体现_一_

百年来的全球金融业并购_经济金融化_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体现_一_
百年来的全球金融业并购_经济金融化_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体现_一_

百年来的全球金融业并购:

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

和金融自由化的体现(一)

白钦先 薛誉华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成都 610074)

伴随着自20世纪初开始的全球企业并购高潮,全球金融业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并购,到目前已经整整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透过全球金融业百年并购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金融业并购行为演进过程与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经济金融化是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前提和内在动力;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外在压力和外部动力;金融自由化为全球金融业巨型并购清除了障碍,而全球金融业并购则是金融自由化进程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一、经济金融化是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前提和内在动力

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各国先后出现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高潮,每次企业并购的特点、并购规模和涉及行业都有所不同,其总体趋势是并购规模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并且越是新兴的行业在并购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大。与此同时,随着一个世纪以来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金融业在历次并购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角色也由原来的企业并购行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逐渐演进为企业并购行为的主角。

全球企业的第一次并购高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购高峰时间是1898年 1903年。19世纪后半叶,西方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迅速提高,在铁路、冶金、石化、机械等行业陆续出现了并购高潮。这次并购高潮,主要是各产业部门之间通过横向并购形式进行的,虽然也涉及到金融业,但由于当时经济金融化程度并不高,金融业主要起中介作用。

第二次企业并购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这次并购主要表现为大企业因竞争需要对大量中小企业的纵向并购。在整个并购过程中约有3/4的企业并购属于这种形式,美国此比例更是高达85%左右。通过这次并购,西方各国普遍形成了一家或几家大企业控制一个行业的局面。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在这次企业并购高潮中全球金融业也出现了首次并购高潮。

20世纪50 60年代,西方各国在经历了 二战 后的经济恢复和稳定发展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一些新兴行业(如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宇航、激光等)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西方各国企业开始了第三次并购高潮。这次企业并购的特征是以混合并购为主,并购规模和并购速度均超过了前两次。金融业并购在渡过 大萧条 和 二战 期间的沉寂后重新活跃起来。

第四次企业并购高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此时,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首先在美国发生,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经济和金融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次企业并购高潮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保险业、批发业、零售业、广播业和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兼并资产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手笔的并购案波澜壮阔。杠杆收购,这种由金融机构支持下的并购方式,是这次并购高潮的主要手段,许多小企业通过杠杆收购完成了 蛇吞大象 的壮举。此时各国经济金融化趋势已经日益明显,全球金融业继承了60年代兴起的并购,逐渐形成第二次并购高

专 稿 上海金融 2001年第7期

潮,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被大银行并购并成为大银行的分支机构。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明显提高,金融业对经济的渗透扩散功能明显加强。

伴随着这四次企业的并购高潮,金融业并购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管是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大企业并购小企业,还是70年代中后期所采用的 杠杆收购 ,都不可能离开银行的参与独立进行,而是需要银行注入大量的资金。特别是杠杆收购,如果没有银行的介入, 蛇 永远是吞不了 大象 的。企业并购规模的日渐扩大,必然对银行规模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银行规模已经不再适应20世纪后半期企业并购活动的需要,建立更大规模的银行和金融体系与日益庞大的企业规模相适应,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对金融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金融业并购的基本动力所在。总的说来,这期间金融业尽管先后出现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并购高潮,但金融业并购在这四次企业并购行为仍然处于次要地位。

投资银行始终在幕后对企业并购活动发挥推动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说明企业并购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投资银行积极投身于、甚至有时是积极推动、帮助企业进行并购的行为当然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投资银行通过参与企业并购活动收取酬金是投资银行高额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企业并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银行从自身商业利润出发幕后策划和发动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企业掀起了第五次并购高潮,这是西方国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浪潮。这次并购高潮强强联手、规模巨大,且涉及面广,有计算机、电讯、金融、制造、媒体、交通等国民经济众多领域,其中最为瞩目的是金融业在本次并购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在这次并购活动中,金融业真正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角,并购规模屡创新高,形成了全球金融业并购的第三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全球金融业并购总值已经突破了1 4兆美元,仅1997年全球金融业并购总额就达到12023亿美元。而在这次金融业的并购高潮中,美国金融业所发生的并购占据了重要地位。90年代上半期,美国银行业所发生的并购案占发达国家总量的74 8%,所涉及的并购案值占发达国家总案值的54 1%。

