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_刘韶华

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_刘韶华

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_刘韶华
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_刘韶华

“第三语言”(L3)并不具体指语言的数目,而是指除了学习者的母语(L1)和已经掌握的其他语言(L2)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Jorda ,2005)。“近年来国外学者从心理语言学(词汇习得、语种的选择、跨语言影响)、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普遍语法等多个角度对三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研究”(陶伟等,2012)。尽管国内三语习得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是在三语习得的理论、三语习得机制、三语习得教学、三语习得学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硕果。本文拟对国内外三语习得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三语习得的研究队伍中。

一、国外研究

自Ringbom (1987)《第一语言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的发表标志着三语习得研究的正式开始,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三语习得的理论背景、三语教学、三语使用现状((Hoffman ,1985;Thomas ,1988)。上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开始涉及到三语学习者的语言特征和各种社会与心理因素等(Clyne ,1997;Cenoz ,et al ,2001;Jessener ,2006;Leung ,2009),其中有关语言习得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以下两大领域。

第一,元语言意识研究。元语言意识(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是个体反思与运用语言结构特征的能力,包括语言知识的分析和语言加工的控制(Baker ,2001)。元语言意识是提高多语学习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De Angelis ,2007)。国外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多语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多语习得经历能促进多语学习者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例如,多语习得者的多语言意识有利于语音和词汇学习(Thomas ,1988),其掌握的语言越多,句法能力就越强(Kemp ,2001),而且他们比单语习得者在语用意识和语用产出方面更具有语言学习和语言认知的优势,能灵活地运用多种策略发现语言规则(Nayak,et al,2005)。这些研究都显示出多语学习者在掌握L1和L2后再学习L3时,表现出了认知优势。

第二,语际迁移研究。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是“语言之间的异同而产生的已习得的语言对目标习得语言的影响”(Odlin ,1989)。从迁移影响的效果看,分为有利学习的正迁移和阻碍学习的负迁移。对于三语习得者而言,学习者如果已经掌握两门语言,那么这两门语言就会对第三语言的学习产生迁移,包括语音迁移、词汇迁移、句法迁移等(De Angelis ,2001)。一般情况下,多语习得者的语音和词汇习得为母语正迁移。在句法上,第二语言迁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多语习得者习得第二语言时间的长短及水平(Odlin ,2001)。

语际迁移的程度还取决于语言的心理类型(语言距离)。Cenoz 等(2001)在调查多种西方语言组合中语际迁移的基础上指出:在三语习得中,学习者的母语在语言类型上与L3越接近,越有可能发生语言迁移;L2在语言类型上越接近于L3,就越有可能被使用。

学习者在自然背景下与L2和L3的接触强弱对语际迁移也有影响。接触L2越多,L2越有可能既影响L3的词汇,也影响其句法(Ringbom ,1987)。接触三语越多,一语和二语对三语的语际影响越弱。例如,Dewaele (2001)在对一语荷兰语、二语英语的学生学习三语法语的研究中,发现接触目的语较多的学习者比接触较少的学习者更少的进行语码转换。这说明荷兰语和英语对接触法语多的学习者影响要弱。

二、国内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三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三语教学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走向深入以及国际化潮流的势不可挡,民族地区逐渐从原来的“民语+汉语”的双语教育发展到“民语+汉语+英语(或它语)”的三语教育(黄健等,2012)。自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在所辖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开展“三语教学”实验以来,三语教学逐渐由零星的自发试验到初具规模,并逐步成为继“双语”教学后的一个重大的教育事件(刘全国等,2011)。三语习得的研究从对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吴布仁,1996),逐渐转向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和教师发展、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及对策、学习者情感因素等内容(姜秋霞等,2008;原一川,2009;尹波,2012)。基于三语教育,我国学者对三语习得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例如,曾丽(2011)运用心理语言学家Pinto 等编制的元语言意识量表,对贵州苗族学生的元语言意识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平衡双语者学习了L3(英语)后在语音意识、词汇意识和句法意识的任务中比单语者和不平衡双语者有优势。王江涛等(201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藏族英语学习者的L1(藏语)和L2(汉语)语音迁移影响。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英语发音保留有藏语的音调,而汉语拼音对于英语单词的拼读产生了负迁移。许宁(2012)在对藏族高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L1和L2在L3(英语)句法迁移研究中发现: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受的L2(汉语)的影响要大于他们的L1(藏语)的影响,学生更多地依赖汉语学习英语。欧亚丽(2009)用访谈与语言产出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蒙古族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跨语言影响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学习者所感知的心理语言距离的影响超过了客观的语言类型距离的影响;心理语言距离只在L2和L3的关联中才有显著作用;L2地位在L3习得的语音迁移过程中决定源语言的选择。蔡凤珍等(2010)以新疆伊宁市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L2(汉语)水平对L3(英语)习得有显著影响;民族学生都通过L2(汉语)而不是其母语来习得L3(英语);非均衡双语者对L3(英语)习得也发生了认知上的积极影响。夏木斯亚·尼亚孜(2009)在分析维吾尔族双语学生L3(英语)习得时认为:英语语音和词缀习得中发