由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有关银行业并购法律的松动,银行业并购高潮迭起,超强联合成为一个重要特征。90年代上半期,美国境内中小银行的并购热潮要高于大型银行,这一方面反映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美国存在着数量巨大的中小银行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中小银行是90年代上半期美国银行并购活动的主要对象。到90年代下半期,大型商业银行并购波澜壮阔地开展了起来。1995年8月,当时美国排名第4位的化学银行宣布兼并排名第6位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兼并额达100亿美元,兼并后总资产达2990亿美元。1999年3月,美国弗利特银行宣布收购波士顿银行,合并后成立新银行名为弗利特 波士顿银行,成为美国第8大银行,拥有资产近1740亿美元。2000年4月6日,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联姻,定名花旗集团,这次并购涉及高达820亿美元的合并金额、1660亿美元的市值和近7000亿美元的资产。4月13日,美国金融界又发生两起巨额并购案: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为新的第一银行,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国民银行与美洲银行合并为新的美洲银行,合并后资产达到570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美第二大的银行集团。

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银行异军突起,并组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银行,在多次全球银行十强排名中,日本银行始终占统治地位。1990年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合并成樱花银行,1991年协和银行与琦玉银行合并成旭日银行。1995年3月28日,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又宣布合并,这两家银行原先按资产排名在日本分列第三和第十位。1996年4月合并完成后,成为拥有72 7万亿日元资产、国内机构388家、海外机构近200家的世界超一流的银行。1996年日本住友银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收购了大和银行在美国附属机构,并买下大和银行在美大部分贷款资产。两家银行在1996年10月已经合并,成了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90年中期以后,日本泡沫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大量不良资产导致日本银行国际地位下降,美国和欧盟的银行又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

1995年,英国已有231年历史的老牌银行巴林银行被国际荷兰银行出资11亿美元收购。华宝银行在与美国摩根斯坦利的合并谈判破裂后,归属了瑞士银行公司。摩根 格林菲尔这家有152年历史的伦敦招商银行与德意志银行合并,克莱恩沃特 本森银行则由德国的德累斯顿银行以15亿美元买下。汇丰银行花费70亿美元吞并了伦敦的米德兰银行和纽约的米德兰海运银行。1995年6月芬兰联合银行和芬兰国民银行合并为芬兰商业银行,成为芬兰最大的银行,1995年底的资产达到650亿美元。

在90年代进行的第五次企业并购高潮中,金融

上海金融 2001年第7期 专 稿

业之所以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角,其根源在于各国经济金融化趋势在80年代之后明显提高。在美国,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金融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此时,美国有25%以上的人口直接持有各种股票和债券, 75%的美国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和债券(包括医疗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退休养老基金等)。90年代初,美国金融资产与GDP之比已经高达320%。在日本,从1982年到1988年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也由原来的108%提高到326%。这些数据表明,8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经济金融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直接推动了金融业并购,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业并购从幕后走向台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金融业并购成为第五次企业并购活动的主角正是这种必然性的具体表现。

可见,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金融资产的迅速堆积和集中,一方面为金融业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对金融业的并购提出了必然要求,小型金融机构是很难接受巨型金融资产的。反之,如果通过人为推进的方法,强行要求银行业进行并购形成巨型银行,将巨型银行建立在一个缺乏大型企业支持、缺乏巨额金融资产、经济金融化程度较低的国度中,这种银行的运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其发展前景也是极为暗淡的。日本进入90年代后出现的泡沫经济破灭,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过于依靠人为推进金融制度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二、金融全球化是全球金融业并购的外在压力和外部动力

具有现代意义的跨国银行出现在 二战 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利用其欧洲盟国元气大伤和自身首屈一指的经济地位,于1944年12月强行通过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建立了反映美国经济利益的新的国际金融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而使美元真正成为一种强劲的国际货币。此后一段时间内,美元作为一种 短缺货币 为世界各国特别是战后重建的其他西方国家所期盼,导致了 美元荒 的出现。同时,美国金融当局仍然执行禁止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行的政策,迫使一些颇具实力的银行积极拓展国际金融市场。50年代以前,美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还很少,其海外业务主要通过国外代理行进行。到60年代,美国银行大举进军海外,1960年美国银行在境外仅有海外分支机构124个,到1973年猛增到573个。到1979年美国银行中共有141家大银行控制了779个海外分支机构,其中2/3被美洲银行、花旗银行和大通银行等少数大银行所拥有。

与此同时,外国银行在美国设立的分支机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由于 二战 后建立的国际金融格局所具有的特点,20世纪50 6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是以美元输出为主的,这为美国银行进军海外奠定了基础,而到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70年代前,外国银行在美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很少。如1965年,外国银行在美银行分支机构只有45个。但是到了1980年美国有外国银行机构达到了342家,资产规模达到了1716亿美元,拥有对美国企业贷款的20%。大约有109家美国银行的股权为外国银行控制,其资产总额达471亿美元。1983年,外国银行的美国分支机构数量达到了426家,资产规模为3250亿美元。90年代外国金融资本进一步加快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步伐,1993年外国资本对美国金融业投资额为262亿美元,其中88%是采取兼并方式进行的。到1996年,外国银行在美资产总额达到了9620亿美元,占全美资产总额的22%,吸收存款5160亿美元,拥有机构619家。

面对强劲的海外银行的攻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1981年12月初宣布,允许美国银行在各州建立 国际银行业务设施 ,使美国银行可以在本土办理境外美元业务,享受海外银行分支机构的待遇。这一政策大大调动了美国银行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改善了美国国际收支状况。美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后,跨国银行的规模迅速扩张。美国1986年总资产超过了2000亿美元的跨国银行只有4家,到1993年,已达26家,其中总资产额在40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跨国银行有6家。跨国银行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同时,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2000年3月9日,德国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正式宣布合并,新银行定名为 德意志银行股份公司 ,再次以1 25万亿美元的资产荣登世界银行排名榜首。

美国金融业的全球化过程,不仅包括了美国金融业走向世界,在全球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并购当地的金融企业;也包括了外国金融机构进入美国金融市场并购美国国内金融企业。

随着银行业全球化的加深,金融业其他主体的全球化进程也明显加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间也出现了合并与联合的势头,显示出明显的证券交易全球化特征。1999年是美国纳斯达克积

专 稿 上海金融 2001年第7期

跨国公司外汇收支行为特点、影响及对策分析

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课题组

(上海 200120)

一、跨国公司对上海外汇收支影响日益加深

截至2000年底,世界知名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279家落户上海,并进行了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其中147家投资在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钢铁和化工两大基础产业以及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等众多领域。

迄今,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上海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在1999年8月底进入上海的254家跨国公司中,有144家在上海投资了510个项目,总投资额165 31亿美元,合同外资93 65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强度达1836万美元。510个项目在数量上仅占上海外商投资项目总数的2 6%,但合同外资总额却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对上海总体外汇收支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2000年,跨国公司(含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结汇、售汇量均占全市总量的三成以上,2000年末的外汇帐户余额也接近全市外汇帐户总额的三成,在国际收支数据总量排名上,跨国公司也名列前茅。2000年上海外汇总

极对外拓展的一年,6月纳斯达克与香港联合交易所达成交换上市股份协议;同月与日本软银公司达成协议宣布设立亚洲第一个国外证券交易所,即 纳斯达克日本 证券交易市场;年底纳斯达克又宣布启动了欧洲泛大陆股票交易所。

为了应对来自于美国的证券交易竞争压力,2000年上半年欧洲证券交易所之间掀起了新一轮合并热潮。2000年3月,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布鲁塞尔三家证券交易所宣布合并组建单一证券交易市场 EURONEXT;5月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和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又宣布将合并建立国际交易所,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华尔街的第二大股票交易所。但2000年8月下旬由于瑞典OM集团提出了敌意并购伦敦证交所的计划,从而导致了伦敦和法兰克福证交所5月份达成的合并计划流产。