刘韶华/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刘韶华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化的快速加深,第三语言习得成为国内外语言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研究范围从三语习得理论研究到三语习得机制,涉及习得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关三语习得机制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三语习得研究者们提供一个资料来源。关键词:三语;习得机制;国内外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3)24-0024-022013年12月

第29卷第24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Dec.2013Vol.29No.24

24

生L1正迁移,但是英语单词拼写会出现L1负迁移;英语句子结构习得时容易发生L2正迁移。

除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研究,学者也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的现状和习得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例如,张红梅等(2006)、宋玉瑛等(2007)在不同高校就学习者的习得动机、习得方式、习得现状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夏全胜(2009)研究发现母语和第一外语都会对第二外语的语音学习产生迁移作用,而且母语的迁移作用大于第一外语。刘承宇等(2008)对英语和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语言距离、外语学习顺序、学习者外语水平三个方面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学习者的母语(L1)和第一外语(L2)对第二外语(L3)学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者之间的语言距离。

国内外学者对三语习得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对于我国三语习得研究后续展开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与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增多,除母语之外,学习多门语言已是必然趋势。三语习得机制的研究既可以为我国双语教育做到有益补充,也可以为三语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我们相信,未来会如曾丽(2011)所言,“三语习得的研究会引起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也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JNU1208)阶段性成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研究项目(XJDYBK2012-13)

参考文献:

[1]Jorda M P S.Third Language Learners:Pragmatic Production and Awarenes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5 [2]Ringbom,H.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87 [3]Thomas,J.The role played by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second and third language learning.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1988(9)

[4]Cenoz,J.,Hufeisen,B.&Jesssner,U.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1

[5]Jessner,U.Linguistic Awareness in Multilinguals:English as

a Third Languag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6]盖兴之.三语教育三题[J].大理学院学报,2003(12)

[7]王江涛,赵家红.藏、汉语在藏族大学生英语语音习得中的迁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

[8]曾丽.儿童三语习得中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13

责任编辑:贺春健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4期

(上接23页)置(如主语)上,改变了原有的动宾结构,但在语义上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类宾语隐含多见于受事主语句和被动句中。

例11.The book which John wrote()was on sale.

例12.It is a wallet that he bought()yesterday.

例13.This problem should be resolved()promptly.

3.删略性隐含。在一个句子中,如果不同的及物动词后的支配成分为同一个,那么根据同语删略规则,一般要删略重复的宾语,暗含在深层语义结构中。这种隐含形式多见于连动句。

例14.Which book did you say()you know()she couldn't read()?

例15.You should buy()new clothes to wear().

例14中,say,know,read的支配成分都是前面已经出现过的book,同样,例15中的buy和wear的支配成分同为new clothes,所以它们入句后隐含了重复的宾语。

(三)宾语空位

宾语空位(Empty Object)指语义和语法形式上都存在的宾语,由于语境或认知框架的作用而被省略。这样的宾语往往是定指的,空位的宾语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毫无歧义地恢复出来。因此在语篇层面上失去了其焦点位置,弱化为背景性信息。

例16.--Have you read today's New York Times yet?

--Yes,I've read()this morning.

动词read后缺失的宾语明确定指上文中的today's New York Times,而不可能是yesterday's New York Times或者Chi-na Daily等其它指称。

刘正光(2007)将宾语空位分为三种情形:

1.有先行名词,没有回指形式:

例17.He theorizes about languages,but I just describe().

例18.Paul lied about his age,but Mary found out()at last.