2000年11月以来,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一直在谈判购买或与欧洲几个交易所中的一家合并,其中就包括伦敦股票交易所。但与欧洲交易所合并可能要面临一系列障碍,根据美国金融证券管理机构的一些要求,海外交易所为美国客户提供直接交易,必须成为规范的美国交易所,必须按照美国的会计标准提供公司财务报告。2001年2月纳斯达克再次传出将支付4000万美元购买欧洲的竞争对手伊斯达克(EAS-DAQ)股票市场的消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呈现垄断竞争的特点,且日趋激烈。各国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力图着眼于21世纪及更长远的生存和发展,相互合并谋求优势互补已成潮流。从全球范围看,巨额的金融业并购并不是单纯为了在银行规模上击败对手或者是为了在当前竞争中取得优势,由巨额金融并购形成巨型金融 航空母舰 完全是为了应付21世纪强劲竞争的一种战略性准备。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过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之后,伴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外国银行的进入,已经认识到金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也正在对本国银行进行规模整合,提升本国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跃跃欲试加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当前金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全球金融业的并购活动远未结束,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国际金融竞争,日本、欧洲和美国的金融业并购高潮也将越演越烈,相互竞争,相互挤压,直接推动着金融全球化前进的步伐。(待续)

(责任编辑:周庭煜)

上海金融 2001年第7期 外汇管理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目录 编辑本段金融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成为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 然而,金融全球化也有其另一面。从发达国家来看,1992年的西欧金融风暴迫使英国退出了欧洲货币体系。从发展中国家来看,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对当地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和深层次的,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编辑本段影响 这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不断反思,金融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场全球化的较量中,孰喜?孰忧? 金融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资金的跨国流动也会带来风险,如上述的西欧金融风暴,还有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但这些金融动荡的不利后果大多局限在某个金融领域。即便是1987年10月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一”,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因此受到严重挫伤。近年来西方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特别是纽约股市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逐渐地被卷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1】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更多国家的关注,下面是我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的一些认识。 首先先以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为例。2002年中国加入WTO前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加入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 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 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2】再从电信市场来说,中国的电信企业重组,形成了新的电信竞争,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不少,五年前的电话初装费就是几千块,电话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太高,现在一般农村家庭都可以装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8.19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3%和33.9%;互联网上网 人数达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争取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中国是世界上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服务最大的市场,并且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3】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增多了中国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也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4】 毕竟经济全球化之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去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截至14年11月初,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 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除了显性的贸易保护外,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技术、气候、碳关税等实施隐性贸易保护的意图也更加明显。【5】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摘要】:技术的进步、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形成了金融全球化的趋势。金融的全球化,带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全球化步伐是当务之急。本文在论述金融全球化的涵义与特点、分析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全球化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控制金融风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并根据这些归纳结果和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并简要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全球化;中国金融发展;正面效应;负面效应 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并没有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这就使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显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全球金融一体化使金融监管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国界,从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金融资产和收益,以及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方面。但对金融全球化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不统一。其定义主要是从核心论、趋势论、过程论、一体化论等几种理论来表述。其实质反映了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和过程、是世界各国或地区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它具有广泛的内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具体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 (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是金融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和主要获益者 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和主要获益者。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位学士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内容提要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蔓延到全世界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今天的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由于美国造成的金融危机我国必须正视其问题,对其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来

解决全球金融危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将金融危机中的危害转为利,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迅速将金融界快速发展起来,并对金融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在金融发展中使人们对其备受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汇率风险 Abstract A massiv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read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taking the right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losse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m to benefit, make our economy get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is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will finance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o its attention. Key words:The financial crisis Debt Currency risk 目录 一、金融危机发展概况 (1) ㈠金融危机概述 (1) 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过程 (2)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1)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的应对策略 在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形成引人注目的经济景观和潮流。作为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金融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此时,我们该如何进行金融体制的塑造,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并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分析 (一)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以发达国家为基地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之对应,全球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术的

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通道。当代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全球性金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货币的普及,网络银行和网上交易将突破国界在全球铺开,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金融市场的同质性进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同时亦为规避限制性法规和风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率先出现金融创新活动。这既包括制度的创新,又包括工具的创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创新、股权衍生工具的创新等等。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一方面融资证券化趋势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和不确定性。第四,金融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短期游资与长期资本并存。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参与全球化的金融主体越来越多,全球金融资本不断扩大。在这其中,既有长期投资的资本,也有短期投机的资本。目前,在全球市场中出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大约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GDP总和的20%。应该说,长期资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短期游资的逐利和投机,则易引发一国的金融动荡。 (二)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二元效应。 金融全球化在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中,同时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出于研究的需要,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体现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发展比较落后,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矛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拓展,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备受各界人士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世界各国利弊兼而有之,机遇与风险相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深入认识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形式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来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也是整个世界日益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究竟什么是金融全球化?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论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认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规律和丰富内容。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于并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与实质经济无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2] 2.趋势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金或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紧密相关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从不同侧面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金融国际化包括各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境外金融中心与外币拆放市场、资本项目的放开等等,反映其程度的关键是资本项目是否放开;金融一体化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并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

透过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

透过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影响,进一步阐述经济全球化在新形势下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日益广泛的影响,在这双重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 正文: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他对世界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尤其负面的影响。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迅速蔓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经济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含义。 自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逐渐演变成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这场源由美国而最终波及并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给新时期的经济全球化作了新的深刻的注解。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世界经济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的关联的经济体系. 众所周知,根源于美国的体制政策、消费文化产生的次贷危机,虽然产生在美国,但却影响了全世界。虽然它的起因是一个局部问题,但其影响却是整体,却是全部。着深刻的向我们我们诠释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在经济全球化的危机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每一个国家都是经济全球化大家庭的成员,面对危机,只有彼此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克服艰险。

纵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他在治理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却显得那么无力。相反,他的疯狂印钞行为、转嫁危机和债务的举动却让众多国家感到担忧和愤怒。在金融危机的浪潮逐渐退去的今天,回首往昔,我们发现应对金融危机的是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是他们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行动,才使得全球的经济见到了新的曙光。 经济全球化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的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透过这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主要有: 经济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必将迅速蔓延,其影响也毕竟是难以估量的。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此外,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不难找到这些问题的佐证,只要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国际新闻中经常曝出有些国家出现罢工的,示威游行的,有些国家爆发冲突......这些大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大国对抗: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纵然在面对危机需要彼此携手,共同克服艰险的时候,诸如美国的有些国家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没有放弃高战略扩张,走背离经济全球化的演进的道路方向,采取背离人类历史进步的步伐的措施,遏制其他新兴大国。例如,就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采取救世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却在厚脸无耻的鼓吹中国威胁论,却在对台军售。 地区动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地区经济、安全将会严重失衡。由于地区经济的不景气,地区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安全形式也将不容乐观。现金的索马里海盗问题就是证明。如果索马里地区经济发展繁荣,物阜民丰,有谁还会去当海盗,遭受全世界人民的唾弃与打击呢?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摘要]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并 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如下威胁:(1)削弱一国经济主权,冲击国家金融监管的调控权力;(2)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支付能力下降,引发债务危机;(3)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而开放,金融投机便捷而频繁。针对以上威胁,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的措施建议如下:(1)迅速增强风险意识;(2)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3)理顺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4)加强对外债的统一管理;(5)加强金融立法;(6)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效益和素质。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1992年意大 利里拉和英国英镑受到冲击,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投机失手造成银行倒闭,以及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后发生的。这充分说明,在以金融资本国际化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加大加重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着金融风险,只不过是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更为

严重一点罢了。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能够免受波及,并不 表明我国金融行业就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叶稳如泰山的安全 之舟。据有关人士分析,我国之所以能避开金融危机的灾难,其 中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一是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开放,保护了不 甚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银行拥有大量储蓄资金,抵销了银 行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在经济 全球化浪潮中会不断走向开放,金融体系迟早会完全开放,这也 会导致居民投资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投资选择自由度逐步加 大,因而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运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 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建立和健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机制,不 断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 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亟须研究和解决的 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19世纪中晚期就已出现,当时经 济、贸易、投资甚至人员的跨国、跨地区活动就相当频繁。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尔后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刚 刚兴起的经济全球化被迫中断。二战后,经济全球化重新发展, 特别是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新 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全球化已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金融危机下对经济全球化的新看法