上述两例中,前文分别已经出现宾语名词languages和his age,后文及物动词的同一指称便实现了空位。

2.没有先行名词,有回指形式:

例19.Confucius said:"To study()and not think()is a waste.To think()and not study()is dangerous."

前文及物动词study和think后的宾语空位,但后文宾语位置可以回指前面的动作。

3.既没有先行名词,也没有回指形式:

例20.The man entered(),he ordered(),he ate(),he paid(),he left().

例21.Police advice to beat doorstep tricksters:

Fit a door chain or door bar.Stop(),chain()and check().

上述两例中,前文中的动词后既没有宾语名词,后文也没有回指形式回指前文的动作。

及物动词在句中的支配成分往往可以省略、隐含或空位,这是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法现象。反映在表层句子结构上,三者都不以V+O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很容易混淆。但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宾语省略通常是一种结构形式上的省略,属于修辞学范畴;宾语隐含则牵涉语义包容和语法化等问题,主要属句法学范畴;而宾语空位主要属于语篇或认知层面。

参考文献:

[1]Massam,D&Y.Robert.Recipe context null objects in English [J].Linguistic Inquiry,1989

[2]李欢.宾语省略的认知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08

[3]林应梅.浅论中国式英语的思维方式——

—以英语同源宾语的省略为例[J].语言研究,2011

[4]刘正光.宾语隐形时的语义与语用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

[5]张高远.及物动词何以“无宾自足”?——

—构式语法及语用学视角下的理据探寻[J].外语教学,2010

[6]张高远,王惠,胡美珠.致使动词与宾语删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

[7]张丽萍.汉英宾语的隐含、省略比较[J].语言应用研究,2010

责任编辑:贺春健

25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二语习得定性研究方法述评[1]