金融危机下对经济全球化的新看法 潘光辉 摘要:随着科技变革和全球生产一体化程度的深入,经济全球化在各国的经济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背景下日趋明显。这种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经济形式,既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机会,加强了资源的流动性,促进了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展开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思考,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相互作用,并为我国更好地面对金融危机提供一些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自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加大,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流动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国际贸易日益加剧。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在世界金融营造的高回报,高流动的开放性环境中,造成了金融投资者低估风险、一味追求高利润的投资浪潮中。然而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发生,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扩张,这场金融危机以巨大的波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稳定,使全球都陷入经济萎靡不振的困境中。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沉浸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好处中的世界开始反省:国际金融市场随着垒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变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华尔街金融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结合当今的国际局势,更应该展开对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研究,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制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1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2007年年初,美国著名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由此拉开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浅谈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不仅给各国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大好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隐患。金融全球化也可以说是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促进了资本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同时也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利用,面对金融全球化趋势,我们国家应该认真研究,未雨绸缪,加快改革发展,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积极影响负面影响 正文: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成为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是分不开的。这种趋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金融管制放松所带来的影响;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的影响;投资主体的变化等等。 众所周知,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金融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世界各国利弊兼而有之,风险与机遇始终相伴。 金融全球化它具有积极的影响。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利益。 首先金融全球化促进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资金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增加,使有限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起到了及时调剂资金余缺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促进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带动了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历史已经证明,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要素转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还促进了国际投资和贸易的迅速发展。金融全球化消除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障碍,并且极大地压缩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时空限制,使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瞬间完成,资金的迅速、方便调拨,资金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为投融

金融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

讨论:如何全面与客观的认识金融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表现,也具有“双刃剑”作用,能够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效应。 第一、金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1)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在全球化金融活动中,国际范围内有形资本形成的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技术知识的转移、生产能力的利用、市场的开拓和对外贸易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金融全球化强化了金融资本的流动性,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国际投资活动遍布全球。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促进作用。首先,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再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积累的限制,特别是国际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等功能极大地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其次,金融全球化使各国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调剂余缺,从而可以实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提高了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2)促进全球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首先,促进金融机构降低交易费用。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降低了流通费用。其次,提高金融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金融全球化使融资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资本,投资者则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从而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第三,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和金融发展能力,金融机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经营业务并开展竞争,金融创新的成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推广,有利于提高全球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和金融结构的合理调整。(3)加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各国都认识到合作产生双赢;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对世界各国金融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将促进世界各国在金融监管领域的深入合作。未来的全球金融管理体制将在多边和双边机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第二、金融全球化的消极作用。(1)金融风险的增加。首先是金融机构的全球化使得经营风险大为增加。在当代各国和国际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环境下,跨国经营的金融机构置身于一个高风险的经营环境中,要承担来自于外部环境动荡造成的经营风险。同时内部经营管理的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任何一个国外分支机构出问题,都会累及母行和其他分支机构。其次是在金融业务的全球化进程中,加大了原有的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金融业务全球化还会形成新的国际电子风险和连带风险。第三,在金融市场全球化进程中,原有的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金融市场上的风险随市场的全球化扩展而增强。(2)削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有效性降低的情况。例如,当一国国内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国内利率提高时,国内的银行和企业可方便地从国际货币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同时,国际游资也会因一国利率提高而大量涌进该国,从而使该国紧缩通货的效力受到削弱。(3)加快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不仅使金融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也加速了金融风险在全球的传播,金融局部失衡蔓延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单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可以迅速演化为地区性甚至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摘要]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如下威胁:(1)削弱一国经济主权,冲击国家金融监管的调控权力;(2)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支付能力下降,引发债务危机;(3)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而开放,金融投机便捷而频繁。针对以上威胁,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的措施建议如下:(1)迅速增强风险意识;(2)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3)理顺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4)加强对外债的统一管理;(5)加强金融立法;(6)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效益和素质。 经济全球化正以不可遏制的趋势逐步推进。1992年意大利里拉和英国英镑受到冲击,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投机失手造成银行倒闭,以及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后发生的。这充分说明,在以金融资本国际化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风险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加大加重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着金融风险,只不过是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更为严重一点罢了。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能够免受波及,并不表明我国金融行业就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叶稳如泰山的安全之舟。据有关人士分析,我国之所以能避开金融危机的灾难,其中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一是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开放,保护了不甚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银行拥有

大量储蓄资金,抵销了银行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会不断走向开放,金融体系迟早会完全开放,这也会导致居民投资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投资选择自由度逐步加大,因而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运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建立和健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机制,不断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在19世纪中晚期就已出现,当时经济、贸易、投资甚至人员的跨国、跨地区活动就相当频繁。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尔后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刚刚兴起的经济全球化被迫中断。二战后,经济全球化重新发展,特别是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新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全球化已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世界贸易重新展现自由化的新趋势。如果说过去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交易国双边协定来实现的话,那么,今天贸易自由化则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来进行的。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促使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逐步形成,世界各国的国内市场被逐步联结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加上被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国际性组织,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第三章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资本项目管理是外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资本项目管理承担着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任务,另一方面,资本项目管理还要体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管理宗旨。本章首先介绍资本项目的有关概念、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历史沿革、管理的必要性、原则,再按照直接投资、信贷业务、证券投资等分类,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主要政策的背景、内容及效果,最后简要介绍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未来的改革方向。 第一节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概要 一、基本概念 (一)资本项目。通常所说的资本项目(或称资本账户)是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总称。其中,资本账户包括涉及资本转移的收取或支付,以及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的所有交易。这里所说的资本转移包括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转移,同固定资产买卖有关或以其为条件的资金转移以及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按转移主体分类可分为政府转移和其他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包括非生产性有形资产(如土地和地面资产)和各种无形资产,如注册名、租赁合同或其他可转让的合同和商誉。

金融账户包括涉及一国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按照投资类型或功能,划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它投资等三个部分。在实际业务办理中,可划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信贷业务和其它投资四个部分。 本章所指的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部分。 (二)资本项目管制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管制(或称资本管制)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资本项目管制指对跨境资本交易(包括转移支付)和汇兑活动的限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指取消对跨境资本交易(包括转移支付)和汇兑活动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项目可兑换不仅涉及金融、外汇管理部门,还涉及其他有关经济管理部门。 在汇兑环节,依据管制放松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可兑换、基本可兑换、部分可兑换和不可兑换四类。其中,可兑换是指对汇兑基本没有管制,经过主管部门或银行真实性审核后可以做的项目,如境内商业银行向国外发放贷款、中国居民从境外继承遗产等交易,可以直接办理,无需外汇管理部门审批;基本可兑换是指整个项目限制不多,经过核准或登记后可以做的项目,如对外直接投资,在汇兑环节没有前置性审批,只需要作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部分可兑换是指经审批后部分交易可以做的项目,如境内商业银行从境外借入资金,不能超过有关部门事先核定的外债指标;不可兑换是指明文禁止的项目,包括法律上无明确规定

金融全球化的弊端

金融全球化的弊端 姓名翁雪娥 学号09095007 班级0919

2011年9月1日 金融全球化弊端之个人见解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不仅给各国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大好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隐患。金融全球化也可以说是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促进了资本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同时也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本文着重对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及对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分析。 关键字:金融、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弊端、金融自由化、金融一体化、金融系统、金融监管 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

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在21世纪之前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经济金融全球化,但是如果不融入经济全球化就很难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很显然,全球化也并非免费的午餐,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开始因全球化面临更多全新的挑战。 首先是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金融监管压力更大和金融体系更为脆弱。因为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在加快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国际资本间的流动性,这必然会加剧各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国际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样,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又促进了金融创新,在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折射出金融监管的巨大压力和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次货危机的爆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其次是削弱了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由于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控制货币总量和利率等关键性指标,各国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受到了很大影响。一旦金融市场失控,各国央行自然会感到“力不从心”。欧债危机恰恰反映了这一点。