[收稿日期]2000-06-12 [作者简介]庞继贤(1953-)男,浙江宁波市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语言学方法论和语言理解的认知理论研究;王敏(1972-)女,陕西安康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语习得定性研究方法述评 庞继贤,王 敏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在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开始越来越注意到定性研究的重要性,改变了定量研究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我国,定性研究也开始逐步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重视。本文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哲学基 础、过程、特点等方面对定性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指出定性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手段。 [关键词]定性研究;二语习得;定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 (2001)02-0138-06 Q ualitative R esearch Metho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a Critical R evie w PANGJi 2xian ,W ANG Min (School o 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China ) Abstract :In the W est ,there is a gradual shift of em phasis from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n ap 2 plied linguistics.The near dominanc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has thus begun to change.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China has als o recognized the im portance of this research paradigm.Based on a com parative analysis of these tw o methods ,the present paper ex 2 amines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search tradition from a philos ophical basis.It is our contention that qualitative method 2 ology offers an im portant tool in the realm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K ey w ord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近十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已逐渐由简单粗糙的印象型、感觉型的经验总结或主观的思辨性研究转向有数据、有统计、有分析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但是,在一片定量的欢呼声中,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我国应用语言学界更是如此。据统计,在1988-1997年国内四种核心外语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属定性研究的仅占2%[1]。许多人对定性研究方法存在种种误解,有人甚至将定性研究方法等同为“非定量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立的非科学的方法。事实上,定性研究是指那些以访谈、观察等系统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材料性研究(em pirical studies ),同定量研究一样,是一种具有科学精神和坚实的理论支撑的科学探究方法。本文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步骤、研究过程及其在外语或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探析定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一、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完全不同。定量研究强调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认为一切事 第31卷第2期 2001年3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 ol.31,N o.2M ar.2001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1、前言 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阐述了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的研究现状。 2、主题 研究方法,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分为两种:其一,对要解决的问题扩展到他所隶属的领域,对该领域做一广泛了解,研究该领域从而实现对该领域的研究,讲究广度,从对该领域的广泛研究收缩到问题本身;其二,把研究的问题特殊化,提炼出要研究问题的典型子问题或实例,从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出发,做深刻的分析,研究透彻该问题,再一般化扩展到要解决的问题,讲究研究深度,从更具体的问题入手研究扩展到问题本身。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结构模拟,神经计算,就是根据人脑的生理结构和工作机理,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即人工智能。结构模拟法也就是基于人脑的生理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从微观上来模拟人脑,实现机器智能。采用结构模拟,运用神经网络和神经计算的方法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生理学派、连接主义。二、功能模拟,符号推演,就是在当前数字计算机上,对人脑从功能上进行模拟,实现人工智能。功能模拟法就是以人脑的心理模型,将问题或知识表示成某种逻辑网络,采用符号推演的方法,实现搜索、推理、学习等功能,从宏观上来模拟人脑的思维,实现机器智能。以功能模拟和符号推演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心理学派、逻辑学派、符号主义。三、行为模拟,控制进化,就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活动和行为特性。以行为模拟方法研究人工智能者,被称为行为主义、进化主义、控制论学派。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已从“一枝独秀”的符号主义发展到多学派的“百花争艳”,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又提出了“群体模拟,仿生计算”“博采广鉴,自然计算”“原理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理解包括人在内的自然智能系统及行为,而这样的系统在实在世界中是以分层进化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谱系,而智能作为系统的整体属性,其表现形式又具有多样性,人工智能的谱系及其多样性的行为注定了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对象的多样性。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的结合,使人工智能的研究日趋多样化。 3、总结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很多新名词还会被提出,但研究的目的基本不变,日趋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追根溯源也就是研究问题的两种方法的演变。对人工智能中尚未解决的众多问题,运用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结合先进的技术,不断实现智能化。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密切联系,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必然日趋多样化。 4、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技术导论廉师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 (2)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及途径熊才权2005年第三期 (3)人工智能学派及其在理论、方法上的观点蔡自兴1995.5 (4)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学派及特点黄伟聂东陈英俊2001第三期 (5)人工智能研究对思维学的方法论启示尹鑫苏国辉2002.10第四期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 201100495 姓名: 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 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戴曼纯介绍了 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如孙德坤(1993)、鲁健骥(1993)、吕必松(1993)、戴曼纯(1994)等。 (三)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 90年代后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分析,二是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仍是汉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汉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以及汉语认知研究。如江新(1998)、刘召兴(2001)、戴曼纯(2000)、程朝晖(1997)、石定果、万业馨(1998)、朱志平、哈丽娜(1999)等。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1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 摘要:人种志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最早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后来社会学和教育领域都开始应用。本文试从人种志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特点、研究过程、伦理道德原则、信度和效度、优点和局限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辅以个人对人种志的理解。 关键词:人种志质性研究 一.人种志的涵义及历史发展 人种志(ethnography)最早是文化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ethnography”一词中的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 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Ethno”作为前缀与“graphic”(画)合并组成“ethnographiy”意即对民族、种族或人们的描述。目前, ethnography在我国有不同的翻译,如“人种志”、“民族志”、“俗民志”、“族志学”,但后两者并不多见,本文采取第一种译法。 何谓人种志?目前,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界定。克雷兹韦尔(Creswell) 和哈里斯(Harris)认为:“人种志是对某一文化、社会团体或制度的描述和诠释。”在研究中,“研究者对该团体察觉得到的和习得的行为模式、风俗和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并分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的过程。”;台湾学者王文科认为,人种志是一种观察形式,也是研究方法中收集资料的策略。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研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田野观察、访谈以及记录所选取场所自然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过程。陈向明在她的著作中引用Peacock的定义:“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景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笔者认为,虽然各人对人种志涵义的表述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人种志是研究者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实地考察,是质的研究方法。 在教育领域运用人种志研究教育问题,就是教育人种志。就笔者参考的资料来看,在教育中运用人种志的基本方式、步骤、程序基本遵循人类学中人种志的研究规则。本文就人种志的基本问题进行表述,不专门区分人种志与教育人种志。 就自身属性而言,人种志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一种以参与观察和整体性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它属于人类学的研究的第一个层次,即收集和分析资料。 与人种志相似的一个术语是人种学,它同样也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它仍属于方法论范畴,是人类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即对实地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和阐释。 早期人种志研究发源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残存的“原始”文化所产生的兴趣。通过对一些原始部落进行调查,他们发现,那些被西方社会认为比较“落后的”民族实际上是人类进化链中的一环。因此,他们对这些原始部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对异文化的了解来反观自己的文化发展历程。19世纪下半叶以前,人类学家一般使用一些探险家、贸易家、传教士和殖民官员所写的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异文化的素材,自己很少亲自到实地去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最早开创实地人种志研究的是美国的博厄斯(Boas,F)和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B)。自此,人类学家在调查对象的居住地居

相关文档