金融全球化的三大特征

金融全球化的三大特征 如今的跨国金融活动,是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筹资者的过程。 如果说在过去,跨越国境的金融活动通常与各国的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割裂开来,采取一种相对独立于各国金融体系的形式来进行,并同时受到本国管理法规和国际惯例两套并不完全一致的规则制约的话,那么,如今的跨国金融活动,则是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筹资者的过程。“国际金融”和“国内金融”界限日益模糊的结果,金融便全球化了。 迄今为止,金融全球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下3个主要特征。 1.“无国籍”资本由兴而衰 欧洲美元的产生,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真正全球化了。它从根本上破除了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依附经济贸易中心和取资于国内资本供应的传统范式,从而引发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散化进程,并导致“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它政治安定、管制较松、赋税较轻、风景优美、生活舒适,并拥有一定数量的合格金融从业人员,都可望成为离岸金融中心。据估计,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货币存量的50%通过离岸市场周转,世界私人财富约有1/5集中于离岸市场,1/5多的银行资产投资于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是资本追求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因此,它以全球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工业化国家)实施严格金融管制为前提。当各个国家纷纷放弃国内金融管制,从而使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的运作法则和经营条件逐渐接近或趋于一致时,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就会逐渐消失或者大大降低,离岸和在岸的区别也逐渐拉平,离岸业务也就有可能回归为在岸业务。最重要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主要工业化国家对于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普遍大大降低,从而使得刺激离岸金融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消失。与此同时,主要工业化国家通过财政改革大大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率,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50%左右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30%左右。其他如管理制度、优惠政策和法律环境等等原先导致资本向离岸中心流动的经济制度因素,也因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深入而逐渐消失。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市场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得那些拥有高度流动性、高效率的清算系统及大批熟练的金融从业人员的大的金融中心等产生了新的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规模经济的“重新发现”,大大降低了各国金融机构从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向离岸金融中心转移的可能性。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汇管理体制又面临许多新问题,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外汇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外汇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 关键字: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演变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总结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三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和取得的成果,分析外汇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外汇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为适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进口替代性贸易战略,我国对外汇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分配管理体制,集中所有有限的外汇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采用指令性行政分配方式投入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整体目标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为稳定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配合并促进其他领域的改革、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3年;第二阶段1994-2001年;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初级阶段(1978-1993)

在这一阶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为对外贸易开放提供保障。对于经常项目,我国的资本管制政策主要体现为强制结汇制度、外汇留成制度和双重汇率制度。强制结汇制度和外汇留成制度是针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交易的资本管制政策。外汇留成是一种使用外汇的权利,以额度的形式表示,在使用时用人民币配成现汇。中资企业的贸易及非贸易外汇收入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结汇,其出口外汇收入卖给国家后,国家按规定比例给与出口企业外汇留成额度。用汇时,单位用人民币配以额度,按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购买现汇,对外进行支付。 双重汇率制度是这一阶段我国对经常项目实行的另一项资本管制政策。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除继续保留公布牌价外,还制定内部结算汇率。1981年正式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外汇的结算,汇率为1美元兑218元人民币。从1981-1984年,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没有变动,同时公布的牌价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汇率为1美元兑115元人民币。1985年1月1日,我国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进出口贸易外汇按官方汇率1美元兑218元人民币结算。1985-1990年,我国多次大幅调整汇率,由1985年1月1日的1美元兑218元人民币,逐步调整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兑5122元人民币(其中两次大调整分别是: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3120元调至3170元,贬值1518%;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3172元调至4172元,贬值2112%。),到1993年底,官方汇率调至1美元兑5172元人民币。由于外汇调剂市场的存在, 1985-1993年,我国实行的仍然是双重汇率制度,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例如, 1993年底,我国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8172元人民币 (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阶段(1994-2001) 这一阶段,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建立了资本市场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了汇率并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1996年,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完全可兑换,使对外贸易畅通无阻。但是,我国的经常项目实际上仍然存在外汇管制,体现为银行结售汇制度。例如,我国对中资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限额结汇制度,除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开立外汇账户保留以外,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这一措施实为限额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